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复习专题训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58292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5.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复习专题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历史复习专题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历史复习专题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历史复习专题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历史复习专题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复习专题训练.docx

《历史复习专题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复习专题训练.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复习专题训练.docx

历史复习专题训练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14·海淀区期末考)以下地图按年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②①③④B.①②④③

C.④①③②D.②①④③

答案:

C

解析:

图①的关键信息是周都城在镐,所以是西周时期。

图②的关键信息是能够看到战国七雄的名称,所以是战国时期。

图③的关键信息是周都城在洛邑,并且晋国未被三分,所以是春秋时期。

图④的关键信息是殷,可知是商朝。

按年代顺序排列是C项。

2.(2014·济南市高三调研)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历九代国君。

其中,兄终弟及3人,次子继位1人,孙子继位2人,不明嫡庶1人,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仅2人。

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分封制度瓦解B.王位继承混乱

C.宗法制度松弛D.中央集权确立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了秦国九代国君王位继承的方式多样,可以看出当时宗法制没有得到严格的执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遭到破坏,故C项符合题意。

材料体现的是国君王位继承问题,排除A、D两项;B项是材料的表象,未反映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排除。

3.(2014·石家庄质检)中国在汉代就建立了封驳制度。

所谓“封”,就是把皇帝的敕令退还回去拒不执行;所谓“驳”,就是指出皇帝敕令中存在的错讹失误。

汉代的丞相,在制度上享有封驳权。

例如汉哀帝时,丞相王嘉就退回了皇帝要加封董贤的诏书。

可见,封驳制(  )

A.避免了君主决策失误B.保证了吏治清明

C.易为当权者所利用D.对皇权有一定制约

答案:

D

解析:

在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皇帝独尊,封驳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君主决策失误,但不能说避免,故A项说法错误。

封驳制是针对皇帝敕令中存在的错讹失误,与吏治没有关系,故B项说法错误。

虽然古代也会出现权臣当权,但是权臣还是要借助君权的,因此C项错误。

汉代的丞相,在制度上享有封驳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有一定制约,故D项正确。

4.(2014·成都市毕业班一诊)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形成了“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的国家治理体系。

这一体系有利于(  )

①稳定中央政府的赋税来源 ②保障政令畅通和征发兵役 ③削弱郡县长官的行政权 ④促进农民的自由流动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答案:

A

解析:

“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符合秦朝实行的郡县制,这一制度使皇帝在政治上的政令能够直达百姓,在经济上实行了直接按户收税,故①②正确;郡县长官的行政权力受中央制约,但并未削弱,故③错误;将农民五户一伍,十户一什,加强了对他们人身的控制,故④错误。

5.(2014·湖南十三校联考)据《吕氏春秋通诠·知度》载:

“上计,战国、秦、汉时地方官于年终将境内户口、赋税、盗贼、狱讼等项编造计簿,遣吏逐级上报,奏呈朝廷……称为上计。

”据此,“上计制”的主要意图是(  )

A.控制地方财政税收B.监督考核地方官员

C.提高地方行政效率D.防止官员弄虚作假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内容可知,这一措施主要是为了监督考核地方官员的政绩,B项正确。

从材料中“盗贼、狱讼”可知A项表述片面。

材料不能体现行政效率状况如何,排除C项。

D项只是体现了材料部分信息。

6.(2014·陕西省长安一中高三一模)某学者在其所著的历史论文中先后呈现了如下材料:

“芒芒禹迹,划为州”(《左传》襄公四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左传》昭公六年);“鲧作城郭”(《世本·作篇》)。

据此推断这位学者所引材料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  )

A.阶级的产生B.王的出现

C.早期国家诞生D.世袭制的确立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国家的出现。

国家出现的标志包括“城郭”“法律”和“疆域区划”,这与材料中“芒芒禹迹,划为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鲧作城郭”相印证,这些说明早期国家已经诞生。

7.(2014·福建省高三质检)察举制是西汉时期开始实行的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其重要内容是举“孝廉”。

132年,尚书令左雄建言改察举之制:

(一)限年40岁以上才得举“孝廉”;

(二)确定考试内容;(三)对有特殊才干者,不限年龄。

当时顺帝予以采纳。

察举制这一改革力图解决当时“孝廉”(  )

A.人数太多的问题B.拉帮结派的问题

C.徒有虚名的问题D.士人难参政的问题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了察举制的改革主要是在年龄上的限制,目的是为了解决当时人数太多的问题。

8.(2014·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有学者指出:

中国古代农业是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

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

A.千耦其耘B.男耕女织

C.精耕细作D.自给自足

答案:

C

解析:

题干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注重对农业生产的多投入和技艺的推广,这是精耕细作的体现,C项正确。

9.(2014·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

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  )

①私田开始出现 ②农业产量的提高 ③“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④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A.①②③B.①②③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铁制农具的增加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加速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加速了小农经济的逐步形成,②③④正确;早在公元前6世纪,私田就已出现,①错在“开始”,排除含①的选项即可。

10.(2014·甘肃省天水一中高三考试)“今之事君者皆曰:

‘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

”孟子的这段话在无意中揭示了当时(  )

A.井田制已经土崩瓦解

B.平民也能凭借本领效力诸侯

C.诸侯以土地作为主要财富

D.诸侯国以扩充土地作为战争的主要目的

答案:

A

解析:

“我能为君辟土地”意为能够为统治者增加土地。

这意味着私田的开垦,井田制已经土崩瓦解,A项正确。

11.(2014·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质检一)《尚书·洪范》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

“一曰食,二曰货。

”《周礼》记载:

“以九职任万民……六日商贾,阜通货贿。

”材料反映了当时统治者(  )

A.实施重农抑商政策

B.重视和鼓励商业发展

C.提倡“工商皆本”

D.强调耕战以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尚书》中把“货”排在了国家政务的第二位,《周礼》也强调了商贾的价值,这说明当时的统治者重视和鼓励商业发展,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12.(2014·山东日照一中高三月考)《考工记》是春秋时期记载手工业技术的著作,其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这表明(  )

A.铁器的使用已取代铜器

B.工匠已经掌握了较高的合金冶炼技术

C.中国开始进入“青铜时代”

D.诸侯“问鼎天下”,分封制、宗法制土崩瓦解

答案:

B

解析:

题干材料详细介绍了铜与锡在冶炼中的比例,这反映了我国春秋时期手工业者已掌握了较高的合金冶炼技术,B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青铜时代”指的是夏、商、西周时期,C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

13.(2014·长春市一调)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发展。

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很不普及,但汉武帝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

其主要原因在于(  )

A.铁业官营政策的推行B.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C.杜诗发明和推广水排D.铁农具的广泛应用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对盐铁实行政府控制,官营盐铁促进了相关手工业的发展,故选A项。

B项与材料无关,C项是三国时期的,D项是材料现象的结果。

14.(2014·全国高考冲刺卷一)汉高帝二年,秦初亡也,关中大饥。

米斛万钱,人相食。

令民就食蜀、汉。

……民不得耕种,而豪傑金玉尽归任氏,任氏以此起。

——《资治通鉴》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民不聊生,而任氏却囤积居奇,大发国难财。

为了遏制这种情况,统治者采取措施抑制这种情况的发生。

以下有效的是(  )

①货币官铸 ②对工商业者加重征税 ③官营贩运

④物价管理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汉初的经济政策。

从材料信息可知,汉初经济凋敝,民不聊生,不法商人囤积居奇,大发国难财。

为限制这种情况,汉初统治者将铸币权收归国有,加强对工商业的管理,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项正确。

15.(2014·重庆文综)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

该作品是(  )

A.《诗经》B.《老子》

C.《庄子》D.《离骚》

答案:

D

解析:

由题干中“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和“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等可知,该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故D项正确。

其他三项皆与题干所述作品的特点不符。

16.(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答案:

D

解析:

秦、晋时期的法律对待亲子、养子的态度由不同到一致,说明形式上的亲情关系也得到认同,这是儒家伦理发展、强化的结果,故D项符合题意。

仅从私拿养子财物是否有罪的变化不能得出亲子、养子权利相同的结论,A项错误;视养子如亲子,并未弱化血缘亲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宗族利益的保护,C项错误。

17.(2014·北京市西城区期末考)董仲舒认为: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这种思想(  )

①使天文学受到统治者重视 ②在理论上有助于“仁政”推行 ③属于没有价值的封建迷信 ④指出要实行政治的大一统

A.①②B.①④

C.③④D.②③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题干所给材料属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这种学说认为,天和人事相通,相互感应,故①正确。

由材料中“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可知,“天人感应”学说有利于统治者实行“仁政”,而不是毫无意义,故②正确,③错误。

“天人感应”是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干预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而非要求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故④错误。

答案选A项。

18.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黄色的矿物颜料“雌黄”涂抹后重写。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有“以雌黄改‘宵’为‘苜’”的记载。

后人把那些不问事实,妄论一番,轻易下结论,称之为“信口雌黄”“口中雌黄”。

这一现象说明(  )

A.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B.古代科学与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

C.古人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D.纸的应用带动了相关技术及文化的发展

答案:

D

19.(2014·潍坊市模拟)莱布尼茨说:

“中国人缺乏心智的伟大之光,对证明的艺术一无所知,而满足于靠经验而获得的数学,如同我们的工匠所掌握的那种数学。

”他认为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是(  )

①缺乏数理逻辑推理 ②不注重科学分析 ③不重实用 ④注重经验总结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对证明的艺术一无所知”可知,①②正确;由“满足于靠经验而获得的数学”可知,④正确,③错误,故选B项。

20.(2013·海南单科)下面是汉字“律”的四种字体,其中直接取代篆书而流行的字体是(  )

答案:

C

解析:

直接取代篆书而流行的字体是隶书。

二、非选择题(21题22分,22题18分,共40分)

21.(2014·福建省厦门市质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铁农具的广泛使用,使小家庭有独立经营农业生产的可能,而且只有小农经营才能发挥生产潜力。

……在小农经营的范围内,要在小块土地上增加生产,那就势必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精耕细作的道路。

……其后手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冶铁业和机械制造技术的进步,帮助和推动了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

——摘编自万国鼎《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传统的发生发展

及其影响》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

它……因而特别适于土质粘重、田块譬小的江南水田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摘编自陈文华《农具发展史》

材料三 增加粮食产量的一个重要办法是扩大耕地。

……战国时期,对丘陵地、平地、低洼地三种类型的土地已有所利用。

到汉代,种植业比较发达的中原地区,沼泽地已基本上垦辟治理为农田。

汉以后,北方人口不断向南方迁移,加上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使南方地区农田的垦辟扩大也出现了新形势。

——摘编自《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成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战国时期传统精耕细作农业产生的原因。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农业生产模式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8分)

(2)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8分)

(3)结合材料三,说明材料所反映的耕田方式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影响。

(6分)

答案:

(1)原因:

铁农具的广泛使用;独立的家庭式小农经营的产生;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的需要;手工业生产技术发展的推动。

影响:

为中央集权的建立奠定了经济基础;促进了民本思想的形成。

(2)特点:

耕作技术不断革新,并由北方逐步向江南推广。

影响:

促使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产生;推动经济重心南移;促进农耕文明的繁荣。

(3)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但导致了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

22.(2014·长沙市一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代)主父堰本学长短纵横术,可是“晚乃学《易》《春秋》”。

——葛志毅、张惟明《先秦两汉的制度与文化》

材料二 “文翁,少好学,通《春秋》……为蜀郡守,仁爱

好教化。

见蜀地,文翁……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

——《汉书》

材料三 朱熹用理学思想重新注释“四书”,引导读书人。

他还编著《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

——任世江《“古代中国主流思想演变”之我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主父堰晚年改学《易》《春秋》的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辟陋有蛮夷风”的蜀地会“学于京师者比齐鲁”。

(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宋明理学在思想文化上的影响。

(6分)

(4)结合以上材料分析儒家思想的两大功能。

(4分)

答案:

(1)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的政策;重用儒家学者。

(2)蜀郡太守文翁设立郡学,促进了儒家文化的传播。

(3)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全社会每一个家庭;形成了一种重气节、重道德、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民族文化性格;“存天理,灭人欲”的观念压抑了人们的创造性。

(4)政治功能和社会伦理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