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重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69616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理学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药理学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药理学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药理学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药理学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药理学重点.docx

《药理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理学重点.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药理学重点.docx

药理学重点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研究内容:

一是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即药物的体内过程,亦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二是应用药代动力学原理及数学模型定量的描述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以及机体对药物处置的速率过程。

通常只有非解离型才能以简单扩散方式通过生物膜,而解离型一般较难通过,被限制在膜的一侧,称其为离子障现象。

首过效应:

指某些药物口服后首次通过肠壁或肝脏时被其中的酶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的现象。

药物分布与血浆蛋白结合率有关。

药物代谢的意义:

绝大多数药物经过代谢后,药理活性都减弱或消失,称为失活。

有极少数药物被代谢后才出现药理活性,称为活化。

很多药物经代谢生成的代谢物通常是水溶性加大,易从肾或胆汁中排出,因此起到了解毒作用。

此外,生成的代谢物常失去药理活性。

因此,代谢是许多药物消除、解毒的重要途径。

一级动力学特点:

药物转运呈指数衰减,每单位时间内转运的百分比不变,即等比转运。

半衰期、总体清除率恒定。

零级动力学特点:

转运速度与剂量或浓度无关,按衡量转运,即等量转运。

半衰期、总体清除率不恒定。

半衰期:

指血浆药物浓度降低一半所需时间。

表观分布容积:

指体内药物总量按血浆药物浓度推算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

指血药浓度数据对时间做图,所得曲线下的面积。

生物利用度:

指药物活性成分从制剂释放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程度和速度。

总体清除率:

指体内诸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药物被体内清除。

第三章受体理论与药物效应动力学

1.治疗作用①对因治疗:

针对病因治疗;②对症治疗:

用药物改善疾病症状。

2.不良反应:

在治疗剂量下,药物在发挥疗效作用的同时,发生一些人们不希望发生的作用。

①副作用:

应用治疗量药物后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反应(较轻、可逆)。

②毒性反应:

用药剂量加大和(或)用药时间过长下发生的集体组织、器官以器质性损伤为主的严重不良反应。

③过敏反应:

药物(或杂质)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引起生理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

④后遗效应:

停药后血药浓度虽然已降至有效浓度以下,但仍存留的生物效应。

3.激动剂:

与受体既有高亲和力,也有高内在活性,能与受体结合产生最大效应,也称完全激动剂。

4.拮抗剂:

一种配体与受体结合后本身不引起生物学效应,但阻断该受体激动剂介导的作用。

5.药物量效关系

①量反应关系:

描述不同剂量水平的化合物作用于一个有机体一定时间所引起的的效应。

②质反应的量-效曲线表明了个体反应的差异,良反应的量-效曲线表明药物最大效能。

6反复用药

①耐受性:

连续用药过程中,有的药物药效会逐渐减弱,需要加大剂量才能显效。

原因:

药动学方面如吸收减少、转运受阻、消除加快、酶诱导作用等引起;药效学方面有机体功能适应性改变、受体向下调节使受体数量减少或机体反应性降低等。

②抗药性:

在化学治疗中,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病原体基因突变产生。

③药物依赖性:

麻醉药品或精神药品,患者连续应用产生依赖性。

分为躯体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

7.拮抗作用:

药理性拮抗、生理性拮抗、生化性拮抗、化学性拮抗。

第四章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

1.胆碱能神经拟似药:

M、N激动药(卡巴胆碱),M激动药(毛果芸香碱),N激动药(烟碱);抗胆碱酯酶药(新斯的明,有机磷酸酯类)

2.胆碱能神经拮抗药:

M阻断药(阿托品),NN阻断药(美加明),NM阻断药(筒箭毒碱,琥珀胆碱):

胆碱酯酶复活药(氯解磷定)

3.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拟似药:

α激动药(去甲肾上腺素),α1激动(去氧肾上腺素),α2激动(可乐定),β激动(异丙肾上腺素),β1激动(地诺帕明),β2激动(羟甲叔丁肾上腺素):

间接作用拟似药(麻黄碱)

4.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拮抗药:

α阻断药(酚妥拉明),α1阻断药(哌唑嗪),α2阻断药(育亨宾),β阻断药(普萘洛尔),β1阻断药(阿替洛尔),β2阻断药(布他沙明),α、β阻断药(拉贝洛尔);其他机制(利血平)

第五章

毛果芸香碱:

M胆碱受体激动药,对眼和腺体作用明显,缩瞳、降低眼内压和调节痉挛。

阿托品:

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

是选择性的M胆碱受体阻断剂,与M胆碱受体亲和力较高,但其本身活性较低,却能阻断乙酰胆碱和拟胆碱药与M受体结合,拮抗他们对M受体的激动作用。

大剂量时对α1受体和神经节NN受体也有阻断作用。

因此作用广泛,组织选择性不高,但各器官对其的敏感性各异。

大剂量可作用于中枢系统。

1)心率短暂轻度减慢,由于阻断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上的M1受体,从而减少了突出中乙酰胆碱对神经递质的负反馈最用

2)质量量对血管血压无明显作用,较大剂量可使皮肤血管舒张,大剂量可明显的解痉挛

3)松弛平滑肌的作用

4)扩瞳、眼内压升高、调节麻痹

5)使腺体分泌减少,较大剂量抑制中枢神经系统

临床:

1)缓解各种内脏绞痛,解除平滑肌痉挛2)虹膜睫状体炎3)全身麻醉前给药4)抗心律失常5)抗休克6)有机磷酸酯中毒解救

不良反应(小剂量)心率轻度减慢,略有口干,少汗(大)口渴,心率加快,瞳孔扩大,调节麻痹,近物模糊(中毒)除外,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惊厥,幻觉严重时,有兴奋转为抑制

新斯的明:

易逆性抗AChE药,兴奋M、N胆碱受体,用于重症筋无力

有机磷酸酯属于难逆性抗AChE药,中毒后瞳孔缩小,厌食恶心,腺体分泌,呼吸困难,小便失禁,轻度M样症状,中M、N,严重还有显著CNS症状。

第六章作用于肾上腺受体的药物

肾上腺素(Adr):

α和β受体激动药,药理作用,心脏:

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传到加速,兴奋加强,血管:

α受体而产生缩血管作用,作用于β2受体则舒血管作用,但α数量优势。

临床:

心脏骤停;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局部止血;与局麻药配伍及局部止血血管神经性水肿及血清病,青光眼。

Adr的翻转作用:

α受体阻断药可选择性的与α肾上腺素受体结合,其自身不激动或较少激动Adr受体,但能阻滞NA能神经递质或ADR受体激动药和α受体结合产生抗ADR作用。

α受体阻断药可是ADR的升压作用翻转为降压作用,即~。

酚妥拉明口服吸收差。

药理作用:

选择性阻断阿尔法受体,与α1、α2(主要分布突触前膜)受体的亲和力相似,作用较弱。

1.血管:

阻断α受体,松弛血管平滑肌,外周阻力下,舒张血管。

2.心脏:

降低外周阻力,心脏后负荷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压与肺动脉压下降,心输出量增加。

由于反射性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加之阻断神经末梢阡陌α2受体可以促进NA的释放,故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

3.抗勃起功能障碍。

临床:

1)治疗外周序贯痉挛疾病2)NA滴注外漏3)嗜络细胞瘤4)高血压5)抗休克6)抗心力衰竭7)勃起功能障碍治疗

β受体阻断药:

药理机制:

1.β受体阻断作用1).心血管系统:

①是β受体阻断药的主要作用部位,对于交感神经较高时的心脏抑制显著,但对正常人无影响。

由于阻断心脏β1受体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心肌耗氧量降低,除减慢窦性心律外,也降低异位起搏点的自动去极化速度,兵减慢心房和心室结的传导,长房室结的有效不应期2)管和血压:

阻断血管平滑肌的β2受体,是血管平滑肌α受体兴奋性相对升高,使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骨骼肌和肝、肾器官血流量减少,冠状动脉也减少,对正常人血压无影响,对高血压患者有降压作用(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下降)②气管平滑肌:

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呼吸阻力增加。

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诱发或加重。

③代谢:

脂肪代谢可能与β受体激动有关。

④肾素:

抑制肾素释放,发挥降压作用⑤减少房水,降眼压。

临床:

1.抗心律失常2治疗心绞痛,心肌梗死3抗高血压4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5甲亢不良反应:

1抑制心脏动能2诱发加剧支气管哮喘3停药

第三篇心血管系统药理学

第八章抗高血压药

1.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抑制药,目前可供临床使用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有两类: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ACEI)和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断药(AT1受体阻断药)

ACEI(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药理作用,1.降压作用。

2.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ACEI对动脉及静脉均有扩张作用,使外周阻力降低,血压下降。

3.抑制和逆转心血管重构。

4.保护血管内皮细胞,5.对肾脏的保护作用。

6.对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1.机制:

抑制循环及局部组织中的ACE。

2.减少缓激肽的降解。

3.抑制交感神经递质的释放。

4.自由基清除作用。

临床应用:

1.高血压。

2.慢性心功能衰竭。

3.急性心肌梗死与预防心脑血管意外。

4.糖尿病性肾病及其它肾病。

不良反应:

首剂降低压。

咳嗽。

急性肾功能衰竭。

血管神经性水肿。

高血钾与低血糖。

含-SH结构的特有反应,含-SH结构的ACEI卡托普利尚有皮疹、瘙痒、嗜酸性细胞增多、味觉缺失等不良反应,但都均较短,可自行消失。

可乐定:

交感神经抑制药(中枢性抗高血压药)作用机制:

1.在中枢:

选择性激动延髓孤束核次一级神经元突触后膜的α2受体和延髓腹外侧吻侧端的I1咪唑啉受体,使外周交感神经活性降低,血压下降;2.在外周,激动交感神经突触前膜的α2受体,引起负反馈,抑制NA的释放,使血压下降。

α受体阻断药:

哌唑嗪,是人工合成的喹唑啉类衍生物。

2.血管扩张药(直接扩血管药)

硝普钠,作用特点,降压作用强,起效快,维持时间短。

临床应用:

高血压危象合急、慢性心功能不全。

第九章抗心绞痛药

心绞痛的主要生理病理基础是心肌氧的供需失衡,任何引起心肌耗氧量增加或冠脉血流量减少的因素都可诱发心肌绞痛。

硝酸酯类:

硝酸甘油,作用机制释放NO、激活CC而增加cGMP。

第十章抗心力衰竭药

强心苷,代表药:

毛花苷丙、地高辛、洋地黄毒苷。

第十三章利尿药

呋塞米:

作用机制,抑制Na+-K+-2Cl-。

临床应用,心衰,水肿,肾衰,高血钙,药物中毒。

噻嗪类(氢氯噻嗪):

作用机制,抑制钠离子,氯离子。

临床应用,利尿,降血压,抗尿崩症。

螺内酯:

作用机制,醛固酮的竞争性拮抗药。

氨苯蝶啶:

作用机制,抑制远曲小管、集合管的钠离子通道。

临床应用,与醛固酮升高有关的顽固性水肿。

第十六章

苯二氮卓类:

作用于GABAa受体。

临床应用,抗焦虑、镇静和催眠、抗惊厥和抗癫痫,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癔症,神经衰弱等。

镇静催眠药中毒和解救:

1.洗胃。

2.促进毒物排泄。

3.解除呼吸抑制。

4.防止并发症。

第十七章抗癫痫与惊厥药

癫痫是一组由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所引起的短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的慢性脑部疾病,具有突然发生、反复发作的特点。

苯妥英钠

抗癫痫作用:

对癫痫强直阵挛性发作疗效好,为首选药;抗心律失常:

可作为治疗强心苷过量中毒所致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

卡马西平:

对癫痫复杂部分性发作有良效,为首选药。

乙琥胺:

仅对失神发作有效,为首选药。

第十八章抗精神病药

氯丙嗪(抗精神分裂症药,吩噻嗪类)药理与临床应用:

1中枢神经系统①抗精神病作用②镇吐作用③对体温调节的作用④加强中枢抑制药的作用。

2.自主神经系统,氯丙嗪对α-受体有明显的阻断作用。

3.内分泌系统,氯丙嗪阻断节-漏斗多巴胺通路的D2样受体,使下丘脑催乳素抑制因子释放减少,所以催乳分泌增加,引起乳房增大及泌乳。

不良反应:

1.一般不良反应,常见的有嗜睡、困倦、无力等中枢抑制作用,还有视力模糊、心动过快、口干,便秘等;2.锥体外系反应①药源性帕金神综合征②急性肌张力障碍③静坐不能④迟发性运动障碍;3.心血管系统体位性低血压常见。

4.过敏反应,用药后1~4周多在颜面、躯干、四肢出现斑丘疹,多形性红斑或荨麻疹,停药后消失。

5.在服药1~2个月产生黄疸和肝功能障碍,与剂量无依赖性关系,多数患者可自行恢复。

用药1~2周内还可能出现白细胞减少。

第二十章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物

抗帕金森病药(PD):

多巴胺前体药:

左旋多巴同时与外周多巴脱酸酶抑制剂合用,可减少外周多巴胺生成,以减少副作用的产生,同时也可以使更多的左旋多巴进入中枢,提高疗效。

特点:

1其治疗效果与黑质-纹状体的病理损伤程度想关,2对运动困难和肌肉僵直的疗效好,对肌肉震颤的疗效较差3起效慢。

左旋多巴降解和抑制药:

卡比多巴卡比多吧是较强的多巴脱羧酶抑制药,不能通过血脑屏障。

(联合用药)卡比多巴和左旋多巴所组成的复方制剂称为卡左双多巴

治疗老年性痴呆症药

治疗老年性痴呆症的药物主要有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和NMDA受体拮抗药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

多奈哌齐

第二十二章阿司匹林药理作用:

1解热镇痛2抗炎抗风湿3抗血栓

芳基烷酸类:

布洛芬布洛芬是苯丙酸的衍生物,口服可完全吸收,主要经肝脏代谢,代谢物有尿液排出,该药物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强。

临床主要用于风湿及类风湿关节炎,也可用于一般性解热镇痛,主要特点是疗效与阿司匹林相似,而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吲哚美辛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时,布洛芬拮抗阿司匹林对血小板的作用,从而干扰阿司匹林的心血管保护效应。

第二十三章组胺和组胺受体阻断药的分类:

H1受体阻断药:

H1受体阻断药多属乙基胺类。

第一代H1受体阻断药多有明显的中枢镇静作用,称为抗过敏治疗时的主要副作用。

第二代H1受体阻断药特非那定和阿司咪唑在高浓度时可阻滞心肌细胞钾通道,使心脏复极化过程延缓,QTC间期延长,引起致死性的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药理作用:

1H1受体阻断作用2中枢作用3抗胆碱作用

第二十五章呼吸系统药有抗炎平喘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支气管扩张药物:

白塔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抗过敏平喘药:

色甘酸钠

第二十七章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作用机制:

其作用的靶细胞广泛分布于肝肺脑骨胃肠平滑肌骨骼肌淋巴组织胸腺等。

因而作用广泛而复杂。

本类药物大部分效应系糖皮质激素受体介导的基因效应,即与细胞内GR结合,通过启动基因转录或抑制基因转录,促进合成某些特异性蛋白质,或抑制某些特异性蛋白质合成,从而产生药理效应。

药理作用:

1.抗炎作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对感染性化学性物理性免疫性无菌性反应等原因引起的炎症包括炎症病理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都有显著的非特异性抑制作用。

其具体表现为:

①对炎症抑制蛋白及某些靶酶的影响②对细胞因子及粘附因子的影响③对炎细胞凋亡的影响。

2.免疫抑制与抗过敏作用①免疫抑制作用:

对免疫反应的多个环节有抑制作用,包括抑制巨噬细胞吞噬和处理抗原,阻碍淋巴母细胞转化,破坏淋巴细胞;干扰淋巴组织在抗原作用下的分裂和增殖

②抗过敏作用抗原-抗体反应导致肥大细胞脱颗粒而释放组胺5-羟色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缓激肽等

3抗休克作用:

1)抑制某些炎症因子的产生,减轻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及组织损伤2)稳定溶酶体馍,阻止蛋白水解酶释放,减少心肌抑制因子的形成3)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痉挛收缩的血管,并能降低血管对某些血管活性物质的敏感性。

4.抗毒素作用。

5.对物质代谢的影响6.允许作用

临床应用:

1严重感染或预防炎症后遗症2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和过敏性疾病3抗休克治疗4替代疗法5局部作用6血液病7其他

不良反应:

1.长期大剂量应用引起的不良反应①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②诱发或加重感染③心血管系统并发症④消化系统并发症⑤肌肉萎缩、骨质疏松、伤口愈合迟缓⑥可导致白内障,儿童易发生尚可导致青光眼,尚能诱发精神病或癫痫。

2.停药反应①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②反跳现象。

禁忌症:

药物不能控制的病毒、真菌等感染

第29章甲状腺激素与抗甲状腺药

甲状腺激素:

口服易吸收,生长发育,代谢影响。

增强交感—肾上腺素系统的敏感性。

抗甲状腺激素:

机制:

1脲类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介导的酪氨酸的碘化及偶联,从而抑制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合成,但不影响碘的摄入。

临床:

1甲亢的内康治疗2甲亢手术前的术前准备3甲状腺危象,大剂量碘+硫脲类

34章作用于血液系统的药物

抗凝血药:

肝素、华法林。

促凝血药:

维生素K

35章抗贫血药与生血药

抗贫血药:

铁剂、叶酸、维生素B12

36章抗菌药物概论

化疗指数:

化疗药物导致动物半数致死量和治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之比或5%致死量与95%有效量的比值,是评价化疗药物对机体毒性、疗效的重要指标。

抗菌药物:

具有抑制或杀灭病原菌能力的化学物质。

抗生素:

来自真菌或细菌的具有干扰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必须的某些重要的结构与生化过程的抗菌药物,而对感染细菌的真核细胞无明显的毒性作用。

抗菌谱:

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包括窄谱和广谱的抗菌药物。

抗菌活性:

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

首次接触效应:

抗菌药物在首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作用,再度接触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并不明显增加或再次出现这种明显的效应,需要相当长时间以后才会再起作用。

抑菌药:

仅能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

杀菌药:

既能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而且又有杀灭作用的药物。

抗菌药作用机制:

一: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二:

增加胞膜的通透性。

三:

抑制核酸的复制与修复。

1抗叶酸代谢。

2抑制RNA合成。

3抑制DNA合成。

四:

抑制蛋白质合成。

抗菌药物依其作用性质分为四大类:

一类为繁殖期杀菌剂,二类为静止期杀菌剂,三类为速效抑菌剂,四类为慢效抑菌剂,如磺胺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