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28906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8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1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专题1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专题1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专题1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专题1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1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docx

《专题1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1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docx

专题1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专题13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反射和反射弧

命题剖析

考向

扫描

1

结合图像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反射弧的结构,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

2

结合实例考查反射的过程,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知识迁移能力,题型以选择题为主

命题

动向

在高考中反射与反射弧是重要考点,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多结合某一实例考查是否属于反射的范畴,或结合图形以实验分析或实验设计的形式考查反射弧的完整性

1.(2012年大纲全国卷,1,6分)下列关于膝跳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反射活动由一定的刺激引起

B.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突触处双向传递

C.反射活动的发生需要反射弧结构完整

D.反射活动中需要神经递质参与兴奋的传递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反射的条件、神经冲动的传导等知识。

反射的条件是一定的刺激和完整的反射弧;兴奋在神经元间即突触处的传递具有单向性,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反射活动中,突触传递需要神经递质作媒介。

答案:

B。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具有双向性,需要带电离子作媒介;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具有单向性,传递的媒介是神经递质。

2.(2012年课标全国卷,4,6分)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

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B.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

C.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

D.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

解析:

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及传导等知识。

人看到酸梅会分泌较多的唾液为条件反射,需大脑皮层的参与;酸梅色泽会刺激神经中枢兴奋,通过神经调节间接引起唾液分泌,效应器为唾液腺;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借助突触完成,信号的传递形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答案:

C。

3.(2012年重庆理综卷,5,6分)下列有关生理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被阉割动物血液中的促性腺激素含量将降低

B.寒冷刺激皮肤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是条件反射

C.某人眼球被意外撞击,产生金星四溅的感觉是非条件反射

D.叩击膝盖下的韧带,小腿前踢过程中有化学物物质传递信息

解析:

动物的性腺被摘除后,动物不能分泌性激素,故通过反馈调节使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多;寒冷刺激下,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是由大脑皮层以下的中枢——下丘脑控制的非条件反射;某人眼球被意外撞击后产生金星四溅的感觉,该感觉是大脑皮层产生的,不属于反射活动;膝跳反射中,神经冲动沿着反射弧传递,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神经递质作为媒介传递神经冲动,突触处信号转化为: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该过程中神经递质属于化学物质,参与细胞间信息传递。

答案:

D。

4.(2011年广东理综卷)短跑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声后迅速起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起跑动作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的结果

B.调节起跑动作的神经中枢是听觉中枢

C.该反射有多个中间神经元先后兴奋

D.起跑反应的快慢取决于小脑兴奋的程度

解析:

本题考查反射和反射弧的相关知识。

听到发令枪声后起跑是条件反射的结果,A项错。

调节起跑这一动作的神经中枢除听觉中枢外还包括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中枢、脊髓低级运动中枢等,B项错。

该条件反射的反射弧较复杂,由多个中间神经元参与,C项正确。

反射完成所需的时间取决于反射弧中突触的数目,这是由于突触延搁造成的,故D项错。

答案:

C。

5.(2011年海南卷)下列实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

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

B.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

C.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D.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

解析:

本题考查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A项为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高级中枢参与。

记忆、语言是脑的高级功能,是在大脑皮层相应高级中枢参与下完成的。

排尿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但该反射可受大脑皮层高级中枢控制,故正常成人能控制排尿,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6.(2011年江苏卷)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B.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

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

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解析:

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中反射弧的完整性以及神经冲动的传导和传递。

切断d、刺激b,反射弧不完整不会完成反射,但b为传出神经,刺激后会将兴奋传到效应器可以引起效应器收缩,故B错误;兴奋在结构c突触处的传递要比在结构b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这是因为兴奋在突触前神经末梢传至突触后神经元需要较长的时间,故C错误;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故D错误。

答案:

A。

7.(2010年江苏卷)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伸肌肌群内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

B.b神经元的活动可受大脑皮层控制

C.若在Ⅰ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a处膜电位的变化为:

内负外正→内正外负→内负外正

D.在Ⅱ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属于反射

解析:

由图可知:

在伸肌肌群内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骨骼肌是随意肌,支配肌肉收缩的传出神经受大脑皮层控制;若在Ⅰ处给予一个有效刺激,a处的膜电位由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再恢复到静息电位,即由:

内负外正→内正外负→内负外正;反射是指机体受到刺激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所完成的应答,是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的,刺激Ⅱ,肌肉收缩,没有完整反射弧的参与,不属于反射。

答案:

D。

正确识别反射弧各部分结构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可从神经节入手,神经节是传入神经细胞的胞体,位于传入神经纤维靠近神经中枢的位置,可以以此判断出传入神经纤维,从而确定反射弧中其他各部分结构。

8.(2012年课标全国卷,30,10分)肺牵张反射是调节呼吸的反射之一,图(a)为肺牵张反射示意图。

该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肺中。

深吸气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脑干,抑制吸气,引起呼气。

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a、b、c、d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a是    ,b是    ,c是    ,d是    。

 

(2)人体要屏住呼吸必须受到图(a)中    的调控。

 

(3)图(a)中神经元①和②之间形成的突触(放大后的突触如图(b)所示)中,突触小体是神经元①的    (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末端膨大形成的,突触后膜位于神经元②的    (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

 

解析:

(1)由题意深吸气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传入脑干,结合图可以判断出b为传入神经,a为神经中枢,c为传出神经,d为对应的效应器。

(2)屏住呼吸属于条件反射,其调控中枢为大脑皮层。

(3)由图(a)可看到神经元①的细胞体在大脑皮层,所以构成突触小体是由该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形成;而观察图(b)可看到突触小体是与神经元②的细胞体直接接触的,故突触后膜位于该神经元的细胞体上。

答案:

(1)神经中枢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效应器

(2)大脑皮层 (3)轴突 细胞体

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与传递

命题剖析

考向

扫描

1

结合图像或曲线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机理,如Na+、K+跨膜运输、电位变化等,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2

结合图像考查兴奋传导或传递过程中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3

结合突触或神经元的结构图来考查突触的结构及兴奋的传递过程和特点,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及理解能力,选择题、非选择题都是常见题型

命题

动向

本考点是历年高考命题的热点,主要知识点有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中电位的变化,突触的结构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等。

题型既有选择题又有非选择题,将通过实验设计、实验评价等形式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与迁移能力

1.(2012年浙江理综卷,4,6分)下列关于神经肌肉(肌肉指骨骼肌)接点及其相关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骨骼肌细胞中只有一个细胞核

B.神经肌肉接点的突触间隙中有组织液

C.突触后膜的表面积与突触前膜的相同

D.一个乙酰胆碱分子可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细胞亚显微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及传导等知识。

一个骨骼肌细胞中一般只含有一个细胞核,有些骨骼肌细胞可能会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细胞核;神经肌肉接点处为突触连接,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间隙处含有组织液;突触前膜的表面积一般小于突触后膜的表面积,因为神经信号从突触前膜经过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突触后膜更宽更大,才能更有效地接受神经细胞发出的信号;乙酰胆碱属于兴奋性递质,较多的乙酰胆碱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故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

答案:

B。

神经递质一般通过突触前膜的胞吐作用释放,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2.(2011年山东理综卷)图示某些生物学概念间的关系,其中Ⅰ代表整个大圆,Ⅱ包含Ⅳ。

下列各项不符合图示关系的是(  )

A.Ⅰ体液 Ⅱ细胞外液 Ⅲ细胞内液 Ⅳ组织液

B.Ⅰ突触 Ⅱ突触前膜 Ⅲ突触后膜 Ⅳ突触小泡

C.Ⅰ核酸 Ⅱ核糖核酸 Ⅲ脱氧核糖核酸 Ⅳ信使RNA

D.Ⅰ免疫 Ⅱ特异性免疫 Ⅲ非特异性免疫 Ⅳ细胞免疫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学概念之间关系。

B选项中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及突触间隙。

在图中没有突触间隙所占的区域。

答案:

B。

3.(2011年海南卷)突触后膜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使突触后神经细胞兴奋。

在引起该突触后神经细胞兴奋的过程中(  )

A.Na+通过被动运输到突触后膜内

B.K+通过被动运输到突触后膜内

C.Na+通过主动运输到突触后膜内

D.K+通过主动运输到突触后膜外

解析:

本题考查动作电位的产生机理。

当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对Na+通透性改变,Na+内流到突触后膜内,该过程为被动运输,A正确。

答案:

A。

4.(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

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适当降低溶液S中的Na+浓度,测量该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可观察到(  )

A.静息电位值减小B.静息电位值增大

C.动作电位峰值升高D.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分析。

静息电位时,由于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而表现出外正内负;而动作电位则是受刺激时,由于Na+内流,使兴奋部位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外侧而表现出内正外负;其电位差的大小取决于膜内外离子的浓度差,峰值则与外流K+的量和内流Na+的量有关;若适当降低溶液S中的Na+浓度,则内流的Na+量减少,动作电位的峰值就会降低。

答案:

D。

5.(2010年北京理综卷)以下依据神经细胞功能做出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膝跳反射弧中传出(运动)神经元的轴突较长

B.膝跳反射弧中传入(感觉)神经元的树突较多

C.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如乙酰胆碱)始终不被酶分解

D.分泌肽类激素旺盛的神经细胞核糖体较多

解析:

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时,递质发挥作用后会在相应酶的作用下分解,否则会引起下一神经元持续兴奋或抑制。

答案:

C。

6.(2012年山东理综卷,25,10分)人手指意外触到蜡烛火焰,引起屈肘反射。

其反射弧示意图如下:

(1)图中神经元a产生的兴奋在传入神经纤维上以    形式进行传导。

当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引起突触前膜内    释放神经递质,该递质与神经元b细胞膜上    结合,使神经元b兴奋。

神经元b的神经冲动进一步引起神经元c兴奋,最终导致屈肌收缩。

 

(2)图中M点兴奋时,此处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    。

若N点受刺激产生兴奋,则在神经元b上    (填“有”或“无”)膜电位的变化,其原因是    。

 

(3)手指意外触到火焰引起局部皮肤红肿,是因为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加,    引起组织间隙液体积聚。

若手指伤口感染,可引起体液中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抵御病菌侵害,此过程属于    免疫。

 

解析:

本题考查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过程,考查的是考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难度中等。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或局部电流)形式进行传导,在两个神经细胞间通过突触来传递,通过突触的传递过程是前膜的突触小泡内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与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后膜的电位发生改变,从而引起一系列反应。

(2)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到刺激后表现为内正外负;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前膜释放作用于后膜,所以N点受刺激后传到c处末梢,无法继续传到b处,所以b处无电位变化。

(3)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加,使得血浆渗透压降低,从而引起组织水肿;伤口感染,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抵御病菌侵害,属于第二道防线,因此是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

(1)局部电流(或电信号,神经冲动) 突触小泡 (特异性)受体

(2)内正外负 无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3)血浆中的蛋白质和液体渗出 非特异性

7.(2011年四川理综卷)下图为反射弧中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及其生理变化示意图。

(1)发生反射时,神经中枢产生的兴奋沿    神经传到突触前膜,导致突触小泡与前膜    ,释放神经递质(Ach);Ach与Ach受体结合后,肌膜发生    ,引起肌肉收缩。

 

(2)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病,其病因是患者免疫系统把Ach受体当作抗原,使    被激活而增殖、分化,产生Ach受体抗体。

Ach受体抗体与Ach受体特异性结合,造成Ach不能与Ach受体正常结合,导致        信号转换过程受阻。

 

(3)临床上治疗重症肌无力的重度患者,可采用胸腺切除法,目的是抑制    发育成T细胞,不能产生淋巴因子,从而抑制    免疫的应答。

 

解析:

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中兴奋的传导和传递,以及免疫调节的相关运用,综合性较强。

(1)在反射弧中神经中枢产生兴奋而后沿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肌肉收缩。

在兴奋传递过程中要通过神经—肌肉接头这种突触结构,此时要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而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只能是突触小泡先和突触前膜融合,通过胞吐方式释放于突触间隙,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发生电位变化,从而引起后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2)重症肌无力的病因是免疫系统把Ach受体当作抗原,从而引起体液免疫,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合成Ach受体抗体,它与Ach受体特异性结合影响了Ach与Ach受体的正常结合,导致由化学信号向电信号转换受阻。

(3)T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而来的,如果不能发育成T细胞,就不能产生淋巴因子,从而使体液免疫的应答受到抑制。

答案:

(1)传出 融合 电位变化 

(2)B细胞 化学信号向电 (3)造血干细胞 体液

突触的结构及生理变化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点,要充分把握其变化。

同理,在免疫调节过程中淋巴因子的作用也是解答本题应特别注意之处。

8.(2010年山东理综卷)为了更好地揭示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机制,可用猴进行科学实验(如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猴右手指受到电刺激时,会产生缩手反射。

在此反射的反射弧中,神经冲动是    向传递的。

头部电极刺激大脑皮层某区域引起猴右手运动,其兴奋传递过程是:

中枢兴奋→传出神经兴奋→神经末梢释放   →    →后膜电位变化→右手部肌肉收缩。

若某动物离体神经纤维在两端同时受到刺激,产生两个同等强度的神经冲动,两冲动传导至中点并相遇后会    。

 

(2)实验猴受到寒冷刺激,皮肤温度感受器兴奋,经传入神经引起         兴奋,导致    分泌增加,机体产热增多以维持体温稳定。

此调节方式为 。

 

(3)实验猴对屏幕上呈现的某些影像会产生明显的应激反应。

在受到多次此类影像刺激后,猴出现应激性高血糖症。

产生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是 

 

导致了糖代谢异常。

(4)猴大脑皮层下的某区域出现病理性损伤后,表现为日排尿量异常增多、饮水剧增。

推测脑内    区域被损伤,引起了        缺乏。

 

解析:

(1)在动物体内,兴奋的传导都是单向的。

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以化学物质的形式进行的,神经递质释放以后,要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后才能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

当对某一神经纤维的两端进行同等强度的刺激后,传递到中点并相遇时会使电位变化相互抵消,从而使神经冲动停止传导。

(2)接受传入神经传来的兴奋后,体温调节中枢兴奋,然后发出另一兴奋引起甲状腺和肾上腺分泌的激素增加,以增加产热,该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3)糖代谢直接受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调节,题中的应激性引起了这两种激素的分泌异常,所以导致了糖代谢异常。

(4)当分泌抗利尿激素的结构损伤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原尿的重吸收量减少,从而导致尿量异常增多,并产生渴觉增加饮水。

答案:

(1)单 神经递质(或乙酰胆碱) 与(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 停止传导(或消失,抵消)

(2)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甲状腺激素(或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神经—体液调节

(3)胰岛素分泌减少和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4)下丘脑或(神经)垂体 抗利尿激素(或ADH)

9.(2010年全国理综卷Ⅰ)用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称脊蛙)为材料,进行反射活动实验。

请回答与此有关的问题:

(1)用针刺激脊蛙左后肢的趾部,可观察到该后肢出现收缩活动。

该反射活动的感受器位于左后肢趾部的    中,神经中枢位于     中。

 

(2)反射活动总是从感受器接受刺激开始到效应器产生反应结束,这一方向性是由            所决定的。

 

(3)剪断支配脊蛙左后肢的传出神经(如图),立即刺激A端    (能、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刺激B端    (能、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

若刺激剪断处的某一端出现收缩活动,该活动    (能、不能)称为反射活动,主要原因是 

 

 。

 

解析:

(1)感受器主要分布在皮肤和黏膜中,神经中枢主要是脑和脊髓。

由题知感受刺激的部位是脊蛙左后肢的趾部皮肤中的感受器。

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称脊蛙)的神经中枢只有脊髓。

(2)反射活动总是从感受器接受刺激开始到效应器产生反应结束,这一方向是单方向的传导,控制神经兴奋单方向传导的结构是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突触,即只能从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膜。

(3)立即刺激A端,产生兴奋,由于A端至效应器间没有剪断,所以产生的兴奋能引起效应器活动。

刺激B端,由于中间被剪断不能将兴奋传到效应器,不能引起效应器活动。

若刺激剪断处的某一端出现收缩活动,由于反射弧不完整而不能称为反射活动。

答案:

(1)皮肤 脊髓 

(2)突触的结构

(3)能 不能 不能 该活动不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进行的(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10.(2010年安徽理综卷)

(1)将3根离体神经纤维(枪乌贼的巨轴突)分别放置于盛有海水(A)、等渗KCl溶液(B)、等渗葡萄糖溶液(C)3个培养皿中。

若都给予适宜的刺激,    (填A、B、C编号)培养皿中的神经纤维可以产生神经冲动,原因是 。

 

(2)如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

C1、C2表示免疫细胞,黑点(●)表示神经元胞体。

①~⑦表示神经纤维,按图示,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依次为       (填①~⑦编号)。

大脑感觉到肌肉受到刺激,其信号(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依次为    (填①~⑦编号)。

 

(3)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病,多数患者的免疫系统误将自身肌肉细胞膜(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当作    ,产生的自身抗体攻击了此类神经递质受体,从而神经冲动传递受阻,肌肉收缩无力,图中免疫细胞C2的名称为          。

 

解析:

(1)海水的成分与人体内环境成分相似,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与传导需要Na+,所以在海水中神经纤维可产生神经冲动。

(2)由题图可知,给肌肉刺激,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经④传导给⑤通过突触,再将兴奋传给⑥,若大脑感觉到肌肉刺激,则是由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经③传导给②再传给①,最后传给大脑。

(3)自身免疫病是自身的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破坏自身的结构成分(如蛋白质)而产生的疾病。

此题中神经递质的受体成了抗体攻击的抗原。

由题图可知C1为B淋巴细胞,C2为浆细胞。

答案:

(1)A 神经冲动的产生需要Na+(或海水类似于细胞外液) 

(2)④⑤⑥ ③②① (3)抗原 浆细胞

体液调节及其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命题剖析

考向

扫描

1

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激素的化学本质、作用及反馈调节,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2

以实验设计等形式考查研究激素的方法、探究激素的生理功能等,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

3

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命题

动向

本部分知识难度不大,但联系面广,内容集中在动物和人体激素的分泌、生理作用及与人体健康和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知识点上。

命题时多以实验设计、实验评价等形式来考查,如考查动物激素主要功能的探究性实验、考查动物激素之间相互关系的验证性实验等

1.(2012年天津理综卷,3,6分)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激素的变化能调节其对刺激的适应能力。

如图为皮质醇分泌的调节示意图。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运输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图中M促进皮质醇分泌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皮质醇作用的靶细胞还包括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

D.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逐渐恢复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知识。

由图得知,皮质醇的分泌在受到刺激时,下丘脑和垂体都参与了反应,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过程基本一致,该过程中,既有激素调节又有神经调节。

M是垂体分泌的一种激素,直接作用于肾上腺皮质,属于激素调节。

皮质醇反过来又能作用于垂体和下丘脑。

在图示过程中,由于皮质醇的反馈调节,使其分泌量在升高后逐渐降低,最终恢复。

答案:

B。

2.(2011年福建理综卷)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  )

A.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C.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D.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

解析:

本题考查生命活动调节相关知识。

激素由体液运输,后与相应受体结合从而发挥调节作用,大多在细胞外发挥作用。

酶分为胞内酶和胞外酶,并不全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神经递质则一定是在突触间隙扩散至突触后膜发挥作用的,故A错。

激素中性激素为固醇类物质,有些酶是RNA,神经递质中乙酰胆碱为非蛋白质,故B错。

激素及神经递质在发挥作用后均被分解而失去活性,故D错。

这三类物质特点都是与特定分子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

答案:

C。

3.(2011年海南卷)关于哺乳动物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

B.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C.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调节动物体水盐平衡

D.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下丘脑的功能。

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调节垂体的活动,故A正确,D错误。

此外,下丘脑还参与血糖、水盐及体温调节过程,B、C正确。

答案:

D。

4.(2011年新课标全国理综卷)人在恐惧、紧张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