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社会学 第四章定性研究方法及其应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34541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用社会学 第四章定性研究方法及其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应用社会学 第四章定性研究方法及其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应用社会学 第四章定性研究方法及其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应用社会学 第四章定性研究方法及其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应用社会学 第四章定性研究方法及其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应用社会学 第四章定性研究方法及其应用.docx

《应用社会学 第四章定性研究方法及其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用社会学 第四章定性研究方法及其应用.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应用社会学 第四章定性研究方法及其应用.docx

应用社会学第四章定性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第四章定性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社会学研究方法分为两种:

定量研究方法与定性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与实证主义认识论相联系,通常被看成是对用数字(或数值和统计)表示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的方法;定性研究方法则与解释主义认识论相联系,所使用的是依赖于理解和对“意义”强调的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方法。

(描述性数据)

第一节定性研究方法概述

⏹一、如何理解定性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的英文是qualitativemethod,又被称为质性研究方法或质的研究方法。

⏹参考书:

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质性研究是指研究者置身于研究情景中,运用观察、访谈和文献调查等方法去接近、体验和理解研究者,并力求从当事人的角度去解释他们的行动及其意义建构的过程。

(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

⏹质性方法是否等于定性研究方法?

(有争论)一般来说可以等同的。

⏹哲学思辨方法---思辨,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质性研究方法---与经验事实打交道。

⏹社会学中国学派—定性研究(假设?

-社区类型研究-农村手工业受到的冲击)

⏹定量研究方法认识论基础是实证主义,其渊源追溯到19世纪和20世纪早起的理论家,特别是孔德和迪尔凯姆。

实证主义寻找的是个人主观状态之外的社会现象的事实和原因(自杀论:

自杀这种社会事实与原因-不是个人的自杀而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自杀行为)。

迪尔凯姆认为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是从外部影响人的“事物”。

(客观\外部性,强制性)<社会研究方法论的准则>

定性研究方法认识论基础是解释学理论。

解释学家认为,应当从行动者自己的视角来了解社会现象,他们考察这个世界是如何被体验的,重要的是行动者将它看成什么。

⏹根据自然科学的研究模式,实证主义研究通过可以产生由统计分析处理的数据的问卷调查、编码清单和人口统计等方法来寻找原因。

(0111021203120411)

⏹解释学家试图通过诸如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和其他可以产生描述性数据的方法来了解社会现象。

与自然科学不同,解释学家(人文主义)追求的是韦伯所讲的“意义”的东西,了解的是人们行动背后的个人动机和信念。

⏹量的研究与质的的最根本区别在于:

前者认为,世间的事物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特别是因果关系)通过数据分析能够相对精确地揭示这些关系,并能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后者认为有人存在于其中的世界是非常复杂而又充满意义的,而且意义的解释是地方性、多元的,必须通过研究者的主观参与才能被理解。

⏹实证主义(迪尔凯姆)的逻辑是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是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物”存在的,要解释它,就需要用另一种社会事实来解释。

即寻找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解释主义的逻辑是关注社会行动,行动是有意义的,对行动的意义只能是理解。

“投入理解”,必须通过研究者的主观参与才能被理解。

⏹两种方法不是对立的,事实证明,两种方法的混合使用,往往会比单一使用某一种方法获得更多的信息。

实证主义方法的先驱迪尔凯姆《宗教生活的初级形态》,就是人类学家在田野收集大量描述性数据作为其分析的基础。

(质的研究在人类学界体现为文化人类学方法-金耀基,社会人类学方法-费)

⏹二、定性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解释学理论是定性研究方法的核心。

⏹解释学,是指对书面文本理解和解释的方法,其目的是理解作者的思想及其文本的基本结构。

代表人物18世纪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19世纪的狄尔泰,还有韦伯(理解社会学),舒茨(现象学社会学)。

(-----古典诠释学)

⏹狄尔泰将原本用来解释圣经(即文本)意义的解释学,扩大到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解释,并确立为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他的名言:

自然需要说明,而人需要理解。

他反对用实证主义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

⏹怎么理解?

⏹一是重视“移情”的作用,将理解看作人的心灵生活的重建。

从内心去理解,把握行为的意义。

⏹认为解释就是从作为历史内容的文献、作品、行为记载出发,通过直觉或移情,在想象中处于作者的地位和环境,进入作者的个性,把握作者的意图、情感和观念。

“正是在移情或转换的基础上产生了理解的最高形式,在这种理解中,精神生活整个处于再创造和再体验的活跃状态之中”。

另一方面指出,解释者要放弃自己的观念或偏见,以便了解作者的原意,换言之,就是要把握原文的“客观精神”。

(价值中立)

⏹受狄尔太影响,韦伯对社会学研究的理解与迪尔凯姆不同,他不同意后者关于社会现象或社会事实是完全外在于人的客观事物。

他认为,社会现实从根本上是由人们及其有意义的社会行为构成的。

由于社会行为受行为者的意图所驱使,所以对人们行动的理解,就是社会学出类拔萃的方法。

(怎么理解?

⏹韦伯同样寻求的是采用解释学的工具来理解行动者、互动和全部人类历史。

⏹韦伯的所讲的“理解”并非“直觉”的简单应用,他反对简单直觉和移情的理解。

⏹“理解”意味着对几种意义的诠释性掌握:

1.历史探究中,对具体个别行动的真正意向的意义;或2在社会学大量观察中,平均或近似于实际行动的真正意向的意义;3经常出现的现象的纯粹类型(理念型),亦即以科学方法建构的(理念型的)意义或意义的关联。

⏹通过理性的或拟情式再现体验的方式,我们可以获致对行动之主观意义的“清楚的确认”。

⏹舒茨对韦伯的“清楚的确认”提出质疑。

由于自己与他人在背景知识、人生经历、性情旨趣、行动情景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了解他人主观意义的过程会遇到一些难以逾越的障碍,他阻止我们对他人的客观理解。

不过他认为在一定意义上理解他人是可能的。

但这种理解只能是在他人意向意义下的近似理解。

⏹创造性理解:

后现代诠释学的解构思想------

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德里达(解构主义)。

伽达默尔:

解释文本(人类行为的特殊产物)。

不是解释社会行动。

反对文本的意义是作者赋予的唯一。

文本的意义超越它的作者,这是永远如此的。

作品的意义不再是作者赋予作品的主管意义。

⏹作者的意图是一种我们无法达到的主体的精神活动,作为解释者的我们和作为作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可以消除的差异,这种差异是有历史距离造成的。

(历史时间间距)。

⏹作品的意义存在于读者的理解中,被不断地创造,所以作品才存在。

意义的创造不是随心所欲的结果,而是一种“视域融合”。

(作者的视域与读者的视域)

⏹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解读,不存在客观性的解读。

(因人而异)。

⏹德里达:

强调语言对理性认知能力的限制。

事实上,语言就是我们的世界,我们就活在语

言中,语言同时也是我们的思想的牢笼,我们只能观察或认知到我们的语言当中所已经包含的那些东西,我们不可能超出语言给我们设定的限制而达到的“客观存在”;认知只是我们在特定语言的限制下所完成的一种主观的建构,而不是什么对客观存在的表现或再现;我们能够加以分析和讨论的也不是客观现实本身,而只是各种不同的“文本”而已。

⏹总结:

古典诠释学认为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存在着一个既定的、有待我们去认识的客观的研究对象,我们认识的过程是对这个既定的客观的研究对象的呈现或再现,诠释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理想的一套方法程序,能够准确地再现文本本来的这是意义,即作者赋予发意义。

然而后现代诠释学对此一概否定,强调在我们意识之外,没有一个实体的“客观存在”,只有一系列的建构,理解只是一种“创造性理解”,这种颠覆使得质性研究方法内部理论取向充满了张力。

“真实、客观、科学的理解”是研究的目的。

在后现代诠释学这里这种“真实、客观、科学的理解”不再存在。

“客观性理解”陷入困境之中。

“第一首资料”是真实的吗?

(调查获得的、访谈获得的----限于我们自身的一种创作----研究者

在场能够把握研究对象的真实性吗?

)所以后现代诠释学对质性研究方法提出了挑战。

从古典到后现代诠释学反映了“理解”两个极端,事实上,“近似理解”更具有合法性。

(略)

⏹解释范式的哲学基础很复杂。

从本体论上看,定性研究范式假定人类行为是一种有意义的行动,它可以通过人的意识和情感作用来完成一切认知。

同时,人的行动也是社会取向的,“我”毕竟要走向“他人”。

因此,人不仅通过自我来追求意义,同时也必须通过他人来赋予世界意义。

主体不是封闭性的自我系统,而是走向社会的“存在”。

是以“相互主体性”来构建这个世界。

(略)

⏹从认识论上看,它强调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并非只受知识内在理性原则的限制或纯粹由理性推论而来,它是主体的意识作用在日常生活世界不断与他人或事物的接触中,来建立可供沟通的知识。

即知识的形成是经由“协商”的过程。

因此,人们应从相互主体的立场,交换彼此的观点,并用来诠释行为的意义,进而建立日常生活中共识的规则或知识。

⏹在韦伯的影响下,将意义和行动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解释社会学得以确立。

⏹在解释社会学领域,包括象征互动论、现象学或常人方法论、女性主义、结构主义等研究视角。

象征互动论、常人方法论在社会学领域影响较大。

⏹象征互动论:

理论来源于库利、杜威、米德、帕克、托马斯以及他人的研究。

米德《心灵、自我和社会》是这一理论视角最清楚、最有影响的阐述。

观点:

自我是社会的产物。

(与他人互动中形成的)角色扮演理论

库利:

镜中我理论:

他人是我的一面镜子。

通过与他人互动形成自我认识。

⏹象征互动论依赖于三个基本前提(布鲁姆,1937年提出符号互动理论):

1.人们针对事物包括对其他人行动,是建立在这些事物或人对它们(行动)具有意义的基础上,意义决定行动。

2.意义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社会产物。

3.社会行动者是通过解释的过程将意义赋予在情境、其他人、事物或自己身上。

⏹常人方法论

代表人物:

加芬克尔。

常人方法论与其说是研究方法,不如说是研究的对象问题,即人们如何(或者用什么方法)解释外部世界的意义。

对常人方法论来讲,行动的意义总是含混的和有问题的,我们的任务就是考察人们在具体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文化和常识理解行为的方式,从而使行动显现为常规的、可以阐明的和清楚的。

⏹常人方法论者搁置自己真实的信念,去研究日常生活的现实。

通过对常识的考察,常人方法论者力图了解人们如何看、描述和解释他们生活于其中的那个世界的秩序。

(现象学加括号-胡塞尔-悬置自己是信念)

三、定性研究方法的历史

⏹19世纪末20世纪初,定性研究方法被有意识地用于科学研究。

⏹F勒普菜1855年关于欧洲家庭和社区的研究是真正参与观察研究的先驱之一。

⏹人类学领域,田野工作在20世纪初进入实际研究过程。

主要代表人物:

博厄斯、马林诺夫斯基对田野工作方法的建立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马林诺夫斯基是第一个提供了其研究方法的描述和田野工作是什么内容的专业人类学家。

⏹美国社会学史上,1910-1940年间,芝加哥学派的学者们首先应用定性研究方法。

期间参与观察的大量成果包括:

托马斯和兹纳涅斯《波兰农民在欧洲和美国》、林德夫妇《中镇:

现代美国文化研究和《过度中的中镇:

对文化冲突的研究》、怀特的《街角社会》。

(个人文献、观察、深度访谈)

⏹20世纪50年代:

定量方法兴起。

定性研究方法兴趣减弱。

⏹20世纪60年代定性研究方法复兴,出现了一系列采用定性研究方法的有影响的著作:

贝克尔《没有希望的人:

一项越轨社会学的研究》、萨特斯《贫民窟的社会秩序》等。

四、定性研究方法的特点

⏹定性研究方法指的是收集和分析描述性数据的研究。

这些数据指的是人们自己写的、说的东西和可以观察到的行为。

定性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不同。

在两者的比较中可以看的更加清晰。

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的区别

定性方法

定量方法

现象学的(主体内在的意识结构赋予文本以意义)

实证主义的

从观察出发,再提出议题或研究问题

自一般理论导出假设,然后用实证检验

推理是辩证的归纳的

推理是逻辑的演绎的

整体的

特殊性的

主观/内部人为中心

客观/外部人为中心

过程导向的

结果导向的

人类学视角

自然科学视角

较少控制变量

力图控制变量

目的:

理解行动者的观点

目的:

发现事实和原因

假定现实是动态的,研究的只是生活的片段

假定现实是静态的,研究的是相对静止的生活

发现理论取向

证实理论取向

解释性的

证实性的

单个事实:

研究焦点简明、有限

多重事实:

研究焦点复杂、宽广

控制和解码

发现、描述、理解与共同解释

研究者是主体、是与研究过程分离的

研究者是参与者、是研究过程的一部分

为普遍性而努力

为独特性而努力

研究报告是丰富的叙述、个人的解释,分析的基本元素是词句和思想

研究报告是统计分析性的,基本的分析元素是数字

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

哲学基础

研究范式

逻辑过程

理论模式

主要目标

分析方法

主要方式

实证主义

科学范式

演绎推理

理论检验

确定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

统计分析

实验、调查

人文主义

自然范式

归纳推理

理论建构

深入理解社会现象

文字描述

实地研究

资料收集技术

研究特征

量表、问卷、结构观察

客观

参与观察、深度访谈

主观

五、定性研究方法的信度和效度问题

⏹信度:

指使用相同技术重复测量同一个对象时,得到相同研究结果的可能性。

(定性研究方法信度由于情境不同信度会一样吗?

)+

⏹效度:

实证测量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概念的真实含义。

(称)

⏹两者的关系:

测度有效,一定可信。

测度可信,不一定有效。

⏹定性研究方法往往更加强调效度而不是信度。

(一)定性研究中获得效度的措施

⏹1.远离最初的研究期望。

⏹2.看是否与其他数据一致。

⏹3.独立的检验与多人进行研究。

(二)定性研究中获得信度的措施

⏹1.同一个或不同的研究者多次听录音记录、看录像记录,以及整理这些音像资料。

⏹2.严格遵循调查程序。

⏹以下为定性研究中资料的收集方法:

第二节焦点群体访谈方法

⏹一、焦点群体访谈方法的特点

⏹1.定义:

一种就给定的焦点或问题,组织小群体进行集中讨论和访谈的研究策略,通常在一段时间内组织多次。

⏹20世纪40年代社会学家默顿和拉扎斯费尔德首先使用。

⏹2.特点:

⏹第一,目的是获得访谈对象的态度、情感、信仰经历和反应,这些数据用其他定性方法不太容易获得(观察法、一对一的访谈)

⏹第二,焦点群体访谈方法可以被用于研究的预备和探索阶段。

⏹第三,焦点群体访谈方法可以帮助开发和产生假设,为问卷和访谈提出问题和概念。

⏹第四,互动是焦点群体访谈方法的重要特征

⏹第五,局限性在于研究者对于这种方法产生的数据更难以控制,对于受访成员相互交谈、提问题和表达意见,研究者可以一般性地让大家注意谈话的主题,而对于他们之间的互动基本上不能控制。

操作上,焦点群体的成员难以召集。

⏹设计一个题目,进行焦点小组访谈,获得必要的资料。

“大学生业余生活调查”

二、焦点群体访谈方法的组织

(一)会议的准备

1.准备问题这些问题应是开放性的。

(12个)

2.会场的布置(录音或录像设备)

(二)会议参加者

1.群体人员数目:

6-10个人,最多14个,最少4个人。

⏹2.群体的数目:

一个或多个

⏹3.会议的地点和时间中性的地方家或经常聚集的地方。

2-3个小时

⏹4.群体成员的性质:

同质性与异质性的问题。

⏹(三)会议进行中的主持

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或挑战性的问题引导话题的开展或推动讨论进一步深入,保证每个人有发言的机会。

⏹(四)访谈资料的分析

⏹1.转录全部的访谈,提供讨论的完整的记录,为分析打下基础。

⏹2.分析讨论的内容。

内容分析应当从受访者回答问题时所使用的词语比较开始。

分析的目的是寻找反复出现的倾向和模式。

⏹设计一个题目,进行焦点小组访谈,获得必要的资料。

⏹“大学生业余生活调查---采用焦点访谈的形式”

第三节深度访谈法

⏹一、深度访谈的定义与类型

⏹1.定义:

研究者与受访者之间反复地对谈,其目的是了解受访者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的有关其生活、经历或状态的观点。

(非结构性访谈才是定性方法的访谈,结构性访谈---定量方法采用问卷调查)

⏹2.特点:

(1)访谈是一种相互交谈的过程(平等)。

(2)访谈的问题是非结构化的或半结构化的。

(3)访谈是面对面进行的。

(4)通常研究者是对同一个受访者进行反复地访谈。

⏹3.深度访谈的类型:

(1)非正式的聊天式的访谈。

(2)被指导或半标准化的访谈。

(事先准备一个清单,但人可以自由的挖掘、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3)标准化的开放式访谈。

(研究者准备一系列开放性的问题)

二、深度访谈的技术

(一)访谈的准备

⏹1.考虑访谈谁,多少个人,多少次访谈,每一次访谈的时间、访谈的地点。

⏹2.准备给受访者的信息以及访谈的指导性提纲。

(二)提问题的技术

⏹提问题是访谈及其过程的核心。

⏹1.提问题要清楚。

2.每次只问一个问题。

3.提出真正的开放性问题4.先问经验和行为问题。

⏹5.从一般到特殊。

6.深入挖掘问题和廓清回答。

7.应当避免敏感性的问题。

⏹(三)访谈的阶段

⏹1.介绍和导入。

2.正式开展和深入发展。

3.解决难题。

4.结束。

⏹(四)助手帮助记录

记录的方式:

1.记录本。

(1)逐字逐句记录下所有内容。

(速录人员)

(2)记录主要思想和主要句子。

(3)记录下受访者的主要思想、要点。

2.记录本和录音设备结合。

理想的手段。

⏹(五)访谈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1.介绍访谈的意义和内容,告之记录方式。

⏹2.不要让自己的观点影响受访者。

(自己只是信息的收集者)

⏹3.控制访谈的过程。

(一个简略的访谈提纲或范围对于控制讨论十分必要)

⏹4.建立和谐气氛。

⏹(六)访谈材料的分析(略)

⏹1.确定原始资料中出现的主题。

(即开放式编码---确定概念性的范畴---分类对象)

⏹2.对那些已确定的材料所联系的范畴进行再检验。

(又称轴向编码)(开放性编码—确定概念--已经确定的离散性范畴要通过一种新的方式进行比较和组合。

---轴向编码—对有意义的现象获得重新理解)

⏹3.研究者要将概念性模式转化为故事脉络,以便让人阅读。

第四节口述史法(作为研究方法:

口述史料)

一、口述史的特点

什么是口述史学术界意见不一致。

它既是一门学科(历史学的一个分支科)又是一方法论。

这里是在后一种视角上作为一

种方法来介绍的。

它是使用口述史料拓展和丰富研究对象,帮助研究者解读历史问题的研究方法。

在这一层面口述史应该被视为文献资料的辅助性研究手段。

⏹作为学术研究方法,“口述”至今在人文和社会科学中被广泛运用,既在历史学领域,也在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民族学、人类学、文学等领域被运用。

“口述”基本上是一种用来进行资料和数据采集的方法,并以此最为分析和研究的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说,“口述”作为研究方法是多种学科之间的共识。

⏹经济史-农业经济史---口述史运用活跃的领域。

⏹口述史作为方法论,有三重功效:

⏹其一,在史料上,口述史能扩大史料的范围,拟补文献史料的不足和印证文献史料的真伪;

⏹其二,在史学方法上,口述史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或是拓展了历史研究的新视野和领域,或是能更深入地发掘传统史学所无法看到的深层历史;

⏹其三,在史学表述方式上,口述史可以更加生动地和立体地展现历史。

(见刘小萌《关于知青口述史》)

⏹由于绝大多数著作、文献关注的是大人物和重要的事件,忽视普通人和平凡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忽视那些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人,如社会弱势群体,他们的声音常常被文字的历史所掩盖。

所以口述史的方法正在社会史、社会学以及生活史的研究中越来越被广泛地使用。

⏹社会学学者将口述史定义为:

绝大部分依赖于对老年人进行的访谈方法,这些老年人提供了他们儿时、青年和成年时生活的事件、态度和活动的回顾性材料。

(当然也不排除对其他年龄段的人的访谈)

⏹注意:

口述史是系统收集受访者亲身经历或见证的方法,它不是传说、闲言碎语、道听途说或者谣言。

⏹口述史方法依赖于人类的记忆和口语世界。

⏹长处:

(1)填补文字历史的遗漏或纠正文字历史上的非真实记载。

(2)可以获得被社会主流群体排斥的那些边缘群体的资料,让社会听到他们的声音。

⏹短处:

(1)受访者的记忆可能不确切,所以提供的信息不可靠。

(2)有的受访者不愿意对某些事件发表真实的看法。

(3)它只能回溯到一定时期。

所以口述史研究者都多少存在一定的焦虑:

随着在世老人的不断减少,每时每刻都会发生有关信息随他们的逝去而永远消失的情况。

二、口述史方法的操作

(一)口述史访谈前的准备

⏹1.研究

⏹有关研究对象和主题的背景材料的研究。

可供研究的材料包括:

历史文献、个人资料(信件、日记等)、历史文件(档案等)报纸、杂志、照片、电影电视、艺术作品(绘画)

⏹2.准备问题

⏹列出具体问题的清单,可以是开放的,也可以是封闭的,问题要简短客观清晰。

然后将问题理出顺序,简单的问题放在前,复杂敏感的问题放在后。

⏹3.与受访者联系

⏹告知访谈在何时、何地进行,访谈需要多长时间、访谈主要内容、访谈记录手段等。

做好事先给出访谈问题的类型或问题的清单。

(二)口述史访谈的过程

⏹1.选择一个安静的空间。

⏹2.让受访者尽可能的说。

⏹3.积极反应访谈者的话语。

⏹4.对所列的问题采取灵活的做法。

(可以随时加入新问题)

⏹5.注意受访者的身体语言。

(含可能出现的新的话题线索)

⏹6.注意自己的举止。

(积极、礼貌、专业)

⏹(三)访谈后的工作

⏹1.留下联系方式,以便以后的进一步访谈或补充性访谈。

⏹2.整理磁带和笔记的记录,记录下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者想法。

⏹(四)口述史访谈中最常见的问题

⏹1.受访者容易出现的问题

(1)受访者害怕录音机和摄像机。

(2)不会一定愿意讲出所有有价值的东西

⏹(3)受访者回忆不起来

⏹(4)受访者有一套故事的模本,不希望访问者脱离这个模本

⏹(5)受访者不想公开告诉访谈者他们的故事

⏹(6)受访者对你讲述自己的故事感觉不舒服

⏹(7)受访者叙述的过程是曲折或者混乱的,不是你预想的逻辑

⏹(8)受访者不愿意告诉访谈者他或她私人的信息

⏹2.访谈者容易出现的问题

(1)没有倾听受访者的谈话

(2)访谈中批评受访者

⏹(3)迎合受访者

⏹(4)与受访者不同的阶层与种族的差异导致的讲话与行为举止的“非同种语言”的差异

⏹(五)确保访谈成功的一些自我问答

⏹1.如何选择被访谈的对象?

我访谈的人是否是我研究所需要的人?

⏹2.如何准备访谈?

目前的准备是否充分?

⏹3.使用什么记录设备?

⏹4.提出的问题?

什么样的问题会得到最佳的效果。

⏹5.访谈的地点及影响因素?

⏹6.访谈者是否愿意接受访谈,并叙述他的故事。

⏹7.受访者的回忆是否确切无误?

⏹8.谁控制整个访谈过程?

⏹9.在访谈过程中,彼此的访谈感受如何?

⏹10.访谈结果是否与我预期的一致?

⏹11.当编辑访谈记录时,如何保证访谈的记录是准确的?

⏹12.下一次访谈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如何合理运用口述史料

⏹1.必须保证口述史料的完整性

调研计划要周密,内容要一致,目标要明确,客观公正。

2.必须对林林总总的口述凭证进行比较分析,以筛选出有价值的口述资料。

要与文字史料相互印证。

3.口述史料的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