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坝地热水开发可行性论证报告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75658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狮子坝地热水开发可行性论证报告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狮子坝地热水开发可行性论证报告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狮子坝地热水开发可行性论证报告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狮子坝地热水开发可行性论证报告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狮子坝地热水开发可行性论证报告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狮子坝地热水开发可行性论证报告1.docx

《狮子坝地热水开发可行性论证报告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狮子坝地热水开发可行性论证报告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狮子坝地热水开发可行性论证报告1.docx

狮子坝地热水开发可行性论证报告1

24_

一、前言

重庆雅居物业有限公司拟开发重庆市北碚区施家梁镇狮子坝地热水,委托重庆南江地热资源勘探开发设计研究院对北碚区施家梁镇狮子坝范围内开发地热水的可行性作地热地质调查论证。

根据本院对重庆地区地热资源的综合研究,认为该区所处的观音峡背斜中段东翼为地热地质条件较好,地热水资源较丰富的地区之一,具有一定的开发前景。

南江地热院于3月初派地热地质技术人员依据国标“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11615—89及相关规程规范,去现场开展了1:

5万地热地质调查及勘探钻井的选位工作,本次经历十五天的野外调查共完成了以下工作:

1、收集了工作区区域地质、地热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

2、收集了重庆地区观音峡背斜地热水勘查的有关研究资料;

3、完成1:

2.5万地层剖面实测调查1条,长7.5km;

4、开展了1:

5万地热地质调查,面积146.25km2;

狮子坝勘查区位于重庆市北碚区施家梁镇,省级公路和高速公路直达,距市区仅30余公里,北距渝合高速公路三溪口出入口5km,交通十分方便,详见交通位置图(图1)。

 

二、区域地质环境

(一)地质构造

狮子坝地热水勘查区,在地质构造上处于华蓥山帚状褶皱带之观音峡背斜中段东翼。

该背斜北起合川市三汇镇,往南跨过嘉陵江,南延至九龙坡区铜罐驿附近再跨过长江,在江津市金泉、贾嗣附近倾没,长约105km,宽约2~3km(以须家河组地层顶面计)。

构造轴线总体延伸略呈“S”形,轴向NE10°~30°转SN,背斜为长条线形斜歪背斜,轴部狭窄尖棱,两翼不对称,本段东翼岩层倾角较缓,倾角18°~65°,北段西陡东缓,倾角30°~80°,南段较对称,倾角30°~50°,轴部地层为二叠系、三叠系碳酸盐岩组成。

详见构造纲要图(图2)。

与观音峡背斜西翼相邻的构造为北碚向斜。

轴向近南北向,北窄南宽,轴部地层为上侏罗统红层构成。

岩层产状8°—60°。

观音峡背斜西翼近轴部发育有一逆断层,但与本次钻井孔位距离较远,因此对勘查区影响不大。

(二)地层岩性

测区主要出露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嘉陵江组、中统雷口坡组、上统须家河组、侏罗系下统珍珠冲组、自流井组、中统新田沟组、沙溪庙组、上统遂宁组地层,其岩性现由老至新简述如下:

1、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

按岩性分为四段:

厚约530m。

(1)一段(T1f1)白、青灰色石灰岩及鲕状灰岩,下部为紫红色泥、页岩。

(2)二段(T1f2)暗紫红色泥、页岩夹少量泥质灰岩、灰岩。

(3)三段(T1f3)灰白、青灰色灰岩、鲕状灰岩,下部夹泥岩、泥质灰岩。

(4)四段(T1f4)暗紫红色页岩夹泥质灰岩,。

2、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1j):

灰岩、白云岩互层夹膏盐角砾岩(深部为膏盐层)。

按岩性可分为四段:

(1)一段(T1j1)灰、青灰色薄至中层状灰岩,夹页岩及生物碎屑灰岩,厚217—270m。

(2)二段(T1j2)浅灰色中厚层状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夹灰岩及膏盐角砾层(深部为膏盐层),厚77—80m。

(3)三段(T1j3)浅灰、青灰色中厚层状灰岩为主夹少量白云质灰岩及白云岩,厚167—175m。

(4)四段(T1j4)浅灰、灰色厚层状白云岩、灰岩、白云质灰岩夹膏盐角砾岩(深部为膏盐层),厚约81m。

该层岩性、厚度稳定,分布在观音峡背斜轴部或近轴部。

3、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T2l):

灰色中至厚层状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及泥质灰岩,夹膏盐角砾岩(深部为膏盐层)及灰绿色页岩,底部有水云母粘土岩(俗称“绿豆岩”)。

厚约28m。

区内主要分布于观音峡背斜两翼。

4、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j):

分布于观音峡背斜翼部,以长石石英砂岩为主,间夹页岩和可采煤层。

厚约460~500m,按岩性,可分为六段。

(1)一段(T3xj1):

浅灰、青灰色页岩夹砂质页岩,及薄煤层及煤线,厚25~30m。

(2)二段(T3xj2):

青灰、灰白色厚层状细—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夹黑色页岩及砂质页岩,厚约40m。

(3)三段(T3xj3):

青灰、黄绿、灰黑色页岩、砂质页岩夹薄煤层及煤线,厚约15m。

(4)四段(T3xj4):

青灰色厚层块状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夹薄层页岩,厚约300m。

(5)五段(T3xj5):

深灰色、灰绿色页岩、炭质页岩、砂质泥岩夹薄煤层,厚约10m。

(6)六段(T3xj6):

青灰、灰白色厚层状中~粗粒长石石

英砂岩夹薄层砂质页岩,厚约100m。

5、侏罗系下统珍珠冲组(J1z):

分布于观音峡背斜翼部。

为砂岩、页岩互层。

厚约150m。

按岩性分上、下两段:

(1)下段(J1z1):

上部为灰白色石英砂岩,中下部为黄绿色页岩,底部为灰黑色炭质页岩,普遍含铁质。

厚约56米。

(2)上段(J1z2):

上部为紫红色、黄灰色泥岩夹页岩、砂岩,下部为紫红色泥岩夹石英砂岩、粉砂岩,厚约94米。

6、侏罗系下统自流井组(J1zl):

分布于观音峡背斜两翼,按岩性组合可分东岳庙、马鞍山、大安寨三段,厚约380m。

一段(东岳庙):

上、下部为紫灰色、黄绿色砂质泥岩,中部为黑灰色页岩夹灰黄、灰色薄—中厚层状介壳灰岩、泥质灰岩。

二段(马鞍山):

紫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夹黄灰、浅灰色薄—中厚层细粒石英砂岩、粉砂岩。

三段(大安寨):

紫红色钙质泥岩、砂质泥岩、夹透镜状介壳灰岩。

7、侏罗系中统新田沟组(J2x)

分布于观音峡背斜两翼,为砂岩与页岩互层。

厚约155m,黄绿色、灰黄色砂质页岩、泥岩夹石英粉砂岩,底部为厚层石英砂岩。

8、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

(1)沙溪庙组下段(J2s1)

顶部为紫红色、暗紫红色泥岩,夹黄绿色叶肢介页岩,中下部为紫红色泥岩夹青灰色厚层长石石英砂岩、岩屑长石砂岩。

底部为一层厚约10~20米的青灰、黄绿色厚层长石石英砂岩,称“关口砂岩”,本段厚170m。

(2)沙溪庙组上段(J2s2)

紫红色泥岩为主,与泥质砂岩、砂质泥岩、长石石英砂岩呈不等厚互层。

夹数层灰紫色透镜状长石砂岩,底部为较稳定的灰黄、灰紫红色长石砂岩,称“嘉祥寨砂岩”。

本层厚大于1280m。

9、侏罗系上统遂宁组(J3sn)

上部为砖红色、紫红色、青灰色厚层至块状长石石英砂岩与紫红色泥岩不等厚互层,下部为砖红色泥岩、砂质泥岩、泥质砂岩夹透镜状长石石英砂岩,底部为砖红色厚层状细粒长石砂岩。

层厚大于125m。

(三)地貌特征

本区地貌属中梁山山脉,为典型的川东平行岭谷地形地貌区,其特点是背斜成山,紧密狭窄,向斜为谷,宽广平缓,形成典型的隔档式构造。

区内主要有构造剥蚀丘陵地形、侵蚀构造中低山地形、侵蚀岩溶地形三类地貌。

构造剥蚀丘陵地形,其形态为浅切平谷园缓丘陵,分布于北碚向斜东翼,主要由易于风化的侏罗系红色地层组成,地形较平缓,多为孤立或延伸不远的园缓丘包及部分抗风化砂岩形成的岭丘。

沟谷宽平,迂回起伏,地表为第四系土层及耕植土覆盖,分布高程270~350m,相对高差在50m以下。

顺丘陵纵方向上有嘉陵江及小溪分布。

侵蚀构造中低山呈单面山及列峰脊状中低山形态,分布于观音峡背斜的两翼,主要由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碎屑岩地层组成。

山势走向与构造线一致,呈近南北向。

缓翼山坡较缓,展布亦较宽,多呈单面山地形,沟谷切割较浅,往往为条状山岭脊线;陡翼峻峭而狭窄,沟谷切割剧烈,部分被切穿成为锯齿状列峰山脊。

山脊高程520~750m,谷坡较陡,常呈“V”形。

侵蚀岩溶地形主要为岩溶槽谷地形,分布于观音峡背斜近轴部两翼,由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及下统嘉陵江组碳酸盐岩溶蚀后形成。

岩溶槽谷地形分布高程350~450m。

槽谷形态、宽度不一,多宽平,延伸远,溶洞、落水洞发育,并有岩溶湖、溶蚀洼地、残丘和地下河等岩溶地貌形态。

背斜轴部由飞仙关组地层组成,因此山脉形态呈垄脊状“高位”岩溶槽谷地貌并具双槽特征。

即“一山三岭二槽谷”地貌。

在测区北边,观音峡背斜被嘉陵江切割横穿,形成峡谷—观音峡,江水枯水位标高在180—200m间。

(四)水文地质

区内地下水,主要由碳酸盐岩岩溶水、碎屑岩层间裂隙水、红层承压水及基岩风化带网状裂隙水四类浅层地下水组成。

1、碳酸盐岩岩溶水

碳酸盐岩溶水主要赋存在区内背斜轴部的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中统雷口坡组碳酸盐岩地层中。

该类岩溶槽谷呈现长条形,为双槽,槽中洼地、漏斗、落水洞、泉水、暗河、天窗等岩溶形态发育。

地下水位一般埋藏较浅,一般泉水或钻井流量较小,钻井涌水量在200~500m3/d左右,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水,矿化度均小于1克/升。

水温在17℃左右。

2、碎屑岩层间裂隙水

碎屑岩层间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区内背斜翼部的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厚层砂岩裂隙中,由于岩层倾角极陡,地形坡度大,地表水渗入岩层中的水量相对较小,因此,泉水出露少,出水量小,一般小于0.5升/秒,单井流量一般在100~300m3/d之间,水质类型为HCO3—Ca·Na型,矿化度小于0.5g/L,水温在18℃左右。

煤洞排出水量500~800m3/d。

3、红层承压水:

该类地下水储存在区内侏罗系红层岭丘丘陵中的砂岩裂隙中,含水层为关口砂岩及嘉祥寨砂岩,砂岩层厚10~30m。

砂岩与泥岩呈不等厚互层状,倾斜叠置构成多个层间承压水构造,每层含水砂岩均具独立的补、迳、排系统,其间无水力联系,普遍具承压性,地下水位埋藏浅,一般近地表或具正水头自流,单井水量一般达100~300m3/d左右。

4、基岩风化带网状裂隙水:

该类地下水分布于区内侏罗系红层的风化带网状裂隙中。

风化带一般厚10~30m,地下水位埋藏浅,水量贫乏,单井水量小于100m3/d。

水化学类型一般属HCO3—Na型,矿化度在0.5g/L左右。

此外,在地表减压最大的地段,如长江猫儿峡河谷段有温泉出露,该温泉出露于基岩漫滩上,呈泉群分布,总出水量达2000余立方米/日,洪水期被淹没,水质类型为硫酸盐型低温微咸热水,矿化度小于2克/升,水温仅28℃。

 

三、施家梁镇狮子坝地热水的主要特征

(一)地热水的形成及其特征

区内地热水的形成是在重庆这个特定的地热地质环境中形成的。

由背斜轴部或近轴部的下三叠统碳酸盐岩形成的岩溶槽谷,聚汇大气降水向地层深处(由浅向深)渗透(横向迳流为主),随地热增温及化学热等因素使地下水水温增高。

深部地热水顺层迳流,(纵向迳流为主)然后在地表减压最大的地段,即江、河深切地段排泄形成温泉。

地热水的形成以渗入溶滤水为主,兼有“古封存水”与之混合有关。

现将区内地热水的主要特征简要说明如下:

1、热储构造

热储构造主要由下列三部分组成:

(1)热储层:

是地下热水储存(藏)空间的岩层。

由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及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的碳酸盐岩地层构成,岩性主要为灰岩、白云岩以及膏盐角砾岩(深部为膏盐层)等,厚500m左右。

热矿水储藏于热储层裂隙系统中,热储层位主要出露于背斜轴部及其附近,常形成“高位”岩溶槽谷,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

其中嘉陵江组第二段为主要的热储层,其余的嘉陵江组第一、第三、四段和雷口坡组均为次要的热储层。

(2)热储盖层:

即热储层上部隔热保温层,主要作用是防止热储中热能的散失。

由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碎屑岩层,即厚层砂岩夹页岩及煤系(第一盖层厚450m左右),以及侏罗系红色岩层—泥岩夹砂岩地层(第二盖层厚数百米至一、二千米)共同组成。

(3)热储下部隔水岩层:

主要作用是防止地热水的流失。

主要由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层组成,岩性为泥岩和灰岩,厚500m左右。

上述三部份地层共同构成了观音峡背斜的热储构造。

各热储构造的热储层位(地热水)主要埋藏在背斜构造的翼部地区,埋深数百米至二千余米。

由于下部隔水岩层的存在将背斜构造两翼的热储层分割为相对独立的两个“热水库”。

2、热的来源

地球的内部的热源主要来自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巨大的热量,由深循环地下水在正常地温梯度下加热而成。

同时地下水与围岩(如膏盐等岩层)发生化学反应(分、溶解作用)而产生化学热能;地壳运动,造成的岩层错动产生的机械热等,均成为地热水的热源。

据四川盆地基底构造图,重庆地区基底为弱—无磁性的元古界变质岩系,基底古老,沉积盖层厚,晚近期无岩桨活动。

因此本区地热主要由地热增温和地下水与围岩发生化学反应所致,即热储的温度受埋深和围岩矿物成份控制。

根据海棠晓月地热水按K—Mg温标,地热梯度计算法,热储下部温度在78℃以上。

3、地热水的补、迳、排特征

研究表明,地热水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经深循环加热而成。

区内地热水热储层出露区大多分布在观音峡背斜近核部的高位岩溶槽谷,岩溶槽谷标高350~450m,面积180km2左右,槽谷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形成浅层地下水后,其中一部份地下水沿背斜翼部热储层中沿区域构造溶隙,在区域动水压力作用下向地层深部下渗并不断受地热增温后补给“热水库”。

此外,观音峡背斜东、西两个“热水库”还接受华蓥山大背斜“热水库”的补给。

华蓥山背斜岩溶槽谷标高500~1200m间,面积大于100km2,位置高于观音峡背斜岩溶槽谷,地热水由高向低沿溶隙由北向南迳流,最后东、西翼“热水库”的地热水均汇聚于背斜南段的倾没端一带地区。

据我院对邻区铜锣峡及南温泉背斜构造的温泉进行了系统的年龄测定,其结果是:

邻水响水凼御临河温泉、渝北统景温泉、铜锣峡温泉、南温泉和桥口坝温泉取样进行C14测定,其年代分别为1.0、1.08、1.1、1.13、1.3万年(广西桂林中国岩溶所测定)。

由此可见,地热水生成年代,是由北向南是逐渐增大的,这反映了地热水的补给、迳流方向也是由北向南运动的。

4、地热水化学组份的形成及特征

地热水的水化学组份受围岩矿物及化学成份控制。

据岩矿测试,组成嘉陵江组地层岩石的主要矿物成份有方解石、白云石、其次是硬石膏、黄铁矿、岩盐、石英、天青石等次要矿物。

据岩石光谱全项扫描分析,嘉陵江组地层岩石中含微量元素有Fe、Cu、Mn、Li、Ba、B、Sr、Mo、V、Zn、Hg、P、Co、Ni、Ti、Th、Ra、U等,其中以B、Sr、Fe、Mn、Ti、Co等含量相对较高,这些组份的存在为地热水的化学成份提供了物质基础。

通常白云石、方解石、硬石膏、岩盐等矿物可通过溶解作用进行分解,其离子组份进入地热水中,构成了地热水中的基本组份(K+、Na+、Ca2+、Mg2+、HCO3-、SO42-、Cl-等)。

Sr、B、Li等可通过矿物的溶解或通过溶滤水与富含微量元素的“古封存水”混合而获得。

根据重庆地区温泉、钻井地热水的水化学特征,结合观音峡背斜构造中温泉(含钻井地热水)的水化学资料,说明如下:

1)、物理性质

属硫酸盐型中温低微咸热水,具微弱的H2s气,水透明,色

度6度左右,PH值7~7.5度,水温50℃左右。

2)、特殊化学成分

地热水可能为硫酸钙型或硫酸钙•镁型水,硫酸根含量一般大于1克/升,总硬度在1000~2000毫克/升左右,矿化度一般小于3克/升。

3)、气体成份

该类热矿水中含有极弱的放射性,如氡(0.3—1.18贝可/升),水中的主要气体成份有游离CO2(30—50毫克/升),硫化氢(H2s)(0.04—8.4毫克/升)等。

4)、微量元素

热矿水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其中对人体有医疗价值的主要有锂、锶、氟、硼、溴、偏硅酸等,其中氟、锶、硼等常达到国家医疗热矿水标准。

此外,水中还含有对人体健康有益无害的其他微量元素,如锌、镍、铬、钨、镉等20余种。

(二)观音峡背斜地热水(温泉)的分布

观音峡背斜地热水丰富,天然及人工揭露的地热水(温泉)多处,由北至南分别是水天城地热水钻井、童家溪中安翡翠湖地热水钻井、井口地热水钻井、梨树湾地热水钻井、含谷天赐温泉地热水钻井、襄渝铁路中梁山隧道内温泉、石板镇马家沟煤洞温泉、长江猫儿峡温泉、三溪口煤硐。

各地热水(温泉)分布情况见表1。

观音峡背斜地热水(温泉)分布情况表表1

背斜

地热水(温泉)

井深(m)

水量(m3/d)

水温(℃)

水压(MPa)

东翼

北碚区水天城

2065

510

49

2.15

童家溪中安翡翠湖

1910

2500

56

2.80

沙坪坝区井口

1300

400

34

沙坪坝梨树湾

1718

6000

54

2.25

襄渝铁路中梁山隧道

洞内数百米处

500

28

长江猫儿峡温泉群

枯水期出露

2100

28~31

180*

三溪口煤硐

洞口

排水沟

500~800

23

西翼

九龙坡区含谷天赐温泉

2160

1500

54

1.34

白市驿马家沟煤洞温泉

洞口

排水沟

800

25

注:

*为出露标高(米)

观音峡背斜天然温泉,主要出露于嘉陵江、长江深切峡谷中,如:

猫儿峡温泉,因出露标高较低,常被洪水淹没。

以上人工、天然地热水(温泉)水质多为SO4—Ca型水。

据上述人工、天然地热水出露点情况,地热水深井出水量较大,水温较高,水压较大,证明了观音峡背斜“热水库”具较丰富的地热水资源。

 

四、狮子坝地热水开发可行性分析

1、矿权设置

施家梁镇狮子坝地热水勘查区,其探矿区块范围是:

东经29°44′16″—29°47′30″、北纬106°26′30″—106°28′57″,面积10.70km2,经我院向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管局开发处咨询,该开发点范围的矿权设置情况为申请的探矿区块范围无重叠,可以布井勘查。

2、拟定钻井依据:

根据观音峡背斜东翼中安翡翠湖及水天城温泉钻井揭露地热水的资料,该钻井深1910余米,获得水温56℃,流量达2500m3/d的地热水及水天城地热水钻井,孔深2065米,获得水温49℃,流量达510m3/d的地热水。

而狮子坝设计的钻井的井位与中安翡翠湖及水天城温泉钻井同属东翼“热水库”。

因此,狮子坝地区钻井开发地热水的条件是存在的。

其保证程度也是极大的。

3、地热地质环境影响

拟开发的施家梁镇狮子坝地热水勘查区,从大区域看,处于重庆地热田,它是该地热田中的一个独立的热储构造之一——观音峡“热水库”,在它的西边有温塘峡“热水库”,东边有南温泉“热水库”,各“热水库”均有地热水露头。

温塘峡“热水库”分布有北温泉、青木关等温泉;观音峡“热水库”分布有水天花园温泉、中安翡翠湖温泉、梨树湾温泉、猫儿峡温泉。

南温泉“热水库”分布有慈母山温泉、海棠晓月温泉、南温泉、小泉、和桥口坝等温泉。

如若施家梁镇狮子坝地热水钻井钻探出水,其对周边温泉的影响,作一简要分析阐述。

观音峡“热水库”分为东、西两个相对独立的、互不干扰“热水库”,。

因此,观音峡东翼的狮子坝温泉不会对西翼“热水库”的温泉造成影响,而同处东翼的水天城温泉钻井和中安翡翠湖温泉钻井,位于测区南面,直线距离分别为7.5公里和10公里。

从该“热水库”的迳流方向来看,地下热水由北向南迳流,虽然测区处于北面,但距离较远,故施家梁镇狮子坝地热水钻井出水,不会对其造成影响。

温塘峡和南温泉两个“热水库”,虽然与观音峡热储同属于重庆地热田,但它们是两个独立的互无联系的热储构造,其间还有北碚向斜和金鳌寺向斜相隔,因此,可以认为,施家梁镇狮子坝开发地热水,对温塘峡和南温泉两个“热水库”分布的温泉不会造成影响。

4、两方案(井位)对比

施家梁地热水的井位,经数次地面地热地质调查和地层剖面测制后,共布置了两个钻井井位,分别对两井位的地热地质条件进行了细致研究分析,对热储层在深部所处的构造部位的不同进行了对比分析(见表2)。

现对各井的热储特征和所处条件作一阐述。

 

2井地热条件对比表表2

拟定钻井编号

RK1(狮子坝)

RK2(邓家堡)

设计井深

1400

1825

开井层位

J1zl中部

J2s中部

完井层位

T1j2或T1j1

T1j2

井口岩层倾角

24°

18°

井底岩层倾角

17°

热储特征

井底岩层裂隙发育程度

较发育

地热水迳流条件

较好

水量(m3/d)

800左右

<500

水温(℃)

40~45℃

45℃以上

施工条件

较差,需另租地

热水输送

就地使用

2~3km

推荐钻井

现推荐RK1井为勘探钻井

(1)井深:

两钻井同处于同一背斜翼部,距背斜轴部越远,钻至目的层的深度越深,开井层位也越新,所以RK2的开井层位新,井深大于RK1。

井底的岩层倾角也小于RK1。

以地热增温率计算,RK2的水温应高于RK1。

(2)裂隙发育程度和迳流条件与水量的关系。

共所周知,地下水是赋存、流动于岩层的裂隙中的,裂隙的多少、其间的连通好坏,直接影响地下水量的多与少。

而裂隙的发育程度受构造运动的控制。

构造运动越强烈,岩层变形和破裂越强,裂隙也越发育,连通性也越好,才利于地下水赋存与流动,水量也越丰富,反之则差。

为此,RK1井处于岩层变形较RK2处大(也从岩层倾角大小反应出),因此,RK1井的水量较RK2丰。

(3)施工条件与热水输送

RK1钻井位于主干道渝碚公路旁,与渝合高速路为邻,交通方便,场地平整,施工用、排水方便,就地开发,原地使用,并位于业主场地范围内。

RK2井位位于业主场地东南2~3km的邓家堡,公路需绕道三胜公路沿一乡村公路到达,但需新修数十米公路,交通较差。

施工用、排水不方便,施工场地需另租,输水管道较长(2~3km)。

(4)增温增量的措施

以我院的一贯原则:

以最少的费用,换取最大(好)的效果。

以往的钻井设计深度均是以揭穿主要热储层为目的的,以减少钻井费用,但施家梁地区所处构造较特殊,若按以往的目的层位设计钻井,水温明显偏低。

现按揭穿整个嘉陵江组热储层为目的,水温可提高2~3℃,水量也应有一定的增加。

(5)建议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推荐RK1号井为勘探钻井,该井应揭穿嘉陵江组一段终孔,孔深为1400米,以达到增温增量的效果。

预计在达到设计井深1400米时,水温可达40~45℃,水量约800m3/d左右。

5、观音峡背斜构造属四川盆地东部高隆起背斜构造之一,该背斜北端与华蓥山大背斜相接,因此嘉陵江组热储层除接受观音峡背斜自身岩溶槽谷区地下水直接补给外,另外还接受北部华蓥山背斜地热水的补给,补给水源面积大,补给水源源远流长。

6、观音峡背斜东翼已有水天城温泉钻井、中安翡翠湖温泉钻井、沙坪坝梨树湾温泉钻井等,此外还有襄渝铁路中梁山隧道内有温泉,三溪口煤硐揭露的地热水以及长江猫儿峡出露的温泉,这些均说明了观音峡背斜东翼的“热显示”明显。

7、勘查区有省级和高速公路直达,交通运输方便,地热钻井位于重庆雅居有限公司开发的雅居生态园内,就近使用便利;勘查区土地属施家梁镇,土地已征用;附近有几户民宅,施工噪音对村民有短暂影响,应加强噪音的防护,施工点附近有一水塘,钻探取水方便,施工废水经净化处理后排出,对农业不会产生影响;因此勘查基本条件具备。

8、拟选定的方案将勘探钻井(RK1)位置布置在施家梁镇狮子坝雅居生态园内,坐标:

X:

3295925、Y:

18641375,井孔口标高225m。

开孔层位为侏罗系下统自流井组中部地层;终孔层位为本次勘探的目的层位,即揭穿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第一段。

全井深为1400m左右,技术套管固井深度为900m左右(即钻穿雷口坡组地层进入嘉陵江组地层5—10m)。

9、根据本区地热地质条件,并参照背斜同翼地热水钻井资料,结合设计钻井深度,预计钻井揭露热储层后可达到的主要结果如下:

(1)地热水水量的预测

根据观音峡背斜已勘探出地热水的几个深井情况看,类比推测本井最大日出水量800m3/d左右。

鉴于该井远离热储减压区,热储盖层及下部隔水层完好,预测本井热储压力大,具承压自喷的可能性。

(2)地热水水温的预测

该钻井揭露主要热储层深度相对较浅,因此,在地热水水温方面,预测当钻井深度与设计深度无较大出入时,地热水的水温将在40~45℃。

(3)地热水水质的预测

钻井在无特殊异常的情况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