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疗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27128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实疗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现实疗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现实疗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现实疗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现实疗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实疗法.docx

《现实疗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实疗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实疗法.docx

现实疗法

现实疗法

壹、现实治疗法的源起

一、现实治疗法的先祖

  1909年瑞士的PaulDubois医师利用看病的时候教导病人一套生命哲学,欲用这些正确的生命观,取代对疾病的错误看法。

而AlfredAdler在他的个体心理学的人格理论中,也完整地将Duobis的医学传道观念纳入心理学的领域,使现实治疗法在实用性或过程上,与Adler的个体心理学非常接近。

然而,Glasser在开始形成其理论时,与Dubois和Alder并不相识,也未读过其著作,所以说现实治疗法是Glasser的创见。

二、对传统心理分析的反动

  Glasser原先接受传统的心理分析训练,但发现其老师并未依心理分析的方法去进行治疗,老师所教的和他处理当事人时的方法并不一致;且发现老师所使用的治疗方法反而和Glasser酝酿出来的现实治疗法的观念比较相近。

  Glasser在韦特兰管理中心及加州洛杉矶女子管训学校工作期间,开始不满意心理分析的做法。

因为心理分析治疗法不断重述导致患者心理疾病的外在事件与人物,好象患者是个无辜的牺牲者,不能对其所为负责。

而在管训学校中,那些少女被当成是有情绪困扰的人,使她们自认为无需为其触犯法律的行为负责,造成其行为难以改变。

这让Glasser更坚定现实治疗的理念。

  此外,在该校中有一位本是Glasser的督导老师----G.L.Harrington,同样对精神分析产生怀疑,和Glasser一起讨论,两人从师生变为同事。

对Classer一九六0年代早期的现实治疗理念之发展帮助很大。

  而在潜意识方面,他认为心理分析让患者洞悉其潜意识心理,讨论起来是挺有趣的,但是实际上没有什么功效,甚至会使病情更糟。

  所以Glasser在1965年发表「现实治疗法----新的治疗方法」,正式为现实治疗法命名,奠定日后发展的根基。

三、加入控制系统的观点

  八0年代初期,Glasser受WillianPower「行为--知觉控制」(Behavior-TheControlOfPerception,1973)的影响,融合其「正当嗜好」(或称正向沉溺)(PositionAddiction,1976)的理念,在1981出版的《心理状态》,将原先的理论加入「控制系统」的观点。

贰、Glasser的生平与著作

一、生平

1925出生在美国俄亥州的克里夫兰

1945担任过化学工程师

1949成为临床心理学家

1953毕业于医学院

1954成为执业医师

1956在加州凡图拉(Ventura)女子学校担任精神治疗谘商医师

1957在西洛杉矶的荣民总医院参加精神病治疗的训练

1961取得合格证书(发现受训期间体验到所受的教导,佛洛依德模式,与实际的成功

   经验之间,有很大的差距。

1961《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奠定现实治疗法后来发展的根基

1965《现实治疗法》阐述基本理念,广为受教师、家长、心理医师....运用

1967在洛杉矶创立「现实治疗中心」,从事现实治疗理论与方法的训练与推广

二、著作

(一)1961《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MentalHeatthorMentalIllness)

  奠定现实治疗法后来发展的根基。

书中阐述其对心理疾病与心理健康的看法,认为心理疾病是自我(ego)功能不良所致。

心理医师的职责便是有目的地促使患者恢复自我的功能。

自我功能健全者,能使个体在现实环境下合理地满足其心理需求,使个体感到快乐幸福。

(二)1965《现实治疗法》(RealityTherapy)

  阐述基本理念。

出版此书,其理论浅显、方法简明、效果卓著,在心理领域中广受欢迎,广为教师、家长、学校行政人员、观护人员、因理医师、社会工作者或谘商员所应用。

(现实治疗中心在1967年成立)

(三)1969《没有失败的学校》(SchoolsWithoutFailure)

  将现实治疗法的基本理念做实际的应用的成果代表。

该书指出当学生在学校中失败了,也就是当他们不能成功地控制外在世界时,他们所受的伤害是非常大的,他们会因此失去学习动机。

(四)1975《认同的社会》(TheIdentitySociety)

  奠定「控制理论」(controltheory)的基础。

爱与自我价值,合称认同。

在该书中,指出现代人追求的是角色认同(roleidenty)的满足,现在社会是一种角色导向(roleoriented)的社会,因之称为「认同的社会」。

(五)1976《正向沉溺》(PositiveAddiction)

  书中阐释其对个体从事规律的身心活动,如跑步、瞑想、坐禅、瑜珈等观点,他认为这些活动能使人沉溺其中,而且对人有正向的意义,能使个体更为坚强,在生活中展现更好的功能。

(六)1981《心理的运作》(StationofTheMind)

  书中联结了控制理论与现实治疗的临床治疗方法。

(七)1985《控制理论》(ControlTheory)

(八)1986《教室中的控制理论》(ControlTheoryintheClassroom)

  控制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

阐述教学上如何应用控制理论。

(九)1990《有品质的学校》(TheQualitySchool)

  控制理论在学校管理上的应用。

阐述学校管理的概念。

(十)1996《你在做什么?

》(WhatAreYouDoing?

  该书是一本应用现实治疗法治疗患者的个案集。

参、现实治疗法的人格理论

一、人性观

  Glasser(1960)认为:

「人格或特质(character),乃是整个自我运作的总和。

包括理智性的功能、情感性的功能、以及每个自我独特的反应模式。

」而「自我乃是个体心理功能的总和知最理想代表」Glasser深信人格发展的历程正是一个人学习如何去满足需要(need)的功能所展现出来的,需要获得满足的程度或状况,将影响个人人格的特质,因为满足需求的程度或状况长可决定个人是否能适当的采取行动。

  Glasser&Zunin(1979):

「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有一种健康的力量和成长的力量。

我们都想要心满意足,而且喜欢有一成功的自我认同,能表现负责任的行为和拥有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另外国内学者邓荫蓉(民74)也提出:

「只要个人愿意努力,即可在生命中的任何时刻修正其认同方式以改变人格型态。

  总结来谈,我们可发现现实治疗法的基本前提是:

人的一生都有自我认同的心理需求。

而其对人性的看法是:

人具有一种成长的力量激发个体努力争取成功的认同。

而且,现实治疗法否定命定的人生哲学,而确立人的独立自主性。

(一)人性具有五种基本需求,即生存、自由、乐趣、归属感及求权。

  其中生存为生理需求,其余为心理需求。

 

(二)个人行为乃在追求自我的认同,及个人如何界定自己是怎么样的一

  个人—较成功者或较失败者,并依据自我认同的形象(identityimage)

  来采取行动,而爱与价值感是否满足,乃是决定个人将发展出成功或

  失败认同的主要因素。

 

(三)个人先天具有健康和成长的潜力,基本上,每个人都想要有所作为并

  喜欢表现出成功、负责的行为。

  个人行为乃是自我决定的。

人虽然受遗传和环境的影响,但宿命论是不正确的;个人大脑中存有「控制系统」的运作,能够知觉内在需求,并能控制外在的环境资源来满足它。

  个人的行为具有目标导向,并且内在有心理的平衡机转(homeostasismecharism),使得行为的调适和改变成为可能。

二、基本人性需求及满足方式

  Glasser(1965)在「心理健康或心理疾病」一书中说:

「凡生为人,不论其年龄、种族、信仰、性别、正常或不正常,都为满足需求而生活,这些需求各分为生理需求或心理需求。

  Glasser(1965)认为基本心理需求是超越时空,对人人是十分重要的,但却需要经过学习才能有效满足。

这样的学习从幼年时期开始直至生命终结,是个人一生的发展个题。

而不论年龄、性别、种族,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这是无庸置疑的。

Glasser认为欲满足所有的需求,要靠智能在给予之间不断的协调,所以必须经过学习,这也是为什么每个人满足需求的方式都各不相同。

满足心理需求的要素

  虽然不同社会阶级、种族、信念和智能的人都有相同的心理需求,但是他们满足需求的能力却大不相同。

Glasser认为个体欲满足其需求,必须在共融的关系(involvement)中,以负责(responsibility),正确(right),及合于现实(reality)的行为为之。

此共融关系和「3R」是现实治疗法的精华所在,也试过体满足需求不可或缺的要素。

共融关系(involvement):

 

  我们在人生的任何阶段中,必须有一个人是关心着我们,也至少有一个人是我们所关心的,也可以说是重要他人。

这个人可以是双亲、子女、朋友…等,无论距离多么遥远,这个人和我们之间会有一股强烈的感觉,能感觉到彼此的存在。

 

  这个与我们共融的人必须有一个特质:

和现实世界有很好的接触,并且能在现实世界中满足其需求。

如个体不能从他所重视的人那里得到赖以因应环境的力量和勇气,将会以一些不合现实的方式来满足需求。

 

负责(responsibility)的行为:

 

  「负责」是指个体在不妨碍他人或侵害他人需求之满足的情况下,满足自己心理需求的行为能力。

负责的人能爱人,也能接受他人的关爱。

人并不是天生就知道如何以负责的行为来满足需求,满足需求的能力必须靠学习得来,虽然那不一件容易的事,但大多数人都能够从互相关爱中促进这项经验与能力。

 

合于现实(reality)的行为:

 

  Glasser认为只有在个体完全的意识状态下,才能以合于现实的有效行为来满足需求。

以不合于现实的行为是无法被接受的,反而会带来另一种痛苦。

 

正确的(right)行为:

 

  当个体希望获得价值感的满足,必须有一套行为的标准,藉此标准纠正错误的行为;如果行为没有受到任何的评价,将无从改进,也无法由行为中获得价值感。

而这一套标准也就现实中的道德伦理,个体经由不断的探索,将找出标准和其弹性。

  负责的行为、合于现实的行为和正确的行为,三者是个体必须自幼学习以满足需求的能力,而且在一生当中必须不断的学习下去。

如果没有学习如何满足需求,个体将会很痛苦,这个痛苦将会迫使个体用不合现实的方式方式来满足其需求。

Glasser指出,虽然愈早学得满足需求的能力愈好,但是因为生活环境一直债变,人生也一直不断更迭,个体必须随时再学习,以便有能力去满足不同情境、不同压力下的需求。

三、角色认同(role-identity)~成功认同&失败认同

  Corsini(1979):

「我们是我们的行为,更具体的说,我们是我们所学习到的《认同》所构成的个人。

」Glasser认为所谓的认同是指界定自己是成功者或失败者,而所谓的成功或失败,并不是指个人的财力或社会地位,而是泛指个人的自我形象(self-image)。

  自我认同指的其实就是归属感和求权的需求,因此自我认同也是与生具有、世代相传的需求,必须在个人与他人的共融关系中方能达成。

 

 

  个人认同方式影响其生活型态,也决定其一生的幸福或痛苦,然而「认同」型态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个人的「认同」是由学习而来的;在生活中儿童借着与父母、老师及主要他人的互动,塑造出自己的「认同型态」;也由于个人天生具有健康成长的力量,因此在成人中,也可以再借着学习来获得成功认同。

由此可知,现实治疗法是借着「再学习」使人获得成功认同的助人方式。

  而正负向沉溺度个人的认同也有影响;所谓正向沉溺者(positiveaddictedperson)是指一个人沉溺于对个体有益,能促进身心正向发展的活动,如慢跑、静坐、瑜珈、游泳等活动。

负向沉溺者是指一个人沉溺于对身心有害的事物,使个体愈来愈痛苦、愈软弱、愈退缩,如酗酒、吸食药物等;负向沉溺是一种非理性、逃避现实的做法。

具有失败认同的人,往往以负向沉溺来减轻其失败认同的痛苦;反之,正向沉溺可使一个人的力量愈形坚毅。

四、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

  心理健康或心理疾病的区别,及在于自我能否发挥功能,执行任务。

自我是个人心理功能的中心,包含了智力功能、情绪功能和个人对事物的独特反应模式,也称为「人格」或「个性」。

心理健康者:

心理健康者的自我能够有效发挥其功能,使个体面对现实环境时,知道自己的角色,并能分辨和取舍之后,为满足内在需求而努力争取。

心理疾病者:

其自我无法发挥功能,非但不能保护个体免于伤害,更无法使个体面对现实,以合理的判断为满足自己的需求做努力。

因此他将是一个退缩、闭塞、痛苦而被淘汰的人。

 

自我的发展

  Glasser(1960)认为,自我的发展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小,大部分是在个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经验中所学习的。

而影响个人自我发展的重要人物是父母,再婴儿与母亲的关系中,以「爱」为基础,「爱」是分享自我的功能,同时得到温暖的感觉,这种分享伴随着需要的满足与愉快的感受,是自我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因素。

  自我发展是个体与一个拥有健康自我的人建立一种有意义的双向关系(共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施与者的自我,在温暖、一致、和爱的气氛中,以最少的敌意,让受予者自由的取用。

在个人成长中,这样的关系愈多愈好,由婴儿的母亲、父亲及周围所有重要的人,都能对婴儿有所影响,这样的关系愈早发生愈能帮助个体走向成功的认同。

一个有心理疾病的人,通常在发展过程中很少经验到有意义及健康的人际关系,因此无法学习到正常的自我功能,这些人通常是他人导向,无法做自己的主人。

肆、控制理论

  控制理论的前提是,「行为」是「知觉」的控制枢纽。

虽然也许我们无法控制现实世界中的实际情况,但是我们的确能试着控制我们的知觉,从我们试着去控制满足自己需求的知觉中,我们的行为最能够被了解;依照这个历程,我们创造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虽然我们以某种方式表现行为,但是我们不需要局限在任何一种行为模式中。

  Glasser(1965)主张,我们的任何行动、思考和感觉都产生自自己的内心。

换句话说,我们如何去感觉并不是受到别人或外在事件的控制。

我们不是别人的心理奴隶,除非我们做此选择。

不管外在环境如何,我们的行动、思考、感觉在当时总是最能够满足内在驱力的。

  在了解控制理论前,我们需先了解我们的总合行为,其中包含了四个因素:

行动(doing)(主动性的行为:

例如讲话或慢跑)、思考(thinking)(自愿性的思考和自我陈述)、感觉(feeling)(例如:

愤怒、高兴、忧郁、或焦虑)、以及生理反应(physiology)(例如流汗、头痛,或其它受心理影响而表现在生理上的征状)。

  伍柏尔丁(1986)以「手提箱」做模拟,来说明总合行为的概念。

总合行为就像是手提箱一项,而把手就是「行动」的部分;提起把手后,手提箱就会跟随你的左右。

通常迫使我们自己去「做」某件不一样的事,会比去感受或思考某一件不一样的事容易多。

  Glasser提出「行为:

知觉控制理论」来解释行为,他认为个体本身是一个完整的控制体系,能控制外在世界以满足机体的内在需求。

此控制体系包括知觉体系、行为体系、内在世界与比较区。

内在世界可说是个体的理想世界,能引导个体的行为去控制外在世界。

知觉体系具有输入讯息与处理讯息的功能,透过知觉阶层的运作,使输入的讯息尽可能契合个体的内在需求。

两者是否符合,由比较区来判断,如果不相符,个体的行为体系,亦即输出系统会有各种不同的应变行为发生。

行为由思考、感情、行动及各种身体活动综合而成。

  依现实治疗法的观点,个体心理失常时,不论其问题是什么,均源于不能控制周遭世界满足当前的需求所致;心理治疗的目的便是帮助个体有效控制周遭世界,以满足其需求。

  个体欲满足需求,整个有机体必须是个完整的控制体系,以便知觉外在世界发生的事,然后根据知觉讯息而形成各种行为。

说明各体系如下:

内在世界(innerworld):

  个体的内在世界由心理需求所组成,如爱人、被爱、价值感、乐趣和自由等需求,没有两个人的内在世界完全一样。

个体的内在世界可说是个理想的世界,能导引个体行动去控制外在世界。

若能满足需求的行为,便会被「照」下来,而存放在影像簿中。

比较区(comparing):

比较区是知觉体系和内在世界的中间站,用以比较外界输入的知觉和内在世界既有的需求知觉,若不一致时会引起知觉误差,而导致个体行为的改变。

知觉体系(perceptualsystem):

乃是整个控制体系的输入体系,透过知觉体系,个体对外界的认识在大脑中便形成所谓的外在世界或现实世界。

很个人都以自己的需求为角度来觉知外在世界;虽然人的基本需求大致相同,但每个人知觉中的世界互异。

行为体系(behavioralsystem):

行为体系是输出体系,当知觉误差形成时,便是靠行为体系的运作来化解知觉误差,以满足需求。

行为包括三个成分:

行动、思考和感觉;而每一个行为都是个体为了使外在世界符合脑中的内在世界所做的选择。

而现实治疗法就是要帮助人们做更好的选择。

伍、现实治疗法的实施

一、治疗目标

  现实治疗法是协助当事人面对现实,以合理的方式做合理的选择,已能解决个人困难,使当事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且导向成功的认同(Barr,1974;Appel,1977)。

现实治疗法的主要治疗目标是一方面减少当事人不负责任和自我毁灭的行为,另一方面协助当事人发展一个积极正面的自我形象。

  在辅导的过程中,辅导员透过自己和当事人的相交,首先协助他澄清和界定生活目标,然后进一步协助他难清楚其中的障碍,并探讨出达至目标的不同途径;制定计划后,就付诸行动;再这实行过程中,当事人可以在自己负责任的行为中,经历成功,故这就有机会让当事人感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当事人的自我觉察能力增强后,就会较有效的运用自己的潜质来过一个充实有生命力的人生。

然而现实治疗法的最终目标帮助当事人成为自己的治疗者。

  Corey(1977)及Corsini(1979)也曾经说过:

「现实治疗法的总目标是当事人达到『自治自律』。

也就是培养当事人能够脱离环境的支配,而已自我内在的支持力解决困难,达成目标。

这样的成熟状态,使当事人对自己目前的状况,及所希望变成的状况负起责任,并有能力发展合理、负责任何和乎现实的方式来达成目标。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常熟状况,帮助当事人看清楚阻碍他们达到成功的种种限制,而有能力面对并超越之。

过程中治疗者在心中为当事人设定一个目标,并帮助当事人看到可达成目标的多种途径,但最后的目标和方法仍由当事人自己决定。

」在当事人能够遵照计划达到预定目标时,也就是治疗关系终结的时候了。

二、治疗特征

  现实治疗法是重视现在与行为的一种处理方法,其重要特征,包括以下列数项:

现实治疗否定心理疾病的观念:

  他假定行为失常的种种形式,都是不负责任或需求未能达成的结果。

此一方法不用心理诊断,并视心理疾病等于不负责任行为,而心理健康等于负责行为。

现实治疗重视现在行为而非情感与态度:

  现实治疗法并非漠视情感与态度,而是强调现在行为的了解。

治疗者并不依赖领悟去改变态度。

但认为行为改变,态度随之改变。

现实治疗强调现在而不重视过去:

  因为一个人的过去已经固定不能改变,所以能够改变的,只有现在与未来。

假使在治疗中需要讨论「过去」,应与当事人的现在行为有关。

治疗者对于当事人现在生活的各方面,均需加以探查,包括希望、畏惧与价值等。

 

  现实治疗着重当事人的实力、潜力、成功与积极特质,并非只谈不幸的症状。

Glasser主张,应视当事人为一「具有广泛潜能的常人,而不应视其只是具有问题的病人」,因此他不赞成浪费时间去追究问题与失败,并建议治疗者去探索当事人的长处。

更须在会谈中,强化这种长处,至于重述历史与探查过去,他均视为无用。

现实治疗强调价值判断:

  它格外重视当事人所扮演的角色,判断自身行为的本质以决定到底什么因素造成他们生活上的失败。

,除非当事人能断定他们的行为具有建设性或破坏性,否则就不能产生任何改变。

如果当事人能够逐渐了解他们的行为伤害自己并且不可能得到所求的事物,那么正向改变就会发生了。

因为他会决定:

目前的方法实在是不切实际,试试其它途径或许更加适当。

现实治疗不强调情感转移:

  它对传统的情感转移观念并不重视,甚至认为情感转移视治疗者用来保持个人身分的一种隐密方式。

现实治疗要求治疗者必须出自真诚,不用扮演当事人的父母之角色。

Glasser认为当事人并不希望过去的不成功经验历史重演,而是需要在目前的生活中跟人发生满足的互动。

治疗者可以从跟当事人建立一个个人的、真诚的关系中,帮助他们完成现在的需要。

现实治疗强调人格的意识层面而非潜意识层面:

  按精神分析的理论:

对于潜意识有所了解与洞察,是人格改变的先决条件。

因而强调情感转移、梦的解析、自由联想及抗拒分析等技术去触击潜意识中的冲突。

 

  然而,现实治疗所强调的是:

当事人到底做错了什么事?

为何所作所为不能各得其所?

他们又该如何凭借实际和负责的基础去谋划成功的行为?

故两派的观点有着很大的差异性。

现实治疗者详细的询问当事人目前的生活状况,并且假设他们迟早会注意到那些妨碍需求满足的意识行为。

 

  所以现实治疗主张:

强调潜意识,即是避开当事人不负责任的中心问题,并且给他一个逃避真实的借口。

领悟固然极富意义,但现实治疗并不认为这是产生改变的重要因素。

至于那些使人着迷困惑的内省现象,现实治疗根本不把它当作一回事。

现实治疗觉不考虑处罚:

  Glasser主张,惩罚不能使行为改变,只会增加当事人失败的统整感,并且还会伤害到彼此的治疗关系。

他更反对治疗者使用轻蔑的语言及言词犀利的反驳当事人,因为这样无疑是一种惩罚。

通常以经验代替惩罚,即是让当事人去经验行为的自然结果。

例如,因为未能遵守承诺,既不能享受酬劳。

现实治疗强调责任

  所谓责任,依Glasser的解释:

「它是一种满足个人需求的能力,并应以不妨碍他人满足需求的方式实行之。

」学习责任感是一种终生的历程。

虽然每个人都有爱与被爱的需求,也渴望一种价值感,但我们并未天赋具有这种满足需求的能力。

 

  责任感包括在现实中学习如何去达到需求。

简言之,负责是指个人已学会有效地控制其生活。

Glasser主张:

「我们必须学会在犯错的时候矫正自己,当我们做对了的时候能信赖我们自己。

」当一个人的行为败坏而不能符合自己的标准时,就必须加以评估以期有所改善。

 

  所以现实治疗的核心成分就包括道德、标准、价值判断及正确与错误的行为,因为这些与自我价值观的需求满足有所关联。

按照Glasser的看法,负责任的人在其言行之间,往往有一种对人对己都有价值存在的感觉。

三、治疗关系

  治疗要具有疗效,则治疗者与当事人之间应建立起共融关系。

当事人需知道治疗者很关心他,一方面皆那他,一方面会协助他在现实世界中满足需求。

  现实治疗法强调了解与支持的治疗关系,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治疗者应乐于发展出个人的治疗风格,而真诚与令人轻松的治疗风格正是发挥治疗功能的关键,对此Glasser曾经表示过:

「假如治疗者未被当事人感受到真诚,那么它就不会有立即的归宿感,而此一归宿感却是现实治疗法所重视的基本需求之一。

又假如治疗者不能令当事人感到轻松,那么当事人便会怀疑治疗者的技术,进而不信任谘商历程。

  为了建立良好的关系,治疗者必须有一些特定的人格特质,包括:

亲切、了解、关心、尊重、开放及乐于接受别人的挑战。

欲建立这种善意与治疗上的友谊关系,倾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