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重点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60274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临沂市重点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山东省临沂市重点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山东省临沂市重点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山东省临沂市重点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山东省临沂市重点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临沂市重点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文试题.docx

《山东省临沂市重点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临沂市重点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文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临沂市重点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文试题.docx

山东省临沂市重点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文试题

山东省临沂市重点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文)试题

 (时间:

150分钟。

分值:

150分。

请将选择题答案涂到答题卡上。

(每小题2分,共计74分)

一、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凝脂(zhǐ)骊宫(lí)鼙鼓(pí)城阙(quē)

B.花钿(diàn)萦纡(xū)踯躅(zhú)悄然(qiǎo)

C.江皋(gāo)兰橑(liǎo)汀洲(tīng)庑门(wǔ)

D.葭苇(jiā)肯綮(qìng)砉然(huā)凝睇(dì)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书愤》写于陆游闲居山阴失意之时,所以诗中多愤激之情,诗风慷概悲壮;而《临安春雨初霁》则主要反映了他旅居京城的孤寂心情,诗风清淡婉丽。

B.乐极生悲,乐极生恨,唐玄宗与杨贵妃沉湎欢娱,不理朝政,终于导致了国家倾覆的政治悲剧,同时也造成了他们天人永隔的爱情悲剧。

C.作者在描述山川景物时,将有关的传闻轶事、前人诗句信手沾,使一景一物似乎都带有诗的灵气,文的雅致,诗文传说与胜景相互映发,引人入胜。

D.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性描写,多姿多采,美不胜收,记事文通过对事件的生动描述揭示事理,寓言借故事喻意,山水游记通过描绘景物抒写游兴的感受。

3.下列关于课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号香山居士,他的《新乐府》《秦中吟》等作品,反映了人民疾苦,揭露了社会黑暗,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B.屈原,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创作了一种新诗体——楚辞。

《楚辞》收集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阮籍和汉代贾谊等人的诗赋。

C.《湘夫人》选自屈原的《九歌》,是湘水男神和女神互相表达思慕之词。

诗中多用香洁之物表现主人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D.《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鲍照拟作18首,歌咏人世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他的诗对唐代作家颇有影响。

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鼙鼓(pí)锦衾(qīn)绸缪(móu)踯躅(chíchú)

B.满襟(jīn)创伤(chuàng)锱铢(zī)鹧鸪(zhègū)

C.修葺(qì)扁舟(piān)大郤(xì)逦迤(lǐyǐ)

D.倏忽(shū)凝睇(dì)麾(huī)下剽掠(piǎonüè)

5.下列词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讴哑刈旗战栗逸豫云销雨霁

B.栏楯渔樵肯綮荡漾廊腰漫回

C.窥伺披靡葭苇寂缪鼎铛玉石

D.辇车贿赂辟易斑驳妃嫔媵嫱

6.选出下列默写句子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

A.在天愿作比冀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B.骞汀州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C.早岁那知世事坚,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撒关。

D.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7.下列四组加点词中,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盘盘焉,囷囷焉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刀刃若新发于硎赵尝五战于秦

C、不赂者以赂者丧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D、诸侯之所亡臣之所好者道也

8.下列句中的加点词,没有词性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六王毕,四海一B、项王瞋目而叱之

C、日削月割,以趋于亡D、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9.下列各句中,与其他几项在句式上不同的一项是()

A、所当者破,所击者服B、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10.下列加点的“为”字,意义与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邯郸为郡②视为止,行为迟③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④吾见其难为⑤愿为诸君快战⑥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A、全都不相同B、①与⑥相同C、②与③相同D、④与⑤相同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足之所履,膝之所踦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B.进乎技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因其固然因利乘便

D.善刀而藏之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选自《庄子•养生主》,《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作品。

B.“庖丁解牛”是一个寓言故事,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说明“养生”的道理,生动直观,使抽象的“道境”形象化。

C.文章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进行说理:

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一是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D.文章先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再写文惠君的夸赞,引出庖丁对自己追求的“道”的解说,以此表明主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13.对《蜀相》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

“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

“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即频繁,连续。

“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

“两朝”指东汉和蜀汉。

“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

“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14.对《蜀相》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

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

“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

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15.下列诗句中没有采用即景起兴手法的一句是(  )

A.鸟何萃薠兮中?

罾何为兮木上?

……麋何食兮庭中?

蛟何为兮水裔?

B.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惊破《霓裳羽衣曲》。

C.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D.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阅读下面的古文,回答16--19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

“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

“呜呼!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苏轼《方山子传》)

16.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

尊奉B.然终不遇。

终:

自始至终

C.使骑逐而追之。

骑:

坐骑D.稍壮,折节读书。

折节:

改变平时的志节和行为

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与“因谓之方山子”的“之”含义完全一样的是( )

A.余谪居于黄,过岐,适见焉B.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

C.而岂山中之人哉D.方山子傥见之与

18.方山子安贫若素,以下选项体现了这一性格的是( )

(1)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2)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山中。

(3)其所著帽,方耸而高。

(4)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5)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A.

(1)

(2)(5) B.

(2)(3)(4)C.

(1)(4)(5)  D.

(1)

(2)(4)

19.下列对这段古文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方山子真名陈慥,字季常,与本文作者素有交情。

本文作者被贬官到黄州时,同方山子不期而遇,与二人初次见面至少已经有十九年光景了。

B.方山子出身富贵豪门,然而他却抛弃了荣华,放弃了拜官封爵,宁可过着贫寒的隐居生活,并能自得其乐。

C.本文作者用开门见山的手法介绍了传记主人公方山子的姓名家世。

除此之外,作者还使用了倒叙的手法描写了十九年前主人公游西山射杀飞鹊的事情,体现了方山子的侠气。

D.从作者字里行间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方山子之所以成为与世无争的隐士,与其说是对现实的逃避,不如说是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尽管这种反抗有些消极。

二、20.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尽(jǐn)管纰(bǐ)漏创可贴(chuāng)既往不咎(jiù)

B.僭(jiàn)越粗犷(ɡuǎng)压轴(zhòu)戏兄弟阋(xì)墙

C.锃(zèng)亮颔(hán)联上档(dǎng)次大模(mú)大样

D.憎(zēnɡ)恨噱(xué)头白炽(chì)灯按捺(nài)不住

21.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精粹蝉联和事老合衷共济

B.躁动渲泄订书机平心而论

C.陨落凋敝爆冷门个中三昧

D.搏弈坐落水龙头良辰美景

2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我们虽然缺乏管理经验,但可以向先进企业学习,起初可能是邯郸学步,但终究会走出自己的路子。

B.收入差别过大,造成骨干教师“跳龙门”,这对那些师资力量本不雄厚的普通学校而言,无异于釜底抽薪,必然影响到学校的生质量与数量。

C.年逾花甲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谈起《论语》如数家珍,其深厚的中华文化功底,让在场嘉宾不禁暗暗称道。

D.“北京当代十大建筑”评选结果揭晓,“鸟巢”、“水立方”、国家体育馆、首都博物馆、北京电视中心等新式建筑脱颖而出。

23.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麦当劳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国文化”,为了吸引更多的家庭聚餐,北京麦当劳把《欢聚麦当劳,共享家庭乐》作为他们的广告主题之一。

B.记不清都是在地坛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

C.鲁迅对中国青年寄予了很大的希望,“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

”(《热风•随感录四十一》)于是写下了这篇题为“死水”的文章。

D.我已经爱过,恨过,欢笑过,哭泣过,体味过,彻悟过……细细想,便知晴日多于阴雨,收获多于劳作。

2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这一次媒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如果社会的根本问题解决不了,谁又敢保证乞讨儿童这样的悲剧不会再次上演呢?

R3467

B.虽然每天山东博物馆参观的人非常多,但秩序井然有序,没有出现任何混乱和不文明现象,实现了“十艺节”文明观展的倡导。

C.有些橱柜商为了争一个好看的橱柜品牌名次,不惜通过“假单”制造假象,这显然违背了销售排行榜原的初衷。

D.目前,我国是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这一成绩主要靠的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取得的。

25.选出下列默写句子和原文完全一致的一项()

A.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高低冥迷,不知东西。

B.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C.曰:

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

弊在赂秦。

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26、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

A.“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日)“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B.“妪,先大母婢也”(敬称自己已死去的祖母)“先妣”(敬称自己已死去的母亲)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古代男子成人自立的标志)“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D.吾妻归宁(旧指女子出嫁后回娘家)吾妻归(旧指女子出嫁)

2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归有光号震川,别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明代后期著名散文家,著有《震川文集》,其散文对清代的桐城派影响很大。

B.“志”即“记”,是古代一种叙事、抒情的文体,如《项脊轩志》就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篇。

C.《项脊轩志》借写项脊轩的兴废,着重写与之有关的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表达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

D.“五柳先生”“樊川先生”“临川先生”“聊斋先生”指的分别是东晋大诗人陶潜、唐代诗人杜牧、北宋文豪欧阳修、清代小说家蒲松龄。

28.下列有关课内散文内容的表述,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庖丁解牛》一文中两处运用对比,一是用对比写庖丁解牛经历的三个阶段的技术的提高过程,阶段明显,比较鲜明;二是用对比写庖丁与良庖、族庖用刀的情况,技术对比,高下分明。

B.《项羽之死》一文中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他的性格,从而让我们感受到了项羽这一人物形象所拥有的独特的人格魅力。

C.根据文意,《阿房宫赋》一文中“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句中四处“后人”,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指当时的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D.《六国论》中“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是全文的中心观点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放弃斗争,屈从、贿赂暴秦,以表达他关怀时务,弹劾当局的高尚情怀。

阅读下面一段选文,完成29--30题: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③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⑤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⑧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⑨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⑩古人云: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29.本段层次切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30.对本段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

B.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造成颠覆的下场。

C.将赂秦比作“抱薪救火”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

D.这一段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为主,又简杂一些散句,语言显得既有气势又有变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1~34题。

康熙五十一年三月,余在刑部狱。

有洪洞①令杜君者,作而言曰……“而十四司正副郎好事者及书吏、狱官、禁卒,皆利系者之多,少有连,必多方钩致。

苟入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置老监,俾困苦不可忍,然后导以取保,出居于外,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而官与吏剖分焉。

中家以上,皆竭资取保;其次,求脱械居监外板屋,费亦数十金;惟极贫无依,则械系不稍宽,为标准以警其余。

或同系,情罪重者,反出在外,而轻者、无罪者罹其毒。

积忧愤,寝食违节,及病,又无医药,故往往至死。

”……余同系朱翁、余生及在狱同官②僧某,遘疫死,皆不应重罚。

又某氏以不孝讼其子,左右邻械系入老监,号呼达旦。

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

……

部中老胥,家藏伪章,文书下行直省,多潜易之,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

其上闻及移关诸部,犹未敢然。

功令:

大盗未杀人及他犯同谋多人者,止主谋一二人立决;余经秋审皆减等发配。

狱词上,中有立决者,行刑人先俟于门外。

命下,遂缚以出,不羁晷刻。

有某姓兄弟以把持公仓,法应立决。

狱具矣,胥某谓曰:

“予我千金,吾生若。

”叩其术,曰:

“是无难,别具本章,狱词无易,取案末独身无亲戚者二人易汝名,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其同事者曰:

“是可欺死者,不能欺主谳者,倘复请之,吾辈无生理矣。

”胥某笑曰:

“复请之,吾辈无生理,而主谳③者亦各罢去。

彼不能以二人之命易其官,则吾辈终无死道也。

”竟行之,案末二人立决。

主者口呿(qū)舌挢(jiǎo),终不敢诘。

余在狱,犹见某姓,狱中人群指曰:

“是以某某易其首者。

”(取材于方苞《狱中杂记》)

【注】 ①洪洞:

洪洞县,在山西。

②同官:

同官县,在陕西。

③主谳(yàn):

审判定案。

3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利系者之多       利:

获利

B.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剂:

契券,字据

C.遂缚以出,不羁晷刻羁:

捆绑

D.情罪重者,反出在外情:

案情

3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B.然后导以取保,出居于外。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而轻者、无罪者罹其毒。

其孰能讥之科

D.以把持公仓,法应立决终不以监门故而受公子财

3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写胥吏贪赃枉法的一组是(  )

①少有连,必多方钩致 ②械系不稍宽,为标准以警其余 ③文书下行直省,多潜易之 ④其上闻及移关诸部,犹未敢然⑤中有立决者,行刑人先俟于门外 ⑥取案末独身无亲戚者二人易汝名

A.①②③B.③⑤⑥C.①③⑤D.②③④

3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掌管刑狱的官员枉法作恶的现象,不仅普遍于下级官吏,还涉及许多“部”级官员。

可见在“康熙盛世”时,吏治腐败的问题已很严重。

B.封建家长以“不孝”的罪名对子女提起诉讼,左右邻居也帮着把“忤逆”之人捆入牢房。

为这样的事都能坐牢受罪,作者为此感慨不已。

C.胥吏之所以胆敢篡改判决书的内容,就是因为他摸准了上级的心理:

主审官宁可让案子错下去,也不愿因为事后追究错案的责任而丢官。

D.作者在狱中了解到许多黑幕,对于那些从他人口中听的事实,作者也向同牢的犯人一一印证,体现了桐城派作家注重考据的行文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37题。

陶庵梦忆序(张岱)

陶庵国破家亡①,无所归止。

披发入山,駴駴②为野人。

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

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

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

始知首阳二老③,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

饥饿之余,好弄笔墨。

因思昔人生长王谢④,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

以笠报颅,以蒉报踵,仇簪履也;以衲报裘,以苎报絺,仇轻暖也;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仇甘旨也;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仇温柔也;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仇爽垲也;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以途报足,以囊报肩,仇舆从也。

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

鸡鸣枕上,夜气方回。

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总成一梦。

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蚁穴,当作如何消受。

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

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

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失足破其瓮,念无以偿,痴坐伫想曰:

“得是梦便好!

”一寒士乡试中式,方赴鹿鸣宴,恍然犹意未真,自啮其臂曰:

“莫是梦否?

”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吃。

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政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⑤,以流传后世。

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选自《琅玕文集》)

【注释】①陶庵:

张岱,号陶庵,侨寓杭州。

著有《陶庵梦忆》等。

②駴駴(hài):

惊骇。

③首阳二老:

指伯夷、叔齐。

殷亡后二人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

④王谢:

王姓与谢姓自东晋王导与谢安后,便成为江南两大望族。

⑤二王:

指王羲之与王献之,东晋著名书法家。

3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引决:

自杀B、今日罹此果报罹:

触犯

C、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仇甘旨也报:

报应D、余今大梦将寤寤:

3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昔日奢华,今日果报”的一组是()

①以衲报裘,以苎报絺,仇轻暖也②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

③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仇甘旨也④政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

⑤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⑥以途报足,以囊报肩,仇舆从也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⑥

3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己在家破国亡之时,隐居山中,如同野人。

只因《石匮书》没有写成,所以还留在人间,但是经常无米断炊。

B、回想自己的平生,享受过的繁华富贵,五十年,成了一场梦。

现在黄粱都已煮熟,车子已从蚁穴回,这种日子应该怎样打发?

C、西陵有一个脚夫,为人挑酒,跌跤,把酒坛子打破了。

就坐着想:

“这是梦吗!

”一个书生赴宴,说,这是梦吗。

前者希望不是梦,后者希望是梦。

D、文末作者批评文人好名之心难改,实在是象佛家舍利子那样坚固,虽然用猛烈的劫火烧它,还是烧不掉。

将下列题目答案写到答题纸上。

三、翻译下列句子。

(每小题4分。

共16分)

1.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项脊轩志》)

2.居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曽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4.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种树郭橐驼传》)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歌,按要求作文。

(60分)

断句

邵燕祥

走在

秋天的田野上

我问老托尔斯泰:

一切

成熟了的

都必须低垂着头么?

请根据你对诗句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高二语文文科检测答案

一、1.D/A、脂zhī B纡yū C橑llǎo2.B/A、慷慨;C、信手拈 D、多姿多彩

3.B(是宋玉)4、C(A:

踯躅应为“zhízhú”;B:

“创”应为“chuāng”,D:

“剽”应为“piāo”)

5、D(A.呕哑B:

“漫”为“缦”C.“缪”为“寥”)6.C

7.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形容词尾;句末语气词;B、从;与C、因为;把)

8.B(A、数量名词作动词,统一;C、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D、名词作动词,让……称王)

9.B(省略句ACD都是被动句)10A①作为②因为③被④解⑤给、替⑥治理

11.D,均为连词,表顺承;/A一是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一是名词,处所;B,均为介词,一表比较,比,一表对象,对;C均为动词,一是依照、顺着,一为乘着,趁着

12.C:

只有两种对比,“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错13.C 14.B15.B

16.C(骑指的是骑马的人。

17.A(题目中的之是代词,指方山子。

B中的其是代词,指他的。

C中的之是助词,“的”。

D中的之是代词,但指代的是“他们”,光、黄间异人。

18.D(需指出的是,(4)属于侧面描写,也符合题意,故应选。

)19.C(开门见山有误。

二、20.B(A.纰(pī)漏;C.颔(hàn)联,上档(dàng)次;D.按捺(nà)不住)

21.C(A.合衷共济—和衷共济;B.渲泄—宣泄;D.搏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