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教案浙教版五上第七单元 精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79812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教案浙教版五上第七单元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五年级语文教案浙教版五上第七单元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五年级语文教案浙教版五上第七单元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五年级语文教案浙教版五上第七单元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五年级语文教案浙教版五上第七单元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教案浙教版五上第七单元 精品.docx

《五年级语文教案浙教版五上第七单元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教案浙教版五上第七单元 精品.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语文教案浙教版五上第七单元 精品.docx

五年级语文教案浙教版五上第七单元精品

19 赤壁之战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学会生字,理解“调兵遣将、相持、计策、自不量力、丢盔弃甲”等词语地意思,初步尝试缩写和改编课文。

   2、认真阅读,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赤壁之战”的战争意义和历史意义。

   3、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能有目的地进行拓展阅读,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缩写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赤壁之战”的战争意义和历史意义。

  教学准备:

课前师生共同搜集“赤壁之战”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读通课文,学习生字和有关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破题开篇,了解背景

   1、出示课题,引导学生理解“之”的意思。

   2、引导学生利用课外阅读的知识,介绍“你所知道的‘赤壁之战’”。

   3、课件演示:

赤壁之战的时代背景。

  二、读通课文,质疑问难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个别学生轮读课文,检查通读课文效果,随机进行教学处理。

    

(1)联系上下文理解“隔江相对”,课件演示:

两军布阵图。

    

(2)理解“调兵遣将”,比较“遣”与“遗”的字形。

    (3)指导读通顺长句“不错,……上面铺着火硝、硫黄。

      (个别学生读课文,重点是检查能否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对暴露出来的具有共性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解决,通读课文是阅读教学的基础;随机进行部分字词教学,既是字词分散教学的一种形式,也是从课文阅读整体出发的一种考虑。

   3、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边勾画,思考:

    

(1)你对“赤壁之战”又知道了什么?

      (主要目的是检测学生对课文地理解程度,学生的回答会多种多样,教师要多肯定多鼓励学生能自己读懂课文,适当引导学生纠偏。

    

(2)你对“赤壁之战”还有什么问题?

      (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和习惯,同时也是对课文得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要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质疑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类,并以此为依据,展开下一步教学。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估计在这些范围之内:

为什么要采用火攻?

曹操怎么会这么轻易相信黄盖?

怎么会这么巧,那天刚好刮东南风?

……)

  三、研读课文,讨论争辩

   1、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研究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后,根据研究需要也可以阅读自己搜集到的资料,深入研究。

     (这一设计主要体现:

一是给学生选择学习的机会;二是给学生自由研读的空间;三是引入课外资料实施开放教学。

   2、课堂交流研究成果,教师相机点拨,全体学生体会课文语言,学习课文重点内容。

    

(1)引导学生读一读三处描写曹军把船练起来的句子,体会火攻的妙处。

    

(2)引导学生读黄盖的信,体会曹操的盲目乐观和自信。

       ……

      (在这里,教师的点拨非常重要,要引导学生言之有文,言之有理,是学生能从整体上深入理解课文。

   3、以同质小组的形式交流富余成果。

     (这是对合作学习时机的一种尝试,可以进一步满足学生的交流欲望,相互补充研究成果,提高教学效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深入阅读课文,感受“赤壁之战”的战争意义和历史意义,尝试缩写和改编课文,拓展阅读。

  教学过程:

  四、精读深思,总结课文

   1、默读课文,概括“赤壁之战”周瑜获胜的原因。

    (要求学生不要说具体的措施,要很概括地说出几条原因,训练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同时也是语言品质的训练。

   2、小组讨论,优化答案。

    (在个体充分学习的基础上,安排小组讨论,更有实效,确实能起到启发市委、深入思考、优化答案的效果。

   3、课堂交流。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发言中发现智慧的火花,及时鼓励引导,帮助学生提高概括水平。

一般的说,可以概括为:

知己知彼、扬长避短、把握时机等。

  五、缩写改编,内化课文

   1、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联系课文理解“计策”。

   2、以“黄盖是怎么说的?

”为话题,缩写改编课文后半部分。

    (利用课文地空白点进行语言转换和课文缩写练习,内化课文语言,深入理解课文。

   3、交流评价。

   4、思考:

把我们写的这段话放进课文中去好不好?

为什么?

    (感悟一种写作技巧。

  六、拓展阅读,激发兴趣

   1、小结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

   2、引入《念奴娇·赤壁怀古》,读一读,找一找那一句是描写赤壁之战的。

  (在课内引入《念奴娇·赤壁怀古》全诗、注释以及今译文,体现了语文课堂的开放,扩大了阅读教学的容量,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豪情,引导学生更多的关注名著和古诗文,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

  七、作业:

(任意选择)

   1、缩写《赤壁之战》全文。

   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浏览“网上三国”。

   3、编一张以“三国”为主题的小报。

   4、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板书设计:

              

 

20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一)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理解20个新词的意思。

   2、缩写课文第2自然段,按照提示(内容提纲)简要复述课文。

   3、懂得对坏人不能讲慈悲,要善于识破诡计,敢于斗争。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理解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经过,特别是第一次打白骨精的经过;

        在理解的基础上,按课后练习3的提示,复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教学难点:

注意前后内容之间的衔接,根据提示进行复述,按要求缩写第2自然段。

  教具:

投影片 课文录音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揭题。

   1、了解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记》。

   2、简要介绍吴承恩生平。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自由读课文,回顾预习时遇到的问题。

   2、难点反馈。

    难读的:

    难写的:

箍、吆

    易混淆的:

诡计(鬼)

   3、通过联系上下文阅读的方法理解部分难词。

     挑拨:

搬弄是非,引起纠纷。

     索性:

干脆,表示直截了当。

     慈悲:

慈善,富有同情心。

     诡计多端:

害人的计策很多。

   4、通过“课题扩展法”说说课文大意:

唐僧西天取经途中路遇白骨精,孙悟空三次识破白骨精的变化,打死白骨精的三个化身。

  三、脉络分段。

   1、再读课文,问:

“三打”指的是什么?

   2、找出课文中“三打”白骨精的各个段落,以每次打白骨精作为一段,这篇课文应分几段。

   3、让学生读读课文,用“||”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第2自然段)

     第三段(第3自然段)

     第四段(第4、5自然段)

     第五段(第6自然段)

  四、学习第一段。

   1、轻声自由读第一段,先想想这段课文告诉我们什么?

即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再说说故事发生的原因。

(白骨精残害百姓,孙悟空要为民除害。

   2、“专门”什么意思?

你能用“不但……而且……”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么?

   3、进一步理解“诡计多端”的意思,再以憎恨的语气读这一段的第2句话。

   4、概括第一段段意:

唐僧带徒弟上西天取经,一天来到一座高山前。

山上住着白骨精,残害百姓,而且诡计多端。

  五、作业:

抄写生字词语。

               第2课时

  一、研读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各个段落。

   1、学生轻声读课文第二、三、四段,想想为了吃唐僧肉,白骨精变发几次?

每次变成什么?

为什么这么变?

   2、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人物,说说他的性格特征。

   3、自读课文,找出片断重点理解。

   4、交流讨论:

    

(1)分析孙悟空的人物特征。

    ◆孙悟空用鼻子一嗅,闻到一股妖气,再用火眼金睛凝视,一下子看出那村姑是一个妖怪。

     ①过程:

嗅——凝视。

     ②理解怎样是凝视。

     ③“一下子”看出悟空本领高强。

      指名朗读,点评。

    ◆“大胆妖怪”悟空一声吆喝,举起金箍棒,劈面便打。

啪的一声,那村姑倒地死去。

     理解:

①吆喝写出了气势。

        ②劈面便打是果断。

重点指导朗读。

    ◆悟空看得仔细,认出那婆子也是那个妖怪变的。

悟空飞步向前,大喝一声:

“妖怪,你又来了,再吃我一棒!

”金箍棒当头劈去,那婆子便应声倒下。

     理解飞步向前的勇猛,大喝一声的威武。

难点:

应声倒下。

    ◆悟空气得毛发直竖,大喝道:

“不管你千变万化,妖怪总是妖怪!

”说罢抡棒就打。

     各自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妖怪吃人本性不变,你今天救了他,他却不会放过你。

是妖就要打,哪能讲慈悲!

     联系以上两句话理解“慈悲”,以及应该怎样“慈悲”。

   

(2)分析唐僧的表现:

责怪——怒喝——把孙悟空赶回花果山。

     唐僧责怪悟空不该错杀好人。

(句中的一个“好”字反映了唐僮的是非不分,也揭露了白骨精的狡诈。

     唐僧怒喝道:

“你接连打死母女二人,是何道理?

”(唐僧的气愤之情比第一次更深,更能说明唐僧的糊涂。

   (3)分析白骨精的人物特点。

     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变成一个村姑,穿着花衣裳,提着一篮馒头,笑着向唐僧走来。

(白骨精善于乔装打扮,做坏事,表现了她诡计多端的本性。

     那婆子拄着竹杖,口中喊着寻女儿。

     白骨精又变成一个老头儿,手持拐杖,来找唐僧。

     那老头大声呼喊:

“救命啊,救命!

     那老头冲到悟空面前说:

“你打死了我的老伴和女儿,我这条老命出不要了,索性跟你拼了!

    (白骨精利用唐僧“人妖不分”的弱点,先是大喊“救命”;再是诬赖悟空“打死了老伴和女儿”,要与悟空拼了,最后利用唐拦住悟空的机会逃命。

  二、学习第五段。

   1、指名读第6自然段。

   2、最后唐僧怎么做?

说明了什么?

     (用“不但……而且……”的句式回答这个问题。

说明了唐僧至此,还是敌我不分。

   3.概括段意:

唐僧把敢于打妖的孙悟空赶回花果山去了。

  三、总结全文。

    课文写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但三次怒打,白骨精三次逃跑,唐僧三次阻拦,第一次写法各有不同。

这样写既为了避免语句的重复,也为了把故事推向高潮,唐僧把孙悟空赶回花果山。

  四、完成《作业本》第1、2、3、4题。

               第3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完成课后练习1。

   1、白骨精的诡计多端表现在哪里?

(为了吃唐僧肉,“千变万化”,先变村姑,再变老婆子,最后变成老头儿,“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2、你认为用什么词语概括孙悟空的特点最恰当?

(孙悟空火眼金睛善于识破妖魔鬼怪的阴谋,具有勇敢斗争的精神。

   3、唐僧说的“人以慈悲为本”是什么意思?

他的话错在哪里?

(“人以慈悲为本”本来的意思是说做人要慈善,要有同情心。

但唐僧对白骨精讲慈悲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唐僧人妖不分,善恶不辨。

  三、简要复述“三打白骨精”的经过。

   1、完成《作业本》第5题。

    

(1)指名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

    

(2)投影出示《作业本》第5题的“例”,分析缩写课文的方法。

(抓住主要的人与物,删去次要的话。

    (3)回忆第2自然段主要人物与主要情节。

    (4)自由读课文第二段,独立完成缩写。

完成后讨论交流:

       第二段:

白骨精想吃唐僧肉,变成村姑。

孙悟空识破诡计一打白骨精,白骨精逃走。

唐僧责怪悟空不该错杀好人。

   2、用“缩写的话”复述“孙悟空一打白骨精”的经过。

   3、按同样的方法,缩写复述二、三打白骨精。

    

(1)四人小组讨论,缩写、复述。

    

(2)指名复述,评议。

      第三段:

白骨精变成老婆子,孙悟空再打,白骨精又逃。

唐僧怒喝孙悟空。

      第四段:

白骨精变成老头儿,孙悟空又打,白骨精装模作样。

唐僧以“慈悲为本”,拦住悟空,救了妖精。

   4、完整复述“三打白骨精”的经过。

    

(1)指名复述,评议。

    

(2)选两位学生上台复述。

    (3)学生各人自己复述。

  四、完成《作业本》第6题。

  教学后记

  概括孙悟空的特点,应引导学生从孙悟空的语言、行动中去体会他善于识破诡计,具有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20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二)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理解16个新词语的意思。

   2、在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会破折号和引号的用法。

   3、在熟悉、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按照“提示”所示提纲学会按照提示简要地复述孙悟空用计消灭白骨精的经过。

   4、在学懂课文的同时,感受孙悟空善于揭穿白骨精的妖术,勇于斗争到底的顽强精神。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理解孙悟空用计揭穿白骨精的妖术,最终消灭白骨精的经过,按提纲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词语,选择恰当的句式,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复述课文。

  教具:

投影片 课文录音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孙悟空三次打死白骨精的化身,而唐僧人妖不分,反把孙悟空赶回了花果山。

谁能预测一下,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事?

   2、出示课题:

21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二)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大声读课文3-5遍,按预习要求自学课文。

   2、交流自学成果

    

(1)生字:

戒、寡、祟、

    

(2)词语:

搭救、作祟、觉醒、寡不敌众、几次三番、人妖颠倒、是非不分

    (3)让学生简单说说这篇课文说了什么?

(要求用一、二句话)--

  三、指导分段。

   1、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文章,可以怎样分段?

   2、按“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分段。

   3、交流,评议。

     第一段:

第1、2自然段。

     第二段:

第3、4、5自然段。

     第三段:

第6自然段。

  四、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1、2、3题。

   2、熟读课文。

               第2课时

  一、复习:

课文是分哪几部分写的?

  二、学习第一段。

   1、学生轻声读课文后,教师问:

孙悟空走后,唐僧的命运怎样?

(指名读第1自然段,再说说。

   2、为了救师父,八戒怎么做?

(指名读第2自然段,在理解“寡不敌众”“直奔”两词的基础上,学懂内容,说说。

   3、学生自行小结段意:

唐僧被白骨精捉进白骨洞,八戒去请孙悟空搭救师父。

  三、学习第二段。

   1、默读课文,想想“孙悟空用了什么巧妙的方法既消灭了白骨精,又使唐僧觉醒”。

这一段分几步写了这个过程。

   2、第一步,听到师父被妖怪捉去,孙悟空怎么做?

    

(1)指名读第3自然段第1句:

孙悟空听到妖怪又出来作祟,就立即赶往白骨洞。

“理解“作祟”的意思,并注意用上“又”、“立即”,写出了妖怪“尽干坏事”,悟空对妖怪“嫉恶如仇”,对师父十分热爱。

    

(2)指名读这一自然段的第2、3句。

      “老妖婆”和“白骨精的母亲”中间用上了踊折号,这个破折号起了什么作用?

(注释)

      孙悟空既已打死了老妖婆,为何又要变成老妖婆的模样?

(将计就计,用计揭穿白骨精的妖术,使师父觉悟,同时消灭白骨精。

      指名学生再读课本自然段最后一句,问:

“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这句话写出了孙悟空的什么特点?

(变成老妖婆,设计让白骨精自我暴露。

这句话写了悟空的智慧,有勇有谋。

   3、第二步,先让学生自由读第4自然段,用“~~~~”划出文中写“老妖婆”的句子,用“__”划出写白骨精“自我暴露”的句子。

    

(1)为什么“老妖婆”这个词语上要加上引号?

(理解此处引号的作用是起否定作用,即这个“老妖婆”,其实不是真的老妖婆。

    

(2)“老妖婆”两次问话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次故意问唐僧,引出唐僧的“他一天接连打死三个好人……”的话,让白骨精“暴露”这是自己吃唐僧肉的妖计;第二次故意问白骨精,让白骨精“得意忘形”地重演阴谋诡计,使唐僧受到教育,觉醒过来。

   4、第三步,让学生自由读第5自然段,用“   ”划出唐僧觉醒的句子。

    

(1)理解“几次三番”“失声喊道”这些词语说明唐僧已经觉醒,所以会指责白骨精“几次三番”地欺骗自己;想起孙悟空,会“不由自主”地发出呼喊。

    

(2)进一步理解唐僧呼喊悟空,后悔万分的句子:

“悟空,我不该是非不分,人颠倒……”“是非不分”的“是”指什么?

(对残害百姓的妖怪,就该打。

)“非”指什么?

(对妖怪讲慈悲。

)“人妖颠倒”的“人”“妖”各指什么?

(“人”指孙悟空;“妖”指想吃唐僧肉的白骨精。

    (3)有感情地朗读文中唐僧的话。

      小结段意:

孙悟空用计揭穿白骨精的妖术,使师父觉悟。

  四、学习第三段。

   1、学生朗读课文。

   2、同桌讨论,小结段意。

   3、反馈,概括段意:

孙悟空打死了白骨精。

  五、完成《作业本》第2、3、4题。

               第3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听记:

作祟、寡不敌众、搭救、揭穿、得意忘形、觉醒。

   2、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四人小组讨论:

孙悟空是个怎样的人?

为什么你这样说?

同时完成《作业本》第5题。

   4、交流:

从本文看,孙悟空机智聪明,嫉恶录仇,是一个对妖怪毫不心慈手软、除恶务尽的人。

  二、指导复述。

   1、投影出示复述提纲。

(即课后练习3的5点提示)

   2、尝试复述第1点。

(同桌复述)

   3、指名复述,评议后,出示相对较佳的答案:

孙悟空走后,白骨很容易地把唐僧捉进白骨洞。

鼓励求异,强调用自己的语言,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词语,选择句式,创造性地进行复述。

   4、尝试按

(2)(3)(4)(5)点提示,用自己的话独立复述。

   5、指名复述,交流,评议。

  三、作业

   1、根据例子尝试缩写,师生评议,订正。

(孙悟空高举金箍棒向白骨精打去,白骨精逃跑,被孙悟空口吐神火,烧成一堆灰。

   2.把故事讲给小弟弟小妹妹听。

  板书设计:

                21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二)

              悟 空 故意吃惊     ——机智聪明嫉恶如仇

              白骨精 大笑得意忘形大笑 ——诡计多端

              唐 僧 叹气气愤后悔   ——人妖颠倒是非不分

  教学后记:

  学习破折号和引呈的用法,可先查字典看看它们有什么作用,再将具体句子中的破折号和引号“对号入座”。

 

△ 文成公主进西藏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沼泽地、技艺”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课前准备

    布置搜集关于文成公主的资料。

多媒体课件或文成公主进藏图。

  A 案

  导入课题,交流资料

  关于文成公主,你都知道些什么?

  导语:

(播放文成公主进藏图──布达拉宫壁画中的图)文成公主知书达礼,不畏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藏族人民热爱美丽的文成公主,把她当成神一样崇拜,因此,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

今天,我们要读的,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根据阅读提示自读课文,了解故事的经过,提出自己的疑问

  交流汇报阅读收获

  1.汇报朗读。

请学生分部分朗读课文,通过师生评价,把课文读好。

  因为是民间故事,应用讲故事的口气读,要读出吐蕃使者的智慧和文成公主的神奇。

  比如读“公主找了一段树干横在上面,搭了一座桥”“文成公主听了,剪了一把羊毛撒在地上,就走过去了”“文成公主就把乃巴山背到旁边去”等句,要读出公主做这些事的轻而易举。

  2.交流疑问。

  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

  a.为什么“他断定这个戴鲜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可以从几方面引导思考:

  鲜花和绢花,一真一假,警示了真假公主。

  公主和其他人什么都一样,只有头上花不一样,这也是惟一能看出区别的地方。

  鲜花配公主,更显其高雅、美丽。

  b.公主怎能背动乃巴山呢?

  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这样引导:

  为什么人们要这样说呢?

在他们心目中,文成公主是怎样的人?

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美妙的小故事,你能找到吗?

引导学生找到“建桥、撒羊毛、跟鸟说话、树木变化”等地方,感受民间故事的丰富想象力。

  练习简要讲述这个故事

  1.导语激趣:

这个故事充满了神奇色彩,很受人们的欢迎。

请你把故事简单讲给父母听,你想怎么讲?

  2.自己练习讲述。

  3.指名讲述,进行评价。

评价中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答应求婚──进藏途中──贡献。

要重点讲进藏途中发生的几件小事。

  拓展读另一传说《文成公主进藏》

  藏王松赞干布派了一位叫禄东赞的使者前去长安求婚。

当时前往长安求婚的使者共有7人。

起初,唐朝皇帝认为西藏太远,不愿将公主远嫁。

于是同大臣们商量,出了几个难题来考这7位使者,企图将藏王的使者难住,以便谢绝这门婚事。

  第一个难题是将500匹小马放在中间,500匹母马拴在四周。

让这7位使者分辨出每匹小马的亲生之母。

其他6位使者无法辨认,他们把小马牵近母马,不是踢就是跑,小马怎么也不敢近母马的身。

藏王使者懂得马性,他让人给母马喂上等草料,让它们吃饱。

饱食的母马叫将起来,招呼自己的小马去吃奶。

于是500匹小马纷纷来到自己的母亲身边,藏王使者毫不费劲地解答了这个难题。

  第二个难题是要用一根线穿过一块中间有弯曲孔道的玉石。

那6位使者花了半天的时间,想尽办法都未能穿成。

最后轮到藏王的使者,他的办法倒也简单,他捉来一只小蚂蚁,先把细线粘在蚂蚁的脚上,然后在玉石的另一个孔眼处抹一些蜂蜜,蚂蚁闻到蜜香,就赶紧沿着弯曲的孔道往里钻,结果又是藏王使者得胜。

  第三个难题是将两头刨得粗细一般的一根大木头,让7位使者分清哪头是树梢,哪头是树根,同时说出其中的道理。

那6位使者看过来,看过去,量了又量,怎么也分不出来。

藏王使者叫人把木头放在河里,木头一浮起,前头轻,后头重,轻者为梢,重者为根,一清二楚。

  藏王使者的聪明才智使皇帝很惊讶,也很喜欢他。

最后又出了一道难题:

谁能在300个穿着打扮一模一样的姑娘中认出谁是公主来?

这7位使者都从未见过公主,要认出来谈何容易!

那6位使者挑最漂亮的认,结果都认错了。

藏王使者从一位老妇那里得知公主从小爱擦一种香水,经常引着飞蝶在头上飞。

藏王使者根据老妇这一指点,从300个姑娘中认出了公主。

  皇帝只得同意将公主许配给藏王。

藏王使者见了公主说:

“你去西藏的时候,别的东西都不必带,只要带些五谷种子、锄犁和工匠就行,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西藏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