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96456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docx

《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docx

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云南省玉溪一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高三

2013-11-1409:

26

云南省玉溪一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教师)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与禅

袁行霈

诗与禅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一属文学,一属宗教。

诗的作用在于帮助人认识世界和人生;禅的作用在于引导人否认客观世界的真实性,泯灭人生的意义。

它们的归趣显然是不同的。

然而,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重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

这又使它们有了互相沟通的可能。

诗和禅的沟通,表面看来似乎是双向的,其实主要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

诗赋予禅的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禅赋予诗的却是内省的功夫,以及由内省带来的理趣;中国诗歌原有的冲和澹泊的艺术风格也因之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

元好问说: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

”(《赠嵩山隽侍者学诗》)也许把禅的作用估计过高,但不可否认,禅给了诗一种新的刺激,使诗的面貌更加丰富多彩了。

禅对诗的渗透,可以从两方面看:

一方面是以禅入诗,另一方面是以禅喻诗。

  以禅入诗,是指把禅意引入诗中。

其中有些作品是用禅语阐述禅理,只有诗的躯壳而没有诗的审美价值。

严格地说不能算是诗,或姑且称之为“禅言诗”。

这些诗总的看来并无可取之处,只有个别富有理趣的作品尚能引起我们的兴趣。

如苏轼的《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楞严经》曰:

“譬如琴瑟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是此诗之本。

这个比喻本来就有趣,经苏轼点化后更有机锋。

在儿童般天真的发问中,包含着耐人寻思的理趣。

禅对诗的渗透,另一方面就是以禅喻诗。

这是传统的说法,比较笼统。

细分起来,有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的区别。

以禅参诗是用参禅的态度和方法去阅读欣赏诗歌作品。

以禅衡诗是用禅家所谓大小乘、南北宗、正邪道的说法来品评诗歌的高低。

以禅论诗则是用禅家的妙谛来论述作诗的奥妙。

这是不同的三种以禅喻诗,前人把它们混在一起,所以讲不清楚。

现在就分开来加以阐述。

  以禅参诗,较早的资料是苏轼的《夜直玉堂携李之仪端叔诗百余首读至夜半书其后》,其中有这样两句:

“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

”李之仪字端叔,有《姑溪集》,其《赠祥瑛上人》诗曰:

“得句如得仙,悟笔如悟禅。

”《与李去言书》说:

“说禅作诗本无差别,但打得过者绝少。

”所以他写诗富有禅意。

苏轼以参禅的态度读他的诗,是欲寻找字句之外的理趣。

徐瑞《论诗》曰:

“大雅久寂寥,落落为谁语。

我欲友古人,参到无言处。

”这里明确地说到参诗参到无言处,就是寻找诗歌那可悟而不可言传的妙处。

范温《潜溪诗眼》说:

“识文章者,当如禅家有悟门。

夫法门百千差别,要须自一转语悟入。

如古人文章直须先悟得一处,乃可通其他妙处。

”这是说欣赏诗歌和参禅一样,也靠一个“悟”字。

禅宗原来是自居教外,单传心印,不立文字的。

他们认为“真如”不能用语言文字明白地表达出来,所以常用比喻、隐语或令人警醒的动作去启发人。

《五灯会元》里记载的禅师们的语录大都属于这一类。

而参禅的人则要靠自己去领悟那言外的意蕴,一旦悟有所得,就成正果了。

苏轼等人以参禅的态度和方法去读诗,是因为不满足于诗歌语言之内有限的含义,而欲寻求诗歌语言之外无尽的韵味。

也就是不执著于语言文字本身,不死于章句之下。

这确实是符合诗歌欣赏规律的。

以禅喻诗曾引起一些人的批评。

李重华说:

“严沧浪以禅悟论诗,王阮亭因而选《唐贤三昧集》。

试思诗教自尼父论定,何缘堕入佛事?

”(《贞一斋诗说》)这是以儒家诗教排斥以禅喻诗。

这些批评不能说没有道理,以禅喻诗的确不是科学的说法,难免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

诗歌的创作和欣赏是一种奇妙的思维方式,我们生在科学昌明的今天,尚且不能完全揭示其中的奥秘,不能运用心理实验和理论推导以建立创作论和欣赏论的科学体系,何况古人呢?

借用禅学唯心主义来喻诗,并不是科学的方法,也远没有解决创作和欣赏过程中的心理分析问题。

但在古代仍不失为聪明人想出来的聪明办法。

(有删节)

1.下面关于“诗”与“禅”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诗”属于文学范畴,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人生;“禅”属于宗教范畴,它引导人否定客观世界的真实性,泯灭人生的意义。

B.“诗”与“禅”虽然在归趣上有着明显的不同,但在“需要内心体验”和“追求言外之意”等方面是相通的。

C.禅赋予诗以内省的功夫,以及由内省带来的理趣,它给了诗一种新的刺激,使诗的面貌焕然一新。

D.“禅”对“诗”的渗透包括两大方面,即以禅入诗和以禅喻诗,以禅喻诗又包括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三种。

答案:

C (原文说的是“使诗的面貌更加丰富多彩了”而非“焕然一新”)

2.下面对文章“以禅参诗”一段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苏轼读李之仪诗一例来看,以禅参诗可理解为对有禅意的诗要以参禅的态度来读,进而找到字句以外的理趣。

 B.引用徐瑞《论诗》,意在说明以禅参诗就是寻找诗歌那可悟而不可言传的妙处。

 C.引用范温《潜溪诗眼》中文字,是为了说明欣赏诗歌和参禅一样,用比喻、隐语或令人警醒的动作去启发人。

 D.苏轼等人以参禅的态度和方法去读诗,就是因为他们遵循了不执著于语言文字本身,不死于章句之下的诗歌欣赏规律。

答案:

C (引用范温的文字是为了说明“欣赏诗歌和参禅一样,也靠一个“悟”字”)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轼的《琴诗》本于《楞严经》而又高于《楞严经》,它用诗的形式巧妙点化,蕴含着耐人寻味的理趣,是以禅入诗的成功作品。

 B.以禅衡诗是用大小乘、南北宗、正邪道的说法来品评诗歌的高低,以禅论诗是指用禅家的妙谛来论述诗歌的奥妙。

 C.以禅喻诗并不符合科学原理,但从诗歌创作和欣赏有其独特思维方式来看,以禅喻诗仍不失为聪明之举。

 D.以禅喻诗自古代就招来一些人的批评,如李重华从儒家诗教角度批评了以禅喻诗的荒谬。

答案:

B (偷换概念,原文说的是“用禅家的妙谛来论述作诗的奥妙”而非“诗歌的奥妙)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

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

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

阅者以其言戆,置二甲。

三十三年,授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役,均粮于米,均役于粮。

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

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

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

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

元淳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

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杀人,游击余虎纵不问;且贪,索黎人献纳。

元淳廉得其状,列款以上。

虎私以金贿之不得。

造蜚语揭之。

总督石琳下琼州总兵会讯,元淳申牍曰:

“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灰任事之心。

元淳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县羞也。

”初鞫是狱,镇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曰:

“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

”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谳,论罪如律。

崖人为语曰:

“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

”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

复欲于计典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曰:

“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

”为言于总督,乃已。

元淳自奉俭约,在官惟日供韭一束。

喜接诸生,讲论至夜分不倦。

屡乞病未果,竟以劳卒于官。

昌化额田四百余顷,半沦于海,赋不及二千,浮粮居三之一,民重困。

元淳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无应者。

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疏以入告,竟获谕旨免焉。

   注:

计典,指古代对官吏三年政绩进行考核的大计之典                            

(选自《清史稿·列传第二百六十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   与:

参加

B.一权量。

定法度           一:

统一

C.卒定谳,论罪如律         论:

议论

D.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     坐:

犯了……罪 

答案:

C (论:

判罪)

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陶元淳关心民生疾苦的一组是(3分)         (    )

①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         ②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 

③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     ④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  

⑤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     ⑥疏以入告,竟获谕旨免焉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答案:

A (③是描写元淳为官刚正不屈;④是侧面描写元淳为官刚正不屈;⑥是元淳之子陶正靖所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陶元淳爱民如子,关心民生疾苦。

初任昌化知县时,厘定赋役,裁减额外的赋税,减轻了百姓负担,使百姓“相率以力耕为业”,发展了当地农业生产,城中人口得以增多。

B.陶元淳为官刚正。

不怕得罪上司。

在代理崖州事务时,守备黄镇中违法杀人,陶元淳依法审案被诬陷,总督下令让琼州总兵“会讯”。

陶元淳得知后上书申辩,总督终因陶元淳的倔强而赦免了他。

C.陶元淳一身正气,不惧威胁。

在他初审黄镇中违法杀人的案子时,黄镇中命令披甲操刀的士兵冲入衙门以武力相威逼,陶元淳全无惧色,厉声怒斥,黄镇中“气慑”而退。

D.陶元淳厉行节约,生活俭朴,为官时平日所吃,只是“韭一束”;他喜欢与读书人交往,常常与他们讨论问题到三更半夜也不知疲倦。

他多次因病请求辞官而不得允许,终因积劳成疾而病故于任上。

答案:

B (总督终因陶元淳的倔强,便定了他“不检验失实”的罪名)

7.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元淳廉得其状,列款以上。

虎私以金贿之不得。

造蜚语揭之。

(5分)

                                                                        

翻译:

陶元淳查访到他们的罪状,列成条款向上级报告。

余虎私下用重金贿赂陶元淳被拒绝,就造谣诬告他。

(“廉”“列款”“上”“揭”一处给1分,句意1分)                                                                       

(2)复欲于计典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曰:

“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

(5分)

                                                                          

翻译:

总督又想在对官员进行三年政绩考核时罢免他,巡抚萧永藻刚被任命,曰:

“我刚上任,便弹劾正直的官吏,(将来)靠什么率领(管理)下属呢?

”(第一个分句补出主语,“授事”“下车”“何以”一处给一分,句意1分)

全文翻译: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

康熙年间被推荐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因为疾病而没能参加考试。

康熙二十七年,考中进士,在朝廷策对中,他论述西北地区赋税轻而徭役重,东南地区徭役与西北地区相同而赋税较重,希望减免超出额度的粮税,免除没有益处之费用。

阅卷者认为他的话很愚直,将他置于二甲中。

康熙三十三年,被任命为广东昌化知县,到官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厘定赋税徭役,把各种实物田赋统一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