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力学》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69328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7.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力学》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建筑力学》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建筑力学》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建筑力学》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建筑力学》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力学》教学大纲.docx

《《建筑力学》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力学》教学大纲.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筑力学》教学大纲.docx

《建筑力学》教学大纲

《建筑力学》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

建筑工程技术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学时数:

 24        大纲执笔人:

何冬

一、课程定位与目标

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结构受力及构件承载能力,是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知识。

课程目标:

通过对结构、构件受力情况的分析和平衡状态的研究,学会分析工程结构的受力情况;研究结构、构件在载荷作用下的内力及变形规律;建立构件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计算的理论基础,保证结构、构件在既安全又经济的前提下工作。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一)绪论(2时)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强度、刚度、稳定性等概念;结构计算简图的简化要点;刚体及变形固体假定。

教学难点:

结构计算简图。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了解建筑力学的任务及研究对象;

(2)了解强度、刚度、稳定性的概念;

(3)了解构件及杆件结构的分类;

(4)掌握结构的计算简图;

(5)掌握荷载的分类。

考核的主要知识与技能:

建筑力学的任务及研究对象;强度、刚度、稳定性的概念;刚体及变形固体假定,本课程的特点、内容、任务、学习方法。

(二)静力学基本概念与受力图(2时)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静力学公理;常见约束及其约束反力;物体的受力分析与受力图。

教学难点:

物体的受力分析。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了解力的基本概念;

(2)掌握静力学公理;

(3)掌握约束类型及其约束反力;

(4)掌握物体的受力分析与受力图。

考核的主要知识与技能:

力的基本概念;掌握静力学公理,约束类型及其约束反力;物体的受力分析与受力图。

(三)平面汇交力系和平面力偶系(2时)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解析法;合力投影定理;力矩与力偶的概念;合力矩定理;

教学难点:

力矩与力偶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了解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几何法;

(2)掌握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解析法;

(3)掌握力矩与力偶;

(4)了解平面力偶系合成与平衡。

考核的主要知识与技能: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几何法,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解析法,力矩与力偶概念;平面力偶系合成与平衡。

(四)平面任意力系(2时)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及应用。

教学难点:

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及应用。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了解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

(2)掌握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及应用;

(3)掌握物体系的平衡计算。

考核的主要知识与技能:

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及应用,物体系的平衡计算。

(五)轴向拉伸、压缩与剪切(2时)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轴向拉压杆的内力、应力及强度计算。

教学难点:

内力、应力概念;剪切与挤压计算。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掌握轴向拉压杆的内力与轴力图;

(2)了解轴向拉压杆的应力;

(3)了解轴向拉压杆的强度和变形计算;

(4)掌握材料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5)掌握剪切与挤压实用计算。

考核的主要知识与技能:

轴向拉压杆的内力、应力及强度计算,剪切与挤压计算;理解内力、应力概念;材料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六)组合变形计算(2时)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拉压与弯曲组合变形计算。

教学难点:

斜弯曲、弯曲与扭转组合变形计算。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了解斜弯曲梁的变形计算;

(2)了解拉压与弯曲组合变形计算;

(3)了解弯曲与扭转组合变形计算;

考核的主要知识与技能:

斜弯曲梁的变形计算,拉压与弯曲组合变形计算,弯曲与扭转组合变形计算。

(七)压杆稳定(2时)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压杆的临界力。

教学难点:

压杆的临界力。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了解压杆稳定的概念;

(2)了解细长压杆的临界力;

(3)掌握压杆的临界应力;

(4)掌握压杆稳定计算。

考核的主要知识与技能:

压杆稳定的概念、细长压杆的临界力及压杆稳定计算。

(八)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2时)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

教学难点:

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掌握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规则及分析方法;

(2)了解静定结构和超静定结构概念。

考核的主要知识与技能:

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规则及分析方法;了解静定结构和超静定结构概念。

(九)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单跨静定梁、静定平面刚架的内力计算。

教学难点:

静定平面刚架、桁架、多跨梁计算。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掌握单跨静定梁、多跨静定梁及斜梁的内力计算;

(2)掌握静定平面刚架的内力计算;

(3)了解静定平面桁架的内力计算。

考核的主要知识与技能:

单跨静定梁、多跨静定梁及斜梁的内力计算,静定平面刚架的内力计算,了解静定平面桁架、拱的内力计算。

(十)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2时)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图乘法计算位移。

教学难点:

虚功原理。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掌握虚功原理;

(2)了解单位荷载法计算位移;

(3)掌握图乘法。

考核的主要知识与技能:

图乘法计算位移;单位荷载法计算位移。

(十一)力法(2时)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力法的基本原理;力法解超静定梁和超静定刚架。

教学难点:

力法解高次超静定刚架、桁架。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了解超静定结构概念及超静定次数确定;

(2)掌握力法的基本原理;

(3)掌握力法典型方程;

(4)掌握力法解超静定梁;

(5)掌握力法解超静定刚架;

(6)了解力法解超静定桁架;

(7)了解力法解超静定排架。

考核的主要知识与技能:

超静定结构概念及超静定次数确定;力法的基本原理,力法典型方程,力法解超静定梁,力法解超静定刚架;力法解超静定桁架、排架。

(十二)位移法

(1)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位移法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

位移法的基本原理;位移法计算无侧移刚架。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掌握位移法的基本原理;

(2)掌握形常数和载常数;

(3)掌握位移法的基本未知量;

(4)掌握位移法典型方程;

(5)了解位移法计算连续梁和无侧移刚架;

(6)了解直接平衡法解超静定结构。

考核的主要知识与技能:

位移法的基本原理,形常数和载常数,位移法的基本未知量,位移法计算连续梁和无侧移刚架;直接平衡法解超静定结构。

三、本课程教学意见

《建筑力学》是一门计算性很强的课程,初学者往往因概念抽象,知识点多、计算量大而感到学习困难,教师要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学生引导工作:

1、注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讲解,尤其对受力分析、力矩、截面法计算梁在受弯时的内力等问题要重点讲解;

2、理论联系实际,在讲解过程中要把工程实际中较简单受力问题转化为力学模型;

3、在授课过程中,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讲清楚分析问题的常用方法和分析步骤。

4、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专业情况、知识水平、教材版本,对部分内容要进行有重点的补充和删减。

四、本课程学业评价

(一)考核目的

检验学生通过学习,是否达到了《建筑力学》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检查学生对课程涉及的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二)考核方式及考核用时

考核包括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组成,考核总成绩为100分(四舍五入取整数)。

平时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40%,由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20%)和平时测验成绩(占总成绩的20%)组成。

其中,作业成绩登记10次:

每次总分10分,共100分。

期末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60%,采取闭卷笔试方式进行,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长为110分钟。

(三)命题要求

1、依据教学大纲命题,命题要突出教学的重点内容,要覆盖大纲中考核主要知识、技能的大部分;题型可以是填空、选择、判断、简答、证明、分析、计算等,但不能少于四种,题量适宜,难度适中。

2、A、B两套试卷,100分制,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五、建议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1、建议教材

[1]梁圣复,《建筑力学》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6月;

[2]周国瑾,《建筑力学》,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

2、教学参考书

[1]陈永龙,《建筑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

[2]李廉锟《结构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

[3]刘寿梅,《建筑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4]刘成云,《建筑力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1月;

[5]李永福,《建筑力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1月;

[6]罗奕,《建筑力学》,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年4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