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力学实验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24788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92.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体力学实验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流体力学实验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流体力学实验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流体力学实验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流体力学实验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流体力学实验分析.docx

《流体力学实验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体力学实验分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流体力学实验分析.docx

流体力学实验分析

流体力学实验思考题解答

(一)流体静力学实验

1、同一静止液体内的测压管水头线是根什么线?

答:

测压管水头指Z卫,即静水力学实验仪显示的测压管液面至基准面的垂直高度。

压管水头线指测压管液面的连线。

从表1.1的实测数据或实验直接观察可知,同一静止液面

的测压管水头线是一根水平线。

2、当Pb0时,试根据记录数据确定水箱的真空区域。

答:

以当Po0时,第2次B点量测数据(表1.1)为例,此时匹0.6cm0,相应

容器的真空区域包括以下3三部分:

(1)过测压管2液面作一水平面,由等压面原理知,相

对测压管2及水箱内的水体而言,该水平面为等压面,均为大气压强,故该平面以上由密封的水、气所占的空间区域,均为真空区域。

(2)同理,过箱顶小杯的液面作一水平面,测压

的一段水注亦为真空区。

这段高度与测压管

液面高于小水杯液面高度相等,均为

2液面低于水箱液面的高度相等,亦与测压管4

H0°

3、若再备一根直尺,试采用另外最简便的方法测定0°

答:

最简单的方法,是用直尺分别测量水箱内通大气情况下,管5油水界面至水面和油水界

面至油面的垂直高度hw和ho,由式whwoho,从而求得。

°

4、如测压管太细,对测压管液面的读数将有何影响?

答:

设被测液体为水,测压管太细,测压管液面因毛细现象而升高,造成测量误差,毛细高度由下式计算

4cos

h

d

式中,为表面张力系数;为液体的容重;d为测压管的内径;h为毛细升高。

常温

(t20C)的水,7.28dyn/mm或0.073N/m,0.98dyn/mm3。

水与玻

璃的浸润角很小,可认为cos1.0。

于是有

297h—17h、d单位均为mm

d

一般说来,当玻璃测压管的内径大于10mm时,毛细影响可略而不计。

另外,当水质

不洁时,减小,毛细高度亦较净水小;当采用有机玻璃作测压管时,浸润角较大,其h

较普通玻璃管小。

如果用同一根测压管测量液体相对压差值,则毛细现象无任何影响。

因为测量高、低压强时均有毛细现象,但在计算压差时。

相互抵消了。

5、过C点作一水平面,相对管1、2、5及水箱中液体而言,这个水平是不是等压面?

哪一部分液体是同一等压面?

答:

不全是等压面,它仅相对管只有全部具备下列

(1)

(2)

(3)

(4)

(5)

1、2及水箱中的液体而言,这个水平面才是等压面。

因为5个条件的平面才是等压面:

重力液体;静止;连通;连通介质为同一均质液体;同一水平面

而管5与水箱之间不符合条件(4),因此,相对管5和水箱中的液体而言,该水平面不是等压面。

探6、用图1.1装置能演示变液位下的恒定流实验吗?

答:

关闭各通气阀,开启底阀,放水片刻,可看到有空气由就是变液位下的恒定流。

底阀上的总水头不变,的减小处于平衡状态。

器的变液位下恒定流。

D2

探7、该仪器在加气增压后,水箱液面将下降而测压管液面将升高

于是相对误差有

0.0032

0.0032

10.0032

因而可略去不计。

对单根测压管的容器若有

Dd10或对两根测压管的容器Dd7时,便可使

0.01。

(二)伯诺里方程实验

1、测压管水头线和总水头线的变化趋势有何不同?

为什么?

测压管水头线(P-P)沿程可升可降,线坡Jp可正可负。

而总水头线(E-E)沿程只降不升,线坡Jp恒为正,即J>0。

这是因为水在流动过程中,依据一定边界条件,动能和势能可相互

转换。

如图所示,测点5至测点7,管渐缩,部分势能转换成动能,测压管水头线降低,Jp>0。

测点7至测点9,管渐扩,部分动能又转换成势能,测压管水头线升高,Jp<0。

而据能量方

程Ei=E2+hwi-2,hwi-2为损失能量,是不可逆的,即恒有hwi-2>0,故E2恒小于Ei,(E-E)

线不可能回升。

(E-E)线下降的坡度越大,即J越大,表明单位流程上的水头损失越大,如图上的渐扩段和阀门等处,表明有较大的局部水头损失存在。

2、流量增加,测压管水头线有何变化?

为什么?

1)流量增加,测压管水头线(P-P)总降落趋势更显著。

这是因为测压管水头

q2

HpZ-E,任一断面起始的总水头E及管道过流断面面积A为定值时,Q

P2gA2

2

增大,—就增大,则Z卫必减小。

而且随流量的增加,阻力损失亦增大,管道任一过水2g

断面上的总水头E相应减小,故Z—的减小更加显著。

2)测压管水头线(P-P)的起落变化更为显著。

因为对于两个不同直径的相应过水断

AQ2A;

2g

接近于常数,又管道断面为定

式中为两个断面之间的损失系数。

管中水流为紊流时,值,故Q增大,H亦增大,PP线的起落变化更为显著。

3、测点2、3和测点10、11的测压管读数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测点2、3位于均匀流断面,测点高差0.7cm,HpZ卫均为37.1cm(偶有毛细影

响相差0.1mm),表明均匀流各断面上,其动水压强按静水压强规律分布。

测点10、11在弯

管的急变流断面上,测压管水头差为7.3cm,表明急变流断面上离心惯性力对测压管水头影

响很大。

由于能量方程推导时的限制条件之一是“质量力只有重力”,而在急变流断面上其

质量力,除重力外,尚有离心惯性力,故急变流断面不能选作能量方程的计算断面。

在绘制总水头线时,测点10、11应舍弃。

探4、试问避免喉管(测点7)处形成真空有哪几种技术措施?

分析改变作用水头(如抬高或降低水箱的水位)对喉管压强的影响情况。

下述几点措施有利于避免喉管(测点7)处真空的形成:

(1)减小流量,

(2)增大喉管

管径,(3)降低相关管线的安装高程,(4)改变水箱中的液位高度。

显然

(1)

(2)(3)都有利于阻止喉管真空的出现,尤其(3)更具有工程实际意义。

因为若管系落差不变,单单降低管线位置往往就可以避免真空。

例如可在水箱出口接一下垂

以增大(Z),从而可能避免点7处的真空。

至于措施(4)其增压效果是有条件的,现分析如下:

当作用水头增大h时,测点7断面上Z卫值可用能量方程求得。

C1.3是管道阻力的总损失系数。

则递减。

文丘里实验为递减情况,可供空化管设计参考。

Z2P2/6,v;/2g33.19,v;/2g9.42,将各值代入式

(2)、(3),可得该管

道阻力系数分别为c1.2

1.5,c1.35.37。

再将其代入式(5)得

Z2p21

h

4

1.371.15

0.2670

15.37

表明本实验管道喉管的测压管水头随水箱水位同步升高。

但因Z2p2./h接近于

零,故水箱水位的升高对提高喉管的压强(减小负压)效果不明显。

变水头实验可证明结论

正确。

5、毕托管测量显示的总水头线与实测绘制的总水头线一般都有差异,试分析其原因。

与毕托管相连通的测压管有1、6、8、12、14、16和18管,称总压管。

总压管液面的连线即为毕托管测量显示的总水头线,其中包含点流速水头。

而实际测绘的总水头是以实测

的Zp值加断面平均流速水头v^2g绘制的。

据经验资料,对于园管紊流,只有在离管壁约0.12d的位置,其点流速方能代表该断面的平均流速。

由于本实验毕托管的探头通常

布设在管轴附近,其点流速水头大于断面平均流速水头,所以由毕托管测量显示的总水头线,

一般比实际测绘的总水头线偏高。

因此,本实验由1、6、8、12、14、16和18管所显示的总水头线一般仅供定性分析与讨论,只有按实验原理与方法测绘的总水头线才更准确。

(五)雷诺实验

※仁流态判据为何采用无量纲参数,而不采用临界流速?

雷诺在1883年以前的实验中,发现园管流动存在着两种流态层流和紊流,并且存

在着层流转化为紊流的临界流速v,v'与流体的粘性、园管的直径d有关,既

(1)

v'f,d

因此从广义上看,v不能作为流态转变的判据。

为了判别流态,雷诺对不同管径、不同粘性液体作了大量的实验,得出了无量纲参数vd/作为管流流态的判据。

他不但深刻揭示了流态转变的规律。

而且还为后人用无量纲化的方法进行实验研究树立了典范。

用无量纲分析的雷列法可得出与雷诺数结果相同的无量纲数。

可以认为式

(1)的函数关系能用指数的乘积来表示。

v'KW2

(2)

其中K为某一无量纲系数。

(2)的量纲关系为

LT1L2T13La2

从量纲和谐原理,得

I:

2a〔a?

1

T:

ai1

联立求解得ai1,a21

将上述结果,代入式

(2),得

雷诺实验完成了K值的测定,以及是否为常数的验证。

结果得到K=2320。

于是,无量纲数

vd/便成了适合于任何管径,任何牛顿流体的流态转变的判据。

由于雷诺的贡献,vd/

定名为雷诺数。

随着量纲分析理论的完善,利用量纲分析得出无量纲参数,研究多个物理量间的关系,成了

现今实验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2、为何认为上临界雷诺数无实际意义,而采用下临界雷诺数作为层流和紊流的判据?

实测下临界雷诺数为多少?

根据实验测定,上临界雷诺数实测值在3000〜5000范围内,与操作快慢,水箱的紊动度,

外界干扰等密切相关。

有关学者做了大量试验,有的得12000,有的得20000,有的甚至得

40000。

实际水流中,干扰总是存在的,故上临界雷诺数为不定值,无实际意义。

只有下临界雷诺数才可以作为判别流态的标准。

凡水流的雷诺数小于下临界雷诺数者必为层流。

本实

验实测下临界雷诺数为2178。

3、雷诺实验得出的园管流动下临界雷诺数为2320,而且前一般教科书中介绍采用的下临界雷诺数是2000,原因何在?

下临界雷诺数也并非与干扰绝对无关。

雷诺实验是在环境的干扰极小,实验前水箱中的水体

经长时间的稳定情况下,经反复多次细心量测才得出的。

而后人的大量实验很难重复得出雷

诺实验的准确数值,通常在2000〜2300之间。

因此,从工程实用出发,教科书中介绍的园

管下临界雷诺数一般是2000。

4、试结合紊动机理实验的观察,分析由层流过渡到紊流的机理何在?

从紊动机理实验的观察可知,异重流(分层流)在剪切流动情况下,分界面由于扰动引发细微波动,并随剪切流动的增大,分界面上的波动增大,波峰变尖,以至于间断面破裂

而形成一个个小旋涡。

使流体质点产生横向紊动。

正如在大风时,海面上波浪滔天,水气混

掺的情况一样,这是高速的空气和静止的海水这两种流体的界面上,因剪切流动而弓丨起

的界面失稳的波动现象。

由于园管层流的流速按抛物线分布,过流断面上的流速梯度较大,而且因壁面上的流速恒为零。

相同管径下,如果平均流速越大,则梯度越大,即层间的剪切流速越大,于是就容易产生紊动。

紊动机理实验所见到的波动破裂旋涡质点紊动

等一系列现象,便是流态从层流转变成紊流的过程显示。

5、分析层流和紊流在运动学特性和动力学特性方面各有何差异?

层流和紊流在运动学特性和动力学特性方面的差异如下表:

运动学特性

动力学特性

层流

1、质点有规律地作分层流动

2、断面流速按抛物线分布

3、运动要素无脉动现象

1、流层间无质量传输

2、流层间无动量交换

3、单位质量的能量损失与流速的一次方成正比

紊流

1、质点相互混掺作无规则运动

2、断面流速按指数规律分布

3、运动要素发生不规则的脉动现象

1、流层间有质量传输

2、流层间存在动量交换

3、单位质量的能量损失与流速的

(1.75〜2)次方成正比

(六)文丘里流量计实验

1、本实验中,影响文丘里管流量系数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哪个因素最敏感?

对本实验的管道而言,若因加工精度影响,误将(d2-0.0l)cm值取代上述d2

值时,本实验在最大流量下的值将变为多少?

答:

由式Qd;.2gh/.d!

d241得

4

Q.d24di4/—』2gh

4

可见本实验(水为流体)的值大小与Q、d1、d2、h有关。

其中d1、d2影响最敏感。

本实验的文氏管di1.4cm,d20.71cm,通常在切削加工中di比d?

测量方便,容易掌

握好精度,d2不易测量准确,从而不可避免的要引起实验误差。

例如本实验最大流量时

值为0.976,若d2的误差为-0.01cm,那么值将变为1.006,显然不合理。

2、为什么计算流量Q/与实际流量Q不相等?

答:

因为计算流量Q/是在不考虑水头损失情况下,即按理想液体推导的,而实际流体存

在粘性必引起阻力损失,从而减小过流能力,QQ',即1.0。

3、试应用量纲分析法,阐明文丘里流量计的水力特性。

答:

运用量纲分析法得到文丘里流量计的流量表达式,然后结合实验成果,便可进一步搞清

流量计的量测特性。

对于平置文丘里管,影响V1的因素有:

文氏管进口直径d1,喉径d2、流体的密度动力粘滞系数及两个断面间的压强差p。

根据定理有

2

fv、d1>d2、、、p0

(1)

从中选取三个基本量,分别为:

d1L1T0M0

v1L1T1M0

L3T0Mi

Cl

bi

Ci

或写成

f&,——)

didiVi

(2)

(3)

进而可得流量表达式为

Qdi2,2ghf3(虫、Rei)

4di

I

Q'4贰越/;佥)4i

相似。

为计及损失对过流量的影响,实际流量在式(3)中引入流量系数Q计算,变为

QQ;di2gh/

(一)1(4)

4Xdi

比较

(2)、(4)两式可知,流量系数Q与Re—定有关,又因为式(4)中d2/d,的函数关系并不一定代表了式

(2)中函数f3所应有的关系,故应通过实验搞清Q与Re、d^di的相关性。

通过以上分析,明确了对文丘里流量计流量系数的研究途径,只要搞清它与Re、d2「di

的关系就行了。

由本实验所得在紊流过渡区的Q〜Re关系曲线(d2di为常数),可知Q随Re的增

大而增大,因恒有1,故若使实验的Re增大,Q将渐趋向于某一小于1的常数。

另外,根据已有的很多实验资料分析,Q与d^di也有关,不同的d2「di值,可以得

到不同的Q〜Re关系曲线,文丘里管通常使d^di2。

所以实用上,对特定的文丘里管均需实验率定Q〜Re的关系,或者查用相同管径比时的经验曲线。

还有实用上较适宜于被

测管道中的雷诺数Re2i05,使Q值接近于常数0.98。

流量系数Q的上述关系,也反映了文丘里流量计的水力特性。

4、文丘里管喉颈处容易产生真空,允许最大真空度为6-7mH2O0工程中应用文氏管时,应

检验其最大真空度是否在允许范围内。

据你的实验成果,分析本实验流量计喉颈最大真空值为多少?

分别为i-2和2-2计算断面,立能量方程得

2

V2

2g

hwi2

2g

hwi2

60.5cmH2O。

进一步分析可知,若水箱水位高于管轴线4m左右时,本实验装置中文丘里管喉颈处的

真空度可达7mH2O。

(八)局部阻力实验

1结合实验成果,分析比较突扩与突缩在相应条件下的局部损失大小关系。

由式

2

hj-

j2g

f(d1d2)

表明影响局部阻力损失的因素是v和d「d2,由于有

突扩:

e(1Al.A2)2

突缩:

s0.5(1A1.A2)

则有

K仝0.5(1AiA2)0.5

e(1AiA2)21AiA2

AiA20.5

d1d20.707

时,突然扩大的水头损失比相应突然收缩的要大。

在本实验最大流量Q下,突扩损失较突

缩损失约大一倍,即hjjhjs6.54/3.601.817。

d「d2接近于1时,突扩的水流形态接近于逐渐扩大管的流动,因而阻力损失显著减小。

2•结合流动演示仪的水力现象,分析局部阻力损失机理何在?

产生突扩与突缩局部阻力损失的主要部位在哪里?

怎样减小局部阻力损失?

流动演示仪I-VII型可显示突扩、突缩、渐扩、渐缩、分流、合流、阀道、绕流等三十余种内、外流的流动图谱。

据此对局部阻力损失的机理分析如下:

从显示的图谱可见,凡流道边界突变处,形成大小不一的旋涡区。

旋涡是产生损失的主要根源。

由于水质点的无规则运动和激烈的紊动,相互摩擦,便消耗了部分水体的自储能

量。

另外,当这部分低能流体被主流的高能流体带走时,还须克服剪切流的速度梯度,经质

点间的动能交换,达到流速的重新组合,这也损耗了部分能量。

这样就造成了局部阻力损失。

从流动仪可见,突扩段的旋涡主要发生在突扩断面以后,而且与扩大系数有关,扩大系数越大,旋涡区也越大,损失也越大,所以产生突扩局部阻力损失的主要部位在突扩断面的后部。

而突缩段的旋涡在收缩断面前后均有。

突缩前仅在死角区有小旋涡,且强度较小,而突缩的后部产生了紊动度较大的旋涡环区。

可见产生突缩水头损失的主要部位是在突缩断

面后。

从以上分析知。

为了减小局部阻力损失,在设计变断面管道几何边界形状时应流线型

化或尽量接近流线型,以避免旋涡的形成,或使旋涡区尽可能小。

如欲减小本实验管道的局部阻力,就应减小管径比以降低突扩段的旋涡区域;或把突缩进口的直角改为园角,以消除

突缩断面后的旋涡环带,可使突缩局部阻力系数减小到原来的1/2~1/10。

突然收缩实验管道,

使用年份长后,实测阻力系数减小,主要原因也在这里。

3•现备有一段长度及联接方式与调节阀(图5.1)相同,内径与实验管道相同的直管段,如

何用两点法测量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两点法是测量局部阻力系数的简便有效办法。

它只需在被测流段(如阀门)前后的直管段长度大于(20~40)d的断面处,各布置一个测压点便可。

先测出整个被测流段上的总

水头损失hwi2,有

hw12hjihj2hjnhjihfi2

式中:

hji—分别为两测点间互不干扰的各个局部阻力段的阻力损失;

hjn—被测段的局部阻力损失;

hfi2—两测点间的沿程水头损失。

然后,把被测段(如阀门)换上一段长度及联接方法与被测段相同,内径与管道相同的

直管段,再测出相同流量下的总水头损失h^2,同样有

hw12hjihj2hji1hf12

所以hjng2hwi2

5

探4、实验测得突缩管在不同管径比时的局部阻力系数尺10如下:

序号

1

2

3

4

5

d2/di

0.2

0.4

0.6

0.8

1.0

0.48

0.42

0.32

0.18

0

试用最小二乘法建立局部阻力系数的经验公式

(1)确定经验公式类型

现用差分判别法确定。

由实验数据求得等差x(令xd2/d1)相应的差分y(令y),其一、二级差分如

F表

12

3

45

x

0.2

0.2

0.2

0.2

y

-0.06

-0.1

-0.04

-0.18

2

y

-0.04

-0.04

-0.04

、2

二级差分y为常数,故此经验公式类型为

(2)用最小—乘法确定系数

2

Yi巾。

b/b?

Xi]

是实验值与经验公式计算值的偏差。

如用表示偏差的平方和,

5

YibodXi

i1

为使为最小值,则必须满足

bo

bi

b2

列表计算如下:

i

Xid2/d1

Yi

2

Xi

3

Xi

1

0.2

0.48

0.04

0.008

2

0.4

0.42

0.16

0.064

3

0.6

0.32

0.36

0.216

4

0.8

0.18

0.64

0.512

5

1.0

0

1.00

1.00

总和

5

Xi3

i1

5

Yi1.4

i1

5

x:

2.2

i1

5

X31.8

i1

i

4Xi

YiXi

2

YiXi

1

0.0016

0.096

0.0192

2

0.0256

0.168

0.0672

3

0.130

0.192

0.115

4

0.410

0.144

0.115

5

1.00

0

0

5

5

5

总和

4

Xi1.567

yiXi0.6

2

yiXi0.3164

i1

i1

i1

将上表中最后一行数据代入方程组(3),得到

1.45b03b,2.2b20

0.31642.2b01.8b,1.567b20

解得

b00.5,b,0,d0.5,代入式

(1)

有y0.5(1x2)

于是得到突然收缩局部阻力系数的经验公式为

2

0.5[1(d2/d1)]

或0.5

(1)(5)

A1

探5•试说明用理论分析法和经验法建立相关物理量间函数关系式的途径。

突扩局部阻力系数公式是由理论分析法得到的。

一般在具备理论分析条件时,函数式可直接由理论推演得,但有时条件不够,就要引入某些假定。

如在推导突扩局部阻力系数时,假定了“在突扩的环状面积上的动水压强按静水压强规律分布”。

引入这个假定的前提是有

充分的实验依据,证明这个假定是合理的。

理论推导得出的公式,还需通过实验验证其正确性。

这是先理论分析后实验验证的一个过程。

经验公式有多种建立方法,突缩的局部阻力系数经验公式是在实验取得了大量数据的

基础上,进一步作数学分析得出的。

这是先实验后分析归纳的一个过程。

但通常的过程应是

先理论分析(包括量纲分析等)后实验研究,最后进行分析归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