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算公开.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66237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决算公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决算公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决算公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决算公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决算公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决算公开.docx

《决算公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决算公开.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决算公开.docx

决算公开

决算公开,财政支出接受“业绩体检”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财政监督》2019年第16期

本刊编辑部

背景材料:

7月19日,93个中央部门在同一天公布了2018年部门决算。

这是中央部门连续第九年向社会公开部门决算,也是首次按新的部门预算支出经济分类公开财政拨款基本支出决算。

从范围和内容来看,此次决算公开呈现“稳中有进”的特点。

与去年的105个中央部门决算公开相比,此次公开表面上看部门数量减少了,但这是由于经历了去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部分部门机构调整合并,数量减少但公开的范围并未缩减。

各部门公开的内容均包括部门概况、部门决算表、部门决算情况说明和名词解释四个部分。

其中,部门决算报表与上一年一样公开了8张表,即收入支出决算总表、收入决算表、支出决算表、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总表、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决算表、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基本支出决算表、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三公”经费支出决算表和政府性基金预算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表。

除涉密信息外,各账表细化公开到功能分类项级科目或经济分类款级科目。

相比以往,此次公开的“账目”更细致、更全面。

另外,绩效报告内容越来越详实,是此次决算公开的一大亮点,体现了中央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规划正在积极稳定地贯彻落实中。

2007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发布;2019年4月,《条例》修订发布并于5月15日起实施。

这期间,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进程不断推进,其中,财政信息公开程度逐年提升。

财政信息公开是规范政府收支行为和强化政府预算约束、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的重要手段;是加快完善现代财政制度,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关键所在。

此次中央部门决算公开呈现的新特征和亮点体现了我国财政改革进程中的哪些进步?

反映出什么问题?

政府信息尤其是财政信息公开未来如何持续顺利推进?

本期监督沙龙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探讨。

财政信息公开为公众监督开启方便之门

主持人:

2015年新修订的预算法,要求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必须同时按“功能属性”和“经济属性”编制预算和列明支出经济分类科目。

财政部根据预算法要求开始启动支出经济分类科目改革,此次决算公开就是新的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的使用首次落地。

收入决算表、支出决算表、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决算表、政府性基金预算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表细化公开到功能分类项级科目,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基本支出决算表细化公开到经济分类款级科目。

“账目”更明细了,体现了我国财政改革中哪些方面的进步?

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范永茂:

财政预算管理是国家管理的十分重要的方面,也直接体现着国家治理能力的水平。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强调把现代财政制度的构建嵌入国家治理体系当中。

近几年来,我国围绕着财政预算改革迈出了坚实的脚步,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2015年的新《预算法》要求政府编制预算时必须同时按“功能属性”和“经济属性”列明支出经济分类科目。

今年中央机关决算“账本”公开是首次按照预算法的要求采用改革后的支出经济分类科目。

相比过去,经济分类到细化到类款级科目,能更清晰、完整、细化地反映政府部门的经济活动,比如多少钱用于人员工资、机构运转、对下属事业单位补助、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等方面的情况,这种经济分类的预算科目符合国际货币基金预算科目标准,是政府预算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标准化水平提升的表现,也是国家财政预算管理能力提升的又一体现和建立现代预算制度的又一步骤。

财政预算就是贴着价格标签的公共政策,预算信息公开越详细,越有助于民众了解政府的钱多少花在了自己身上,多少又花在了公共服务上,这对于有效监督当然是有意义的。

从长远来看,建立现代化的预算制度,通过财政预算加强对政府部门各项财政收支活动的约束和控制、提升政府运转效率,并且充分发挥财政管理在经济管理、社会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在有效规范政府行为的同时,也在有效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徐晓雯:

预算是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规定着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体现着国家的方针和政策。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大预算公开改革力度,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

做好预算公开工作,进一步提高财政透明度,对于改进财政管理,强化社会监督,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透明政府、廉洁政府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财政信息公开的明细化,标志着我国财政改革向现代财政制度的建立迈进一大步。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走向法治财政。

做到“依法全面公开”,我国的财政活动复杂,预算科目上有“类、款、项、目”四级科目,过去的财政信息只公开到“类”的级别,给人们的印象就是一种很笼统的感觉,公众会看不懂,看不清,无法对预算进行有效监督。

新修订的预算法,要求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必须同时按“功能属性”和“经济属性”编制预算和列明支出经济分类科目。

2019年中央部门公开的部门预算除法定涉密信息外,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公开到支出功能分类“项”级科目,其中的基本支出公开到经济分类“款”级科目,全面、真实反映部门收支总体情况。

“账目”更加明细化,方便人民群众监督政府财政,加大人大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力度。

走向透明财政。

“账目”的明细化,有利于确保公开的预算找得到、看得懂、能监督,提高财政透明度,有利于促进透明政府、廉洁政府建设。

走向高效财政。

“账目”的明细化,有利于预算部门依法履行公开主体责任,健全考核制度,完善管理机制,强化部门责任意识,督促资金使用单位加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杨雅琴:

过去有较长一段时间,我国政府财政信息不对外公开,有点“关起政府的门窗”做事情的味道。

老百姓不知道政府在做什么,要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政府不主动公开财政信息,就是政府不愿主动改变“老百姓不了解政府”的情况。

这不仅会降低政府公信度,更不是以民为本的服务型政府执政方式。

最近几年,我国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积极主动公开预决算信息,其实是我国政府执政理念正在从过去的管理向更适应现代社会的国家治理理念的转变,是政府在执政过程中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的表现。

从财政改革方面来看,财政安全与国家经济安全紧密相联,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政府财政信息不透明。

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攻坚时点上,而财政改革则是重中之重。

在这个时候不断推进政府财政信息公开透明、提高财政监督管理水平,有利于构建科学、规范、高效、阳光、透明的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系,其结果必将是政府绩效水平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提升。

刘晓青:

我认为,这体现了财政改革中的两方面的进步:

一是我国政府和部门预算编制的质量显著提高,特别是预算编制的完整性、精细性、科学化和规范化程度大大提高,增强预算执行刚性约束,从而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是财政信息公开的工作成效显著,财政透明度显著提高。

政府预决算信息公开的完整性、细化程度较前几年都有了很明显的进步,全面反映政府收支总量、结构和管理活动,从而使公开的财政信息更客观、全面和真实地反映财政收入、支出情况,更好地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影响在于,一是有利于构建民主政府,增强政府行为的合法性。

财政信息能够全面地反映政府活动范围、方向和结果,提高财政透明度能让社会公众更加全面地了解政府的活动信息,减少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对政府活动监督障碍,保证社会公众对政府活动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的实现,让政府决策更多地体现民众的意志,这无疑有利益推进民主政府的构建,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合法性。

二是提高财政透明度有利于提高政府治理能力,促进高效政府的建立。

提高财政透明度,公众和社会组织能够通过政府公开的财政信息获知政府的行政成本、政府的活动内容以及政府的活动结果,从而对政府行政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资源浪费、腐败寻租行为以及政府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公众的利益需求进行评价和监督,以此提高政府活动的规范性。

同时,提高政府的财政透明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为政府活动的绩效评估工作提供方便,促进绩效政府的构建。

三是有利于提高公共财务管理活动的效率。

提高政府财政透明度有利于社会和公众对政府活动进行有效地监督,减少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能在执行公共权力的过程中发生与社会公众利益目标偏离的决策和行为,尽可能使政府的行为体现公众利益,为社会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四是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政府的财政信息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市场运行的状况,是市场经济的运行的晴雨表。

市场主体通过获取这些信息,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市场资源配置。

同时,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市场主体可以通过一国的财政状况来分析该国存在的经济发展机遇、是否存在着财政债务风险等等。

主持人:

此次决算公开中,各部门都在公开信息中设有“部门概况”一栏,对部门职责和机构设置进行说明;公众还可以对照“部门决算情况说明”一栏的文字,对8张表格的数据作进一步了解;公开的决算信息除了在各部门网站可查,财政部门户网站“中央预决算公开平台”和中国政府网“中央预算决算公开”专栏均有登载。

这些都体现出“阳光财政”精神,旨在提高公众监督参与度。

这会产生怎样的社会效应?

范永茂:

“阳关财政”体现的是预算的透明度,透明度本也是现代预算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

除了可以提高公众监督和参与财政管理的效果外,透明度的变革也将带动国家治理的透明度的变革。

透明性本来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特性和核心要素,也是国家——公民受托责任关系的基石,更是纳税人的民主诉求。

美国政治学家Cleveland早在1915就声称,“没有预算的政府是看不见的政府,看不见的政府是不负责任的政府”。

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模式中,通过增强预算透明度,进而增加公共事务管理的透明度,让政府的行为曝光在公众面前,提高政府操作的公开透明度,把“看不见的政府”变成“看得见的政府”,即在重塑政府的公众形象,也意味着预算能够成为一种对政府和政府官员“制度控制方法”。

徐晓雯: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透明是最好的监督,预算只有公开、透明,才能提高公众监督的参与度,有效约束政府行为,防止腐败和利益操纵。

财政阳光化一直是我国财政改革的重点。

近年来,“互联网+"为全面实现阳光财政提供了技术保证,形成“互联网+"阳光财政模式。

“互联网+"阳光财政的根本目标在于运用互联网技术,使互联网和阳光财政深入融合,构建新的财政监督管理体系,扩大阳光财政监督范畴,提高公众监督参与度。

财政信息公开度高,会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

其社会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

财政信息公开有利于公众更好地了解财政资源配置情况,通过对财政活动的监督,确保财政最大限度地作用在实现社会公平的领域。

二是财政信息公开能够提升政府治理水平,有利于降低腐败。

财政信息公开能够有效地缓解政府与公众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是实现财政资金有效管理和财政问责的必要条件。

三是财政信息公开有利于发挥社会监督机制。

财政信息最能体现政府的各项活动方向和重点导向,财政信息的公开、透明,各级政府责任得以明确,自觉的接受社会公众监督,能够减少政府活动中的寻租行为和地方政府官员的机会主义行为,增强政府公信度。

同时,能够扩大民众在政府治理中的参与程度,积极发挥民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功能。

杨雅琴:

政府部门公开部门机构设置、部门职责并非我国首创,也并非我国独有。

美国、加拿大、欧盟、OECD等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会以多种途径公开机构职责和机构设置。

这对于提高公众监督有极大的好处。

我国政府刚开始公开预决算信息的头几年,社会上有意见说看不懂政府的账。

之所以看不懂,就是公开的信息还不够,没有足够的信息说明这些钱花的合不合理。

某部门只公开预决算数据告诉大家今年花了多少钱,对老百姓来说,这只不过是一堆数字,无法判断这个数字的合理性。

老百姓需要数字之外的其他信息来判断这个部门花这些钱是不是合理的,而机构设置和职责公开就给老百姓提供了这样的信息。

职责和预决算两类信息结合,老百姓可以看看这个部门的花是否都花到履行其职责的项目上,没有做其他非本部门的事情;还可以看看这个部门花的钱是否多了,超出完成其职责的合理金额,真正起到社会公众监督的做用。

长期以往,政府各部门会在监督之下各司其职,最终是政府职能更好地得到履行。

刘晓青:

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社会公众对财政的透明度愈加关注。

不仅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遏制贪腐不良之风,提高政府公信力,而且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加快民主社会进程,实现社会公平稳定的重要举措。

一是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政府与公众之间良性互动关系。

政府主动将预决算信息全面、及时地向社会公众公开,自觉的接受社会公众监督,政府不再以强权机关的形象出现在民众面前,这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公众了解政府的政策意图和财政活动及行为,增进其对政府的理解和信任,并对政府的活动提出建议,有效地反映其利益诉求,积极发挥民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功能,实现政府与民众对社会的协同治理。

二是有利于遏制贪腐不良之风,提高政府公信力。

作为公民的代理人,政府拥有公共权力和资源,当前监督机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若信息不对称容易滋生腐败,进而削弱政府的公信力,引起群众的对立情绪,对和谐社会的构建造成威胁。

但是,推进财政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可以从源头上遏制贪腐现象的发生,便于社会监督,促进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有效沟通,有助于高效行政,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三是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加快民主社会进程。

财政信息公开能起到指引经济发展方向的作用,能部分避免盲目投资投机所带来的经济冲击,有利于为各种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同时,财政信息公开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与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公众的沟通,故其有利于推动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建设,有利于加快民主社会建设的进程。

四是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稳定。

提高财政透明度有利于社会公众更好地了解政府公共资源配置的情况。

财政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资源,政府在进行财政资源配置时应该更多地考虑到社会公平因素,通过对政府财政活动的监督,确保政府的财政活动最大限度地作用在实现社会公平的领域,如促使政府加大在民生领域的财政投入等。

同时,社会主体能够平等地获得获取信息的权力,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和政府活动中的寻租行为的发生,从而使社会主体能够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

晒出明白账,部门花钱更讲绩效

主持人: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印发,对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作出总体部署;2019年1月,财政部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度中央部门项目支出绩效自评工作的通知》,要求所有中央部门组织对本部门及所属预算单位的所有批复项目和执行调整新增项目开展绩效自评。

今年随同中央决算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送的项目绩效自评表的数量增长到265个,比上年增长46%。

绩效评价的重要性凸显,那么我国绩效评价在财政管理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范永茂:

传统观点认为财政预算管理是一种控制支出的手段。

随着现代财政预算功能的演进和扩大,今天的预算更被赋予了“将资源最大限度利用,使其获得最高投入产出效率,并获得最佳收益”的功能。

实施绩效管理和评估对财政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绩效评价最直接的作用是能够提升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

通过对预算资金使用情况的分析,绩效评价能发现预算资金使用中的无效和浪费行为,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在资金使用方面进行整改和调整。

其次,绩效评价还助于有效提升预算管理的水平。

通过对预算绩效指标的设定、科学评估方法的采用和后期对评估结果的应用,单位可以发现在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问题,并及时改进调整,提升支出的效果的同时也提升了内部管理。

第三,绩效评价最终要帮助公共部门更好地完成社会服务的任务。

绩效预算讲求的不仅仅是把财政资金花出去的“绩”更注重的是花钱后的“效”,只有这两个结果实现了,公共部门的服务职能才算真正履行出来。

绩效评估的评估就是在考察钱花得好不好,如果能构建这种以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体制,能解决考评不明确、责任不清晰的管理问题。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也要求绩效性变革,提升治理的效能和品质。

而绩效改革也是全球化范围内预算改革的重要内容。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效意味着政府代理人不仅要重视公共资源的合法配置,还要重视如何经济有效地使用取之于民的经济资源并以最小的成本满足公众的需要,这是绩效评价和预算的绩效管理所要实现的。

因此,推动以结果为导向的财政管理也就是在推动以效能为导向的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模式。

徐晓雯:

财政是庶政之母,预算是财政之柱。

预算绩效管理的改革与创新,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2014年修订的《预算法》首次提出要“讲求绩效”,并将加强绩效管理贯穿于预算管理的全过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对预算绩效管理的全面实施做出顶层设计和重大部署,预算绩效管理在中国步入了新阶段。

预算绩效评价是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

其重要性在于:

一是绩效评价是优化财政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

预算绩效评价将财政资源都合理的利用起来,提高统筹规划的效率。

二是绩效评价可以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

严格的预算绩效评价,能有效地控制预算资金的执行力度,评价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了解预算资金的流入与流出,避免预算资金使用过程中的低效问题,减少预算资金的浪费与乱用情况。

三是通过预算评价增强预算单位的责任感。

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编制结合,作为绩效目标管理的依据,可以进一步明确预算单位的职责,提高预算单位预算管理的水平,逐步提高预算单位的主体意识,强化预算单位的角色。

杨雅琴:

一是财政资金节约高效的使用。

公共财政资金是稀缺资源,任何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都不可能完全满足社会公众的公共服务需求。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仍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又已经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未来一段时间内社会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将保持持续增长。

如何利用十分有限的财政资金,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公共需求,是一大社会难题。

若再按以前单纯讲财政投入增量,忽视财政的产出绩效水平,将会使这一难题难上加难。

所以,需要转变财政投入理念,重视绩效评价,促进财政资金节约高效利用。

二是政府财政管理水平提升。

绩效评价不仅是对财政资金使用结果的评价,而是贯穿于预算全过程。

从财政资金预算时的绩效目标确定、到预算执行过程中对绩效目标实现的追求、再到资金使用后的产出绩效是否与预期绩效目标相符。

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政府预算项目与政府职责相符,还要求预算编制的精确性以及预算执行中的节约、高效、合规性,这些最终都将体现在预算资金绩效水平高低上。

只有不断提升财政管理水平,编制更加精准的预算、更加严格地执行预算、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项目,才能实现政府绩效评价结果的提升。

刘晓青:

财政绩效评价是财政绩效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对于优化财政资源配置,缓解收支矛盾,提高财政资金效益和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促进高效、责任、透明政府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来说,绩效评价在财政管理中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绩效评价是约束财政支出,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

通过树立绩效目标,能促使部门严格按绩效目标执行预算,从而达到绩效目标控制支出的效果;通过对项目实施绩效评价,反映财政支出取得的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下年度的项目预算中,合理安排支出,调整支出结构,以达到资金使用最佳效果,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能。

其二,绩效评价是化解财政收支矛盾的有效途径。

绩效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节约支出,更是追求有效供给。

对那些社会需要,能较好增进社会公共福利的项目.在经费上予以保障甚至奖励,对不能发挥效益、增进社会公共福利的项目,可以减少或者不予安排预算。

通过绩效评价,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浪费,实现由结果控制支出,用制度、规则和社会力量管理财政支出,从而起到化解财政收支矛盾的作用。

其三,绩效评价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手段。

实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通过绩效评价指标,将财政支出的产出和效果进行评判,直观反映财政资金支出质量以及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水平,并通过预算约束机制,来促进政府部门不断改进支出管理水平,确保部门预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避免出现资金重复使用现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此外,通过应用绩效评价和结果,可以及时发现财政收支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予以纠偏。

其四,绩效评价是提升财政部门监督管理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方面通过开展绩效评价,使财政部门对被考核单位资金使用的过程、效果等有了更加清楚的了解,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财政监督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另一方面,同时,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下一年度相关专项资金财政预算确定条件,促使各单位更加重视对财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对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水平,发挥资金效益起到了良好的引导、带动作用。

主持人:

自2003年中央和部分地方政府开始探索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以来,中央财政已经初步构建起以项目支出为主的一般公共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在经济已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换、国家大幅减税降费的背景下,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压缩低效无效支出,则尤为重要。

现阶段,预算绩效管理在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

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哪些?

如何有效解决?

范永茂:

绩效预算的概念已经提出多年,一些地方在实践上也试行多年并在持续推进,积累了好的经验。

但是,全面推进预算的绩效管理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预算的绩效理念还未深入人心,尚未充分转化为行动。

在“以收定支”的传统财政思想和政治文化影响下,财政部门和公众对绩效的关注程度都不高,同时也缺乏相关的信息获取和决策的渠道。

预算的编制方法手段还比较落后,不够精细,与资金使用关联不高,与业绩目标的联系更为松散;绩效结果评估体系尚未建立或者本身质量不高,评估结果的运用与反馈机制更未建立,所以预算编制与绩效结果互相脱节,即便有绩效预算的编制,但没有结果评估,绩效管理也只能流于形式;预算执行中还存在较多的“非绩效”行为,预算的约束力不足,干扰了绩效目标的实现等问题。

加强预算绩效管理首先是要树立绩效理念,彻底改变过去的“重投入,轻管理”、“重支出、轻结果”的管理思维模式,把绩效和业务密切挂钩,凡事必问效,问效必监督,建立健全各个环节的规范体系。

特别是单位一把手更要牢固树立绩效意识,带头承担绩效管理的责任。

其次需要优化当前部门预算编制模式。

比如,定员定额法和项目库就应该是改革的首要内容。

这两种经常使用的预算编制方法都存在目标与结果相脱节的缺陷。

在绩效指标设计环节,要做到科学合理设计,特别是注意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的设计,共性指标可以标准化、统一化,个性指标要结合业务特点注意区分基础设施建设性项目和年度专项项目,并适当引入中长期预算安排等。

再次要注意重点解决专项资金使用管理问题,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对于“专款专用”的使用制度,可以适当灵活处理,在完善调剂审批制度的前提下,提高事业单位业务部门对专项资金的统筹能力。

徐晓雯:

现阶段,从形式上看,预算绩效管理在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但现实中预算绩效管理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第一,绩效意识较为薄弱。

总体上我国各级政府都逐渐开始重视绩效工作,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有部分部门和地方处于被动状态,很多部门言行不一,长期以来形成的“重分配、轻管理;重使用,轻绩效”思想尚未发生根本改变。

第二,绩效评价机制不健全。

绩效评价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技术性强。

组织开展这项工作,必须建立规范统一的绩效预算评价制度,制定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和公正合理的评价标准,并将绩效考核评价制度纳入财政绩效管理的制度范畴。

但目前评价机制存在问题较多。

比如:

缺乏满足不同层面、不同行业、不同支出性质的指标体系等。

第三,缺少绩效问责机制。

绩效问责是提高政府绩效的动力机制,只有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绩效问责机制,对被问责单位的评定结论不仅作为下年度支出安排的依据,而且作为政府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