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村公路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交流材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43307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农村公路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交流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全国农村公路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交流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全国农村公路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交流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全国农村公路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交流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全国农村公路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交流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农村公路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交流材料.docx

《全国农村公路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交流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农村公路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交流材料.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农村公路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交流材料.docx

全国农村公路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交流材料

全国农村公路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交流材料之一

深化体制改革创新管理机制

大力推进陕西农村公路建养管协调发展

陕西省交通运输厅

“十一五”以来,在国家交通运输部的大力支持下,陕西省农村公路工作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五年累计完成农村公路投资319.7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1万公里,到2010年底,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3.5万公里,圆满的完成了农村公路部省共建任务,实现了具备条件的乡镇通油路,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的目标。

农村公路是我省公路路网的主要组成部分,占全省路网总里程的92%,惠及着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在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同时,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三个服务”,不断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新路子,大力促进农村公路建养管协调发展。

全省农村公路100%的里程列养,其中县、乡公路优良路率平均达到76%,通村公路优良路率达到56%,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整体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一、全面推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

国务院办公厅《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下发后,省政府把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作为惠及民生的一件大事来抓,2006年出台了《陕西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意见》。

为了贯彻落实好实施意见精神,省政府2006年在澄城召开全省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现场会,2008年在户县召开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模式推广会,2010年在眉县召开通村公路养护现场会。

省政府的一个实施意见和三个会议,确立了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为推进农村公路养护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到2009年底,全省104个涉农县(区)全部完成改革工作。

农村公路养护改革中,我们主要解决了三个问题。

一是理顺农村公路的行业管理。

104个涉农县成立了农村公路管理局(站),作为农村公路的行业监督、指导机构,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实行统筹。

在1500多个乡镇成立农村公路管理所,负责农村公路主要是通村公路的日常养护管理。

二是健全完善农村公路养护生产组织体系。

按照养管分离原则,县一级普遍成立了农村公路养护中心(公司),养护公司按照农村公路路网布局,成立若干养护工区,由县养护公司承担农村公路大中修工程的实施,由养护工区承担农村公路路面日常养护。

三是全面推行农村公路养护合同管理,由县级农村公路管理局(站)与养护公司签订农村公路养护合同,严格规范甲、乙双方的权利、义务和农村公路的养护技术标准和要求。

为了彰显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成效,我们从实际出发,探索了四种不同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模式。

一是在经济条件比较好、辖区范围小、农民居住集中、路网密集的地方,由县级农村公路养护中心对农村公路统一养护;二是在经济条件比较差,群众居住分散的地方,划片成立农村公路养护作业工区,对农村公路实行切块养护;三是实行路基路面分离养护,路基养护按方便、就近的要求,由沿线农民领养,路面养护由养护公司专业队伍承担。

四是对国省干线公路沿线的县乡公路,主要是县公路与干线公路一体化养护,实现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养护资源共享。

二、建立稳定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资金筹措渠道

按照国办文件要求,我省主要从三个渠道筹措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

省级财政按照县道每年每公里15000元、乡道每年每公里6000元、村道每年每公里1000元的标准安排农村公路养护工程补助费,每年省上安排农村公路养护资金5亿元以上;市、县两级财政足额预算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费,按县道每年每公里不少于7000元、乡道不少于3500元、村道不少于1000元的标准进行预算,每年安排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资金2.8亿元;县级人民政府将农村公路管理机构人员纳入财政供养,全省每年1.5亿多元。

以上三个渠道每年安排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资金8.3亿多元,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财政投入机制基本形成。

在坚持以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同时,我们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通过出让道路冠名权,公路沿线广告位出租,建立村道养护基金等方法,多元化筹措农村公路养护资金。

比如,宝鸡市眉县按照“一事一议”方式,各村民委员会实行村民每人每年自主、自愿出资6元通村公路养护费用,全县每年筹措通村公路养护资金150多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至2010年,我省直接用于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资金平均每年近9亿元,是2006年的8.3倍。

三、着力构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责任体系

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中,我们从实际出发,按照“县负责、乡管理、市监督”的要求,科学界定市、县、乡三级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职能,着力构建农村公路长效养护管理机制,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一是构建县级人民政府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主体责任体系。

由县区人民政府负责,督促落实乡(镇)政府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责任,把农村公路日常养护管理纳入乡镇政府和相关部门目标责任考核的主要指标;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群众代表,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实行定期评估;按照有关政策要求,把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资金列入公共财政预算,把农村公路养护纳入国民经济计划盘子。

二是构建乡(镇)人民政府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组织落实责任体系。

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与辖区内村民委员会签订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目标责任书;对农村公路主要是通乡油路和通村水泥路养护定期巡查、检查、考评;监督村民委员会兑付农民领养人的工资;及时组织和动员群众对辖区内农村公路水毁进行抢修保通;按照“一事一议”,指导村民委员会筹措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资金和动员农民群众开展季节性养护。

三是构建市级交通局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监督指导责任体系。

由市级交通局负责,对县区政府履行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责任主体的情况开展检查和考核,坚持每季度组织检查一次,半年考核一次,年终考评一次;对县区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费落实情况、省补养护工程费使用情况进行检查、抽查和跟踪审计;从实际出发,不断调整完善农村公路养护生产作业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对农村公路养护工程计划进行审核和上报;负责辖区内车辆超限超载运输的治理。

四、大力开展农村公路综合示范县创建活动

为了进一步提升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水平,我们从2009年开展了农村公路综合示范县创建活动。

省交通运输厅制定下发了《开展农村公路综合示范县创建方案》,明确提出,用三年时间创建农村公路综合示范县40个,示范县占全省县区的三分之一,以此引领全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水平的大提高。

综合示范县的主要标准是:

县级人民政府的责任主体全面落实,真正做到“有路必养、养必优良,有路必管、管必到位”,农村公路的优良路率保持在80%以上,文明示范路段60%以上。

农村公路综合示范县创建工作收到明显成效,2010年有20个县通过验收,创建农村公路示范路1.1万多公里。

我们将进一步总结经验,使农村公路综合示范创建工作在更大的范围、更高的层次推进。

回顾“十一五”,我们倍感欣慰,展望“十二五”,我们深感责任重大。

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改革创新,坚持真抓实干,大力提高陕西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水平,为把陕西建成西部强省提供良好的交通保障。

 

全国农村公路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交流材料之二

寻求新路径探索新模式

努力推进农村公共交通服务均等化

湖北省交通运输厅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遵循中央、省有关指示要求,我省交通运输系统按照“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念,坚持将农村公共交通作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努力让农民群众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公共交通服务,“网络村镇、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交通服务环境初步形成。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交通为民,着力打造普遍服务的农村公共交通网络。

针对农村路、站、运、渡等公益性基础设施通达深度不够、衔接不畅、配套不足等突出问题,我省交通运输系统牢固树立“建设是基础、运输是目的、渡口是延伸”的农村交通服务新理念,努力做到农村公路修到哪里、候车站点就建设到哪里、客运车辆就开通到哪里、管理服务就延伸到那里,让农民群众走上沥青水泥路,乘上安全方便车、过上平安放心渡,真正将农村公共交通打造成普遍服务的民生工程。

一是着力打造“村村通公路”的农村公路交通网络。

为解决农民群众行路难的问题,我省按照“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多方筹资、建养并重,路基稳固、路面硬化,专群结合、联网畅达”的农村公路建设理念,“十一五”累计新增通乡沥青水泥路近6000公里、新增通村沥青水泥路突破10万公里,结束了417个乡镇和16237个行政村不通沥青水泥路的历史,除恩施州外,全省实现100%的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

二是着力打造“村村有站亭”的农村道路站场设施网络。

为解决农民群众候车难的问题,我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行业监管”的农村客运站亭建设理念,“十一五”累计建成农村五级客运站501个,候车亭9655个、招呼站17270个,全省实现100%的行政村建候车亭、招呼站。

我厅还在仙洪试验区、武汉城市圈设置2500个新型招呼牌,使单一功能的招呼站成为集客运信息牌、公路标志牌、行车指示牌为一体的多功能服务站。

三是着力打造“村村通客车”的农村道路客运网络。

为解决农民群众乘车难的问题,我省按照“车头向下、村口始发,四定一挂、程序简化,通村达户、平安到家”的农村客运发展理念,“十一五”共开通农村客运班线5202条,投入营运客车23144台,农村客运营运总里程达14.96万余公里,全省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实现100%通客车。

四是着力打造“渡运均达标”的乡镇平安渡口网络。

湖北是千湖之省,渡口总数、年渡运量位居全国第二。

为解决农民群众过渡难的问题,我省按照“渡口建管、乡村主导,坡岸硬化、设施配套,渡船适航、渡工持照,安全渡运、方便可靠”的农村渡运服务新理念,累计改造乡镇渡口2343处,实施渡改桥项目20163延米,全省乡镇渡口达标率达到100%。

二、坚持务实利民,着力探索全面服务的农村公共交通体系。

针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自然条件差异明显等实际情况,我省坚持以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务实利民、各具特色的农村公共交通服务体系。

一是在人口密集、交通便利的城镇推行城乡客运一体化。

我省以仙洪新农村试验区和鄂州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为示范,积极探索“农村班车进城,公交客车下乡”新模式,使农村客运网络与城市公交网络有效衔接,初步形成了资源共享、相互衔接、方便快捷的客运网络。

沿线的老百姓感慨说:

过去进城是“三步曲”:

步行出组,三轮车出村,客车进城,一趟下来得花大半天。

如今实现了“出家门,上车门,进城门”的夙愿,半个小时就可进城,城乡客运一体化给农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实惠。

二是在偏远山区、湖汊地区的乡村推行农村客运服务区域化。

针对偏远山区、江河湖汊等地区居住人口分散、人员出行较少等实际情况,我省参照城市出租车运营方式,在乡镇范围内积极探索农村客运服务区域化新模式,改变传统班线客运管理“定点、定线、定班”的经营管理模式,对区域经营的车辆,只核定起点和讫点,不核定具体运行线路、班次、站点,班车在区域内灵活运行,突出农村客运特点,满足当地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

三是在全省推进农村客运发展差异化、多样化。

我省建立了农村交通发展联系点制度,厅局领导和各处室均对口负责指导相应的镇、村联系点,推广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农村公共交通发展新经验。

如以天门市为代表的“一线一公司、集中管理”的联合经营经验,以松滋为代表的“冷热搭配、干支联营”捆绑经营经验,以谷城、郧西为代表的“区域循环、分片经营”区域经营经验等,促进了全省农村客运协调健康发展。

“十一五”全省建成省级农村客运文明示范线102条、“荆楚新农巴士”101台,使农村公共交通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亮丽风景线。

三、坚持政策惠民,着力完善长效服务的农村公共交通机制。

为促进农村公共交通又好又快发展,省委、省政府始终将加快农村公共交通发展放在全省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予以谋划和推进,连续七年将农村公路建设作为“十件实事”之一向全省人民作出承诺,并结合实际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努力构建惠民便民、长效服务的农村公共交通新机制。

一是建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长效机制。

我厅按国家标准落实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同时争取省人大颁布了我国农村公路第一部地方性法规《湖北省农村公路条例》,争取省政府出台了《湖北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县级财政按照每年每公里不低于1000元的标准安排养护管理资金,真正把农村公路日常养护纳入地方公共财政支出范畴。

截止2010年底,全省累计安排省级农村公路养护专项资金9.25亿元,地方政府累计安排养护资金达6.3亿元。

二是建立农村客运发展长效机制。

我省建立了农村客运发展专项导向资金,对符合规定要求、一定三年为乡镇村组提供连续服务的新增农村客运车辆,按每客座400元标准实施定额补助。

“十一五”全省累计发放农村客运政策引导资金679万元,引导社会运力投资2.5亿元。

同时,我厅按照农村候车亭每个补助1万元、招呼站每个补助500元的标准,继续加大农村客运站点建设,并探索了“谁用谁建谁管”、“以广告养站、租养结合”等农村客运站亭维护管理长效机制。

三是建立公益渡口养护管理长效机制。

我省以恩施州为试点,探索了“公益渡口,政府补助”的渡口管理模式。

由恩施州政府对公益性渡口的渡工按每人每月540元标准发放生活补助;按每年1500元、1000元、900元和500元的标准发放机动钢质渡船、机动木质渡船、非机动钢质渡船、非机动木质渡船维护费补助;利川市政府每年从财政经费中列支3.5万元,用于乘船乘客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特别是作为“中国网事感动2010”年度网络人物、湖北省2010年涌现的新闻人物,“信义渡工”万其珍三代“重义守信、尽责奉献”的百年义渡精神经全国各大媒体报道后,在全国、全省引起强烈反响,为丰富交通运输系统“三个服务”理念赋予了新的内涵。

我们将认真贯彻这次会议特别是盛霖部长、正霖副部长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借鉴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进一步推进农村公共交通服务均等化,努力为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修好路、通好车、服好务。

 

全国农村公路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交流材料之三

加快农村交通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浙江省交通运输厅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将我省加快农村交通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主要做法及下一步打算汇报如下:

一、浙江农村交通服务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在交通运输部的正确领导下,浙江省交通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交通运输部领导的重要批示精神,结合浙江交通“三大建设”的实际,努力培育和推广“嘉善经验”,按照建管养运一体化的原则,全面完善农村公路基础设施,推进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运输,基本建立了农村公路网、安全保障网、养护管理网和运输服务网“四张网”,全省城乡交通统筹发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主要做法是:

(一)加快完善交通网络,夯实城乡统筹发展基础。

不断加大对城乡交通发展的资金投入,连续五年投资居全国首位,全省公路里程达到11万公里,覆盖全省、贯通省外的大路网基本完善。

其中,农村公路达9.89万公里,占到公里总里程近90%。

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全力打好通村公路建设扫尾攻坚战,截至2010年底,累计建设通村公路3.3万公里,全省所有具备建路条件的行政村通上等级公路并实现路面硬化。

同时,实施水上康庄工程,建成陆岛码头项目67个,完成撤渡建桥建路和渡埠改造项目414个。

(二)加强农村公路管养,提高安全通行水平。

出台《浙江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及实施意见、《浙江省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办法》。

从2009年开始省财政在每年一般预算中按照每公里1000元标准安排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资金补助。

各地按照不低于省政府规定的最低标准将公路养护地方配套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落实管养机构和人员,切实做到有路必养、有路必管。

积极实施公路安保工程,重点整治临水、临崖、高落差路段,“十一五”期间,我省共完成1.3万公里临水临崖路段的护栏建设,维修加固1828座桥梁、123座隧道,治理省级认定的事故多发点(段)500多处。

(三)积极发展农村客运,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

统筹发展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按照集约化、网络化、均等化的要求,分类指导,分步推进,逐步构建布局合理、相互衔接、畅通便捷的城乡客运网络。

在发达地区,推广以公车公营、全区域统一的城乡公交一体化模式;在较发达地区,推广冷热捆绑、分区域运营的城乡客运一体化模式;在欠发达的山区、海岛,推广因地制宜、灵活运营的山区农村客运模式。

按照“路、站、运”相配套的要求,加快建设城乡客运站场。

截至2010年底,全省农村客运通村率达到91.6%,城乡客运一体化率达48.6%,全省等级公路客运站达到556个,港湾式停靠站达到2.1万个。

(四)探索发展农村物流,完善城乡货运配送体系。

依托日渐完善的农村公路、水路网络和农村客运体系,引导物流业向农村延伸,发展小件快运、特色配送、货运专线等多种农村物流组织形式,逐步完善城乡货运配送体系,提高物流服务“三农”的能力。

截至2010年,农村货运场站近300个,农村货运车辆25万辆、60多万吨位,其中专业配送的厢式货车4万余辆。

在衢州,我们还试点由专业物流公司组建“城乡物流集结”项目,充分利用现有的乡镇客运站、货运站、交管站、邮政、供销社网点、烟草、医药、报刊配送网点和村镇公共服务设施设立农村物流网点(简称“十网合一”),以自营、加盟形式构建农村物流网络,实行五统一(统一品牌、统一布局、统一结算、统一运作、统一管理)。

(五)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城乡交通统筹水平。

结合“大部制”改革,积极探索城乡交通统筹管理的新体制、新机制。

2009年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工作促进农村交通运输发展的指导意见》,2010年省政府专门召开推进城乡交通统筹发展工作会议,并下发《关于推进城乡交通统筹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快了城乡交通统筹发展步伐。

各地也积极探索,譬如:

嘉善县在全县各乡镇建立公路站;龙游等县将村道管理列入政府对乡镇考核范围;金华、萧山等地由政府出资收购城乡公交;绍兴县建立“政府出钱买服务”的准公益性城乡客运模式;长兴县利用现有农村客运班线发展县城至乡镇村小件快运配送模式。

二、“十二五”主要发展思路

“十二五”时期,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转型发展这一主线,按照“三个服务”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和推广嘉善经验,科学编制并认真实施《浙江省“十二五”农村公路发展规划》,推进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强化政策保障、技术保障和安全保障,以农村公路为重点着力推进城乡交通统筹发展,不断提高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一)重点任务

浙江推进城乡交通统筹发展工作的重点任务是“抓住一个龙头,完善两张网络,强化三项保障”,即:

抓住规划这一个龙头,形成统一的城乡交通建设规划、运输发展规划,加快实现城乡交通资源布局的一体化;完善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客货运输服务这两张网络,加快实现城乡交通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强化组织领导、管理体制和政策支持这三项保障,加快实现城乡交通要素投入的公平化。

(二)主要举措

一是深入试点,以点带面。

进一步深化嘉善试点工作,推动交通管理权限下移,探索建立镇(街道)交通综合管理站,建立县域“大交通”管理体制,探索综合执法模式,并以此为示范和标杆,以点带面地推进我省城乡交通统筹发展。

进一步完善城乡交通统筹发展的政策保障,对农村交通发展继续给予倾斜扶持,逐步统一对城市公交和农村客运的财政补贴、税收、信贷支持、保险费率政策,努力破除城乡交通政策壁垒。

二是优化路网,促进集聚。

以农村联网公路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农村公路与干线公路的对接、行政村之间的衔接,形成城乡一体、干支衔接、畅通生态的县域公路网络。

重点加强对全省200个中心镇、420个中心村的交通设施配套,进一步促进城镇化进程。

新改建农村公路9000公里,其中县乡公路2000公里,加大对省级规划中的港站、物流、产业集聚区的重要集疏运公路和农村生态旅游重点骨干公路的建设与改造;建设农村联网公路7000公里。

三是健全机制,加强管养。

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办法》,健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长效机制,养护资金补助纳入政府一般预算,实现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加快解决农村公路危险路段、病危桥梁整治和渡口渡船改造。

实施农村公路安保工程15000公里,改造农村公路桥梁2000座。

努力实现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全覆盖。

四是发展运输,服务民生。

构建布局合理、节点联网、运营高效的农村公路站场体系,进一步加快农村客运发展,争取到2015年,建成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客运站20个、县(市)级客运站32个、建设乡镇集散型客运站267个、港湾式停靠站1.2万个,全省农村班车通村率达到95%,城乡公交一体化率达到60%,农村物流配送网络覆盖80%的行政村,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繁荣发展。

我就简要汇报这些,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谢谢!

 

全国农村公路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交流材料之四

积极探索农村公路示范经验

促进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贵州省铜仁地区交通运输局

铜仁地区位于云贵高原东部、贵州省东北角,下辖八县一市一特区,全区总人口415万。

1934年,贺龙、任弼时、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创建的黔东革命根据地,属于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欠发达、欠开发”是铜仁的基本区情。

交通条件长期滞后,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百姓盼路、修路、护路和用路的愿望十分强烈。

2008年,铜仁地区被交通运输部列入第三批农村公路示范工程单位后,我区紧紧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积极发扬“宁愿苦干实干,不能苦等苦熬”的铜仁精神,千方百计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因地制宜探索“建、管、养、运”一体化模式,积极服务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一、示范项目实施基本情况

示范工程项目:

2009年、2010年通村公路建设计划项目843个5743公里,总投资5.9亿元,通达建制村893个;通村油路建设计划项目30个229.6公里,总投资9222万元,实现建制村通畅30个;通乡油路建设计划项目21个314公里,总投资2.1亿元,实现乡镇通畅21个。

2010年省交通运输厅安排5个乡镇进行建管养运试点示范,总投资9200万元。

示范工程实现的目标:

我区从2008年7月全面启动农村公路建设示范工程项目,通过两年多的实施,在2010年底实现全区乡镇通畅率99.4%,比2007年提高18.9个百分点;建制村公路通达率96.8%,比2007年提高43个百分点;实现农村公路“有路必养”,县、乡公路达到专业化养护,村道常年养护;行政村通客车率达到56%,比2007年提高23个百分点。

二、主要做法

(一)领导挂帅,机制保障,探索农村公路建管新路。

行署与省交通运输联合成立了示范工程领导小组,印发了《示范工程指导意见》,定期研究解决实施中的重大问题。

地、县、乡均由“一把手”挂帅,将农村公路示范工程纳入对县(市、特区)级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与当年经济社会发展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

制定了《铜仁地区通村公路建设实施意见》,对通村公路建设的目标任务、质量目标、技术标准、计划管理、资金管理、施工队伍的选择、工程质量管理及保障措施都作了具体规定。

实行社会公开、公示,在《铜仁日报》上对2009年、2010年通村公路建设计划进行公示,同时要求各县交通运输局在项目所在地设立规范的公示牌,将项目实施的时间、规模、技术标准、质量控制措施、举报电话等向群众公开,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增强项目建设的透明度。

(二)因地制宜,明确标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按照地委、行署“强基础、调结构、保增长、重民生”的工作要求,我们将通村公路建设与城乡建设、旅游公路、产业公路以及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在确保省里下达我区农村公路建设计划不变的情况下,将通乡油路的路面面层由沥青表处改为沥青碎石混合料,40%的通达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