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要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20472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2.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养生要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医养生要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医养生要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医养生要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医养生要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养生要诀.docx

《中医养生要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养生要诀.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养生要诀.docx

中医养生要诀

中医养生要诀一顺四时

据《黄帝内经》,运气就是运动着的气。

这运动着的气在自然界的表现就是春、夏、秋、冬——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构成了自然界一切事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

地球上什么地方最适合人的生存?

不管是北极还是南极,它有阴就没阳,有阳就没阴,半年白天半年黑夜,所以不适合人生存。

而温带由于有阴阳交替,使得住在温带的人大脑沟回在涨起来、缩回去的过程中越变越深,所以温带是最适合人生存的。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顺四时为养生的第一条,顺四时则生,逆四时则亡。

我们人就像外面的落叶树一样,春天树要发芽了,它所有的营养从根部向枝干调动,它的力量是从内部向外走;而外面呢,又给了它一种阻力。

所以中医学讲,春天的脉是弦脉。

什么叫弦脉呀?

那就是里面的力量要往外走,而外面还没准备好条件,所以你春天的脉一按就是弦脉,跟那个刚发芽的芽尖一样。

到了夏天,树叶非常繁茂了,因为所有的营养都从根部调动起来,集中到枝叶上去。

人也一样,春天人的气血从内脏向四肢调动。

到夏天,所有的气血都调动到外面去了,而内里是空虚的。

所以夏天容易闹肚子,原因不完全是细菌和病毒,因为你的阳气都跑外面来了,你里面是最弱的。

中医说至虚之处必是致病之所。

秋风一起,人的气血开始从外面向里面走。

到冬天,人的气血都藏到里面了,而外面不足,就容易外感(感冒)了。

  很多上海人相信吃膏滋药。

为什么膏滋是冬天吃而不是夏天吃呢?

因为夏天你的气血都跑外面去了,内里是空的,别说吃膏滋药了,就是多吃点涮羊肉都吸收不了。

而冬天由于你的气血都藏到里面去了,那时你用点精血有情之品像阿胶呀,熟地呀,吃进去能够运化,这运化是为了明年春天做准备,就像树要冬灌一样。

  人法自然,人顺四时,其实就是要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来养生。

北京的老百姓有句话:

“夏天不热,冬天不冷,迟早要做病。

”它含有深刻的中医哲理。

夏天人的气血都到外面来了,天热出汗,把你秋冬代谢的多余物都随汗液由毛孔排出了。

你一呼一吸时,身上皮肤的毛孔也在一呼一吸,所以说肺主皮毛。

可我们每到夏天,唯恐空调开得不大,屋里是空调,汽车里是空调,以为呆在空调里是最好的。

其实夏天的时候毛孔是打开的,这种打开是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它调整体能,把体内代谢的产物由汗排出体外去。

而你非不让它排出去,那它不留在身体里面做病吗?

冬天,天地都是闭藏的,你的气血也都到里面了,身上毛孔应该是闭合的,如果把那空调温度老开到30多摄氏度,冬天本来不应该出那么多的汗,你老让它出汗,汗血是同源的,“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这是《伤寒论》的原话。

该闭藏的时候没有很好地闭藏,该打开的时候不让它打开,你不得代谢病谁得?

  以前住平房的时候,我不敢安空调,我说最好的是扇子,它可以小大由之。

但要是住到高楼上那可不行,因为它没有地气了,那就得用空调。

用空调不要怕费电,一定要把窗子打开一点,让它有自然的风。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顺四时,就是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来调整自己的生活。

中医说,春气和肝气相通。

肝是干嘛的呢?

肝体阴而用阳,它是你调动气血的重要脏器。

到春天来到的时候,气血从内里向外走,主要功能在肝。

所以我劝大家春天的时候最好吃点乌鸡白凤丸。

为什么?

一方面养肝阴,一方面行肝气,助于它的生发。

  到夏天,天气特别热的时候要吃一点人参生麦饮。

中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生麦饮是由人参、麦冬、五味子制成,这是著名医家孙思邈的方子,他用这个方子治暑热。

在暑热季节用生麦饮,为什么?

因为你的阳气都跑到外面去了,内里的阳气不足,所以用人参补气;汗出得太多了,他用五味子收敛,敛心气;天气太热,汗出了以后里面的津伤阴,所以用麦冬养阴。

夏天来到的时候,老人可以吃一点生麦饮。

  秋风一起,它和肺气相通,肺是主闭藏的,宣发与肃降。

这时候你要让气血能跟着季节往里走,要用一点秋梨膏。

秋梨,梨得金气最重,开的花是白的,结果是在秋天。

用一点秋梨膏你就不会在秋天到来的时候由于肺气不降而生咳嗽。

  冬天和肾气相通。

男同志重在补肾,比如说六味地黄丸呀、桂附八味丸呀都可以用。

女同志以补血为主,冬天可吃些阿胶呀,大枣呀,核桃仁呀等膏滋药。

  顺四时而生,一方面要求我们调整自身的生活,让它顺应四时的规律;另一方面尤其是中老年人,可以适当用些药来按照季节调养身体,这样就可以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

中医养生要诀二节饮食

  我上世纪80年代来过上海,这次来到上海呢,哪儿都不认识了。

我们的经济在迅速发展,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与之俱来的,是饮食结构的突然改变,造成了现在的代谢性疾病即世界发展最快的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

《黄帝内经》里讲:

“膏粱之变,足生大丁。

”在中国古代,糖尿病是宫廷及富贵人家最容易得的病。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在呢,大家都这么吃。

“鱼生火,肉生痰”

中国人的饮食是用筷子,原是以纤维性食物为主。

《黄帝内经》讲:

五谷为养,五果为住,五畜为益。

畜就是猪肉、羊肉。

孔子还说过这样的话:

60岁以后的老人如果体力不行的话还要吃点肉。

那就说明我们祖先在过去是以纤维性食物为主的,这是几千年遗传基因的结果。

西方医学不是,西方人一手拿刀一手拿叉,从他们的祖先开始就吃肉,老吃肉就想喝冰水,因为“鱼生火,肉生痰”,身体里面热太多了就喝冰水,他们的生活习惯和中国人的习惯是不一样的,但是现在很多中国人都变成了好食肉者,老年人还好一点,因为他胃口差了不敢多吃。

  很多五十多岁四十多岁的,小时候饿着,改革后吃饱了,当了官吃好了,于是就吃成了高血压、高血脂,而且是一种直线上升的趋势。

由于你拿着老祖宗给你消化纤维性食物的肚子去对付那牛排呀,鸡腿呀,你不得代谢病才怪呢!

  代谢缓慢晚上少吃

  我可以这么说,男同志以阳气为主,他的数是偶数,是8。

女同志以阴为主,她的数是奇数,是7。

《黄帝内经》讲得很清楚,女同志每7年转一圈,28岁是女同志的顶峰年龄,28岁以前一直往上走,过了28岁就往下走。

35岁阳明脉衰,再美的女同志皱纹都开始出来了。

男同志以阳气为主,很多的女同志说,我们真倒霉,男同志老得慢。

因为他们8年转一圈,你女士7年转一圈,女的28岁相当于男的32岁。

男同志的顶峰年龄是32岁。

过了32岁以后发福了,其实是代谢缓慢了,体内存积的东西多了,看似发福,不是个好现象。

男同志过了32岁,女同志过了28岁,这时候要注意了,早上中午的饭要吃得好一点,晚上的饭要尽量少吃,因为代谢的缓慢主要在晚上。

  人和自然界是个统一的整体。

早上太阳出来了,天地的阳气都在升发中,那时候你的脏腑功能也处在旺盛的状态,你这时候吃好一点没关系。

到晚上太阳下山了,外面一片阴寒之气,阳气没有了,你吃进去的东西运化不了,那你不发胖谁发胖?

晚上的饭清淡些有好处,老年人尤其如此。

  老年人和年轻人住在一起的时候,这当爸妈的都心疼下一代。

每天早上、中午吃剩饭,晚上做一大锅。

大家吃得都很高兴,可苦了老头和老太太了,晚上若不吃,饿,吃了,撑。

我们在临床经常看到,很多老年人一到晚上12时左右,让急救车送来了,为什么?

头天晚上一定不是儿子回来了,就是女儿回来了,要不就是儿女都回来,尤其是过节前,这一高兴,于是就做了很多好吃的。

老年人阳气已经很弱了,中医说“喜则气散”,这一高兴以后他的心气就散了,晚上吃多了,脾胃的负担加重了。

脾胃属土,心属火,心和脾胃之间是母亲和儿子的关系。

如果儿子这儿负担一重,子盗母气,就从母亲那儿借力气,那一借力气,心就嘣嘣跳起来,上医院了。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要按照老年人的生活规律,应该在傍晚五六点钟,做点饭自己先吃,儿女们爱吃什么好的,那归他们自己管。

千万不要和他们一起大吃。

  谷物首选小米

  中年人则要注意自己的饮食结构,在这儿我想借用老子的一句话:

“谷神不死。

”东方人以纤维性食物为主。

“社稷”的“稷”字是小米之意,社稷,古代的谷神。

那么为什么说谷神不死?

维持人的生命不仅需要脂肪蛋白质,更需要无数具有生命力的种子。

农村有很多孩子吃得没城里孩子好,但是他们吃的都是第二年的种子,是新鲜的谷物,没有陈粮,所以长得很结实。

咱们城里人什么都能吃到,但吃的粮食不如农村新鲜,这就是区别。

  为什么在所有的五谷里面我们的祖先这么注重小米呢?

因为小米在任何贫瘠土地上都能生根繁衍,它的颗粒很小,生命力极强。

一碗小米种在地下一大片,一碗大米种在地下一小堆。

女同志生完孩子,老人都给她喝小米粥,在生孩子的过程中,正气受到了损伤,所以用小米粥调养。

看看我们的八路军伤员靠什么养好的?

老大妈的小米粥。

小米习性偏温。

不要说老玉米豆好,我觉得在食物中,如果小麦、小米、玉米、大米排个队的话,首选应该是小米,然后是小麦或者是大米,最差才是老玉米。

为什么?

老玉米颗粒太大了,你那一碗放10个,它的生命力极弱。

  用食物之偏纠正人体之偏

  中医治病是用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其实我们吃的食物也有它的偏性。

  到北京,很多人都愿意吃烤鸭,那个鸭为什么要烤?

到广州要煲老鸭汤,为什么不拿嫩鸭子煲?

因为鸭子在水中,习性偏寒。

你如果不吃那老鸭,不拿火烤,那么吃完就可能拉稀。

鸡就不用烤,炖鸡汤时越壮实的鸡越好。

南方人没有北方人那么强壮,因为他吃的大米是水中生出的,其性偏寒;北方人天天吃小麦,小麦是冬天种,阴历五月收,它的阳气最重,其性是温性的。

中医主张用食性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所以遇到寒性的胃溃疡,我就不让他吃药,回家吃烤馒头片去。

烤馒头片坚持吃一年,胃溃疡就好了。

虚寒性的溃疡病,你让他吃偏寒性的大米饭,他一吃完就难受。

你让他吃馒头片,小麦粉本来就是温性的,在里面放点碱,再发起来,就很容易消化。

你再给它烤糊了,它就更温了,温胃散寒。

  中医学的很多道理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节制饮食的问题上,一定要按照老祖宗的做法。

不是说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

当你想吃的时候(除去孩子,孩子太馋,他什么都想吃),只要是成年人,一定是你体内的需要。

中医没那么多特殊的忌口,不要把中医的忌口开出一大堆。

但是有一条,浅尝辄止。

你一吃多了,就要损伤你。

  怀过孕的女同志都知道,在怀孕期间她的胃口发生改变了,见了酸的吃起来像糖豆一样。

为什么?

因为这时候她的气血全去养胎了,肝阴不足,需要酸性的食物来补充。

正常的人,在不同的时间饮食胃口的改变,同样反映着体内的状态。

什么时候要注意少吃油腻,少吃辛辣?

上火的时候、外感的时候。

因为外感的时候体能都调动起来去和细菌打仗了,吃了只会增加体内负担,不会增加营养。

节制饮食做得好,那些代谢性疾病的发作就会明显减少。

  三七可益气统血

  如果血脂已经高了,血压血糖也高了,我建议大家吃一点云南的三七粉。

在所有的活血药中,只有三七粉活血而不破气。

它和人参是同一科属的,一个长在东北,一个长在西南。

贫瘠的土地是不长人参的,东北是木气和水气比较重的地方,肥厚湿润的土地其性属阴,长出来的人参是三枝五杈,它那个枝叶全是三和五,三、五是奇数,是阳数。

它是一个从阴引阳的药物,它的主要作用是把精化成气,如果精不化气的时候,用点人参,马上气就出来了。

如果肾精已经很亏损了,你再吃点人参,本拔则木摇。

  《周易》里面说西南是土气很重的地方,也是很肥沃的土地,三七生在西南,长在地下,所以也是三枝五杈。

它外面的颜色是青的,里面的颜色是黄的,青可入肝,肝是藏血之脏;黄可入脾胃,它可以益气统血。

很多人把三七当止血药,甚至药典上说三七只能吃3克,多了就不行了,因为它止血,多了血就不流了。

为此我到云南做过考察,过去发配到云南的人,都要被打杀威棒,你要买不通人,你这个杀威棒是免不了的。

你要买通了狱卒,他给你一大碗药,在打杀威棒之前他给你喝了,它里面主要的成分是三七,这是云南的老农告诉我的。

打完了以后的结果是什么呢?

下面的棒疮两天迅速消散,被打出了淤血它都能散掉,何况你体内多余的血脂,所形成的那种痰淤互结的症状,一定能得到改善。

  我在北京某家单位做过5年的保健医生,那些领导呀,吃得太好,他们的血脂怎么也降不下来。

我后来说你们再不要发什么鱼肉蛋了,你就给大家发三七粉吧。

坚持服用三七粉之后,很多老同志的血脂、血压都下来了。

一定要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化冻也得九九八十一天,不要说我今天吃了两次怎么不下来?

你要下来这么快就像那冻肉从冰箱里拿出来,开水一泡一样,功没成,气断了,所以呢,一定要坚持服用。

我自己也是每天早上5克三七粉,晚上5克三七粉,像冲便茶似的,冲了就喝下去。

中医养生要诀三调情志

  中医学认为,人一方面是大自然的产物,人在气交之中,人是在风、寒、暑、湿、燥、火等气候的这种变化中,完成他生长壮老已的过程的;另一方面,中医更强调人是社会的人,他具有完备的喜、怒、忧、思、悲、恐、惊。

这七情是人类特有的,而且这种情志活动是任何简单或者高级的动物都无法比拟、代替不了的。

  勤动脑体不动心

  《黄帝内经》讲得很清楚,“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意为你要和自然形成一种和谐;第二句话是“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很多人说,能恬淡虚无吗?

我说,恬淡虚无并不是让你不想事呀,恬淡虚无的本质是勤动脑、体,不动心。

脑是“用”的首领,四肢是“用”的工具。

中医学把人的生命活动分成体和用两部分,《黄帝内经》讲“头为诸阳之汇,四肢为诸阳之末”、“阳气者若天与日”。

阳气就得动,不动就要老化。

但是五脏藏精而不泄,心不能动,心要一动五内俱焚。

  很多人会说,中医一点也不科学,西医说思维都是用脑的。

我们中国文字中,思想的“思”字是个什么字呢?

上面不是“田”字,是囟门的“囟”字。

上面是“囟”,下面是“心”,你所有的情绪变化一定是脑和心的有机结合。

当你特别难受的时候,首先感觉是心堵得慌。

如果是心堵得慌,那就是动心了。

  老子说“无为则无不为”,“无为”其实是无不为。

很多人以为老子说的“无为”是不做事,其实是把老子这句话想得太简单了。

老子《道德经》中讲的是规律,是道,讲天地人的规律是从哪儿来,六合以内到底是怎么回事?

“无为”其实是:

无妄为,则无不为。

按照规律做事叫不妄为,不按规律做事,就叫妄为。

  老子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是长在地上的,就不可能离开地的生、长、壮、老、已的规律。

地上的一切生物都具备这种规律。

“地法天”,地球上所有的气候变化都取决于天。

天是太阳、月亮、二十八星宿。

我们中国人为什么那么注重“六十”?

不是你对六十有特殊的偏爱。

中国人在计算历法的时候,用的是六十甲子。

甲子不仅仅是时间概念,它更是一个时间空间高度浓缩的概念。

二十八星宿包括太阳和月亮,二十八星宿每60年有一次准周期的变化,天上这些星宿的不同位置决定了地球上物候的不同变化,所以我们祖先把它总结成五运六气。

2003年癸未年发生了SARS,我查了一下,1943年也是癸未年,北京霍乱流行。

霍乱也属于湿的一种,它和SARS既有共性,又与SARS不完全一样。

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在总结这些规律的时候不是胡编出来的。

  我为什么要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古籍室待着?

因为我读了那么多古书以后,感觉到我们的祖先太厉害了,他们写的著作,一不要稿费,二没有职称,为什么要把这么多东西刻在石板上,写在木头上?

因为中国人是非常注重自己子孙的,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们的祖先从来不做断子绝孙的事。

所以他们认为再苦,再累也要把这些有用的东西刻下来。

  我们有5000年的历史,美国人只有两百年的历史,还那么重视自己短短的历史。

我们有些人数典忘祖,不知道自己祖先留下的优秀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

大街上我曾经问一年轻人:

“老子是谁?

”他说,“什么老子?

我爸是老子。

”我们祖先保留到今天的东西,一定有一个合理的内核。

只是因为它历史太久远了。

到今天看这个历史的时候,已经不知道它的合理内核是什么了,随着历史进入了博物馆。

所以我们这一代的中医,当你研究各个时期不同的学问、著作的时候,一定要把这本书推到历史背景去认识。

不要老觉得今人比古人聪明,其实几千年下来,没用的东西早被古人丢掉了,留下的一定是有用的。

我们中国人像大家闺秀,韩国、日本像小家碧玉。

大家闺秀的宝贝太多了,东家扔一点,西家扔一点,到现在都没了,被那小家碧玉全都拿回去了,中国的插花、和服、茶道全都变成他们的了。

我们作为炎黄子孙,一定要对自己的文化有重新的认识。

  老子说:

“道法自然。

”自然是什么?

是自然的力量。

做任何一件事情,我当医生,你当记者,他经商……各件事都有它自己的规律。

让你勤动脑体不动心的时候,这个脑子不是想你怎么发财,是思考你要做的事情在某个规律上处在哪个点上。

它是春天还是秋天呢?

如果它是春天,就不要希望明天就结果,要等到秋天。

这样做看似无为,实有为。

你非要从春天一下就蹦到秋天去,那叫看似有为,实无为,什么也做不了。

所以不管你压力多大,从事什么工作,要想保持这种情志,就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去把握你所做的这件事的规律。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人是哭着生下来,笑着离开世界的。

人一死气散了,所有的皱纹都展开了。

生下的时候攥着拳头,走的时候撒手人寰,所以人的一生就是从哭到笑的一生。

生下来笑着的小孩活不了,撒着手的小孩也活不了。

那你就不要怕苦,不要怕累。

让你攥着拳头干吗?

就是要干活的,而你所挣到的钱就像你手上的油腻,天天洗,天天来。

人要想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近人事智于圆而行于方”,考虑得尽量全面,处理得尽量果断。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你每天躺在床上想,敢与天地日月同辉,马上就坦然了。

如果你心里老想着,明天怎么办呢,那你就要动心了。

  现代社会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弄得很多人疲惫不堪,处于亚健康状态,一想起上班就头疼。

这说明他对自己的工作已经厌倦了,这是一种很危险的信号,所以一定要学会调情志。

要想真正把情志调好,必须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让脑经常处在一种放松的状态,智慧就来了。

你考试的时候,如果脑一紧张,会的全忘了;当脑子一轻松,什么题都想起来了。

如果能使自己的心态处在一种稳定的状态,就能做到“阴平阳秘,精神乃至”。

中医养生要诀四慎医药

  中药也有毒性

  现在生活好了,大家都十分重视健康。

不管是中老年人还是小孩,见了保健品趋之若鹜,而且很多广告不负责任地在那里大肆吹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一人剥你一块钱,那12亿有多少?

而我们那么多中药、很多古人留下的成方,如乌梅丸,很好的方子却没人做。

  什么是药?

为什么中医叫做“药”?

不叫“勺”,不叫“饭”?

我认为,药好比是开门的钥匙,门打不开的时候怎么办,你要用钥匙把它打开。

人得了病就是你这门打不开了,假如那门本来是通的,你没完没了地用个钥匙去捅那个门,把一个好门也会捅坏的。

中药也有毒性,这毒性是它的偏性,不是说吃了它就是毒。

砒霜能毒死人,但是砒霜仍然是一味中药,关键看你怎么用。

按照中医的理论,中药不叫药理,叫药性。

药性包括:

它长在什么季节,生在什么地域?

它是根茎叶花、谷物茎食?

它是什么形态、什么质地、寒热温凉什么性、升降浮沉什么作用?

中医治病是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

你把中医的理论学好了,随手拈来全是药,因为大自然赋予人得天地之全气,物得天地之偏气。

你看绿豆、黑豆、黄豆,都是中药。

 绿豆熬汤治腹泻

  因为我是中医,我女儿从来没有打过针,也没有打过点滴。

她在上五年级时曾有过一次食物中毒。

那天她回家就告诉我肚子痛、发烧。

我给她量体温37.5℃,她说全校400多个学生食物中毒,周围医院全住满了。

我就煮了一锅绿豆汤,放点盐和糖,告诉女儿说,你现在开始别的不要吃,渴了就喝汤,饿了就捞那绿豆,从头天晚上的7时到第二天下午的3时,拉了11回,最高体温38.5℃,下午就好了!

学校放假一个星期,她玩了6天,只病了一天。

绿豆的皮是绿色可入肝经,具有很强的解毒作用,尤其是解食物之毒;里面是黄的,黄的健脾胃。

她腹泻就是由于体内酸碱体液平衡失调,加点糖、加点盐就是葡萄糖、盐水,为什么非要吊进去?

能喝就让她喝。

  孩子老人慎用西药

  作为中医大夫,你一定要认认真真研究每一味药的药性,你才可能去正确用药。

而不是研究这个药里有什么成分,那是西医解决的问题。

现在许多中医大夫开方子拿着化验单看,哪个能降转氨酶,那个方子里肯定有;哪个动物实验能抗病毒,那个方子里也肯定有。

西医看的是病,中医看的是人,是人的状态。

西方医学拿化验单做参照系数,中医大夫拿天地人做参照系数。

《黄帝内经》讲:

“不知年之所加,气之所宜,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

”你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中不知人事,能当什么中医大夫?

  找我看中医的女同志很多,问她年龄,我是看她处在哪一期的哪一个段上,这个段的正常状态是什么,她的状态和正常状态有什么区别,这是中医大夫的理念,是决定使用中药的关键。

如果你的这些理念建立不起来,那你这中药没法开。

而我们现在危险在什么地方呢,中药西药全在乱用!

我发现,抗生素使用越多的小孩,到成年时候发病机遇就越高。

西药的作用非常明显,所以西医看病其实很负责,也写得很清楚,这个药物的作用是什么,副作用是什么,可能伤害肝脏或是肾脏。

西医用这些药是慎之又慎的,而我们有些大夫是没办法了就随便开药,甚至中医也随便开西药。

女同志不来月经,就是大黄蜇虫丸,结果是杀人不用刀。

  我曾对卫生领导部门的同志说,你们去调查调查,我们小时候没有那么多白血病,为什么现在那么多孩子十六七岁得白血病?

你们应该调查这些白血病人小时候使用抗生素的几率。

现在一个家庭就一个小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张三喂完李四喂。

我对家长说,孩子还小,脾胃功能调整能力弱,你却把什么东西都给他吃,惟恐他不胖。

其结果是什么呢?

进去了不能运化,里面就形成了中医所说的内热的环境。

如果他里面是凉水,对外面就不敏感了;如果里面已经变成了热水,毛孔打开了,外面稍微受点风,就感冒发烧了,一发烧就肺炎,打针或吃抗生素,越吃那脾胃越不痛快。

当使用抗生素尤其是滥用抗生素后,药的作用很明显,烧退了。

但由于机体的调整能力很差,排毒能力没有建立起来,体内就会有很多有毒物质储存下来。

到了青春发育期需要调动起来的时候,隐性的问题出现了,这时候找谁打官司都不行,只能自认倒霉。

所以我建议十几岁、二十岁以下的孩子一定要慎用西药,起码在中国这个环境里,还有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也一定要慎用。

因为你的解毒能、排毒能力、调整能力都减弱了。

  吕正操将军今年是100岁,他的女儿跟我同岁,是协和医大毕业的。

吕正操将军在近几年每个月都发烧,一发烧就送到301医院,到那里什么好的抗生素都用,后来他女儿请我给她爸看病。

我说从中医看,是肺热喘咳,我用中药给他调理,近两年他几乎没有进过医院。

他女儿跟我说,之所以请你来就是害怕我爸被那不断升级的抗生素给打死!

我的体会是:

西医让人明明白白地死,中医常常让人糊里糊涂地活。

就肺热喘咳,在西医的病理学上你找不出来,但人家吃完中药就好了。

西医有西医的很多长处,但对中医来讲,你对你自己的长处一定要有充分的认识,既不能乱用西药,更不能乱用中药。

  有的患者来找我看病,说是肝炎,您能不能用点中药把病毒去掉。

我说你要让我用哪味中药来杀死病毒,那你找西医去。

我的办法是改变你体内病毒在这生存的环境和条件。

中老年朋友你一定要谨慎使用药物。

有人说中药也有副作用,可不是,那个马兜铃科的关木通吃完了就得了肾病了。

那不是关木通的问题,那是因为那大夫把龙胆泻肝丸让你没完没了地吃出来的。

偶尔吃一次,有清利湿热的作用。

所以对药物不要那么迷信。

  元气和寿命的关系

  不少古代中药书上说,这药可以大补元气,那药可以大补元气。

以我个人的经验,我认为元气不能补。

如果元气可补的话,秦始皇、汉武帝就甭死了,咱们的主席,咱们的小平就甭走了。

所以那些说“取天地之气补人之元气”的话最好不要相信。

孙思邈活了一百多岁最后不也走了吗?

元气是不能补的。

元气是你的生命之气,父母生下你的时候,元气是一个定数。

俗话说:

母壮则子肥。

人的元气就像从煤气公司取来的煤气罐,是一个定数,生下来就定了。

在后天的生长壮老的过程中,它在不断消耗中。

当你元气耗尽之时就是你离开世界那天。

  元气和寿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