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互联网技术构建中的政治构建.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95067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互联网技术构建中的政治构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互联网技术构建中的政治构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互联网技术构建中的政治构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互联网技术构建中的政治构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互联网技术构建中的政治构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互联网技术构建中的政治构建.docx

《论互联网技术构建中的政治构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互联网技术构建中的政治构建.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互联网技术构建中的政治构建.docx

论互联网技术构建中的政治构建

论互联网技术构建中的政治构建

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并从根本上深刻变革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政治环境。

过去十年中,各种政治行为体与信息和传播技术的生产、使用和管理,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事实上,互联网自20世纪60年代孕育以来,一直伴随着诸多政治因素。

国家控制、自由主义、跨国合作和商业竞争的奇妙糅合,塑造了今天的互联网。

作为互联网前身的阿帕网是冷战催生的产物,而构成互联网技术体系的关键性技术内核也内嵌着政治性,在互联网发展初期的国家行为更是塑造着互联网的政治秉性。

因此,互联网天生是政治的,它不仅是一项技术实体,而且是一项被嵌入社会和政治实践,被赋予政治内涵的实体。

整个互联网的研发过程,随处能够看到美国政府和军方决策的影子。

可以说,互联网既是政治的产物,又是政治的工具。

一、阿帕网诞生的政治背景

纵观阿帕网的诞生历史,我们不能无视阿帕网天生的政治秉性。

第一,美苏冷战背景下,苏联太空技术取得突破导致美国民众集体恐慌,他们迫切要求美国在高技术领域重新获得对苏优势,ARPA这一机构正是艾森豪威尔政府向公众交出的一份答卷;第二,作为阿帕网的重要理论基础的分布式网络构想的诞生深受核战争影响;第三,参与阿帕网研发的人员要么本身就是国防部的主管或技术人员,要么后来陆续成为ARPA成员,且ARPA的研发基金大部分来源于国防部和美国政府,他们的研发或多或少考虑到军事应用,必然会倾向于国防部和美国政府的相关政治考虑。

1.冷战阴影下ARPA的建立

二战过后,国际体系重新洗牌,苏联迅速崛起,成为美国之外的另一个超级大国。

斯大林执政后,苏联经济增长成绩斐然,自1945年至1950年,国民收入、工业产值、重工业产值都增长了近一倍,虽然其中有夸大的成分,但不可否认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在这一阶段大大超越了美国的增长速度。

斯大林执政后期,到赫鲁晓夫上台期间,苏联国家实力的上升,导致其国家战略的转型,由相对防御到主动谋求参与国际决策的资格。

苏联的经济增长和强烈的政治诉求,显示了世界权力中心的转移,苏联由挑战国走向领导国,开始与美国争夺国际事务领导权。

美苏之间的对立现在变得更加紧迫,也更直接,美苏之间的对抗是史无前例的。

从1946年到1952年期间,美国对苏联的评估主要集中在军事实力,其对美国发动战争的可能性,以及科技水平上。

信息的不透明、恐慌的加深,导致这些报告出现了许多错误的夸大。

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的一份报告中认为,苏联在军事科研和空间项目的资金、人员、设备投入增长明显,自1950年至1966年期间,预计将增长10倍,而且仍将持续增长。

政治上的不信任,必然导致双方战略政策的转移。

美苏将对方视为对手,在各方面都展开了竞争,导致了长期的军备竞赛。

1951年,苏联成功爆炸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地位,随后两国分别爆炸了氢弹,愈演愈烈的核竞赛逐渐蔓延到科技研发的其他方面。

美国进行科研创新迎合战争需求的传统由来已久,1946年研制成功的ENIAC(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就是美国应对二战时计算弹道的军事需求所研发的。

面对来自苏联的可能威胁,美国一方面积极备战核战争,另一方面愈加担忧核大战时集中控制的计算机通信系统遭受核武器打击而陷入瘫痪的情况,这种焦虑在苏联1957年成功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Sputnik1后达到了顶峰。

陷入恐慌中的美国认为苏联部署的洲际导弹(ICBM)将超过1000枚,进一步的误解导致美国加紧发展太空方面的技术,以维持对苏联的技术优势。

受到苏联发射卫星的刺激,艾森豪威尔政府召集了总统科学顾问,在与科学顾问深入讨论后,决定由国防部成立高级计划研究署(ARPA),进行高科技研发,应对苏联早期的太空开发计划。

时至今日,打开ARPA的网页仍然能看到这一部门的任务是为美国国防部选择一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计划,并对这些研究计划进行管理和指导,追踪那些危险性和回报率都很高的研究和技术。

2.核战背景下分布式网络应运而生

20世纪60年代,美国中央控制式网络发展已经相对成熟,国家通讯极大地依赖于这一系统,加之世界上其他国家陆续拥有了核技术,一些具有前瞻性思维的官员开始考虑如何在核战争情况下保持有效的通讯,于是分布式网络构想应运而生。

ARPA深入研发了这一技术,并将之作为阿帕网的技术基础,1969年一个拥有四个网络节点的阿帕网正式投入使用,人类自此进入网络时代。

分布式网络构想的提出者是来自RAND公司的保罗巴兰,他于1959年进入RAND,由于当时正处于冷战的非常时期,研发生存性网络与核战争的威胁有着莫大的关系。

指令与控制是军队指挥系统的生命线,对巴兰来说,指令与控制理论的研究是最重要的。

当时美国的所有通讯系统都是线路交换式的,巴兰的构想需要构建一个分布式网络,在其构想中,每个网站都没有整个网络的地图,更不受中央的控制。

这样一来,就算战争环境中,破坏了网络中的任何一个点都不至于导致整个网络系统的崩溃。

巴兰的第二个伟大发明是把信息分解成大小相当的小块,即信息块,这样就可以用数据段来注满网络,所有信息块都由不同的路径到达目的地。

每个信息块在网络中经由一站站的传递,每一站都有纪录,直至到达目的地。

而传送过程中,若有块没有送达,最初的电脑还会重新发送这个块,当所有信息块都到达终端后,再被目标电脑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信息,这就是后来的分组交换技术中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3.核心技术人员与国防部关系紧密

阿帕网的核心技术开发人员或多或少带有军方背景,要么本身就任职国防部,要么在接触阿帕网的研发后接受了国防部的招安。

时任国防部长的McElroy推崇研发部门不应该干涉研究人员的科研兴趣,建议成立一个由国防部直接领导的专门开发前瞻性技术的部门。

McElroy将宝洁公司的传统带进了这个初组建的部门,科研人员可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军事价值并不是首要考虑因素,加之美国财政大量的经费投入,ARPA吸引了大量科研人才,许多颠覆性的创新发明在这一时期被研发出来。

有学者这样评价在冷战环境中诞生的ARPA弥漫着一种文化氛围,即国家对军事的必要支持与无拘无束却又严肃的科学追求精神的相结合。

这样的文化氛围和充足的经费吸引了一大批人才,这些科学家的到来与阿帕网的创建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主张时间共享计算方式的利克莱德在任职ARPA主管的两年中,以独到的见解说服国防部和ARPA进行分时技术的研发,此阶段美国计算机科学研究的经费有70%投向ARPA,大多数都投向他于1962年确定的项目。

1966年,当罗伯特泰勒接管IPTO(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时,利克莱德的思想已经影响了整个ARPA及其研究项目,因此,泰勒许多关于网络技术的申请能够很快通过,并获得大量研发资金投入。

泰勒在后来回忆到:

我们通常在没人授意的情况下,注意把我们瞄准的研究课题与国防部的技术要求联系起来,国防部的技术问题也是美国及全世界许多其他部门试图努力解决的问题。

泰勒还通过ARPA主任赫茨菲尔德向林肯实验室施压,积极争取劳伦斯罗伯茨到ARPA的网络项目中来。

其后三年,罗伯茨工作的成果就是举世闻名的ARPANET。

二、互联网关键性技术的政治载荷

温纳认为,技术在两个意义上具有政治属性。

一是特殊技术装置或系统的发明、设计或安排提供了给定政治体系中确立权力和威望的手段二是政治技术与生俱来,人造系统似乎要求或强烈要求与政治关系的某个方面相吻合。

关于互联网的政治性的许多议题是其关键性技术的政治秉性所引发的,这些技术内蕴的政治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互联网建构社会与政治行为。

互联网的技术结构,包括物理层、协议层、架构层在内,或多或少地使网络行为成为规制的产物,人们在干预互联网的设计中能够嵌入特定的价值理念,一旦设计完成,这些价值理念将会持续发挥作用。

那些掌握了网络关键性技术的人,尽管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挑战,但他们通过各种部件结构决定着网络行为最基本的规范是颠扑不破的潜规则。

1.物理层:

分组交换技术的去中心化本质分组交换技术是阿帕网的传输基础,分组交换技术在分散的网络中是一个最为高效的数据传输方式,原理是将要传输的数据分为离散的数据块,在通过网络传输之前,先标记每个数据块,在接收端再将它们重新整合。

就其本质上讲是去中心化的,这一特点使其同时兼具不可控性和灵活性,直接决定了未来互联网的特性。

这种去中心化的技术结构,使信息能够扩散到整个社会,将会拓展政府政策制定的参与范围,从权力中心的少数人扩大到外围许多想参与的人中间,权力的扩散导致了分权。

未来学家曼纽尔卡斯特曾预言:

对于未来的日子,民族国家将会继续努力,为了对全球互联的电讯网络中流通的信息进行控制而奋斗。

我打赌这是一场必输的战场,同时,随着这个最后的挫败,国家权力的基石也将丧失。

信息即权力,互联网在实现信息共享的同时,必然将打破传统国家行为体的信息垄断。

分组交换技术颠覆了以往的信息传输与接收模式,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从未如此混淆过。

在互联网世界,每个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从而消解了中心化。

以分组交换技术为传输基础的互联网,决定了其主要功能是信息共享,信息共享意味着信息垄断的消亡,帝国霸权也将不复存在,著名战略学者乔良甚至预言,美国之后将不再有帝国。

2.协议层:

TCP/IP协议塑造互联网基本价值观TCP/IP协议是互联网软件的基础,即所谓的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由网络层的IP协议和传输层的TCP协议组成。

这一协议定义了电子设备如何连入因特网,以及数据如何在它们之间进行传输的标准。

TCP/IP协议的缔造者温顿瑟夫和罗伯特卡恩最初的设计理念是设计一种使得单个网络能够分离开来进行设计和创建,每种单个网络可以向用户或其他互联网供应者提供独特界面的协议。

TCP/IP协议的创建影响着互联网技术基本价值观建立。

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跨国团队合作是互联网技术创新的显著特征,因国际合作带来的技术融合也成为后来互联网进一步发展的推动力。

莱纳等人认为,TCP/IP协议支撑起互联网发展的四种价值理念,已经预示着互联网将出现的发展及带来的相关问题,这四种基本价值观包括:

每个不同的网络代表它自己,当它接入网络时不被要求进行调整;网络传输应具有活力和灵活性;由网关和路由器来连接网络,应避免数据包通过网关时的信息滞留;在运行中不应有全球层面的控制。

这四种基本价值观实际上确定了互联网无限扩张及去中心化的特征,内蕴于作为基础的TCP/IP协议之中。

一方面,互联网不受限制的传播特性加速了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不同文化不断相互碰撞、融合;另一方面,掌握着互联网传统优势话语权的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传播基本价值观,互联网从一开始就成为西方价值观输出全世界的技术支撑。

3.架构层:

根服务器的控制产生全球信息霸权在基于TCP/IP协议的互联网的运行中,需要将模糊数字地址转化为确定域名地址,这套域名解析系统称为域名系统(DNS),也被称为全球互联网的根。

它采用树形结构和分级授权的域名管理机制,将主机域名的管理授权给各级的域名服务器,形成一个分层结构。

在这个分层结构中,最顶层的称为根域,其余的称为子域。

全球仅有13台根服务器,其中包括一台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主服务器,其余9台设在美国,英国、瑞典、日本各一台。

随着人们对互联网技术的依存度加深,由根服务器引发的利益争夺和政治问题愈演愈烈。

根服务器几乎是网络治理所有问题的来源,根服务器影响了国家权力的管辖范围,削弱了国家对信息权力的管控,导致隐私权的丧失,甚至危及国家安全。

美国凭借在互联网技术研发中的先行者优势,将TCP/IP协议标准推广到使用互联网的全球所有国家,基本上所有的互联网服务供应商都依赖这一标准协议,使得建立另一种标准的退出成本大大增加。

在此情况下,美国独占全球根服务器的一台主根服务器和9台辅根服务器,战争期间,美国只需通过关闭其服务器就可以限制域名服务,使得对抗国的计算机网络从世界上消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