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与乐业.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34438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敬业与乐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敬业与乐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敬业与乐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敬业与乐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敬业与乐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敬业与乐业.docx

《敬业与乐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敬业与乐业.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敬业与乐业.docx

敬业与乐业

2010—201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语文学科集体备课记录

主持人:

时间

2010年9月2日

参加人员

鲁丰英 杜龙涛白丽霞

地点

东关中学

主备人

鲁丰英

课题

敬业与乐业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征引、旁骛、敬业乐群、断章取义、不二法门”等词语。

2.积累记诵文中的经典语句、格言。

3.体会演讲的口语特色。

过程与方法:

1.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2.初步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3.揣摩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行文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梁启超对人生与事业关系的宣讲,培养科学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重、难点

即考点分析

重点:

1.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

2.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

难点:

真切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旨意。

课时安排

第1课时

教具使用

多媒体

备注

教学环节安排

资料介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反思一下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在你的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做到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呢?

你怎样才能把学习当一件乐事呢?

为此,梁启超先生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生活原则。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文章《敬业与乐业》。

二:

助读资料:

了解作者、作品、时代背景

1.多媒体显示“戊戌变法”和梁启超图片资料: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子、哀时客、饮冰室主人、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十七岁中举,后随其师康有为参与维新变法,事败后流亡日本,在当地创办《新小说》杂志,并与孙中山等革命人士来往密切。

回国后又曾组织进步党争取宪政。

1920年后,脱离政界,先后在清华、南开任教授,并专心著述。

梁启超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

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学术遗产,成为一代宗师。

梁启超是清末民初中国文坛上影响最大的一个人物,他自1899年起提倡的文学革命开辟了近代文学理论探索和文学创作的新局面。

-

2.演讲的基本知识

提示:

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

演讲不仅是宣传和动员群众的手段,而且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锻炼和培养青年口才的一种手段。

演讲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要求:

①认清对象,确立主旨。

这里讲的是针对性。

演讲是直接面对听众交流思想和感情,所以必须了解听众对象,认清环境场合,明确演讲的主旨。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对于演讲尤为重要。

②思路清晰,节奏明快。

③感情充沛,例证动人。

④语言准确,形象生动。

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

疏解字词,并圈点勾画文中表现作者对敬业与乐业观点、看法的语句。

投影:

断章取义:

意思是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

断,截取。

章,篇章。

不二法门:

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

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征引:

引用。

旁骛(wù):

在正业以外有所追求,不专心。

亵渎(xiè dú):

轻慢,不敬。

强聒(guō)不舍:

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强聒,过分罗嗦。

不舍,不停。

敬业乐群:

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文中表现作者观点、看法的语句有:

(1)“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3)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

(4)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5)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6)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7)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8)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在做的事来和他交换。

(9)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10)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

(11)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12)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

(13)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

(14)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15)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

2.对文中作者的观点,你体会最深的是哪一点?

请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3.学生再读全文,思考:

(1)演讲开始,作者就开宗明义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说它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接下来,文中围绕主旨谈了哪几个问题?

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逻辑联系?

(2)演讲最后,作者言简意赅地把“敬业与乐业”总结为“责任心”和“趣味”,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

那么,你认为“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梁启超引用《礼记》和《老子》中的格言,“断章取义”归结出“敬业乐业”的主旨后,分别淡论了“有业”“敬业”和“乐业”三个问题。

“敬业乐业”的前提是“有业”,“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强调了“有业”是做人之本。

“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致志心无致志、心无旁骛,“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仅有“发愤忘食”的“敬业”还不够,“乐以忘忧”的“乐业”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和价值。

(2)“合理的生活”,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或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对于所做的事情,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不是皱着眉头、满腹牢骚地叫苦,而是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4.学生合作研讨

(1)作者所论述的“敬业与乐业”中的“业”仅局限于狭义的职业吗?

(2)文中说,“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你赞同这种说法吗?

联系现实生活说说你的理解。

(3)梁氏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

请联系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谈谈这种说法的意义。

学生研讨探究,教师相机点拨:

(1)文中“业”的含义并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

正如作者所言:

“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

所以,“敬业与乐业”的意义,就不只限于正式的谋生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

(2)作者“劳作便是功德。

不劳作便是罪恶”的说法值得质疑。

人类或个体的生活,并不都是只有“劳作”,“休闲”也是人生的重要内容。

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休闲在生活中所占的比例,还在不断提高。

正如“人不是为吃饭而生活”一样,人也不是“为劳动而生活”。

(3)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等级色彩的文化,中国人的职业观向来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们的读书目的又是“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这种官本位的文化,极度蔑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人们纷纷以出人头地、显亲扬名为人生价值的实现。

因此,课文论述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

5.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文,体会演讲词文体特色。

四:

教师结课

本文是一篇宣讲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演讲词。

文章开宗明义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着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和“乐业”三个问题,最后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精神旨意。

全文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

学习课文,我们要感受先哲的思想风采,品味哲理,深入思考人生问题,丰富个性内涵。

 

教师在助读资料中若再加入“议论文文体常识”更好,如:

议论文三要素、四大论证方法,议论文的语言特色等,使学生对刚接触的文体有初步的了解,学生学习本课会更容易些。

1.摘录并积累文中的经典语句、格言。

2.文中在谈到“有业之必要”时,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两个例子加以说明;谈到“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时,列举了四个原因加以说明。

参照两种写法,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为“有业之必要”列举几条理由,或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提供几个例子。

(一)填空:

1、《敬业与乐业》选自《           》,作者(       ) ,中国近代 (       )派代表人物,与其师 (        )一起领导了著名的“(           )。

2、这是一篇(          ),一开始,梁启超就引用国人熟悉的儒家经典《         》和道家经典《         》中的格言,开宗明义地提出了(                                 )的论点,围绕论点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接下来,分别谈论了(        )、(     )、(     )的重要性;最后,又用(          )和(               )总结全文旨意。

(二)、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旁骛(     )    拣择(     )    衔着(    ) 

承蜩 (      )   佝偻(         ) 亵渎(   )

强聒不舍(        )   粘蝉(        )    

层累(      )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语文学科集体备课记录

主持人:

时间

2010年9月2日

参加人员

杜龙涛白丽霞鲁丰英

地点

东关中学

主备人

鲁丰英

课题

敬业与乐业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征引、旁骛、敬业乐群、断章取义、不二法门”等词语。

2.积累记诵文中的经典语句、格言。

3.体会演讲的口语特色。

过程与方法:

1.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2.初步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3.揣摩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行文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梁启超对人生与事业关系的宣讲,培养科学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重点难点及考点分析

重点:

1.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

2.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

难点:

真切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旨意。

课时安排

第2课时

教具使用

多媒体

教学环节安排

学习课文结构论证方法语言特色

一、组织学生分组针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展开讨论。

分组及提示:

一组:

结构

1.下笔立论(开门见山)

首段即点出文题出处及题旨

2.层次分明

引论→论有业的必要→论敬业→论乐业→总结

3.首尾呼应

文末呼应首段(敬业与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结论:

结构严谨

二组:

论证方法

1.归纳法:

推理方法的一种,根据多个情况,如名人言行,设例等,概括找出共通点,推论出一个结论。

例子1:

孔子说“无所用心”“言不及义”及百丈禅师说“不做事”都是指没有职业,没有不断劳作的人。

结论1:

儒家和佛门都主张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的劳作。

例子2:

木匠、政治、挑粪的及军人各本份去工作。

结论2:

职业无分高下,只要克己尽责,替社会做事,对社会有价值,都是可敬。

2.演绎法:

推理方法的一种,根据一般已知的原理(大前提)推论出个别情况(小前提),从而得出新结论的论证方法。

大前提:

凡正当职业都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都是可敬的。

小前提:

当大总统是正当职业,拉黄包车是正当职业。

结论:

当大总统及拉黄包车都是神圣的职业,都是可敬的,没有高下之分。

3.正反举例论述(对比)

论述人生必须有业时,正面引用百丈禅师的格言及事例,再反面引用孔子斥责懒人的话。

论述敬业时,正面引用孔子和庄子的语例,再加上作者的设例;反面引用曾文正的语例及英法国民的事例。

好处:

正反两面同时出现,内容充实,使论点突,出减少反驳机会,增强说服力。

4.引用例证

引证法(包括语例、名言、谚语)

例证法(包括事例、设例)

好处:

言之有据,加强说服力,帮助说明道理。

(作者于引用古语后,加以解释,这可令听众明白作者的用意。

三组:

语言特色

1.多用设问句

好处:

制造悬念,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使听众从质疑到释疑,加深对主题的影响。

2.多用反问句

好处:

加强说话的气势,把原来确定的意思表达得更加鲜明和不容置辩。

3.引用古籍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

例如对孔子的两句话: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

”做了生动而饶有趣味的讲解:

“孔子……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

‘难!

难!

’”

4.语言通俗,如话家常。

例如提到百丈禅师的故事时,说“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的不肯吃饭”。

 5.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现场交流。

例如,“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

”演讲最后,“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

”更是对听众直接的心灵诉求。

二、活动与探究(任选其一)

文中说:

“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

”又说:

“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

”而拿破仑有句名言说: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对这两种人生观,你如何看待,倾向于哪一种?

请从事例和道理两方面为你的看法搜求充足的证据。

1.梁启超作为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曾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

请课外收集有关这次历史运动的史料,并作出客观的评价。

2.学习了课文《敬业与乐业》,你有哪些心得体会?

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读后感。

三、课文小结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

  课文结构层次清晰。

开头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

接下来,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最后,总结全文旨意。

  本文在论证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引用经典、格言。

  在语言上,充分体现了口语和演讲的巧妙结合。

在本节课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答案并说出每个答案的依据,逐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然后教师再点拨归纳。

1、完成《基础训练》《敬业与乐业》(看课堂情况自行选做)

2、阅读课文“第一要敬业。

------”到“我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几段,回答问题。

1.本段选文的作者_________,出处_________。

本文是一篇_____________。

2.引用朱子的话“主一无适便是敬”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释“主一无适便是敬”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的第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明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试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于文中画线句子,你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句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联系本文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21世纪最需要的是什么?

是创新。

创新的土壤是什么?

是个性。

②思想家A说:

“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

”这是一句伟大的名言,它穿透了所有表层的现象。

不是吗?

《向日葵》可以复制,但B不可以克隆;《唐璜》可以再写,但C绝不会重现。

世界之所以如此斑斓,是因为她的子民永远奉行着一条法则——“成为你自己!

”我们的课堂也应该奉行这一法则。

③真的,地球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课堂最是生长个性的土壤!

④课堂不是机床,只是把学生冲压成某种质地的零件;课堂也不是作坊,只是把学生塑造成某种形式的陶坯;课堂更不是流水线,只是把学生组装成整齐划一的产品!

课堂应当因材施教,注重个人灵性与情感的涵养,成为发酵创新思维的工场;课堂应当因人而异,注重个体悟性与理性的开启,成为丰富创新能力的武库。

⑤精妙绝伦的花园需要匠心独运的园丁,绮丽多彩的课堂需要个性飞扬的老师!

⑥一个拙劣的老师容易遭人厌恨,因为其业不精,其德不馨,必将误人子弟,一个平庸的老师最容易遭人忘记,因为其思不新,其行不拔,必是泯然众人;一个优秀的老师最容易令人回味,因为它总是超越平凡,树立着全新的自己!

⑦著名音乐家D曾经宣言:

“王公贵族有千千万,而D只有一个!

每一个老师都应自豪地说:

“老师有万万千,但‘我’只有一个!

⑧卓尔不凡的旋律需要慧心独具的乐师,生动鲜活的课堂更应该有个性飞扬的学生!

⑨心中没有自己的学生,最为可悲;永远重复别人的学生,最为可惜;不断塑造自己的学生,最为可敬。

喜欢沉默的学生,他将在自卑的风雨中没有开放就迅速地凋零;喜欢说“是”的学生,他将在别人的阴影里重演毫无新意的角色;喜欢说“不”的学生,他将在思考的火花里点亮自己光辉的前程!

⑩法国作家辛涅科尔说:

“是的,对于宇宙,我微不足道;可是,对于我自己,我就是一切。

”愿每一个学生都响亮地喊道:

“是的,对于整体,我只是一角;可是,对于我自己,我就是全部!

⑾记住吧,“成为你自己!

”它也许如同一切道德格言一样知易行难,但是,绚丽的风景恰恰盛开在险峻的山巅!

行动吧,让你的个性飞扬:

展翅吧,让你的心灵翱翔!

7.结合上下文,解释第④段和第⑾段两个画线的词。

(1)因材施教:

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知易行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说说第②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

9.第②段中三个空格应分别填三个人名,第⑦段中两个空格应该填一个人名。

请从下面备选人名中选择正确的填入横线。

备选人名:

贝多芬 卢梭 拜伦 梵•高

A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第①段中可以统领全篇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一段中与这个词意思相一致的一个短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说说文章是从哪三方面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1)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提示

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议论文

2.“主一无适便是敬”是道理论据,来进一步论证什么是敬业。

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3.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4.只要用心专一,就可以达到目的。

5.无论做什么事情,不管自己的能力如何,所处的环境如何,只要尽全力把它做好,便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6.一个人不管做什么职业,只要能够做到敬业、乐业,他就会取得成功。

所以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拓展延伸]

7.

(1)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个性进行教育。

(2)知道道理容易,但实践起来困难。

8.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

世界上没有一个重复的我。

(意思对即可)。

9.A一卢梭 B一梵•高 C一拜伦 D一贝多芬10.个性 个性飞扬11.

(1)课堂应当因材施教,成为丰富创新能力的武库。

(2)绮丽多姿的课堂需要个性飞扬的老师。

(3)生动鲜活的课堂更应该有个性飞扬的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