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65725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7.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近代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近代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近代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近代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代史.docx

《近代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史.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近代史.docx

近代史

1,对戊戌维新的评价问题(时间、内容、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

百日维新的主要举措:

经济方面:

设立农工商局;设立路矿总局;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准“旗人”自谋生计等。

政治方面:

改革行政机构,裁汰冗员;允许创办报纸。

军事方面:

裁撤绿营,精炼海陆军,设厂制造军火。

文教方面:

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文改试策论;设立学校,创办京师大学堂。

戊戌维新的影响:

一,戊戌变法是在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背景下发生的一场颇具规模的爱国救亡运动。

二,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

维新派提出必须学习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没有维新运动的洗礼,就不会有20世纪初中国民主革命的高涨。

三,戊戌变法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以此为起点,资产阶级文化打破了专制文化独占文化阵地的局面,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结构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戊戌维新为何不能成功:

1.由于自身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行动上依靠光绪皇帝,理论上以孔子为招牌。

2.对西方列强保有幻想。

3.旧势力过于强大,维新派缺乏军队支持,势力过于弱小。

(故在一个有着庞大官僚系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要顺利完成现代化的转型,其改革派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本身处于“强势”地位,二是本身具有现代品质。

从中国内部看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戊戌变法失败,究其原因,固然与资产阶级维新派采取改良的方法,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脱离人民群众有关。

但是,如果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仔细分析的话,决不是书本上描述的那么简单。

就其失败的原因,从中国内部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客观上,新旧力量的对比明显不利于维新派

变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用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制度来取代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自然会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

变法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维新势力与保守势力的力量对比。

当时,力量对比的天平明显地倾斜于保守派。

从控制军政实权的大多数王公贵族,到军队将领和只会做八股文章的士子文人,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无不反对变法,从上到下构织成一张严密的抵制变法的网络。

耐人寻味的是,本来与保守派有矛盾的洋务派,虽然在“西用”上与维新派有着共同的语言,但为了维护“中体”,而公然站到了保守派的阵营之中,使得维新派势单力薄。

维新派的主要靠山光绪,名义上是已经亲政的皇帝,但最高权力实际上依然为慈禧所垄断。

维新派在变法期间只掌握一种权力,即起草上谕权,除此之外,他们什么也做不了主,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只能依靠上谕来推行变法新政,但百日维新中所下的上谕真正得到执行的其实很少。

从严格意义上讲,维新派始终没有成为真正的改革实践者。

最致命的是,维新派始终没有认清光绪,没有看到光绪只是一个旧统治秩序的维护者、改善者,并不主张把中国建成一个资产阶级统治的君主立宪国家。

虽然现实的危机促使他选择了变法的道路,但其根本目的是要实现他内心深处“君权至上”的理想。

因此在发布那么多的上谕中,都没体现维新派所要求的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

另外,作为中国近代社会新生力量的民族资本家群体中,很少有人直接参与或支持维新变法。

而仅仅由一些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来鼓动变法,这样变法失败的命运就不可避免了。

二.主观上,维新派举止失当,过于激进,加速了失败的步伐

任何改革,尤其是政治改革都是一项系统工程,有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期望毕其功于一役,是不现实也是根本不可能的。

没有政治斗争经验的维新派,奢望变法立刻产生奇效,迅速扭转中国长期形成的积贫积弱局面,其实是欲速则不达。

首先,维新派在舆论宣传上采用了过激的言辞和一意孤行、感情用事的做法。

在自己并没有掌握实权、没有形成权威的情况下,就要求裁撤六部为代表的传统官僚机构。

更有甚者,康有为在与老谋深算的荣禄谈话时,竟然口无遮拦,提出:

“杀二三品以上阻挠新法大臣一二人,则新法行矣。

”这种不理智的策略,只能减少维新派的同情者和支持者。

其次,维新派没有建立广泛而又坚强的同盟。

对于任何改革而言,最积极的支持者和最积极的反对者都是少数,更多的是等待、观望和温和派。

对改革者来说,最大限度地争取温和派的支持,最大限度地扩大同盟军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否则,只能四面楚歌,陷于被动之中。

尽管翁同龢提出了“调和两宫”的主张,让慈禧而不是光绪充当维新变法的领袖,但都被康有为等人拒绝了。

最终,慈禧认定维新派只忠于光绪而仇视她,进而怀疑维新派的变法动机只是为了从她手中夺取权力,使她毫不犹豫地站到了改革反对派的一边。

再次,维新派采取了全面出击、齐头并进的方针,推进改革政策的实施。

在短短的103天时间里,通过光绪颁布了300多道变法谕旨,内容涉及各个领域。

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使得原本对改革的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都比较脆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更增添了对改革的反感与厌恶,改革的阻力陡然上升。

综上所述,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起作用。

在保守势力强大的社会环境中,维新派指望立竿见影实现自己救亡图存的理想最终被残酷地扼杀了。

对戊戌维新运动的评价:

1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2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3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

资产阶级接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起了思想启蒙运功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诸如解放思想、变革观念、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

更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概况;

一、戊戌变法

1、时间:

1898、6、11-9、21(共103天,所以又称为百日维新)

2、人物:

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等。

3、原因:

(1)时代形势: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严重的外患促使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2)经济条件: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形成一定的社会基础。

(3)阶级条件: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日益壮大并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4)思想条件: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的早期维新思想为康梁维新思想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变法主张。

4、结果:

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治,囚禁光绪帝,捕杀维新人士,废除新政的绝大部分措施,变法失败、

5、影响:

(1)变法诏书的颁布,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学的传播,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

因此,这次变法受到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拥护,得到了爱国知识分子的支持。

(2)①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巨大。

②维新派提出了挽求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这是爱国的进步的,在社会上起了启蒙作用。

③维新派和顽固势力进行激烈的论战,展开与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④维新派提出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同时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倡导西学,要求废除科举制,改革教育制度,冲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⑤维新派培养人才,使一些知识分子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③正因为有了维新变法,才有后来清政府被迫实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才有资产阶级掀起的辛亥革命。

⑦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理论。

2,对北洋海战(黄海海战)的评价

 

3,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热血青年:

邹容《革命军》

旧体制中投机分子:

黎元洪

早逝的领袖:

黄兴

信念与执著:

孙中山

①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②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从此,列强在中国再也找不到能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

③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他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成为这一时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的推动力量。

但辛亥革命成功得仓促,到手的乃是不彻底的胜利。

辛亥革命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反帝反封建任务并没有完成,所以它又是失败了。

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

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理由是:

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这个任务。

这次革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制度,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也没有赶走外国侵略者,废除不平等条约,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改变。

而且,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清朝皇室继续保留。

这些都说明辛亥革命失败了。

认为辛亥革命胜利的理由是:

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但革命是一个漫长过程,各个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共和国。

辛亥革命的结果是,清王朝的统治被推翻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了,两千多年的专制统治结束了。

与此同时,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一些封建旧俗恶习,社会风气发生巨大变化,有助于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因此,辛亥革命不仅完成了提出的任务,而且有深远的积极影响。

所以说辛亥革命胜利了。

认为辛亥革命既有它胜利的地方,又有它失败的地方的理由是:

辛亥革命从推翻清王朝,结束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等方面看取得一定的胜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但从革命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等方面看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

4,对孙中山的评价

1: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光辉旗帜。

他系统提出了民主革命的纲领——三民主义,并为之奋斗了终生。

先生刚强不屈,连遗言都是: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2、推翻封建帝制,捍卫共和制度。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推翻了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先生最大的历史功绩。

为了维护之后的共和,从护法到北伐,孙中山先生时刻都没有停歇。

3、孙中山先生晚年更加进步,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成立,直接推动了国内第一次革命高潮的来临。

他对三民主义作新的解释,成为了国共合作的基础。

在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政府支持下,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孙中山与工农日益接近,他参加工农群众的集会,称赞工农是革命的先锋和基础,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

5,对鸦片战争的综合评价

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第二次鸦片则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通商口岸的设立,使中国市场开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2.租界的设立,使清王朝统治的完整性受到破坏

3.中国开始被迫走向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4.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深刻变化:

夷务→洋务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一场侵略战争。

经过鸦片战争,英、美、法三国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和巨大屈辱,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转折性的影响。

(1)政治上,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

战后,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大量主权丧失,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性质都发生了变化,中国历史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在社会矛盾方面,由于巨额的赔款,劳动人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聚合而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并由此把旧式的农民战争发展到最高峰,同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

(2)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西方列强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向中国输出商品和掠夺原料,进行早期资本输出,沿海和长江流域直接受到列强经济入侵,中国被动地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开始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3)在思想观念方面,封建传统观念受到冲击,对“夷夏”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鸦片战争首先使一些爱国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关注世界,学习西方,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显示了“向西方学习”思想观念的变化和“西学东渐”的趋势,开启了学习西方的脚步。

6,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4年在广州召开的,是孙中山先生在苏联顾问和中共的建议和帮助下,为改组国民党而召开的。

大会决议同意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

为第一次国共合作奠定基础。

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主张“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即反对帝国主义,“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即废除国内的民族压迫;民权主义主张“把政权放在人民掌握之中”,实行民主政治;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反对“土地权之为少数人所操纵”,反对私有资本“操纵国计民生”。

确定了联俄、联共、辅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废除清政府及军阀政府同帝国主义订立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攫取的特权,争取国家独立自主等。

这是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公开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国民党一大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具有重大意义,成为第一次国内革命高潮的起点。

国民党一大后展开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

1924年1月在孙中山的主持下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开始。

此次国民党改组,有两件事:

第一件,是改组国民党,要把国民党再来组成一个有力量有具体的政党;第二件,就是用政党的力量去改造国家。

”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确立了连俄、连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开始。

7,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

这次会议代行了中国的立法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决定了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定于北平(1949年9月27日改名为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国歌未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国旗定为五星红旗。

会议选出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同时选举出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56人。

会议还选出了由180人组成的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

  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为五星红旗;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北平,北平改名为北京;纪年采用世界公元;10月1日为国庆节。

毛泽东在会议上宣布,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会议还决定在北京天安门前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并于9月30日举行了奠基典礼,毛泽东主席宣读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

  会议制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使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组织上完备和固定下来。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但作为中国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并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及对外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8,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意义:

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犹如一轮红日在东方冉冉升起,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

这是近代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贡献:

二大贡献在于认清了当前的形势,提出了符合实际的民主革命纲领(最低革命纲领),二大制定的纲领是实现一大宏伟目标的必经之路

9,邓小平的南方讲话

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阐述了要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第二,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第三,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和判断各项事业是非得失的标准;

第四,对反对错误倾向做出了新概括;

第五,对台经济发展战略和科学技术的作用做出了新概括。

南方谈话的意义是:

南方谈话,精辟地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经验,明确地回答了这些年来经常困扰和束缚我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更加系统,形成了科学体系。

实践证明,南方谈话具有纲领性的意义,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进入了新境界。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南巡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重要讲话。

邓小平的南巡谈话对中国90年代的经济改革与社会进步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邓小平强调,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他说,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事业。

恐怕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

他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到底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

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说,有的人认为,多一分外资,就多一分资本主义,“三资”企业多了,就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就是发展了资本主义,这些人连基本常识都没。

邓小平明确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还说,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当然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

比如广东,要上几个台阶,力争用20年的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

江苏、上海等地也可以发展更快一点。

邓小平进而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

10、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发端

以1918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宣传科学民主、批判孔教、提倡“文学革命”。

1915年9月,陈独秀创刊《青年杂志》(即后来之《新青年》),此为新文化运动之发端。

第二阶段:

发展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宣传运动。

1919年5月,李大钊将《新青年》第6卷5号编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

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

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

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不过,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分子,大多有一些偏激情绪,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种看法一直影响到后来。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1)政治方面:

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②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2)经济方面:

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

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②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2)代表: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

(3)前期思想:

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进化论。

(4)主要阵地:

《新青年》。

(5)活动基地:

北京大学。

3.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前期实质:

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

(2)前期内容

(3)后期内容:

宣传十月革命,宣传社会主义。

五四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主流。

4.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

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

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

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不过,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分子,大多有一些偏激情绪,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种看法一直影响到后来。

11、对道光皇帝的评价:

打补丁无济于事

•一是对国际形势毫无了解

•二是缺乏战略思维

•三是用人失当,从任用琦善、到重用宗室奕山、奕经

鸦片战争

  道光帝一生中最大的一桩事莫过于鸦片战争了。

  道光帝在汹涌而至的外国鸦片面前采取了先王一贯坚持禁止政策。

他派林则徐以钦差大臣身份赴广州禁烟,后来又任林则徐为两广总督。

当他得知虎门销烟的消息时,高兴得不得了。

  

  

鸦片战争形势图

后来英国发动侵略战争,他以为不可怕,“天朝”可以速胜。

当英国舰船北犯,到达天津海口并向清政府提出割地赔款要求时,道光帝傻眼了,害怕了,立刻从主战的立场转变为主抚即妥协的立场。

穆彰阿、琦善把英国的强盗行为归罪于禁烟,道光帝听信谗言,撤了林则徐和原任两广总督后为两江总督的邓廷桢的职。

他派投降派琦善为钦差大臣到广东与英国谈判,要求琦善上不失国体下不开边衅,意思是既不要给英国割地赔款,又不跟英国发生军事冲突。

多幼稚的道光帝啊!

这等于既不让闯进屋里的强盗抢走东西,又不必跟他搏斗。

琦善对英方让步,私自允许将香港割让给英国,道光帝将琦善锁拿并先后派杨芳、奕山对英作战。

杨芳没有阻止住英军向广州城前进,道光慕陵楠木殿奕山先是冒险后是投降。

二十二年八月,英舰开到南京下关江面,绝望的道光帝被迫派耆英和伊里布与英军签订清朝第一个屈辱条约《南京条约》,使中国步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从此由古代步入近代,道光帝也就成为惟一的跨古代和近代的皇帝。

  道光帝在鸦片战争中立场动摇,指挥失败,使中国蒙受耻辱,实在可悲。

但他更为可悲的是在此事件之后他没反思,没有任何振兴王朝的举措。

《清史稿·文宗本纪》:

“论曰:

宣宗恭俭之德,宽仁之量,守成之令辟也。

远人贸易构衅兴戎,其视前代戎狄之患,盖不侔矣。

当事大臣先之以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