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爱国诗欣赏点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51724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生爱国诗欣赏点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民生爱国诗欣赏点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民生爱国诗欣赏点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民生爱国诗欣赏点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民生爱国诗欣赏点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生爱国诗欣赏点拨.docx

《民生爱国诗欣赏点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生爱国诗欣赏点拨.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民生爱国诗欣赏点拨.docx

民生爱国诗欣赏点拨

民生爱国诗欣赏点拨

民生爱国诗简介:

这些诗作中蕴含着忧国忧民、一片报国这心的深情和凝重,蕴含着不畏强暴、临难不敬的高亢和激越,也蕴含着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凛然和正气。

诗人们或于书斋之内,投笔而起,或于戎马倥偬之际,横槊赋诗,或于赴义完节之时昂首浩歌;或吟、或啸、或叹、或唱、一首首、一篇篇,俱是他们满腔热血的升华。

历代以来,这些光照千古的诗篇为世人所传诵,他们的爱国精神和壮举成为后人效仿的楷模,激励着后人谱写出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正气歌。

爱国诗篇中闪烁着中华民族的道德和精神,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又生生不息,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就是这种道德和精神。

这种道德和精神是巍巍华夏极其丰厚的文化遗产中最瑰丽的部分。

爱国主义诗歌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直抒胸臆

《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 陆游的“一片丹心”始终得不到报国的机会,不能不常常感到压抑和愤慨,在诗中也就表现为在激昂的基调中又鸣响着悲怆。

“气如山”的雄心壮志与“空自许”的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郁结在心的郁闷、失意、悲怆化做了滔滔江水狂泻而出,有着非常强的感染力。

  

(二)托物言志

《卜算子?

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酷爱梅花,因为它象征着气节。

他的《落梅》诗说:

“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梅花开时不畏严寒,落时不恋春光,来得光明,去得磊落。

陆游所心折的正是梅花的这种高洁品格。

他甚至幻想“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希望终身与梅花为伴。

此词咏梅,实际上是借梅花的品格自明心迹,自抒怀抱。

上片感遇。

“驿外”二句,说梅花流离沦落,所居非地;“已是”二句,说梅花备受风雨摧残,所遇非时,突出梅花遭遇的不幸。

下片咏梅历尽磨难,留得芳香而去。

从中不难看到作者身世与人格的投影。

他早年因爱国议论触犯秦桧被黜,后来又因“力说张浚用兵”被免职。

他在南宋苟且偷安的环境中,一直颇遭时忌,但爱国斗志始终不衰,甚至老而弥笃。

此词是他晚年所作,借咏梅以表达其坚定不移的爱国立场和政治节操。

  (三)借景抒情

《关山月》“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关山月》就题意而生发,叙写同一个月光之下,关山(边境)内外三种不同人(将军、士兵、遗民)的境遇和心态。

前四句写将军:

临边不战,沉湎声色,弛废战备。

次四句写士兵:

虚度岁月,暴骨沙头,壮志难酬。

后四句写遗民:

渴望恢复,连年落空,忍死等待。

月亮是全篇的背景光源,三种人都是今夜月下的不眠之人,苍白的月光照出他们各不相同的欢乐悲苦。

诗歌的重点是写“壮士心”和“遗民泪”交织成的“月下之恨”,而“将军乐”则从正面揭露了造成这一千古悲剧的历史原因是“和戎”的国策。

全诗以淡淡的月光涂抹了一层悲愤的时代色彩,无声地吐诉着作者心头对“和戎”国策的谴责和报国无门的憾恨。

  (四)以梦述怀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荒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作此诗时作者已经六十八岁,尽管年老体衰,闲居乡下,却仍然盼望着为国尽力。

一个深夜,风雨交加,诗人睡梦中仿佛正在战场上激烈拼杀。

诗歌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的精神,充分表现了诗人崇高的爱国之情。

民生爱国诗歌鉴赏:

示儿

陆游

死后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赏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

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

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

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首陆游的晚年的作品,抒发了作者内心慷慨激愤、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之情,激昂中透着悲怆。

感慨自己年轻时不知道世事艰难,满怀兵定中原的豪气。

雪夜驾战船巡视瓜州渡秋风驭铁马勒缰大散关。

胸中自有万里长城,自认可以保疆卫国,恨不能仿效诸葛卧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叹如今白发照镜,中原没有收复,人民仍是流离失所,壮志难酬!

关山月

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①关山月:

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

②和戎句:

孝宗隆兴二年(1164)下诏与金人第二次议和。

计至淳熙四年(1177)放翁写这首诗时,已相隔十四年。

这里说十五年,是举其概数。

③朱门沉沉:

富贵之家门户深深。

④厩(jiu):

马房。

⑤戍楼:

边防上守望的建筑。

刁斗:

军中白天作烧锅、夜间代更鼓用的器具。

⑥遗民:

沦陷区人民。

诗中痛斥了南宋朝廷醉生梦死、不恤国难的态度,表现了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苦闷以及中原百姓渴望恢复的愿望,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渴望统一的爱国情怀。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注:

轮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这里泛指边地。

诗的前两句点明自己虽然年迈力衰独处孤村,但并不悲哀绝望,还想着替国家出征防守边关,表达出诗人对复国大业充满胜利信心。

“不自哀”以“僵卧孤村”来反衬,更显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

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写得形象感人。

诗人心头始终郁结着慷慨之情,所以当夜深人静、听窗外风雨时,触景生情——由风雨大作的气势联想到官军杀敌的神威,诗人激动不已,即便入梦也是铁马冰河,从而抒发了诗人宝刀不老,愿为收复中原大地而驰骋杀敌的壮志豪情,并以此喻写、衬托抗金义士的坚强勇武及收复失地的壮志。

全诗意境开阔,气魄恢宏,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热,具有很强的艺术概括力。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唐代乐府名。

李白的《塞下曲》共有六首,反映唐代反击西北部少数民族侵扰战争情况。

这里选的是第一首,描写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现戍边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诗的前四句描写景物,极写边地的酷寒,以表现戍边将士为国御敌不怕艰难困苦的精神,全从侧面写出,意脉贯通,措语天然,不拘格律。

诗的后四句刻画人物,表现军旅生活的紧张和戍边将士的英勇、警惕。

从结构上看,前四句对艰苦环境的描写,正是为后四句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作铺垫,足见作者构思的匠心。

作者善于抓住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来概括生活,表现主题。

如以五月天山寒冷、无花无柳而只能闻《折杨柳》曲来衬托边塞环境的艰苦,以“随金鼓”和“抱玉鞍”来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及高度警惕来寇的情景。

结尾两句“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诗人代替将士们直抒胸臆,更是音韵铿锵,气势豪壮,表达了誓死消除边患,为国立功的愿望与决心。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

剑外,指剑门关以南,也称剑南,这里代指古代蜀地。

蓟北,即蓟州,指今河北北部及辽宁西南部一带,是安史叛军举兵叛乱地。

由于个人的生活遭遇和身处复杂动荡的时代,杜诗大多都有沉郁、悲凉、凝重的色彩,但此诗却不同,它一扫往昔沉郁悲壮的气氛,写得大喜若狂、轻快明朗。

首联点明事实原委,写诗人虽偏居“剑外”,但听到官军收复了遥远的“蓟北”后,喜极而泣。

河南河北被收复,曾给广大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安史之乱被平定,想着自己即将会与广大人民一样获得安定的生活,诗人怎能不喜极而泣、热泪纵横呢?

颔联两句以转作承,着笔深化,写出了诗人的妻儿子女笑逐颜开、欢天喜地的心情,这使得诗人更是激动万分,从而漫卷诗书、兴高采烈。

此两句妙笔传神,诗人那种大喜欲狂的情状,跃然纸上,惟妙惟肖。

诗的后两联,继续就喜意升华,由前面的国喜、家喜,转入写喜归,表达了诗人意欲开怀痛饮,放声高歌,准备趁着大好春光早日返乡的心情。

这是一首有名的“快诗”,开篇伊始,即运笔如飞,四联八句,一气呵成,情感炽烈。

它之所以脍炙人口,千古传唱,主要在于它深刻而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从军行(选一)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

“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

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

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

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

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

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

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

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

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摸鱼儿

【宋】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这是我国爱国诗词中的名篇之一,作者是宋代的爱国词人辛弃疾。

这首词和《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作手法相似,都是借原本没有感情的事物来抒发作者的爱国情感。

本篇作于淳熙六年(1179)春。

时辛弃疾四十岁,南归至此已有十七年之久了。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作者满以为扶危救亡的壮志能得施展,收复失地的策略将被采纳。

然而,事与愿违。

不仅如此,作者反而因此遭致排挤打击,不得重用,接连四年,改官六次。

这次,他由湖北转运副使调官湖南。

这一调转,并非奔赴他日夜向往的国防前线,而是照样去担任主管钱粮的小官。

现实与他恢复失地的志愿相去愈来愈遥远了。

行前,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摆下酒席为他送别,作者见景生情,借这首词抒写了他长期积郁于胸的苦闷之情。

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失宠女人的苦闷,实际上却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屡遭排挤打击的沉重心情。

词中对南宋小朝廷的昏庸腐朽,对投降派的得意猖獗表示强烈不满。

上片写惜春、怨春、留春的复杂情感。

词以"更能消"三字起笔,在读者心头提出了"春事将阑",还能经受得起几番风雨摧残这样一个大问题。

表面上,"更能消"一句是就春天而发,实际上却是就南宋的政治形势而言的。

本来,宋室南渡以后,曾多次出现过有利于爱国抗金、恢复中原的大好形势,但是,由于朝廷的昏庸腐败,投降派的猖狂破坏,使抗战派失意受压,结果抗金的大好时机白白丧失了。

这中间虽有几次北伐,结果均以签订屈膝投降的和约而告终。

北伐的失败,反过来又成为投降派贩卖妥协投降路线的口实。

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匆匆春又归去",就是这一形势的形象化写照,抗金复国的大好春天已经化为乌有了。

这是第一层。

但是,作者是怎样留恋着这大好春光呵!

"惜春长怕花开早"。

然而,现实是无情的:

"何况落红无数!

"这两句一起一落,表现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落红",就是落花,是春天逝去的象征。

同时,它又象征着南宋国事衰微,也寄寓了作者光阴虚掷,事业无成的感叹。

这是第二层。

面对春天的消失,作者并未束手无策。

相反,出于爱国的义愤,他大声疾呼:

“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这一句,实际是向南宋王朝提出忠告,它形象地说明:

只有坚持抗金复国才是唯一出路,否则连退路也没了。

这两句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明知春天的归去是无可挽回的大自然的规律,但却强行挽留。

词里,表面上写的是"惜春",实际上却反映了作者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急切心情,反映了作者对投降派的憎恨。

这是第三层。

从"怨春不语"到上片结尾是第四层。

尽管作者发出强烈的呼唤与严重的警告,但"春",却不予回答。

春色难留,势在必然;但春光无语,却出人意外。

所以难免要产生强烈的"怨"恨。

然而怨恨又有何用!

在无可奈何之际,词人又怎能不羡慕"画檐蛛网"?

即使能象"蛛网"那样留下一点点象征春天的"飞絮",也是心灵中莫大的慰藉了。

这四句把"惜春"、"留春"、"怨春"等复杂感情交织在一起,以小小的"飞絮"作结。

上片四层之中,层层有起伏,层层有波澜,层层有顿挫,巧妙地体现出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心情。

下片借陈阿娇的故事,写爱国深情无处倾吐的苦闷。

这一片可分三个层次,表现三个不同的内容。

从"长门事"至"脉脉此情谁诉"是第一层。

这是词中的重点。

作者以陈皇后长门失宠自比,揭示自已虽忠而见疑,屡遭谗毁,不得重用和壮志难酬的不幸遭遇。

"君莫舞"三句是第二层,作者以杨玉环、赵飞燕的悲剧结局比喻当权误国、暂时得志的奸佞小人,向投降派提出警告?

quot;闲愁最苦"至篇终是第三层,以烟柳斜阳的凄迷景象,象征南宋王朝昏庸腐朽,日落西山,岌岌可危的现实。

这首词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

一是通过比兴手法,创造象征性的形象来表现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时局的关切。

拟人化的手法与典故的运用也都恰到好处。

第二是继承屈原《离骚》的优良传统,用男女之情来反映现实的政治斗争。

第三是缠绵曲折,沉郁顿挫,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词风。

表面看,这首词写得"婉约",实际上却极哀怨,极沉痛,写得沉郁悲壮,曲折尽致。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

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

结句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内容评析:

满怀家国之愁,壮志未酬的词人在友人纵谈离去之后,借酒浇愁愁更愁,他拨亮油灯,抽出宝剑,醉眼朦胧中,恍惚回到当年战斗的情境。

嘹亮的号角吹遍了「连营」,广阔的土地上,战士们正在分食大块的烤肉。

此时鼓瑟齐鸣,反映边塞生活的军乐雄壮震天。

原来战士们正在沙场点兵!

在词人的笔下,看似信手拈来的点兵场面,火热的战斗激情却自然喷涌而出。

一个“连”字,透出声势之豪壮,军容之整肃。

“八百里”、“五十弦”佳对天成,与“吹角连营”相辅相成,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意境。

下片以两个特写镜头开始:

骏马飞快,箭如霹雳,惊心动魄。

马与箭两个具典型意义的事物,以色彩鲜明的词语,写得历历如画。

这一切都是为了“了却”洗雪国耻,恢复中原的“天下事”,是为了施展雄才大略,赢得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生前身后名!

读到此,有声有色,酣畅淋漓的点兵场面,斩将擎旗的英雄战士,了却君王天下事的赤胆忠心,无一不跃然纸上,然而一个陡转——可怜白发生!

一下从理想的高峰跌入了现实的深渊。

全词至此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思绪。

这首词基调雄壮高昂,真不愧为壮词。

而结句的悲壮低徊,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

更令人感慨与寻思。

词的结构上也不同于一般词作,上下片语义连贯,过片不分,直到最后一句突然一个顿挫,读来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实为辛弃疾沉郁顿挫的典型之作。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不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颔联从小处落笔,情因景生,景随情移,其含义有两种解说:

一说这是对比写法,以乐景写哀情,诗人为国家残破和亲人离别而伤愁,所以看见繁花烂漫,反使之痛苦流泪,听到鸟鸣也感到心惊。

另一说是以花鸟拟人,因感时伤乱,花也流泪,鸟也惊心。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都是为了表明诗人感时之深,恨别之切,

典型题例分析: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全国卷2)

南柯子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

数枝幽艳湿啼红。

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

人间辛苦是三农①。

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

指春耕、夏耘、秋收。

(1)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贴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

为什么?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案】:

(1)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

不是为惜春伤怀。

从两方面可以看出:

一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

“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2.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春行即兴唐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注:

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1)诗人春天经过宜阳,面对眼前的景物,抒发怎样的情绪?

答:

(2)谈谈你对“花自落”、“鸟空啼”的理解:

 

答:

(1)抒发国破山河在、花落鸟啼的愁绪。

(2)“花自落”,强调了“无人”,写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说明无人来欣赏,只好任其自开自落。

“春山一路”,不仅使人想到山花烂漫,鸟语宛转的佳境,但著以“鸟空啼”却成了以乐写哀,以闹写寂,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凉。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百嘉村见梅花

龚鼎孽

天涯疏影伴黄昏,玉笛高楼自掩门。

梦醒忽惊身是客,一船寒月到江村。

  注:

龚鼎孽(1615-1673),字孝升,崇祯元年进士。

清兵入关后做太常寺太卿,康熙

时官至礼部尚书。

(1)诗中是怎样写梅的?

梅在本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4分)                   

                                           

(2)这首七言绝句后两句的诗眼,有人认为是“惊”,有人认为是“客”,有人认为是“寒”。

你认为是哪一个字?

为什么?

(4分)

                                   答:

(1)写梅生存的空间:

天涯;梅的形象:

疏影;梅的背境:

黄昏。

(2分)作用:

借梅抒情,托梅言志。

借梅花表达思乡之情,苦闷寂寞之意。

(2分)

(2)“寒”。

(1分)用梅的疏影、玉笛、高楼等意象。

(1分)表达自己身为贰臣,内心的痛苦寂寞,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眼前的月亮着一“寒”字,正是他心境的写照,写出了百愁萦绕,无可奈何的凄凉。

(2分)“惊”或“客”,分析正确,表达情感正确也得分。

4.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宿江边阁杜甫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1)试述诗人的见闻。

(2)试述本诗的主旨。

 

答:

(1)所见:

山径一片昏暗,暮云罩着山岩,河水翻腾,水中的月亮也随着波浪而摇晃着。

所闻:

鹳鹤在水面上掠过,豺狼在山中的喧叫声。

(3分)

(2)本诗是写诗人因社会的动乱,自己又无力实现整顿乾坤的夙愿,故此忧心如焚,彻夜无眠的情形。

表现出诗人忧心国事的情怀和潦倒艰难的处境。

(3分)

 5.阅读下边两道诗,根据揭示,完成赏析。

(6分)

宋代民歌观祈雨

(施耐庵《水浒传》)(唐)李约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1)两首诗的前两句,都写大旱。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则主要采用侧面描写的写法,先写“桑条无叶”

“土生烟”,从农事的侧面写春旱的深重;后写“箫管迎龙”,则从农夫的侧面表现了

人们祈雨的急切。

(2)两首诗都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诗歌主题。

第一道第三句写“农夫”的焦急愁苦,第四句写“公子王孙”的闲适逍遥,二者构成鲜明对比,表现了对剥削阶级的厌憎;第二首

 

答:

(1)运用正面、侧面相结合的写法(1分),先写“赤日炎炎”,从正面揭示干旱的自然原因(1分);后写“野田禾稻”,从侧面表现干旱的严重后果。

(1分)

(2)前两名写百姓面临干旱,苦求龙王赐雨(1分),后两句写“朱门”歌舞升平,生怕天阴影响管弦发声效果(1分),二者构成鲜明对比,揭示了尖锐的阶级对立(1分)。

6、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九日

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请比较分析诗人在这两首诗中抒发的相同情感。

(4分)

(2)请比较分析《九日》一诗颈联和《登高》一诗尾联表现手法的不同。

(4分)

 

答:

(1)羁旅之愁、思亲怀乡:

“弟妹萧条各何在”、“独登台”;感怀身世,衰老多病:

“衰谢”、“百年多病”;忧国伤时,战乱频繁:

“干戈”、“万里悲秋”。

(注:

答到两点给两分,答到三点给四分。

(2)《九日》诗颈联借景抒情,写日落时分听到一声声黑猿的啼哭,在霜天秋晚见到白雁南来,营造了一片凄苦的思亲怀乡之情。

《登高》一诗尾联直言“艰难苦恨”“潦倒”,直抒胸臆/直接抒情。

(注:

两首诗各两分,其中术语1分,阐释1分。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江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