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电影剧本格式MicrosoftWord文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63182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标准电影剧本格式MicrosoftWord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标准电影剧本格式MicrosoftWord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标准电影剧本格式MicrosoftWord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标准电影剧本格式MicrosoftWord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标准电影剧本格式MicrosoftWord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标准电影剧本格式MicrosoftWord文档.docx

《标准电影剧本格式MicrosoftWord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标准电影剧本格式MicrosoftWord文档.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标准电影剧本格式MicrosoftWord文档.docx

标准电影剧本格式MicrosoftWord文档

标准电影剧本格式

加入收藏已经被10位会员收藏

2009-5-2621:

47:

30标准电影剧本格式

很多中国电影编剧忽视电影剧本标准格式的专业功能,小说与剧本界限不清,有些甚至自以为是,想当然地创造了千奇百怪、五花八门的剧本格式,场景定义不清晰,将对话与动作描写混在一起,人物和对话混在一起,让主创无法分清哪儿是“对话”,哪儿是“动作”。

电影剧本的构成只有四个基本要素:

场景描写(Scene)、人物(Character)、对话(Dialogue)和动作描写(Action),要明确区分。

标准的剧本格式有其专业功能,电影剧本的基本读者范围很窄:

制片人、导演、演员、摄影、美术、服装和化妆等主创人员。

规范、标准的剧本能让上述专业人员在剧本中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分内工作。

标准格式的剧本,让演员和主创立刻就能找到“对话部分”和“动作部分”,方便评估每场戏的“对话”与“动作”的比重、演员戏份的比重,以及“内景”戏与“外景”戏的比重。

阅读这种格式的剧本,你可以很容易看清和区分“场景”、“时间”、“人物”、“动作”和“对话”,一目了然。

西方电影剧本格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演变,才形成了今天这种专

业规范样式——我们称之为国际标准格式,中国电影剧本格式需要与

国际接轨。

电影剧本的概念

电影剧本包括着三种不同的剧本,即电影文学剧本、电影分镜头剧本和电影完成台本。

今天,几乎任何一部发行放映了的国产影片都同时拥有这三种剧本。

就一部影片所拥有的这三种剧本的内容而言,是大致一样的,但它们是由影片不同职务的创作人员完成的,而且在影片制作的不同阶段上出现,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一、电影文学剧本

电影文学剧本的创作活动,是一部影片总体创作过程的第一个环节。

它是由电影编剧来完成的。

在影片的全部创作人员中,编剧是第一个接触生活素材的人,是他最先从生活中获得启示、灵感、冲动和思想,对素材进行分析、选择、加工、提炼,使之成为一部影片特定的题材,构思出人物和情节,并组织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格局,设计出与内容相应的艺术形式的。

电影文学剧本是电影的基础,它对未来影片的主题、人物、情节、结构、以及风格、样式等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导演在把一个电影文学剧本实现在银幕上的时候,对上述内容通常是无法作根本改动的。

例如他不可能把在文学剧本中本来是顺序讲下来的故事改成插叙或回叙式的结构;他也不可能把一个喜剧剧本导演成一部悲剧。

除非在拍摄之前他重新改写电影文学剧本,而这样的作法反而更加说明文学剧本乃“一剧之本”了。

电影文学剧本是一部影片成功的保障。

一个导演只是在拥有一个好剧本之后才有可能组织创作班子,展开他的工作;一个电影厂的领导部门只有在审定了电影文学剧本并对它的思想艺术质量做出充分估价之后,才有可能下达生产命令,投放摄制经费。

二、电影分镜头剧本

又常被称为导演台本或导演剧本。

电影是由一个个场景和一个个镜头组成的。

导演在拿到满意的文学剧本之后,就要作一些更为具体细致的拍摄计划,比如这一段戏用多少镜头拍,这些镜头是从什么角度、什么距离、什么方式(推、拉、摇、移⋯⋯等)去拍。

在这个剧本中,哪些戏可以在同一个景里拍摄哪些戏可以在同一个季节里拍摄等等。

所有这一切,在文学剧本中通常规定的并不是十分明确,有些问题甚至根本不去规定它(例如不规定拍摄的镜位、景别),所以导演要以电影文学剧本为依据,在电影分镜头剧本中把它们制定出来。

只有这样,摄制组全体人员才能根据分镜头剧本的十分具体的指示,着手自己的工作。

分镜头剧本的写作方式因导演的习惯而不同。

有的导演喜欢自己单独来干,有的导演则喜欢同它的主要创作人员(摄影师、美工师、录音师、化妆师、道具师⋯⋯)一齐讨论研究,最终把它制定下来。

三、完成台本

又常被称作镜头记录本。

这是在整部影片拍完之后,由场记完成的工作。

导演在拍片过程中并不总是按照分镜头剧本进行。

他经常灵机一动地改变自己在分镜头剧本中订下的方案,作一些增删改动。

完成台本的任务就是把拍成并定了稿的影片中一切技术、艺术内容,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并详细写明每个镜头的条数。

每卖出一个影片拷贝,都附上一册完成台本。

这样,电影理论工作者可以把它作为一种研究资料,比如通过它与文学剧本、分镜头剧本的对比,看看其间作了哪些改动,琢磨一下改动的原由。

电影放映部门可以根据它对拷贝作检查,看看它的损坏程度,并据此进行修复。

最后,我想说明一点:

在口语中,我们又常常习惯地把电影文学剧本简称为电影剧本。

在这本书中,我们也认同这种习惯式的说法,把电影文学剧本称为电影剧本。

(文章引自蒙太奇网)

电影剧本格式

如果选择每行44个五号汉字,则Microsoftword页边空白和水平标尺上数字标号为:

淡入(Fadein)

1.外景或内景场景发生的地点1白天1.

场景外貌或镜头、摄影机角度的简单推荐性的提示详细地描述第一个镜头中的主体——“角色1的动作”。

如需要还可以描述镜头中的道具、角色做“动作”的位置以及做“动作”的环境。

(5/40格之间)角色1

(说话的方式或情绪

18/26格之间)台词1的具体内容。

⋯⋯⋯⋯⋯⋯⋯⋯⋯1格0/之34间

详细描述第二镜头中的主体——“角色2的下一个动作”⋯(同上5/40格之间)角色2

(说话的方式或情绪

18/26格之间)台词2的具体内容。

⋯⋯⋯⋯⋯⋯⋯⋯⋯1格0/之34间

(转场方式)

2.外景或内景场景发生的地点2黑夜2.

场景外貌或镜头、摄影机角度的简单推荐性的提示详细地描述第一个镜头中的主体——“角色3的动作”。

如需要还可以描述镜头中的道具、角色做“动作”的位置以及做“动作”的环境。

(5/40格之间)角色3

(说话的方式或情绪

18/26格之间)台词3的具体内容。

⋯⋯⋯⋯⋯⋯⋯⋯⋯1格0/之34间

角色1

(说话的方式或情绪

18/26格之间)

台词4的具体内容。

⋯⋯⋯⋯⋯⋯⋯⋯⋯1格0/之34间

详细描述下一个镜头中的主体——“角色的下一个动作”⋯(同上5/40格之间)

(换页场景不变时写上CONTINUED)或(转场方式)

以上就是电影剧本写作的“单栏剧本格式,针对这一格式有几点说明:

(传统电视的双栏格式在这里不作介绍)

机位、角度和镜头描述:

剧作者用不着告诉导演怎样运用视听语言,视听语言是导演的功课。

所以,对“摄

影机(CAMERA)的机位、角度”和“细致的镜头术语”剧作者不要具体写作。

如果确实需要,也只是写出简单推荐性的提示(对于120分钟的电影剧本而言,这种提示可能少到只有十处)。

剧作者的任务是逐个镜头地写剧本。

2.对剧作者而言,关于“镜头”的定义:

镜头(shot)就是摄影机所看到的东西。

3,主镜头和局部镜头:

场景的写作是由主镜头(mastershot)和局部镜头(specifieshot)构成。

主镜头覆盖一个场景的全貌。

如一个房间、一条街道、一个休息厅等。

局部镜头专拍房间的某一部分,如房门、或某一条街道上的某一商店的门前或某一座建筑物。

在写完“内景(或外景)·地点·时间”后,可以从一个局部镜头开始描述局部场景的环境和角色的动作,然后直接写角色的对白。

也可以从一个主镜头开始描述主场景的环境和角色的动作,然后直接写角色的对白。

但是,在具体写作时并不标明是主镜头还是局部镜头。

“主镜头”或“局部镜头”是根据我们设计场景时的需要来决定的。

4,找出镜头中的主体:

摄影机画面中发生的角色动作——角色正在画面内进行动作(肢体动作或对白)或完成动作并离开画面(对于肢体动作叫出画,在画外的对白就画外音)。

一旦决定了镜头的主体,就可以叙述镜头内发生的视觉动作。

5,标注:

在最右侧和最左侧分别标注场景的序号,然后在最右边写上白天或者黑夜(DAYorNIGHT),接着在最左边标注室内或者室外(INTorEXT).

6,角色:

对白角色的名字写在其角色台词的上面,居中的位置。

7,空行:

使用空行的地方是:

a不同的场景之间;b场景与转场方式(如:

切至、淡入、淡出、叠化)之间;c一个角色的台词与另一个角色的名字标注之间;d角色的台词与镜头中主体的详细描述之间。

e的详细描述之间。

两个镜头主体

8,黑体字:

a所有的标注用黑体字;b角色第一次出现要用黑体字;c机位、角度和镜头等简单推荐性的提示用黑体字;d转场方式要用黑体字;e对白角色的名字要用黑体字。

f场景换页但场景内容继续时写上“CONTINUE”,D“CONTINUE”要D用黑体字。

例:

用单栏剧本格式来写电影《天堂电影院》的开端:

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323436384042淡入(Fadein)

1.外景/内景室外/室内(萨尔瓦多的故居)白天1.

变焦镜头(Zoomshot)室外的海面、阳台、花盆、室内大门、室外桌子上的水果。

萨尔瓦多的母亲给远在罗马工作的儿子打电话,萨尔瓦多外出,萨尔瓦多的母亲要到了儿子的另一个电话号码。

萨尔瓦多的母亲

(着急地)是的,找萨尔瓦多先生,是的。

⋯⋯啊你不认识他什么意思是的,正是!

我是他的妈妈。

我从西西里打来,打了一整天的电话⋯⋯噢⋯⋯我懂了,他不在那⋯

⋯可否请你告诉我电话⋯⋯

母亲示意坐在身边的萨尔瓦多的妹妹,萨尔瓦多的妹妹拿笔和纸记下电话号码。

萨尔瓦多的母亲

⋯⋯65-622-056,谢谢!

再见!

萨尔瓦多的母亲放下电话。

萨尔瓦多的妹妹把记下电话号码的纸条递给母亲。

萨尔瓦多的妹妹

妈妈,打电话没有用⋯⋯

母亲一边听萨尔瓦多妹妹在说一边沉思。

萨尔瓦多的妹妹

(画外音)

⋯⋯他很忙,到处跑。

他不会记得的,这件事算了吧!

萨尔瓦多的妹妹继续望着母亲。

萨尔瓦多的妹妹

⋯⋯他已三十年没回来⋯⋯你知道哥哥的为人⋯⋯

母亲戴上老花镜。

萨尔瓦多的母亲

(激动地)CONTINUED

⋯⋯他会记得的⋯⋯

萨尔瓦多的妹妹注视着母亲的动作,无奈的表情。

萨尔瓦多的母亲

(画外音)⋯⋯我相信他会记得的。

我比你了解他⋯⋯

再次拨电话号码的母亲的右手和拿着记有电话号码的左手。

萨尔瓦多的母亲

(画外音)

如果他时候才知道我们没有告诉他,他一定会生气⋯⋯

萨尔瓦多的妹妹注视着母亲的动作,母亲拨通电话,萨尔瓦多的妹妹直起身来。

萨尔瓦多的母亲

请找萨尔瓦多先生。

我是他的妈妈⋯⋯

(切至)

2.外景罗马街道深夜2.

罗马街道的夜色,萨尔瓦多开车向前行驶。

萨尔瓦多的车停在马路对面的红灯前。

一辆放着摇滚乐的新潮轿车也同时停在萨尔瓦多的车边。

车内抽烟的女人不经意地转过头来看旁边车上的萨尔瓦多,

萨尔瓦多放下车窗向外扔烟头,无意间看到了正注视着他的抽烟女人。

抽烟女人继续看着萨尔瓦多,抽烟女人身旁开车的男人转头挑衅地看着萨尔瓦多脚踩油门,车向前滑去。

开车的男人

(挑衅地)

嘿!

有什么好看的

新潮轿车冲过绿灯,萨尔瓦多的车稳稳地开过绿灯。

(切至)

3.内景萨尔瓦多寓所的客厅深夜3.

CONTINUED

萨尔瓦多抱着衣服和书报从门外走入豪华的大客厅,关掉门厅的灯。

萨尔瓦多捡起不小心掉在地板上的书报。

在客厅里脱下外套,又关掉桌子上的台灯。

扯下领带扔在地毯上,向卧室走去。

(切至)

4.内景萨尔瓦多寓所的卧室深夜4.

萨尔瓦多走进卧室,站在窗帘前。

萨尔瓦多去拉窗帘。

切至)

5.外景萨尔瓦多寓所的卧室深夜5.

萨尔瓦多拉开窗帘向外看。

挂在窗外的风铃颤动,萨尔瓦多放下窗帘。

(切至)

6.内景萨尔瓦多寓所的卧室深夜6.

萨尔瓦多向床

萨尔瓦多脱下衬衣,卧室的灯突然亮了。

醒来的萨尔瓦多的情人边走去,趴在情人的身边,脱鞋准备上床。

萨尔瓦多的情人

(睡意惺忪地)

萨尔瓦多,几点了

萨尔瓦多

很晚了,很抱歉!

没法让你知道,晚安!

萨尔瓦多的情人

(转身背对萨尔瓦

多闭上眼)

你妈来电话了,她以为我是别人⋯⋯

萨尔瓦多

(靠在情人的枕边)

她说什么了

萨尔瓦多的情人

我顺着她的话,不想让她失望,我们谈了好久⋯⋯

萨尔瓦多双手靠在脑后沉思。

CONTINUED

萨尔瓦多的情人

(画外音)她说你有三十年没去看她⋯⋯她想见你时,她会来罗马。

萨尔瓦多

(闭目养神)

她来电话只是为了说这个

萨尔瓦多的情人

(关灯、画外音)不,她说有人死了,叫阿尔伏莱多⋯⋯明天出殡,他是谁是亲戚吗萨尔瓦多

睁开眼,敷衍地)

不是,睡吧!

CONTINUED

萨尔瓦多侧过身来,将头和手臂放在枕头上,室外电闪雷鸣,萨尔瓦多不能入睡,陷入回忆之中。

(切至)

电影镜头语言术语

电影镜头语言术语

一、电影、电视的景别

景别,根据景距、视角的不同,一般分为:

极远景:

极端遥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小如蚂蚁。

远景:

深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在画面中只占有很小位置。

广义的远景基于景距的不同,又可分为大远景、远景、小远景(一说为半远景)三个层次。

大全景:

包含整个拍摄主体及周遭大环境的画面,通常用来作影影视作品的环境介绍,因此被叫做最广的镜头。

全景:

摄取人物全身或较小场景全貌的影视画面,相当于话剧、歌舞剧场“舞台框”内的景观。

在全景中可以看清人物动作和所处的环境。

小全景:

演员“顶天立地”,处于比全景小得多,又保持相对完整的规格。

中景:

俗称“七分像”,指摄取人物小腿以上部分的镜头,或用来拍摄与此相当的场景的镜头,是表演性场面的常用景别。

半身景:

俗称“半身像”,指从腰部到头的景致,也称为“中近景”。

近景:

指摄取胸部以上的影视画面,有时也用于表现景物的某一局部。

特写:

指摄影、摄像机在很近距离内摄取对象。

通常以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为取景参照,突出强调人体的某个局部,或相应的物件细节、景物细节等。

大特写:

又称“细部特写”,指突出头像的局部,或身体、物体的某一细部,如眉毛、眼睛、枪栓、板机等。

二、摄影、摄像机的运动(拍摄方式)推:

即推拍、推镜头,指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前的运动拍摄,取景范围由大变小,分快推、慢推、猛推,与变焦距推拍存在本质的区别。

拉:

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后的拉摄运动,取景范围由小变大,也可分为慢拉、快拉、猛拉。

摇:

指摄影、摄像机位置不动,机身依托于三角架上的底盘作上下、左右、旋转等运动,使观众如同站在原地环顾、打量周围的人或事物。

移:

又称移动拍摄。

从广义说,运动拍摄的各种方式都为移动拍摄。

但在通常的意义上,移动拍摄专指把摄影、摄像机安放在运载工具上,沿水平面在移动中拍摄对象。

移拍与摇拍结合可以形成摇移拍摄方式。

跟:

指跟踪拍摄。

跟移是一种,还有跟摇、跟推、跟拉、跟升、跟降等,即将跟摄与拉、摇、移、升、降等20多种拍摄方法结合在一起,同时进行。

总之,跟拍的手法灵活多样,它使观众的眼睛始终盯牢在被跟摄人体、物体上。

升:

上升摄影、摄像。

降:

下降摄影、摄像。

俯:

俯拍,常用于宏观地展现环境、场合的整体面貌。

仰:

仰拍,常带有高大、庄严的意味。

甩:

甩镜头,也即扫摇镜头,指从一个被摄体甩向另一个被摄体,表现急剧的变化,作为场景变换的手段时不露剪辑的痕迹。

悬:

悬空拍摄,有时还包括空中拍摄。

它有广阔的表现力。

空:

亦称空镜头、景物镜头,指没有剧中角色(不管是人还是相关动物)的纯景物镜头。

切:

转换镜头的统称。

任何一个镜头的剪接,都是一次“切”。

综:

指综合拍摄,又称综合镜头。

它是将推、拉、摇、移、跟、升、降、俯、仰、旋、甩、悬、空等拍摄方法中的几种结合在一个镜头里进行拍摄。

短:

指短镜头。

电影一般指30秒(每秒24格)、约合胶片15米以下的镜头;电视30秒(每秒25帧)、约合750帧以下的连续画面。

长:

指长镜头。

影视都可以界定在30秒以上的连续画面。

对于长、短镜头的区分,世界上尚无公认的“尺度”,上述标准系一般而言。

世界上有希区柯克《绳索》中耗时10分钟、长到一本(指一个铁盒装的拷贝)的长镜头,也有短到只有两格、描绘火光炮影的战争片短镜头。

反打:

指摄影机、摄像机在拍摄二人场景时的异向拍摄。

例如拍摄男女二人对坐交谈,先从一边拍男,再从另一边拍女(近景、特写、半身均可),最后交叉剪辑构成一个完整的片段。

变焦拍摄:

摄影、摄像机不动,通过镜头焦距的变化,使远方的人或物清晰可见,或使近景从清晰到虚化。

主观拍摄:

又称主观镜头,即表现剧中人的主观视线、视觉的镜头,常有可视化的心理描写的作用。

三、影视的画面处理技巧

淡入:

又称渐显。

指下一段戏的第一个镜头光度由零度逐渐增至正常的强度,有如舞台的“幕启”。

淡出:

又称渐隐。

指上一段戏的最后一个镜头由正常的光度,逐渐变暗到零度,有如舞台的“幕落”。

化:

又称“溶”,是指前一个画面刚刚消失,第二个画面又同时涌现,二者是在“溶”的状态下,完成画面内容的更替。

其用途:

①用于时间转换;②表现梦幻、想像、回忆;③表景物变幻莫测,令人目不暇接;④自然承接转场,叙述顺畅、光滑。

化的过程通常有三秒钟左右。

叠:

又称“叠印”,是指前后画面各自并不消失,都有部分“留存”在银幕或荧屏上。

它是通过分割画面,表现人物的联系、推动情节的发展等。

划:

又称“划入划出”。

它不同于化、叠,而是以线条或用几何图形,如圆、菱、帘、三角、多角等形状或方式,改变画面内容的一种技巧。

如用“圆”的方式又称“圈入圈出”;“帘”又称“帘入帘出”,即像卷帘子一样,使镜头内容发生变化。

入画:

指角色进入拍摄机器的取景画幅中,可以经由上、下、左、右等多个方向。

出画:

指角色原在镜头中,由上、下、左、右离开拍摄画面。

定格:

是指将电影胶片的某一格、电视画面的某一帧,通过技术手段,增加若干格、帧相同的胶片或画面,以达到影像处于静止状态的目的。

通常,电影、电视画面的各段都是以定格开始,由静变动,最后以定格结束,由动变静。

倒正画面:

以银幕或荧屏的横向中心线为轴心,经过180°的翻转,使原来的画面,由倒到正,或由

正到倒。

翻转画面:

是以银幕或荧屏的竖向中心线为轴线,使画面经过180°的翻转而消失,引出下一个镜头。

一般表现新与旧、穷与富、喜与悲、今与昔的强烈对比。

起幅:

指摄影、摄像机开拍的第一个画面。

落幅:

指摄影、摄像机停机前的最后一个画面。

闪回:

影视中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一种手法。

即突然以很短暂的画面插入某一场景,用以表现人物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和感情起伏,手法极其简洁明快。

“闪回”的内容一般为过去出现的场景或已经发生的事情。

如用于表现人物对未来或即将发生的事情的想像和预感,则称为“前闪”,它同“闪回”统称为“闪念”。

蒙太奇:

法文montage的音译,原为装配、剪切之意,指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是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

它大致可分为“叙事蒙太奇”与“表现蒙太奇”。

前者主要以展现事件为宗旨,一般的平行剪接、交叉剪接(又称为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都属此类。

“表现蒙太奇”则是为加强艺术表现与情绪感染力,通过“不相关”镜头的相连或内容上的相互对照而产生原本不具有的新内涵。

剪辑:

影视制作工序之一,也指担任这一工作的专职人员。

影片、电视片拍摄完成后,依照剧情发展和结构的要求,将各个镜头的画面和声带,经过选择、整理和修剪,然后按照蒙太奇原理和最富于艺术效果的顺序组接起来,成为一部内容完整、有艺术感染力的影视作品。

剪辑是影视声像素材的分解重组工作,也是摄制过程中的一次再创作。

四、其他名词

前景:

镜头中靠近前沿或位于主体前面的人或物。

在镜头画面中,用以陪衬主体,或组成戏剧环境的一部分,并增强画面的空间深度,平衡构图和美化画面。

后景:

镜头中靠近后边或位于主体后面的人或物。

后景在镜头画面中,有时作为表现的主体或陪体,但大多是戏剧环境的组成部分,有时直接构成背景。

中景:

处于画面中间的部分。

一般主体会出现在中景或前、中景之间的部位。

前景、中景、后景是摄影构图的基本层次,它们可以使画面富于层次感、纵深感。

有些画面的层次作了更细致的划分,如斯皮尔伯格《拯救大兵瑞恩》的许多画面构图,可达七八个层次。

内景:

也称“棚内景”。

指在摄影棚内搭置的场景(包括室内景或户外景)。

外景:

摄影棚以外的场景,包括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等实景,以及在摄影棚外搭建的室内景。

优点是真实、自然,具有生活气息。

摄影棚:

专供拍摄影视作品使用的特殊建筑物。

较大的摄影棚面积一般在400平方米以上至1000平方

米,高度为8米以上。

棚内四周有为绘制背景用的天片,装有各种照明设施、音响条件,以及隔音、通风、调节气温、排水等设备。

棚内可搭建供拍摄的各种室内外布景。

造型语言:

传统意义上指绘画、雕塑等艺术门类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视觉直观形象的手段和技法的总和。

对于影视而言,各种视觉造型艺术的手段和技法(如线条、色彩、光效、影调、构图、透视规律、材料结构、空间处理等)与声音造型诸因素(音量、音色、音调、运动、方位、距离等),共同形成了它们的造型语言体系。

画外音:

指影视作品中声音的画外运用,即不是由画面中的人或物体直接发出的声音,而是来自画面外的声音。

旁白、独白、解说是画外音的主要形式。

音响的画外运用也是画外音的重要形式。

画外音使声音摆脱了依附于画面视像的从属地位,强化了影视作品的视听结合功能。

银幕:

一种由反射性或半透明的材料制成、其表面可供投射影像的电影放映设备。

宽银幕电影:

本世纪50年代兴起的新型电影,采用比标准银幕宽的银幕,可以使观众看到更广阔的景象。

目前,最普遍的方法是采用横向压缩画面的变形镜头来拍摄和放映宽银幕影片,使放映画面高宽比由普通银幕电影的1:

,变成1:

至1:

,故称之为变形宽银幕电影。

遮幅宽银幕电影:

也称“假宽银幕电影”,使用35毫米胶片,拍摄和放映时,在摄影机和放映机片窗前加装格框,遮去画幅的上下两边,以压缩画面高度,但不改变画面宽度,能得到与变形宽银幕电影相同的银幕效果。

摄制这种宽银幕电影的方法较为简便,已得到广泛采用。

声画同步:

也即音画同步,指影视作品中的对白、歌曲和声响与画面动作相一致,声音(包括配音)和画面形象保持同步进行的自然关系。

声画平行:

影视作品声画不同步的一种情形,也称声画并行、声画分立,指影视作品中声音与画面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艺术风格和戏剧性矛盾冲突相互贴近,但速度节奏并不同步,声音与画面各自按照自己的逻辑展开,互相补充,若即若离。

其基本特点是声音(尤其是音乐)重复或加强画面的意境、倾向或含义。

说明性音乐、渲染性音乐都属于声画平行的音乐。

声画对位:

影视作品声画不同步的另一种情形,包括两种艺术处理方式:

(1)声画对比。

声音与画面的

内容和情绪一致,但存在量度、节奏的反差。

(2)声画对立。

声音与画面的形象和情绪完全相反。

微电影剧本编辑词条微电影是指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小型电影。

微电影简介

剧本简介

基本格式

专业术语

其他信息展开微电影简介

微电影是指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