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研究生英语一年级上下册翻译省纸打印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57621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1.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研究生英语一年级上下册翻译省纸打印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当代研究生英语一年级上下册翻译省纸打印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当代研究生英语一年级上下册翻译省纸打印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当代研究生英语一年级上下册翻译省纸打印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当代研究生英语一年级上下册翻译省纸打印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研究生英语一年级上下册翻译省纸打印版.docx

《当代研究生英语一年级上下册翻译省纸打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研究生英语一年级上下册翻译省纸打印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代研究生英语一年级上下册翻译省纸打印版.docx

当代研究生英语一年级上下册翻译省纸打印版

当代研究生英语读写教程(下)A课文译文

第一单元人生旅程(节选)

盖尔·希伊

1.一个人在每一特定时期内的生活都是由外部生活和内心生活这两个方面结合而成的。

外部生活是指我们在文明社会中的实际生活(对文明社会中实际活动的参与),其中包括我们的工作、社会地位、家庭生活、(担当的)社会角色、我们如何向社会展现自己,以及如何参与到社会中去等。

内心生活是指我们所参与的种种外部活动对我们个人产生的影响。

例如,我们目前的生活体系是符合我们的价值观、目标和理想呢,还是与之相违背?

我们的个性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发挥,还是受到某种程度的压抑?

在每一特定时期,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又有何种感受?

2.正是在人的内心世界这个领域中,一些重大的和基本的转变开始使人失去自我平衡,这就意味着必须进行调整,以步人人生发展的下一个阶段。

∕人的是阶段性的:

在人生必经的一些重大转折关头,如果一个人觉得失去自我平衡,这就意味着要进行调整,以步人人生发展的下一个阶段,这些重大转折贯穿人的一生,只是是人们往往不承认自己具有这样一种内在的生命系统。

如果你问一个看来不得志的人:

“你为何如此消沉?

”大部分人总是把那些内心因素解释成比较明显的外部因素——他会对你说:

“我之所以以不高兴,是因为我最近搬家了,我原来的工作也换了,我的妻子又回学校去读研究生,还要干什么倒霉的社会工作,还因为其他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或许只有不足十分之一的人会说:

“我感到有一种不可名状的烦恼,尽管很痛苦,可我还得设法忍受它、克服它”更少有人会承认这些思想情绪的波动和外界因素没有什么关系。

然而这种痛苦可能需要好几年才能熬过去、

3.在这些变化和转折中,我们对生活方式的看法要经历四个感知方面的微妙变化:

第一,通过与他人比较(交往)形成的自我意识(对自己的看法);第二,在生活的各种威胁面前所具有的安全程度(的变化);第三是我们时间的认识,是感到来日方长,还是开始感到时日无多?

最后是对自己的精力和活力的直觉意识,是感到精力充沛,还是感到力不从心?

这些都是在我们内心里产生的若明若暗的感觉,它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基调,影响着我们(作为)采取行动前的(依据的)种种决定。

4.成年后的生活(心理发展)很不容易。

正如童年时代一样,每一步不但提出新的发展仟务,还要求我们放弃对从前有效的方法。

在每一发展阶段,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得放弃,一些虚幻的安全感和舒适良好的自我感觉也得放弃,以便能有更大的空间发展自己的独特个性。

寻求自立

5.不到18岁,我们的座右铭就已非常明确而响亮:

“离开父母,自力更生。

”话虽如此,实际情况未必尽然。

一般说来,我们依然还是家庭中无法自立的成员。

即便是离家在外上学:

,我们也经常感到自主权不时地要受到客观因素的限制和侵犯。

6.18岁之后,我们便开始认真考虑如何才能真正地离家独立自主。

上大学、服兵役以及短期外出旅行等自然是社会为我们提供的第一次在家庭和自己的基地之间进行的双程旅行。

为了显示自己对社会的看法与父母不同,我们常常急于寻找一切可称之为独立见解的看法。

我们大声抗议“我很清楚我该做什么!

”但实际上对此并不确定。

我们为证实自己的信念,常常追求“一些时尚概念,尤其是在父母感到神秘或者不懂的问题上更想独树一帜。

7.无论在社会上尝试什么角色我们都时时有一种恐惧,即自己还是个孩子,无力照管自已。

于是我们就采取了对什么都不在乎的态度,假装信心十足,以此掩盖我们的恐惧心理。

为了寻求支持以摆脱父母的羁绊,我们求助于同伴,于是他们便成了为我们出谋划策的参谋。

只要同伴与我们的看法一致,意趣相投,他们就可以取代家庭的庇护。

但这种关系一般长不了。

一旦彼此的看法出现矛盾,双方便会分道扬镳。

这时我们就又有可能回到家里。

对于18到22岁的青年人来说,这种去而复返的现象司空见惯。

8.人生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在同龄人中、在性别角色中、在期望的职业中、以及化思想意识和世界观方面确立自己的位置。

这样,我们既有离家独立的动力,也有了离家独立的心理准备。

9.在这个阶段,我们想离开家庭独立生活,而另一方向又渴望与另一个人结合以重新找到安全和舒适感。

因此,在这段时间里,最神秘、最令人神往的事之一莫过于同一个出众的异性想结合,来带动我们事业的发展。

然而,在这个阶段内结婚的青年人,越发延长同家庭及亲属在经济和感情上的维系,无法实现真正独立的愿望。

10.在力图自立的阶段中,风风雨雨的锻炼也许有利于促使一个人正常地长大成人。

如果一个人没有在这一阶段遇到任何自立的危机的话,那在将来某个发展阶段他一定还会遇到,但那时他要付出的代价将可能更加沉重。

迷惘求索的二十几岁

11.到了二十几岁,我们面临的难题是如何在这成年人的世界中生存(自立)。

再内心波功的青春期后期,我们关注的焦点是:

“我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生活的真谛到底是什么?

”而此时我们几乎全沉浸在有关外部生活的问题上:

“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抱负得以实现?

”“最好从何处着手?

”“我们应该朝什么目标努力?

”“谁能帮我的忙?

”“别人是如何走过来的?

12.与前一阶段相比,这个阶段的时间更长,也更稳定一些。

在这个阶段中,人们的任务既艰巨而又令人振奋:

绘制一幅美妙的生活蓝图,这种美好的憧憬会使我们充满活力、激情和希望;为毕生的事业做好准备;如果可能的话,找一个良师益友。

还要培养一种既不丧失自己固有的风格,又能做到善解人意的能力。

最初的实验基地必须围绕自己设计的生活监图去建立。

13.“做我们‘应该’做的事。

”这是二十儿岁的人的生活基调。

但我们应该做什么主要取决于家庭的类型,文化的影响,以及同龄人的特定见解。

如果当时最盛行的社会时尚就是到了这种年龄要结婚成家,那么年青人就会去建立小家庭。

14.二十几岁的人内心有一种可怕的想法,他们认定自已所做的选择将来不能改弦易辙。

实际上这种担忧是不对的,因为变化是可能的,改变初衷也常常是必然的。

15.这个时期有两个方面的动力在起作用。

一种动力是信誓旦旦地要为未求筑造一个坚实而安全的生活构架。

不过那些未经深思熟虑就落入一种现成的生活模式的人,往往到头来会发观自己陷入了一个十分狭小的天地里而不能自拔。

16.另外一种动力就是不断地开拓和尝试。

他们把任何生活结构都看成是试验性的,因而可以随意更改的。

在极端的情况下,这些人的工作试来换去,人际之间的短暂邂逅接二连三,结果很可能在一种反复不定的状态中度过这二十几岁的时光。

17.虽然我们在二十几岁时的选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对于我们生活方式的形成还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有的人按照关在自己小天地里的生活模式一直生活下去,有些人则变来变去很难定型;有的人少年得志,成就卓著,有的人一心为他人奉献。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类型。

这些生活模式都极大地影响着每个人在人生每一阶段所面临的具体问题。

18.由于幻想的鼓舞和支持以及对自己的意志充满信心,我们在二十几岁时普遍认定自己所选择的道路是人生真正的事业所在。

如果有人说我们很像自已的父母,说我们的言行举止是父母十多年来教育和熏陶的结果,我们会很不高兴。

ll,“不,我绝不是那样,我与他们不同。

”我们总会这样说。

第二单元艾滋病与第三世界

哈拉里·彼得马里茨伯格

1.在富裕的国家里,艾滋病不再意味着死亡。

昂贵的药物使HIV呈阳性的患者能够维持生命,保持健康,或许还能长期地延续这种状态。

声势浩大的提高公众防意识的运动唤起了人们对艾滋病的关注。

在美国、日本以及西欧国家,艾滋病感染人数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上。

人们的危机感已成为过去。

2.相比之下,在发展中国家,这种疾病的传播却如同在风中传播的致命毒气。

穷人们付不起每年价值1万美元的神奇药物,因此上百万非洲人正面临着死亡。

从更长远的时间上看,有更多的的亚洲人也将面临此运。

在许多贫穷国家,艾滋病对公众健康和经济增长是最大的、也是最直接的威胁。

但一些国家的领导者却很少把它列为头等大事来对待。

3.自从20世纪70年代HIV首次被发现以来,已有4700万以上的人感染了此病毒,其中1400万人为此丧生。

去年的死亡总数达到了最高的年死亡率,即250万人。

现在HIV病毒已成为世界上第四号巨型杀手,前三号依次为呼吸系统感染、腹泻和结核病。

每年死于HIV病毒的人数已超过了疟疾,其威胁性正日益增长,并且无法估计何时能达到顶峰。

彼得·帕尔德是联合国艾滋病项目的负责人,他认为如果印度等亚洲国家不认真对待此事,受感染的人数可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4.引起AIDS(获得性免疫功能缺损综合症)的HIV(人体免疫缺损病毒)被认为是20∽世纪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由刚果的黑猩猩传染给人类的。

几年之后此病毒从刚果荒蛮浓密的从林爆发出来。

一旦流传开来,它就随着反叛部队穿越大陆的各个战区;随着货车司机驶过符个妓院;最终,可能随着空中乘务员飞往美国,并在那里于20世纪80年代初被发现。

当美国的同性恋者和开始意识到公共浴池、吸毒者开始意识到公共浴池、共用针头的危险性时,艾滋病已经开始在非洲制造巨大灾难了。

5.到目前为止,受害最严重的地区是非洲的东部和南部。

在博茨瓦纳、纳米比业、斯威士兰以及津巴布韦,有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年龄在15到19岁的人正在遭受由HIV或艾滋病带来的痛苦。

几年以后出生的博茨瓦纳儿童,其寿命将为40年。

而如果不是艾滋病,他们本来可以活到近70岁。

在津巴布韦的25个受监控的地区,怀孕的妇女接受了HIV病毒的检测。

1997年只有两个地区显示其感染率在10%以下。

在其它23个地区,受感染的妇女达到20%到50%,其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妇女将会把病毒传染给她们的婴儿。

6.非洲大国南非在种族隔离的年代由于很少与世界其他地区往来而免受艾滋病的影响,可是现在它却拥有世界上十分之一的艾滋病感染者,其数量超过其他任何一个国家。

在这个国家人口最多的省卡瓦祖鲁一纳塔尔,大约有三分之一的青壮年为HIV阳性患者。

7.亚洲将是下一个受灾地区,现已拥有700万感染者。

有着9.3亿人口的印度,处境不容乐观。

许多人认为印度的乡村地区相对安全,可以不受艾滋病的袭击,但事实并非如此、泰米尔那都是印度最小的邦之一,只有50万人口。

但最近的研究表明这里2%的乡间人口为HIV阳性。

由于10%的人口患其他性传播疾病,十分可能产生进一步的感染。

在浦那、马哈拉施特拉,人们对女性性病患者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发现90%的人以前从未与她们丈夫以外的任何人发生过性关系,但是13.6%的人呈HIV阳性。

8.艾滋病将会给贫穷国家的经济造成什么影响,现在无法说清,因为无法预测这种传染病将发展到什么程度。

来自纳塔尔大学的艾伦·怀特塞德持一种较为乐观的态度,认为艾滋病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不大,并指出即使是在此传染病的高发期,对其影响也不会超过0.6%,这是因为在贫穷国家许多人对正常的经济发展不起作用。

说得再残酷些,在一个拥有大量非技术劳力的国家里,死去的劳力很容易被取代。

9.也有一些研究人员持较为悲观的态度。

他们认为艾滋病比瘟疫折磨人的时间更长,所以治疗过程所需的花费就更大。

不同于中世纪时的政府,现代政府向健康人征收税款来帮助患者。

这样,负担便摊到每个人的头上。

同时,由于艾滋病是通过性行为传播的,受害者可能是社会上那些最年富力强的人。

最近一项在纳米比亚进行的调查显示,1996年艾滋病耗去这个国家生产总值的8%。

另一项分析预测,肯尼亚2005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将为艾滋病的影响而减少14.5%,其人均收入将减少10%。

艾滋病的治疗费用

10.总体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国家,越难以承受艾滋病带来的大量人员死亡的后果。

南非有着发达的工业,可现在已因为技术人才的短缺而受到打击,再也经不起失去更多的人才了。

在生活条件较好的发展中国家里,人们可以依赖较多的存款来支付医疗费。

而在有健康和人寿保险的国家里,那些保险业会因为大量的赔付遭受损失。

,于是保险公司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就会提高保险费或拒绝给HIV阳性的顾客进行办理保险。

在津巴布韦,人寿保险费由于艾滋病在两年内上升了四倍。

高昂的保险费迫使更多的人到公共医院寻求治疗。

根据一项推算,到2005年南非在HlV和艾滋病方面的公共医疗开支将达到总额的35%到84%。

11.从宏观的角度上看,艾滋病的冲击是逐渐显现出来的,但从一个家庭的角度来看,这个打击是突如其来的,也是灾难性的。

当全家主要的挣钱者染上了艾滋病,他或她的家庭损失就不是一个人的事了。

因为不只是他的收人没有了,他的亲属还要花时间和金钱去照料他,通常女儿们也不得不辍学在家帮忙。

更糟的是HIV感染也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事,它会由丈夫传染给妻子.母亲传染给嘤儿

预防艾滋病的阻力

12.人们把阻止艾滋病传播的最大希望寄托于廉价的疫苗,目前正在做这方衙的努力。

但是,要研制出对付像HIV病毒这样变化无常的疫苗是十分艰难的,代价也会十分高昂。

因此,对贫穷国家来说,唯一现实的办法就是注重预防。

而这也困难重重,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其中包括:

·性生活是享受。

许多人认为避孕套妨碍了他们的享受。

津巴布韦的人这样问道:

“你愿意吃糖果时带着包装纸吗?

·此话题为禁忌。

在肯尼亚,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徒们公开烧毁那些抵御艾滋的传病的传单和避孕套,因为他们认为这些东西是在鼓励人们性乱交。

·贫穷。

那些买不起电视的人晚上会选择其他方式打发时光。

另外.由于买不起抗生素,一些由性传播疾病带来的伤病无法治疗,这样就极易感染上HIV病毒。

·流动的劳力。

由于在南非打工所得的收人大大高于周围地区,外来人口大量涌入。

外来矿工,其中包括那些离家很远的南非矿工,一年中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常有妓女出现的单一性别宿舍里。

矿工们的生命本来就因为矿井倒塌而面临1:

40的死亡威胁,他们也就习惯于冒险。

可当他们回家时,便将病毒传染给他们的妻子。

·战争。

无论是由于卢旺达种族灭绝的大屠杀还是缅甸的政治迫害而逃离家园的难民,在逃离的同时也在传播HIV病毒。

军人们有固定的收入,又不惜冒险,因此比平民更容易从妓院里染上爱滋病。

当他们参战时,就将病毒传给他人。

在非洲,这个问题更为严峻。

不下七只军队卷入了在刚果的战争,乌干达军队也在其中帮助刚果的反叛力量。

刚果政府指责乌干达军队有意传播爱滋病病毒。

这不太可能,但是如果考虑到这七支军队中的高感染率,从发安哥拉部队的50%到津巴布韦的高达80%,便可知道其影响实际是一样的。

·男性至上主义。

在贫穷国家中,妇女很难向其性伙伴提出使用避孕套,妻子会因此遭受毒打。

强奸是经常发生的事,尤其是双方争执起来的时候。

强迫的性生活会因为出血而特别容易传播病毒。

·饮酒。

亚洲和非洲生产许多品质很高的啤酒。

有许多人靠烈性酒来迅速缓解贫困生活造成的精神压力,但是酒醉之后的性生活是不可能会想到使用避孕套的。

与艾滋病作斗争

13.悲观主义者对目前的形势感到绝望。

但是从以下三个成功的事例中人可以看到其障碍并不是不可逾越的。

14.首先来看泰国。

泰国的成功原因之一是及时准确地了解情况。

HIV病毒是80年代中期男性同性恋者中首次被发现的,卫生医疗部门立即着手对高发人群进行监视,尤其在吸毒者和妓女集中的地区。

1988年上半年,在曼古一家医院测试出吸毒者中的HIV阳性比例从1%上升到30%。

此后,妓女中的此项比例也在飞速上升。

15.政府迅速做出反应,开始了一项对泰国公民性行为的调查。

接着公布了调查结果:

男性中存在大量不加任何防范措施的商业性性行为。

因此对他们提出警告:

如果他们不改变自己的行为,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将威胁他们的生命。

同时发起了一场“100%使用避孕套”运动,劝妓女在与非固定性顾客接触时,90%的时间里要有防范措施。

16.政府最有成效的举措是使人们相信在他们看到自己的伙伴死于艾滋病之前很久,自已就已经面临危险了。

泰国政府认为没有必要像肯尼亚那样由于害怕吓走了旅游者而淡化HIV传播的严重性。

泰国人被反复告知HIV的危害性,以及如何避免它,最后由他们自已去做出选择,大多数人还是愿意长寿而不是早死。

17.再来看乌干达。

泰国的经验表明在一个有着良好的教育基础、经济比较繁荣的国家里人们可以如何去做。

乌干达的经验则表明在一个贫穷的、几乎文盲的国家里也能看到希望。

约韦里·穆塞韦尼在1986年宣誓就任总统时就意识到了艾滋病的威胁,并广泛提醒人们行动起来抵抗艾滋病。

18.乌干达的成功关键来自两方面:

第一,穆塞韦尼要求每一个政府部门严肃对待此事,还要求他们实施自己的计划来防范病毒。

接着进行了一系列对性行为的精确调查,每项调查仅花费3万美元。

第二,他意识到政府所能做的非常有限,因此他给予许多非政府组织自主权。

这些组织大多由外资支持,他们可以采取任何措施来教育人们远离危险的性行为。

19.最后来看塞内加尔。

如果说乌干达的经验表明一个贫穷国家可以如何改变传染病的传播,那么塞内加尔的经验则表明如何当传染病刚出现时就将其阻止。

这个西非国家比较幸运,它离HIV的起源地有上千英里。

80年代中期,当非洲的其他国家已在遭受磨难时,塞内加尔还几乎是一片净土。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报业和广播电台一起制定了全国艾滋病控制计划,以将其防范国门之外。

20.与以上三个国家相比,再来看看南非。

在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到来时,总统纳尔逊·曼德拉对卡瓦祖鲁—纳塔尔人说如果不加以控制,HIV会毁灭他们的社区。

这个演讲很出色,但不是因为它的内容,因为曼德拉一向有能力感染他的听众,而是因为它的少有。

与穆塞韦尼不同,他不太运用自己的权力来鼓励人们过安全的性生活。

这个忽略是灾难性的。

在坎帕拉(乌干达首都)路面坑洼不平的大街上,随处可见宣传忠诚和使用避孕套的标语。

而记者在南非的八个月中只看到两张抵御艾滋病的标语,还都贴在位于比勒陀利亚的联合国艾滋病办公室里。

第三单元HlV新说

迈克尔·戴

1.近四年来,艾滋病病毒引起免疫系统灾难性崩溃从而导致艾滋病这一理论一直主宰着人类对这一病毒的研究。

但是这种理论的一致性现在正在动摇,部分原因是由于免疫学家弗兰克·米德马领导的一支荷兰小组对HIV的研究工作。

如果荷兰小组是正确的话,其影响将是深远的,感染HIV的人将有望得到新方法的治疗。

而一些花费几十亿美元的研究项目中最具权威的理沦就会被推翻

2.流行的观点认为HIV导致艾滋病的原因是每天病毒自身繁殖几十亿倍,以此速度杀四几十亿个被感染的主要防御细胞,即一种叫做CD4的T细胞。

这些至关重要的细胞协调产生身体的免疫反应。

每天被感染的病人的免疫系统试图补充这些细胞。

经过数年像这样的免疫斗争,人体最终没能战胜病菌,CD4细胞的数量降到了危险的程度,致使身体不能保护自身免受微生物和癌细胞的袭击。

3.但是米德马和他在阿姆斯特丹大学的同事对此有不同的看法j,他们间意CD4细胞的数量最终减少了的观点,但并不认为是病毒杀死了它们。

他们认为病毒削弱了机体产生新CD4细胞的能力,并且至关紧要的是病毒捕捉淋巴结和其他组织中现有的细胞,阻止它们出入血流。

由于大量的CD4细胞以这种方式被困住了,因此机体不能产生足够数量的新细胞,而循环细胞数量的下降使得细胞对各种入侵细菌作出反应的范围和能力越来越受到限制。

4.很自然,流行理论的支持者对荷兰小组的理论表示怀疑。

纽约亚伦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现有理论的创始者及支持者大卫·霍对同事说,“假如他们是正确的,整个(爱滋病研究)领域会出现一片混。

”但是在其他地方有争议的荷兰理论正逐步获得更多人的支持。

该理论实际是建立在自1990以来一直在一些研究人员中流行的一些观点之上,这些研究人员包括马里兰州的瑟尔穆恩公司的伊冯娜·罗森堡以及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约翰·斯普伦特。

本月初,米德马的最新发现在格拉斯哥举行关于HIV新疗法的重要会议上公布——这种迹象表明这些观点已引起奋斗在艾滋病治疗最前沿的人士们的兴趣。

5.HIV是细胞的主要杀手这一已被公认的理论首次出现在1995年,当时霍和他的同事,还有伯明翰阿拉巴马大学乔治·肖领导的另外一组人员在杂志《自然》上发表了两篇开创性的沦义。

这些论文报告说在感染了HIV的病人体内CD4细胞大量快速地发生变化,使用药效很强的抗病毒药物混合疗法导致CD4细胞数量骤然剧增。

霍和肖推断说细胞数量的迅速反弹是由于抗病毒药物的作用。

这种药物通过阻止HIV自身的复制来阻止病毒杀死(溶化)细胞,而新细胞被迅速生产出来。

这种具有说服力的理论为HIV如何能够造成这样大的灾难提供了一个简单的解释。

一夜之间,该理论成为(权威性的)教条。

6.1996年11月米德马提出了一种不同(于这一权威性理论)的观点。

当时他研究的重点是末端染色体。

这些末端染色体是在染色体每一端的一小部分DNA,在细胞分裂的每个循环中变短。

米德马和他的同事认为,假如CD4细胞不断地被破坏,那么产生新细胞所需要进行的持续不断的细胞分裂将会逐步消耗掉末端染色体∕端粒。

7.然而,末端染色体的长度被证明是稳定的。

“这就意味着(免疫)细胞没有发生大量的变化,”米德马说,“我们的数据不能作出其他的解释。

”他认为假如细胞是在消失而不是被破坏,那么HIV一定是在阻碍细胞的生产。

8.霍不同意这种说法。

他说一种叫做末端染色体酶的物质在需要不断进行分裂的细胞(如生殖∕再生性细胞)中重建末端染色体,这种酶在感染了HIV的病人体内过于活跃。

它活跃于他们的免疫细胞中,而正常情况下它是不存在的。

他认为这种过分活跃可以解释为什么未端染色体没有变短。

但是米德马的小组已在感染了HIV的病人身上测试了T细胞,没有发现末端染色体酶活性增加的证据。

霍反驳说他们的测试不够精确(没有精确到足以显示出端染色体酶活性的增加),需要使用特殊的检验方法。

9.霍的观点得到了英国皇家癌症研究基金会末梢染色体专家托马斯·林达尔的支持。

他说“我认为末梢染色体的论点……不是非常有力的。

众所周知,末梢染色体酶的活性是很难测量的。

10.的确,现在其他的研究人员认为米德马有可能错误解释了他最初的观察结果。

他们认为他发现末梢染色体的平均长度是稳定的是因为他未觉察到消失非常快的那些细胞——正是这些细胞在以霍认为的速度发生变化时具有最短的末梢染色体。

11.无论末梢染色体的研究是否有重大意义,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认为HIV的确妨妨碍了新T细胞的产生。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马克·麦丘恩认为这个阻止新T细胞产牛的位置可能是胸腺,即产生CD4细胞的器官。

但是荷兰研究小组和其他一些研究人员越来越确信存在另一种可能性。

如果T细胞从血液中消失了,也许不仅仅是因为新细胞无法产生,而且是因为现有的细胞隐藏在其他组织中。

霍和其他研究人员观察到当受到感染的人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时CD4细胞大量地涌入血液,而米德马和他的同事对此感到迷惑不解。

他们知道这种增加是快速的,然后达到了一个稳定的状态,因此他们认为不可能是由于产生了新细胞,因为这只会导敛细胞数量的缓慢、持续的增加。

相反,这种增加必定是由于释放了被囚禁在淋巴结和其他地方的观有的CD4细胞。

12.他们自己的试验证明了他们直觉性的预测。

当他们分析感染HIV的病人在开始抗病毒治疗阶段血液中的T细胞时,他们发现CD4细胞同样急剧增加,在三周内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

这些发现似乎也能解释使医生感到困惑的现象,即感染HIV的病人病情越严重,当他们开始抗病毒治疗时CD4细胞开始增加的数量就越多。

米德马说这是因为随着感染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细胞被囚禁住了。

如果霍和肖是正确的话,CD4细胞在这些病人体内的增加就应是适度的,因为病毒杀死了他们体内很多的细胞。

13.但是新出现的细胞的性质给了荷兰小组进一步的支持。

它们几乎全都是所谓的CD4记忆细胞,即已经与从入侵细菌那里产生的抗原接触过的细胞。

另外,所谓的自然的CD4细胞.即没有接触过抗原的细胞,不会立即出现。

这些研究结果支持了这样的论点:

抗病毒的药物不是阻止HIV杀死细胞,而仅仅是向血液中释放被囚禁在别处的成熟的CD4细胞。

14.对于CD4细胞从血液中消失后进入淋巴组织这一说法的明显反应可能是“为什么不数一数它们的数量?

”可惜说来容易做来难。

去除淋巴组织是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