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P18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70444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3.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P18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P18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P18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P18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P18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P181.docx

《第一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P18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P181.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P181.docx

第一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P181

第一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P181-182

一、心理发展的内涵

1.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包括:

心理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

3.狭义的发展心理学:

是个体发展心理学;

4.心理的种系发展:

是指动物种系演进过程中的心理发展,研究它的学科领域是比较心理学也称动物心理学。

个体心理发展:

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的心理发展。

5.心理的种族发展:

是指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发展,研究它的学科领域是民族心理学。

6.个体心理发展:

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心理发展。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

1.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2.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3.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4.心理发展过程中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

5.心理发展进程中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揭示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2.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

3.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

4.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第二单元发展心理学简史P183-184

一、儿童心理学诞生前的准备阶段

二、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1.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普莱尔(W.Preyer)。

2.普莱尔1882年发表的《儿童心理》一书是第一本较为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被公认为是一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三、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1.儿童心理学的建立和发展2.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

四、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的演变:

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个体毕生心理发展)

第三单元发展心理学研究方式P185

心理发展的研究问题确定之后,研究设计便成为非常重要的步骤。

由于研究的目的、研究的对象和所具有的环境技术条件的不同,研究者可以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方式,依不同的标准可有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之分、相关研究与因果研究之分、个案研究与组群研究之分。

此外还有为了分析遗传因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的血缘关系研究以及为了考查不同文化背景对心理发展的影响的跨文化比较研究等。

本章主要阐述更具发展心理学研究特色的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设计方式。

一、横断研究:

1.横断研究定义:

在短的相同时间段内,同时考查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

发展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以了解随年龄增长被试组间的心理变化。

2.横断研究的优点:

(1)可以同时研究较大样本

(2)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大量资料

(3)可以使研究工作降低成本,节省时间和人力

3.横断研究的缺点:

(1)难以得出个体心理连续变化过程

(2)难以了解心理变化中各事件的因果关系

(3)研究结果中出现的组间差异可能有不属于心理发展的因素

二、纵向研究:

1.纵向研究定义:

纵向研究是在一定时期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察,也叫追踪研究。

纵向研究是了解心理在时间上的实际变化。

2.纵向研究的优点:

1.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变化进程

2.揭示量变、质变现象,了解心理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和比较迅速的变化时期

3.容易发现心理发展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3.纵向研究的缺点:

1.容易样本流失2.出现新的变量3.重复效应4.成本较高,耗费人力和时间

三、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交叉设计:

一般是先从横断方向抽取不同年龄组进行横向研究,其后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对这同一批被试进行所需次数的重复测查,使之又成为纵向研究,从而使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结合在一起。

 

第四单元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P185-194

一、制约心理发展的因素大体归为两类:

遗传、环境

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单因素论

1.遗传决定论:

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2.环境决定论:

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

(二)二因素论:

为了克服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的片面性,学者们提出了各种调和的观点,

这些观点被统称为二因素论。

二因素论主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心理的发展;把两者视为相互孤立存在的因素;他们关注各因素在心理发展中发挥作用的程度。

(三)相互作用论:

相互作用论认为,在心理发展中,遗传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的制约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受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1.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2.皮亚杰认为:

心理发展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参见教学参考资料:

专栏3-1让?

皮亚杰)

二、各主要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P187-190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

2.皮亚杰的心理发展建构说: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是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认知结构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对外界事物作出反应的组织方式。

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scheme)、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

3.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是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4.皮亚杰以认知发展阶段说

(1)感知运动阶段:

儿童主要凭感知运动手段反映外界刺激,协调并适应外界环境,其

智力活动处于感知运动水平。

(2)前运算阶段:

儿童具有表象思维,有运用符号的能力,其智力活动处于表象水平。

(3)具体运算阶段:

儿童获得概念的稳定性,达到守恒。

(4)形式运算阶段:

儿童的思维形式能够从具体内容中解放出来,能够提出假设

5.皮亚杰还对道德认知的发展进行了研究,把儿童对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

这个时期儿童尚不能判断,他们直接接受行为的结

果,属于道德判断之前的阶段;

(2)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岁―8、9岁):

他律道德判断又称道德实在论,这个时

期儿童的道德判断以他律为主要特征;

(3)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以后):

自律道德判断又称为道德相对论。

二、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

既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同时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作用。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1.艾里克森将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引起的紧张和矛盾称为心理社会机。

他根据个体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社会危机的特点,将个体人格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

2.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每个阶段都存在着特有的心理危机。

他认为个体人格的发展过程是通过自我的调节作用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不断整合的过程。

人格发展任务完成得成功或不成功,就会产生人格发展的两个极端,属于成功的一端,就形成积极的品质,属于不成功的一端,就形成消极的品质。

每个人的人格品质都处于两极之间的某一点上。

如果不能形成积极的品质;就会出现发展的“危机”。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所形成的良好人格品质分别是:

阶段发展任务良好人格征

婴儿前期(0―2岁)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希望品质

婴儿后期(2―4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意志品质

幼儿期(4―7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目标品质

童年期(7―12岁)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能力品质

青少年期(12―18岁)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诚实品质

成年早期(18―25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爱的品质

成年中期(25―50岁)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关心品质

成年后期(50岁以后)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智慧、贤明品质

三、班度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一)社会学习理论是对传统的行为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社会学习理论坚持行为主义的客观化立场,认为心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仍然在于说明、预测和控制行为,但同时,这一理论也超越了传统行为主义的局限性,成为新行为主义的代表性理论。

(二)社会学习理论的特点:

1.探索认知和思维等心理活动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

2.强调行为与认知结合;

3.突出主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强调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

(三)三元交互决定论:

班杜拉认为,在人的心理机能中,人的内部因素、行为和环境影响三者之间互为决定因素,三个决定因素之间是一种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

(四)观察学习:

个人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强化结果,习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矫正已有的某些行为反应特征,而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者并未对示范反应做出实际的外部操作。

(五)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

人不是环境刺激的消极的反应者,而是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能力的积极塑造者;人本身就是改变自己的动因。

四、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参见本课程教学参考资料:

专栏3-2维果斯基)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是维果斯基心理发展观的核心。

他将人的心理机能区分为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两类。

2.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所谓心理发展就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3.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1)“最近发展区”思想:

“最近发展区”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环境和教育教学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也决定着智力的发展,其决定作用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和活动特点上。

教学可视为“人为的发展”。

因此教育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

(3)学习的最佳期限:

最佳期限就是建立在正在开始又尚未形成的机能之上。

如果错过学习某一技能的最佳年龄将不利于其发展。

教育教学的最佳期限也就是儿童最容易接受有关教育教学影响的时期。

五、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儿童道德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这与儿童的思维发展有关。

人的道德判断随年龄发展而发展的趋势是一致的,大致可分为3种水平,6个阶段:

水平阶段

前习俗水平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

习俗水平好孩子定向阶段

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

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在婴儿发展的过程中,动作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动作本身并不是心理,但是动作的发展在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婴儿动作的发展始于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和继而发展起来的条件反射活动。

婴儿动作发展的速度非常迅速,动作发展受生物成熟的程序化制约,也受环境的影响。

一、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1.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 3.婴儿动作发展促进了空间认知的发展

2.婴儿动作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  4.婴儿动作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二、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

P194

婴儿动作发展受生物预置程序化的制约,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性,表现为:

1.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

2.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

3.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1)头尾原则:

从上到下,即从头部开始向脚部发展。

(2)近远原则:

从中心到外周,即从身体的中轴部位向周边部位转移。

(3)大小原则:

粗细指向,即从粗的动作向精细的活动发展,从大肌肉动作向小肌肉动作发展。

三、婴儿主要动作的发展:

在婴儿期,各种动作都迅速发展起来,对心理发展具有最重要意义的动作是手的抓握动作和独立行走。

1.婴儿手的抓握动作的发展:

手的抓握动作的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

2.独立行走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使儿童的躯体移动从被动转为主动,扩大了认知范围,增加了与周围人主动交往的机会,为发展个体活动的自主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第二单元婴儿期的认知发展P196-200

一、感知觉发展:

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是婴儿认识的开端。

他们通过感知觉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并以此适应周围环境。

婴儿感知觉的发展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的、有选择性的心理过程。

(一)新的研究方法的突破

传统的观点一直把新生儿、婴儿视为软弱无能、消极被动的生物个体。

有人认为他们一生下来就是一块“白板”。

这种歪曲性的认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占据着统治地位。

但随着研究方法的突破,特别是习惯化范式和优先注视范式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婴儿感知能力发展的研究。

研究发现,新生儿、婴儿具有了不起的反映外界刺激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

新生儿和婴儿新能力的发现来自于研究方法上的新的突破。

习惯化范式和优先注视范式等都是揭示婴儿感知能力的关键性研究方法。

?

习惯化范式又称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

?

优先注视范式也称刺激偏爱程序,这种研究方法以注视时间为指标。

它是通过一个特殊的观察小屋呈现刺激、观察反应并记录注视时间。

(二)视觉的发展:

眼睛察觉和辨认刺激物需要具备一定的视觉技能,主要有视觉集中、视觉追踪运动、颜色视觉、对光的察觉和视敏度。

(三)听觉的发展:

婴儿的听觉发展包括听觉辨别能力、语音感知、音乐感知和视听协调能力等。

(四)味觉、嗅觉和肤觉的发展:

1.味觉是选择食物的重要手段,是新生儿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

2.人的嗅觉敏感性个别差异很大。

3.新生儿的触觉敏感性和触觉分化发展迅速

(五)空间知觉的发展:

形状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

 婴儿知觉发展表现为各种分析器的协调活动,共同参加对复合刺激的分析和综合。

婴儿感知觉小结:

?

感知觉是个体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

感知觉对婴儿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婴儿通过感知觉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并适应周围环境。

这一过程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积极的有选择性的过程,是对来自周围环境的信息的察觉、组织、综合及对它的解释。

?

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也是感知觉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

更是对儿童感知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的最宝贵时期。

二、记忆的发展:

1.出生到3个月婴儿的记忆:

这个时期婴儿具有日益增长的保持能力。

2.3―6个月婴儿的记忆:

这一时期婴儿的长时记忆能力有很大的发展,他们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可保持数天或数周。

3.6―12个月婴儿的记忆:

这个时期婴儿长时记忆保持时期继续延长。

出现“认生”现象,寻找物体的能力增强,出现了大量的模仿动作。

4.12个月以后婴儿的记忆:

这一时期符号表象的出现使婴儿词语逻辑记忆能力的产生得以可能,延迟模仿的出现标志着婴儿表象记忆和再现能力的初步成熟。

三、思维的发展

1.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婴儿期的思维处于感知运动阶段。

其典型特征是直觉行动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是指思维活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

即婴儿思维依靠动作进行,而不能离开动作在动作之外思考,只能反映动作所触及到的事物。

2.婴儿的思维属于直觉行动思维,其主要特点如下:

(1)直观性和行动性:

动作是思维的起点;动作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动作有某种交往功能。

(2)间接性和概括性:

能初步比较和区别物体的特性,遇到类似情境可以采用同样行动。

(3)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

(4)思维的狭隘性:

思维活动仅限于同感知和动作联系的范围,思维内容具有狭隘性。

(5)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开始出现形象性特点。

 

 

四、婴儿的言语发展:

(一)言语发展的理论

1.后天学习理论:

后天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对儿童获得言语的决定作用,其代表人物是斯金纳(B.F.Skinner)、班杜拉(A.Bandura)和布鲁纳(J.S.Bruner)。

后天学习理论又分为强化说和社会学习说两类。

2.先天成熟理论:

先天成熟理论强调先天因素对言语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儿童言语的发展决定于成熟,所以也称自然成熟说。

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N.Chomsky)。

3.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

这种理论是认知学派的言语发展理论。

其代表人物是皮亚杰。

(二)婴儿言语的发展

1.语音的发展:

婴儿语音的发展分为语音感知和发音。

(1)语音感知是对语音的辨别,这主要表现在声音定位、区别语音与其它的声音、对语音的情绪反应。

(2)婴儿发音的发展顺序分为三个阶段,即简单发音阶段,多音节阶段,有意义的语音(学话萌芽阶段)。

2.词汇的发展:

婴儿在1岁到1岁半之间获得第一批词汇,词汇量约50左右。

3.句法的发展:

1岁半到2岁半是婴儿获得母语的基本语法的关键时期。

第三单元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P200-202

一、情绪的发展:

1.笑的发展:

婴儿的笑是与人交往,吸引成人照料的基本手段。

笑有其一定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2.哭的发展:

婴儿的哭是一种不愉快的消极的反应,并具有重要的适应功能。

在婴儿学会语言之前,哭声是表达需要的唯一方式。

3.恐惧的发展:

婴儿的恐惧是一种消极的情绪,这种情绪体验会引起儿童的紧张感,造成逃避和退缩。

二、气质:

托马斯(A.Thomas)和切斯(S.Chess)的类型学说按适应性、生活节律、情绪状态、趋避性等的表现,将婴儿气质类型分为三种:

1.容易型:

易于适应环境,生活习惯规律,情绪愉快,喜欢探索、主动交往。

2.困难型:

难以适应环境、生活无节律,负性情绪多,对新异刺激反应消极。

3.迟缓型:

适应环境缓慢,生活习惯逐渐变化;情绪通常不甚愉快,对新刺激慢慢感兴趣,慢慢活跃起来。

三、社会性依恋:

1.依恋:

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2.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特殊情感联结阶段

3.婴儿依恋的类型

(1)安全型依恋

(2)回避型依恋(3)反抗型依恋

四、自我意识的发展

1.自我意识是个人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认识。

2.哈特(S.Harter)按主体我和客体我的区分把婴儿自我意识发展分为两大阶段:

(1)主体我的发展(5―15个月)

(2)客体我的发展(15―24个月):

具有了用适当人称代词(如我,你)称呼自己和他人。

这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

第四单元婴儿期的心理卫生P203

一、保证婴儿充足的营养和睡眠

二、关注婴儿的情感需要,建立安全型的母婴依恋:

在情感方面,母亲的教养行为可以从反应性、情绪性和社会性刺激三个方面来衡量。

三、针对不同类型的气质特点,积极对待婴儿

四、促进婴儿的认知活动

 

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幼儿的游戏P204-205

一、游戏的理论:

1.精力过剩论:

主要指人需要活动的倾向,将剩余精力用于游戏活动。

2.精神分析论:

主要指通过游戏主动控制情境,以调节情绪、释放焦虑、补偿愿望。

3.练习论:

游戏是对未来生活所必需的技能的排演和练习。

4.重演论:

通过游戏重演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

这是套用进化论的思想。

5.娱乐论:

通过游戏获得愉快,以解除紧张、恢复健康。

6.认知论:

游戏是一种同化过程,儿童的认知水平反映在游戏活动中,如幼儿前运算阶段的特点反映在象征性游戏中。

二、儿童游戏的发展:

(一)儿童游戏的特点

1.婴儿的游戏特点2.幼儿游戏的主要特点3.童年儿童游戏的主要特点

(二)游戏的社会性发展:

1.独自游戏2.平等游戏3.联合游戏4.合作游戏

三、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1.游戏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

2.游戏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

3.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性能力

4.培养健全的人格

5.增强体质

第二单元幼儿期的认知发展P205-209

一、幼儿期言语的发展:

1.幼儿词汇发展:

(1)词汇量的发展

(2)词汇内容的丰富和词义的深化

(3)词类的扩展(4)消极词汇和积极词汇的消长

2.语法结构的发展:

(1)从简单句发展到复合句    (3)从无修饰句发展到修饰句

(2)从陈述句发展到多种形式的句子(4)从词数少的短句到词数多的长句

3.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1)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

(2)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

二、记忆的发展:

幼儿记忆的发展可以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个方面。

1.幼儿记忆容量的发展

2.幼儿记忆特点的发展趋势:

无意识记与有意识记;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形象记忆与词语记忆

3.记忆策略形成

(1)记忆策略的发展:

  A没有策略; B过渡阶段;C能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

(2)幼儿能运用的记忆策略:

A视觉复述策;B特征定位策;C复述策略

三、幼儿期思维的发展:

1.具体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

(1)具体形象性

(2)不清晰性和易变性(3)具有符号功能(4)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

2.抽象逻辑思维获得初步发展

(1)幼儿提问类型的变化:

“是什么”的模式→“为什么”的模式

(2)幼儿概括能力的发展:

概括能力的发展是儿童概念的发展和概括水平发展的反映

第三单元幼儿期的社会性发展P209-211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1.幼儿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

(1)从依从成人的评价发展到开始有独立的评价。

(2)从对外部行为表现的评价向内在品质评价转化。

(3)从简单、笼统的评价发展到较为具体的评价。

(4)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向初步客观性评价发展。

2.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儿童自我控制活动区分为4种类型:

运动抑制;情绪抑制;认知活动抑制;延迟满足

二、道德行为的发展:

1.道德发展:

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习得道德准则,并以道德准则指导行为的发展过程,包括道德认知发展、道德情绪发展和道德行为发展。

道德行为发展的研究多集中在

(1)亲社会行为和

(2)攻击行为的发展方面。

2.亲社会行为(利他行为):

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积极行为及趋向。

表现为分享、合作、帮助、救助等。

3.攻击行为(侵犯行为):

针对他人的具有敌视性、伤害性或破坏性的行为。

表现为身体的侵犯、言语的攻击以及对他人权利的侵犯。

三、性别角色社会化及同伴关系的发展:

?

在个体形成自我概念的过程中,性别是一个重要方面。

儿童要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就必须知道自己的性别和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

四、同伴关系:

是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儿童之间的人际关系。

五、第一反抗期:

指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儿童自主欲求也逐渐提高。

从对母亲的全面依赖状态,向一定程度的自立发展,对父母的帮助、指示、禁止总要用“不”来反抗。

?

大约在幼儿3、4岁时出现

第四单元幼儿期的心理卫生P212

一、幼儿期心理卫生要注意以下方面:

1.组织多种形式的游戏  3.培养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2.鼓励孩子的同伴交往  4.培养其独立性

 

第四节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童年期的学习P212-213

一、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

1.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3.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强制性。

二、学习兴趣的发展

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以下特点:

?

最初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步对学习的内容更感兴趣。

?

最初的学习兴趣是不分化的,以后才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有不同的兴趣。

?

游戏因素在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兴趣上起着一定的作用,中年级以后,此作用就逐渐降低。

第二单元童年期的认知发展P213-218

一、记忆的发展:

1.记忆容量(广度)的增加

2.记忆的主要特点:

(1)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成为记忆的主要方式

(2)意义记忆在记忆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

(3)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

3.童年期记忆策略的发展特点

(1)复述

(2)组织:

归类、系列化

4.童年期元记忆的特点

(1)元记忆:

是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