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中学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一次统练历史试题教师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67903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8.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台州中学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一次统练历史试题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台州中学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一次统练历史试题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台州中学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一次统练历史试题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台州中学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一次统练历史试题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台州中学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一次统练历史试题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台州中学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一次统练历史试题教师版.docx

《台州中学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一次统练历史试题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台州中学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一次统练历史试题教师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台州中学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一次统练历史试题教师版.docx

台州中学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一次统练历史试题教师版

台州中学2012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一次统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0分)

1.(2011年9月台州中学统练1题)与宗法制行用于贵族社会相对应,普通民众仅有名而无姓氏。

春秋以前,史料中提到“百姓”,通常是指

A.贵族B.平民C.官僚D.诸侯

【答案】A

【点拨】根据题意宗法制中天子----诸侯----大夫---士这些贵族可以有姓,普通民众不能拥有姓氏,所以当时“百姓”应该是指贵族。

【结束】

2.(2011年9月台州中学统练2题)某博物馆藏有一块砖,此砖长30.8厘米、宽26.7厘米、厚4厘米,正面以凸线划为12方格,每格内有一阳文秦篆,被推测为秦代遗物。

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

”这一遗物印证了秦朝

A.是大一统的王朝B.没有自然灾害

C.人民生活的富裕D.社会安定团结

【答案】A

【点拨】“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

”大意是:

四海之内都臣服了,粮食丰收,路上没有因饥荒逃难的百姓。

据此本题选A项,BCD项说法与材料没有完全吻合。

【结束】

3.(2011年9月台州中学统练3题)宋朝大臣文彦博劝说当朝皇帝:

“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这一观点可以反映出古代中国政治的实质是

A.独裁政治B.官僚政治C.分权政治D.贵族政治

【答案】B

【点拨】“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大意说:

统治者应该维护统治集团的利益,而不是全体百姓的利益。

当统治集团的利益与百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统治者要偏向统治集团的利益。

联系到所学,古代中国政治是士大夫的天下,即官僚政治。

本题选B项。

【结束】

4.(2011年9月台州中学统练4题)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

“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

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

”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答案】C

【点拨】帖子中所述科举制和八股取士自秦开始的说法错误,科举制开创于隋代,而八股取士是明代开始的。

网友对科举制的评价也较片面,只看到了消极的一面,据此本题选C项,

【结束】

5.(2011年9月台州中学统练5题)某研究者查阅到光绪二十七年一份吏部档案,残缺不全,原文有:

“上年□月间,□□入都,本署即被占据,迨洋兵撤退,检查署内所存档案则例等件,全行遗失。

”与这份档案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D

【点拨】回答本题可从“光绪二十七年”“入都、本署即被占据,迨洋兵撤退”作来突破点。

根据所学,列强攻占北京的侵华战争有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而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在1856---1860年,正处咸丰帝时期,据此本题应选D项历史事件是八国联军侵华。

查找相关资料光绪二十七年是1901年。

【结束】

6.(2011年9月台州中学统练6题)我国史学界普遍认为武汉、广州失守之后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之前为战略防御阶段。

下列战役发生于战略防御阶段的是

①太原会战②百团大战③徐州会战④枣宜会战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答案】B

【点拨】根据所学,1938年8月----10月间,武汉、广州会战进行,抗日战争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

太原会战是在1937年9月---11月间;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8月---12月间;徐州会战是在1938年1月至5月;枣宜会战的时间1940年5、6月间。

据此本题选B项。

【结束】

7.(2011年9月台州中学统练7题)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转石效应”——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

依据上述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引发“转石效应”的历史事件是

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洋务运动D.新文化运动

【答案】C

【点拨】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

从材料中“转石效应”可知本题考查四个选项的历史影响,B、C、D三项均是政治或文化运动,与材料中“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不符,排除。

洋务运动是经济改革,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故选C项。

【结束】

8.(2011年9月台州中学统练8题)电影《建党伟业》讲述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内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

你将从这部电影中看到哪些场景

①1916年,袁世凯在复辟帝制失败后抑郁而终

②1918年,胡适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白话文的优点

③1919年5月4日,北京的青年学生上街游行

④1921年,中共一大制定了第一个彻底的民主革命的纲领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A

【点拨】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到中共成立的十多年的历史,联系所学知识,①②③项说法符合所学,第④项错误,我党历史上第一个彻底的民主革命的纲领是在二大中确立起来的。

本题选A项。

【结束】

9.(2011年9月台州中学统练9题)当得知国民政府将要进行北伐时,莫斯科的联共(布)和共产国际表示了强烈的反对,1926年6月上旬,共产国际远东局主席魏经斯基到达上海,劝说陈独秀及中共中央放弃对北伐的支持态度。

苏联方面反对北伐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认为国民党和共产党当时没有在工农群众中立住脚跟,开展北伐必遭失败

B.不希望看到资产阶级性质的国民党最终统一中国

C.害怕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引来帝国主义的联合干涉进而危及自身

D.认为北伐只是一种讨伐军阀的行动,不具有民族革命的全部意义

【答案】C

【点拨】本题可根据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所学史实,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形成。

国共合作后,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

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

国民政府整编国民革命军,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

1926年,国民政府决定北伐,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三派势力。

完成本题可对各错误项进行逐一排除,A项“没有在工农群众中立住脚跟”说法错误;B项说法错误,苏联对革命政府提供大量资金和军械并援建黄埔军校等;D项说法错误,北伐战争消灭的北洋军阀都有帝国主义支持,所以具有反帝民族革命的性质。

本题选C项。

【结束】

10.(2011年9月台州中学统练10题)“……(中国)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

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这里所说的“相反的道路”

①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为战略的保障

②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的产物

③是自1927年至1945年的中国共产党的一直坚持的革命斗争方式

④使广大人民在政治上获得解放,经济上翻了身,使中国革命由“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④D.②③

【答案】C

【点拨】分析材料联系所学,“相反的道路”指的是我党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也是中国革命能够成功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

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总结,它正确地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

各选项中第①项中“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为战略的保障”说法错误第③项“1927年至1945年”一说中下限时间有误,应是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新中国成立为限。

本题选C项。

【结束】

11.(2011年9月台州中学统练11题)互联网上发布着这样一首诗:

“迷雾云遮难敞亮,宇寰久夜盼骄阳。

柏宅楼上龙聚首,湘水岸边船启航。

初战娄山标魄力,四夺赤水过长江。

行程二万通华北,□□□□挽国邦。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处应该填写

A.遵义会议B.南昌起义C.秋收起义D.土地革命

【答案】A

【点拨】根据材料中提供的信息反映的是长征,而且是对中共的转折点,所以应该是遵义会议,正确选项是A。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

它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在党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使红军在极端危险的境地得以保存下来,胜利地完成长征,开创了抗日战争的新局面。

它证明中国共产党完全具有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在危急的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一个伟大转折点。

【结束】

12.(2011年9月台州中学统练12题)2009年是人民政协诞生60周年,人民政协诞生的历史背景是

A.反对内战的舆论不断高涨B.《共同纲领》被各民主党派广泛接受

C.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已被推翻D.中华人民共和国已成立

【答案】C

【点拨】人民政协1949年9月召开,政治前提是解放战争的基本胜利,国民政府被推翻,新中国成立在即。

A项反映的是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庆谈判的背景,故排除;B项是人民政协会议形成的成果,故排除;D项在人民政协之后,故也排除,本题选C项。

【结束】

13.(2011年9月台州中学统练13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解释“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时说“毛泽东指出,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

因为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根据以上材料判断“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含义是

①新中国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

②不急于同帝国主义建交

③指与外国(主要指帝国主义)建立外交关系需要合适的时机和条件

④不愿意同帝国主义国家建交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

【答案】D

【点拨】“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新中国建立初确立的外交方针,指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

以巩固新的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联系题意,第①项说法不正确,建交的国家不应包括长期敌视我们的帝国主义国家;第④项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封锁、制裁等,与题干所给信息不符。

据此本题应选D项。

【结束】

14.(2011年9月台州中学统练14题)读下列“历届联大讨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支持中国票数增长示意图”,对这一增长结果解读错误的是

A.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大势所趋

B.中国正式成为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C.亚非拉国家逐渐成为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力量

D.中国逐渐打破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孤立政策

【答案】B

【点拨】根据材料1950—1970年这一信息,B项“中国正式成为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力量”说法错误,两极格局1955年形成,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

现今新的政治格局尚未形成,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美国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日本、俄罗斯、中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正成为多极国际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ACD三项符合所学知识。

【结束】

15.(2011年9月台州中学统练15题)伯利克里执政时代,下列机构成员的产生方式能够体现轮番为治原则的是

①十将军委员会②公民大会③五百人会议④陪审法庭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B

【点拨】伯里克利改革中十将军委员会不向公民开放;公民大会由全体公民组成不存在轮番为治的情况。

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均向所有公民开放,以抽签方式产生,轮流执政。

【结束】

16.(2011年9月台州中学统练16题)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提出:

“罗马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

”这主要是指罗马法

A.摒弃了罗马的风俗与习惯B.使罗马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

C.以自然法则为理想和指导D.服务于罗马奴隶主的统治

【答案】C

【点拨】对“理性”的正确理解是罗马法体现与时俱进,为现实服务。

早先罗马只有习惯法,贵族随意解释法律,损害平民利益,在BC5世纪中发生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罗马制定了成文法,使贵族随意解释法律受到限制。

罗马共和国时期,为更好调整公民关系,制定公民法。

以后随着罗马不断扩张,不同民族间的矛盾显现出来,公民法不再适应新的变化,制定万民法来保障一切自由民的权益。

A项说法错误,成文法形成中对习惯法进行了汇编,以后公民法和万民法阶段仍有习惯法的内容。

B项说法不成立,D项法律具有阶级属性,说法错误。

【结束】

17.(2011年9月台州中学统练17题)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

这位学者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

A.政权发生更替B.社会形态转变

C.国力对比变化D.文化途径迥异

【答案】B

【点拨】政权的更替只是表面现象,国力对比变化最主要的区别在于两种社会形态质的悬殊。

所以本题最佳答案为B项。

中国明清政权更迭,封建社会在延续。

英国则是通过封建专制被资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

【结束】

18.(2011年9月台州中学统练18题)下列关于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联邦体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明确了联邦政府和各州的上下级关系B.联邦政府权力大大加强,有利于巩固政权

C.各州在行政上仍有一定的独立性D.恰到好处地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答案】A

【点拨】这部宪法明确规定了中央政府的权力,同时规定地方的独立性。

而美国的每一个州都相当于一个独立国家,拥有自己的议会法院政府和警察,州长州议员州法官由本州居民选出任免,与总统联邦政府联邦议会及法院没有任何上下级隶属关系。

【结束】

19.(2011年9月台州中学统练19题)“1947年4月法国雷诺汽车厂工人掀起罢工浪潮,随即波及全国。

英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工人运动也此起彼伏。

”针对这种情况

A.英国丘吉尔发表了铁幕演说B.美国政府制定了马歇尔计划

C.美国政府提出了杜鲁门主义D.法国联合欧洲六国成立了欧洲煤钢联营

【答案】B

【点拨】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A和C项是冷战开始序幕和标志,所以先排除;D项欧洲煤钢联营六国中不应该有英国,所以也排除;针对西欧工人运动,美国通过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控制了西欧,符合史实,所以应该选择B项。

【结束】

20.(2011年9月台州中学统练20题)右图漫画《求援》,讲的是2009年9月23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第64届联合国大会上发表演说,请求各国一起承担责任解决全球性问题。

据此,下述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试图建立“单极世界”的美国已经明显力不从心

B.全球性问题是美国造成的,必须由美国来承担

C.充分表明世界格局正朝着多极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D.联合国可以在解决全球性问题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答案】B

【点拨】此题考查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根本原因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随着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的联系加强的同时,也加剧了世界经济的投机性和风险性,但绝不都是美国造成的,必须由美国来承担,必须由各国共同承担。

所以B不正确,应该选择B。

【结束】

21.(2011年9月台州中学统练21题)纵观整个中国历史,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

下列有关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农用动力和农业耕作方式发生变化②小农经济开始出现

③土地所有制发生根本变化④“工商食官”

⑤铁制工具开始在农业上使用

A.①②④⑤B.①②③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

【答案】B

【点拨】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根据所学,①②③⑤项正确,都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

第④项“工商食官”是西周建立起来的官营手工业、商业制度。

指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到春秋时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等因素,这一制度被打破。

本题选B项。

【结束】

22.(2011年9月台州中学统练22题)谚语是民众智慧和经验的总结。

下列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

A.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B.黄牛过河各顾各

C.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D.小满芝麻芒种谷

【答案】B

【点拨】本题回答需要注意小农经济“自给自足”这一关键信息点。

分析各选项可以理解到,只有B项“黄牛过河各顾各”反映自给自足的特点。

A项主要反映施肥对农业丰收的作用;C项说明秧苗生长良好可望带来丰收;D项是农业生产活动与天气气候条件关系的概括,ACD三项都没有反映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结束】

23.(2011年9月台州中学统练23题)《孟子》一书记载黄河洪水多次泛滥殃及多个诸侯国。

从当时历史发展趋势分析,解决的根本之道在于

A.委托东周政府专力治黄        B.各诸侯国通力合作,统一治黄

C.统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        D.诸侯国各自为政,加强治理

【答案】C

【点拨】在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态下,水利兴修、道路交通等大型公共工程设施的兴建均依赖于统一中央政权的力量。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混战不已,无法解决黄河泛滥问题,要解决的途径是:

统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

本题选C项。

【结束】

24.(2011年9月台州中学统练24题)如果你穿越时光隧道,回到距今1150年前的唐朝旅游,你可能

①看到农民正在用曲辕犁耕田②看到,商品琳琅满目

③买到长沙铜官窑烧制的粉彩瓷器④坐“俞大娘航船”在江西至淮南之间观赏沿海风光

A.①④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A

【点拨】本题考查了唐代农业、商业、手工业发展的有关知识点。

根据所学,第②项街道两边店铺林立应出现在宋代,宋代突破了市的空间和时间限制,唐代仍有严格限制;第③项清代发明粉彩瓷器,②③项可排除,①④项是唐代农业、商业发展的缩影。

【结束】

25.(2011年9月台州中学统练25题)右图是元代王祯所著《农书》中的水力冶铁鼓风工具,该工具最早发明使用于

A.西汉B.东汉C.北宋D.元朝

【答案】B

【点拨】右图是东汉杜诗创造的利用水力鼓风铸铁的机械----------水排。

【结束】

26.(2011年9月台州中学统练26题)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

下图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②①④③D.③②④①

【答案】D

【点拨】本题考查了北宋瓷器发展的有关知识点,需要对著名瓷窑的地理位置有一定掌握。

钧窑在河南省;定窑在河北境内;景德镇窑在江西;耀州窑在今陕西省。

【结束】

27.(2011年9月台州中学统练27题)读图,从中可获得的信息不包括

A.黄河中下游分布着许多城市

B.河运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

C.城市大都是某一区域的重要中心

D.有的城市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答案】D

【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理解。

通过阅读城市分布图,可从图中可以看出在黄河中下游分布着洛阳、邯郸、大梁、临淄等城市;图中人工开凿的运河旁出现了众多依靠运河谋生发展起来的城市;也可从图中看出城市分布地较广,成为一些地区的重要中心。

“有的城市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符合战国史实,但从图中不能得到反映,所以本题选D项。

【结束】

28.(2011年9月台州中学统练28题)“因‘丝绸之利日扩’……‘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

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对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反映了汉代“市”的出现与规范

B.反映了唐代“草市”的兴盛与发展

C.反映了宋代“市”的发展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D.反映了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的繁荣景象

【答案】D

【点拨】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状况。

根据材料信息分析,描述了丝绸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商人活动频繁,商品经济活跃的情况。

从材料“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分析属于市镇繁荣的景象,应选D项。

材料中没有限制“市”的信息,排除A。

唐代的草市在州县城以外的水陆交通要道,或关津驿站所在之地形成的集市,称草市。

材料中没有反映相关现象,排除B。

材料中没有叙述突破空间限制的例子,排除C。

【结束】

29.(2011年9月台州中学统练29题)孙立群在《怎样走好人生路》中谈到:

“在一个重农抑商的社会,商人社会地位低下,经商只富不贵,从政才能既富又贵。

”下列言论中均体现重农抑商思想的是

①“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②“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③“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④“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答案】B

【点拨】“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大意是说农业是国家的根本,而手工业商业是末业。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大意是农民不生产出来粮食,食物就要匮乏,工匠不生产出器物,劳动与生活就要陷于困厄,商人不进行流通,那么粮食、器物、财富就要断绝,虞人不开发山泽,资源就会缺少。

“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大意:

下令商人不得穿丝绸的衣服,不能乘车,征收很重的赋税,使商业得不到发展。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是说:

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

据此本题选B项。

【结束】

30.(2011年9月台州中学统练30题)明朝海瑞说:

“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

”丘浚说:

“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

”“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得。

”下列对这些材料,理解、判断错误的是

①海瑞正确分析了明朝的土地问题,提出了科学的解决办法。

②丘浚客观分析了我国封建土地制中的一些问题。

③他们都看到了土地不均这一封建社会的现象。

④他们都认定限田、均田是稳定统治秩序、消除贫富不均现象的基本良策。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B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土地制度问题,材料中海瑞认为“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恢复春秋时期的井田制,这是历史倒退,所以不能说是科学的解决办法,第①说法错误;丘浚认为废除井田制后“田不在官而在民”,出现了社会贫富不均。

他更认为均田制不适宜长期实行,可排除第④项。

通过材料分析,海瑞、丘浚都看到了土地不均现象,丘浚分析较客观些,据此本题选②③,①④项错误。

【结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0分)

31.(2011年9月台州中学统练31题)海疆,即是主权国家的领海,沿海国家的海洋国境,近代以来,中国海疆和海防历史的兴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衰败与复兴。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16分)

材料一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

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计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

似此废驰,何以肃边威远?

——摘自《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

材料二御外之道,莫切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

——摘自《江苏巡抚吴元炳奏》(1874年)

材料三“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