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复习人文地理必背知识点考点汇编.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94483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3.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复习人文地理必背知识点考点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地理复习人文地理必背知识点考点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地理复习人文地理必背知识点考点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地理复习人文地理必背知识点考点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地理复习人文地理必背知识点考点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复习人文地理必背知识点考点汇编.docx

《高考地理复习人文地理必背知识点考点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复习人文地理必背知识点考点汇编.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复习人文地理必背知识点考点汇编.docx

高考地理复习人文地理必背知识点考点汇编

2020年高考地理复习:

人文地理必背知识点考点汇编

1.人口增长特别提醒:

①注意区别人口增长与人口自然增长,人口自然增长反映的是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关系,而人口增长除人口自然增长外,还包括人口的机械增长,从全球范围讲人口的自然增长就是人口的增长。

②在只涉及人口自然增长时,某地(或某国)人口数量最多的时候,不是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时候,只要自然增长率大于0,人口数量就一直在增长,因此人口数量最多的时候是自然增长率减少到0时。

2.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人口问题

解决措施

人口结构不合理(如男性比重偏高)

转变生育观念

人口老龄化

放宽生育政策,延迟退休

人口素质较低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加强经济建设,提高和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

人口流动规模大

积极发展交通、经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增加就地就业机会

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家庭增多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增加就地就业岗位和机会等

3.人口金字塔图判读方法:

(1)找塔型,析类型

年轻型和成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过渡型的人口增长模式,其中年轻型处于人口加速增长阶段,成年型处于人口增长减缓阶段;老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2)找比重,判内容

通过对不同年龄段人口所占比重或数量的计算,可分析判断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老龄化、人口性别比例失调)、人口问题出现的原因(人口增长过快、老龄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人口政策等,人口性别比失调——生育观念、人口政策、工业发展需要、战争等)和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

(3)找特殊,析原因

影响人口金字塔结构的因素包括政策(计划生育或鼓励生育)、较大的自然灾害、战争、生育观念、工业发展、人口迁移等。

以下图为例,分析其特殊变化的原因。

4.人口迁移影响的分析思路

(1)从辩证角度:

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2)从区域角度:

对迁出地影响和对迁入地影响。

(3)从三大要素角度:

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影响。

(4)从具体方面:

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性别比、职业构成、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城市化等都有重要影响。

5.中国文化与人口

表现

影响

传统文化观念及其成因

现代文化观念及其成因

生育

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

“早生贵子”“人丁兴旺”“成家立业”。

在人口相对不足的古代农业社会,早婚早育有利于劳动力增殖

“先立业后成家”“晚婚晚育”;在人口压力十分沉重的当代中国,晚婚晚育逐渐成为一种婚育文化时尚;人们学习时间延长,就业压力增大

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家庭获取财富的手段主要依靠扩大人口规模,尤其是增加男性劳动力

“只生一个好”“男女都一样”;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完善

职业选择

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

“士”“农”“工”“商”是传统农业社会中国所推崇的职业选择顺序

工业化、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从事工商业的人口越来越多,形成了“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观念

人口流动

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父母在,不远游”的儒家孝道观念。

定居是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婚姻和工作的地域范围空前广阔;现代交通和通信事业的发展

6.“六看法”辨别城市三大功能区

(1)看面积:

居住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2)看距市中心远近:

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3)看形态:

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

(4)看人口变化:

商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5)看建筑物密度:

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6)看分布趋势:

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年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上升幅度较大。

7.城市功能区区位选择及成因分析

分析要素

满分术语

商业区

区位

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

原因

①人口稠密、市场广阔;②交通便捷、便于商品流通

居住区

区位

分布广泛,多位于商业区与工业区之间

原因

便于居民购物和上下班

工业区

区位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原因

①减轻对市区的污染;②交通便利;③地租低

8.功能区布局的评价

判断功能区的布局是否合理,要从距市中心的远近、“风向”“水”和位置、交通通达度来判断。

(1)依据文字材料信息、经纬网定位及相关的地理事物、指向标等,判断盛行风向。

(2)根据等高线、河流的干支流分布,分析河流流向。

(3)结合交通干道交会点,分析功能区位置和交通通达度。

9.城市化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

产生的问题

表现形式

环境质量下降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辐射污染

城市交通问题

交通堵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交通事故频繁;公共交通发展缓慢;停车场紧张

城市住宅问题

居住环境差;住宅质量低劣、设备缺少、住房破损;房价昂贵、空房率上升;出现贫民窟

城市社会问题

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者和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老年人问题(人口老龄化);内城经济衰退

10.各种作物的生长习性

农业类型或作物

农业区位的选择

种植业

湿润、半湿润的平原和盆地地区

林业

山地、丘陵地区

畜牧业

半干旱、干旱地区

渔业

湖泊、水库、沿海海域

水稻

水分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

玉米

夏季高温多雨、生长期较长的地区

棉花

光照充足、夏季高温的平原地区

甘蔗

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甜菜

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

柑橘

气候湿润的亚热带丘陵地区

苹果

湿润、半湿润的暖温带地区

11.农业地域类型的判断方法

判断依据

判断结论

生产对象

生产目的

生产特点(规模)

地域类型

水稻

自给

小农经营

水稻种植业

牛、羊

面向市场

大牧场

大牧场放牧业

小麦、玉米

面向市场

规模较大、机械化水平较高

商品谷物农业

谷物、牲畜

面向市场

规模较大、机械化水平较高

混合农业

牛奶及其制品

面向市场

集约化程度高

乳畜业

单一热带经济作物

面向国

际市场

大规模的密集型农场、生产设施齐全

种植园农业

12.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毁林开荒、垦山种粮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修水库、修渠道、不合理灌溉

沼泽化、盐渍化

过度放牧、滥垦滥挖

草场退化、沙化、土地荒漠化、载畜力下降

过度采伐森林

森林资源减少、河流下游旱涝灾害频繁、水土流失

滥捕滥杀、施用剧毒且高残留农药

鱼类资源大幅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

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农产品产量与品质降低,危害人类健康、土壤板结、土壤污染

大型畜禽养殖场的粪便、污水

污染土壤与水体,危害人类健康

境外物种的引进

病源、生态灾难(外来物种入侵)

13.农业区位条件评价模板

区位因素

关键词

答题思路

自然因素

气候、地形、水源、土壤

纬度高(低),热量充足(不足),降水多(少),雨热(不)同期,光照充足(缺乏),昼夜温差大(小);靠近(远离)河流,水源丰富(缺乏);地形平坦(崎岖),利于(不利)农耕;土壤肥沃(贫瘠);土层深厚(较薄)

经济条件

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

靠近××,市场广阔;海陆交通便利(深居内陆,交通不便);劳动力丰富(不足)、劳动力素质高(低);科技水平高(低)、机械化水平高(低)

社会因素

国家政策、种植历史

政策支持;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14.开放性区位条件评价模板

关键词

答题思路

观点

有利/不利;

效益/影响

支持,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是×××,将产生×××效益

反对,发展的不利区位条件是×××,将带来×××不利影响

15.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

人类文明的体现,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深刻影响人与环境的关系。

(2)不利影响

①工业生产对原材料的需求与自然界中有限的资源能源之间的矛盾加剧,一方面会产生资源、能源短缺问题,另一方面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开采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

②人类对资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会造成严重的工业污染,并直接破坏环境。

16.工业区位条件评价

分析角度

评价用语

自然条件

原料

接近原料产地(原料充足)

燃料

接近燃料地(煤矿等),能源充足

水源

靠近水源(河流、湖泊、水库),水资源丰富

土地

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厂;地价低,利于降低成本

经济条件

市场

接近市场(人口密集、市场广阔)

交通

靠近铁路(公路、港口、机场),交通便利

技术

靠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有人才和技术优势

劳动力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廉价或劳动力素质高

产业基础

靠近商品粮基地或农业产区,农业基础好;工业基础好

社会条件

国家政策

有国家政策的扶持和鼓励

工业惯性

搬迁费用高

社会协作

设施完善,社会协作条件好

环境因素

大气

不污染城区空气

远离城市河流上游或水源地

17.交通运输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对象

具体影响

对城市的影响

沿重要的交通线可以形成城市轴线,交通线交会处往往可以形成新的城市,交通线的变化会影响城市的兴衰

对商业的影响

商业的发展离不开便利的交通。

商业网点和商业中心都布局在重要交通线沿线

对旅游业的影响

交通通达性决定了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

新的交通线的修建,可以带动沿线旅游业的发展

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不合理的交通线建设,会破坏地表水的分布,导致洪涝灾害;山区不合理的交通线建设,会破坏山区地表状况,导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对农业的影响

商品农业一般沿交通线分布;乳畜业、园艺业等的产品容易变质,需要及时运输,也要沿交通线分布;自给农业对交通线分布要求较低。

交通线的延伸,扩大了商品农业的销售范围

对工业的影响

交通运输成本是工业的一项重要支出,因此,工业企业都要布局在主要交通线附近

对人口分布和迁移的影响

一般来说,交通便利的地方,人口分布的密度就要大些。

例如我国东部人口分布的密度比西部大得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东部水陆交通发达,对外联系便利。

随着交通和通信的发展,减少了人口迁移的各种阻碍,从而促进了人口迁移

18.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其应对措施

(1)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而自然原因有时也是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

分析自然原因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地形条件:

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②逆温天气:

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近地面,加剧了大气污染。

③水域条件:

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2)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应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分析,问题不同,解决措施不同。

①环境污染问题:

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②生态破坏问题:

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19.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和四大观念的区分方法

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原则之间是既有区别又密不可分的。

公平性原则强调享有的平等,侧重的是权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