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15区域经济发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39418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15区域经济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15区域经济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15区域经济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15区域经济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15区域经济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15区域经济发展.docx

《高考地理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15区域经济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15区域经济发展.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15区域经济发展.docx

高考地理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15区域经济发展

2019年08月08日xx学校高中地理试卷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题号

总分

得分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下图为“某地地形与甲地建筑物布局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与乙地相比,将建筑物布局在甲地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

A.地形

B.水源

C.植被

D.坡向

2.与甲地地形平整方式相符的剖面是(  )

A.

B.

C.

D.

答案:

1.D;2.B

解析:

1.甲乙两地分别布局在河流沟谷两侧的山坡上,与乙地相比,将建筑物坐落在甲处,考虑的有可能是坡向问题。

甲面朝太阳方向,处于阳坡,采光较好,而乙地处于背向太阳方向的阴坡,采光较差,正确答案选择D。

二者地形相差不大,都位于山脊有一定坡度,并且都靠近水源和植被,因此ABC错误。

2.改造之后的等高线和原先的等高线相比,要看三处变化:

靠近N一侧,也就是建筑物海拔相对高的一侧,改造后的等高线相对原来的等高线变得更加密集,而在建筑物海拔相对低处变得稀疏,高密低疏则先陡坡再缓陂。

靠近M一侧,等高线又变得密集,因此变化后的地形剖面图应当是先陡坡再缓坡再陡坡,地势整体下降,正确答案选择B。

M与N之间无法通视,既有坡度阻挡,也有房屋阻挡。

选项C错误。

2.读某地等高线图(等高距:

100m),回答1~2题。

1.图中河流的流向是()

A.自东北向西南流

B.自西北向东南流

C.自西南向东北流

D.自东南向西北流

2.X点与Y点之间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A.190m

B.385m

C.550m

D.632m

答案:

1.D;2.B

解析:

1.读图,要判断河流流向,先要判断出a、b的数值是大于400还是小于400。

也就是哪边海拔高。

可以通过假设,若a海拔大于400,则小河所在位置是山脊,不成立,所以a一定小于400,结合图中的指向标,判断流向是自东南流向西北,D对。

也可根据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再结合图中指向标判断,流向西北,D对。

A、B、C错。

2.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情况,结合上题分析,可以判断a是200米,b是500米。

根据等高线的变化规律,找一个递增或递减的顺序判断,X的范围是100-200米,Y的范围是500-600米。

X与Y相对高度范围是300-500米,只有B对。

A、C、D错。

3.甲、乙两地点之间有三条道路相连。

某地理活动小组测绘了这三条道路的纵向剖面图。

读图,完成问题。

1.甲、乙两地点间高差大致为()

A.80mB.110mC.170mD.220m

2.在对应的地形图上可以看出()

A.道路①为直线       B.道路②经过甲、乙两地间的最高点

C.道路③最长        D.道路①和②可能有部分道路重合

3.若使用大型运输车从乙地运送重型机械设备至甲地,最适合行车的是()

A.道路③B.道路①C.道路①和②D.道路②和③

答案:

1.B;2.D;3.B

解析:

1.从题目当中很清楚看出,两地高度分别为260和150,故高差为110选B项。

2.从图可以看出,①水平距离最长,不会是直线,③水平距离最短,两地之间的最高点可达375米左右,排除法,可选D。

3.运输重型机械,最好选平坦的道路,故选B项。

4.下图是湖南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甲乙两地是新开垦的土地,油菜单产量坡地乙高于甲地,在人工指标相同的情况下,乙地高产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太阳辐射量大B.土壤肥沃

C.降水量大D.气温高

2.若在丙处速降,陡崖取值最大相对高度,准备的绳子适宜的长度是(   )

A.100米B.200米C.210米D.250米

答案:

1.B;2.C

解析:

1.乙地虽然处于阳坡,但纬度较甲地略高,故两地太阳辐射量差异很小,A错;甲乙两地位于湖南省,且距离很近,因而气候条件相近,即气温和降水量差别很小,C、D错;甲乙两地地形条件不同,形成的土壤最有可能存在差异,因而乙地高产的原因最可能是土壤肥沃。

2.利用陡崖相对高度计算公式(n-1)d≤H<(n+1)d(H为陡崖相对高度,n为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可计算出丙处陡崖的相对高度为100≤H<200米,其最大相对高度无限接近于200米。

速降时绳子上端需要捆绑固定,因而绳子的长度应该略长于陡崖的最大相对高度,故选C。

5.图为“太阳黑子相对数与温带乔木年轮相关性曲线图”,读图完成题。

1.关于图示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树木年轮宽度与太阳黑子相对数呈负相关

B.树木生长的能量来自太阳活动

C.太阳活动扰动电离层

D.太阳活动影响地球气候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不包括()

A.直接或间接为人类活动提供能量

B.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大气和水体运动

C.产生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差                

D.光照稳定,利于生物繁衍、演化

答案:

1.D;2.C

解析:

1.由图可知,太阳黑子相对数越多,树木年轮宽度就越大,图中年轮宽度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的关系是正相关,故A错误;树木生长的能量来自太阳活动不对,应该是太阳辐射,故B错;太阳活动扰乱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与图示信息无关,故C错误;太阳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体现在降水年际变化与太阳活动呈相关性,图示信息就暗示了太阳黑子数与降水量呈现正相关。

因此,本小题选D。

2.此图所反映的问题是太阳黑子相对数的变化对树木生长的影响,而地球气候是影响树木生长的主要因素。

产生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差是因为地球自转的缘故。

6.假期里,小明同学外出旅游。

某日早晨小明拍摄了日出的照片,随即发到微信朋友圈。

在天津(117°E,39°N)的爸爸和在国外甲城市出差的妈妈马上做出了回复(图)。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列两道小题。

1.小明拍摄日出照片时所在的城市最可能是()

A.呼和浩特(112°E,40°N)B.兰州(104°E,36°N)

C.杭州(120°E,30°N)D.南宁(108°E,23°N)

2.据图文信息,可以推测出甲城市的()

A.纬度位置B.经度位置

C.当天日落的方向D.当日正午太阳高度

答案:

1.D;2.C

解析:

1.从材料中得知,小明拍摄日出照片后随即就发到朋友圈,已经7点29分,所以可以判断出该地处于冬半年。

考虑选项都为中国城市,所以再结合北半球冬半年晨线特征分析出:

北半球冬半年,我国城市纬度越高,白昼越短,日出也就越迟。

小明所在的城市日出和天津接近,所以在冬半年,要么纬度比天津低,同时经度比天津小;要么纬度比天津高,同时经度比天津大。

天津位于(117°E,39°N),综合上述条件,只有南宁(纬度比天津低,同时经度比天津小)符合条件。

故本题选择D。

2.根据图文信息,可以得知北半球正处于冬半年,此时无论甲城市位于北半球还是南半球,观测到的太阳日出方向都应位于东南方,日落方向都位于西南方。

具体纬度位置、经度位置和当日的正午太阳高度都无法从材料提供的数据推断出。

故本题选择C。

7.雾灵山位于北京与承德交界处,海拔2118米,素有“京东第一峰”的美称,是观赏日出和日落的理想之地。

表1为“雾灵山部分日期的日出和日落时刻表”。

据此回答1~2题。

日期

日出时刻

日落时刻

7:

32

17:

08

6:

31

18:

15

4:

45

19:

39

7:

22

16:

49

1.四个日期中,太阳直射点最靠近赤道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2.一游客于7月某日去雾灵山旅游,当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是(  )

A.

B.

C.

D.

答案:

1.B;2.B

解析:

1.当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昼夜等分,昼长为12个小时,当太阳直射点最靠近赤道的时候,地球上的点昼长应当接近12个小时,因此可以计算四个日期的昼长时间,最接近12小时的即为太阳直射点最靠近赤道的日期。

①昼长为9小时36分,②昼长为11小时44分,③昼长为14小时54分,④昼长为9小时27分,因此正确答案选B。

2.雾灵山位于北半球,七月份是北半球夏季,北半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排除C、D。

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大于12个小时,因此正确答案选B,本题容易错选A,注意昼长大于12个小时,在该图当中,太阳在正午的时候一定要越过地球的中心点,即位于中心点偏南方向。

8.下图为俯视图,图中虚线是晨昏线,实线为纬线。

AB两点的经度差为60°,P点为中点。

某天文兴趣小组在P点用量角器测得北极星的高度为68°。

读图回答问题。

1.B点的地方时是()

A.2点B.10点C.14点D.22点

2.若此时北京时间为0点,A点的地理坐标是()

A.90°W22°NB.90°W68°NC.90°E22°ND.90°E68°N

3.此时最可能的是()

A.天安门上的五星红旗飘向东南方向B.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伏旱时期

C.正在召开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D.科考人员在北极地区进行科考活动

答案:

1.C;2.B;3.A

解析:

1.在P点用量角器测得北极星的高度为68°,说明P点为68°N,再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和晨线、昏线的位置可判断68°N及其以内为极夜,切点P地方时为12:

00,B点在P点以东,经度相差30°,比P点早2个小时,故B点的地方时是14点,选C。

2.图示P点为12点,若此时北京时间为0点,则P点经度为60°W,A点在P点以西,经度相差30°,故A点的经度为90°W。

A、P、B在同一条纬线上,由北极星的高度就是当地的纬度和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知,P点纬度为68°N,选B。

3.由上题知,此时68°N及其以内为极夜,太阳直射22°S,我国为冬季,东部地区盛行西北季风,天安门上的五星红旗飘向东南方向,选项A正确。

伏旱时期为7月中旬,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在8月,选项B、C错误。

此时北极地区为极夜,极昼期间更有利于极地科考。

9.日本都市圄建设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即雏形阶段——加遠阶段—(调盤阶段)—成熟阶段。

下图示意日本都市圈建设阶段的空间结构。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本都市圈建设阶段中,人口集中程度最高的是(   )

A.雏形阶段B.加速阶段C.调整阶段D.成熟阶段

2.日本都市圈建设过程中,加速阶段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是(   )

A.核心城市劳动力短缺B.城市商业中心外移

C.都市圈圈层出现萎缩D.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3.日本都市圈建设阶段中,成熟阶段城市具有的特征是(   )

A.形成多核心、多圈层空间结构B.核心城市快速增长为主要特点

C.核心城市与外围地区差距拉大D.已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

答案:

1.A;2.D;3.A

解析:

1.从图中看雏形阶段资源都流向中心城市,且中心城市的圈最大;加速阶段和成熟阶段资源除流向中心城市外,还流向次级城市,因此人口集中程度最高的是雏形阶段,A正确。

2.加速阶段因城市化速度较快,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D正确;加速阶段有大量人口流入城市,不可能出现劳动力短缺和都市圏圈层萎缩问题;城市商业中心外移不属于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

3.从图中看成熟阶段形成多核心、多圈层空间结构,A正确;外围地区城市的快速增长为主要特点;核心城市与外围地区差距缩小;是否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从图中看不出来。

10.甘蔗是一种一年生或多年生热带和亚热带草本植物,甘蔗是我国主要糖料作物之一。

读广东、广西自然地理条件和甘蔗主产区分布图,回答1~2题。

1.根据图中信息,判断甘蔗最适宜的生长条件(   )

A.年降水量为500~1000mmB.≥10℃年积温在6500℃以上

C.沿河与山谷地带D.年均空气湿度小的地方

2.广东甘蔗种植面积的变化与原因是(   )

A.种植面积扩大,经济效益好B.种植面积缩小,为增加粮食产量

C.种植面积缩小,劳动力成本上升D.种植面积扩大,制糖工业发达

答案:

1.D;2.C

解析:

1.据图可知,甘蔗最适宜的生长条件年降水量为1500~2000mm,故A项错误;温度条件是≥10℃年积温在6500℃以上,故B项正确;甘蔗在沿海地区也有分布,故C错误;该地区降水丰富,年均空气湿度较大,故D错误。

2.据图可知,甘蔗种植面积的变化特点是珠三角地区已经不是甘蔗的主产区,从面积上看,种植面积缩小,故A、D错误;由于劳动力资源的短缺,成本上升,甘蔗的种植面积减少,故C正确,B项错误。

11.下图所示地区有地域特色鲜明的传统民居“蜂巢屋”,一般由3至4个相连的土塔状建筑构成,是当地人利用茅草和泥土筑造而成。

这样的民居,既克服了当地物资缺乏,又适应了当地气候特点,是一种古老而优越的生态民居。

回答下面小题。

1.蜂巢屋是一种古老而优越的生态民居,反映当地的自然环境(  )

A.沙漠广布B.森林覆盖率低

C.全年气候干旱D.河湖众多

2.“蜂巢屋”的墙体厚达80厘米,推测其主要原因(  )

A.夏季隔热,冬季保温B.墙体坚固,稳定性好

C.抵御夏季的雨水D.防御冬季的风沙

3.蜂巢屋作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吸引了很多游客,从气候角度分析,最适宜的游览时间(  )

A.11-12月B.7-8月C.4-5月D.1-2月

答案:

1.B;2.A;3.C

解析:

1.本题考查区域地理特征。

该地地处地中海东部,属于地中海气候,地表不可能沙漠广布,故A错误;该民居是当地人利用茅草和泥土筑造而成的,这样的民居,既克服了当地物资缺乏,又适应了当地气候特点,据此可知该地森林覆盖率较低,物资缺乏,从而采用茅草和泥土筑造,故B正确;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不可能全年气候干旱,故C错误;无法通过“蜂巢屋”反映出当地河湖众多,故D错误。

2.本题考查区域地理特征。

该地地处地中海东部,属于地中海气候,该地应具有"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的气候特点。

厚墙可以阻隔夏季室外热空气,使得室内较为凉爽,还能阻隔冬季室外冷空气,使室内降温慢,比室外温度高,故A正确。

“蜂巢屋”的墙体厚达80厘米不能说明墙体坚固,稳定性好,故B错误。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故C错误。

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雨,风沙天气少,故D错误。

3.本题考查区域气候特征。

"蜂巢屋"地处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游客要去此地旅游应选择在春秋季节前去,气候较为适宜,因此选项中4一5月最为合适,故C正确。

12.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工业生产面临“用工荒”局面。

根据相关知识,完成1~2题。

1.上图是4种工业的生产成本构成图,最有可能面临“用工荒”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2.“用工荒”对沿海地区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

A.劳动力回流第一产业,第一产业比重提高

B.资金投入减少,生产总值下降

C.劳动力数量减少,平均工资下降

D.刺激科技创新,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答案:

1.D;2.D

解析:

13.稻谷是重要的粮食种类,粮食的充分供给和区域平衡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

下图反映2014年我国不同省份的稻谷供需关系。

据此完成下列三道小题。

1.已不再成为我国主要稻谷余粮区的是()

A.黄河下游区B.长江中游区C.珠江下游区D.淮河下游区

2.与安徽省相比,黑龙江省稻谷供需盈余的主要条件是()

A.人均耕地多B.农业劳动力多C.复种指数高D.淡水资源丰富

3.我国水稻种植重心北移会导致稻谷()

A.出口数量扩大B.运输成本上升C.流通效率提高D.储存难度增加

答案:

1.C;2.A;3.B

解析:

【1题详解】

读“2014年我国不同省份的稻谷供需关系图”可知,图中稻谷供需结余长江中游区与淮河下游区为正值,说明是稻谷余粮区,BD不合题意;黄河下游区与珠江下游区为负值,根据我国气候的南北差异可知,北方黄河下游区粮食作物主要种植小麦,且人口密集,故稻谷一直难有结余,A排除;南方珠江下游区之前粮食作物主要种植水稻,珠江三角洲曾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由于近些年珠三角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快,占耕地多,生态退耕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高价值的农作物的需求增大等,使珠三角稻谷粮食生产大幅下降,使稻谷一直难有结余,已不再成为我国主要稻谷余粮区,C符合题意,故选C。

【2题详解】

黑龙江省地处我国东北平原,平原面积广阔,人口密度较小,人均耕地丰富,稻谷供需盈余量大;安徽省人口密度较大,粮食需求量大,人均耕地较少。

故黑龙江省与安徽省相比稻谷供需盈余的主要条件是人均耕地多,A正确;安徽人口稠密,农业劳动力较多,B错误;安徽纬度较黑龙江低,热量丰富,复种指数较高,C错误;两地淡水资源都丰富,D错误。

故选A。

【3题详解】

我国南方人口较密集,居民有喜食稻米的习惯,稻谷的需求量大,水稻种植重心北移会导致大量稻谷南运,使运输成本上升,B正确;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求量大,为保证粮食安全,粮食出口数量少,A错误;会增加稻谷南运,增大稻谷区域供需差异,流通效率降低,C错误;北方高温期较短,利于粮食储存,粮食存储难度减小,D错误。

故选B。

14.太湖流城Z镇植桑养蚕、丝绸纺织的历史悠久。

近年来,Z镇积极发展桑蚕及相关产业,形成了特色小镇。

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两道小题。

1.据图6中信息判断,对该镇特色产业发展方式最准确的概括是()

A.扩大丝绸服装制造业,形成规模优势B.新增蚕丝被制造业,培育新的产业链

C.基于植桑养蚕,逐步形成多元化产业D.传播桑蚕文化,发展丝绸专题旅游业

2.该特色小镇实现了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特色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互动并进B.利用地域文化吸引外来人口

C.通过延长桑蚕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D.在城镇化过程中保护了环境

答案:

1.C;2.A

解析:

1.从Z镇特色产业的发展过程示意图得知,原有桑蚕产业链终点只有丝绸服装、服饰,后新增加了蚕丝被制造业,后又进一步增加了桑蚕文化、旅游业和服务、创业等产业。

综合来看,产业链都是基于植桑养蚕而形成的,再此基础上的多元化延伸。

A、B和C项概括较为片面,只能概括产业发展过程的一个流程,不能从全面概括该镇特色产业的发展方式。

故本题选择C。

2.从题干中提取关键词“特色小镇”,说明定位的是城镇建设。

基于植桑养蚕,逐步形成多元化特色产业,促进了城镇经济发展。

而城镇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有推动了特色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A、B和C项概括较为片面,只是单方面说明了特色小镇的作用,没有体现特色小镇和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故本题选择A。

15.  我国某地形区面积为10.89×104km2,1月均温为-21-18℃,7月均温为21-22℃。

下图示意该地形区1954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构成情况。

读图回答1-3题。

1.下列关于该地形区耕地面积变化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城市化水平较低

②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

③国家对粮食的大量需求

④人多地少,人口压力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目前该地区农业生产面临的突出问题是(  )

A.劳动力短缺

B.低温冷害更严重

C.人均耕地面积减小

D.洪涝灾害更频繁

3.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可采取的措施是(  )

A.退耕还草,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B.退耕还湿,发展生态农业

C.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水果园艺业

D.扩大耕地面积,进行规模化生产

答案:

1.D;2.D;3.B

解析:

2.50年来该地区的沼泽地和滩地大幅度减少,林地和草地的比重也有所减少,湿地和林草地的减少导致其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功能大大减弱,使得旱涝灾害更加频繁。

3.该地草地面积比重小,不宜发展大牧场放牧业;退耕还湿,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可持续发展。

评卷人

得分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地时间2017年5月31日,全长480千米,由中国企业承建的连接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与东非第一大港蒙巴萨的蒙内铁路举行通车仪式。

蒙内铁路是东非铁路网的起始段,铁路穿越东非裂谷带和多个野生动物保护区,沿线火山灰土分布广泛,土质疏松,雨季土壤遇水易软化。

东非铁路建设的远期规划是连接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和南苏丹等东非6国。

下图为东非局部地区简图。

1.描述图示地区铁路线及其布局的特点。

2.说出蒙内铁路建设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主要自然障碍。

3.分别指出内罗毕地区和索马里沿岸自然带的名称,并分析内罗毕所处自然带的成因。

4.简述蒙内铁路的通车对东非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

答案:

1.连接内陆和沿海港口;大致为东西走向;分布不均,线路较少

2.地势起伏较大;断裂发育,地质条件复杂;土壤疏松,遇水软化,地基不稳;干季淡水缺乏;野生动物、蚊虫侵袭等。

3.内罗毕地区为热带草原带,索马里沿岸为热带荒漠带;

成因:

内罗毕位于靠近赤道的东非高原上,地势较高,空气对流较弱,降水较少,形成了热带草原带;

4.蒙内铁路的建成,将进一步完善东非地区铁路网;增加东非国家的运输能力;促进该地区资源的开发;促进东非各国经济发展;推进东非地区的互联互通和一体化建设。

解析:

1.图示地区铁路线及其布局的特点可从图中直接读取,注意位置、走向、密度的分析。

2.蒙内铁路建设过程中要穿越山地、大裂谷,地势起伏较大;断裂发育,地质条件复杂。

且沿途多草原气候,土壤疏松,遇水软化,地基不稳;干季淡水缺乏;区域生物资源丰富,沿线可能会遭遇野生动物、蚊虫侵袭等。

3.内罗毕地区为热带草原带,索马里沿岸为热带荒漠带;内罗毕为热带草原带是因为内罗毕位于靠近赤道的东非高原上,地势较高,空气对流较弱,降水较少,形成了热带草原带。

4.大铁路会带动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区域铁路网更加完善。

具体而言,蒙内铁路的建成,将进一步完善东非地区铁路网;增加东非国家的运输能力;促进该地区资源的开发;促进东非各国经济发展;推进东非地区的互联互通和一体化建设。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东南沿海某行政村总人口2750人,其中70%外出就业生活。

留村人口绝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其中60岁以上占36%。

近年来,该村农业的总产值与收入有下滑趋势,家庭年均收入约5万元,主要源自外出务工。

  材料二下图“某村等高线地形及立体农业示意图和为“某村土地利用结构图”。

(1)该村土地利用结构的主要特征有____________。

(2)分析该村立体农业空间布局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

____________

(3)指出该村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____________

(4)依据当地资源利用状况,为振兴该村经济可积极拓展的产业有____________。

答案:

1.类型多样;以园地和林地为主,耕地较少;

2.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灌溉水源充足;

3.劳动力流失;人口老龄化;产业结构单一;农业衰退;

4.生态农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观光农业;农村电商;

解析:

1.该村土地利用结构可以从土地利用的类型以及土地利用方式两方面去谈。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村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农林以及交通和村庄建设各占有一定的比重,其中园地和林地原地占有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