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3 CB416700 华夏地块中生代陆壳再造与巨量金属成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42324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9.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973 CB416700 华夏地块中生代陆壳再造与巨量金属成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973 CB416700 华夏地块中生代陆壳再造与巨量金属成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973 CB416700 华夏地块中生代陆壳再造与巨量金属成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973 CB416700 华夏地块中生代陆壳再造与巨量金属成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973 CB416700 华夏地块中生代陆壳再造与巨量金属成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973 CB416700 华夏地块中生代陆壳再造与巨量金属成矿.docx

《973 CB416700 华夏地块中生代陆壳再造与巨量金属成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73 CB416700 华夏地块中生代陆壳再造与巨量金属成矿.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973 CB416700 华夏地块中生代陆壳再造与巨量金属成矿.docx

973CB416700华夏地块中生代陆壳再造与巨量金属成矿

 

项目名称:

华夏地块中生代陆壳再造与巨量金属成矿

首席科学家:

蒋少涌南京大学

起止年限:

2012.1-2016.8

依托部门:

教育部

一、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

华夏地块地处世界上三条大型大陆增生造山-成矿带之一的环太平洋成矿带,为什么它并不发育在太平洋东岸的安第斯与科迪勒拉那样的大陆边缘型大型超大型岩浆-热液矿床,也不发育在太平洋西岸日本、菲律宾、印尼、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地那样的大型超大型岛弧型岩浆-热液矿床?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华夏地块金属元素大规模成矿主要发生在中生代陆内岩石圈伸展的构造环境下。

为什么陆内岩石圈伸展的构造环境对成矿有利?

为什么同为伸展环境的华北地块东部的成矿,无论在成矿的金属种类上还是成矿规模及矿床密度上均与华夏地块有很大的不同?

华夏地块中生代构造转换过程中,特别是由特提斯构造域向太平洋构造域构造转换中,岩浆-构造-深部过程对花岗岩形成及成矿的制约关系还亟待深化。

华夏地块在中生代遭受了史上最强烈的陆壳改造作用,发生了大规模的成岩成矿事件,如此大规模成矿的物质和能量究竟来自哪里?

对华夏地块巨量内生金属矿产的形成与大陆地壳演化过程的关系还缺乏清晰的地球动力学框架。

对华夏地块不同区带以及同一区带不同时空的成矿作用差异性与成矿规律还缺乏系统的理论认识。

等等。

为了进一步研究和解答这些富有争议性的重大问题,本着有限目标、重点突出的原则,我们提出本项目以华夏地块内“南岭成矿带”和“武夷成矿带”为重点研究区,选取若干重要矿集区及典型有色稀有多金属矿床,以不同类型花岗岩成因及成矿专属性为主线,围绕“陆壳再造过程中的构造-岩浆活动与巨量金属成矿机理”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有:

1.华夏地块陆壳再造过程、花岗岩时空演化、壳幔相互作用、大花岗岩省形成的驱动机制

本项目将以野外地质为基础,利用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沉积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等手段,对华夏地块的武夷山、南岭和云开等地区的前中生代陆壳岩石开展系统的研究,了解不同地区地壳的物质组成(包括成矿元素),揭示基底岩石中成矿元素的丰度和分布规律,探究不同地区地壳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及其与全球超大陆演化的关系,揭示加里东期构造岩浆活动的性质和对基底岩石的改造。

岩浆活动时代是研究华南大陆再造时间的关键之一,高精度的花岗岩年代学研究将是本项目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对区内花岗岩已有年龄全面甄别、清理基础上,运用高精度锆石U-Pb定年技术,对典型岩体的年龄进行补测,构建区内中生代花岗岩的精细年龄谱,着重揭示花岗岩的年龄在空间上的演变趋势,阐明花岗岩的分布与主要构造动力体系的关系,同时查明不同类型的花岗岩(如“改造型”和“同熔型”)在成岩时代上是否有显著系统差别。

不同类型花岗岩形成时差的制约因素是什么?

在前期花岗岩和成矿作用研究的基础上,本项目拟重点采用单矿物微区原位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如应用交叉于矿物学、岩石学、地质年代学、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的—“锆石学”新方法),结合传统的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和构造地质学方法,更加深入和细致地认识华夏地块中生代大面积花岗岩的时空分布格局、成岩物质来源、形成条件和岩浆演化过程,研究幔源物质加入的机制和方式,壳-幔混合与陆壳增生的动力学过程,岩浆运移和定位的控制因素,探究华夏陆块古特提斯构造域向环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及与之有关的岩石圈增厚-减薄、深部壳-幔作用和大陆再造等动力学过程。

2.陆壳再造过程中元素的迁移富集机理、成矿专属性与典型矿床成矿作用

本项目拟立足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采用原位微区分析、高温高压实验等技术,系统研究华夏地块不同类型花岗岩的成矿专属性以及元素在相关地质过程中的性质与迁移富集规律。

氟、氯、硫、磷、二氧化碳等地质溶剂对于岩浆演化和成矿金属迁移富集起着重要的作用,本项目拟根据上述地质溶剂的基本地球化学性质和主要载体,研究华夏地块主要成矿地质溶剂的分布规律和来源,进而通过天然样品流体包裹体和水热高温高压实验,研究其对岩浆演化的影响程度,探讨其影响机理,同时关注其在岩浆,特别是高演化花岗岩不同演化阶段的性质。

钨、锡、铌、钽、稀土等元素在岩浆演化不同阶段的性质有很大的差异。

本项目拟通过选取分带明显的成矿花岗岩,运用微区原位分析技术,系统研究岩浆不同演化阶段各种矿物及其流体包裹体的组成,结合高温高压实验,测定关键成矿元素在矿物与熔体、流体间的分配系数,揭示成矿元素的来源和在岩浆演化不同阶段的地球化学行为,总结成矿规律,建立找矿标志。

成矿元素在热液中与不同地质溶剂形成络合物的温压条件和稳定性是解析成矿元素运移、富集机理的一个关键。

本项目拟采用高温高压实验与天然样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锡等成矿元素与不同地质溶剂(如氟、氯、硫、磷和二氧化碳等)发生络合作用的基本性质与机理,测定络合物稳定的温压条件,从而揭示其发生迁移、沉淀成矿的主要途径。

进行铀等金属的淋滤和迁移实验模拟,研究铀元素在花岗岩体热液蚀变、风化和淋滤过程中的活动性和制约因素,揭示华夏地块铀成矿机理。

氧逸度对于与成矿相关的许多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具有重要的控制意义。

本项目拟通过天然样品、高温高压实验和理论计算,研究主要变价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及其演化,探索岩浆和热液体系氧逸度变化的主控因素。

在此基础上,选取不同成矿类型的岩体,测定锆石Ce4+/Ce3+,获得原始岩浆氧逸度信息,建立成矿母岩浆氧逸度的时空分布序列,为揭示华夏地块多金属矿床形成与氧逸度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提供基础信息。

华夏地块主要有南岭成矿带和武夷成矿带,其中南岭成矿带是我国主要的成矿带之一,以发育大量的钨锡稀有金属矿床而闻名于世。

而武夷成矿带则主要是与“同熔型”花岗岩有关的铜铅锌多金属为主,该地区是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重点的矿产勘查区之一。

本项目拟以南岭成矿带中赣南、湘南和粤北等矿集区为重点研究对象,选择其中重要矿田的石英脉型、矽卡岩型、云英岩型、斑岩型、破碎带型等不同类型代表性钨锡稀有金属矿床和相关的花岗岩类岩体开展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解剖,理清它们的分布、控岩控矿构造、矿体与矿石特征、矿化蚀变分带等。

拟开展研究的矿床包括赣南地区的淘锡坑(外带石英脉型)、茅坪(石英脉型+云英岩型)、八仙脑(破碎带型)、洪水寨(云英岩型)、宝山(矽卡岩型)、大吉山(石英脉型)、黄沙(石英脉型+岩体型)、画眉坳等(石英脉型),湘南地区的柿竹园、黄沙坪、芙蓉-新田岭、荷花坪、锡田等,粤北地区的石人嶂、梅子窝、红岭等。

精细测定成岩成矿时代对深刻认识矿床成矿作用、探讨成岩成矿地球动力学过程至关重要。

本项目拟采用锆石SHRIMPU-Pb法、辉钼矿Re-Os等时线法、云母40Ar-39Ar法等高精度测年技术,精细厘定钨锡稀有金属矿床成岩成矿时代,查明不同类型矿床的成矿与成岩年龄间的关系,确定金属矿化的期次和分带规律;同时,开展成矿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Sr-Nd-Pb和Hf同位素,以及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研究,查明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流体性质、岩浆-热液成矿驱动机制和巨量金属供给-运移-淀积机制。

毋庸置疑,脉钨矿床“五层楼”模式不仅开创了世界模式找矿的先河,而且运用该模式在南岭成矿带发现了多个大、中型钨锡稀有金属矿床和深部新矿体,如赣南的淘锡坑、茅坪等,模式找矿一直备受人们高度重视。

近年来,随着模式找矿取得的重大找矿突破,该模式又被拓展为“五层楼+地下室”和“五层楼+地下室+异常带”成矿模式。

本项目拟进一步细化“五层楼+地下室”模式的内涵,建立和完善中生代不同类型代表性钨锡稀有金属矿床成矿模式和区域成矿模型,以有效指导区域找矿。

同时本项目还将关注该区己发现的前中生代钨、锡、钼矿床的研究,开展成岩成矿年代学、矿床地球化学和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

对比这些矿床与中生代同类矿床在形成背景、构造控制要素、矿化蚀变特征、金属供给-运移-沉淀机制等方面的异同,建立和完善前中生代钨、锡、钼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模型。

华夏地块中生代同熔型花岗岩铜铅锌成矿作用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不均一性,本项目将选择若干重要矿集区,系统解剖与“同熔型”花岗岩有关的典型铜铅锌多金属矿床,精细刻画不同金属组合类型(如Cu-Pb-Zn矿床、Cu-Mo-Au矿床、Cu-Mo-W矿床、Pb-Zn-Ag-Cu矿床)矿床的基本特征,揭示不同类型矿床的形成地质条件和时空结构;研究与成矿有关的花岗岩的类型、特点、源区性质及其深部过程;详细研究不同成矿系列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构造控制要素、热液蚀变和金属矿化特征;深入研究成矿系统的岩浆-热液转换过程及其演化,厘定金属来源-运移-沉淀机制,阐明成矿物质超常聚集的机制和过程,建立区域成矿谱系和成矿模式,指导找矿。

3.华夏地块有色稀有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矿床成矿系列是指导本项目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础,前人已做了开创性研究,如陈毓川院士等将南岭地区与花岗岩类有关的矿床划分为5个成矿系列、6个成矿亚系列、21个矿床式,之后又不断总结和升华,还提出应用矿床成矿系列理论“缺位找矿”思路。

本课题拟运用矿床成矿系列理论,根据本次工作成果并充分吸收前人已有的工作成果,按照成矿时代、构造环境、地质成矿作用和元素或矿种四大要素进一步详细划分华夏地块中生代(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等)钨锡稀有金属矿床的成矿系列、成矿亚系列和矿床式。

深入研究区域中生代花岗质岩浆侵入序列及时空分布、含矿地层岩性组合、分布与元素富集特征、控岩控矿构造特征等,总结多旋回、多阶段陆壳改造型花岗岩及与之成因密切相关的钨锡稀有金属矿床时空演化规律和区域成矿规律。

华夏地块与“同熔型”花岗岩有关的铜铅锌多金属成矿作用具有多阶段性和特殊性,常常在同一矿床或者矿田中,呈现多种类型的矿床(或者)矿体共生的特点。

而该地区许多岩体都是复式岩体,不同演化阶段和不同侵入期次的岩石,往往形成不同类型的矿产,如大宝山矿床早期英安斑岩与铜多金属矿化有关,而晚期的花岗闪长岩则与钼矿化有关;又如黄沙坪矿床的上部为Pb-Zn-Ag组合,而下部为Mo-W组合。

随着地质勘探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迫切需要加强“同熔型”花岗岩有关的铜铅锌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机制和成矿规律研究,从而为下一步找矿预测服务。

在对华夏地块典型矿床系统解剖的基础上,对比研究不同成矿区带、不同矿集区铜铅锌多金属矿床的构造控制因素、精确厘定这类矿床的形成期次,总结与成矿有关的花岗岩的类型和特点、热液蚀变特征及金属矿物组合,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建立华夏地块中生代铜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谱系;总结其成矿规律,建立华夏地块中生代铜铅锌多金属矿床区域成矿模型,指导找矿预测。

华夏地块前中生代的地质过程及强烈的中生代大陆再造作用,造就了华夏地块独特的中生代成矿大爆发,形成了巨量稀有、有色多金属矿床。

本课题重点综合研究华夏地块形成的地质背景、岩石圈成分结构和深部过程,中生代陆壳再造过程花岗岩-火山岩及相关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和成矿流体的起源与演化,花岗岩的成矿专属性与成矿能力。

系统综合研究“南岭”和“武夷山”两个重点成矿代中与“改造型”和“同熔型”花岗岩有关的金属成矿作用、矿床的时空分布特征和规律,加强构造与成矿作用关系的研究工作,建立区域成矿谱系和成矿模式。

发展并完善与大陆再造过程有关的花岗岩成岩成矿理论,为成矿预测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预期目标

总体目标

以地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以陆壳再造这一重大地质事件引发的大规模成岩成矿效应为突破口、以华夏地块内“南岭成矿带”和“武夷成矿带”为重点研究地区、选取若干典型矿集区和区内有色稀有多金属矿床、以不同类型花岗岩成因及成矿专属性为主线、以学科群交叉研究和高新实验与探测技术应用为手段,揭示华夏地块中生代陆壳再造过程中的构造-岩浆活动与巨量金属成矿机理。

五年预期目标

1)揭示华夏地块前中生代陆壳物质的组成、形成和演化,研究华夏地块中生代花岗岩的时空分布规律和成因,探讨大花岗岩省形成的驱动机制;

2)研究钨、锡、稀有金属等成矿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与迁移富集规律,揭示花岗岩的成矿专属性与成矿元素的分带性;

3)建立华夏地块钨锡稀有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成矿规律,建立华夏地块铜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成矿规律,发展和完善陆壳再造过程中的金属成矿理论;

4)在国内外重点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篇,发表专著1-3部;

5)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来培养和造就一支团结协作和具有重要国际国内影响的高水平科研团队,培养造就1-2个创新研究群体,5-10名年轻学术带头人和20-30名中青年科研学术骨干;培养一批博士生和硕士生。

三、研究方案

(一)学术思路

针对“华夏地块中生代陆壳再造过程中的构造-岩浆活动与巨量金属成矿机理”关键科学问题,我们的研究工作将强调“过程与机理”的研究,进一步加强大花岗岩省形成的驱动机制与该区矿产资源分布规律关系的研究,查明华夏地块中生代花岗岩成岩与有色稀有多金属成矿的时、空演化,揭示岩浆和成矿的热源与物源,分析成矿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和热液运移机理,研究并总结重要成矿区带、重要矿集区和典型矿床的成矿规律,开展成矿预测研究,从而为发现新的金属矿产资源基地提供科学依据,服务于矿产资源保障和可持续发展国家目标。

(二)技术途径

本项目将综合运用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和矿产普查与勘探等多学科研究方法,运用先进测试技术,开展华夏地块中生代陆壳再造与巨量金属成矿作用研究。

1.扎实的野外地质调研是本项目实施的基础:

本项目将围绕关键科学问题,按照各二级课题的主攻方向,重点围绕以下问题来组织和进行详细的野外地质工作及样品和数据的采集:

1)控岩控矿构造及盆山耦合关系;2)基底地层及变质变形特征;3)不同类型岩浆岩的分布、相互关系及组合特征,并特别关注复式花岗岩体;4)按照成矿带、矿集区、典型矿床等不同尺度,关注不同类型矿床和矿体的空间分布及组合规律。

系统采集各类花岗岩-火山岩及岩石中各类包体和各类型矿床中矿石和蚀变岩石样品。

2.严谨的室内研究是本项目顺利完成的保障:

研究华夏地块的形成及其成矿作用,对不同地质演化阶段和地质过程发生发展时序的精确厘定十分关键。

因此将针对不同岩石、矿石样品,采用高精度同位素定年方法(锆石U-Pb、辉钼矿Re-Os、含钾矿物40Ar/39Ar等),对成岩成矿时代进行精确定年,研究地壳演化,确定岩石和矿床的生成-演化序列。

本项目工作中,将强调保持和加强传统的岩相学、矿相学镜下观察研究,同时将充分利用微量元素、稀土元素、成矿元素、稳定同位素(C、O、H、S)、非传统同位素(B、Si、Cu、Zn、Fe、Mo等)、放射性同位素(Rb-Sr、Sm-Nd、U-Pb、Re-Os、Lu-Hf等)和稀有气体同位素(He、Ar等)示踪,确定岩石和矿床的成因类型、形成机制、时空演化,追踪成矿流体和成岩成矿物质来源。

探讨自元古代以来华夏地块地壳演化、壳-幔物质交换及岩石圈组成与成岩成矿关系,揭示中生代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地球化学演化和地球动力学背景。

3.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是本项目取得突破的关键:

本项目的实施将充分应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借助于SHRIMP、SIMS、TIMS、LA-ICP-MS、LA-MC-ICP-MS、激光拉曼光谱等高新分析测试技术,强调以单矿物(如锆石和岩石中其他副矿物、矿石矿物等)原位微区分析为本项目研究方法特色,同时将尝试建立并开展矿物流体包裹体的原位微区常微量元素成分分析。

开展黑钨矿、金红石、硫化物等不透明矿石矿物的红外显微镜观察。

开展重要成矿元素和矿化剂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的水热实验模拟研究。

探讨锡石、黑钨矿、白钨矿、黄铁矿、方铅矿和闪锌矿等矿石矿物直接定年的可能性,包括40Ar/39Ar、Rb–Sr、U–Pb和Sm–Nd等同位素年龄测定方法。

(三)创新点与特色

本项目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

采用上述新的学术思路和先进的多学科手段来研究华夏地块中生代陆壳再造和大规模成岩成矿事件。

在研究中抓住中生代强烈再造、巨量花岗岩形成和成矿大爆发这一特色,发展和完善陆壳再造过程中的金属成矿理论,探讨基底组成、深部过程、壳幔作用、流体活动与大规模成矿之间的成因联系;加深对花岗岩浆的形成过程、侵位机制、岩浆分异、热液成矿过程的认识。

通过揭示花岗岩成矿专属性和矿床成矿元素分带性,总结成矿规律,开展成矿预测。

本项目的特色可具体概括为如下几方面:

1.研究思路上

强调“过程与机理”的研究,重视壳-幔的相互作用,地幔物质和地幔流体对陆壳的改造和成矿作用,认识地球演化过程中区域物质成分演化、流体作用及其成矿规律。

我们认为研究以南岭和武夷成矿带为重点的华夏地块中生代大规模成矿事件和不同类型花岗岩的成矿专属性应与华南大陆的多期(新元古代、加里东、印支、燕山)幕式生长过程相联系,应分析解剖不同时期的地质演化历史和物质组成特性。

针对铜、金、铅、锌、铀等国家紧缺和重大战略矿产资源以及钨、锡稀有金属等特色和优势矿产资源在华夏地块不同矿集区的成矿特征,提出和完善新的成矿模型和新的找矿思路(如钨锡多金属五层楼加地下室成矿的新模式、地幔流体成矿作用新理论、印支期花岗岩对铀成矿具有重要制约作用的新认识等等)。

这些新的研究进展己经受到国际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并开始在华南的找矿实践中发挥效果。

这些新的学术思想的提出,急待我们通过本项目的开展来进一步检验、完善和发展。

2.研究手段上

在以往研究中,对国际上高速发展的先进地球化学方法特别是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年代学方法的应用相对较为薄弱一些,而本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及多位课题负责人和学术骨干恰好是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方面的专家,掌握和拥有国际最先进的地球化学实验技术和高水平实验室。

这一鲜明特色和优势使得本项目的实施将重点采用矿物的微区原位分析方法、新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方法(如Re-Os、Lu-Hf、B、Cu、Fe、Zn、Mo、He-Ar等),矿石矿物直接定年方法(如锡石、黑钨矿、白钨矿、黄铁矿、方铅矿和闪锌矿等矿石矿物的40Ar/39Ar、Rb–Sr、U–Pb和Sm–Nd等同位素年龄测定),同时结合常规Sr-Nd-Pb-O同位素地球化学和高精度微区同位素定年技术方法(特别是锆石U-Pb的SHRIMP和LA-ICP-MS技术和辉钼矿的Re-Os定年)。

因此,新技术方法的综合应用不但是本项目最重要研究手段,而且是本项目的一大特色,也是本研究群体在国内的强势之一。

综合运用矿物、岩石、矿床、流体包裹体、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实验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和地球物理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来开展研究,是本项目的又一重要特色。

3.研究基础上

长期以来,本项目的牵头单位南京大学和主要合作单位(如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等),在华南开展了大量地质与矿产研究工作,有着十分坚实的研究基础。

特别是南京大学对华南花岗岩-火山岩与成矿作用的研究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同,并己成为南京大学地学研究的一大特色。

本项目的实施必将进一步将我国华南蕴含丰富的热液多金属矿床和花岗岩类的自然优势,转变为地球科学研究与发展的学术优势。

(四)可行性分析

科学意义重大,国家目标明确 “华夏地块中生代陆壳再造与巨量金属成矿”重大课题的提出与解决,不仅可使我国在国际大陆地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占领重要一席之地,更重要的是可为国家紧缺和战略矿产资源以及我国优势和特色矿产资源的进一步寻找和勘查提供科学依据,提升我国在国际矿产市场上的话语权。

学术思路清晰、技术路线可行 以华夏地块大陆地质过程演化历史为主线,以中生代陆壳再造和大规模成岩成矿作用为重点,强调“过程与机理”的研究,用新的成岩成矿理论和方法研究华夏地块花岗岩的形成和巨量金属成矿事件,从而指导整个华南的矿产资源勘查,特别是深部找矿勘查工作,构建切合实际的研究方法体系,能够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

研究队伍配置合理 项目打破部门和行业界线优选研究队伍,以在华南地质与矿产研究中有很好基础和研究积累的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

以综合性高校为依托单位、联合中国科学院和国土资源部等,具有多部门联合攻关、优势互补、密切合作的特色。

较强的多学科综合研究力量 本项目以南京大学内生金属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南大地学多学科为主要科研支撑平台,拥有多家国家和部门重点实验室,形成了多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的强强联合,不仅拥有最强的研究实力,而且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

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站在国际地学前沿高度和在全球视野下来开展华夏地块中生代花岗岩成岩与有色稀有多金属成矿的研究。

项目主持单位在对华南地质与矿产的长期研究中,己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的网络,特别是与澳大利亚和美国学者分别开展了华南花岗岩与澳大利亚和美国盆岭省花岗岩及成矿的对比研究;与法国学者开展了华南与法国中央高原构造和岩浆作用的对比研究;这些国际合作与交流将进一步促进本项目的实施,并有望取得研究工作的突破性进展。

科学高效的组织与实施方案项目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首席科学家自觉接受项目专家组的指导和项目依托部门的监督。

坚持过程管理(做到目标、进度、措施、责任四落实),采取动态管理(对课题实行年度学术交流讨论会和中期评估,按照评价意见实行滚动经费支持或中止执行)。

加强与在该区实施的国土资源大调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携手推进我国华南花岗岩成岩成矿理论的创新和找矿突破。

(五)课题设置

围绕关键科学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本项目设置以下6个课题:

1)中生代陆壳再造的背景与过程;2)中生代花岗岩成因与成矿能力;3)陆壳再造过程中元素行为与热液成矿;4)“改造型”花岗岩钨锡稀有金属成矿作用;5)“同熔型”花岗岩铜铅锌多金属成矿作用;6)华夏地块巨量金属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以上6个课题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其中,第1课题是本项目的基础,该课题的实施将建立本项目研究的地质演化基本格架,主要涉及华夏地块前中生代陆壳特征、中生代再造的构造-岩浆过程;第2、3课题则分别研究与成矿密切相关的花岗岩成因-成矿能力,以及控制成矿的元素行为-热液成矿过程;第4、5课题主要研究华夏地块两类重要花岗岩类的专属性、矿床形成机理、与巨量金属成矿问题;课题6是本项目的综合和集成,总结对比华夏地块中几个重要成矿区带主要矿床类型矿床成因机理、揭示矿化时空分布规律、为找矿勘查这一国家重大需求提供成矿预测。

项目二级课题分解和关系示意图

课题1:

华夏地块中生代再造的过程与背景

研究目标:

拟通过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地球物理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等多学科的系统研究,揭示华夏地块武夷山地区、南岭地区、云开地区的基底组成及地壳形成和演化过程,识别不同时期地壳再造过程中的物质再循环和新生地壳增长程度,重点分析不同地区基底岩石成矿元素的分布规律,将华夏地块置于全球超大陆聚合-分解的演化过程中,分析显生宙不同期次重大地质事件在不同深度层次上的构造-岩浆-沉积-变质的响应,构建盆-山演变格局,揭示大花岗岩省形成的驱动机制,为研究华夏地块中生代再造过程中的成矿大爆发提供基础地质制约。

主要研究内容:

(1)基底物质组成与地壳演化

华夏地块前中生代地壳,特别是古老的结晶基底,是华夏地块中生代大规模成岩成矿再造的基础。

要揭示中生代再造对华夏地块成岩成矿的作用,必需了解华夏地块基底岩石的组成、形成和演化。

弄清华夏地块花岗岩的物源将为解决该区花岗岩成岩成矿机制提供关键制约条件。

前中生代构造演化复杂,面临的问题较多。

例如,华夏地块的边界断裂位置在哪?

大型聚合带如何引张分化?

边界断裂多期演化及其与岩浆活动、成矿流体运移的关系如何?

前中生代陆壳是否存在幕式生长?

不同地区是否存在差异?

不同地区的基底岩石各自经历了怎样的形成过程?

与扬子地块的基底组成和形成历史有何差异与联系?

与全球范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