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急性出血性肠炎的治疗体会.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69865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1.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犬急性出血性肠炎的治疗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犬急性出血性肠炎的治疗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犬急性出血性肠炎的治疗体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犬急性出血性肠炎的治疗体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犬急性出血性肠炎的治疗体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犬急性出血性肠炎的治疗体会.docx

《犬急性出血性肠炎的治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犬急性出血性肠炎的治疗体会.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犬急性出血性肠炎的治疗体会.docx

犬急性出血性肠炎的治疗体会

犬急性出血性肠炎的治疗体会

一、病原学分类

  犬急性出血性肠炎可由多种病原引起,传染病中由病毒引起的如犬细小病毒、犬瘟热、冠状病毒等,由细菌引起的如沙门氏菌、弯杆菌、钩端螺旋体等;由寄生虫引起的如球虫、蛔虫、钩虫、鞭虫、贾第虫、阿米巴性结肠炎等其单一或混合感染均可引发本病发生;由胃肠功能障碍引起的如胃肠炎、急性胰腺炎、梗阻、异物等也可导致本病发生。

其中由细小病毒、犬瘟热、沙门氏菌等传染病引发的占发病的65%,由胃肠功能障碍引发的占发病的15%,由寄生虫引发的占发病的10%,其他少数不明原因引发的约占发病的10%。

资料表明该病多3~6月龄的幼犬,其他年龄的犬也可发生,但数量相对较少。

本地土种犬发病较少,纯种犬发病较多。

二、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精神沉郁,嗜睡,喜卧,食欲减退,呕吐频繁,有的仔犬可吐出蛔虫。

继而食欲废绝,体温高达40.0℃~41.8℃,呼吸加快。

初期腹泻时粪便呈粘糊状,或粪便表面覆有胶冻状物,无血,有的随粪便排出蛔虫虫体。

12h后泻粪呈米汤状,带血,颜色呈铁锈色或深红色或番茄汁样,味腥臭,最后泻粪呈血水样,排便次数增加,肠音亢进,腹痛。

排尿减少,色深黄。

严重病例肛门失禁,血水顺肛门外流不止,里急后重。

患犬鼻镜干燥,可视黏膜发绀,四肢末端冷厥,毛细血管再充盈缓慢。

患犬迅速脱水、消瘦,眼窝下陷,皮肤弹性降低。

心音减弱,心跳加快,心率多在160次/min以上,间或有节律不齐。

常处于休克状态。

三、治疗措施

本病治疗原则为扩充血容量、调节电解质平衡、纠正酸中毒、控制感染以及提高特异性免疫力等综合治疗措施。

(一)扩容抗感染

1.本病多为缺盐性脱水,以低钠血症和低钾血症为常见,因此输液时应选用生理盐水或林格氏液为主,辅以5%~10%葡萄糖供给水分和能量。

皮肤弹性是诊断患犬脱水程度的重要指标,同时结合眼球凹陷程度、结膜干燥程度及患病前后体重下降程度综合判断脱水程度,并根据脱水程度确定补液量,一般按30~180ml/kg体重计算补液量。

2.扩充血容量的同时静脉输入广谱抗生素对控制感染效果好。

一般选用庆大霉素、氨苄西林钠、头孢拉啶等,首次应用剂量加倍。

但应避免长期大剂量反复使用,以免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使病情加重。

另外在使用足量抗生素的同时加用地塞米松,对伴有高热、菌血症、毒血症的危重患犬效果显著。

3.对因细小病毒、犬瘟热等病毒引起的犬急性出血性肠炎,只有早期足剂量按疗程使用犬用多联血清、单克隆抗体及免疫球蛋白等特异性疗法,才能提高特异性免疫力,提高本病治愈率,否则其他任何疗法都将无济于事。

(二)补碱犬急性出血性肠炎均表现严重脱水,而严重脱水的病犬必伴有代谢性酸中毒,适时补碱十分重要。

当患犬表现精神极度沉郁、昏睡、呼吸加快、四肢抽搐等症状时即为酸中毒。

也可用广泛pH试纸测量病犬尿液,正常pH值6~7,低者为酸中毒。

常用5%碳酸氢钠2~5ml/kg体重静脉滴注,作用迅速,疗效确切。

(三)补钾在临床治疗中输注大量萄葡糖或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利尿剂的病例,均可导致缺钾。

临床表现四肢无力、厌食、呕吐、腹部气胀、肠麻痹、心博增速、房室传导阻滞或有多尿症状出现。

一般选用氯化钾0.3~0.5ml/kg,临用前5%萄葡糖或生理盐水稀释为0.1~0.3%浓度后缓慢静滴。

但前提必须当患犬血容量和尿量增加后方可补钾。

(四)止吐对犬急性出血性肠炎引起的呕吐,宜选用胃肠活动静息止吐药如爱茂尔、氯丙嗪、阿托品等,而不宜选用胃肠动力性止吐药如胃复安、吗丁啉等,因可加剧胃肠出血使病情加重。

对因胃酸引起的呕吐可选用西米替丁等,减少胃酸分泌缓解呕吐症状,并对胃溃疡及上消化道出血疗效显著。

本病所引起的呕吐是由于病毒、细菌及寄生虫等病原感染而导致的代谢性酸中毒和低钠血症,因此只有当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得到纠正以及有效的对因治疗,呕吐方可自然平息。

在临床诊疗中常见到犬主人给病狗强行喂食,其实不然,强迫进食会加重胃肠负担,导致呕吐加重。

只有早期禁食禁水,才能有利于胃肠功能恢复,减少呕吐发生,而所需营养物质(ATP、辅酶A、肌酐、维生素等)可静脉供给,直到患犬能主动饮水时停止输液。

(五)止血、止泻、灌肠相结合

肠道大量出血是本病高致死率的顽症,因此止血尤为重要。

常用止血药有止血敏、安络血、Vk、止血芳酸及垂体后叶素等,可根据不同出血时期及出血形式合理使用止血药物,临床常采用肌肉注射和静脉滴注联合止血效果较好。

目前,对犬出血性肠炎的止血、止泻常结合灌肠疗法取得满意效果。

首先采用0.1%高锰酸钾溶液做不留液灌肠,可根据犬体型大小一次用量0.25~1L为宜,灌完后让犬立即排泄,如一次效果不佳可反复2~3次,直至彻底清洗肠内粪便及淤血。

然后适当选用庆大霉素、甲硝唑、思密达、苯乙哌啶、云南白药、安络血等混合液做留液灌肠,容液量不可过大,灌后让患犬取前低后高体位,使药液在肠道内保持一段时间,达到消炎、止血、止泻、促进受损肠黏膜组织修复的目的。

四、病例介绍

病例一

张某自养藏獒犬4月龄,重15kg,食入变质生鱼头及内脏,一天后稀便,当晚稀便带血并排出数条蛔虫虫体。

主人给其服用泻痢停不见好转,第二天稀便如水,出血加重后前来就诊。

临床表现:

T41.7℃、P160次/min、R42次/min,患犬精神沉郁,四肢无力,喜卧。

结膜潮红,鼻镜干燥。

呕吐物呈浅黄色,直肠测温时体温计附着红色粘稠稀便,味腥臭。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诊断为腐鱼肉与蛔虫并发感染急性出血性肠炎。

治疗方法:

1.输液:

0.9%盐水100ml、氨苄西林钠2g、地米1mg、林格氏液200ml一次静滴;5%碳酸氢钠20ml一次静滴。

以上输液每天2次。

2.肌注:

复方氨林巴比妥2ml/次,1~2次/d(或视体温变化情况而定);Vk针2ml/次,2次/d。

3.灌肠:

深部保留灌肠每天1次,并根据患犬稀便及出血程度选用合理的灌肠药液及使用剂量。

治疗结果:

用药第2天血便减少。

第3天呕吐、血便停止,T38.6℃。

第4天未见排便,精神好转,停止灌肠,输液同上。

第5天有饮欲,可自由行走,输液同上,口服丙硫苯咪唑20mg/kg体重,10d后加服一次,口服乳酸菌片及B族片2次/d。

第6天有饮食欲,唤之灵敏,停止输液,继续口服乳酸菌片及B族片,建议给予少许米饭、菜汤等易消化食物并逐渐增加食量为宜,后随访痊愈。

病例二

董某近日从狗市购买一只白色撒摩耶夫犬,重10kg,突然发病,先呕吐后腹泻,呕吐物黄红色,粪便黄色内含多量粘液,两天后粪便呈番茄汁状,特殊腥臭,排便次数增加,渴欲增加。

临床表现:

T38.9℃,脉搏频数,患犬精神沉郁,嗜睡,肛门周围粘附血黑色稀便,两后肢无力呈蹲伏状,肌肉震颤,里急后重。

据犬主人称,该狗自买回后一直以优质狗粮为食,从未带其到处乱走,疫苗接种情况不详。

据此初步凝为该犬感染犬细小病毒肠炎型。

遂做犬细小病毒快速试纸诊断,结果与初诊相符。

治疗方法:

1.特异性疗法:

肌注犬用五联高免血清2ml/kg体重,1次/d,连用止泻药物包括思密达、穿心莲、Vc2ml、B62ml、止血敏2ml、3~5d;免疫球蛋白4ml/次,1次/d,泻痢停、氟哌酸、及鞣酸蛋白和次硝酸铋等,但由于本病肠道菌群大量失调及患犬表现频繁呕吐,应用口服止泻药的刺激常会导致患犬呕吐加剧,长期大量应用更不利于肠道恢复。

诊疗中可根据患犬病情状况,适机选用适宜药物进行治疗。

ATP20mg、辅酶A50U、50%萄葡糖20ml×3支一次静滴;0.9%盐水20ml、5%碳酸氢钠20ml一次静滴。

以上输液每天2次。

2.输液:

0.9%盐水100ml、氨苄西林钠2g、地米1mg、林格氏液100ml一次静滴;5%萄葡糖100ml、Vc2ml、B62ml、止血敏2ml、西咪替丁2ml、ATP20mg、辅酶A50U、50%萄葡糖20ml×2支一次静滴;0.9%盐水20ml、5%碳酸氢钠15ml一次静滴。

以上输液每天2次。

3.肌注。

利巴韦林5mg/kg体重,2次/d;黄芪多糖2ml/次,1次/d;Vk针2ml/次,2次/d。

4.灌肠同上。

治疗结果:

用药第3天呕吐、血便得到有效控制,患犬精神尚可,但仍不饮不食。

变动用药为:

停止灌肠,输液同上,抗生素改氨苄为头孢拉啶巩固治疗,肌注B1针20mg/次,1次/d,口服多酶片及B族片2次/d,并适当加服吗丁啉片。

3d后患犬精神状态明显好转,饮食欲大增,各项生理体征恢复正常

猪高热病治疗方法猪高热病治疗办法

猪高热病,猪高热病治疗方法,猪高热病治疗,猪高热病治疗办法

“猪高热病”是由高致病性蓝耳病等病毒和细菌、寄生虫等多病原混合或继发感染引起的急性、热性,高致病性和致死性的传染性疾病。

  1 流行特点

  1.1 疫情流行区域广,华南、华东、华中、华北、东北、西南等多个省市均有猪场发病。

  1.2 疫情传播速度快,猪群分阶段发病,在同一个猪场中通常中大猪或母猪先发病,2~5天波及全群,10天左右扩散至整个猪场。

  1.3 疫情各个季节均可发生,不仅发生在气温较高的夏季,而且在春、秋、冬季均可发生。

  1.4 不同日龄猪群均可发病,发病猪的体重一般在10~80千克,主要为保育仔猪、生长育肥猪,很多猪场的母猪和哺乳仔猪发病情况也十分严重。

  1.5 发病猪场猪只以体温升高为主要特征,患病猪死亡严重,大部分发病猪场患猪发病率在50%以上,死亡率高达20%~80%,甚至接近100%。

患猪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哺乳和保育仔猪死亡率甚至高达100%;母猪发病出现死亡、流产或不发情症状,死亡率可达10%左右,有些新建猪场母猪死亡率达到30%,甚至70%;流产率在10%~40%左右。

  1.6 没有严格封闭猪场、不重视消毒、没有对猪群进行系统保健的猪场发病严重。

但在许多生物安全控制措施很好的大中型猪场同样发病严重。

  1.7 饲养管理不善、从场外购进猪苗饲养、猪舍通风不良、隔热效果差、饲养密度高、栏舍低矮、饲料质量较差、不重视霉菌毒素危害的猪场发病率及死亡率更高。

  1.8 抗病毒和抗菌素药物治疗效果一般不理想,乱用药物和疫苗的猪场患猪死亡率更高。

  2 临床症状

  不同地区的患猪临床症状有所差异,发病猪表现为体温升高至41~42.5℃,呈稽留热,精神沉郁,喜伏卧,嗜睡,食欲不振或废绝,部分猪只甚至不饮水;患猪皮肤发红,耳后耳缘发绀,腹下和四肢末梢等身体多处皮肤有斑块状,呈紫红色,少数患猪背部皮肤毛孔有铁锈色出血点;部分发病严重的患猪全身呈现紫色;部分患猪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甚至呼吸困难,出现严重的腹式或犬坐式呼吸,气喘急促,有的表现喘气或呈不规则呼吸;大部分患猪眼分泌物增多、有泪斑,出现结膜炎、眼睑水肿等症状;部分患猪流清鼻涕、少数流浓性鼻涕,打喷嚏、咳嗽;部分猪便秘,粪便秘结,呈球状;部分患猪下痢或呕吐;尿黄而少、混浊,颜色加深;病程稍长的病猪被毛粗乱、全身苍白,出现贫血症状;部分患猪出现甩头、震颤、四肢划水样等神经症状,最后全身抽搐而死;部分病猪后肢无力,濒死前不能站立。

发病猪死亡率高,死亡过程快,病程多为4~10天,长者可达20日,死亡后多呈败血症变化。

部分患猪经治疗或耐过而逐渐康复。

  相当一部分高热病母猪出现繁殖障碍,体温升高、便秘、厌食,产出较高比例的死胎、弱仔和木乃伊胎,新生仔猪死亡严重;产后母猪子宫炎、阴道炎发病率明显升高;部分哺乳母猪乳房萎缩,泌乳性能下降;断奶后母猪不发情或发情期延长,配种受胎率明显下降;公猪包皮积有乳白色混浊液。

  3 病理变化

  不同地区的病死猪病理变化不完全一致,但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肺炎,剖检主要可见以下症状:

  3.1 病死猪肺水肿,呈弥漫性间质性肺炎,大叶性或出血性肺炎,肿胀、变硬,呈不能萎缩的橡皮状肺;肺间质增宽,肺部表面颜色不一,呈花斑样肺,严重的则呈实变、肝变;部分患猪肺表面有出血点;支原体感染严重的病死猪肺部的尖叶、心叶、中间叶和隔叶的前缘呈肉样或虾肉样实变。

部分病死猪肺部充血淤血,呈紫红色、斑驳状褐色大理石样病变;部分患猪切面鲜红如鲜牛肉状,流出大量带泡沫样液体;部分病死猪肺部有化脓灶。

  3.2 大部分患猪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呼吸道粘膜充血,气管、支气管充满白色、淡黄色甚至带血的泡沫。

  3.3 淋巴结肿大、充血甚至出血,尤其是腹股沟、肺门、肠系膜等处淋巴结,部分淋巴结切面湿润外翻,中间肉质呈坏死样渗出性浸润,部分表现为典型的大理石样花纹。

病死猪扁桃体充血、出血,甚至有化脓性溃疡灶。

  3.4 部分病死猪胃底粘膜出血、溃疡、坏死,小肠粘膜充血、出血,盲肠、结肠粘膜出血,部分猪回盲肠有溃疡灶。

  3.5 部分病死猪脑呈非化脓性脑炎,脑膜充血、出血。

  3.6 部分病死猪脾脏肿大,颜色变黑,边缘或表面出现梗死灶,质脆,触摸易破。

  3.7 大部分病死猪膀胱、肾脏、喉头、心冠状沟脂肪及心内外膜、心耳有出血点。

  3.8 部分病死猪肾脏肿大,呈褐色或土黄色,质地较脆或变软,有淤血现象,表面密布针尖至小米粒大小的出血点;部分患猪切面皮质、髓质以及肾盂、肾乳头严重出血;部分病死猪肾脏苍白并有淤血现象。

部分病死猪肾变形,表面凸凹不平。

  3.9 部分病死猪肝脏肿胀,颜色变淡,有的肝则变硬,呈黄土色,质脆;部分肝脏表面有坏死灶或白斑,个别肝脏表面有少量纤维素性渗出物;胆囊肿胀,胆汁浓稠呈渣样。

  3.10 部分病死猪呈多发性浆液纤维素性胸膜炎和腹膜炎,胸腔、腹腔内有黄色积液或纤维性渗出物,部分肺浆膜与胸膜或心包纤维素性粘连。

个别心脏肿大变形,质地柔软,心室、心房内膜出血,心包增厚,心包腔内含有污浊液体,并混有少量纤维素性渗出物。

  4 病因分析

  4.1 猪高热病的病因特别是病原已成为兽医学术界、养猪界关注的焦点,许多科研机构、院校的专家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

农业部已明确指出“疫情主要是由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引起的”,并制订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技术规范》,病原学指标规定“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分离鉴定阳性或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阳性,即可确诊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虽然兽医界对此有不少争议,但目前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证实有其它新病原的存在。

  “猪高热病”的病原主要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多种病毒和细菌、支原体、寄生虫的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

猪只机体在病毒或霉菌毒素、不良饲养条件等多个免疫抑制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猪群免疫失败,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多病原混合或继发感染引起的急性、热性,高致病性和致死性的传染性疾病。

猪蓝耳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猪圆环病毒等免疫抑制性疾病和霉菌毒素、不良的饲养管理引起的应激反应等主要的免疫抑制因素导致猪只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抵抗力降低,猪只注射疫苗后抗体水平仍然较低,诱发猪瘟、猪伪狂犬、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猪流感、多杀性巴氏杆菌、猪副嗜血杆菌、猪链球菌-Ⅱ型、猪胸膜肺炎放线性杆菌、大肠杆菌、霍乱沙门氏菌、支原体属(包括肺炎支原体、附红细胞体)、弓形体等多种病原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使大部分发病猪场损失惨重。

许多猪场病死猪同时存在多种病原,也有个别猪场以2~3种病原为主。

  4.2 对猪群保健工作重视程度不足。

许多中、小型猪场为了节约成本,减少了猪群药物保健、驱虫和疫苗接种的内容,并使用质量较差的原料,猪群营养不良,猪群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

  4.3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洪涝灾害的频繁发生,玉米收购和加工和饲料贸易方式的改变,饲料储存和运输的时间延长,为饲料中霉菌的生长和霉菌毒素的产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猪只摄入霉菌毒素后,产生免疫抑制,疫苗接种效果不理想,猪群抗体偏低;而目前猪场使用的霉菌毒素吸附剂大部分只能吸附黄曲霉素,对玉米赤霉烯酮、单端孢霉烯(T-2毒素)、呕吐毒素、赭曲霉毒素、烟曲霉毒素(伏马酸)的吸附效果差,导致一些猪场虽然已用了霉菌毒素吸附剂,但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4.4 许多猪场猪舍饲养密度过高、通风能力低,猪群容易发生应激而引起抵抗力下降,加上秋、夏季天气较为炎热,导致饲料中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氧化而失效,部分饲料铜含量严重超标,高铜氧化破坏维生素营养,猪群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

  4.5 部分猪场在饲料中长时间超量添加利巴韦林、金刚烷胺抗病毒西药或磺胺类等毒副作用较大的药物,导致猪群中毒或抵抗力下降。

  5 防制策略

  “猪高热病”病因复杂,发病猪只一般治疗难度较大,防制上应坚持预防为主,通过实施切实有效的生物安全措施,从封闭猪场、加强饲养管理,强化消毒工作,提前保健预防,疫苗免疫等方面预防“猪高热病”的发生。

当猪场暴发“猪高热病”时,现场控制的重点是尽量避免健康的猪只少发病,尽量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而不是集中精力治疗病猪。

  5.1 预防措施

  5.1.1 落实各项生物安全措施,全方位封闭猪场,禁止猪场以外人员进入猪场,重点加强对装猪台、人员出入口、污水排出口、物料出入口等容易传入疫病关键地点的管理,对外来车辆和装猪台应严格消毒;猪场工作人员必须经沐浴、更衣、换鞋、严格消毒后方可进入生产区,禁止任何猪场以外人员进入猪场生产区;并做好猪场废物、污水处理和杀虫、灭鼠等工作,全面预防外界病原侵入猪场内。

  5.1.2 高度重视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

“猪高热病”的病原主要为多种病毒和细菌、支原体、寄生虫的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通过消毒减少环境中的病毒、细菌、支原体等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减轻外界病原对猪群的压力;消毒时应选择对病毒效果较好且刺激性较小的消毒剂,如复合醛类消毒剂,每天对猪舍内外环境进行严格消毒。

  5.1.3 做好各类疫苗的免疫注射工作,重点做好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灭活苗、A型或A+B型巴氏杆菌疫苗、猪伪狂犬、链球菌Ⅱ型、猪萎缩性鼻炎等疫苗的免疫注射工作。

以下结合农业部推荐的免疫程序,结合猪场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以供参考。

  ①南方猪场商品猪免疫程序

  ②种母猪免疫程序

  ③种公猪免疫程序

 备注:

a.猪瘟疫苗要求每头猪每次免疫450~600个兔体感染量,即目前一般厂家产品标示剂量的3~4头份。

     b.每年3~5月份(蚊虫出现前1~2月),使用乙型脑炎疫苗间隔一个月免疫两次。

     c.种猪70日龄前免疫程序同商品猪。

     d.根据本地疫病流行情况可选择进行免疫。

  5.1.4 药物预防措施

  在以下各阶段猪群饲料中添加抗菌素组合,可使用微囊化氟甲砜霉素与泰妙菌素、洛美沙星或阿莫西林、强力霉素等兽药制剂联合用药进行预防。

  ①哺乳母猪:

从产前7天开始使用至产后14天。

  ②断奶仔猪:

从断奶前5~7天开始使用至断奶后15天。

  ③生长育肥期:

每次转栏同时饲料中开始添加,连用15天。

  ④如果猪场存在弓形虫病的危害,则应定期在大中猪饲料中添加磺胺类药物进行净化。

  ⑤在炎热高温的天气或猪群转栏、注射疫苗时,应在饮水中添加水溶性多种维生素或电解质等抗应激药物,尽量降低因应激导致猪群抵抗力下降而发病的机会。

  5.1.5 饲料霉变在“猪高热病”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烟曲霉毒素(伏马酸)、呕吐毒素、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单端孢霉烯等霉菌毒素能使猪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抵抗力降低,猪只较容易发生疫病。

猪场应尽量采购质量较好的玉米,对怀疑霉变的饲料必须废弃,避免因小失大。

根据目前饲料原料的实际情况,饲料中应添加霉菌毒素处理剂。

普通的铝硅酸盐类吸附剂是单极性物质,只能吸附黄曲霉毒素,且会吸附饲料中的营养成分。

饲料应添加能吸附多种霉菌毒素的改性硅铝酸盐类吸附剂。

  5.1.6 加强猪舍通风,适当降低饲养密度;为猪群提供必需的营养,保证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转。

在猪场存在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等免疫抑制性疾病时,猪群饲料中维生素的添加量必须相应增加;特别是夏季、秋季饲料中的维生素极易被氧化,加上炎热天气猪群对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需求量增加,猪场应额外在各阶段饲料中添加富含维生素A、D、E、C等成份的多种维生素的制剂,也可添加免疫增强剂,以提高猪群抵抗力和抗应激能力。

  5.1.7 蛔虫、鞭虫等内寄生虫能损害机体免疫系统,使猪群抵抗力下降,应在断奶仔猪转入保育舍2周后,选择对体内外寄生虫效果较好的复方驱虫剂进行驱虫。

  5.1.8 猪场应坚持自繁自养,并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或轮换饲养,保育舍最好采用“二段饲养”工艺,即仔猪在保育舍饲养3~4周(第一阶段)。

再转至另外一栋经严格清洗消毒的保育舍继续饲养3周(第二阶段),对控制疫病有帮助。

  5.2 暴发猪高热病时的控制措施

  发病猪只治疗难度较大,特别是有猪瘟混合感染的病例,病猪治疗几乎是徒劳。

当猪场暴发猪高热病时,重点是控制混合感染中可能存在的各种细菌、支原体和弓形体,减少各种应激;同时应想办法为患猪补充营养,帮助其逐步康复,尽量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5.2.1 紧急接种疫苗:

  发病猪和怀疑已感染疾病的猪群不要接种任何疫苗,否则死亡率会更高。

猪场应结合诊断情况,对还没有感染疫病的健康猪群紧急接种疫苗,先接种高致病性蓝耳病灭活疫苗,A型或A+B型巴氏杆菌疫苗,再注射猪瘟乳兔脾淋苗,猪瘟疫苗剂量应加大1~2倍,由于可能存在未知病毒或原有病毒的变异毒株,可考虑在发病第1天迅速采集发病猪的淋巴、脾脏、肺脏和肾脏等病料送专业机构制作自家组织苗进行预防接种,每种疫苗接种的间隔时间为3天,接种时应严格做到每注射1头猪更换1个针头。

  5.2.2 对感染群中的其它猪在饲料和饮水中同时使用有效药物进行控制

  对感染群中的其它猪(包括健康猪群和部分尚能采食或饮水的病猪)在饮水中使用可溶性的抗生素,最好选用复方中西药制剂进行控制。

饲料中添加药物应注意标本兼治,猪高热病的病原主要为免疫抑制性疾病,应使用有免疫增强作用的药物,逐步恢复病猪被病毒抑制的免疫机能,增强猪群抵抗力,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5.2.2.1 可溶性中西药复方制剂+可溶性多维500毫克/千克+葡萄糖5000毫克/千克+优质奶粉3000毫克/千克(如果患猪体温达到42℃以上,可另加扑热息痛100毫克/千克),五天后剂量适当降低,同时在全群饲料中添加二种抗菌素组合,连用两周;

  5.2.2.2 怀疑有弓形体存在时可配合使用磺胺间甲氧嘧啶+TMP+等量小苏打进行控制,连用14天。

使用磺胺类药和抗病毒药物时,应准确把握添加量,避免因大剂量用药导致猪群中毒而使死亡率更高,不要随意超量使用安乃静等治标性质、副作用较大的退热药物,否则,经常会发生因患猪体温下降过快产生应激而突然死亡。

  5.2.3 发病猪应精心护理,使用针剂进行治疗

  5.2.3.1 试使用头孢类、长效磺胺类、氟甲砜霉素、复方强力霉素的其中一种针剂配合黄芪多糖或复方柴胡注射液、复方黄芩等注射液进行注射治疗,同时在饮水中添加药物和维生素配合治疗;如头孢氨苄霉素按每公斤体重20毫克(1克/50千克体重)或头孢噻呋钠按每公斤体重40毫克、强力霉素量按每公斤体重20毫克配合使用大剂量的维生素C(6~20毫升)分开肌肉注射,每天3次,连用5天;同时在饮水中添加“可溶性中西药复方制剂+可溶性多维+优质奶粉”,减少应激和配合治疗,有一定效果。

  5.2.3.2 怀疑有附红细胞体危害的猪场,有可能是附红细胞体与猪血液鞭毛虫(一种新的猪血液原虫病)的混合感染,可及时用贝尼尔5毫克/千克、强力霉素毫克/千克,不同部位分开注射,1天1次,连用3天,同时饲料中添加阿苯哒唑+强力霉素。

  5.2.3.3 患病母猪可使用鱼腥草50毫升、阿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