《不跪着教书》读后感.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84564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docx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跪着教书》读后感.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docx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我捧起了《不跪着教书》这本书。

为什么取名为“不跪着教书”呢?

在我从教的这些日子里,有没有跪着呢?

带着期待、怀疑、审视,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这本书,便放不下了,胸中涌起无限的温暖……书中充满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对人、对教育的热爱。

  书中的篇篇随笔如阵阵波涛,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我,让我洞悉当今教育现状,反省自身的教育行为。

  吴非老师在书中的《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一文中提到“语文老师应当是思想者,语文课应当担负起思想启蒙的任务”“语文教师不能跪着教语文,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

”学会思考是“师与匠之间的差别”我们要学会思考,思考如何培养出能思考,会创新的学生吗?

  在《教师要有精神追求》和《做最出色的教师》中,他也把我带入思考的王国,思考的同时也让意识到教师没有信仰,没有精神追求,他的学生很难成为站立起来的人。

就如2014年汶川大地震中冒出来一个“范跑跑”,身为一名教师却在紧急关头丢开学生率先脱逃,尽管事后他如何为自己的行为做一个标榜,但是你觉得他值得原谅吗?

尽管他也有信仰与追求,可是他的出发点不是站在一个为人师的立场上,他的行为直接影响着他的学生。

如果每个学生都引以为鉴的话,不敢想像,我们这个文明古国会伦落成什么样。

这也让我想到了地震中的另外一个老师,当地震发生时,他弓着身子,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冰雹般的砖瓦,水泥板坠落在他的身上,热血奔涌而出,他咬着牙,拼命地撑住课桌,他的身下蜷伏着四个幸存的学生。

而他那张开的双臂成为了永恒。

让他做出这一举动的是什么样的精神与情操呢?

他的形象对多少人产生了极大的震憾呢?

教师二字所包含的意义与追求,在他的身上闪闪发光!

  另外有一篇文章《口才》讲有个学生考进名校不久,非常高兴地同父母和刚从海外回来的亲友到学校参观,岂知一进校门就遇见了班主任,父母出于礼貌问班主任:

我们的女儿在校表现怎么样呢?

班主任当着学生的面对家长说:

你们的女儿嘛用功是很用功啦,就是脑子笨了一点,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看到这,我也不禁愤怒起来,这是为人师该说的话吗?

该生回家痛哭不止,要求转学,父母也觉得失望,亲友也很难堪。

  这让我不由自主地思考:

教师的批评只会使这些学生感到学校生活不愉快、看到老师害怕疏远、对考试感到紧张。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一事实,“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孩子们的每一个过失,用期待的心情去等待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孩子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孩子们的每一点成功。

这时我不禁想到了自己平时在看到成绩优秀同学那一字不差的作业时的心花怒放,和看到成绩较差同学那满是狼籍的作业时的怒火攻心,反省一下,我是否真的做到自己所说的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呢?

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记得我还在担任班主任的时候,有一次在批改周记的时候,看到班上的“小调皮”在自己的周记里写:

“尽管我读书读得很不好,字也写得不好看,可是我一定会认真地学习,争取考上好成绩。

”我感慨不已,其实在每个学生的心中,他们都渴望被别人认可,我表扬了他。

以后的日子里,我总是变着法子夸奖他,我发现他脸上的微笑越来越多,课堂上的发言也越来越积极。

大家都说,他变了!

第三篇: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戴泽初级中学徐琦

  学校开展了读书活动,给我们推荐了一些书来读,其实,我是个爱读书的人。

我爱读的书也很多。

只是一向对专业类的的书籍不大感兴趣,因为说教味太浓,读起来总觉得有些累。

当我看到《不跪着教书》这本书时,它的题目吸引了我,这“跪着”的含义是什么?

谁在跪着教书?

为什么跪着?

在我从教的这些日子中有没有“跪着”?

  拿起书来仔细打量,原来书名旁边还有用小字写的一段话: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

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能有‘铸造’这样的词条。

”反复将这段话读了几遍,每读一遍,心情就觉得愈沉重。

怀着复杂的心情,我翻开了这本书。

  没想到,开篇第一则随笔——《永不凋谢的玫瑰》就深深地打动了我。

  这篇文章讲的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记下了这样一则真事。

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硕大的玫瑰

  花,全校师生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

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4岁小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

他很想知道这个女孩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

“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

能告诉我吗?

”小女孩害羞地说:

“奶奶病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

”听了孩子的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她搀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

“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这个故事长久地感动着我,并深深地启迪了我。

假如是我,会怎么做呢?

我想,我肯定会对孩子缺乏良好的道德教育而忧心忡忡,首先可能会没收了她的花,当然更不会再去摘花给她;然后就会苦口婆心地对小女孩进行一番传统的道德教育,教育小女孩从小要爱护花草,因为它们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不要损害公物云云。

可这不是对美好性灵的戕害吗?

我为自己有这些所谓高尚的正义的想法感到羞耻!

在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难道就没有真的这样去做过吗?

难道只有那么一两次吗?

这是不是下跪了,是向谁下跪了?

  一个个小故事慢慢读下去,可以说每一个故事都能打动我,都能触动我心中某一个柔软的地方,让我或感动,或同

  情,或愤怒……特别是作者对目前教育中存在的一些腐败、堕落以及种种不人道所表达出的那种愤怒,让我感同身受。

作者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祖国教育现状的担忧、以及对理想教育的向往和追求,不能不使我对他产生深深的敬意。

  怀着对吴老师的敬意,我认真读完了这本书。

对于本书封面上的那段话,我不敢说完全理解了,但可以说有点理解了。

我觉得用“语重心长”、“发自肺腑”或者说别的什么词都不能表达出作者在写这段话时的心情。

回过头来再读这段话,我读到了一个字——爱。

  吴非老师提出的两个主要观点是:

多读书,多思考。

“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是针对学生,更是针对教师自身。

吴老师说,“一位教师,只有不断地进德修业,把自己的工作和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得到学生的敬重,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

“要让学生出色,教师”

  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

“学生超越教师,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育的希望;”

  然而如果教师太容易被超越,我看真不是什么幸事。

“我很平”

  凡,但是我们的学生需要最出色的教师,需要伟大的老师。

  作为一个教师,怎样才算没有跪着教书。

我的体会是:

首先,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应该有独立思考的精神。

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精神,他的学生就很难有独立思考的意识。

比如,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

  误指责,他立刻匍匐在地,这样怎么能去“立人”呢?

如果教师是跪着的,那他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

其次,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风格延续着教师的教学生命,因为它可能长久地影响学生对学科的兴趣。

吴老师认为,一个老师如果能通过课堂让学生喜欢我们的学科,那他就是成功者。

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

第三,教师要有人格。

特别是在平常与学生家长接触时,应该理智地保持适当的距离,也不要讨好权贵的子女,媚态百出,更不要在学生和家长面前随意释放你的粗鄙。

第四,教师要有爱与敬重的阅读。

不仅如此,作为一名教师还有责任和义务引导你的学生热爱阅读。

一本好书往往就是一粒善良的种子,一粒诚信的种子,一粒爱的种子,一粒正直的种子,这些种子适时地播撒在孩子的心田,就有了真善美品格的萌芽,滋养感知,潜移默化,人的心灵就会变得充实,高贵,美丽,他就有可能始终站立着,像一个人一样的活着……

  我不得不承认,吴老师所追求和向往的“不跪着教书”是一种理想的教育,是一种高尚的教育,也是我们的民族和时代需要的教育。

而现实却往往令人失望。

悬在每个教师头顶那许多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指挥棒,岂能容你做得了半点主,你能不下跪吗?

反思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生涯,很惭愧,我不敢说我没有过跪着教书的历史。

我也不知道有几位同仁能够理直气壮地说:

“我从未有过跪着的历史!

  《不跪着教书》对广大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剂补钙的良药。

我以为这本书也很适合关心教育事业的人士阅读。

老实说,吴非老师的想法有太多不合时宜的地方,跟苏东坡一样,这个优秀教师也是一肚子不合时宜,比如绝不接受学生家长请吃饭,在今天,99%的老师做不到。

但我还是要说,我敬佩吴非老师,这样的人在教育界立住了,是一个奇迹。

有这样的人,中国的教育才让我看到了希望。

  我想我能够这样来理解这些话的涵义: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有责任提高自己的修养,传授(本站推荐:

WWW.HaOWoRD.COm)知识,促进学生的思想交流,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坚韧他们的骨气,提高大家的民族气概。

  吴非老师说:

“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

“不管以后课堂”

  模式如何,老师还是要在课堂上与孩子们说话的;无论如何,别让孩子们看不起你。

”说得多么朴实、多么中肯呀。

他是期望年轻一代的教师“能注意知识的积累,向新高度攀登;倘若条件有限,那也要有点自我提高意识,哪怕读点闲书也是好的,哪怕知道一些掌故也是好的,即使自己读书不多,听听别人说读书也行”。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中国人曾经有着千百年给封建权贵下跪的历史,深受封建思想毒害,逆来顺受,从骨子里向外透着奴性。

封建主义早已灭亡,可它给中国人带来的精神毒害还不可能说消失就消失。

还有人可能还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跪着生活。

  为了不使我们的下一代继续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我们教育工作者就要向吴非老师所说的,得要站直了教书,得要有铁骨!

  我们学校每学期都举行“书香飘满校园”读书活动,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大大激发了广大师生的读书热情。

每年推荐的“教师必读书目”,对教师的读书是一种很具体、很有效的指导。

假如,我们的教师都有一些值得一读的好书;假如,我们的教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精力,为丰富自己而不断地读书;假如,我们的教师能够把读书作为提高生命质量的途径;假如,我们的教师能够边读书,边研究思考,那么,我们的教师生活就充实了,精神就丰满了,心灵就净化了,教育就有智慧了,生命就有价值了,人生就有意义了。

  读书,思考,实践,再读书,再思考,再实践,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规律,是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情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我将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坚持遵循这一规律,一路前行。

第四篇: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初识吴非缘于李镇西老师的博客,因为他常常在言语之间流露出对吴非的欣赏。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开始逐渐关注起他!

都说,书如其人,我决定寻找他的著作。

吴非一共出版了杂文体专著《中国人的人生观》、《中国人的的用人术》,杂文集《污浊也爱唱纯洁》和随笔集《不跪着教书》四本书。

多方寻觅,在市图书馆的书架上,我终于找到了《不跪着教书》,久违了。

  轻轻的打开书扉,慢慢了解到,吴非本名叫王栋生,吴非是笔名,他是江苏省的特级教师,同时也是著名的杂文作家,他出生于1950年,1968年曾下乡插队,1982年春毕业于南京师大中文系,毕业后一直在南师附中任教,现已退休。

简单的信息,透露出作者平凡却优秀的人生,怀着景仰、怀着好奇,我认真的阅读开来。

  他在序言中这样写道: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

跪着教书,学校便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驯服的思想奴隶。

”他睿智的观点、犀利的语言让我倍加赞赏,更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作为一个工作在教育最前沿的普通教师,我常常见证着同行们在面对各种诱惑和压力之后,如何力敌众议,怎样艰难前行,最终又无奈迷失在各种统分排名中。

成为功绩奴隶后的他们因为缺乏独立的空间,自由的精神,正慢慢丧失个性,以至最终丧失学术自信,失去自己作为教育者应有的尊严。

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责,他会立刻匍匐在地。

丧失了独立思考精神乃至丧失尊严的教师,能靠他去“立人”吗?

读到这里时,我有些暗自庆幸,从教的第一个十年,虽然没取得什么骄人的成绩,但扪心自问,我还是个和他一样有思想、有鲜明个性、有梦想追求的人!

  整本书共分六辑,它们是:

《永不调谢的玫瑰》、《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爱与敬重的阅读》、《往高处飞》、《“实话”怎么说》和《在欢乐中沉思》。

每一辑都围绕一个主题,收集的都是他的教育随笔和他对当代教育现象的一些看法以及对部分教育问题的思索,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在阅读的同时,我常常有一种错觉,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他的学生,正在聆听他的教诲。

他用他那幽默独特的语言时刻感化我的情绪,点燃我智慧的火花,一次次引领我搏击思索的浪潮!

  学会感恩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

大概一千个教育家会有超过一千个的答案!

不过有一点他们应该都会赞同,那就是要教人向善。

他在开篇的第一辑就给读者上了一堂感恩课,感恩国家、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拥有的一切。

这本是每个有良知的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美德,但细观社会,我们恰恰最缺少这个。

作为普通教师,或许我们不能改变现状,但我们能改变学生,只要我们不推卸、不躲避、不畏难。

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安慰,就是我们培养出了人,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只要能经常地发现这样的孩子,就会觉得既幸福又平常。

  守住理想

  在做《最出色的教师》中,吴老师说:

“一位教师,只有不断地进德修业,把自己的工作和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得到学生的敬重,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

”“要让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

”“学生超越教师,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育的希望;然而如果教师太容易被超越,我看真不是什么幸事。

”“我很平凡,但是我们的学生需要最出色的教师,需要伟大的老师。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怎么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呢?

先要有教育理想。

教育因为有了理想而更有目标,因为有了理想而更有理性。

这个理想将面临多重挑战,甚至还要甘于寂寞,经得起诱惑;这个理想也许和将军无关,只和学术相关;这个理想需要努力学习、勤于实践,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这个理想需要坚守,不因为物欲横流而迷失,也不因为难以实现而轻言放弃!

  锤炼人格

  想要挺直脊梁教书,光拥有渊博的知识还不够,还要具备魅力的人格。

孟子曰: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

”那我们又应养怎样的气,铸造怎样的人格呢?

吴老师在书中数次强调了这点。

他将自己的精辟论点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向读者诠释着。

如他在《我不喜欢你的世故》中这样描述,“我们可以容忍青年的幼稚,但是我估计没有人会喜欢一个青年的滑头。

一个人在青年时代,他的骨头要是出问题的话,他很可能一生都站不直!

”他还在另一篇文章中强调,“人没有信仰,是很可悲的;而人的信仰如果是假的,则很可怕!

”我对作者的敬意常常缘起瞬间,思绪就在那无血无肉但精神灵动的字里行间中穿行。

吴老师在书中更是毫不避讳地谈到了他和家长关系的处理,这也给那些在这方面感到迷茫和彷徨的同行们指明了方向。

  珍视生命

  那个可怕的年代留给了吴老师太多的思索,他对于生命的感悟似乎比别人更深。

他在文中这样预言:

人文第五篇: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不跪着教书?

我很惊诧,亦很迷惑。

带着期待、怀疑、审视和好奇的心态,我打开了《不跪着教书》这本书,书里没有什么高深的观点,也没有那些晦涩难懂、拒人千里的理论,而是对教育现象的反思或教学随想,是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

那充满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对人、对教育的热爱,使我胸中涌起无限的温暖。

  书中让我最感动的是开篇第一则随笔——《永不凋谢的玫瑰》。

这篇文章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记下了这样一则真事。

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硕大的玫瑰花,全校师生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

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4岁小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

他很想知道这个女孩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

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

能告诉我吗?

小女孩害羞地说:

“奶奶病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

”听了孩子的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她搀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

“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这个故事长久地感动着我,并深深地启迪了我。

假如是我,会怎么做呢?

  我想我可能会对孩子缺乏良好的道德教育而忧心忡忡,首先会没收了她的花,更不会再去摘花给她,而是苦口婆心的对小女孩进行一番传统的道德教育,教育小女孩不要损害公物。

小女孩也一定会唯唯诺诺,并从此开始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慢慢根植积累着一条又一条的大道理,但可能会让她缺失了对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感悟,缺乏了同情心和怜悯心。

可能今后她知道别人有困难或生病等也会漠不关心了……

  有时,我都不知我们的教育究竟是要把学生教成什么样的孩子。

为了让学生能长成更加“健壮的大树”,我们给孩子从小就开始剪枝,按着我们的意愿,把孩子的许多坏习惯都给剪掉了,慢慢地把孩子修剪成我们心目中的“好树苗”。

而从未去考虑孩子所犯的“错”的本意和初衷,把孩子美好的思想抹掉了。

就像上文中所说的小姑娘,她没有成人的思维,只是为让奶奶能高兴一些,做出了摘花这样的错事。

  肖川博士指出:

“教育智慧只能从我们内心深处长出来,其长势取决于土壤的肥沃程度:

我们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学识修养,心性修养,精神修养。

”所以教师要有“心”:

爱心、善良的心、同情心、感恩的心、纯洁的心;要教会学生拥有善良,懂得感恩,懂得同情,懂得珍爱一切生命,懂得宽容理解,懂得真善美;要用情感沟通情感,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触摸心灵!

我们首先应该是站直了的教师,要不断的学习,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给学生以真爱,要从细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思想,通过一些真实的事例,找回他们的同情心,让他们不断地发现人性美,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站直了的人。

  我们常常教育学生要懂得感恩,懂得同情,懂得珍爱一切生命,懂得宽容,懂得真善美。

可我们很少认真想过要从细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思想。

要通过一些真实的事例,找回他们的同情心,让他们不断地发现人性美,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站直了的人。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的为自己现在的教学态度感到自责。

我有很多时候懒得听学生的辩解,只是自己一味的教育说服,认为对学生已是“仁至义尽了”。

可跟苏霍姆林斯基比起来,我的一些教育方法真是没有尊重学生,只是“一厢情愿”的。

  最后我想说:

《不跪着教书》真是一本好书。

在此我只想好好地感谢吴非老师,他给我带来了触及灵魂的感悟。

为了爱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能像人一样地站立在这个世界上,我希望着生活中能有这样的美好。

  愿吴非老师所追求的教育理想和教育境界能给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都带来深刻的反思和启迪,愿中国涌现出更多更多的“铁骨教师”,教育出的学生都能成为“站直了的人”。

  这也许是因为长期从事一种工作,产生的惰性吧。

教育是需要不断输入新鲜血液的。

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经常看些教育丛书,不断学习好的教育方法,再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指导自己的工作,使自己的思想经常充满活力,更利于适应今后的教育。

  倾注智慧与真情做一个思想者,一个思考者,一个“写作者”,一个积极而真实的生活者。

以智慧守望理想、以真情坚定信念,去追逐生命的完满、去求索教育的真谛。

  “教育智慧只能从我们内心深处长出来,其长势取决于土壤的肥沃程度:

我们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学识修养,心性修养,精神修养。

”教师这一行业,是充满智慧的。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

需要我们保持自己的教学个性,用自己独特的见解与主张来工作。

让我们成为用智慧去创新的教师,只有精神独立,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

不跪着教书,就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底气,那就要充实自己,敢于接受困难、迎接挑战,在学生面前树立高大的形象,做一个榜样!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

”封面上的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

不假思索的买了回来,一口气读完。

感到作者是一个崇尚独立思考精神的思想者,笔锋犀利,观点鲜明。

读后觉得眼前豁然开朗,一时间仿佛悟到了许多。

是的,吴非老师说出了我久积胸间想说却又不会表达的感觉。

可以说跪着教书是我们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的一种不自由的状态,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成了照本宣科的机器,成了书本的奴隶,考试的奴隶。

我们曾经有过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我们身上或多或少的透着些奴性,我们自己还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跪着生活。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读《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不跪着教书》让我从思维的浅滩,逐渐地陷入了思考海洋,一步一步引领着我对教师、学生、教育,还有自我进行着反思。

  一、为教师起航

  但是自从看了《不跪着教书》后,我才感受到教师仅仅有“园丁的辛勤”,“春蚕的无私”、“蜡烛的燃烧”精神是远远不够的,教师更要做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来吸引学生,要用丰富的文化修养,深度的思考来武装自己,提升自己的素养,教师不是“教书匠”,单纯靠“燃烧”与“付出”的教师是不符合现在社会要求的。

  时代在进步,孩子也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进步,现在的孩子已经不能与以前的孩子同日而语了,孩子的教育越来越提前,孩子似乎变得越来越聪明了,“教书匠”型的教师已经不能满足这些孩子好奇、求知的欲望。

“书到用时方很少”,现在我面对的是一年级的小孩子,面对他们的童真,我才发现自己脑里“有趣的故事”太少,面对他们的不良行为,才发现自己教育的对策远远不够甚至不够成熟。

一拿起《不跪着教书》,看了前面的几篇文章我就爱不释手,我被里面的一些小故事深深吸引住并感动着。

  二、为生命扬帆

  开篇第一则随笔——《永不凋谢的玫瑰》就深深地打动了我,文中讲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天在校园散步时,看到幼儿园的一个四岁女孩在校园的花房里摘下了一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

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

“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

能告诉我吗?

”小女孩害羞地说:

“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

”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搀着小女孩,在花房中又摘下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

“这一朵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奖给你的妈妈,感谢她培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这个故事长久地激励着吴非老师,他说:

“为了爱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能像人一样地站立在这个世界上,我幻想着生活中有这样的美好。

”这个故事也深深触动了我,我们老师往往被传统观念束缚,忽略了学生的想法。

我想如果是我,我肯定会去批评这个小女孩,然后耐心地教育她应该保护花草树木。

那么这个孩子这么善良的行为不是被我给扼杀了吗?

我被这么美好的、有爱心的小女孩感动,更为苏霍姆林斯基爱的教育感动。

在感动的同时我也感到了沉重,教育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传授知识,更重要的还是育人,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

看到这,我不禁问自己:

“面对孩子,我是怎么做的?

我做好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