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81137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8.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docx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docx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蛋白蛋黄都要吃

   ①蛋黄中胆固醇含量高,因而很多人不敢吃鸡蛋黄,尤其是血脂和血压异常的朋友,吃鸡蛋往往把蛋黄丢弃,只吃蛋清。

   ②事实上,蛋清与蛋黄相比,营养差远了,丢弃蛋黄只吃蛋清是非常浪费的吃法。

即使患有高血脂、高胆固醇的人也可以吃蛋黄,适量即可。

   ③蛋黄是蛋类中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主要集中部位,并且富含磷脂和胆碱,其脂肪组成以单不饱和脂肪酸为主。

蛋黄是鸡蛋的精髓,对健康十分有益。

蛋黄中还含有甜菜碱、叶黄素、叶酸等营养保健成分。

适量食用蛋黄,与其他食物营养成分合理搭配,有利于降低心脏病的危险,预防老年人眼睛黄斑变性等病症。

   ④蛋黄有一个小优点,不管用什么方法烹调,其营养成分变化都很小,能够比较完好地保存。

有人认为,蛋黄煎煮熟透会破坏其营养成分,这完全是多余的担心。

   ⑤蛋黄最受争议的一点是其胆固醇含量比较高,经检测100克蛋黄的胆固醇含量有1510毫克左右。

但是,科学证据表明适量摄入蛋黄不会明显影响血清胆固醇水平,也不会成为引起心血管等疾病的危险因素;对于一般人群而言,每天吃1个鸡蛋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没有关联。

   ⑥已经确诊患有高血脂、高胆固醇的人也可以吃鸡蛋,包括蛋黄。

考虑到风险因素,关键是要掌握好蛋黄的食用量,而不该完全舍弃吃鸡蛋。

蛋黄中含有丰富的卵磷脂,卵磷脂具有调节和控制血胆固醇的作用。

就是说鸡蛋黄虽然胆固醇含量高,但同时其自身具有一定的调节胆固醇效用。

相比蛋黄,高胆固醇患者更应该控制的食物是猪脑、牛脑等食物。

猪脑、牛脑中胆固醇含量是鸡蛋黄的2倍。

   ⑦胆固醇属于脂类,人体各组织中皆含有胆固醇,它是许多生物膜的重要组成成分。

胆固醇是体内合成维生素D及胆汁酸的前题,维生素D调节钙磷代谢,胆汁酸是脂类和脂溶性维生素消化与吸收的必需条件。

胆固醇在体内还可以转变成多种激素。

   ⑧人体内胆固醇主要有两个来源:

一种是内源性的,由人体肝脏自己产生,占人体胆固醇总量的70%—80%,是人体胆固醇的主要来源;另一种是外源性的,经膳食摄入,占人体胆固醇总量的20%—30%。

膳食胆固醇对血脂的影响因遗传和代谢状态等个人因素,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

因此,有人胆固醇摄入量高反而会抑制自身内源性胆固醇的生成,体内总胆固醇并不会升高;有人可能长期素食,膳食胆固醇摄入很低,但未必不出现高胆固醇的现象。

当然,患有慢性病或高胆固醇、高血脂症的人日常仍需注意胆固醇的膳食摄入量。

   ⑨中国膳食居民指南推荐成人每周蛋类摄入量为280-350克,吃鸡蛋不要丢弃蛋黄。

这个量平均到每天即每天摄入量为40-50克,大约1个鸡蛋。

   ⑩对于健康成年人,建议大家每天吃1个完整鸡蛋,这是非常合理和必要的。

鸡蛋对人体的营养贡献,远远大于它“可能”带来的“高胆固醇”风险。

   ⑪患有高血脂、高胆固醇的人每周吃鸡蛋不要超过3个,大约隔天吃一个比较合适,或者每天吃半个也不错。

对于患有高胆固醇的人,不吃鸡蛋未必能降低胆固醇,吃鸡蛋也未必一定加重症状。

至今没有任何科学研究表明,鸡蛋中的胆固醇会对血清中的胆固醇造成明显影响。

(选文有改动)

(1)请你根据选文的内容,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用煎、煮、蒸、炒等方式加工鸡蛋,蛋黄营养成分差别不大。

B. 科学证明适量摄入蛋黄不会影响血清胆固醇水平。

C. 长期素食者,膳食胆固醇摄入很低,不会出现高胆固醇的现象。

D. 患有高血脂、高胆固醇的人可以放心吃鸡蛋,包括蛋黄。

(2)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3)简要说明选文第⑦段划线词语“必需”不能删掉的原因。

(4)概括选文第⑩段的说明内容。

(5)蛋黄中胆固醇含量较高,但选文中仍建议高胆固醇患者适量摄入蛋黄,其理由除蛋黄营养丰富外还有哪些?

请概括说明。

【答案】

(1)A

(2)列数字、作比较;准确突出地说明猪脑、牛脑中胆固醇含量高;从而说明高胆固醇患者更应该控制的食物是猪脑、牛脑等食物。

(3)“必需”起修饰限制作用;在句中强调胆汁酸作为脂类和脂溶性维生素消化与吸收的条件是不可缺少的,删掉后表达不出这个意思:

“必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4)说明健康成年人每天摄入鸡蛋的量及原因。

(5)蛋黄中含有丰富的卵磷脂,卵磷脂具有调节和控制血胆固醇的作用;胆固醇对人体有重要作用;有人胆固醇摄入量高反而会抑制自身内源性胆固醇的生成;至今没有任何科学研究表明,鸡蛋中的胆固醇会对血清中的胆固醇造成明显影响。

【解析】【分析】

(1)B.有误,原文是“科学证据表明适量摄入蛋黄不会明显影响血清胆固醇水平”;C.有误,原文是:

有人可能长期素食,膳食胆固醇摄入很低,但未必不出现高胆固醇的现象;D.有误,即使患有高血脂、高胆固醇的人也可以吃蛋黄,适量即可。

故选:

A。

(2)第六段划线句用了准确的数字,还把猪脑、牛脑中的胆固醇含量与鸡蛋黄的胆固醇含量比较,是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然后具体分析作用,按照说明方法的作用答题模式解答即可。

(3)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为了说明的更加准确,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表示修饰和限制的词语。

这句话中的“必须”强调条件是不可缺少的,起修饰限制作用。

如果去掉,则语意发生了变化,这个词语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去掉。

(4)本题考查段落内容的概括。

阅读第十段,可以看出本段主要介绍了健康成年人每天摄入鸡蛋的量及原因。

(5)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和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根据第六段中的“蛋黄中含有丰富的卵磷脂,卵磷脂具有调节和控制血胆固醇的作用。

就是说鸡蛋黄虽然胆固醇含量高,但同时其自身具有一定的调节胆固醇效用。

“第七段中的“胆固醇是体内合成维生素D及胆汁酸的前提,维生素D调节钙磷代谢,胆汁酸是脂类和脂溶性维生素消化与吸收的必需条件。

胆固醇在体内还可以转变成多种激素。

”,第八段“有人胆固醇摄入量高反而会抑制自身内源性胆固醇的生成,体内总胆固醇并不会升高。

”可作答。

故答案为:

(1)A。

(2)列数字、作比较;准确突出地说明猪脑、牛脑中胆固醇含量高;从而说明高胆固醇患者更应该控制的食物是猪脑、牛脑等食物。

(3)“必需”起修饰限制作用;在句中强调胆汁酸作为脂类和脂溶性维生素消化与吸收的条件是不可缺少的,删掉后表达不出这个意思:

“必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4)说明健康成年人每天摄入鸡蛋的量及原因。

(5)蛋黄中含有丰富的卵磷脂,卵磷脂具有调节和控制血胆固醇的作用;胆固醇对人体有重要作用;有人胆固醇摄入量高反而会抑制自身内源性胆固醇的生成;至今没有任何科学研究表明,鸡蛋中的胆固醇会对血清中的胆固醇造成明显影响。

【点评】⑴考生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要捕捉文章的主要信息。

考生要根据选项内容找准原文,对照原文解析比对、判断其说法的正误。

⑵考生要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并且要理解其作用。

考生首先要判断,然后根据具体的语境进行理解,考生要掌握有关说明方法的答题模式。

⑶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是准确、严密。

在答题时先明确不能删,在解释词义,然后结合语境进行理解其在句子中的作用,删除后的句子表达的意思的变化,最后点明说明文词义的特点。

⑷考生对段的内容理解,要抓住关键句,从内容上进行概括,难度不大。

⑸考生要熟读文本,注意概括内容,语言要简练。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使你发胖的绝不是马铃薯

   ①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都认为土豆是容易导致发胖的食品。

其实,体重增加的最根本原因是人体摄入的热量超过了消耗的热量,土豆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控制体重的食物。

   ②人们之所以把土豆划入发胖食品的行列,是认为土豆淀粉含量太高。

其实,土豆的淀粉含量并不高,只有20%左右。

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最经济、最直接的来源是碳水化合物。

对于想减肥的人来说,食物中50%~60%的热量应来自碳水化合物,而其中大部分应该为复合碳水化合物,即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碳水化合物。

土豆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是减肥者的理想食物。

   ③土豆不仅是低热量食物,而且脂肪含量极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是所有充饥食物中含量最少的,这对控制日常饮食中脂肪总量的摄入非常有益;而且,土豆的含水量很高,每百克高达78.6克,配合膳食纤维,食后令人产生饱腹感,可以避免摄入过量,这是控制体重的关键要素。

数字最说明问题,100克的蛋糕可产生能量437千卡,而100克土豆只产生能量77千卡。

   ④另外必须强调的是,科学研究已经证实,土豆淀粉中有1/4是抗性淀粉,这种淀粉能提高饱腹感。

同为主粮,土豆的饱腹感指数为323,即使时下备受推崇的全麦产品也只有151。

   ⑤抗性淀粉,又叫难消化淀粉,这种淀粉较其他淀粉难降解,在体内消化缓慢,吸收和进入血液也较缓慢。

抗性淀粉具有可溶性食用纤维的功能,食后可增加排便量,减少便秘,同时也会增加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排出量,从而起到减肥作用。

抗性淀粉也叫抗酶解淀粉,可抵抗酶的分解,使葡萄糖在体内缓慢释放,具有较低的胰岛素反应,可控制血糖平衡,减少饥饿感,从而控制食量。

   ⑥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只有不加油的土豆才能充分发挥土豆高饱腹感的效果。

换句话说,如果土豆使人发胖,那只有一个途径一一当土豆与油脂相遇。

土豆是非常容易吸收油脂的,如果用油炒食或炸食土豆,就会使土豆中的淀粉凝固在体内,再加上植物油或动物油的效力,很容易促人发胖。

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汉斯·费希尔博士曾这样说:

“放心大胆地吃吧,使你发胖的绝不是马铃薯,而是油脂、乳酪、甜食和冰淇淋。

   ⑦所以,吃土豆最好煮食、蒸食、炖食、烤食,这样土豆纤维中所含的淀粉粒子就被分解而不会渗入人体。

如果在烹调土豆时加入了油脂,一定要削减其他富含脂肪的食品,以保证一日当中的总脂肪不会超标。

   (摘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文章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2)第二段“其实,土豆的淀粉含量并不高,只有20%左右”,该句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3)第③段划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结合本文请你解释,为什么说马铃薯不是容易导致发胖的食品?

班里很多同学经常去吃快餐店的薯条,却大部分发胖,请给出可能的原因。

【答案】

(1)逻辑顺序

(2)不能删去,因为“左右”表示不确定,土豆的淀粉含量或许20%高一点,或许20%第一点,如果去掉“左右”,就变成确定的20%,不多也不少。

加下划线词语“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列数字、作比较,具体准确而又突出说明了土豆产生能量较低的特点,给人鲜明的印象。

(4)土豆不是容易发胖的食品是因为:

①土豆的淀粉含量并不高,土豆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是减肥者的理想食物。

②豆不仅是低热量食物,而且脂肪含量极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是所有充饥食物中含量最少的。

班里很多同学经常去吃快餐店的薯条,却大部分发胖,请给出可能的原因:

土豆虽然不是容易发胖的食品,当土豆与油脂相遇。

土豆是非常容易吸收油脂的,如果用油炒食或炸食土豆,就会使土豆中的淀粉凝固在体内,再加上植物油或动物油的效力,很容易促人发胖。

吃了薯条后并没有削减其他富含脂肪的食品。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顺序的分析能力。

逻辑顺序:

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人们认知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认知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

联系内容可知本文属于逻辑顺序。

(2)此题考查赏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答题时要结合语境来回答。

此句结合语境可知“左右”不能删去,因为“左右”表示不确定,土豆的淀粉含量或许20%高一点,或许20%第一点,如果去掉“左右”,就变成确定的20%,不多也不少。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判断能力。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分类别等。

答题模式是:

划线部分采用了××的说明方法,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仔细阅读文章第③段,这段话通过列数字、作比较,具体准确而又突出说明了土豆产生能量较低的特点,给人鲜明的印象。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能力。

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分析内容,通过⑥⑦段可得到吃土豆发胖的原因。

故答案为:

(1)逻辑顺序

(2)不能删去,因为“左右”表示不确定,土豆的淀粉含量或许20%高一点,或许20%第一点,如果去掉“左右”,就变成确定的20%,不多也不少。

加下划线词语“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列数字、作比较,具体准确而又突出说明了土豆产生能量较低的特点,给人鲜明的印象。

(4)土豆不是容易发胖的食品是因为:

①土豆的淀粉含量并不高,土豆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是减肥者的理想食物。

②豆不仅是低热量食物,而且脂肪含量极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是所有充饥食物中含量最少的。

班里很多同学经常去吃快餐店的薯条,却大部分发胖,请给出可能的原因:

土豆虽然不是容易发胖的食品,当土豆与油脂相遇。

土豆是非常容易吸收油脂的,如果用油炒食或炸食土豆,就会使土豆中的淀粉凝固在体内,再加上植物油或动物油的效力,很容易促人发胖。

吃了薯条后并没有削减其他富含脂肪的食品。

【点评】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和简明、科学。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如实的反映客观事物,对知识表达要科学和严密,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准确无误。

②要注意运用好表示修饰限制等作用的词语。

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等词语。

③语言要简明、浅显、易懂、要言简意赅、明白晓畅,不要拖沓、含糊。

比较辨析有无此词语语意的变化,从而说明此词的作用,要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个角度来概括。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问题儒雅之风

   ①《法言·君子》中说:

“通天地之人曰儒。

”儒雅,既是生活的积累,更是人生的态度。

当今社会,尤需儒雅之风。

   ②儒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曾经的最高赞赏。

读书人,多儒雅。

才高八斗、出口成章的曹子建,潇洒飘逸、斗酒诗百篇的李太白,才思敏捷、风流倜傥的苏东坡,都曾让人无限神往。

军旅战将,同时饱学诗书,则称儒将。

古有秉烛夜读《春秋》的关云长,“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今有“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的陈毅元帅,“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的朱总司令等等。

学识不凡的老板,称儒商。

海尔集团的老总张瑞敏,就是其中翘楚,他把海尔集团打造成了一个既有丰厚利润,又有浓郁文化氛围的现代化大企业。

演艺圈里也有不少儒雅的演员,喜欢读书,学养深厚,称“儒伶”,诸如梅兰芳、孙道临、于是之……

   ③现今,在这激荡时代有些失重的国人身上,儒雅显得愈加稀缺。

人们总说,中国是“衣冠上”“礼仪之邦”。

其实,有不少人举止失当,而且这种失当已经到了令人熟视无睹的地步。

随地吐痰、不讲秩序,无视公德、大声喧哗……

   ④官员儒雅似应正常,但在现实生活当中,好像儒雅的公仆还不太多。

温家宝在2004年人大记者招待会上的儒雅风度,堪称楷模。

温家宝面对各国记者,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诗词典故,信手拈来,妙语连珠,风度儒雅,令人倾倒。

温家宝为什么有这样的渊博学识和儒雅风度?

答案其实很简单,正如他在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总编采访时说的那样:

“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伴随着我的整个生活。

   ⑤看来,那些钦佩温家宝儒雅风度的官员,那些举止失当的国人,要想使自己也变得儒雅起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多读书。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

儒雅之人,能把传统文化中的诗词、典故、格言,巧妙运用于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当中,素养之深厚,情感之细腻,爱心之深沉,听者为之动心,为之魂牵,让升腾的美好情愫迅速撞击听者的心灵,让感动的涟漪缓缓扩散。

儒雅的表达方式,已经被看作是有文化有礼仪的表现,是做人的高境界。

   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个社会,如果全民酷爱阅读,就会儒雅之风盛行,这对于提高文明程度,净化社会风气,都是大有裨益的。

——摘自《做人与处世》2015年第6期有改动

(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2)本文是针对什么现象发表议论的?

(3)文中第②段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4)请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阅读本文的启示。

【答案】

(1)当今社会,尤需儒雅之风。

(2)是针对当今社会“儒雅稀缺”“人们举止失当”现象发表议论的。

(3)举例(事实)论证;通过列举大量例子有力地证明了“儒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曾经的最高赞赏。

”的观点。

(4)示例1:

读了文章,我意识到儒雅对个人、对社会的重要性,作为学生,我要多读书,多学习,不断积累,完善自我,让自己成为一个儒雅的人。

示例2:

想要变成一个儒雅的人,就要多读书,从书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自己,做到学识深湛,温文尔雅。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中心论点通常出现在文章的四个地方:

①落笔明旨,标题即中心论点。

②开门见山,开篇点明中心论点。

③山断云连,文中推出中心论点。

④剥笋见心,篇末归纳中心论点。

细读全文,我们会发现本文的中心论点,在文章的第一段段末,属于开篇点题。

(2)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中重要语段理解能力。

理解段落内容,要抓住关键语句,注意段落中的关键词语等。

该题涉及的内容在第③段落中:

“儒雅显得愈加稀缺”“有不少人举止失当”可以就此概括归纳。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掌握。

举例论证,是指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其具体作用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作答,特别是寻找语段中的关键句。

此题的论证作用要结合本段的第一句话理解。

(4)此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这是一道主观题,要在充分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联系自己对作品观点的认识来谈启示。

故答案为:

(1)当今社会,尤需儒雅之风;

(2)是针对当今社会“儒雅稀缺”“人们举止失当”现象发表议论的;

(3)举例(事实)论证;通过列举大量例子有力地证明了“儒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曾经的最高赞赏。

”的观点;

(4)示例1:

读了文章,我意识到儒雅对个人、对社会的重要性,作为学生,我要多读书,多学习,不断积累,完善自我,让自己成为一个儒雅的人。

示例2:

想要变成一个儒雅的人,就要多读书,从书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自己,做到学识深湛,温文尔雅。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论点的掌握能力,要求学生识记寻找论点的方法,并能结合具体的文章正确运用。

论点就是真实性需要加以证实的判断。

它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

论点的寻找方法: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其中前三项是最常见的。

4.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滴水之恩

   ⑴紫红色的天空渐渐变成暗黑,我孤单地走在村路上。

   ⑵为了寻找据说矗立在附近田野中的“字库”古塔,我来到这个金黄菜花亦开亦败的陌生乡间。

当我绕过好些小桥流水人家,再寻回先前下车的小街时,早已错过了返程的班车。

想起明早课堂上那十多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踏上了30里的归途。

   ⑶雷声从远处沉沉地压过来,闪电已在天边耀眼地勾勒……

   ⑷我边走边期盼着能搭上顺路的车。

一辆卡车嘶吼着爬上山坡,然而司机丝毫不理会我极力挥舞的手臂,绝尘而去。

   ⑸雷声越滚越近,大雨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瓢泼而下。

   ⑹终于,一辆小拖车被我拦在了路中央。

烟尘未散,我已冲到了驾驶室的窗下。

看到司机的一瞬间,我便认出了他……

   ⑺几个月前,我来到马山小镇见习,看见他颓废地斜靠在土墙根下,衣衫不整,须发蓬乱,无神地半合着眼。

人们在他身边窃议着,却不愿多事,怕帮助这样一个来路不明的人会给自己惹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虽然这个潦倒的人并没有在面前放一只乞讨钱币的碗,但我确信,他一定又渴又饿,于是我到几步之外的茶水摊买了一杯水、一块糕递给他。

他无神的眼并没有因我的热心而闪亮,他甚至都未抬眼看一看,便自顾自地吞食起来。

“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

”我规劝了那个流浪汉一句,便走开了。

   ⑻眼前这个人虽然整洁而精神,我还是认出了他。

我焦灼地问:

“去马山吗?

”他迟疑了一会儿,点了点头。

我连声道谢,赶紧爬进了驾驶室。

   ⑼小拖车颠簸着,他燃着的烟头,红红的亮点忽明忽灭。

“你是马山人?

”他问。

我摇摇头:

“不是,我在那儿见习。

”他有点失望:

“我倒曾遇到过一个马山人呢,那真是个好人。

”话题断了,黑暗中,他似乎笑了笑。

   ⑽四周静静的,只有雨点叩窗的脆响。

他忽然说:

“说起来那次去马山,怪难为情的。

那时我赌输了,输得精光,被撵出来,没脸回家,流落到马山,有个人给我水喝,给我吃的,可惜我不认得她,要不,真得好好谢谢她。

”我试探道:

“就因为那个人送你一点水、一点吃的吗?

   ⑾他不屑地看了我一眼:

“你不懂,我那时候心灰意冷。

她劝我:

‘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

’我听了她的劝告,回家了。

唉,我真的不知怎样感谢她,要不是她那一杯水、一块糕、一句话,我现在还不晓得会怎样呢!

   ⑿他没有认出我来。

我心中有掩饰不住的喜悦,想不到那件小事会对他帮助那样大。

“我也很感谢你,要不是搭上你的车,这会儿我还在山路上挨雨淋呢!

”我决定不提看见他潦倒情形的就是我。

因为我不仅想维护他的尊严,还想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

   ⒀他听了果然高兴:

“其实你也不用谢我,要谢该谢那个给我水喝的人。

那次之后,我才晓得,人有时候是多么需要旁人帮一把啊。

”他深吸了一口烟,然后徐徐吐出。

我用力的点点头。

   ⒁“马山到了!

”他刹住车。

我道着谢,请他下来喝杯热茶休息一会儿。

他笑了笑,一边倒车一边说:

“我还得赶回去运货呢——本来,我的车是不到马山的。

再见!

”雨滴在车身上,溅出了大朵大朵亮丽的水花……

   ⒂人生就是这么奇妙,当初的滴水之恩,在后来的生活中却得到了别人的涌泉相报,举手之劳,换来的是爱心的传递。

(本文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请根据提示用简洁的语言补全文章的内容。

天空暗黑时,“我”不得不步行返校——大雨即将来临时,________——上车后,________——告别时,________

(2)选文第⑶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⑺段在记叙顺序上有什么特点?

本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4)选文第⒁段画线句子有什么含义?

雨滴在车身上,溅出了大朵大朵亮丽的水花……

(5)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我”的形象特点。

(6)选出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

A. 卡车司机的做法更加衬托出小拖车司机愿意帮助他人的善良。

B. 选文第⑾段中的语言描写,既表现了小拖车司机对“我”的感激之情,又点明了“我”的举手之劳和规劝让他感到温暖、重拾信心,对他而言意义重大。

C. “我”之所以没有告诉小拖车司机“我”就是那个曾经帮助过他的人,只是因为“我”不想损伤他的尊严。

D. 文章第⑻段“他迟疑了一会儿,点了点头”与第⒁段“本来,我的车是不到马山的”这两句话前后照应。

【答案】

(1)“我”拦住了一辆小拖车

;“我”听小拖车司机讲述马山人帮助他的故事

;“我”得知小拖车司机(他)是特意送“我”回马山

 

(2)景物描写(或自然环境描写),;描写了大雨来临前远处电闪雷鸣的情形,表现了“我”期盼能搭上顺路车的急切心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这段运用了插叙,记叙了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