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共58篇山东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33604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67.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共58篇山东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届高考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共58篇山东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届高考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共58篇山东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届高考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共58篇山东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届高考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共58篇山东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共58篇山东省.docx

《届高考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共58篇山东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共58篇山东省.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共58篇山东省.docx

届高考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共58篇山东省

2020届高考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共58篇(山东省)

文言文(18篇)

一、必修(8篇)

1.劝学(学不可以已……用心躁也)《荀子》

2.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

3.谏太宗十思疏魏徵

4.师说韩愈

5.阿房宫赋杜牧

6.六国论苏洵

7.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8.赤壁赋苏轼

二、选修I(10篇)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2.报任安书(古者富贵而名摩灭……难为俗人言也)司马迁

3.过秦论(上)贾谊

4.马援诫兄子严敦书《后汉书》

5.陈情表李密

6.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潜

7.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8.《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9.石钟山记苏轼

10.登泰山记姚鼐

诗词曲(40首)

1.静女《诗经》

2.无衣《诗经》

3.氓《诗经》

4.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来吾道夫先路)屈原

5.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

6.短歌行曹操

7.归园田居(其一)陶潜

8.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9.山居秋暝王维

10.蜀道难李白

11.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12.越中览古李白

13.将进酒李白

14.蜀相杜甫

15.客至杜甫

16.登高杜甫

17.登岳阳楼杜甫

18.石头城刘禹锡

19.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20.李凭箜篌引李贺

21.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温庭筠

22.锦瑟李商隐

23.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李煜

24.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25.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

26.桂枝香·金陵怀古(登临送目)王安石

27.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

28.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苏轼

29.登快阁黄庭坚

30.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

31.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

32.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

33.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34.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陆游

35.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3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辛弃疾

37.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辛弃疾

38.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

39.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

40.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王实甫

 

背诵篇目正文、译文和名句默写

1.劝学(学不可以已......用心躁也)《荀子》

2.《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

3.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原文】

臣闻: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

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译文】

我听说:

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基;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要使国家稳定,一定要积聚它的民心。

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像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

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应该)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永无止境的美善,不居安思危,不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就像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所有君主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无不是在深深的忧虑中就治道显著,而一旦功成名就就道德衰退,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而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

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

当初创业时,能力绰绰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

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吴和越这样敌对国家也能结成一体。

越这样敌对国家也能结成一体。

就是骨肉亲属也能行同陌路。

虽然可以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震慑他们,但是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感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

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人民;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用腐朽的缰绳驾驭飞奔的马车,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

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想到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

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能(被)重用,君王大臣之间没有什么事情(烦心),可以尽享游玩的快乐,可以颐养像松、乔两位神仙的长寿。

(皇上)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不必多说,老百姓就可以被教化,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

劳损聪明的耳目,违背无为而治的方针呢!

4.师说韩愈

5.阿房宫赋杜牧

6.六国论苏洵

7.游褒禅山记【宋】王安石 

原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

“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

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说“花山”的字样。

如今华读为“华实”的华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

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

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

”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

大概我们所到达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洞内更深的地方,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

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

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

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

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

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

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甫;我的弟弟王安国,王安上,字纯甫。

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情境默写】

1.《游褒禅山记》中作者认为古人观赏天地万物时产生不同心得原因的句子是

                。

2.《游褒禅山记》中作者以世间不同寻常的景观为喻,表达宏伟的目标与漫长的道路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        ,        。

3.《游褒禅山记》中作者认为虽然有志向,但是也不能实现目标的原因的句子是

        ,        。

4.《游褒禅山记》中作者认为虽然有志向和力气,但是也不能实现目标的原因的句子是        ,        。

5.《游褒禅山记》中在作者看来,对于虽然有志向和力气却不能实现目标的事情,自己与别人的看法是        ,        。

6.《游褒禅山记》中作者认为在实现人生目标的道路上,虽然只做到              ,但无论是自己不是别人都不会感到遗憾。

8、赤壁赋苏轼

(二)选择性必修(10篇)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原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

  对曰: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

“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

“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

“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曰: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

曾晳曰: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

“夫子何哂由也?

  曰: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著。

孔子说:

“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都大,[老了]没有人用我了。

(你们)平日(平常)说:

‘没有人了解我呀!

’假如有人了解你们,[打算请你们出去,]那麼(你们)打算怎麼做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

“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著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光景,就可以使人人勇气,而且还懂得大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又问:

“冉求,你怎麼样?

  (冉求)回答说:

“国土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光景,就可以使老百姓人人富足。

至於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又问:

“公西赤,你怎麼样?

  (公西赤)回答说:

“不是说我已经很有本领了,我愿意这样学习。

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我愿意穿著礼服,戴著礼帽,做一个小司仪者。

  “曾点,你怎麼样?

  (曾点)弹瑟的声音正尾声,铿的一声,放下瑟,站了起来,回答说:

“我的志向和他们三位所讲的不一样呀!

  孔子说:

“那有什麼妨碍呢?

正是要各人说出自己的志向啊!

  (曾点)说:

“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

我陪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裏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著歌走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

“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

曾晳问(孔子):

“他们三个人的话怎麼样?

  孔子说:

“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晳)说:

“你为什麼笑仲由呢?

  (孔子)说:

“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

“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

孔子道:

“怎见得纵横六七十裏或五六十裏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

“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麼呢?

(言外之意:

我笑仲由的不是说他不能治理国家,关键不在是不是国家,而是笑他说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譬如公西赤,他是一个十分懂得礼仪的人,但他只说愿意学著做一个司仪者,)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司仪,那谁能来做大司仪呢?

【情境默写】

1.《子路、曾帽、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三个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居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 (侍坐)中面对孔子的提问,个性鲁莽却率真的子路急忙回答道:

“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3.《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赤)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4.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

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5.《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 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

古今之变,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6.《侍坐》中,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用神态去暗示:

  古今之变,_。

 这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

      7.《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喜爱这 ’”等 神态和语言可夫子喟然叹曰:

“古今之变”

8、《侍坐》中,冉有、公西华等认为自己只能在“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这样一个小诸侯国或大夫封地里做点具体工作;或使百姓富足,或可折衷樽俎。

至于礼乐方面的熏陶和教育,那是只能另请贤明了;冉有说“古今之变,古今之变”;公西华说“愿为小相”。

显得那样平易、谦和,称得上是孔门弟子中的彬彬君子了。

2、报任安书(古者富贵而名摩灭......难为俗人言也)司马迁

3、过秦论(上)贾谊

【原文】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译文】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来伺机夺取周王室的权力,(秦孝公)有统一天下的雄心。

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

因此,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

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

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

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

这四位封君,都见识英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宽宏厚道而爱惜人民,尊重贤才而重用士人,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联合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

在这时,六国的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沟通他们的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

他们曾经用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攻打函谷关来攻打秦国。

秦人打开函谷关口迎战敌人,九国的军队有所顾虑徘徊不敢入关。

秦人没有一兵一卒的耗费,然而天下的诸侯就已窘迫不堪了。

因此,纵约失败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

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追赶逃走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流淌的血液可以漂浮盾牌。

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

强国主动表示臣服,弱国入秦朝拜。

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

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

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

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

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

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

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

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

(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

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

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

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

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

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