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11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41134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1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1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1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1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1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111.docx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1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111.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111.docx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111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乐曲《杜鹃圆舞曲》

2、学唱歌曲《布谷》

3、律动《布谷》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歌曲《杜鹃圆舞曲》,学习用简单的节奏乐器为歌曲伴奏;并通过图形谱感受乐曲,通过画旋律线的游戏,让学生初步学习旋律线。

2、视听结全学习歌曲《布谷》。

通过直观感受旋律的高低、长短;培养学生的初步的视唱能力。

3、通过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引导学生参加音乐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

录音机,投影。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较有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音乐课堂小常识:

坐姿、歌唱的常规等。

3.复习课本小知识:

小图标的表示作用。

二、新课学习:

1.小练习:

随音乐拍手:

(节拍练习)歌曲《布谷》旋律熟悉。

2.歌曲学习:

(出示投影片)(从布谷鸟的认识导入:

布谷鸟在我地区俗称为“宝宝看花”)

1)教师范唱歌曲,边唱边指投影歌片,引导学生视谱;

2)学生模唱学习歌曲。

(教师指谱,要有明显的高低、长短的动作表示;

3)通过分句唱熟练歌曲的演唱。

(也可用变队走的形式熟练歌曲)

3.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布谷》要求自创运动作,从学生的自创动作中选编成游戏进行表演。

4.欣赏乐曲《杜鹃圆舞曲》

1)初听,(完整听全曲)。

2)谈谈感受,同时与《布谷》比较旋律相同的地方。

3)复听:

自由活动:

随《杜鹃圆舞曲》自由地进行选择活动,(画图、动作、用节奏乐器伴奏)都可。

教师加以指点。

但在最大的程度内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感受。

2.小练习:

随歌曲《小雨沙沙》拍手:

(节拍练习与旋律熟悉)

3.歌曲学习:

(出示投影片)

1)猜迷导入,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看不见,打一个自然现象……生视谱;

2)模仿下雨练习:

教师:

滴答滴答,学生接:

沙沙沙

3)谈话:

种子与发芽的关系……点出“春天”

4)教师范唱歌曲,边唱边指投影歌片。

5)引导学学生模唱学习歌曲。

(教师指谱,注意沙沙沙处的唱法要轻些)

6)通过分句唱熟练歌曲的演唱。

(也可用变队走的形式熟练歌曲)

第二课放牧

一、教学内容:

一、1、聆听《牧童》

一、2、聆听《牧童到哪里去了》

一、3、表演《牧童》

一、4、表演《放牛歌》

一、二、教学总目标:

一、1、通过听《牧童到哪里去了》、《牧童》、唱《牧童》、《放牛歌》,感受牧童的生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理解牧童生活的变化。

一、2、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认识三角铁,探索三角铁的敲击方法,掌握其演奏姿势。

一、3、准确有感情地演唱《牧童》,并试着在歌曲中加入三角铁伴奏,能在歌曲《放牛歌》的间奏处加入锣、鼓、镲的伴奏,感受为歌曲伴奏的愉快。

一、三、教材分析:

一、1.歌曲《牧童到哪里去了》

一、《牧童到哪里去了》是近年来创作的一首具有浓郁民歌风的儿童歌曲,24、34变换拍子,七声商调式。

全曲由两部分组成。

这首歌以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为大背景,表现了在祖国飞速发展的时代,“上学的孩子一个也不能少”的本意,使生活在祖国怀抱里的孩子都能实现上学的理想。

一、2.合唱曲《牧童》

一、《牧童》是一首斯洛伐克民歌。

采用24拍、C大调、四乐句的一段体结构。

本曲像一幅田园风景画,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生活的热爱,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成为人们喜爱的外国歌曲之一。

一、3.歌曲《牧童》

一、《牧童》是一首山歌风的江苏民歌。

44拍。

歌曲的节奏舒展,旋律优美抒情。

歌词以童心描绘出蓝天、白云、绿水、青草,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田野风光,抒发了小牧童悠闲放牧的愉快心情。

歌曲的第三段至结束全以小牧童的吆喝声衬词为歌词,巧妙地补充了短小而意犹未尽的情境,使得歌曲的情感得以充分地抒发,给人一种完满的审美感受。

一、4.歌曲《放牛歌》

一、《放牛歌》是一首民歌风的创作歌曲。

24拍,一段体结构。

一、歌曲欢快活泼,很有朝气。

有趣的是聪明的作曲家采用模仿笛声的小过门作为乐句的加花补充,使得歌曲演唱难度小,听起来还很丰满。

在歌唱中,我们仿佛看到小牧童吹着小笛、骑着牛儿兴致勃勃把家回的情景,活生生地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第三课手拉手

教学内容:

1、欣赏歌曲《让我们手拉手》

2、学唱歌曲《一对好朋友》

3、表演歌曲《一对好朋友》

4、编创与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歌曲《让我们手拉手》,感受生活中的乐趣和同学之间的友谊。

2、听唱法学唱歌曲《一对好朋友》,引导学生探索歌曲应以赞美的情感完整地演唱,声音要亲切自然,并用动作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

3、通过自编动作与活动,引导学生自创动作和在歌曲的空拍处加上小动物的叫声,使歌曲的演唱更为生动有趣。

教学准备:

录音机,投影。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

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音乐课堂小常识:

坐姿、歌唱的常规等。

3.复习前课内容。

(唱游为主)

二、新课学习:

1.听歌曲录音《让我们手拉手》;(规范要求同学们聆听时能创造性地运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1)完整地聆听全曲,要求听出歌曲所唱内容、心情怎样?

2)复听时可自编动作表演。

2.听歌曲录音《一对好朋友》;第二遍教师范唱,引导学生边拍边听。

听后谈歌曲内容

3.歌词学习:

提示式学习歌词,(边听录音边读歌词)活跃课堂气氛。

4.歌曲学习:

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录音伴奏)。

5.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一对好朋友》要求自创动作(引导学生在乐句结束处加上牛或鸭的叫声),从学生的自创运用中选编成游戏进行表演。

三、小结:

鼓励与表扬,指出不足之处。

第四课长鼻子

教学内容:

1、欣赏乐曲《小象》

2、学唱歌曲《小象》

3、表演歌曲《小象》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乐曲《小象》,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聆听音乐,能准确地选择乐曲所表达的情绪。

2、听唱法学唱歌曲《小象》,要求学生用柔和、亲切的声音演唱歌曲。

编创动作,以表达对小动物的爱护之情。

教学准备:

录音机,投影。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

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

表演及唱。

3.进行简单的二声部练习。

二、新课学习:

1.听歌曲录音《小象》(规范要求同学们聆听时能创造性地运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1)谈谈“象”的有关知识;

2)完整地聆听全曲,要求听出歌曲所唱内容,并能从“欢快”与“优美抒情”中选择出乐曲的情绪。

回答小象叫了几次?

3)复听时可自编动作表演。

2.听歌曲录音《小象》;第二遍教师范唱,引导学生边拍边按图示划旋律线,体会旋律的起伏。

3.歌词学习:

提示式学习歌词,(边听录音边读歌词)活跃课堂气氛。

.

4.歌曲学习:

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录音伴奏)。

5.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小象》要求自创动作(引导学生用打击乐器为同学作伴奏),从学生的自创运用中选编成游戏进行表演。

三、小结:

鼓励与表扬,指出不足之处。

第五课跳起舞

一、教学内容:

一、1、聆听《我是人民小骑兵》

一、2、聆听《挤奶舞》

一、3、表演《草原就是我的家》

一、4、表演《小松树》

一、二、教学总目标:

一、1、通过歌曲的演唱,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特点,并能自编动作表演。

一、2、在聆听《我是人民小骑兵》中能听辨出音乐力度的变化,简述音乐表现给自己的感受。

一、3、初步了解音的高低,并能结合生活中的声音听辨、感受。

一、教学内容:

一、1、欣赏乐曲《我是人民小骑兵》

一、2、学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一、3、表演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一、教学目标:

一、1、通过欣赏乐曲《我是人民小骑兵》,引导学生听辩出音乐力度的变化,并能简单音乐表现给自己的感受。

一、2、听唱法学习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通过教师范唱,学生轻声随唱的过程,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特点。

并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一、3、通过学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学习用动作表现自己感受到的意境与情感,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设计表演歌曲的方式方法。

一、教学准备:

一、录音机,投影。

一、教学过程:

一、一、常规练习

一、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

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一、2.复习前课内容:

表演及唱。

一、3.小练习:

一、1)蒙古骑马式练习(后十六节奏练习XXXXXX||)

一、2)音的高低练习:

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声音组合进行练习;

一、二、新课学习:

一、1.欣赏乐曲《我是人民小骑兵》(提示:

乐曲主要用木琴演奏,表示骑马奔驰的音乐形象。

一、1)谈谈“草原、骑马”等有关知识;

一、2)完整地聆听全曲,要求听出歌曲所唱内容,提示学生小骑兵由远及近采用民什么方法?

全曲节奏的特点是什么?

一、3)复听时可自编动作表演。

一、2.听歌曲录音《草原就是我的家》;引导学生边拍边轻声随唱,体会旋律的起伏与蒙古民歌的风格。

一、3.歌词学习:

提示式学习歌词,(边听录音边读歌词)活跃课堂气氛。

一、4.歌曲学习:

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录音伴奏)。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小松树》

2、表演歌曲《小松树》

3、学习简单的蒙古舞蹈动作组合

教学目标:

1、听唱法学唱歌曲《小松树》,学习用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引导学生完整地感受歌曲的风格、旋律、节奏;

2、用欢快的动作表演歌曲《小松树》,体验欢快的情绪,增强身体动作的协调性。

结合生活中的经验,探索感知、体验音乐的节奏。

3、通过学习蒙古族人民的挤奶舞的动作,了解蒙古族的生活习惯与音乐特点。

教学准备:

录音机,投影。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

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

表演及唱。

3.小练习:

1)蒙古骑马式练习(后十六节奏练习XXXXXX||)

2)结合蒙古族运动项目,进行三声部节奏练习。

二、新课学习:

1.歌曲学习:

听歌曲录音《小松树》;

2.第二遍教师范唱,引导学生完整感受歌曲的风格、旋律、节奏。

(第二遍可随着轻唱)

3.歌词学习:

提示式学习歌词。

4.歌曲学习:

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录音伴奏)。

5.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小松树》,要求自创动作(引导学生用打击乐器为同学作伴奏),从学生的自创运用中选编成游戏进行表演。

6.舞蹈动作练习:

挤奶舞动作组合:

站、蹲等。

7.自编动作复习欣赏:

《我是人民小骑兵》。

三、课堂小结:

鼓励与表扬,并指出不足之处。

第六课咯咯哒

教学内容:

1、聆听《公鸡母鸡》

2、聆听《我的小鸡》

3、表演《母鸡叫咯咯》

4、表演《下蛋啰》

二、教学总目标:

1、通过聆听、表演,表现出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2、认识铃鼓和响板,并通过探索式的学习掌握其演奏方法。

3、能够自编动作参与表演。

三、教材分析:

1.管弦乐《公鸡母鸡》

《公鸡母鸡》选自法国作曲家圣-桑1886年所作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这部组曲由13首带有小标题的小曲及终曲组成,分别是

(1)序奏与狮王进行曲;

(2)公鸡母鸡;(3)骡子;(4)乌龟;(5)大象;(6)袋鼠;(7)水族馆;(长耳朵的角色;(9)森林深处的杜鹃;(10)鸟舍;(11)钢琴家;(12)化石;(13)天鹅。

《公鸡母鸡》首先由钢琴和小提琴采用以同音反复组成的音调和顿音,模仿母鸡咯咯的啼叫声,仿佛刚刚下了蛋的母鸡在报喜。

接着钢琴模仿公鸡的啼叫声。

公鸡和母鸡的叫声交织在一起,乐曲情趣盎然。

2.童声合唱《我的小鸡》

《我的小鸡》是一首阿塞拜疆儿童歌曲,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

这首歌的曲式不规范,类似带再现的三段体,和声大调式。

旋律活泼、明快,口语化的歌词亲切、上口,词曲结合自然而紧密,首尾呼应。

3.歌曲《母鸡叫咯咯》

《母鸡叫咯咯》是一首活泼有趣的德国民歌。

歌曲的节奏规整,旋律巧妙地运用了同音反复和小跳、重复和变化重复等手法模仿了母鸡生蛋的啼叫声,很形象、有趣。

歌词译配也很有特点,生动地描绘出母鸡生蛋时“脖子伸伸、两翼扑扑”的高兴样子。

4.歌曲《下蛋啰》

《下蛋啰》是一首24拍、民歌风的创作歌曲。

歌曲形象地表现了大母鸡生蛋的得意样子。

歌曲中大母鸡的叫声完全用节奏表示,说说唱唱很有情趣。

歌曲的音域只有五度,极适于低年级学生演唱和表演。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乐曲《公鸡母鸡》

2、学唱歌曲《母鸡叫咯咯》

3、表演歌曲《母鸡叫咯咯》

4、打击乐器“响板”学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乐曲《公鸡母鸡》,引导学生练习用简单的图形表现音乐的形象。

2、听唱法学习歌曲《母鸡叫咯咯》,通过教师范唱,学生轻声随唱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歌曲表现母鸡生蛋后人们报喜的意图。

并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通过为《母鸡叫咯咯》创编动作,学习用动作表现自己感受到的意境与情感,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设计表演歌曲的方式方法。

4、认响板并学习其演奏方法。

教学准备:

录音机,投影。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

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

表演及唱。

3.小练习:

打击乐器:

1)响板的认识(简单介绍)

2)学习响板的演奏方法

二、新课学习:

1.欣赏乐曲《公鸡母鸡》(引导学生认真听乐曲,辨别公鸡母鸡的叫声。

采用图谱表示的方法。

1)谈谈“公鸡、母鸡”等有关常识;

2)完整地聆听全曲,要求听出歌曲所唱内容,提示学生可用自己认可的图形表示所听到的音乐形象。

3)复听时可自编动作学做公鸡母鸡的动作进行表演。

2、听歌曲录音《母鸡叫咯咯》;引导学生边拍边轻声随唱,

3、歌词学习:

提示式学习歌词,(边听录音边读歌词)活跃课堂气氛。

4、歌曲学习:

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录音伴奏)。

5、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母鸡叫咯咯》,要求自创动作(引导学生用打击乐器“响板”为同学作伴奏),从学生的自创运用中选编成游戏进行表演。

三、小结:

鼓励与表扬,指出不足之处。

第七课大海的歌

一、教学内容:

一、1、聆听《大海摇篮》

一、2、聆听《海上风暴》

一、3、表演《海》

一、4、表演《云》

一、二、教学总目标:

一、1、通过表演《海》、《云》,感受并表现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

一、2、通过聆听分辨大海的不同,并能用划线条的方式表现出来。

一、3、能够看图为歌谣填上适当的词,并能准确地读拍。

一、4、能发挥想像力,用打击乐或身边的物体与同学共同制造各种声响表现心中的大海。

一、三、教材分析:

一、1.歌曲《大海摇篮》

一、《大海摇篮》是一首具有民歌风的少儿歌曲。

较有规律的节奏似平静的大海般摇荡,配以抒情性的旋律、诗一般的歌词,歌唱了少年儿童心中美丽的大海。

一、2.管弦乐《海上风暴》

一、《海上风暴》选自挪威作曲家格里格作于1891年的管弦乐《培尔·金特第二组曲》。

剧情为:

乡村破落子弟培尔·金特生性粗野又耽于幻想。

其行径为众人所不齿,惟有少女索尔维格对他另眼相看,并产生了爱情。

在一次参加朋友的婚礼时,他拐走了新娘英格丽德,把她带到荒芜的深山里,第二天就抛弃了她,独自在山中游荡。

后无意闯入山妖的洞窟,因又爱上了山妖的女儿,遭众妖凌辱与折磨,几致丧命,幸而传来黎明的钟声,妖魔星散而去,培尔才死里逃生。

但培尔不能安分度日,旋又去森林冒险。

奥萨终日盼儿归来,积思成疾。

在她弥留之际,培尔赶回家中,奥萨听着儿子漫无边际的海外奇谈,溘然长逝。

失去母亲的培尔冒险出海去寻觅富贵。

几经磨难后,培尔想起了自己忠实的爱人和自己的家乡,而且从现实中猛省过来:

世界上最大的幸福就是回到自己的祖国和家乡,见到自己的亲人和同乡。

最后他终于回到了家乡,回到了爱人的怀抱里。

而《海上风暴》是第二组曲的第3曲。

描写培尔在美洲淘金成为百万富翁后乘船回国,在海上遇到风暴袭击时的情景。

一、3.歌曲《海》

一、《海》是一首日本儿童歌曲。

是一首赞美海的抒情诗、海的赞美歌。

由于节奏的疏松、旋律显得宽广,有着海的气势,又因旋律多为级进式的起伏,音调带着柔和的美,描绘了月光初上碧浪相逐远去的海面。

一、4.歌曲《云》

一、《云》是一首热情的儿童歌曲。

歌曲的节奏舒展平稳,旋律起伏跌宕,优美抒情,白云在蓝天上飘荡,引发了孩子们天真的联想,从“蓝天”、“白云”到“大海”、“帆船”,从“装着小雨点”的大船到“快快浇麦田”,寄托了孩子们真诚而美好的愿望----愿大自然忠实地为人类服务,让人们的辛勤劳动换来丰硕的成果。

一、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一、1、欣赏乐曲《大海摇篮》

一、2、学唱歌曲《海》

一、3、表演歌曲《海》

一、教学目标:

一、1、通过欣赏乐曲《大海摇篮》,引导学生练习用简单的图形谱(线段图)表现音乐的形象。

一、2、听唱法学习歌曲《海》,完整地聆听录音范唱,并通过提示分辨歌曲描绘的“海”的形象。

并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一、3、通过为《海》创编动作,学习用动作表现自己感受到的意境与情感,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设计表演歌曲的方式方法。

一、教学准备:

一、录音机,投影。

一、教学过程:

一、一、常规练习

一、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

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一、2、复习前课内容:

表演及唱。

一、小练习:

学习利用身边的物品模仿声音。

一、二、新课学习:

一、1、欣赏乐曲《大海摇篮》{引导学生认真听乐曲,分辨歌曲唱出的内容,并采用图谱(线段图)表示的方法。

一、1)初听前谈谈“海”等有关常识;

一、2)完整地聆听全曲,要求听出歌曲所唱内容,提示学生可用自己认可的图形表示所听到的音乐形象。

一、3)复听时可自编动作或利用身边的物品制造声响进行体验表演。

一、2、听歌曲录音《海》;引导学生边拍边轻声随唱,

一、3、歌词学习:

提示式学习歌词,(边听录音边读歌词)活跃课堂气氛。

一、4、歌曲学习:

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录音伴奏)。

一、5、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海》,要求自创动作(引导学生用身边的物品与打击乐器等方法制造声响为同学作伴奏),从学生的自创运用中选编成游戏进行表演。

一、三、小结:

鼓励与表扬,指出不足之处。

第八课幸福生活

一、教学内容:

一、1、聆听《快乐的啰嗦》

一、2、聆听《阳光下的孩子》

一、3、聆听《夏天的阳光》

一、4、表演《彝族娃娃真幸福》

一、5、表演《乃哟乃》

一、二、教学总目标:

一、1、通过聆听的演唱,初步感受彝族的音乐特点,背唱《彝族娃娃真幸福》。

一、2、能初步听辨高和低的音。

一、3、能编创简单伴奏,并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一、4、能按图意及节奏编创适当的词,并能准确地拍和读。

一、三、教材分析:

一、1.弹拨乐合奏曲《快乐的啰嗦》

一、《快乐的啰嗦》是作曲家张式业根据彝族民间舞曲音乐改编而成的弹拨乐合奏曲。

这是一首富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乐曲,曲调简朴、短小精悍,旋律优美、流畅,带有舞曲性的音乐给人一种轻松活泼的感觉,再现了彝族人民轻歌曼舞、歌唱美好生活的欢快热烈的场面。

一、2.歌曲《阳光下的孩子》

一、《阳光下的孩子》是是由张名河作词晓丹作曲的一首富有时代气息的儿童歌曲。

歌曲以朝气蓬勃的音调,欢快的情绪,歌唱了生活在祖国怀抱里的孩子,在党的阳光哺育下茁壮成长。

一、3.歌曲《夏天的阳光》

一、《夏天的阳光》是一首瑞典民歌。

第一部分为四乐句,旋律起伏跌宕,带有附点的节奏,具有一种推动力,给人一种奋进的感受。

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变化再现,采用了器乐曲常用的加花手法,使得旋律更为活泼、跳跃,表现了瑞典人民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生活的乐观情怀。

一、4.歌曲《彝族娃娃真幸福》

一、《彝族娃娃真幸福》是一首根据彝族民歌音调创作的儿童歌曲。

作品通过对彝家娃娃在喜庆佳节中狂欢歌舞这一生活侧面的描写,热情洋溢地赞美了彝族儿童的幸福生活。

歌词简洁形象,旋律欢快、跳跃,加上全曲采用了

一、“×××××××××”“××××××××”等明快活泼、具有舞蹈性的节奏型贯穿始终,以及“阿里里”这一彝家韵味的衬词的运用,极富民族色彩,生动地描绘出一群天真可爱的彝家娃娃身着节日盛装,在山寨空旷的青草坪上尽情歌舞的动人场景。

一、5.歌曲《乃哟乃》

一、《乃哟乃》是一首简短的土家族民歌。

旋律中只用do、mi、sol三个音,而且每个乐句的句尾最后一小节都是sol、mi、do顺序,音高、节奏完全相同。

由于歌曲乐句的长短不同,形成了(2+2+3+3+3)有变化句式结构,旋律简单而不单调,简短旋律欢快热烈,表现了土家族儿童欢乐开朗的性格。

一、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一、1、欣赏弹拨乐曲《快乐的罗嗦》

一、2、学唱歌曲《彝族娃娃真幸福》

一、3、表演歌曲《彝族娃娃真幸福》

一、教学目标:

一、1、通过欣赏弹拨乐曲《快乐的罗嗦》,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力度、速度与高低的变化,以及感受音乐作品浓郁的民族风格。

一、2、模唱法学习歌曲《彝族娃娃真幸福》,通过录音与教师范唱,引导学生轻声模唱,并学习演唱的声音要干净面富有弹性。

一、3、学习用节奏型为歌曲作伴奏并通过创编动作,表现自己感受到的意境与情感,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设计表演歌曲的方式方法。

一、教学准备:

一、录音机,投影。

一、教学过程:

一、一、常规练习

一、1、随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无规范动作要求,但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一、2、复习前课内容:

表演及唱。

一、3、小练习:

节奏创编练习(以简单的节奏重复组成节奏型为主)

一、二、新课学习:

一、1、欣赏弹拨乐曲《快乐的罗嗦》,

一、1)完整地聆听全曲,要求听出歌曲所唱内容,初听后:

乐曲是什么情绪?

与题目的解释

一、2)复听时,提示学生可用简单的舞步表示所听到的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