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乡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科试题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93586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15.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乡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科试题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安乡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科试题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安乡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科试题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安乡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科试题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安乡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科试题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乡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科试题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

《安乡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科试题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乡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科试题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乡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科试题安乡一中 龚德国.docx

安乡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科试题安乡一中龚德国

安乡一中2018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科试题

命题人:

龚德国审核人:

高三语文备课组

时量:

150分钟分值:

150分,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填写在相应的位置上。

3.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本试卷上,否则无效。

第I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华夏文明之源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

但是,它既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也不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它只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系统。

说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不确切的。

甲骨文在当时只是作为一种占卜的工具,字也绝对不是当时存在的所有的字,却表现出成熟和发达的文字系统,是任何一种古代文明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达到的。

所以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在甲骨文以前一定还有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

那么,甲骨文以前的文字面貌究竟如何?

古书中说仓颉“生而能书,又受河图录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

《说文解字序》中也记载: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不过这只是传说,任何一种文字的诞生绝非一人一手之功,汉字的出现必定是先民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历经长期的摸索使用,然后累积发展、约定俗成的结果。

仓颉应当是在汉字发展中具有特别重大贡献的人物,他极有可能是整理汉字的集大成者。

最早的汉字在哪里?

更多的来自地下考古资料,展现出有关中国文字起源的大量线索:

不仅有商代前期,相当于夏代的遗物,还有属于更早的种种考古文化的资料。

在公元前4000年的仰韶文化和其后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都曾发现有不同的刻划符号。

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和大朱村出土的陶器上,其中有些与甲骨上所见的字类似。

从历史文化发展的过程看,这些陶器上的刻划符号与汉字的产生、发展应该有着很大的渊源关系。

裘锡圭等著名学者都对此进行了研究,肯定它们同中国最早的文字有着密切的联系,认为这种陶符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文字雏形。

另外一项关于早期文字的重要的考古发现是在距今约4000年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朱书文字。

历史学家张政烺先生看过发现于陶寺遗址的一个扁陶壶照片、摹本以及墨线图后就断定:

“这个字同大汶口文化陶文、殷墟甲骨文和现在通行的汉字属同一个系统”。

这反映出四千多年前即最迟在夏代前期,属于同一系统的文字已经用于黄河中下游的一些地区了。

由此我们可以确定,汉字本身是土生土长的自源文字。

大约从夏商时期开始,它已经能够出色地记录汉语,承载灿烂的中原文明,并对周边民族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虽然汉字在甲骨文之后经过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不同书写形式的变化,但是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保留至今,成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块字,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血液里的民族符号,是将我们维系在一起的一种充满时代色彩、地域概念、人文心理特征的文化标识。

1.以下关于中国汉字起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汉学者许慎认为仓颉创造了文字,不过在他看来,“文”“字”有别,“文”只关涉汉字的外形,而“字”则形声兼具。

B.不少传说和古籍都以仓颉为汉字创造者的观点并不正确,他对汉字发展做出了特大贡献,在整理汉字方面集古代之大成。

C.山东莒县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与汉字的产生、发展应有密切关系,被有的学者看作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文字雏形。

D.朱书文字被断定与甲骨文、现在通行的汉字等属同一系统,说明最迟在夏代前期,汉字已用于黄河中下游一带。

2.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甲骨文当时只是一种占卜的工具,字只有当时存在的部分字,却有着成熟、发达的系统,这些事实证明甲骨文不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B.任何一种古代文明都不可能在短期内形成完整的文字系统,一种完整的文字系统的形成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

C.汉字的出现是先民在历史发展中历经长期的摸索使用,然后累积发展、约定俗成的结果,绝非一人一手之功。

D.学者们依据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刻划符号及山西出土的朱书文字断定汉字本身是土生土长的自源文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学者们探寻最早的汉字,主要依据地下考古资料,包括商代前期的遗物和属于更早的种种考古文化的资料。

B.大量史料证明,汉字在甲骨文之前已经以各种刻画符号——陶符的形式出现在各个文化分支的陶器上,呈现出早期文字的雏形。

C.汉字从夏商时期开始,已能出色地记录汉语,承载灿烂的中原文明,并将它辐射到周边民族地区,从而推动了其他民族文化的进步。

D.汉字能成为中国特有的民族符号和文化标识,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以固有的的特色和基本语法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没有学生的老师

早晨,太阳刚刚升起,他就站在堂屋中间的八仙桌后。

八仙桌上放着一根枝条。

他表情严肃,两手撑在桌的两角,身子微微前倾,环顾堂屋里一把把排列整齐的椅子,他喊:

“同学们,上课了!

表叔叹一口气,说:

“三儿的课又开始了。

”我没看见过他上课时的情景,我好奇地望着他。

他迎着从门楣里投射进来的一束阳光,穿着整齐的中山服,很气派,很儒雅,阳光勾勒出他的身影。

他开始在八仙桌后踱步。

我观察了好一会儿,他从堂屋的南头走到北头,再从北头走回南头,沉思的样儿。

我发现,他接近墙根的时候,绝不多停留一会儿,又折回身,继续走。

他的皮肤很白,不是那种没见紫外线的白皙,是病态的苍白。

表叔告诉我,他走得那么准确。

表叔说,他的讲坛长度和堂屋宽度差不多,表叔叫我不要打扰他。

太阳在不知不觉中升起,有一竿子高了。

他手里拎着教鞭,在巡视他的学生呢。

表婶从房间里出来,身子擦动了堂屋门口的那把椅子。

他发现了,他拎着教鞭走到那把椅子跟前。

他举起教鞭,向下点去。

教鞭在椅子把手的上边突然停住,他说:

“上课时,不要捣乱。

我的教鞭敲在你的脑袋上,会疼呢。

”他的表情有些严肃,严肃中又带着微微笑意。

表叔说,两年前,他师范学校毕业了,他坚决回到山村小学。

去年,一场暴雨突如其来,他在疏散学生时,屋顶一根虫蛀腐蚀了的脊檩断了,砸在他的脑袋上,他就这样了……

不知从哪里钻出了乌云,发酵似地膨胀,遮住了太阳,天阴了下来。

他跑出堂屋抬头仰望,旋即又奔了回去,看着屋顶。

他焦躁起来,说:

“同学们,暴雨要来了,赶快出教室!

”我看见他忙乎起来,一把把椅子被他从堂屋搬到院子里。

他一边忙乎一边喊:

“同学们不要挤!

不要怕,有我呢。

”我沉不住气了,我真想过去帮他一把。

我瞧了表叔一眼,表婶低声说,别过去,他疯病发了,过一阵就会好了。

我真想过去支援他,他需要帮助。

我看他像热锅上的蚂蚁,在堂屋院子间疯狂地穿梭,我真不忍心他那么孤独。

太阳钻出乌云。

他终于停下来,哭腔哭调地说:

“塌了,塌了,我们的教室塌了。

你们吃吧,喝吧,你们不修教室,会有人收拾你们的。

”他的声音低下来,似乎在念咒语。

我望着环绕小山村的山岭,好似表叔的房子在下沉,下沉。

他的神色开始恢复正常,像是经历了一场风暴。

现在,他表情呆滞、冷漠。

他根本不看我们一眼,似乎我们不存在,他穿过我们中间,径直走回他的屋子。

我走到八仙桌的后面——他的讲坛上。

我学着他的样子,在讲坛上踱步,想体验当老师的感受。

踱步中,我无法不想着他——一位没有学生的老师,所以,我感觉我的步子越来越重!

选自《文艺生活》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题目叫“没有学生的老师”,匠心独运,在矛盾的词语组合中,设置了悬念,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同时也暗示了小说的内容。

B.“表叔叹一口气,说,‘三儿的课又开始了。

’”这一声叹气,既包含着表叔对三儿病态的无奈,也有对三儿这种病态行为的不满。

C.三儿用教鞭向下点去的动作描写,内涵丰富,从侧面生动地表现了三儿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也包含着他对学生的深深爱意。

D.小说语言简洁而生动,人物形象个性鲜明,通过对三儿这样普通的乡村教师的叙述,表达了一个深刻的现实主题——教育公平。

5.文中划线处都写到“太阳”,结合小说内容说明其作用。

(5分)

 

6.小说结尾说“我感觉我的步子越来越重!

”试分析其原因。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心清如许,译笔生豪情

1912年,朱生豪出生于浙江嘉兴。

他幼年失怙,家境中落。

然而,他痴迷读书,从无懈怠,从秀州中学到之江大学,教会学校的背景培育了他中英文俱佳的文学功底,诗文清秀,才华颖脱。

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执教之江大学,对这位学生的才华“一唱三叹”,赞为“不易才”。

20世纪30年代,朱生豪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此时国民党当局在“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下进行文化围剿。

他在当时上海的世界书局任职,耳闻目睹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思想上愤懑彷徨。

书局英文部负责人詹文浒先生了解到朱生豪的中英文功底,向他作出了重要建议——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这个建议让这位温和腼腆、“渊默如处子”的青年文人,胸中翻涌起了豪迈的激情。

朱生豪在给妻子的信中说:

“某国人说中国是无文化的国家,连老莎的译本都没有。

我这两天大起劲……”朱生豪说的“某国”就是当时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

莎士比亚戏剧大部分为诗体剧。

一位学者曾评说:

只有诗人方得译出诗人之剧。

朱生豪在新旧体中文诗词方面极富才华;他的英文诗歌创作也十分有灵气,具有清新自然的田园牧歌风格。

然而,莎剧如按中文诗体来译,难度极大,且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受限颇多,最终,朱生豪决定用散文体来翻译莎剧。

尽管如此,朱生豪在处理剧本中的歌词及念白时,仍尽量采取诗体形式,在韵律、节奏和意境的把握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以图存留莎翁原本的风貌。

特别是针对不同的戏剧场景,分别采用了自由体诗或诗经体、骚体、古体诗等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原文中角色所处的环境与情绪,竭力避免翻译文学中通常会出现的“洋味”和陌生感。

翻译莎剧需要的不仅是激情,也不仅是才华。

梁实秋先生译莎剧,最后宣告要与莎士比亚“断绝来往”。

虽为危言,并非耸听,梁公花费30余载始得译完莎翁全集。

林语堂先生也曾面对翻译莎剧的邀约,但婉拒之,言到老年再作打算。

然而,译莎并非年长者的专利。

莎士比亚发表了第一部剧作是在26岁,青年的热血激情只有同为青年的译者才会感受深切。

朱生豪翻译莎剧,消耗的是他二十二岁到三十二岁这样充满才情、诗意、热情、血气方刚而义无反顾的精华年龄段!

朱生豪深爱莎剧,在着手翻译之前早已熟读并反复揣摩了原作。

在《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译者自序”中,他写道:

“余笃嗜莎剧,尝首尾研诵全集至十余遍,于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

”在译著进程之中,他更是每每大声反复吟诵,以此定夺文意优美且适合剧院演出的表达方式。

他在1935年23岁之时开始筹备译莎大事,而手头的工具只有旧版《牛津词典》和《英文四部词典》。

从1936年开始的九年间,大部分译作陆续完成。

由于日军侵华,译莎手稿两次毁于战乱。

直至1944年病逝,他坚持重译被毁的部分,并继续握管不辍,一共完成31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

自1954年以来,朱生豪散文体译本在大陆以单行本、戏剧集、校订补译本全集、英汉对照(注释)版等多种方式出版,出版延续时间之长、出版频率之高、印刷数量之大可谓空前,超过任何其他莎剧中译本。

朱译本的社会影响也是最广泛的。

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莎翁名句,如“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哈姆雷特》)、“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