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期中作业《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 3900字.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96217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期中作业《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 39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马原期中作业《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 39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马原期中作业《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 39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马原期中作业《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 39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原期中作业《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 3900字.docx

《马原期中作业《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 39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期中作业《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 3900字.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原期中作业《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 3900字.docx

马原期中作业《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3900字

三一文库(XX)

〔马原期中作业《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3900字〕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

  一、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在这一章节中,马克思首先对黑格尔派的观点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老年黑格尔派认为,只要把一切归入黑格尔的逻辑范畴,他们就理解了一切。

青年黑格尔派则通过以宗教观念代替一切或者宣布一切都是神学上的东西来批判一切。

青年黑格尔派同意老年黑格尔派的这样一个信念,即认为宗教、概念、普遍的东西统治着现存世界。

不过一派认为这种统治是篡夺而加以反对,另一派则认为这种统治是合法的而加以赞扬。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派的这种“某种独立东西的意识和它的一切产物”统治并影响社会的观点是非常虚幻的,是与现实世界脱节的微不足道的论述,对老年黑格尔派和青年黑格尔派都进行了批评。

他认为:

“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

  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知道黑格尔哲学体系是在维护和夸赞普鲁士封建统治阶级,但是它其中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却是对普鲁士统治阶级很不利的。

这其中的矛盾引起了分裂致使老年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出现。

其中对保守落后的老年派我不想多谈,他们的思想显然在当时的背景下也是保守落后的,然而对于青年黑格尔派中的费尔巴哈,即使他已经能够看出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漏洞和弊端并加以批判了,但是一是批判的力度不够,没有联系现实,因而不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二是批判的时候没有加以选择,将黑格尔的所有东西全部抛弃了。

而马克思在进行批判的时候,从争取劳动人民的社会利益和政治利益的斗争出发,把哲学观点和现实的社会政治斗争结合起来,因而能够给予工人阶级科学的理论指导,对社会现实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又没有完全抛弃黑格尔哲学体系,而是继承和发扬了其中的辩证法,将自己的理论体系变得更加充实和完善。

  二、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国哲学

  在这一节中,马克思说的最多的就是“分工“,分工是基于现实的条件来形成的,“取决于他们已有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而不是根据什么观念或者精神。

分工的程度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产力单纯的量的扩大,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分工会引起工商业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导致商业劳动同工业劳动的分离。

分工的发展程度还决定了所有制的程度。

  这一节的“分工”的概念是马克思长期思考、并且切实地将自己的思考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的产物,它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有着鲜明的区别,与费尔巴哈从宗教哲学方面进行批判也有所不同,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与广大群众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分工出发,讲到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其实就是对后文的“阶级”的形成做了铺垫,对阶级的形成提供了科学的理论解释,也说明了出现阶级的历史必然性。

  从分工是由生产力引起并被生产力决定的,又能够推出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生产力的发展,一切新的社会组织形式的出现的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如果还不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那它就还有存在的意义也将存在下去,而一旦成为生产力的束缚,那么它被新的社会制度替代的日子也不远了,而这一切的背后需求就是生产力的发展。

也就是说生产力是会不断发展的,同时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分工的发展。

分工的普遍性和细化固定化最终催生阶级的产生和固定化。

  如果联系到我们现在的社会来看的话,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的论断仍然大部分是正确的。

生产力高速发展的今天,分工已经细化到以前的人不能想象的地步了,各个新领域,各种新

  的职业岗位层出不穷,这个过程中引起的阶级的出现和对立也是无法避免的。

但是就目前来看的话,资本对人的激励作用还是非常大的,也一直在促进着世界的发展,因此现在资本主义阵营仍然占据主流,或者说还没有出现真正的共产主义社会(以及别的新的社会制度)。

马克思从生产力、分工的角度解释社会的演变,确实比从精神、观念、宗教等其它方面解释起来更加贴近现实,体现了他深邃的洞察力和思想,他不愧为那个时代的大师。

  那么顺着他的思路,我们很容易会发问:

资本主义束缚生产力的那一天是什么样子?

我们可以畅想一下,如果说奴隶社会的时候因为对奴隶的束缚导致无法激发人的对生存渴求的力量——因为人身被限制这种力量无法被自我使用于社会生产中从而束缚生产力;如果说封建资本主义存在的弊端是没有激发人对更高生活质量的需求,因此没有激发消费所拉动的巨大的与生存没有关系的需求,从而没能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那对于现在的资本主义世界呢?

从对物质的渴求来说,人类可以向更多的服务项目发展,比如火星旅游等进一步激发人的需求,从对精神生活的向往来说,可以开发廉价的虚拟现实产品,使最底层的人的消费渴望也能被激发。

但这些都是量变,没有像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现代这样的从生命需求到生存需求到生活需求这样的本质转变和对生产力的巨大的激发。

那么,究竟是一直这样量变地发展下去,这是可以无穷进行的,因为宇宙是广阔的,一旦向宇宙进军了那就无穷无尽了,社会制度可以一直这样。

还是说需求还会发生质变,那么我们还有什么需求没有被激发?

可能我们这样思考是得不出结果的,封建制度下的农民自己是决然想不到自己还有什么需求没有被激发的,即使是当时最聪明的人也不可能能够预见现在的生活是什么样子,这些改变都是由某种东西推动出现的,那就是科技,是科技造就了这一转变,其中对资本主义来说,科技加强了世界的联系,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点,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其它国家的交流和贸易改变了他们的国家。

  因此如果有一天,科技使得我们到达地球任意一个国家只需要一个小时,而且普通的人也能负担这个费用,甚至像乘坐公交汽车这么便捷和普通,这是以后肯定可以做到的。

如果每个人都能通过某种机器与其它国家的人沟通,甚至世界变的只使用一种语言,这也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那么是不是国家的概念会越来越模糊,谁还能说:

“我是上海人”之类的话语?

不能,因为他从出生起就在各个国家穿梭,没有什么地域的特质,感受的是全世界不同的氛围和文化。

  到那个时候,我大胆地畅想,世界会变为一个整体,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国家的概念了,大部分人每天都在全世界飞,公民更加难界定也没有必要。

那么谁来约束和惩罚世人呢?

世界上自有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和法律措施,监督和惩罚都可以交给机构(或者说公司)执行,是一种商业化或者公益化的制度。

但是这些公司没有特权,负责监督和惩罚的公司的收入是来自全球公司的,世界是由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公司组成的,一旦做的不好就可以有其它公司来代替它,注意是公司做的不好,而不是它所执行的法则,所以没有统治者,只有约束和规范所有人们的公认的价值体系,这个是世界公认的,或者也是由某个公司负责。

也就是说,国家的所有部门都被拆分了,分别地执行各自的使命。

  越高的文明社会越是复杂和精妙,越是看起来脆弱但是却又在千丝万缕中稳定存在,这种没有国家的社会看起来是脆弱不堪的(似乎没有强有力的国家机器的统治来规范和约束),但又是在每个公司(不是个人,个人以组成公司的形式在社会发挥作用)的相互制约下维持着微妙的平衡,进行着不可思议的发展。

  当然我这里的设想还不完全,不完全的地方在于究竟是什么需求被激发了,是其中的员工为了更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断创新从而脱颖而出(脱离物质需求而存在的某种需求)?

这里我已经不能去揣测那个时代的人们的价值观了,但是能够肯定的一点是:

不是为了取得统治地位。

没有哪个公司能够统治全球的力量,那是一个没有统治阶级的社会!

  细一点讲,这个社会(我称为世界主义社会),分工是有的,非常细,但是没有明显的

  区别,不会催生阶级,因为大部分人的素质都非常高,能够从事大部分的工作,因此每个行业的吸引力都相差无几,而且管理层的薪酬和普通员工差不多,因为普通员工都有股份,和公司的收益是挂钩的。

当然人与人之间的收入是有差距的,但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中等收入的人群将占绝大部分。

  我们现在的任何享受在那个时候是最低层的人都能干的事(他们可以拿我们现在坐公交汽车一般钱去周游地球),但最优秀的人可以环游太空(也就是说贫富差距还是存在的)。

而那些最底层的人虽然能够“享受”我们现在能够得到的一切,最仍然认为自己是失败的,因为那个时候生存已经完全不是问题,他们追求的是更高级的享受了。

  我觉得,当世界能够一小时到达,沟通完全无障碍,粮食产量足够所有人吃(哪怕地球上挤满了人)的时候,国家这个有地域界限的概念就失去了意义,地球将进入新的制度,迎来世界主义(感觉说来说去似乎又回到了共产主义似的)。

  三、分工的消灭

  马克思认为消灭分工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我却认为不然。

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

  也就是说,人们可以掌握很多门技术,可以在多个领域内发展和活动,我觉得这是不符合一个高度发达的世界的规律的,在一个高度发达的世界,每一项工作都会越来越富有技术含量(因为简单的工作都会被机器替代)。

在这样的情况下,绝大部分人掌握很多门技术是很难实现的,而且也是没有必要的,同时也是非常难以管理的,很容易出现分配的不均导致的问题。

正确的做法可能是更加准确地能够判断出一个人适合和想做什么事情,从而有一整套训练体系教会他去做,而不是任意他做什么。

  看完后还是有很多感想的,几乎都记在上面了,里面很多想法我都没有去严谨地论证和考察,肯定有很多有失偏颇的地方,还请读者自取所需,自我判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