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79459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doc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doc(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doc

第一节刮痧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刮痧技术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应用边钝滑的器具,如牛角类、砭石类等刮板或匙,蘸上刮痧油、水或润滑剂等介质,在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出现瘀斑,通过其疏通腠理,驱邪外出;疏通经络,通调营卫,和谐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技术。

此项操作的并发症如下:

一、晕刮

【发生原因】

1.患者对治疗刮痧缺乏了解,精神过度紧张或对疼痛特别敏感者。

2.空腹、熬夜及过度疲劳者。

3.刮拭手法不当,如体质虚弱、出汗、吐泻过多或失血过多等虚证,采用了泻刮手法。

4.刮拭部位过多,时间过长,超过25分钟者。

【临床表现】

患者出现头晕,面色苍白、心慌、出冷汗、四肢发冷、恶心呕吐或神昏仆倒等。

【预防及处理】

1.对初次接受刮痧治疗者,应作好说明解释工作。

2.选择舒适的体位以便配合治疗。

3.空腹、过度疲劳、熬夜后不宜用治疗刮痧法。

4.根据患者体质选用适当的刮拭手法。

5.治疗刮痧部位宜少而精,掌握好刮痧时间,不超过25分钟。

6.在治疗刮痧过程中,要善于察颜观色,经常询问病人的感受,及时发现晕刮的先兆。

7.出现晕刮,应立即停止刮痧治疗,通知医生。

8.抚慰患者勿紧张,帮助其平卧位,注意保暖,饮温开水或糖水。

9.参照晕针处理。

二、皮肤破损

【发生原因】

患者治疗部位存在皮肤伤损;操作前未评估患者的耐受程度;刮具存在破损等。

【临床表现】

表皮破损、疼痛、出血。

【预防及处理】

1.操作前做好对皮肤情况、对疼痛耐受程度及心理状况的评估。

2.刮痧时用力要均匀,由轻到重,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

3.检查刮具边缘有无缺损。

4.一般刮至皮肤出现红紫为度,或出现粟粒状、丘疹样斑点,或条索状斑块等形态变化,并伴有局部热感或轻微疼痛。

5.对一些不易出痧或者出痧较小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

6.皮肤破损后做好清洁、消毒工作,并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三、感染

【发生原因】

皮肤伤损后继发感染或在有炎症、皮损部位处进行刮痧治疗。

【临床表现】

局部皮肤炎症反应,严重时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预防及处理】

1.操作前做好对皮肤情况、对疼痛耐受程度及心理状况的评估。

2.发生皮肤损伤后要及时观察及处理,必要时遵医嘱抗感染治疗。

3.使用过的刮具,应消毒后备用。

第二节拔罐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拨罐技术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法形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腧穴或相应体表部位,使局部皮肤充血或瘀血,达到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等防治疾病的中医外治技术。

包括留罐法、闪罐法及走罐法。

此项操作的并发症如下:

一、晕罐

【发生原因】

1.精神过度紧张,体质虚弱。

2.患者饥饿、疲乏或大病初愈之时。

3.夏季天气闷热,病室内空气不流通。

【临床表现】

患者面色苍白、出冷汗、头晕目眩、心慌心悸、恶心呕吐、四肢发冷、神昏仆倒等。

【预防及处理】

1.对初诊、精神过度紧张及体弱者,应先做好解释,消除顾虑;对饥饿、疲劳者,先令进食。

2.注意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3.晕罐时立即停止拔罐,取平卧位、注意保暖,及时通知医生,配合处理。

4.轻者饮温开水或糖水后休息片刻。

5.严重者针刺或点掐百会、人中、内关、涌泉、足三里穴。

二、皮肤破损

【发生原因】

操作者手法不够娴熟,罐口烧热烫伤皮肤;操作中点燃的乙醇棉球太湿,乙醇下滴烫伤皮肤。

【临床表现】

1.损伤皮肤表层,局部轻度红肿、无水泡,疼痛明显;

2.若损伤真皮层,局部红肿疼痛,有大小不等的水泡。

【预防及处理】

1.操作前做好对皮肤情况、对疼痛耐受程度及心理状况的评估。

2.拔罐是要根据不同部位选择大小适宜的罐,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罐体有无裂痕。

3.防止烫伤,拔罐时动作稳、快、准,起罐时切勿强拉。

4.起罐后,皮肤出现与罐口相当大小的紫红色瘀斑,为正常现象,数日方可消除。

如局部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时,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液体,覆盖无菌敷料。

5.皮肤破损后做好清洁、消毒工作,并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第三节麦粒灸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麦粒灸是将艾绒搓成如麦粒样大小,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通过其温经散寒、扶助阳气、消瘀散结作用,达到防治疾病、改善症状的一种操作方法,属于艾灸技术范畴。

此项操作的并发症如下:

一、烫伤

【发生原因】

施灸时间过长。

【临床表现】

1.损伤皮肤表层,局部轻度红肿、无水泡,疼痛明显;

2.若损伤真皮层,局部红肿疼痛,有大小不等的水泡。

【预防及处理】

1.操作前做好对皮肤情况、对疼痛耐受程度及心理状况的评估。

2.施灸过程中不宜随便改变体位,以免烫伤。

3.施灸过程中,及时观察患者局部皮肤情况,询问有无不适感。

4.施灸后如局部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时,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液体,覆盖无菌敷料。

二、感染

【发生原因】

发生水泡或者皮肤烫伤后继发感染。

【临床表现】

局部皮肤出现渗液、化脓等,严重时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预防及处理】

发生水泡或皮肤烫伤后要及时观察及处理,必要时遵医嘱抗感染治疗。

第四节隔物灸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隔物灸也称间接灸、间隔灸,是利用药物等材料将艾柱和穴位皮肤间隔开,借间隔物的药力和艾柱的特性发挥协同的作用,达到治疗虚寒性疾病的一种操作方法,属于艾灸技术范畴。

此项操作的并发症如下:

一、烫伤

【发生原因】

施灸时间过长,艾灰脱落烧伤皮肤或衣物。

【临床表现】

1.损伤皮肤表层,局部轻度红肿、无水泡,疼痛明显;

2.若损伤真皮层,局部红肿疼痛,有大小不等的水泡。

【预防及处理】

1.操作前做好对皮肤情况、对疼痛耐受程度及心理状况的评估。

2.施灸过程中,及时观察患者局部皮肤情况,询问有无不适。

3.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4.施灸后如局部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时,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液体,覆盖无菌敷料。

二、感染

【发生原因】

发生水泡或者皮肤烫伤后继发感染。

【临床表现】

局部皮肤出现渗液、化脓等,严重时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预防及处理】

发生水泡或皮肤烫伤后要及时观察及处理,必要时遵医嘱抗感染治疗。

第五节悬灸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悬灸是采用点燃的艾条悬于选定的穴位或病痛部位之上,通过艾的温热和药力作用刺激穴位或病痛部位,达到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治疾病的一种操作方法,属于艾灸技术范畴。

此项操作的并发症如下:

一、烫伤

【发生原因】

施灸时间过长,艾灰脱落烧伤皮肤或衣物。

【临床表现】

1.损伤皮肤表层,局部轻度红肿、无水泡,疼痛明显;

2.若损伤真皮层,局部红肿疼痛,有大小不等的水泡。

【预防及处理】

1.操作前做好对皮肤情况、对疼痛耐受程度及心理状况的评估。

2.施灸过程中,及时观察患者局部皮肤情况,询问有无不适,如有艾灰,用纱布清洁。

3.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4.施灸后如局部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时,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液体,覆盖无菌敷料。

二、感染

【发生原因】

发生水泡或者皮肤烫伤后继发感染。

【临床表现】

局部皮肤出现渗液、化脓等,严重时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预防及处理】

发生水泡或皮肤烫伤后要及时观察及处理,必要时遵医嘱抗感染治疗。

第六节穴位敷贴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穴位敷贴技术是将药物制成一定剂型,敷贴到人体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达到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行气消痞、扶正强身作用的一种操作。

此项操作的并发症如下:

一、过敏反应

【发生原因】

1.患者本身属易于过敏体质。

2.贴敷的中药中含有使皮肤过敏的成分。

【临床表现】

1.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瘙痒、脱皮及过敏性皮炎等异常现象。

2.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头痛,头晕等症状。

【预防及处理】

1.尽量避免使用易使皮肤过敏的药物。

2.过敏体质慎用。

3.敷贴部位应交替使用,不宜单个部位连续敷贴。

4.使用敷贴后,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应暂停使用,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二、感染

【发生原因】

1.操作人员未能严格进行无菌操作。

2.患者贴敷部位存在皮肤破损。

【临床表现】

局部皮肤红肿热痛,伴或不伴发热。

【预防及处理】

1.在实施操作之前,须对患者皮肤进行准确评估,判断患者是否适合进行操作。

2.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

3.局部皮肤红肿热痛,可在局部使用PVP-I消毒。

4.伴发热的患者须密切注意体温的变化,可应用物理降温疗法。

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消炎药。

第七节中药泡洗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中药泡洗技术是借助泡洗时洗液的温热之力及药物本身的功效,浸洗全身或局部皮肤,到达活血、消肿、止痛、祛瘀生新等作用的一种操作方法。

此项操作的并发症如下:

一、烫伤

【发生原因】

泡洗液温度过高。

【临床表现】

1.烫伤损伤皮肤表层,局部轻度红肿、无水泡,疼痛明显;

2.若损伤真皮层,局部红肿疼痛,有大小不等的水泡。

【预防及处理】

1.注意泡洗液温度,一般39-42℃。

2.皮肤感觉不敏感的患者禁用。

3.泡洗治疗过程中,经常查看局部皮肤情况,询问患者有无不舒适感。

4.烫伤后应立即将创面放入冷水中浸泡半小时,然后用烫伤膏或麻油、菜油等涂擦创面。

有水泡者可用消毒针刺破水泡边缘放水,涂上烫伤膏后包扎,松紧度要适度。

二、感染

【发生原因】

1.使用的泡洗桶未严格执行消毒处理或未使用一次性泡洗袋。

2.发生水泡或皮肤烫伤后继发感染。

【临床表现】

局部皮肤出现渗液、化脓等,严重时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预防及处理】

1.泡洗桶使用后经严格消毒处理,或使用一次性泡洗袋。

2.发生水泡或皮肤烫伤后要及时观察及处理,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降温、抗炎、补液等对症治疗。

3.多摄取富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以利于伤口愈合。

三、皮肤过敏

【发生原因】

泡洗用的中药内含有使皮肤过敏的成分。

【临床表现】

1.局部皮肤出现红肿、发痒、脱皮及过敏性皮炎等异常现象。

2.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头痛,头晕等症状。

【预防及处理】

1.使用前先询问过敏史,过敏体质慎用。

2.加强巡视并注意倾听患者主诉,过敏症状一旦出现应立即脱离过敏原,遵医嘱使用抗过敏药物。

四、虚脱

【发生原因】

泡水的时间过长或水温过热,造成了身体的水分大量的蒸发,令体内的血液循环减慢,出现脑部缺氧。

【临床表现】

患者大汗淋漓、头晕,甚至晕厥。

【预防及处理】

1.注意泡洗液温度,一般39-42℃。

2.泡洗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20分钟以内。

3.泡洗过程中及时补充温水。

4.出现头晕等不适症状,立即告知护士,及时停止泡洗。

第八节中药冷敷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中药冷敷技术是将中药洗剂、散剂、酊剂冷敷于患处,通过中药透皮吸收,同时应用低于皮温的物理因子刺激机体,达到降温、止痛、止血、消肿、减轻炎症渗出的一种操作方法。

此项操作的并发症如下:

一、末梢循环不良

【发生原因】

中药冷敷药液温度过低,冷敷时间过长。

【临床表现】

冷敷部位皮肤苍白、青紫。

【预防及处理】

1.操作前评估患者体质及冷敷部位皮肤情况,并做好解释工作。

2.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并注意保暖。

3.测试药液温度,用敷料浸湿药液,外敷患处,及时更换(每隔5分钟重新操作一次,持续20-30分钟),保持患处低温。

4.观察患者皮肤情况,及时询问局部感受,如发现皮肤苍白、青紫,应停止冷敷。

二、皮肤过敏

【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