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沪教版五四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97554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沪教版五四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沪教版五四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沪教版五四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沪教版五四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沪教版五四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沪教版五四制.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沪教版五四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沪教版五四制.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沪教版五四制.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沪教版五四制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意境美。

2、品析诗歌,感受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和伟大品格。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理解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和伟大人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齐背刘禹锡的《秋词》来导入

二、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中期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有“诗豪”之称。

世称“刘宾客”。

刘禹锡曾任监察御史,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

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三、简介诗歌写作背景。

今天我们要学习刘禹锡的一首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借此来认识一下这位不服输不言败执着而又乐观的一代诗豪。

刘禹锡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永贞革新。

失败后,一再遭贬。

宝历二年(826年)冬,刘禹锡在和州刺史(刺史是唐朝对州最高长官的称呼,相当于太守)任期满,被召回京。

返回洛阳途中,经过扬州,与苏州刺史任满罢职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

两人才华横溢,经历相似(被贬),他乡相逢,格外兴奋。

在相逢后的一次酒席上,两人诗词唱和(席间唱和、相互酬答,是当时文人惯例的雅兴和礼节)。

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赠给刘禹锡,对他长期被贬表示同情。

刘禹锡读后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白居易。

四、了解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诗的大意:

你为我举杯满酒同饮共醉,我为你拿起筷子击盘吟诗。

可惜你写诗才华堪称国手也是徒然无用,命运不由人出不了头谁都无可奈何。

放眼望去处处风光你却长守寂寞,满朝文武个个升官你却独自蹉跎。

我也深知你才高名重,遭遇点不幸不算什么,但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损失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五、《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学习

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学生自读这首诗,然后指名读。

三、结合诵读,体会诗人感情。

1、小组合作,体会情感

请以“我们小组对      联的理解是          ,从中能体会到诗人          的感情。

”的句式来进行交流。

首联:

抒情——凄凉、弃置——辛酸愤懑                                                                                                                                                                           

颔联:

用典——向秀作赋、王质烂柯——悲痛感叹 

颈联:

比喻——沉舟、病树——开朗豁达                                                                                                                                                                                   

尾联:

点题——歌一曲、长精神——坚忍不拔                  

2、把握情感,指导朗诵

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抱有同情和悲叹,而本文前四句承接白诗,后四句翻出新意,表达出不同于白居易的思想。

下面请选择前后诗各四句的感情基调或色彩:

伤感、雄健、低沉、慷慨、昂扬、沉郁、豪放、高昂、感慨、雄浑、愤慨、哀叹、愤懑、豪迈

感情基调

前四句要读得沉郁艰涩,后四句要读得昂扬乐观,“沉郁中见豪放”、“从低沉到高昂”。

3、深入体会“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感受诗人豁达乐观的胸怀。

导思:

①诗句中“沉舟”“病树”比喻什么?

“千帆”“万木”又比喻什么?

②你是怎么理解这两句诗的?

 “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千帆”“万木”比喻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后起之秀)。

这两句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行,但后继之人大有人在,不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豁达、乐观、坦荡的气魄和襟怀。

这两句的意义不仅限于诗人的身世之感了而是客观上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规律,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着深刻的哲理——个人的没落算不了什么,新生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提供今人对刘禹锡这两句诗的解读材料:

人生何不是如此,生命拥有了青春和活力,人生填写了奋斗和收获,必须要“荣归故里,衣锦还乡”。

新的必然要替代陈旧,诞生与死亡都是一种痛苦,这种“痛苦”是生命永远延续的催化剂,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

面对老去,应该释放大度、无私、宽容和坦然;

面对青春,应当获取拼搏,谦逊,珍惜和自律。

这才是健康,发展,文明和生机勃勃的人类生命链。

这是我读懂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后人赋予的哲理:

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腐朽的事物必然衰败,新的事物总是要胜利的,我们不应只看到衰老的事物,更不应为它们的死亡而感叹,相反,应该把我们的希望寄托在新生的事物上面。

4、再读完整的诗。

引导学生注意诗中诗人情感的变化;前四句要读的沉郁艰涩,后四句要读的昂扬乐观。

五、拓展延伸

完成下面的填空,对名句说出自己的味道与理解。

千年后你的一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

  挑起回音袅袅……我明白

————————————

————————————

六、总结归纳。

刘禹锡通过这首诗感慨世事沧桑,抒发了被贬的悲愤,又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

表现出刘禹锡对未来充满信心,奋发昂扬地重新投入新生活的热情,体现了刘禹锡历经磨难而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

这就是刘禹锡。

五、试背整首诗,结束本课学习。

板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首联:

抒情——凄凉、弃置——辛酸愤懑                                                                                                                                                                           

颔联:

用典——向秀作赋、王质烂柯——悲痛感叹 

颈联:

比喻——沉舟、病树——开朗豁达                                                                                                                                                                                   

尾联:

点题——歌一曲、长精神——坚忍不拔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

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

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   欣赏法:

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   讲授法:

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3)   练习法:

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讲授新课

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

 

①古文字系统

甲古文——钟鼎文——篆书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

)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

),教师进行归纳: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 

①古文字:

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

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