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通论》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31715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古学通论》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考古学通论》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考古学通论》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考古学通论》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考古学通论》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古学通论》教案.docx

《《考古学通论》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古学通论》教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古学通论》教案.docx

《考古学通论》教案

《考古学通论》教案

导言

一、考古学的定义

考古学有时候被看作是一门浪漫的富有传奇色彩的科学。

许多人将考古学与搜寻地下埋藏的珍宝和探索伟大的历史之谜联系在一起。

比如:

打开金字塔,开辟帝王的陵墓,寻找远古失落的文明等。

其实,早期的考古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的目的确实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和搜寻地下的珍宝。

但,考古学是一门严谨的有着自身规律的科学。

现在,考古学家搜寻的并不都是稀世珍宝,而是古代人类所遗弃的实物资料,是古人类的垃圾。

所以,英国考古学家皮戈特戏称,“考古学是一门研究垃圾的学科”。

许多考古学家毕生都在研究古代人类的垃圾,他们像侦探一样寻觅着遗留在这些垃圾中的远古社会的信息。

那么,什么是考古学呢?

简单地说,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地一门科学。

我们著名地考古学家夏鼐指出,“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地实物来研究人类古代情况地一门学科”。

考古学与“狭义历史学”一样,都属于历史科学的范畴,所不同地是,考古学研究地是实物资料,狭义历史学研究地对象是文献资料。

这里要注意的是,考古学只研究古代人类的文化遗存,近现代文化遗存则不属于考古学研究的范围。

作为考古学研究的对象的实物资料,是通过考古调查和发掘而获得的。

考古调查、考古发掘的资料要经过室内整理,再编写成报告,才能成为研究资料。

所有非考古调查,考古发掘所获得的资料,都不是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也不是真正的考古学,而只能称为“金石学”和“古器物学”。

考古学所研究的人类古代历史包括史前时代、原史时代(即文字刚出现的时代)和历史时代,不包括近代和现代。

史前时代没有文献资料,必须而且只能靠实物资料来了解当时的社会信息。

所以对史前时代来说,考古学的地位和作用是其它任何学科都无法替代的。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文化遗存

作为考古学研究对象的实物资料包括遗迹和遗物两大部分。

遗迹和遗物又统称为文化遗存。

1、遗迹:

遗迹是古代人类获得所遗留下来的、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存。

它包括房屋、村落、道路、运河、墓葬等古代人类建筑和设施。

古代人类活动又可分为生产活动与生活活动。

所以,与古代人类有关的遗迹,还有矿坑、作坊、窖藏等。

与古代人类生活活动有关的遗迹还有洞穴、聚落(村落)、城堡等。

2、遗物:

即古代人类活动留下来的既有可移动性的器物。

按用途,它可分为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具和礼器等;

按它的质料来分,则可分为石器、玉器铜器、铁器、金银器、陶器、瓷器、骨器、角器、牙器、贝器、竹、木、漆器和丝绵织品等。

除此之外,还有艺术品(如雕塑的、壁画、画像石、画像砖)、铜镜、车马器、日用器皿、装饰品、货币、铭刻、文书等。

史前时代,人类自身的化石或骨骸,既是古人类学研究的对象,也是是史前考古学研究的对象。

考古学研究的对象都是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或者说是经过人类有意识的加工的。

即使是自然的,也必须是与人类过动有关的、能反映人类的活动的实物。

这就使得考古学充满了挑战。

为什么呢?

首先,许多地下的文物或由于容易腐烂,或由于人为的和自然作用的破坏而无法保存下来,考古学家们今天所能研究的只不过是古代人类残存下来的一小部分遗物。

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从考古调查和考古发掘入手的古代历史重建,都只能反映过去人类社会的某个侧面。

其次,从物质遗存来研究历史历史有一种特别的难度等级。

这就是英国考古学家霍克斯所说的,“研究技术和经济较为容易,研究社会结构比较难,研究意识形态最为困难。

注:

遗址,指古代某一社群居民日常居住、生活范围内遗留下来的连续分布的遗址、遗物的集合体。

三、考古学的目的和作用:

考古学是历史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考古学研究对于人类古代历史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最明显的是,对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对文字未出现的史前时期的研究,就完全依赖考古学。

即使文字出现以后,考古资料仍有重要作用。

因为,考古资料既可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又可纠正文献资料中的错误。

同时,中国的文献资料对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历史很少记载,这一块的研究也必须依靠考古资料。

关于考古学的目的,或者说考古学的目标,目前国内的定位是“重构国史”。

也就是说,国内认为考古学的目的在于阐明历史发展,特别是古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规律。

但国际上,现存流行的观点则有所不同。

目前,国际考古学界流行的观点认为,考古学的学科目标(或考古学目的)有三个方面:

一是复原文化历史。

复原文化历史,就是从时空背景来研究古代遗址、器物、工具和建筑,建立起一个区域里的人类文化再千百年里甚至上百万年的发展序列。

这项工作主要包括了对考古发现材料的罗列和描述,以考古材料的时空分布为基础来复原某种文化的发展过程。

二是复原过去人类的生活方式。

从考古学诞生之日起,复原人类过去的生活方式就是考古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

为什么如此重视人类过去的生活方式呢?

因为,人类过去的生活方式,即反映了古代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也包含了古代人类的社会意识等方面的大量信息,同时也反映了人类本身的产生和发展。

于是欧美的许多考古学家先驱,开始关注从动物骨骼、炭化的种子以及其他人类实物的残迹来重建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

为此,他们请来孢粉专家、动物专家、植物学家等,观察研究考古遗迹。

这样再考古学中,就将文化的时空变化和人类的栖居形态、生存策略和古生态环境结合到了一起。

三是复原文化发展进程。

考古学的复原阐释文化发展进程的目标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

这是国际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发生重大变革的一个转折点。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许多考古学家提出,考古学必须创造和发展新的研究手段,对主导种种不同的文化历史现象的潜在原因进行总体理论的阐释,然后通过仔细设计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来进行检验。

他们认为,考古学应当用更加严谨和细致的方式来收集和分析材料,将他们放到一个可以被检验的理论框架中进行。

认为考古学的目的,不仅仅是重建历史,它还必须对主导历史文化发展的动力作出理论的阐释

第一章考古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考古学文化

一、考古学文化的基本涵义

“考古学文化”是指代表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有一群有特征性的文化遗存。

它也叫“同一文化共同体”。

这里三个要素,即“同一时代”、“共同地区”、“一群特征性”缺一不可。

相似的文化遗存,即使分布于邻近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地域,如果不属于同一时代,则不能称为一个“考古学文化”。

当然,“同一时代”、“共同地区”、“一群特征性”这三者也是相对的。

这里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是:

同一个“考古学文化”,因分布地域的不同,文化面貌上又有一定的差异。

这种情况就要用“文化类型”来区分。

如:

同属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一般分为“两城类型”、“城子崖类型”和“黄堌堆类型”;

二是:

同一个“考古学文化”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由于该文化刚被发现时,还不了解其先后关系,也常用不同的“文化类型”来区分。

如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就是指同一文化的不同分期。

三是:

一类文化遗存在发现初期,很难确定它是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这时也被命名为“文化类型”。

一旦这类文化遗存被较多的发现,并得到考古学界的公认,原来被成为“类型”的文化遗存就要改称“考古学文化”了。

二、考古学文化的命名

考古学文化的命名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共5种)

1、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地的地名(县名、乡镇名、村名等)作为考古学文化的名称。

这是最常见的做法。

如欧洲旧石器时代文化中的周口店文化、丁村文化等;

2、以遗址的名称作为考古学文化的名称。

如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中的梭鲁特文化、马格德林文化;中国的山顶洞文化、观音洞文化等;

3、以某一遗址的某一时期典型文化遗存作为考古学文化的名称。

如庙底沟二期文化、后岗二期文化等;

4、以具有特征性的遗物,作为考古学文化的名称。

如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中的细石器文化、彩陶文化、黑陶文化等;

这种做法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也被经常采用。

但由于具有特征性(代表性)的遗物会在几种不同文化中存在。

所以这种命名方法现在在考古学界一般不用。

5、以族别名称作为考分西文化的名称。

如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

一般来说,这种命名方式多适用于时代较晚的青铜文化时代。

总之,考古学文化命名中要注意的最重要的问题是:

被命名的文化遗存是否能够构成一种“考古学文化”。

否则,不宜对其命名。

三、考古学文化的研究内容

考古学文化的研究,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考古学文化的分布范围,包括中心地区和波及范围;

2、文化的基本面貌及其特征;

3、文化的源流、发展及其演变;

4、文化的时代和分期;

5、与邻近地区文化的关系;

6、文化内涵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

关于“文化内涵”,一般来说,要从一、两处典型遗址入手,做全面、深刻的研究,再进一步把握整个考古学文化的内涵。

考古学文化的研究中,一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规律下的问题)

其一,一个考古学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化,既同该文化所在地的地理条件、生态环境有关,又同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和宗教观念密切相关。

在史前时代,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很强,人类的生产、生活等各方面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这就必然影响到文化面貌;在文明时代,政治中心坐所在地的经济文化,对周围地区的经济、文化,影响较大,而对边远地区的经济、文化影响较小;

其二,一种考古学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分布范围会有所不同,文化面貌也不断发生变化。

当一种“考古学文化”在演化过程中,其文化面貌未发生质变时,可称为同一文化的不同分期;当其文化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则应归纳为另一类“考古学文化”。

考古学文化的发展演变及器物的演化,既与生产技术的发展变化紧密相连,也跟外来文化的影响及部落观念形态的变化相关。

其三,史前时,不同的生态环境,不同内容的生产活动和生活习俗,不同的文化系统,时形成不同考古学文化系统的根本原因。

每个文化系统自身发展所形成的文化特征决定每个文化的性质,相邻两个文化系统之间相互影响所产生的一些相似的文化因素,不反映文化的性质;

两个不同系统的交汇地区和两个不同生态环境的交汇处,是考古学文化的过渡地区。

过渡地区的考古学文化除受相邻地区的影响外,一般具有自身的文化特征。

不能将过渡地区的文化归属于相邻地区的文化系统,而应根据其自身的文化特征来确立文化系统。

如:

中国秦岭以南的鄂西北和豫西南以及淮河流域,是黄河流域文化和长江流域文化的交汇地区。

它既受两大流域文化的影响,但同时又具有自身的文化特征,所以折这一地区要根据自身的文化特征来确立考古学文化。

第二节考古学时代的划分

考古学根据生产工具的变革,将人类古代社会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

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有些学者在旧、新石器时代之间,分出了一个“中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又分出了一个“铜石并用”或叫“金石并用”时代。

中国的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大体上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相当;而在西欧、北欧等地区,整个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都处在史前时期。

2、中石器时代(简介)

“中石器时代”作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过渡阶段,其经济生活仍为采集和渔猎。

工具主要使打制石器或琢制石器。

工具特征是用间接打击法制作的“细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还没有出现。

中石器时代也称为“续石器时代”或“上旧石器时代”或“外石器时代”。

在地质时代上,它处在全新世早期,属于冰后期。

因为更新世的大冰期从总体上看从200万年道1万年前。

中国是否存在“中石器时代文化”,目前考古学界还没有定论。

从近几十年所公布的考古资料成果来看,“中石器文化”只能作为某一特定地区的一种“石器文化”,而不能作为世界各个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石器文化,也就是说,由于早期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世界上并不是每个地区都经历过“中石器时代”。

4、铜石并用时代

铜石并用时代,也称为金石并用时代,它是指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红铜(纯铜)工具,已经掌握了铜的冶炼技术。

一般用冷锻或铸造制作红铜。

但石器仍然是主要的生产工具,铜器只用来制作小型的手工工具与饰物。

世界上并不是所有地区都经历过铜石并用时代。

大洋洲的土著居民,在殖民者入侵前,一直停留在石器时代,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没有经历过铜石并用时代;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公元前1000年,直接从北方进了铁器制作技术,直接由石器时代进了铁器时代;

至于中国,也出现过铜石并用的现象,如马家窑文化与齐家文化中,既有红陶器,又有青铜器,当然也有大量石器。

但是中国是否经历过铜石并用时代,学术界还有不同意见。

二、青铜时代

考古学上,把继石器时代之后,人类使用铜锡合金器物的时代,称之为青铜时代(或青铜器时代)。

青铜是铜与锡或铜与铅的合金。

它与此前的红铜(纯铜)相比较有三个明显优点:

其一,熔点低。

红铜的熔点一般为1083℃。

如加锡15℃,成为铜锡合金后,熔点就降低到960℃。

其二,硬度强。

一般红铜的硬度是布林氏硬度计的35度。

如加锡5%,成为铜锡合金后,其硬度增到65度;如果加10%的锡,其硬度就增到165%。

其三,青铜铸件,不易出砂眼。

因青铜熔液不易吸收空气,浇铸时气泡少,这就能铸造出锐利的锋刃和细密的纹饰。

正因青铜器有这些优点,所以它出现后很快就取代了以前的红铜器。

但由于锡矿较少,加之开采与冶炼又需要相当的技术。

因而,青铜器主要用来制造兵器、礼器和日用品,生产工具仍以石器为主。

世界上最造的青铜器饰发现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的酒器——爵。

当时发现又两件爵。

一件师锡金铜;另一件是铅锡青铜,合金的成分不太稳定。

这说明合金配比处于草创阶段。

到商朝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技术达到了高峰。

这里窑注意的是:

并不是世界所有的地区都经历了青铜时代。

如日本、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美洲和大洋洲。

它们长时期处于石器时代,因各种原因没有经过青铜时代就直接进入了铁器时代。

在古代文明比较发达的地区,如爱琴海地区、埃及、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印度和中国等地区,青铜时代是与奴隶的社会形态相适应的。

但是,欧洲的大部分地区,中亚、西伯利亚等地区,在青铜时代尚未文字,仍处于史前时代。

青铜文化在世界各地发展也不平衡。

目前公认的世界上最早制造和使用青铜器是在公元前40000年的伊朗南部、安那托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一带。

而中国的青铜时代起源于黄河流域,从公元铅21世纪(夏)到公元前5世纪。

大体相当于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

也就是说,中国的青铜时代与中国奴隶社会的产生、发展和衰亡相始终。

三、早期铁器时代

考古学上,人类的生产工具和武器以铁为原料的时代,成之为铁器时代。

定义岁如此,但事实上,考古学研究中铁器时代文化主要是指铁器使用的初期阶段和某些民族史前文化中的铁器文化阶段。

就全世界而言,早期铁器时代从公元前2000年末期开始,到公元1000年中期逐渐普及于欧亚大陆。

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等,则是在青铜文化高度发达之后进入铁器时代的;希腊、罗马在早期铁器时代进入了文明时代。

欧亚大陆的其他地区和非洲内陆地区各民族,在史前时代的最后阶段进入了早期铁器时代,美洲印第安各民族在殖民者到来史前还远不如使用铁器,所以印第安文化中没有早期铁器时代。

铁器与红铜、青铜器相较,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如它质地坚硬;矿藏分布又比较普遍;价格又比较低廉。

正因如此,在世界各民族的古代文化中,铁器出现后就很快普及于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

铁器的使用和普及,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其一,它使一些民族在早期铁器时代,就由史前阶段跨入了文明时代;

其二,它使一些民族在早期铁器时代,就由奴隶社会发展到了封建社会;

其三,它对各文明古国边缘地区各族的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铁器传入原来较落后的民族地区后,使之迅速跨进了文明时代,并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铁器时代文化。

如中亚和欧亚大草原张的游牧民族,铁器传入后,他们创造了极富特色的斯基泰文化(中亚)和萨尔马泰文化。

以希腊为例:

希腊自公元前10世纪以来,普遍使用铁器,整个希腊社会快速前进。

到公元前8世纪,希腊各地先后建立了奴隶制的城邦国家,希腊古典文明逐渐形成。

正是铁器时代这一历史事件,使希腊人在文化创造上取得了人类历史上其他民族难以企及的文明成果。

从中国来看:

据考古资料显示,春秋石器就开始冶炼铁器。

如长沙龙洞坡墓、长沙识字岭314号墓,都出土了少量铁制工具,器类简单、形制薄小。

说明当时铁器制造尚处于早期阶段。

到战国中叶后,铁器普及到全国各地。

春秋战国的铁器铸造虽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它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使中国社会由奴隶制时代发展到了封建时代。

但青铜器在这一时期还在使用。

到了东汉时期,铁器最终取代了青铜器。

二、考古发掘

1、发掘前的准备工作

考古发掘前的准备工作一般分为两个步骤:

一是选定发掘对象。

考古调查后,常发现大批的遗址和古代墓葬。

这酒要根据调查资料,选定其中的一二处遗址或墓葬,作为考古发掘的对象。

选择发掘对象的标准,一般又以下几种:

第一,是基建工程比较紧迫的地点;

第二,是有利于解决考古学上亟待了解的问题的地点;

第三,是遗址中所包含的遗物、遗迹比较丰富,并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

第四,是可能被自然力毁掉(如河岸坍方地区)和正在被人为的非法破坏的遗址或墓葬。

二是选定发掘的对象、地点后,首先要根据“文物保护法”向有关的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单位申请发掘许可证;然后,设计精确发掘计划,编制发掘预算,组织工作班子,选择工作人员;再后是准备发掘工具以及仪器文具(包括照像、测量、修补器材、文具等);最后是测绘发掘地的遗址或墓葬的地形图。

2、考古发掘的重要原理

早期的考古发掘实际上与盗墓没有多大的区别。

早期考古学家以挖宝为目的,他们一天可以连挖几座墓葬,他们的原则是用最少的时间、花最少的金钱,来获得尽可能多的古代文物。

但现在的考古发掘是一门精确而且要求严格的科学,它必须是为了解决特别问题的科学探索,它要求非常精确地记录考古遗址及其所含地各种遗存,要求准确地对考古遗址地层中的各种材料信息进行破译、解读、和阐释。

那种一位考古发掘就是将地下的各种材料挖掘出来作一下简单说明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同时,没有任何明确的研究目标去发掘一处遗址,或者希望发现稀世珍宝来哗众取宠,那只是干考古学,其意义与挖宝无异。

考古发掘的一个重要原理(理论)就是;考古发掘的过程就是一个破坏的过程,埋藏古代遗址的地层在发掘中被完全挖掉,出土的文物被搬到实验室或博物馆里,永远脱离了它们原来的埋藏背景。

因此,考古发掘总是会留下遗憾。

因为我们考古发掘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大多并不太科学或者说科学的程度不理想,不仅无法完整严密地采集和分析各种遗存样本,而且可能会无意中忽视和丢失许多古代人类社会地信息与背景现象。

当然,考古发掘与盗墓活动是有着原则区别的。

盗墓者的活动是为了劫掠珍宝。

他们不但盗走了文物,而且彻底破坏了考古研究至关重要的背景。

因此,即使被盗文物被追回,考古现场也无法复原。

就像侦探面对毁掉了从理论说也是一个破坏的过程。

但是。

考古学家通过发掘和记录,建立起遗址原始资料的信息库,为后续的研究或以后的检验工作提供了基本的依据。

因此,考古学家的责任就是要尽可能完整地记录地层、房屋、遗迹、各种自然和文化遗存的分布状况,并成为其他同行和后代的研究需要发表研究结果。

遗憾的是,我们以前有许多重要和珍贵遗址的发掘记录并没发表,历史信息由此彻底丢失。

3、考古发掘中的年个研究(教材《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4~10页)

凡考古发掘,必定牵涉到地层。

所以,要做好考古发掘工作,必须懂得“考古地层学”。

(1)、考古地层学的基本概念

“地层”是地质学中的一个最重要概念。

它是指有一定时间和空间涵义的一切成层岩石的总称。

那么,什么是考古地层学呢?

它与地质地层学又有哪些区别呢?

简单地说,所谓考古地层学,是指借用地质地层学地研究原理,在田野考古发掘中科学地取得考古研究资料的方法,它也是考古学研究中最基础的方法之一。

地质地层学的研究对象是各种自然堆积而形成的“自然层”或“生土层”。

它又可分为“原生层”和“次生层”。

(P6页)

“原生层”是指自然界中,由各种物理、化学作用和自然力的影响而最初形成的地层。

“次生层”是在原生层形成后,又由于自然力的搬运(如大风、地震、水流冲击等)作用而形成的地层。

一般来说,原生层在下,次生层在上。

地质地层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解读地壳形成的历史。

考古地层学的研究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而形成的各种文化堆积层,也叫“文化层”或“熟土层”。

因为地球形成很长一段时间后,人类才在地层航得以产生和繁衍。

所以一般来说,“文化层”在“自然层”之上,“熟土层”在“生土层”上。

考古地层学的目的,在于解读人类文化堆积形成的过程和原因,探究古代人类的活动。

(2)、考古地层学的基本原理

人类居住在一个地域,一般都会在原来的天然堆积或者沉积的生土上面,堆积起一层熟土。

这种熟土常夹带着当时人类无意遗留下来的或有意丢弃掉的各种器物或垃圾。

这种包含文化遗物的熟土层,考古学上称为“文化层”。

后来的人们又在这种“文化层”上面生产、生活,这就在原来的“文化层”上面,堆积起另一种“文化层”。

如果有一段时期没有人类生活在上面,就会堆积一层天然堆积物。

比如:

水流冲积的淤土、风吹来的沙尘、草木朽烂的腐殖土等。

这种在“文化层”上面的天然堆积地层,考古学上称为“间歇层”。

这就是考古地层学的最基本原理。

如果没有扰乱,上层的年代必然晚于下层的年代。

这样,“文化层”的堆积就构成这一居住地址的编年历史。

(3)、地层关系的辨别(P8~9页)

地层关系的辨别和研究,是考古发掘中极为重要的问题之一。

所谓地层关系,是指不同时期人类活动而形成的地层之间的相对年代关系。

地层关系主要有叠压关系、打破关系和共存关系三种。

叠压关系,是指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文化堆积自上而下依次叠压而形成的地层关系。

一般来说,叠压层要晚于被叠压层。

打破关系,是指晚期人类活动的遗迹打破早期地层或遗迹而形成的地质关系。

通常是在人类挖井、建屋、修墓以及建造大型工程时,往往挖穿同一地点早期的堆积层次或者打破早期的窖穴或房基,从而形成打破关系。

这是多层次的文化堆积中最常见的地层关系之一。

一般来说,打破者要晚于被打破者。

共存关系,在打破关系的地层中,一般同时包含了各种遗物,这就构成了遗物的共存关系。

凡有共存关系的遗物,从地层学的角度看可视为同时代的。

但实际上,它们是有年代差异的。

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加以识别。

分辨地层时,要注意两种情况:

一种时“扰乱层”,它主要是由人为的打破关系而形成的;另一中是“断层”,它主要是由自然变迁(如风吹、水冲、地壳运动等)而形成的。

此外,在“文化层”的揭露过程中,要经常控制一个正确而清晰的断面,在断面上可以看清各层之间的界限,也可看清因扰乱和断面而形成的破坏情况及其范围,从而弄清各层之间的关系。

5、墓葬的发掘(P205第八章)

“墓”是指放置尸体固定措施,而“葬”则是指安置尸体的方式。

考古学中,“居住址”或“居址”,是古代人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