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导必修上第1单元第1课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21338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18.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指导必修上第1单元第1课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学习指导必修上第1单元第1课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学习指导必修上第1单元第1课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学习指导必修上第1单元第1课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学习指导必修上第1单元第1课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习指导必修上第1单元第1课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Word版含答案.docx

《学习指导必修上第1单元第1课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指导必修上第1单元第1课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Word版含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习指导必修上第1单元第1课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Word版含答案.docx

学习指导必修上第1单元第1课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Word版含答案

一、先秦时期

二、秦汉时期

一、先秦时期

1.政治:

经过漫长的原始社会后,阶级分化加剧,国家产生,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确立。

从夏商到西周,中国早期政治制度逐步完善,到春秋战国时期走向瓦解。

2.经济:

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

3.思想文化:

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秦汉时期

1.政治:

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奠定了中国的政治版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和巩固。

2.经济:

农耕经济从停滞倒退到初步恢复发展,手工业、商业获得发展。

3.思想文化:

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第1课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3.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要性。

4.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旧石器时代

(1)典型代表:

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

(2)生产生活

①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和采集;已经学会用火。

②过着群居生活;晚期出现母系氏族社会。

认识、评价私有制的出现

私有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对原始公有制来讲,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进步。

2.新石器时代

(1)文化遗存

地域

早期(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

晚期(距今约5000年)

黄河

流域

中游地区:

仰韶文化

基本特征:

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下游地区:

大汶口文化

龙山文化

基本特征:

以黑陶为代表器物

长江

下游

河姆渡文化

基本特征:

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良渚文化

共同特征:

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其他

辽河上游有红山文化

下面是国家博物馆馆藏的6件(套)新石器时期的文物,据此探究人们的社会生活状况

(2)社会发展

①父权制取代母权制;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②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

③氏族贵族通过战争不断争夺财富和权力,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私有制出现带来的社会变化

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促进了生产发展,还导致了父权制确立和氏族制度瓦解,加速了阶级分化,为文明的到来开拓了道路。

同时,也为剥削制度的产生奠定了早期的基础。

二、早期国家

1.国家的产生

(1)三皇五帝的传说

①三皇:

时代较早,神话色彩浓重。

②五帝:

黄帝联合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

这种做法称为“禅让”。

(2)夏朝的建立

①建立: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②统治

夏王

最高统治者

中央

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地方

聚族而居。

除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外,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评价

(1)奴隶社会的生产力比原始社会有了发展,王位世袭更能适应和促进这种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

(2)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私有制产生,部落联盟首领势力不断增强,由“公天下”变为“家天下”便成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商和西周

(1)商朝

都城

商朝的都城多次迁移,后来定于殷,所以商朝也称殷朝

文字

考古学家在殷墟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国家机构

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

影响范围

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起源的联系

(2)西周

①建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众伐纣,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②统治

政治

统治

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共和

行政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

周厉王出逃,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③灭亡:

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宗法制下大宗和小宗的关系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对大宗而言,小宗就是他的臣属,要对大宗绝对服从;同时小宗也是大宗的兄弟,具有血缘关系。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1)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

在家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

等级严格,家国一体、互为表里。

(2)分封制是对权力的分配,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宗法制规定了分配的原则,是维系分封制的内核(血缘)纽带。

(3)经济

①农业:

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生产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②手工业:

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

【图解史实】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发展过程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列国纷争

(1)原因:

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主地位。

(2)表现

春秋时期

春秋五霸

齐国、晋国、楚国、吴国、越国

春秋后期到

战国前期

三家分晋

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

田氏代齐

齐国大夫田氏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战国时期

战国七雄

齐、楚、燕、韩、赵、魏、秦

(3)影响:

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周王室也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的实质

“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是各诸侯国大夫专政夺权运动的高潮,他们的成果最终为周天子所认可,这表明奴隶社会及其统治思想已荡然无存、礼乐制度遭到颠覆,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形成。

2.华夏认同

(1)表现

①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

②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2)影响:

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春秋战国时期蕴含的统一因素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仍,诸侯国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形成统一趋势。

(2)“戎狄蛮夷”不断内迁,与诸夏部族交错杂居,促进了民族交融与文化交流,加速了华夏化进程,昭示着“大一统”全新时代即将到来。

(3)法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以后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基础,又为统一提供了理论武器。

(4)战国时期各国经济发展,各地经济文化联系加强。

(5)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1)农业

①表现: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②意义:

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繁荣。

(2)工商业

①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

②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③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

2.变法运动

(1)目的:

富国强兵。

(2)代表:

秦国的商鞅变法

①经济

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B.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C.“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②政治

A.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B.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C.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3)作用:

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社会制度。

三、思想文化

1.孔子和老子(春秋时期)

(1)孔子: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①思想内容:

核心观念是“仁”,主张统治者“为政以德”;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②教育成就

A.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B.相传孔子晚年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后来这些文献成为儒家的经典,对夏、商、西周的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论语》中。

认识孔子“仁”的思想

(1)“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以爱人之心调节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2)“克己复礼”,即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2)老子: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①思想

A.唯物史观: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追求天人合一。

B.辩证法:

事物存在着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C.政治:

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②著作:

后人将其思想整理为《老子》一书。

老子“无为而治”的含义及意义

含义:

“无为”并不是“不为”,“无为”指统治者不妄为,不胡作非为和为所欲为。

意义:

这种思想对约束统治者暴政、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有积极作用。

2.百家争鸣(战国时期)

(1)背景:

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2)重要派别

派别

代表

主张

儒家

孟子

人性善,提倡“仁政”

荀子

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道家

庄子

崇尚逍遥自由

阴阳家

邹衍

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墨家

墨子

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

法家

韩非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3)影响

①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

(1)儒家推崇“人治”。

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

当国家趋于稳定、步入正轨后,宜用儒家思想。

(2)法家提倡“法治”。

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八道”。

在动荡年代宜用法家思想,以实现国家大一统。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

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道家思想为宜。

考点一 先秦时期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考向1|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化

材料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统计表

遗址名称

距今年代

发现地点

所属流域

巫山人

约200万年

重庆巫山

长江

元谋人

约170万年

云南元谋

长江

蓝田人

约115万-70万年

陕西蓝田

黄河

北京人

约70万-20万年

北京周口店

海河

金牛山人

约28万年

辽宁营口

辽河

长阳人

约19万年

湖北长阳

长江

和县人

约19万-15万年

安徽和县

长江

马坝人

约13万年

广东韶关

珠江

丁村人

约10万-5万年

山西襄汾

黄河

遗址名称

距今年代

发现地点

所属流域

左镇人

约3万-2万年

台湾台南

山顶洞人

约3.4万-1.6万年

北京周口店

海河

解读:

从统计表来看,我国古代早期文明的分布遍及全国大江南北,突破了“黄河一元中心论”的说法,印证了“满天星斗说”的观点。

这充分体现出中国早期文明起源具有多元化的特征。

问题:

材料中人类文化遗存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别体现了我国古代文明起源的哪些特点?

提示:

本土化:

我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代文明源远流长。

多元化:

不仅黄河、长江流域,而且海河、珠江等大河流域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考向2|各地文明的兼容性

材料 有学者指出,二里头遗址贵族墓出土的玉鸟形饰,颇类于长江中游石家河文化系统的鹰纹玉笄。

青铜战斧与环首刀,应属于早期北方系青铜器。

而海贝则属暖水种,分布在印度洋和中国南海的热带海域。

作为二里头文化重要礼器的陶酒器盉、爵,向北见于燕山南北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南及由浙江到四川的长江流域一带,西达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一带。

--摘编自《世界遗产》

解读:

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是探索夏文化的关键性研究对象。

定时空

以“二里头遗址”为中心,兼及东、西、南、北各区域的文明成就

抓核心

材料体现出各地早期文明的兼容并蓄

提素养

源于《世界遗产》的材料论证了中华文明起源时期的相关特点(史料实证)

问题:

材料体现出二里头文化具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

特点:

在广泛吸收各地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又向周边地区大幅度地施加文化影响。

一、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1.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本土特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2.中华文明的起源如同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百花齐放、多元并进,而后又汇聚于中原黄河流域,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化格局。

3.中华文明的发展在不同区域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性导致了不同区域间的互补关系,是中华文明产生汇聚和向一体发展的动力因素。

4.中华文明是兼容并蓄的,不仅各主要史前文化区之间彼此吸收各自长处,交流日益深入,而且中华文明在形成过程中还吸收周边地区先进文化因素,造就了中华文化丰富与长久的生命力,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

二、先秦时期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表现

1.多元性

政治

经济

文化

2.一体性

政治

经济

一体性

考点二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特征

考向1|早期政治具有神权色彩

材料 在考古中发现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的大规模祭祀活动的遗迹;甲骨文中显示商朝的统治者几乎是每日必卜,每事必卜,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是由占卜来决定的。

如:

商王盘庚迁都一事,就是通过占卜,假借神灵元龟向天下人宣称“非敢违卜”,于是迁都于殷。

……商朝天子既是人,又是联接天人意志的神。

解读:

找关键

祭祀活动、占卜、神灵

看史料

遗迹考古、甲骨文记载

抓核心

中国早期政治具有明显的神权色彩

问题:

材料反映了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

提示:

特点:

商朝时期,神的意志起到了很大作用,迷信色彩浓厚;统治者以神权强化王权。

 如何概括政治制度的特点

对于某一政治制度的特点,一般可从制度的性质、积极作用、不足及其长远影响等方面进行概括。

考向2|早期国家进入了青铜时代

材料 在郭家庄发掘的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枚铜镞……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较高的武将。

--摘编自《新中国考古五十年》

解读:

从商代墓出土文物来看,青铜制造工艺比较发达,既有青铜礼器、青铜乐器,还有青铜兵器。

这充分表明商代国家文明进入了青铜时代。

问题:

根据材料可以归纳出关于商朝早期国家的哪些历史信息?

提示:

青铜器品种多,数量大,应用广泛;青铜工艺高超;已出现文字;等等。

一、古代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1.政治:

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管理相对松散。

维持着世卿世禄制度;尚未有成熟的常备兵制度,王朝的军队由各部落军队组成;尚未出现真正固定的成文法,国家法律制度尚未健全。

2.经济:

进入青铜时代,但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具仍主要是木石工具;集体劳动;已经出现了奴隶制;贵族和平民是社会两大基本对立的阶级。

3.思想:

呈现出较浓厚的鬼神迷信与原始宗教色彩;统治阶级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民本思想。

二、商周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对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

制度

利弊影响

宗法

制度

使传统文化形成严格的伦理范式,“忠”“孝”观念深入民心

造就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

形成“国”与“家”不可分的意识,造就一批批爱国忠孝之士

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家庭本位,重视私德,而忽视公共道德;任人唯亲,忽视法治;“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

分封

制度

推动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天下一家的民族认同及文化心理的认同

商汤“仁德治国”及分封制成为儒家思想的政治渊源

强调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考点三 春秋战国的社会变动与思想解放

考向1|春秋战国的社会变动

材料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

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

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

解读:

“徒步而为相”“白身而为将”反映了社会下层政治地位的上升趋势,从互为因果的角度分析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

问题:

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

提示:

变化:

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

关系:

首先是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

士阶层的崛起,为各国变法提供了可供招揽的人才;其次,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

考向2|百家争鸣与思想解放

材料

思想家

主张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董仲舒

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

顾炎武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放弃不用)矣

解读:

孟子的“民贵君轻”、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及顾炎武的“众治”思想都体现了对君权的某种制约。

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三位思想家的主张是如何体现制约君权的。

提示: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得民心,以德治限制君权;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统治者失德会有天谴灾异,以神权限制君权;顾炎武主张“众治”(君臣共治),反对君主专制,以制度来限制君权。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确立的社会大变革和转型时期。

经济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生产力迅速发展

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政治

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分封制和宗法制、礼乐制度不断遭到破坏,奴隶主贵族逐渐没落

社会阶级关系变化,出现了新兴地主和自耕农等阶层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强化地主阶级专政

富国强兵的改革变法运动风起云涌,成为时代潮流

军事

诸侯之间争霸兼并战争频繁,战乱不断,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思想上

私学兴起,学派众多,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法家学说成为改革的思想武器

二、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观点的比较

人物

伦理观

治国理念

民本思想

历史观

孔子

性相近

“仁”“为政以德”

强调“节用而爱人”“为政以德”

“克己复礼”,较保守

孟子

性善论

“仁政”“施仁政于民”

提出“民贵君轻”

主张社会进步

荀子

性恶论

强调“仁义”“王道”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主张社会进步

【真题展示】

(2020·山东高考·1)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

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命题人揭秘】

找准题眼:

抓住题干核心信息“无礼义,则上下乱”“义者,君臣上下之事”。

分析材料:

孟子认为有了礼义能稳定社会的上下秩序,韩非子认为义能够维护君臣之间秩序。

明确答案:

孟子和韩非子都认为义能够起到稳定秩序,维护等级的作用,故选D。

【阅卷人点评】

[失分1]时空观念素养欠缺。

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所以他们所说的义不是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排除A。

[失分2]对材料及“义”的含义理解不到位。

他们所说的义是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而不是侧重于道德层面,排除B;义不仅仅用来规范统治阶层行为,也涉及被统治阶层,排除C。

1.(2020·全国卷Ⅰ·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

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

这表明当时周朝(  )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D 解析:

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向周天子提出提升爵位等级的要求在遭到周天子拒绝后怒而自立的史实,这表明当时周朝的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D项正确。

题干体现了礼乐制度遭到破坏,而非不复存在,A项错误;B项说法明显不符合事实,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度受到挑战,并未影响宗法制度的存在,结合所学可知宗法制度当时依然存在,C项错误。

2.(2019·全国卷Ⅰ·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B 解析:

商周时期的王位继承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兄终弟及,一种是父死子继。

题干材料首先说明商朝王位继承方式多为兄终弟及,但是又强调西周的王位继承方式多为父死子继,故B项正确。

禅让制度是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与题干材料中的世袭制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无法看出君主寿命的长短,故C项错误;无论是兄终弟及还是父死子继,均是血缘世袭的不同方式,并没有体现出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故D项错误。

3.(2019·全国卷Ⅲ·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

A.宗法制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A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突出了孝、悌、乐、礼,强调了血缘关系,这是中国古代宗法制产生的影响,故A项正确。

4.(2018·全国卷Ⅱ·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