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阳地质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70860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3.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灌阳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灌阳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灌阳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灌阳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灌阳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灌阳地质实习报告.docx

《灌阳地质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灌阳地质实习报告.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灌阳地质实习报告.docx

灌阳地质实习报告

广西灌阳县城郊数字化地质填图

实习报告

系院:

地球科学学院

班级:

资勘09-1班

姓名:

蒋兴洲

学号:

3090101112

指导老师:

付伟

日期:

2011年11月5日

 

附表

附表一戴家塘观测点节理测量记录表47

附表二实测剖面记录表48

附表三GPS点性描述记录表49

附图版

附图一广西灌阳上泥盆统实测地层剖面图(1:

1000)

附图二广西灌阳戴家塘节理走向玫瑰花图

附图三广西灌阳地区区域地质纲要图(1:

10000)

附图四广西灌阳地区区域地层柱状剖面图(1:

5000)

附图五广西灌阳县城郊数字化地形地质图(1:

10000)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实习目的

(一)野外地质填图实习是地矿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通过实习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提高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

(二)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学会并掌握地层剖面的测量、地层划分、三大岩类特征及各类构造现象的野外观察方法及技巧;

(三)将新的3S数字填图方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通过地质填图的各个环节训练,明白3S数字填图方法在分析研究各种地质构造、填制地质图工作中的优势,进而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做到室内室外工作相结合;

(四)加强填图工作方法和技能的训练,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第二节实习任务及要求

(一)野外踏勘:

熟悉踏勘路线,通过踏勘掌握整个灌阳地区的区域概况;学会观察点的记录格式和记录内容、罗盘和地形图的使用、信手剖面图和素描图的做法;掌握岩浆岩和变质岩的基本特征和矿产的大致情况、岩浆岩与围岩的三种接触(侵入接触、沉积接触和断层接触)关系;学习使用GPS的基本知识及定点;能熟练地分辨不同区域内的各种岩性和构造;了解测区地形、交通、气候、生活和工作条件以及掌握踏勘路线的选择和踏勘方法,学习对路线地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在实习老师的带领下,此次实习的踏勘路线主要是:

1.九牛河油麻石-仁义桥,目的任务:

①观察海洋山花岗岩体(γ3)的野外岩性特征;②观察海洋山花岗岩体(γ3)与下泥盆统地层(D1)的沉积接触关系;③观察下中泥盆统地层(D1)与中泥盆统跳马涧组(D2t)的沉积岩岩石学特征;④观察沿路地层格架,大致了解灌阳复式向斜西翼情况,绘制1:

10000信手剖面图。

2.仁义桥-蒋家-池家坝,目的任务:

①中泥盆统棋子桥组(D2q)、上泥盆统佘田桥组(D3s)与上泥盆统锡矿山组(D3x)地层格架及沉积岩石学特征;②接前一踏勘路线,继续观察灌阳复式向斜西翼沿路地层格架,绘制1:

10000信手剖面图。

3.盘西村-下车田-灌江,目的任务:

①观察上奥陶统(O3)与下泥盆统(D1)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②观察灌阳复式向斜东翼下中泥盆统地层格架及岩性特征,绘制1:

10000信手剖面图。

4.都庞岭林场内部水电站-林场北西700m桥头,目的任务:

①观察都庞岭花岗岩(γ52)东体的岩性特征;②观察都庞岭花岗岩(γ52)东体与寒武系(∈)侵入接触与断层接触关系;③观察寒武系(∈)内的板理、劈理及层理关系。

5.西山坪-电视塔,目的任务:

①测区路线踏勘,观察测区地层格架、各类地层岩性特征、分层标志及构造现象。

(二)实测地质剖面:

实测地层剖面的选择、测量;标志层的确定;地层的划分、对比;地层界面的特征及填图单位的确定;岩石(化石)的识别和鉴定;样品和标本的采集;地层厚度的计算;地层剖面资料的整理及剖面图和综合柱状图的编制等方法;了解沉积旋回、岩相古地理特征。

(三)野外填图:

观察点和观察路线的布置原则及方法;观察点的记录、标定及地质接线的勾绘方法;认识各种构造现象的观测、描述、形成机制分析及相互关系;野外资料整理和实际材料图的编制;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对测区地质构造特征的综合分析能力。

(四)岩石、矿物的观察:

了解构成不同区域的不同岩石,区分各种不同或相似岩石,掌握不同区域的分界岩石特点,并观察岩石中所含的主要矿物,学会肉眼和放大镜分辨矿物,并收集主要的岩石与矿物为标本。

(五)资料综合整理、编写实习报告:

对地质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分析,学会根据地质发展史的分析方法,学会地质报告的编写方法,以及地质制图能力和科学的表达能力。

第三节实习区地理概况

灌阳实习区(图1-1红色矩形区域)范围主要为灌阳县城郊,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东边缘,地处东经111°07'-111°10',北纬25°28'-25°31’,属广西灌阳县管辖。

实习区距湘桂铁路的全州站、桂林站分别为60km和159km。

灌(阳)——百(里)二级公路自北向南通过灌阳,向北经全州县石塘镇在兴安县百里村与322国道相接可达湖南;向南经过栗木镇在阳朔县城与321国道相连可抵广东。

灌阳镇到各实习均有乡,村公路通行,交通比较方便。

灌阳县东有中山都庞岭,西有中山海洋山,山势层层降落,到测区构成南北延伸的低山地貌。

最高天花板海拔630.3m,最低灌江约240.0m,相对高差约390.0m。

本区为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丰富,雨量充沛。

年平均气温17.9°C,年平均降雨量约为1552mm。

境内主要河流为湘江西域支流灌江,自南向北流经实习区东岸。

粮食以水稻为主,副产小麦,红薯;经济作物有油茶、花生、板栗,盛产枣子,雪梨,尤以蜜枣闻名;木材较丰富,以松,杉为主。

灌阳镇人口约20000人,以汉族为主,兼有壮、瑶,生活习惯基本相同。

图1-1实习工作区位置图

第四节工作概况

(一)工作概况及日程安排:

本次野外填图实习工作从10月8日开始,10月21号回校,历时14天(表1-1)。

本次实习包括地质图的矢量化、野外踏勘、实测剖面、地质填图、整理数据绘图,编写实习报告等几部分。

在学校我们用7天的时间进行准备,把灌阳地区地质图进行矢量化。

野外实习的前四天,我们进行了野外踏勘,其中路线包括:

①九牛河油麻石-仁义桥;②仁义桥—蒋家-池家坝;③盘西村—下车田—灌江;④都庞岭林场内部水电站--林场北西700m桥头;⑤西山坪-电视塔。

接下来进行了接官亭—410.3高地上泥盆统的实测剖面,并通过对该段地层进行分层绘制实测剖面以及柱状图。

之后由我们独立完成对整个填图区域的地质填图,我们找到不同地层的分界处,我们利用GPS定点,并在地质图上绘图。

室内工作包括数据的处理与记录本的整理以及主要地质图的绘画和实习报告的编写。

表1-1:

灌阳填图实习日程安排表

日期

时间

工作任务

2011.10.3-10.7

五天

实习准备,矢量化地形图,并熟悉MapGIS软件操作;收集灌阳资料、文献

2011.10.8

全天

1上午3-5节实习队全体师生实习动员会议:

宣布实习计划、人员分组、安全事项

2分小组进行灌阳1:

10000地形图矢量化

领用和购买实习用品、各人准备物品

讲课1:

“灌阳地区地质概况”及与学生交流

2011.10.9

8:

20

桂林--灌阳(8:

20装完行李出发)

2011.10.10

全天

野外踏勘(路线:

九牛河油麻石—仁义桥)

2011.10.11

全天

野外踏勘(路线:

仁义桥—蒋家—池家坝)

2011.10.12

上午

野外踏勘(路线:

都庞岭林场内部水电站—林场北西700m桥头)

下午

野外踏勘(路线:

盘西村—下车田—灌江)

2011.10.13

白天

填图区野外踏勘(路线:

住地—罗家坪—西山坪—住地)

晚上

实测剖面分工

2011.10.14

白天

实测地层剖面(接官亭—410.3高地上泥盆统地层实测剖面)

晚上

讲课2:

实测地质剖面方法和成图

2011.10.15

上午

整理踏勘资料

下午

踏勘阶段内容考试(15:

00-17:

00)

晚上

讲课3:

地质填图方法

讲课4:

数据下载及格式转换

讲课5:

MapGIS中GPS点投影及野外记录输入

2011.10.16

全天

各小组自行处理实测剖面数据及草图编制

2011.10.17

全天

教师指导及学生半独立野外填图

晚上

讲课6:

用MapGIS软件结合RS影像计算机辅助填图

2011.10.18

全天

学生独立野外地质填图(分小组进行),晚上输入当天数据填图

2011.10.19

全天

学生独立野外地质填图(分小组进行),晚上输入当天数据填图

2011.10.20

白天

学生独立野外地质填图(分小组进行)

晚上

输入当天数据填图

讲课7:

灌阳地区地质发展史

讲课8:

综合地形图、地层柱状图的制作、实习报告的编写方法

2011.10.21

上午

1班级为单位测量戴家塘节理产状

2地质填图野外考核(8:

00-11:

00)

下午

13:

00返回学校(灌阳—桂林)

2011.10.22-11.11

21天

室内资料综合整理及编写地质报告

(二)工作质量评价:

(1)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路线踏勘,认识了灌阳地区的主要地层以及其岩石特征,初步建立了灌阳复式向斜的概念和熟悉了该区域的主要地质构造特征,野外记录基本符合要求;

(2)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了接官亭—410.3高地上泥盆统地层剖面的测量工作,学会了地质剖面的选择、实测、数据处理和制图等工作方法,地层分界基本准确,数据表记录和野外图件基本一致,完成情况较好;(3)小组自主完成了测区的地质填图工作,熟悉3S填图方法,掌握了地形识别、岩性与地质构造的识别及定点描述等野外工作方法,工作量符合要求,地层界线划分基本准确。

(4)个人完成了实习数据处理、图件整理及报告的编写,严格按照要求完成,完成情况较好,具体完成量(表1-2)。

表1-2:

工作量完成表

项目

单位

数量

工作日

40

踏勘路线

7

示意图和素描图

10

实测剖面图

1

地质图

1

信手剖面图

3

节理统计

120

GPS点

100

填图面积

平方公里

4

Gps点密度

个/平方米

约1个/200×200

地层柱状图

1

地质纲要图

1

节理玫瑰花图

1

第五节前人研究成果

灌阳区内地层曾经历过剧烈构造运动,造成其地质概况复杂而全面,因此具有很好的探索和研究价值。

对实习区在内的灌阳及周边地区的地质工作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李四光、张文佑等对本区进行过概略的地质调查和专题研究。

较系统进行面上地质工作是湖南地质局区测队(1974年)开展的1:

20000道县辐区调工作,通过工作初步建立了实习区的地层系统,提交了相应的地质图和矿产图等成果。

其后,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地质队(1988年,1955年)先后完成了都庞岭地区和海洋山地区1:

500000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并分别提交了相应的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和地质图。

此外,广西地矿局遥感地质站(1990年)和广西第二水文队(1991年)在本区还开展了航磁、重力和遥感等研究,编制了1:

500000卫星遥感线、环形影响解释图、1:

500000航磁△T剖面平面图、布伽重力异常图、航空放射性伽玛等值线图等,为实习区区域地质构造、深部地质研究等提供了重要的地球物理资料。

桂林理工大学(原桂林冶金地质学院)自1985年把本区作为填图实习和科研基地以来,对本区进行了1∶1万地质填图,一批老一辈地质工作者对测区的地层、古生物、构造、岩浆岩等进行了仔细的调查研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同时还不断探讨和改进地质填图教学实习考核方法,完善教学实习质量监控体系,改善实习基地的生活条件。

为了适应21世纪地质填图教学数字化的发展,从2001年开始,桂林理工大学在该基地进行了数字化地质填图实习教学改革与时间研究,先已经基本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面向教学的基于3S技术数字化地质填图新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和应用效果。

第二章区域地质概况

第一节区域地质概况

本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南岭纬向构造带中段北沿与湘桂经向带的叠加复合部位(李四光)或处于华南褶皱系赣湘桂粤褶皱带(黄汲清,1979)。

区域上位于白水—灌阳复向斜的近南端。

灌阳位于华南加里东地槽褶皱区,湘桂粤北的海西—印支坳陷内(南京大学地质系,1981)。

按《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地质志》(1982年)划分,实习区属南华地台上的桂中—桂东台陷中的桂东北凹陷内的四级构造单元“海洋山断褶带”。

第二节区域地层

灌阳实习区域地层发育,出露完好,分布广泛。

出露的地层主要有寒武系(∈)、奥陶系(O)、泥盆系(D)、石炭系(C)、白垩系(K)及第四系(Q),其中以奥陶系和泥盆系最为发育。

寒武系(∈)和奥陶系(O)主要为一套浅海相的复理石碎屑岩建造,经加里东运动岩石均遭受浅变质,并构成地槽皱基底,测区外围可见奥陶系(O)与下泥盆统(D1)的不整合接触(图2-1);泥盆系(D)和石炭系(C)以碳酸盐岩及碎石岩为主的连续沉积,属地台阶段的盖层沉积;白垩系(k)是陆相红盆沉积,按陈国达(1959年)观点系地洼阶段之产物。

其特征见(附图四:

灌阳地区区域地层柱状图)。

以下分别对此次实习区内的未测区地层及其各类构造按地层由老到新进行描述。

寒武系(∈)

该套地层在此次实习中于都庞岭林场内部广泛发育,主要观察内容为以其作为围岩与都庞岭东体燕山期花岗岩基底的侵入与断层接触关系。

主体岩性变质砂板岩(图2-1),在都庞岭东体花岗岩侵入接触面处出现较大范围的角岩化,为受热蚀变的结果。

在与都庞岭东体花岗岩断层接触带上发育断层,致使带内岩石较破碎。

另外,在实习中还于都庞岭林场北西约700m桥头进行了寒武系(∈)板岩面状构造观察,劈理较发育,主要有4组,产状与每米条数分别为115°∠43°,约15条/m;280°∠40°,约15条/m;15°∠57°,约10条/m;200°∠63°,约10条/m。

板理面与层面近于平行,为板岩形成的挤压方向与层面形成方向一致

造成,板理面产状115°∠78°,层里面产状129°∠64°。

图2-1寒武系变质砂板岩图2-2上奥陶统砂岩与板岩互层

(右手边278°)(右手边261°)

上奥陶统(O3)

该套地层于下车田北东方向约600m处可见其与下泥盆统(D1)角度不整合接触(图2-3)。

该处以东为上奥陶统(O3)板岩与变质砂岩互层,为一套浅变质岩,板岩呈灰绿色,具板理,因内含片状矿物造成;变质砂岩呈紫红色,产状105°∠30°。

以西为下泥盆统(D1)紫红色石英砂岩,产状230°∠37°。

下泥盆统(D1)覆盖于上奥陶统(O3)之上,中间缺失志留系(S)地层,分界线向西倾,于下泥盆统(D1)底部可见一组颗粒较大(5cm-20cm不等)的底砾岩。

剪节理发育,顶部可见第四系(Q)覆盖的土壤、粘土矿物。

图2-3上奥陶统与下泥盆统角度不整合剖面图

下泥盆统(D1)

该套地层在此次实习中分别在九牛河油麻石及下车田可见,主体岩性为紫红色石英砂岩,具羽饰纹(图2-4)。

观察内容分别为于九牛河油麻石与海洋山花岗岩体(γ3)沉积接触及与中泥盆统跳马涧组(D2t)分界,以此分析其地质发展历史为海侵运动由浅变深的结果,表现为花岗岩的石英颗粒冲刷入海沉积,并随着地层下降,由海水较浅的氧化环境沉积成紫红色石英砂岩到海水较深的还原环境沉积成灰绿色石英砂岩的转变;于下车田北东向约600m处与上奥陶统(O3)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

另还可见其中发育劈理折射,指示岩层的硬度不一致。

图2-4下泥盆统紫红色石英砂岩图2-5下泥盆统(紫红)与中泥盆统

及其羽饰纹跳马涧组(灰绿)石英砂岩分界颜色变化

(右手边110°)指示氧化—还原环境变化(右手边330°)

中泥盆统跳马涧组(D2t)

该套地层在此次实习中分别在九牛河油麻石以东约800m及下车田以西约200处可见,主体岩性为灰绿色石英砂岩,于岩层面上可见交错层理,平行层理,

图2-6中泥盆统跳马涧组波痕图2-7中泥盆统跳马涧组上部赤铁

(右手边292°)矿夹层(右手边110°)

还发育有波痕(图2-6),指示滨海相。

观察内容为与下泥盆统(D1)分界指示沉积环境、其上部夹有的赤铁矿层(图2-7)及仁义桥边其上部内发育的三条阶梯状正断层(图2-8)。

图2-8中泥盆统跳马涧组上部阶梯状正断层素描图

中泥盆统棋子桥组(D2q)

该套地层在此次实习中分别在仁义村以北约500m处及下车田以西约500m处可见,主体岩性为生物碎屑白云岩(图2-9)。

观察内容为其沉积岩石学特征:

灰黑色,中—厚层状,风化面可见刀砍纹。

岩石断面粗糙,呈砂糖状,生物碎屑发育,有层孔虫—珊瑚等生物化石。

产状113°∠29°。

此外,于仁义村北约500m处还可见发育一角砾岩带发育,切断地层,可能原因有:

①断层发育造成,呈线性发育,近东西向,被方解石胶体后期胶结,从颜色判断,深浅颜色分隔,可认为至少有两期的活动。

②原生溶洞坍塌,岩石被后期方解石胶体胶结。

图2-9中泥盆统棋子桥组生物碎屑白云岩(右手边130°)

第三节区域构造

地壳发展阶段

构造层

地层及厚度/m

沉积相建造及沉积接触关系

构造运动名称

构造特征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主要矿产

地洼

喜山

第四系0-42

内陆河流相,洞穴相松散沉积

——角度不整合

陆盆山麓相,湖泊相红色碎屑岩建造

角度不整合

浅海台地相炭酸岩建造及滨海陆屑滩相泥岩,泥灰岩

燕山

地壳抬升,河床阶地形成

砂金、陶土、瓷土

燕山

白垩系0.3-564

盆地形成。

继承性断褶升降

都庞岭东体等黑云母花岗岩侵入

钨、锡、铜、萤石

准台地

印支

石炭系>932-11712

印支

隔槽式褶皱断裂发育

都庞岭东体等黑云母花岗岩侵入

轻变质作用

铁、煤、大理石

泥盆系1520-2595

浅海台地相碳酸岩建造,滨海陆屑滩相碎屑岩建造

角度不整合

深海,半深海槽盆含硅质岩,碎屑岩复理石

地槽

加里东

奥陶系1324-1950

加里东

多级别复试背、向斜褶皱呈紧密线状,断裂发育

海洋山岩体、都庞岭西体等黑云母花岗岩侵入

浅变质作用

钾长石、金

寒武系>916-1478

表2-1各构造发展阶段的主要地质构造

根据区内地层沉积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结合不同时代沉积岩岩性、沉积建造、地质构造、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等特点分析,实习区所在的灌阳地区经历了地槽—准地台—地洼的地壳构造发展阶段;经历了加里东、印支、燕山、喜山4期构造运动,对应可划分出4个构造层。

受上述4期构造运动所形成的建造和改造各具特点(表2-1)所列。

(张桂林,冯佐海等《基于3S技术数字化地质填图新方法》,以下资料多参考该指导书)。

在区域上和测区内,构造均以褶皱为主,断裂次之,褶皱与断裂均较发育。

节理和劈理非常典型,主要构造线方向呈北东方向,次有北西向,东西向和南北向。

(一)褶皱:

区域褶皱构造发育,形态多样。

不同时期的褶皱具有不同的规模和特点。

其中,加里动期基底褶皱构造最为强烈,形成了以褶皱轴向为北东向、北北东向紧闭复式褶皱,且显示了背斜向北东倾伏,向斜向南西仰起的特征;印支期盖层褶皱轴向为近南北展布的宽缓褶皱构造;燕山、喜山期褶皱近于零星分布,形迹不明显。

实习测区位于灌阳复式向斜的近核部,次级褶皱非常发育,在测区范围内,由西向东主要有西山坪背斜、农机校向斜、陈王塘背斜、恶猫岭

向斜、罗坪背斜、410.3向斜等,区域内西翼还有一天花板向斜(图2-10)。

图2-10灌阳复式向斜信手剖面图

(二)断层

区域断层按主要构造线的展布、规模大小等特征,可归并为北东向、北西向、南北向和东西向4组。

其中,北东向断层切断了燕山期的花岗岩,并控制白垩系、泥盆系盆地的形成,具长期活动特征;南向断层多平行于复向斜轴向延伸,属于先压后张的纵断层;北西向断层主要以新圩断层为代表,他切断了基底和盖层褶皱,形成印支运动以后,多为右旋平移-逆断层。

在测区可见近东西走向F1、F3、F5、F2三条平移断层,近南北走向F4、F6、F8、F10表现为先逆后正再平移性质的四条断层,在测区外围于仁义桥中泥盆统跳马涧组(D2t)地层中可见三条阶梯状正断层(图2-9)。

(三)节理

本区的节理具有类型复杂,性质多样,多期叠加的特点。

按节理走向与对应的褶皱枢纽关系,可以分为纵节理、横节理和斜节理。

按节理的力学性质分剪节理、张节理以及复合型节理。

按形成时期可分印支期褶皱前的X剪节理及张节

理,印支期褶皱后的X剪节理及张节理以及燕山期的X剪节理和张节理。

它们之间的区分除了根据一般规律进行分期配套加以区分之外,印支期褶皱前的节理的产状与地层层面垂直或近于垂直,印支期褶皱后的节理一般与层面斜交或平行,而燕山期的节理与层面斜交,且与地面垂直或近于垂直。

其中雁列

节理和雁列脉在测区的碳酸盐岩地层中常发育。

缝合线构造:

它是碳酸盐岩中一种常见的与节理近似的小型构造,裂缝界面多呈锯齿状、波状和柱状,并常充填有不溶残余物质(主要为钙质、铁锰质、炭质及粘土等)。

按形成条件可分三种类型,即沉积型(原生)、构造型(次生)和叠加改造型(李少游,1992)。

缝合线构造在黄泥田北东侧约110m可见于下泥盆统佘田桥组(D3s)泥晶灰岩粒序层理中发育(图2-11),属于沉积型缝合线。

图2-11缝合线构造(红色线条)与粒序层理(右手边136°)

(四)劈理

区域劈理非常发育,按传统分类分为破劈理、流劈理和滑劈理;按结构分类本区主要见有板劈理、间隔劈理和褶劈理。

破劈理或间隔劈理主要发育在上泥盆统(D3)和下石炭统(C1)泥晶灰岩和泥岩中,镜下未见矿物定向排列。

流劈理一方面多见于中泥盆统(D2)及下泥盆统(D1)的泥质砂岩中,在镜下在石英普遍见颗粒拉长、波状消光、定向排列明显,在结构上属间隔劈理;另一方面,在可劈性,使岩石劈裂成平整的石板,在显微尺度下,层状硅酸盐矿物呈强烈定向排列,板劈理与层面一般均有一定的交角。

滑劈理或褶劈理主要见于寒武系(∈)和奥陶系(O)的板岩中,可见以一定的间隔(0.5~1cm)切过先存在的板理,使早期的连续劈理发生挠曲或微细褶皱。

在泥盆系(D)中局部可见到折劈理(或扭折),其规模较大,不密集,也属劈理的二次变形,有人认为,这是褶劈理图2-12下泥盆统地层劈理折射

发育压早期之产物。

扭折带近南北延伸,属正断层性质,可能是燕山期南北挤的结果。

按劈理与褶皱的关系分,有层间劈理和轴面劈理。

它们的大致区别是层间劈理发育在褶皱的翼部,轴面劈理发育在近轴部;因本区的褶皱属于开阔型褶皱,因此,层间劈理与层面夹角一般较小,而轴面劈理与层面的夹角一般较大;层间劈理不穿层,通过不同的岩层时可发生折射现象(图2-12)而轴面劈理可穿层在通过不同的岩层时可构成扇形或反扇形(本区主要为正扇形)的劈理扇。

第四节区域岩浆岩

实习区岩浆活动频繁,分布广泛。

岩浆岩主要分布于实习区的东西两侧,构成东西两个花岗岩带。

东带为都庞岭岩体,西体为海洋山岩体。

两者均呈北东方向延展,从南西向北东岩浆活动时代由老到新,由加里东期到燕山期。

(一)海洋花岗岩山岩体(γ3)(图2-14)

岩体分布于灌阳县西山乡五马山至新圩乡下棚一带,平面上呈椭圆状出露,出露面积380km2,为岩基。

岩体侵位于海洋山背斜核部,长轴方向与加里东期构造线方向大体一致。

岩体西侧侵位与奥陶系(O),东部及南部被泥盆系(D)沉积不整合覆盖,同位素年龄值(锆石207Pb~206Pb法)为481Ma~513Ma,为加里东期入侵。

岩石呈灰白色,块状构造,细中粒、似斑状结构。

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40%),正长石(20%),石英(30%),黑云母(10%)等,斑晶主要为钾长石,少量斜长石,局部出现石英,粒径约1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