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29682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2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物栽培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作物栽培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作物栽培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作物栽培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作物栽培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作物栽培学.docx

《作物栽培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物栽培学.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作物栽培学.docx

作物栽培学

第一节作物及作物栽培学

作物的概念、作物栽培学的概念、性质与任务、作物栽培学的特点

1、作物的概念

广义的作物:

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被人们所栽培的一切植物。

狭义的作物:

农业生产上在田间大面积栽培的农作物。

作物是作物栽培学科研究的主要对象。

2、作物栽培学概念、性质和任务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门应用科学。

3.作物栽培学的特点:

综合性,区域性,可持续性,变动性,季节性

第二节作物的起源和起源地

栽培作物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长期的驯化与培育而得

农业的发生公元前5000-7000年采集野生植物到种植植物渔猎野生动物到饲养动物

●公元前5000年土耳其西南部居民已栽培大麦和小麦

●黄河流域在新石器时代已开始种植黍(糜子)和粟(谷子)

●我国长江流域的先民早在6000—7000年前已经普遍种植水稻

●公元前4000年以后,南美的阿亚库乔人已经较多地依赖食物生产,已种植马铃薯、玉米、南瓜、豆类等。

大约在公元前5500年至公元前3000年,随着非洲撒哈拉各民族的南迁,他们在那里栽培了高粱等作物。

中国是独立发展起来的古老农业中心之一,又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和多样性中心之一。

起源于我国的作物:

水稻、小麦、裸燕麦、六棱大麦、粟(谷子)、高粱、大豆、荞麦、苦荞、山药、油菜、大麻、苎麻、苘麻、红麻、中国甘蔗、紫云英等。

v从中亚和印度一带引入

蚕豆(胡豆)、豌豆、绿豆、黑绿豆、芝麻、红花(红蓝花)、苜蓿等。

v公元后从亚、非、欧各洲引入

燕麦、黑麦、硬粒小麦、圆锥小麦、非洲高粱、魔芋、饭豆、蓖麻、草棉、三叶草等。

v从美洲引入

玉米、甘薯、马铃薯、粒用菜豆、花生、向日葵、陆地棉(美棉)、海岛棉、剑麻、烟草等。

第三节作物的多样性和作物分类

(一)作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植物多样性,作物的多样性,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多样性的保护,作物的驯化,作物的创造

(二)作物的分类

1.根据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分类

(1)按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可分为:

•喜温作物(10℃)/耐寒作物(1~3℃)

(2)按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可分为

长日照作物(日照变长时开花)、短日照作物(日照变短时开花)、中性作物(对日照长短没有严格要求)、定日照作物(只能在某一日照长度开花)

(3)根据作物对CO2同化途径的特点,分为三碳(C3)作物,四碳(C4)作物

(4)根据播种期,分为:

春播作物:

水稻、棉花、花生、玉米、甘薯、夏播作物:

玉米、大豆、秋播作物:

马铃薯、油菜、小麦、冬播作物:

马铃薯、小麦

2.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

粮食作物:

谷类作物,豆类作物,薯芋类作物

经济作物:

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其他作物

药用植物:

红花、贝母、泽泻、川芎等

饲料和绿肥作物:

豆科:

有苜蓿、苕子、紫云英,草木樨、田菁、柽麻等

禾本科:

有苏丹草、黑麦草等

其他:

红萍、水葫芦、水浮莲等

有些作物既可作饲料,又可作绿肥

上述分类中有些作物可能有几种用途,例如大豆、玉米、马铃薯、红花。

第二章作物的生长发育特性

第一节作物的生、分化与发育

1、作物生长、分化与发育的概念

生长:

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营养生长:

根、茎、叶的生长。

生殖生长:

花、果实、种子的生长。

生长常用大小、轻重和多少来度量。

分化:

从一种同质的细胞类型转变成形态结构和功能与原来不形同的异质细胞类型的过程。

如受精卵变为胚胎,生长点转变成叶原基、花原基等。

发育:

指作物的组织、器官或整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在生命周期中的有序变化。

也就是作物发生形态、结构和功能上质的变化,有时这种过程是可逆的,如幼穗分化、花芽分化、维管束发育、分蘖芽的产生、气孔发育等。

广义的发育:

作物的个体发育

狭义的发育:

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转变

作物生长、分化与发育的关系

作物的一生需要不断的生长、分化与发育才能完成,作物的发育是不断生长和分化的结果,作物的生长和分化又会受发育的制约

在生产上,作物的生长、分化与发育的协调程度常表现为四种类型:

协调型、徒长型、早衰型、僵苗型

2、作物生长的一般进程--“S”形生长进程

缓慢增长期:

种子内细胞处于分裂时期和原生质积累时期,生长比较缓慢。

快速增长期:

细胞体积随时间而呈对数增大,因为细胞合成的物质可以再合成更多的物质,细胞越多,生长越快

缓慢下降期:

生长速率下降,因为细胞成熟并开始衰老

减速增长期:

生长继续以恒定速率(通常是最高速率)增加

S形生长进程的应用

v在作物生育过程中应密切注视苗情,使之达到该期应有的长势长相,向高产方向发展,S形曲线也可作为检验作物生长发育进程是否正常的依据之一。

v各种促进或抑制作物生长的措施,都应该在作物生长发育最快速度到来之前应用。

v同一作物的不同器官,通过S形生长周期的步伐不同,生育速度各异,在控制某一器官生育的同时,应注意这项措施对其他器官的影响。

3、作物的生育期

作物的生育期

概念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时间为作物的大田生育期,以天数表示。

其准确计算方法应当是从籽实出苗到作物成熟或收获的天数。

作物生育期长短主要是由作物的遗传性和所处的环境条件决定的。

早熟品种单株生产力低,晚熟品种单株生产力高

4、作物的生育时期

稻、麦类出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

玉米出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穗期、吐丝期、成熟期

豆类出苗期、分枝期、开花期、结荚期、鼓粒期、成熟期

作物的一生中,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在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生理特性上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根据这些变化,特别是形态特征上的显著变化,可将作物的整个生育期划分为若干个生育时期

5、作物的物候期

作物生育时期是根据其起止的物候期确定的。

物候期是指作物生长发育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所表现出的形态特征,人为制定的一个具体标准。

v水稻

v出苗:

不完全叶突破芽鞘,叶色转绿。

v分蘖:

第一个分蘖露出叶鞘lcm。

v拔节:

植株基部第一节间伸长,早稻达lcm,晚稻达2cm。

v孕穗:

剑叶叶枕全部露出下一叶叶枕。

v抽穗:

稻穗穗顶露出剑叶叶鞘lcm。

v乳熟:

稻穗中部籽粒内容物充满颖壳,呈乳浆状,手压开始有硬物感觉。

v蜡熟:

稻穗中部籽粒内容物浓黏,手压有坚硬感,无乳状物出现。

v成熟:

谷粒变黄,米粒变硬。

v棉花

v出苗:

子叶展开。

v现蕾:

第一个花蕾的苞叶达3cm。

v开花:

第一果枝第一蕾开花。

v吐絮:

有一铃露絮。

v大豆

v出苗:

子叶出土。

v分枝:

第一个分枝出现。

v开花:

第一朵花开放。

v结荚:

幼荚长度2cm以上。

v鼓粒:

豆荚放扁,籽粒较明显凸起。

v成熟:

豆荚呈固有颜色,用手压有裂荚,或摇动植株有响声。

第二节作物的器官建成

一、种子萌发

1、作物的种子

植物学上:

指由胚珠受精后发育而成的有性繁殖器官。

作物生产上:

是泛指用于播种繁殖下一代的播种材料,它包括植物学上的3种器官。

第一类即由胚珠受精后发育而成的种子,如豆类、麻类、棉花、油菜、烟草等作物的种子

第二类为由子房发育而成的果实,如稻、麦、玉米、高粱、谷子等的颖果,荞麦和向日葵的瘦果,甜菜的聚合果等

第三类为进行无性繁殖用的根或茎,如甘薯的块根,马铃薯的块茎,甘蔗的茎节等

2、种子萌发过程

种子的萌发分为以下3个阶段

吸胀:

种子吸收水分膨胀达饱和,贮藏物质通过酶的活动,水解为可溶性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等。

萌动:

这些物质运运输到胚的各个部分,转化合成胚的结构物质,从而促使胚的生长。

生长最早的部位是胚根。

当胚根生长到一定程度时,突破种皮,露出白嫩的根尖,即完成萌动阶段。

发芽:

萌动之后,胚继续生长,禾谷类作物当胚根长至与种子等长,胚芽长达到种子长度一半时,即达到发芽阶段。

3、种子发芽的条件

水分:

不同作物种子吸水量不同,含淀粉多的种子吸水量较少,如小麦为种子的150%~160%,玉米为137%;含蛋白质、脂肪较多的种子则吸水量较多,如大豆为220%一240%。

温度:

种子发芽是在一系列酶的参与下进行的,而酶的催化与温度有密切关系。

不同作物种子发芽所需最低、最适、最高温度不同,即使同一种作物,也因生态型、品种或品系不同而有差异。

小麦2~4℃,15~22℃,30~35℃;玉米10~12℃,22~26℃,32~35℃。

空气:

种子发芽过程中,旺盛的物质代谢和物质运输等需要强烈的有氧呼吸作用来保证,因此氧气对种子发芽极为重要。

各种作物种子萌发需氧程度不同,花生、大豆、棉花等种子含油较多,萌发时较其他种子要求更多的氧。

种子的寿命:

指种子从采收到失去发芽力的时间。

多数种子的寿命较短,一般为1—3年,例如花生种子的寿命仅有1年,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种子为2年。

也有少数作物种子寿命较长,如蚕豆、绿豆能达6~11年。

种子寿命长短与贮存条件有密切关系。

种子的休眠:

在适宜萌发的条件下,作物种子和供繁殖的营养器官暂时停止萌发的现象,称为种子的休眠。

休眠是作物对不良环境的一种适应,在野生植物中比较普遍,在栽培作物上表现较差。

种子休眠的原因及处理办法

胚的后熟:

是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胚组织在生理上尚未成熟,因而不具备发芽能力。

这类种子可通过低温和水分处理,促进后熟,使之发芽。

硬实:

硬实种皮不透水,不透气,故不能发芽,如豆类作物在干燥、高温、氮肥多的环境下种植常易产生硬实。

一般采用机械磨伤种皮或用酒精、浓硫酸等化学物质处理使种皮溶解,增强其透性。

抑制发芽的物质:

如因脱落酸、酚类化合物、有机酸等。

在这种情况下,可通过改变光、温、水、气等条件,或采用植物激素如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和过氧化氢、硝酸盐等化学物质予以处理,使休眠解除。

二、根的生长

作物的根系由初生根、次生根和不定根生长演变而成。

作物的根系可分为两类。

单子叶作物:

属于须根系。

由种子根(或胚根)和茎节上发生的次生根组成。

种子萌发时,先长出1条初生根,然后有的可长出3—7条侧根,随着幼苗的生长,基部茎节上长出次生的不定根,数量不等。

双子叶作物:

属直根系。

由1条发达的主根和各级侧根构成。

主根由胚根不断伸长形成,并逐步分化长出侧根、支根和细根等,主根较发达,侧根、支根等逐级变细,形成直根系。

根的生长

禾谷类作物:

根系随着分蘖的增加根量不断增加,并且横向生长显著,拔节以后转向纵深伸展,到孕穗或抽穗期根量达最大值,以后逐步下降。

双子叶作物:

棉花、大豆等的根系是逐步形成的,苗期生长较慢,现蕾后逐渐加快,至开花期根量达最大值,以后又变慢。

90%的根分布在0~20cm土层中。

影响根生长的条件:

土壤阻力、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土壤养分、土壤氧气。

三、茎的生长

1、作物的茎

v单子叶作物的茎

多数为圆形,大多中空,也有些禾谷类作物的茎为髓所充满而成实心。

茎秆由许多节和节间组成,节上着生叶片。

禾谷类作物基部茎节的节间极短,密集于土内靠近地表处,称为分蘖节,分蘖节上着生的腋芽在适宜的条件下能长成为新茎,即分蘖。

从主茎叶腋长出的分蘖称为第一级分孽,从第一级分蘖上长出的分蘖叫第二级分蘖,依此类推。

禾谷类作物地上的节一般不分枝。

•双子叶作物的茎

一般接近圆形,实心,由节和节间组成。

其主茎每一个叶腋有一个腋芽,可长成分枝。

从主茎上长成的分枝为第一级分枝,从第一级分枝上长出的分枝为第二级分枝,依此类推。

棉花主茎每一个真叶叶腋内有两枚芽,正中的为正芽,旁边的为副芽,正芽长成叶枝,为单轴枝,副芽长成果枝,为多轴枝。

棉花主茎下部几个节长出的枝一般为叶枝,主茎中上部节长出的枝一般为果枝。

2、作物茎的生长

茎的增高进程表现为S形。

禾谷类作物:

主要靠每个节间基部的居间分生组织的细胞进行分裂和伸长,使每个节间伸长而逐渐长高,其节间伸长的方式为居间生长。

双子叶作物:

主要靠茎尖顶端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伸长,使节数增加,节间伸长,植株逐渐长高,其节间伸长的方式。

3、影响茎、枝(分蘖)生长的因素

种植密度

苗稀,单株营养面积大,光照充足,植株分枝(或分蘖)力强;反之,苗密,则分枝力(或分蘖力)弱。

施肥

施足基肥、苗肥,增加土壤中的氮素营养,可以促进主茎和分枝(分蘖)的生长。

如氮磷钾施用比例得当,则更有利于主茎和分枝(分蘖)的生长。

品种

选用分蘖力强、矮秆和茎杆机械组织发达的品种。

四、叶的生长

1、作物的叶

作物的叶可分为子叶和真叶。

子叶是胚的组成部分,着生在胚轴上。

真叶简称叶,着生在主茎和分枝(分蘖)的各节上。

单子叶作物

禾谷类作物有一片子叶形成包被胚芽的胚芽鞘;另一片子叶形如盾状,称为盾片,在发芽和幼苗生长时,起消化、吸收和运输养分的作用。

禾谷类作物的叶(真叶)为单叶,一般包括叶片、叶鞘、叶耳和叶舌4部分,具有叶片和叶鞘的为完全叶,缺少叶片的为不完全叶,如水稻的第一叶为鞘叶

双子叶作物

双子叶作物有两片子叶,内含丰富的营养物质,供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之用。

其真叶多数由叶片、叶柄和托叶3部分组成,称为完全叶,如棉花、大豆、花生等;但有些双子叶作物缺少托叶,如甘薯、油菜等;有些缺少叶柄,如烟草等。

2、作物叶的生长

•叶(真叶)起源于茎尖基部的叶原基。

在茎尖分化成生殖器官之前,可不断地分化出叶原基,因此茎尖周围通常包围着大小不同、发育程度不同的多个叶原基和幼叶。

•叶从开始输出光合产物到失去输出能力所持续时间的长短,称为叶的功能期。

禾谷类作物一般为叶片定长到1/2叶片变黄所持续的天数;双子叶作物则为叶平展至全叶1/2变黄所持续的天数。

叶片功能期的长短因作物种类、叶位及栽培条件而有不同。

•叶的分化、出现和伸展受温、光、水、矿质营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五、花的发育

v禾谷类作物的幼穗分化

禾谷类作物的花序通称为穗。

小麦、大麦、黑麦为穗状花序;稻、高粱、玉米的雄花序为圆锥花序,粟的穗也属圆锥花序,只是由于小穗轴短缩,看上去其外形像穗状花序。

v穗的结构

v穗的分化

双子叶作物的花芽分化

v棉花的花是单生的,豆类、花生、油菜属总状花序,烟草为圆锥或总状花序,甜菜为复总状花序。

v这些作物的花均由花梗、花托、花萼、花冠、雄蕊和雌蕊组成。

v花的分化

开花、授粉和受精

开花开花是指花朵张开,已成熟的雄蕊和雌蕊(或两者之一)暴露出来的现象。

授粉成熟的花粉粒借助外力的作用从雄蕊花药传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称为授粉。

受精授粉后,雌雄性细胞即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融合的过程,称为受精。

影响花器官分化、开花授粉受精的外界条件:

营养条件温度水分天气(风、雨、温度、光照等)

六、种子和果实发育

种子

胚珠发育而成、种皮由珠被发育成、胚由受精卵发育成、胚乳由初生胚乳核发育成

胚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v在初生胚乳核发育成胚乳、积累贮藏养分过程中,豆类、油菜等作物的胚乳会被发育中的胚所吸收,而把养分贮藏在子叶内,从而形成无胚乳种子;而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则形成发达的胚乳组织,胚乳细胞起贮藏养分的作用,从而形成有胚乳种子。

v种子和果实在发育过程中,有外部形态、颜色变化和内部化学成分变化。

内部变化包括可溶性的低分子有机物(如葡萄糖、蔗糖、氨基酸等)转化为不溶性的高分子有机物(如蛋白质、脂肪和淀粉等)及含水量的逐渐降低。

v影响种子和果实发育的因素首先要求植株体内有充足的有机养料,并源源不断地运往种子和果实。

温度、光照、土壤水分和矿质营养等要影响有机养料的多少和运输。

第三节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

v同一作物不同品种其生育期长短不同。

v同一作物品种在不同季节、不同纬度和不同海拔地区种植,其生长期的长短也不同,有的甚至影响正常开花和成熟。

v主要原因是作物品种的温光反应特性不同。

具体说来,是由于作物品种的感温性和感光性不同所致。

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

作物必须经历一定的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进行花芽分化或幼穗分化,进而才能开花结实。

作物对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反应的特性,称为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

基本营养生长性由于作物的感温和感光特性是在作物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后才发生的,这一定的营养生长时期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期,作物的这一特性也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性。

一、作物的感温性

一些二年生作物,如冬小麦、冬黑麦、冬油菜等,在其营养生长期必须经过一段较低温度诱导,或一些一年生作物如水稻等必须经过一段较高温度诱导,才能转为生殖生长。

二、作物的感光性

作物花器分化和形成除需要一定温度诱导外,还必需一定的光周期诱导,不同作物品种需要一定光周期诱导的特性称为感光性。

一般分为3种类型:

短日照作物、长日照作物、中性作物和定日照作物。

三、作物的基本营养生长性

作物的生殖生长是在营养生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即使作物处在适于发育的温度和光周期条什下,也必须有最低限度的营养生长,才能进行幼穗(花芽)分化。

这种在作物进入生殖生长前,不受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影响而缩短的营养生长期,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期。

如不同水稻品种基本营养生长期的变化幅度为15~60天。

不同春播甘蓝型油菜品种基本营养生长期的变化幅度为24~27天。

五、作物温光反应特性的应用

v在引种上的应用:

不同地区的温光生态条件不同,在相互引种时必须考虑品种的温光反应特性。

v在栽培上的应用品种选用、播种期、密度、施肥

在育种上的应用

◆在制定作物育种目标时,要根据当地自然气候条件,提出明确的温光反应特性。

◆在杂交育种(或制种)时,为了使两亲本花期相遇,可根据亲本的温光反应特性调节播种期。

◆为了缩短育种进程或加速种子繁殖,可根据育种材料的温光反应特性决定其是否进行冬繁或夏繁。

◆此外,在我国春小麦和春油菜区若需以冬性小麦和冬性冬油菜为杂交亲本时,则首先应对冬性亲本进行春化处理,使其在春小麦和春油莱区能正常开花,进行杂交。

第四节作物生长的相关性

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

营养生长是生殖生长的基础

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两者矛盾大,要促使其协调发展

在生殖生长期,作物营养生长还在进行,要掌握得当,协调好两者的关系

地上部生长与地下部生长的关系

地上部分生长与地下部分生长有密切关系,即“根深才能叶茂’、“壮苗必先壮根”。

地上部与地下部物质的相互交换;地上部与地下部重量保持一定比例;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措施对地下部和地上部生长的影响不一致。

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个体和群体之间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合理的种植密度有利于个体与群体的协调发展;作物群体具有自动调节作用。

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

植株各个器官的建成呈一定的对应关系。

在同一时间内某些器官呈有规律的生长或伸长,叫做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这些同时生长(或伸长)的器官就是同伸器官。

禾谷类作物营养器官间的同伸关系

母茎和分蘖的关系:

主茎叶与分蘖呈N-3的同伸关系。

叶片、叶鞘和节间的关系在异名器官间,第N叶叶片,第(N一1)叶叶鞘和第(N-2)叶至(N-3)叶节间为同伸器官。

地上部器官与根的关系:

水稻、小麦在分蘖出现时,同一节位上同时形成不定根,因此出叶与出根的同伸关系也是N-3。

禾谷类作物幼穗与叶片的同伸关系

利用器官间的同伸关系则可推定幼穗发育进程。

叶龄法即直接以叶片数为指标。

大多数麦类作物在幼穗分化开始后,基本上是每出1叶,幼穗分化推进1期。

叶龄余数法作物某一品种一生的总叶数减去已抽出的叶数,即为叶龄余数。

如将水稻幼穗发育过程简化为:

苞分化,枝梗分化,颖花分化,花粉母细胞形成和减数分裂,花粉粒充实。

则幼穗发育与叶片生长的同伸关系为:

从倒4叶抽出的后半期开始,每出1叶或每经历1个出叶周期,穗分化进程就推进1期。

叶龄指数法作物某一时期已抽出(或已展开)叶数占总叶数的百分数,即为叶龄指数。

叶龄指数=(主茎展开叶片数/主茎总叶片数)×100

第三章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

第一节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v作物产量:

作物产量是作物一生所生产的产品数量。

作物产量通常分为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

v生物产量:

指作物一生中,即全生育期内通过光合作用和吸收作用,即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所生产和累积的各种有机物的总量,计算生物产量时通常不包括根系(块根作物除外)。

v经济产量:

栽培作物的目的是获得较多的有经济价值的产品。

经济产量是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产品收获量,即一般所指的产量

经济系数或收获指数

经济产量占生物产量的比例,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叫做经济系数或收获指数。

经济系数的高低仅表明生物产量转运到经济产品器官中的比例,并不表明经济产量的高低。

通常,经济产量的高低与生物产量高低成正比。

•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和经济系数的关系经济产量=生物产量×经济系数。

经济产量占生物产量的比例,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叫做经济系数或收获指数。

经济系数的高低仅表明生物产量转运到经济产品器官中的比例,并不表明经济产量的高低。

通常,经济产量的高低与生物产量高低成正比。

•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和经济系数的关系经济产量=生物产量×经济系数。

经济产量占生物产量的比例,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叫做经济系数或收获指数。

经济系数的高低仅表明生物产量转运到经济产品器官中的比例,并不表明经济产量的高低。

通常,经济产量的高低与生物产量高低成正比。

•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和经济系数的关系经济产量=生物产量×经济系数。

产量构成因素

作物产量

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群体的经济产品产量,即由个体产量或产品器官数量所构成。

作物产量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构成因素

株数、单株有效穗(分枝)、每穗(分枝)粒(果荚)数、每果粒数、粒重

禾谷类作物的产量构成:

穗数×单穗粒敷×粒重或穗数×单穗颖花数×结实率×粒重

豆类作物为产量:

株数×单株有效分枝数×每分枝荚数×单荚实粒数×粒重

薯类作物产量:

株数×单株薯块数×单薯重

棉花的产量:

株数×单株有效铃数×单铃籽棉重×衣分

油菜的产量:

株数×每株有效分枝数×每分枝角果数×每果粒数×粒重

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

•产量构成因素之间为乘积关系

•产量构成因素相互间很难同步增长,往往彼此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

•株数(密度)与单株产品器官数量间的负相关关系较明显

•在产量构成因素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对前者有一定的补偿作用

产量因素形成的特点

产量因素的形成是在作物整个生育期内不同时期依次而重叠进行的;产量因素在其形成过程中具有自动调节现象,这种调节主要反映在对群体产量的补偿效应

干物质的积累与分配

•作物产量形成的全过程包括光合器官、吸收器官及产品器官的建成,离不开干物质的形成、运输、分配和积累。

•从物质生产的角度分析,作物产量实质上是通过光合作用直接或间接形成的,取决于光合产物的生产、运输、分配与积累

作物光合生产的能力

光合面积:

包括叶片、茎、叶鞘及结实器官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表面积,其中绿叶面积是构成光合面积的主体

光合时间:

光合作用进行的时间

光合效率:

是指指的是在单位时间内单位叶面积同化CO2的毫克数或积累干物质的克数

在适宜范围内,光合面积愈大,光合时间愈长,光合效率又较高,光合产物非生产性消耗少,运输畅,分配利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