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405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16834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5.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405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考405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考405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考405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考405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405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docx

《高考405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405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405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docx

高考405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

2017年高考(405)深圳市2017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

深圳市2017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

语文

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

所有试题均为必考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卷(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书法理论诞生较早,始见于汉代。

崔瑗所谓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蔡邕所谓书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可算是书法理论的萌芽。

此后,自然二字出现频率极高,且在不同时段、不同理论家的认知中有着不同的内涵。

汉代的书论中,观物取象意识普遍存在。

在此观念下,当时的书论家不但汉字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而且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明点画的形状与面貌。

到了魏晋,书论对点画的描述更加微观细致。

卫夫人《笔阵图》中提到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以自然之形比附书法之形;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中的屈脚之法,弯如角弓之张,则揭示了书法点画形状与自然物象之间的相似性。

这种从形状上把自然物象与书法点画紧密相连的理论,属于第一自然——眼中自然。

在后世有关永字八法的讨论中,这种理论被进一步细化,但对自然内涵的拓展上并没有多大进展。

用这一自然概念理解书法,具体可感,真实可信,但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毕竟有限。

因为,它只能停留在书法具体点画外形的层面,一旦超出点画外形,进入到点画姿态以及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问题时,这种以物对应的办法就陷入了尴尬。

于是,书法理论的构建中就出现了第二自然,即胸中自然。

胸中自然基于生命意识与书法审美。

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用自然物象来喻说书家的个人风格,并以此来表达不同书家作品中流露出来的生命意象,如梁武帝说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

到了唐代,孙过庭《书谱》中讲到书法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这就是说,书法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简单的视觉感官上的相似性,而是自然与人心妙合的产物,需要感受与体悟。

怎样将胸中的第二自然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呢?

这就进入了基于法道观念与心性表现的第三自然——手中自然。

宋代以后,在尚意思潮的影响下,书法的主要追求已经不是妙悟自然,更不是眼观自然,而是心性的自然流露,以及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

苏轼的书写状态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便是他本人真性情、真情感的流露。

此类作品,字如其人,人如其字,一切都自然而然。

自然而然即为自由自在,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必然是书法的最高境界。

历代书家正是在观察、体悟、回归自然的过程中,提炼了书法的点画样式,丰富了书法的生命意象,升华了书法的审美境界,终将书法内化为书家的人格修养和心性表达。

(摘编自史忠平《中国古代书论中的自然变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代崔瑗的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蔡邕的书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可证明我国书法理论在很早以前就诞生了。

B.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从形状上把自然物象与书法点画紧密相连,这种理论不断细化并影响了历代对永字八法的讨论。

C.用眼中自然概念理解书法,如果遇到点画姿态以及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问题时,这种以物对应的方法就陷入了尴尬。

D.苏轼的书写状态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体现了尚意书法追求的心性的自然流露和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汉代的书论家不仅汉字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还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明点画的形状与面貌,这说明当时已存在观物取象的意识。

B.卫夫人《笔阵图》中提到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以自然之形比附书法之形,对点画的描述微观细致。

C.梁武帝评价王羲之的字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的字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这是用自然物象来喻说书家的不同风格和流露出的不同的生命意象。

D.孙过庭《书谱》认为,在感受与体悟之后,可知书法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简单的视觉感官上的相似性,而且是自然与人心妙合的产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我国书法理论萌芽后,自然二字出现频率很高,它的内涵在不同时段、不同理论家的认知中存在着不同之处。

B.古代书法理论中的眼中自然胸中自然手中自然三个阶段互为因果,体现了从偏重自然精神到偏重人格精神的发展过程。

C.宋代书法在尚意思潮影响下,主要追求心性的自然流露以及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以一切都自然而然为书法的最高境界。

D.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体悟与回归,历代书家对书法的认识不断深化,由注重点画形状,到注重生命意象和审美风格,再到注重心性表达。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教我如何不想他

提到赵元任,不得不提他的语言天才。

他会说33种汉语方言,并精通多国语言,是天才的语言学家。

他不仅是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更是世界知名的语言学家。

赵元任原籍江苏常州,1892年生于天津。

他从小就显露出语言天才,各种方言一学就会。

几乎每到一地,他都能很快学会当地的方言。

有一次,他同客人同桌就餐,这些客人恰好四面八方,他居然能用八种方言与同桌人交谈。

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中国讲学,赵元任担任翻译,每到一地,他都用当地的方言来翻译。

在途中,他向湖南人学习长沙话,等到了长沙,已经能用当地话翻译了。

讲演结束后,竟有当地人跑来和他称老乡。

1926年,在赵元任与梁启超两位导师指导下,王力完成了他的论文《中国古文法》,论文后注有一句附言:

反照句、纲目句,在西文中罕见。

赵元任批语道:

删!

——未熟通某文,断不可定其无某文法。

言有易,言无难!

在赵元任先生看来,西文包括的语言种类很多,没有精通所有西文的文法,不应该轻易下这样的结论。

虽然按照导师的意见删去了附言,但对言有易,言无难这句话的深刻思想,王力还没有完全明白。

后来王力在论文《两粤音说》中提出两粤没有撮口呼,依据是他的家乡话博白话没有撮口呼。

但1928年赵元任先生到广州进行方言调查时发现,广州话有撮口呼,马上就给王力写信,信中以雪字为例,说明广州话有撮口呼,《两粤音说》中的结论错了。

据王力本人回忆,他这才发现自己的论文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论文题目本身有问题,调查方言要一个一个地点去调查,不能把两粤作为一个整体来调查;第二,由博白话没有撮口呼推断两粤没有撮口呼,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

至此,王力才真正理解了言有易,言无难这六个字的分量,并从此将赵元任先生的这六个字作为座右铭。

美国语言学家裘斯1957年曾赞誉说:

赵元任在语言上头从来没有过错误。

然而,1972年,赵元任写了一篇题为回想我在语言上犯过的错误的幽默诙谐的演讲稿,坦陈自己在语言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走过的弯路,作为对老朋友过誉的回应。

他曾经觉得语言的分布是跟着地理政治上的分界走的。

有一年到欧洲旅行,他就无形中假定一国说一种话,或是一区说一种话。

他开车在瑞士玩,因为第二天准备送车去检修,晚上住下来后就先用小字典查了汽车各部分的德文名称。

没想到第二天修车的跟他讲的是法国话,这把他急坏了。

赵元任说:

那不行。

晚上用功用的是德文功,这车非得用德文来修不成。

这次欧洲旅行给他的印象很像坐着长江的轮船从上海到重庆,一路停一个码头变一点口音,很难说一个方言到什么地方为止,另一个方言从什么地方开始。

也就是说,语言或方言的分布并没有明确的地理政治分界线。

赵元任是个纯粹的学者,打心底里喜欢钻研学问。

他学习数学、物理、哲学、语言等多个学科,而这一切都源于兴趣。

纯粹,意味着心无杂念。

他有他的抗拒,他害怕行政事务,终生不愿意当官,只愿埋头学问。

然而,他并不是一个无趣的人,他同样有着深厚的文人气,知道如何去寻找生命中的美好和快乐。

他曾告诉儿女们,自己研究语言学只是为了好玩儿,所以学得再多也不会成为负担;在他那里音乐也是真实的享受,大学时代,无论主修哪一门功课,他总要辅修音乐课程。

他创作了百余首歌曲、钢琴曲,最为人熟知的是那首刘半农填词、他作曲的《教我如何不想她》。

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世间很少再有如赵先生一般的人,教我如何不想他!

(摘编自潘冬《赵元任:

走到哪儿都是老乡》、苏金智《言不得过实,实不得延名》等)

相关链接

赵元任绝对不仅仅是一个语言学大师,他还是我们这个时代一位值得尊敬和钦佩的人文学者。

他具备了当代一个人文学者的所有特征:

尊重人的价值,培养并训练人的技能——科学的技能和艺术的技能,富于人情味和人道主义精神,还常常带着教人愉快的幽默感。

(陈原《赵元任全集·前言》)

他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美国留学期间对数学、物理、哲学等学科有过专门的学习。

他的学术思想博大精深,既有西方现代科学精神的影响,也深受我国传统学术思想的影响。

他从事现代语言学研究重视语言事实的实地调查,重视对语言材料的鉴别和归纳分析,不说没有根据的话。

(苏金智《赵元任研究语言学的实事求是精神》)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赵元任曾用八种方言和四面八方的客人交谈,也曾在陪访途中很快就跟湖南人学会了长沙话,甚至被认为是老乡,这说明赵元任的确是学习语言的天才。

B.王力在没有精通所有西文的文法前提下就轻易得出反照句、纲目句,在西文中罕见的结论,赵元任用言有易,言无难六个字对他提出了批评。

C.美国语言学家裘斯赞誉赵元任在语言上头从来没有过错误,赵元任却用回想我在语言上犯过的错误的演讲回应,这说明他有着深厚的‘文人气’。

D.赵元任坐着长江的轮船从上海到重庆的经历,让他改变了自己原有的语言的分布是跟着地理政治上的分界走的语言学观点。

5.作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赵元任是如何在实践中学习和研究语言的?

(4分)

6.赵元任有哪些人格魅力教我如何不想他?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陈设一个家

(台湾)吴念真

才一进门,屋内就传来一个气急败坏的声音:

你给我出去哦!

小梁刚开口说我是电视台……里头就已飞出来一个玻璃罐子碎裂在他脚前,一阵恶臭随之飘了过来。

他仓皇地逃到屋外打,制片接到也一阵大骂:

你活该!

我不是说过去之前先找里长吗?

蠢!

走过山路,看到远处有人在菜园除草,彼此隔空吼叫两三句,小梁就找到里长了。

里长带着他再度走向那个场景时,小梁才仔细地观察四周的风景:

举目所及,大部分都是杂草丛生的田地,零落的房舍不是弃置、失修,就是大门深锁。

完全符合剧本的描述:

一个人口外移严重、只剩少数老人独居或相依为命的萧条小村落。

里长说,他跟制片建议用老太太的家当场景,主要是想给她一点租金,这也是功德一件,你说是不是?

他说老太太的先生早年是矿工,肺不好,过世时六十岁还不到;儿子是货车司机,很孝顺,没想到几年前出车祸死了。

媳妇领了保险金带着孙子要离开时,村里人都骂,老太太说这样对孙子才好,去都市把书读高一点,才不会像祖父和爸爸一样,用命换饭吃!

过去几年,老太太辗各个建筑工地,帮人煮三餐赚钱过生活,几年前身体不好才回来,现在只靠领政府给的津贴过日子。

有里长陪,小梁总算进到那间异味扑鼻的屋子里。

老太太约莫七十岁,苍白、瘦弱,一头乱发,双腿好像都已经没力了,只能靠着助步的铁架在有限的范围里活动。

不过,看到小梁,她倒是和善地笑着跟他道歉,说村子很少听见年轻人的声音,之前有几个年轻人进来她家里,结果好像都是吃药的,不是来偷就是来抢,连铁门都整个给我拔去!

里长问她:

你是用什么武器丢这个少年的?

一罐没吃完的酱菜啦,早上要吃的时候才知道长霉了。

她有点自责地说,我哦,会被雷公打!

小梁回到制作组,演独居残障老人的女演员在发飙:

拜托哦,你们这样乱搞,我的形象到底还要不要?

也许被形象这两个字给提醒了,小梁忽然觉得那个演员从里到外一点也不像她所要扮演的角色。

光那张脸就一点也不写实,老太太的脸有生命真实的痕迹,像古迹,而女演员的那张脸谁都看得出是曾经花钱拉皮过,如今逐渐崩垮而加速折旧,像被弃置的人工造景。

几天后,小梁带着布景师到现场估价时,老太太已被搬到一家民宿暂住。

民宿的人体贴地帮她梳洗过,加上人在清爽、明亮的房间里,比起前几天老太太简直判若两人,此刻的她就如同在现实或记忆里所惯见的那个形象鲜明的阿嬷。

她把钥匙交给小梁,忽然拉起他的手说:

你都没在吃啊?

手骨都没肉?

然后说以前工地的年轻人也一样顾玩不顾吃,接着吩咐说她屋子里那边有一瓮她做的酱菜,橱柜第二层有一罐豆腐乳,很好吃哦,早餐可以配稀饭,如果不嫌麻烦的话,可以搅碎,买一些鸡翅一起卤,知不知道?

离开民宿后,小梁忽然把车子停在路旁哭起来,布景师傅问了好久,小梁才说只是想到永靖的阿嬷。

每次回永靖,阿嬷同样也是搬出一堆瓶瓶瓮瓮,非得把后车厢塞满了才罢休,同样也会交代爸妈哪一瓶哪一罐是她精心特制的、什么东西煮什么东西好吃。

可是,小梁突然拉高声调说,你知道吗?

我爸妈根本不吃那些东西!

趁年终大扫除时全部扔进垃圾车!

这还不要紧,阿嬷打来问什么什么好不好吃,他们竟然还骗她说:

好好吃哦!

我觉得……我们真的好贱!

你不觉得吗?

小梁讲完之后,车子里一片沉默。

那出戏进行得波波折折。

那个女演员每次化妆都让剧组整个停摆好几个小时,制片最后不得不痛下决心换人,演艺界最难伺候的就是这种老是活在过去风光岁月的过气演员!

不过,开拍延宕让小梁逃过一劫。

依原先的规划,必须在一星期内结束的改景和陈设作业,他竟然花了二十几天才完工。

开拍前夕现场验收时,所有人几乎吓了一大跳:

整个场景根本不只修改、陈设而已,而是近乎永久性的重建和装潢。

漏水的屋顶换上了全新的水泥瓦,再配合拍摄需要做旧、种青苔,看得出用的全是真材实料。

更夸张的是连镜头根本带不到的厨房、浴厕也都全部翻新,墙上甚至还装上专供行动不便的人使用的铁架。

美术指导看到墙边一个不锈钢的矮架,问:

这干吗用?

小梁说:

阿嬷做了很多好吃的酱菜、豆腐乳什么的,以后就有地方放了。

制片说:

你怎么高兴怎么搞,我没意见,但是,预算就是预算,你别想给我多报一毛钱。

小梁说:

我知道,帮阿嬷陈设一个家的钱……我自己负责。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

)(3分)

A.小说开头通过小梁的视角描写小山村杂草丛生、屋舍废置,这破败、萧条的景象为整篇小说奠定了贯穿始终的寂寞、悲凉的基调。

B.老太太开始丢酱菜赶小梁走,后来又送酱菜给小梁;最后小梁为老太太建一个放酱菜的架子——酱菜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关键。

C.由趾高气扬、矫揉造作的女演员来演独居残障老人,而像老太太这样的独居老人却缺少周围人的关爱,小说借此表达对冷漠虚伪的社会风气的嘲讽。

D.小说内容前后照应,如老太太说的偷抢事件与开头她的恼怒相呼应;小梁在路旁的痛哭,为后面陈设一个家的行动做铺垫。

8.小说中的老太太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分)

9.小说题目陈设一个家具有丰富的内涵。

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杨绘,字元素,绵竹人。

少而奇警,读书五行俱下,名闻西州。

进士上第,通判荆南。

为开封推官,遇事迎刃而解,诸吏惟日不足,绘未午率沛然。

仁宗爱其才,欲超置侍从,执政见其年少,不用。

以母老,请知眉州,徙兴元府。

吏请摄穿窬盗库缣者,绘就视之,踪迹不类人所出入,则曰:

我知之矣。

呼戏沐猴者诘于庭,一讯具伏,府中服其明。

神宗立,召修起居注、知制诰、知谏院。

诏遣内侍王中正、李舜举等使陕西,绘言:

陛下新即位,天下拭目以观初政。

馆阁、台省之士,朝廷所素养者不之遣,顾独遣中人乎?

曾公亮请以其子判登闻鼓院,用所厚曾巩为史官。

绘争曰:

公亮持国名器视

如己物向者公亮官越占民田为郡守绳治时巩父易占亦

官越深庇之用巩私也。

帝为寝其命。

绘亦解谏职,改侍读,绘固辞,滕甫言于帝。

帝诏甫曰:

绘抗迹孤远,立朝寡援,不畏强御,知无不为。

朕一见许其忠荩,擢置言职,信之亦笃矣。

今日之除,盖难与宰相并立于轻重之间,姑令少避尔,卿其谕朕意。

绘曰:

谏官不得其言则去,经筵非姑息之地。

卒不拜。

未阅月,复知谏院,为御史中丞。

时安石用事,贤士多谢去。

绘言:

老成之人,不可不惜。

当今旧臣多引疾求去,范镇年六十有三、吕诲五十有八、欧阳修六十有五而致仕,陛下可不思其故乎?

免役法行,绘陈十害。

安石使曾布疏其说。

诏绘分析,固执前议,遂罢,知亳州。

元祐初,复天章阁待制。

卒,年六十二。

(《宋史·杨绘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公亮持国/名器视如己物/向者公亮官越/占民田/为郡守绳治时/巩父易占亦官越/深庇之/用巩/私也

B.公亮持国名器/视如己物/向者公亮官/越占民田/为郡守绳治/时巩父易占亦官越/深庇之用巩/私也

C.公亮持国/名器视如己物/向者公亮官越/占民田/为郡守绳治/时巩父易占亦官越/深庇之/用巩/私也

D.公亮持国名器/视如己物/向者公亮官越/占民田/为郡守绳治时/巩父易占亦官越/深庇之/用巩/私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制诰,是帝王所下文告及命令的统称;知制诰,掌管起草诰命之意,后为官职名。

B.卿,在古代可以用来代表你,但只用于君称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

C.经筵,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专门设立的御前讲席,宋代开始称为经筵。

D.致仕,指官员退休或辞职归家。

致仕约起源于周代,西汉以后逐渐形成制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杨绘聪明能干。

少年杨绘以爱读书名闻西州,为官后表现出极强的办事能力,如为开封推官时,他的办事效率比其他官员都高。

B.杨绘很有个性。

与宰相曾公亮产生矛盾之后,皇帝解除了他的谏官职务,对他失去信任,贬他为侍读,杨绘拒绝了这一任命。

C.杨绘坚持己见。

杨绘认为王安石实施的免役法有十大危害,他顶住压力坚持自己的反对意见,却因此被降职。

D.杨绘仕途坎坷。

虽然才华出众,却因年少而不被当权者重用;后来又分别因为反对曾公亮和王安石而被罢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呼戏沐猴者诘于庭,一讯具伏,府中服其明。

(5分)

(2)馆阁、台省之士,朝廷所素养者不之遣,顾独遣中人乎?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远怀舍弟颖、观等

杜甫

阳翟空知处,荆南近得书。

积年仍远别,多难不安居。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

云天犹错莫,花萼尚萧疏。

对酒都疑梦,吟诗正忆渠。

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

【注】舍弟:

对自己弟弟的谦称。

杜甫有四弟:

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阳翟,今河南禹州;荆南,今湖北荆州。

杜甫安史之乱后曾流落荆州。

错莫:

纷乱昏暗。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6分)

A.第一、二句阳翟对荆南,以空间的远隔写出了诗人与弟弟们天各一方。

B.第三句中的仍字表现出兄弟分隔时间之久,空间之远,写尽诗人内心的无奈。

C.第五、六句写春风又起,冰霜消融,物候变换中暗寓着时光流逝、老去无为的感慨。

D.第七、八句写云天昏暗,属远景;花萼稀疏,属近景。

两句写出诗人愁情无所不在。

E.全诗诗意蕴藉,真挚感人,虽无一字写思念之情,却处处紧扣题中的怀字来写。

15.为什么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

这两句是如何表达感情的?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在《诗经·氓》中,女主人公看到

的景色,思及自己多年来的辛劳以及丈夫的负心,不由得悲从中来。

(2)一个积极上进的人,看到他人的长处,就会主动向那人看齐;看到他人的不足,就会如《论语》中所说的

那样认真反思自己。

(3)在《赤壁赋》中,苏子以

两句,告诉我们获得快乐其实很简单:

把自然美景当作无穷无尽的资源,与朋友一同享用。

第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3分)

小剧场正上演昆曲《游园惊梦》,云台上那青衣眼神流,碎步生莲,才一开腔便先声夺人,楼上楼下的看客皆轰然叫好。

饶宗颐,这位被称为当代最后的通儒的国学大师,与季羡林先生并称北季南饶,他拥有百科全书式的深厚学养,令后辈学者难以望其项背。

自安倍上台以来,日本经济就一直处于悬崖的边缘,目前已是如履薄冰,尤其是今年6月23日的英国脱欧事件,更是给了日本经济当头一棒。

两人的矛盾本来可以通过友好协商解决,他却铤而走险,实施打击报复行为,最终害人害己,锒铛入狱。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在大众创业蔚然成风的今天,为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冯友兰教授回忆说,蔡元培校长给他留下的最深刻记忆就是他洒脱豁达的胸襟,光风霁月的气象,这种人格魅力最令人慨叹不已。

A.

B.C.

D.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尽管我国文坛涌现了一批优秀的长篇小说,但令人无法回避的严峻现实是,多数获奖作品并未进入当下多数国人的阅读视野,因此难以成为传承久远的经典之作。

B.据人社部消息,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已全部调整到位,全国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共一亿多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有所改善,部分地区还提高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

C.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始见于殷商时代,到西汉已基本完备,属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几千年来对推动中国农牧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D.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第一次完整呈现世界顶级的文物修复技术,围绕着现代人和古老文物之间的互动为核心命题,集中展示了文物修复专家们的工匠精神。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中华民族有着很强的寻根意识。

中国人

走到哪里,

不忘记寻找自己的根。

特别是汉族,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同姓同宗是一种很强的纽带。

由于个人

家族的迁移,姓氏人口的分布从发源地逐渐扩散到祖国各地

全世界,

人们始终不忘寻找宗脉源流,追求血脉亲情的归属感。

故乡不仅是祖先诞生的地方,更是其姓氏起源的地方。

,寻根问祖的过程也是寻找家族文化的过程。

A/

都和或可所以

B无论

都或甚至但因此

C无论

也或以至/因此

D/

也和或但所以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5分)

无根萍是全世界最小的开花植物。

它本来不具备生存和发展的优势,

,反而生机蓬勃地开拓出一个广袤的萍的世界。

无根萍生存之道有两大绝招。

它可以通过无性繁殖的方式,在36小时内长出一个新的植物体。

第二个绝招是不断缩小退化。

一般生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