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社会工作实务》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50633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0.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社会工作实务》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电大《社会工作实务》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电大《社会工作实务》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电大《社会工作实务》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电大《社会工作实务》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大《社会工作实务》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

《电大《社会工作实务》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社会工作实务》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大《社会工作实务》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

电大《社会工作实务》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

考点1:

通用过程模式的4个基本系统对社会工作实务的作用通用过程模式强调运用各种系统资源,通过对其进行组合、调适,发挥和调动它们的潜力,来增强人们的社会功能,从而达到改变人与系统的目标。

根据社会工作实务的具体过程,通常将通用过程模式分成了改变媒介系统、服务对象系统、目标系统和行动系统等4个基本系统,这4个基本系统为社会工作实务提供了基本框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用过程模式的4个基本系统对社会工作实务的作用知识点汇总表

知识点

基本内容

通用过程模式的4个基本系统

1、服务对象系统

2、改变媒介系统

3目标系统

4、行动系统

通用过程模式的4个基本系统对社会工作实务

1、帮助社会工作者识别任务

2、完善社会工作实务的目标

3、合理确定行动系统的规模或组成

4、与不同规模和类型的系统工作需要掌握更专门化的知识

5、在实务过程中要懂得如何推动组织的改变

6、在实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也需要不断诊断行动系统的情况

考点2: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的特点

通用过程模式将助人过程看做是一个有计划、有步骤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实务过程是一个有弹性的、各阶段有时交叉重叠的、持续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程序。

其具体的特点有:

1、强调助人是一个过程社会工作帮助个人和社会系统提升社会功能,解决或预防问题的产生,需要经过一个操作实施的过程,有计划、有步骤地达到改变的目的。

2、运用综合方法通用过程模式在理论取向上采取综合的立场,从各种知识和方法中选取最好和最适当的加以综合运用。

这些知识和方法经过了实践检验,确实可信。

3、工作过程阶段化通用过程模式将助人过程划分为逻辑上前后相连的几个阶段。

例如,介入是在有了计划和签订服务协议之后进行的行动。

通用过程模式将助人过程区分为不同阶段并不意味着助人过程是截然分开的、各自独立的。

相反,分解划分的主要目的在于,显示助人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主要特点。

在实际工作中,不同的阶段可以交叉和重叠。

4、工作任务阶段化在通用过程模式中,助人的每一阶段对服务对象都是重要的,都有与之相联系的具体任务,社会工作者完成每一项任务也都需要专门的技巧。

一个阶段的任务完成不好,会影响到完成下一个阶段任务的完成。

5、整合的价值观通用过程模式整合了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观,在每一阶段的工作中都强调服务对象的参与,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接纳。

同时,通用过程模式还强调社会工作的伦理守则,强调对服务对象负责,让服务对象参与持续的、定期的评估和总结。

整合的社会工作价值有助于社会工作者专业责任的履行。

考点3:

运用通用过程模式应考虑的因素在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在运用通用过程模式时,通常应考虑如下几个因素:

1、助人过程各阶段的先后次序是有弹性的通用过程模式假定,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都有面对面的接触,服务对象参与所有工作阶段。

这在以个人为服务对象的个案工作中表现比较明显。

然而,就社会工作多样的工作场所来说,也会有与个案工作不同的地方。

例如,在青少年服务中心或居委会的社区工作中,社会工作者要先评估社区的需要然后才策划工作方案,再接着寻求社区居民的直接参与,即先有评估后有建立关系和接案的工作。

在某些危急情况下,例如发现儿童有可能被虐待时,社会工作者首先要保护儿童,将其带离危险的环境,即进行直接的介入。

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助人过程还会在某一阶段被简化。

例如,在接案后就结案,或者将服务对象转介给另一个机构。

2、工作过程可能是螺旋式的尽管通用过程模式的各阶段有先后顺序,但这并不是说必须完成一个阶段后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

事实上,在助人过程没有结束前,哪一个阶段都不会真正结束。

这是因为,对服务对象问题的理解是一个随时间不断深入的过程,而且问题本身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这要求社会工作者在与服务对象工作时不断发现新问题,不断修正原来的计划。

所以说,助人过程是螺旋式上升的,而不是直线式的,社会工作者在完成一项工作后都要回过头来看看上一个阶段的工作是否需要再进一步进行跟进。

3、模式本身只可作为实务过程的参考通用过程模式并不是包治百病的万能药,不可能解决助人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它更像是一张地图,为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方向提供重要的信息和引导;它只能作为助人过程中的路标,而不能将其看作是全部真实立体的助人场景。

社会工作者要学会运用社会工作的知识的技巧来弥补抽象模式的不足,根据实际情况随时修正工作方法,调整工作过程。

考点4:

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

1、通用社会工作过程模式的概念通用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指的是从实践经验中提升出来的、描述和总结了实务运作过程中的重要变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因而是具有结构性、广泛性和一般性的相对固定并且具有普适性的工作程序,是在社会工作实务开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普遍性的工作方法。

通用过程模式所涵盖的方法和技巧可以用于帮助个人,也可用于家庭、小组、组织和社区工作中,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通用方法。

故此,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就是一种用于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是对助人行动之基本程序和方法的概括。

通用过程模式显示和说明了,社会工作的助人过程具有稳定性和规范性。

因此,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为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组织起助人思想和行动,为社会工作价值、知识和技巧的运用提供了一个框架,指示着助人活动的方向,是一个结构化的适用于所有社会工作领域和服务对象的一般性的实务方法。

2、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基础是社会工作实务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在分析案主问题和提供服务方案时的基本理论依据。

社会工作实务涉及的理论依据,教材中提到了4个方面:

(1)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是关于“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理论,包括人们生活所处的各个社会环境系统的理论,例如家庭、团体、组织和社区的知识”,重点放在个人、群体、社会和经济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上。

这些知识对于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实施都是最基本的,是认识服务对象需要与问题的重要理论。

(2)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视角,重点要求考生能够运用系统论的视角来统筹分析案主的问题及处境,并能从系统论的视角提供整合性的服务方案。

具体知识点要求掌握人类社会系统的特点,形成社会工作的系统视角:

一方面,考生要掌握人类社会系统的特点,了解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每个子系统相互交叉,彼此渗透,形成错踪复杂的网络。

另一方面,考生要养成社会工作的系统分析视角。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系统”是指社会系统内各个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如夫妻、家庭、邻居、医患关系、小组、机构、照顾系统等。

系统理论分析组织、政策、社区和群体对个人的影响,认为个人处于环境中的各种系统不断的相互作用中。

社会工作的目的就是要改善服务对象与其系统间的相互作用的形态和性质。

(3)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实务常用的一个理论,考生要重点掌握生态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核心概念,以及在该理论的视角下社会工作实务的介入方式和实务方法。

(4)优势视角和增能理论。

优势视角可增能理论实际上是社会工作实务的一个基本理论视角。

该视角认为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都有其内在的能力,包括天赋、知识、社会支持和资源,只要存在适当的条件,就可以建设性地发挥自身功能。

3、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的分析范式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的理论依据为社会工作实务提供了基本的分析视角和依据,在具体的分析方式方面,社会工作者尚需要熟练运用内外影响力范式、社会功能范式和生命周期范式等来分析案主的情境及其问题和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服务方案。

4、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中的基本要素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的基本要素是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的主要分析元素,也是社会工作实务的主要切入点,因此需要给予重点掌握。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的基本要素具体包括:

个人或系统完成生命任务的条件与资源;个人或系统与资源系统的互动;个人或系统的困难与社会问题的关系。

第二章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

  考点1:

接案阶段社会工作者的主要任务

  “接案”是社会工作实务过程的第一步,是社会工作助人活动的开端,也是整个助人过程的基础和起点。

这一阶段社会工作者的主要任务:

  1、了解服务对象的来源

  服务对象的来源通常有3种情况:

主动求助的、他人转介的、由社会工作者主动接触而成为服务对象的。

  2、认定服务对象的类型

  服务对象真正接受机构服务之前,他们都还是“潜在的服务对象”。

考生在这里要具体分析这3类服务对象:

自愿型服务对象、非自愿型服务对象、不自愿或被强制接受服务的服务对象。

  3、了解服务对象的求助过程

  服务对象的求助过程在某种情况下决定着社会工作的介入策略。

考生需要理解的是:

初次求助的服务对象和求助多次或者有过多途径求助经历的服务对象,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需要采取的技巧和介入的策略应有所不同。

  4、使“潜在服务对象”成为“现有服务对象”

  现有服务对象,是指服务对象前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求助,并已经使用社会工作者所提供的资源或正在接受社会工作者协助的服务对象。

潜在服务对象,是指那些尚未使用或接受社会工作协助和社会工作资源帮助,但未来可能需要服务资源和协助的服务对象。

  考点2:

接案的步骤及核心技巧

  接案是一个有结构的操作过程,遵循一定的步骤并使用专业的方法技巧,包括:

准备、面谈、收集资料和记录。

考生需要掌握的各步骤的内容及技巧如下:

  1、做好面谈的准备并拟定初次面谈提纲

  

(1)资料准备。

  

(2)拟定面谈提纲。

提纲的内容一般包括:

介绍自己和自己的专长;简要说明本次会谈的目的和内容,双方的角色和责任;介绍机构的功能和服务、相关政策(如保密原则)和工作过程;征求服务对象对会谈安排的意见,对机构和社会工作者的期望;询问服务对象是否有需要紧急处理的事情,以便提供及时的协助。

  2、面谈

  

(1)面谈的目的。

面谈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一个面对面地讨论问题以确定是否建立专业协助关系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有意识、有目标的人际互动。

  

(2)面谈的主要任务:

?

界定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

?

澄清角色期望和责任。

?

激励并帮助服务对象进入受助角色。

④促进和引导服务对象态度和行为的改变。

  (3)面谈的技巧:

?

主动介绍自己。

?

沟通。

?

倾听。

  (4)面谈中回应服务对象的方法。

  3、收集资料

  

(1)资料收集的范围和内容。

包括个人资料、身体情况、服务对象的特点与能力、服务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

  

(2)收集资料的主要方法。

主要包括:

亲自向服务对象进行询问;向服务对象的相关人进行咨询;查阅服务对象的档案记录;进行家访等。

  4、初步预估

  初步预估的任务主要是要界定并确认服务对象的问题,对照机构功能看是否能够处理;通过了解服务对象对问题的看法,看服务对象是否愿意由社会工作者协助,最终达到服务协议;同时确定服务对象要解决的问题的轻重与先后次序,看是否需要马上处理一些对服务对象有严重影响的问题。

  5、建立专业关系

  社会工作的专业关系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态度与情感的互动,目的在于帮助服务对象与环境之间达到更适应的合作关系。

建立专业关系的技巧包括:

(1)同感。

(2)诚恳。

(3)温暖与尊重。

(4)积极主动。

  6、决定工作进程

  在接案阶段,一般有如下几种可能:

  

(1)终结服务。

这里要理解终结服务的具体情形。

  

(2)转介其他服务。

转介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转介。

  (3)进入下一个助人阶段。

  7、签订初步的服务协议

  服务协议的内容包括:

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初步界定;机构和社会工作者可以提供的服务;相互的角色期望及暂定的工作时间长度。

服务协议的形式可以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

  在这里,考生不仅要记住接案的4个步骤指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每一个步骤中所嵌套的小知识点。

比如,接案准备阶段的第一项工作是了解服务对象的来源,考生仅仅掌握到此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掌握服务对象的3个来源分别是:

主动求助;他人介绍或机构转介;社会工作者通过外展工作结识到的服务对象。

  考点3:

影响接案成功的因素

  常见的接案不成功的影响因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期望不一致

  2、社会工作者的能力不足以提供帮助

  3、临时事件和外部障碍

  4、服务对象不愿接受帮助

  5、社会文化因素

  6、不同专业间的配合出现问题

  考点4:

接案应注意的事项

  社会工作者在接案时应注意4个方面的问题:

  1、决定是否需要紧急介入。

  2、权衡是否有能力处理问题。

  3、决定问题的优先次序。

  4、保证服务对象所要求的服务符合服务机构的工作范围。

  在这4个方面中,决定是否需要紧急介入和决定问题的优先次序最为重要,是考试的重点。

考生要清楚地知道在哪些情况下是需要紧急介入的。

《教材》中给出了4种情况:

自杀、性暴力、离家出走、虐待。

那么,从这4种情况以此类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凡是接案时社会工作者评估服务对象的处境危险或危急时,均可以实施紧急介入行动,以保证服务对象的人身安全。

  决定问题的优先次序在接案时同样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作的科学与高效。

社会工作做的是人的工作,情绪情感方面的沟通工作是开启后续辅导工作的一把金钥匙。

因此,在决定问题的优先次序上,社会工作者要把握住3点:

第一,先易后难;第二,尊重服务对象的意愿;第三,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共同决定先后顺序。

其中,第一点先易后难最为重要。

考生在复习的时候要结合实际工作来理解什么是先易后难,哪些工作属于易,哪些工作属于难。

而且,在与服务对象共同讨论的过程中,问题解决的难易程度往往是由服务对象来决定和选择的。

考试的时候考生在设计服务方案或者在提出介入策略时,就要注意所提出的解决方案的先后顺序了。

  考点5:

预估的目的、任务、特点及原则

  预估就是收集资料和认定问题的过程,是把所有有关服务对象的资料组织起来并使其具有意义的专业实践活动。

  1、预估的目的

  

(1)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客观因素。

  

(2)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主观因素。

  (3)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成因与使问题延续的因素。

  (4)识别服务对象及环境中的积极因素。

  (5)决定提供服务的方式和内容。

  2、预估的任务

  

(1)了解服务对象存在的问题。

  

(2)了解服务对象个人生活经历及行为特征。

  (3)了解服务对象与环境的互动状况,及其对自身问题的认识和改变的动力与能力。

  (4)了解服务对象所处的环境系统的状况。

3、预估的特点

  

(1)持续性。

  

(2)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共同参与。

  (3)行动取向。

  (4)有可识别的步骤。

  (5)渗透了专业判断。

  (6)有局限。

  4、预估的原则

  主要包括个别化、合作、避免片面、避免简单归因、兼顾服务对象的弱点与长处等原则。

  考生在掌握本知识点的时候要把握住2点:

一是掌握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何;二是要结合教材《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内容辅助理解,了解服务对象当前的问题不是他个人的问题,往往是他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方面出现了问题。

在预估问题的时候社会工作者要有一个系统的视野,综合全面地评价服务对象个人及其环境的状况。

只有这样,社会工作者预估的问题才会是客观的、为后续的服务计划的制订提供科学的依据。

  考点6:

预估的基本步骤

  预估是由系统有序的程序组成的,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向前推进的过程。

其基本步骤包括:

  1、收集资料

  

(1)个人资料的收集。

包括年龄、学历、职业等基本资料;看待问题的主观经验;解决问题的动机;生理、情感和智力方面的功能发挥。

  

(2)环境资料的收集。

服务对象的环境资料包括家庭、亲属、邻居、学校、工作单位以及可以得到的其他资源的系统。

  (3)交互作用。

服务对象的问题可能出在他(他们)与环境间的交互作用上,所以,收集资料的第三个领域是服务对象与其环境间的交互作用方面。

  (4)收集资料的方法。

  ①询问。

询问主要有3种方式:

会谈、角色扮演、问卷。

  ②咨询。

向其他专业人士咨询,以求对服务对象的问题有全面、正确、科学的认识。

  ③观察。

通过实地观察,可以增加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及其社会环境的了解,增加对问题的实地感受,使所收集的资料更丰富和准确。

观察有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两种。

  ④家访。

家访是社会工作收集资料时常用的方法。

在家访中,社会工作者有机会观察服务对象在自然的家庭生活环境中与其家庭和相关社区系统的互动形态,观察和了解到很多在机构会谈中不能发现的东西。

  ⑤利用已有资料。

这主要是利用机构已有的服务对象资料、机构转介资料、工作报告、调查研究报告,以及政府机构所提供的有关问题与政策的资料等。

  2、分析和解释服务对象的资料与问题

  分析资料的具体方法:

  

(1)排列次序。

即按顺序和重要性对资料进行排序,将其排列成为在时间上有先后次序的、在逻辑上有因果联系或者有其自身脉络的事件图。

  

(2)发现。

即识别资料间的关系或形态,发现资料各部分间的逻辑关系,将零散的资料组合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从而对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有完整的了解。

  (3)识别。

识别是指将那些形成问题或者可以缓解问题的因素找出来,进而确定事件各因素间的关系和形态,确定导致问题的原因。

  (4)对服务对象的问题与需要作出解释。

即是将所获得的有关服务对象系统的资料、直觉及服务对象和社会工作者对需要与问题的认识,加以整理和组织,形成概念性的认识,去解释问题。

  3、认定问题

  

(1)描述服务对象的问题与需要:

问题是什么,问题的范围、原因、严重程度及持续的时间。

  2)描述问题是如何发生的,问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3)描述服务对象的处境及其社会系统的情况。

  (4)探究服务对象的问题得不到解决的原因。

  (5)描述服务对象系统的发展阶段。

  (6)描述并鉴定服务对象系统的资源状况。

  4、撰写预估报告

  

(1)撰写预估报告应注意的事项:

?

确定报告的目的和读者。

?

确定报告应使用的资料。

?

将资料组织成为有意义的不同部分。

④将事实与判断分开。

⑤语言简洁精练。

  

(2)预估报告的结构

  ?

第一部分:

资料和事实。

这部分主要是对问题的呈现,包括问题的时间及涉及的人和系统,以及服务对象和问题的背景:

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和学业、就业历史等。

  ?

第二部分:

专业判断。

这部分要阐述如下内容:

对资料的理解;对服务对象问题的评估;对形成问题原因的分析,对问题原因的理解和解释;判断改变的可能性和改变的益处。

预估的基本步骤与过程分为四大步。

  请考生注意,预估阶段的工作对于我们分析问题,提出具体的介入策略非常重要。

掌握预估方法,找准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求,链接有关资源,是我们从事社会工作实务的基本功。

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的考题不管是否出现这个字眼,但是考试和实务的时候,了解服务对象的情况,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是我们开展所有服务的前提。

建议考生在复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可以参考案例进行理解。

  考点7:

预估的主要方法

  社会历史报告、家庭图、社会生态图加社会网络表等方法具有简明和直观的特点,是进行预估时经常使用的方法。

  1、社会历史报告方法及其运用

  请考生注意,《教材》上提到的张敏社会历史报告信息表非常具体地阐述了社会历史报告方法的运用,请考生要详细阅读,掌握这种方法。

  2、家庭结构图描述方法及运用

  考生需要注意的是,要掌握家庭结构图的绘制方法,首先是了解家庭结构图的基本图形结构,其次是要懂得绘图的图示,以及不同的符号所代表的特殊含义。

这一类的题型通常是通过对案例中的家庭成员关系进行分析,绘制结构图,再从其中分析问题、需求、资源、支持状况等,制定介入策略。

  3、社会生态系统图方法

  《教材》第48页中孟健的案例有助于我们熟悉了解生态系统图的绘制和功能。

请考生注意,结合教材的案例熟悉此方法,并且能够对其他的案例尝试用此图进行预估、分析。

  4、社会网络分析

  考生需要掌握社会支持网络评估表的制作。

方法是:

首先由服务对象找出他们支持网络的成员,然后将支持网络成员和他们提供的支持按其所回应的具体问题进行分类,再由服务对象描述他们如何看待所获得的这些支持。

  考点8:

服务计划的构成

  一份完整的服务计划由6个部分构成:

(1)目的与目标。

(2)关注的问题与对象。

(3)介入策略。

(4)协同工作的合作者。

(5)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各自的角色。

(6)具体工作程序及工作时间表。

  撰写服务计划书是所有社会工作者开展社会工作实务最基本的技巧。

在这里,特别需要提醒考生注意:

  

(1)目的与目标的区分。

目的是总体介入工作要达到的方向,目标是指具体的工作指标。

换言之,实现了一个个具体的目标,就能达到总体的目的。

  

(2)关注的问题与对象。

主要指的是个人、家庭、小组/群体、组织、社区。

这也是表明服务对象常常不是孤立的,是处在一定环境中,受周围其他环境的影响的。

因此,在分析问题提出介入策略时,也要注意服务对象及其周围系统之间的关系。

  (3)介入的策略。

介入的策略包括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如个案辅导、小组活动、社区介入、网络建构和政策倡导。

介入的行动包括:

危机干预、物质支持、心理辅导等。

  (4)关于协同工作的社会工作者,主要是要理解不同系统的协作。

(5)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角色。

澄清角色与义务。

  (6)具体工作程序和时间表。

有助于服务有目的、有步骤地推进。

考点9:

制订服务计划的原则

制订服务计划的原则主要是提醒考生在考试的时候,制订服务策略需要把握如下几点:

1、要有服务对象的参与。

2、要尊重服务对象的意愿。

3、计划要尽可能详细和具体。

4、要与工作总目的、宗旨相符合。

5、要能够总结与度量,为评估打好基础。

通常情况下,在考试中直接考原则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原则是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准则,不是写出来或者说出来,而是要在实际助人过程中做出来的,体现在考试中就是看你的介入策略的考虑是否以服务对象为本,是否尊重服务对象的意愿。

在上述制订服务计划的5个原则中,前两个原则更为重要。

服务对象在制订计划的过程中是否参与、参与的程度都直接影响着辅导的效果。

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工作计划的制订常常是拍脑袋、想当然,缺乏科学细致的调查研究,更缺乏计划制订过程中的服务对象参与。

因此,导致我们的许多工作投入多、收效微,服务对象不满意。

  考点10:

制订服务计划的方法

  一项服务计划的制订要在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的共同参与下完成,包括目的和目标的设定、构建行动计划以及签订服务协议。

  1、设定目的和目标

  制订服务计划的第一步就是在认定问题的基础上与服务对象共同设定工作的目的和目标。

  

(1)确定社会工作介入的目的。

“目的”是指服务总体上要达到的结果,是工作的大方向,通常是不可测量的。

它是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通过努力期望最终达到的总目标。

  

(2)设定工作目标。

目标设定包括如下程序和工作:

①确定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

②向服务对象解释设定目标的目的。

③共同选择适当的目标。

目标选择包括两个步骤:

筛选目标和定义目标。

④与服务对象讨论目标的可行性和可能的利弊。

⑤确定目标并决定目标的先后次序。

  2、构建行动计划

  构建行动计划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选择介入方法和介入系统的过程,是发展有效行动方案、明确任务和责任的过程,也是决策行动的过程。

  

(1)选择介入系统。

社会工作的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