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附同步练习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15318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附同步练习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附同步练习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附同步练习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附同步练习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附同步练习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附同步练习1.docx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附同步练习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附同步练习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附同步练习1.docx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附同步练习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第二次被选进高中教材的课文,有关词句的理解,教材中有比较详细的注释,重点可以放在文意的理解上,从而更好地把握孔子的思想。

教学时间:

一至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9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过一个宣言: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孔子以及有关文学常识

孔子,名,字,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思想核心是,政治上主张,鼓励人们,即“出来做事”。

《论语》是体散文,是记录的的言行。

参考答案:

丘、仲尼、儒、圣人、仁、礼治、入仕;语录、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孔子及其弟子。

二、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俟,音sì莫,音mù甫,音fǔ

由也/为之求也/为之赤也/为之小

三、学生质疑,解决疑难词义,学生接力翻译

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难问题:

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则何以哉——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加之以师旅——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

“以”,介词,由于。

四、整体把握文意并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

如果分两层,将一、二合为一部分也可以。

五、研讨性学习

1、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2、概括孔子的不同评价并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子路:

直率——哂之

冉有:

谦虚——叹之

公西华:

更谦虚——惜之

曾皙:

洒脱——与之

对求、赤两人的评价及性格的概括,充分结合课文内容,其实并不难。

3、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这是一个很难让学生理解的问题,因为曾点的“志”从字面上看,不过是和人出去游玩而已(教参就这样翻译的),其他三人都是从如何治理国家的角度来回答,而孔子也正希望弟子们回答他们的政治理想,所以“与点”是令人费解的。

弄清这个问题,对全文的理解会有一定帮助的。

当然,人们已经从积极或消极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做过不少分析,这里姑且不论。

让我们先来剖析曾点的回答吧。

“莫春”,阴历三月,即阳历四月,从气候上看,北方(鲁国,现山东境内)的天气还是比较冷,怎么能沐浴呢?

即便能沐浴,到“舞雩”台上吹风、乘凉恐怕难以解释得通吧?

何谓“舞雩”?

鲁国的祈雨台!

是能随便上去的地方吗?

王充在《论衡》中解释曾点的所述是一种祭祀仪式,即舞雩的仪式。

《礼记》中也有解释:

“舞雩,祭水旱也。

可以基本得出结论,曾点讲的就是,在春天水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

下面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

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

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既然也是治国大事,你却只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看来,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这样的弟子,又怎能不博得老师的赞赏呢?

六、解决课后练习

(二)、(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2、体会孔子的思想。

3、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

重点难点

1、文言知识积累、学法探索。

2、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一、导入新课:

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

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为人类留下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

他的一些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实用。

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

(鼓励几个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今天我们就通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课文来感受这位教育家的形象。

[板书标题]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

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是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记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二、了解《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侍坐:

陪从尊长而坐,课文中指陪从孔子坐着。

全文结构谨严,以“志”为焦点,以孔子为核心,由侍坐而问,由问而述,由述而评。

三.重点字

拼音——俟,音sì莫,音mù甫,音fǔ哂,音shěn相,音xiàng铿,音kēng沂,音yí喟,音kuì雩,音yú冠,音guàn

实词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等,虚词注意它的用法。

注意特殊句式的句子。

重难点解决过程。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字词句,通过研讨解决困惑。

学生结合注释阅读课文,教师答疑,帮助学生疏通课文。

教师可补充以下内容:

摄:

课文注释说“夹、迫近”,二者意义差别较大,不宜并选,选前一个义项即可。

因之:

之,指代师旅。

亦:

副词,这里有“只是”、“不过是”的意思。

毋吾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毋以吾也,不要。

毋,不要。

以,认为。

这一句省略了成份,还原为“毋吾以于此而不言也。

”,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

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如,如果。

或,有人。

尔,你们

则何以哉——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要前置,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加之以师旅——状语后置句,即以师旅加之,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

“以”,介词,用。

四、指名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点评,掌握重点知识:

(一)、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句子顺序和现代汉语不同

1、不吾知也

2、毋吾以也

3、则何以哉?

翻译以前学过的句子,注意句式特点

1、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2、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

3、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4、何陋之有?

(《陋室铭》)

5、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

6、唯利是图(成语)

寻找规律和方法:

1、古代汉语的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3、以结构助词“是”、“之”提前宾语。

(二)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的词

1、吾一日长乎尔

2、乎大国之间

3、异乎三子者之撰

4、浴乎沂,风乎舞雩

这四个句子中的“乎”都相当于“于”,可翻译成比、在。

(三)、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尔”的用法

1、子路率尔而对曰

2、鼓瑟希,铿尔

这两个句子中的“尔”是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后,相当于“然”

3、尔何如?

尔:

代词,你

(四)、翻译学过的句子,注意“如”的用法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如果

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至于

3、宗庙之事,如会同。

或者

(五)、翻译下面句子注意“方”的用法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正道,指是非准则

复习学过的知识

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方形

2、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正,才

(六)、翻译下面句子,注意“与”的用法

1、夫子喟然曰:

吾与点也与:

同意

2、唯求则非邦也与大利与:

语气助词

复习学过的知识:

1、失其所与,不知与:

结交、亲附

2、遂与外人隔绝与:

3、生三人,公与之母与:

给予

(七)、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词的用法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章甫:

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帽子。

2、鼓瑟希,铿尔鼓:

名词作动词,弹奏。

3、三子者出,曾皙后后:

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4、浴乎沂,风乎舞雩风:

名词作动词,吹风

练习:

指名学生口头翻译下面的句子,特别要注意关键词。

1、居则曰:

“不吾知也。

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3、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4、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5、舍瑟而作,对曰:

“异乎三子者之撰。

6、何伤乎?

7、吾与点也。

8、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五、学生讨论:

1、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2、根据内容,课文可划分为几个段落?

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学生发言,教师明确:

1、这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记叙文。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著作,相对而言,本文是《论语》中篇幅较长的一篇,具有一定的文学性。

这篇文章记叙了孔子师生谈话的整个过程,不仅逼真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而且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所以还应该把它看成一篇记叙文。

2、全文可以根据内容划分三个段落:

第一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

写孔子问志。

第二段(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

写弟子述志。

第三段(从“三子者出”到结束):

写孔子评志。

六、思考并回答:

(1)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

(2)简析孔子对三人述志的态度。

(3)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学生交流作业中的问题答案并发言。

师生明确。

1、子路:

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

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

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

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

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

冉有:

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

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

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

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

公西华:

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

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

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

2、对子路:

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

对冉有:

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

对公西华:

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3、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

开始便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谦和、亲切,接着引用学生平时发牢骚的话,既激发他们发言,又作了一点含蓄的批评(因为孔子主张“人不知而己不愠”),可见他了解学生,注意引导;再如,他虽对子路的“不让”有所不满,但为使弟子能畅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没有加以评论;曾皙因与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没有加以责备,仍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

述志后,对曾皙的问题,孔子不厌其烦地答问析疑。

4、课文中的孔子既是一个有抱负,也是一个苦闷的活生生的形象。

孔子本来是问他的弟子在政治上怎样施展自己的抱负,曾皙却答非所问,讲了一通投身自然怀抱、恬然自适的乐趣,离开了政治。

孔子“喟然”而叹,对曾皙所说的深表赞许。

这表现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

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用世的,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却四处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时候,他的内心有过苦闷,他的“喟然”之叹,便形象地表现出这种苦闷。

所以,课文中的孔子,较之那个挂着“大成至圣文宣王”招牌的孔圣人,更为可信动人。

附:

板书设计

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

子路: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哂之(以其言不让)

如或知尔冉有:

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唯求则非邦也与

则何以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

宗庙之事,如会同,非诸侯而何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曾皙: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吾与点也

 

习题精选

(一)基础知识题

  一、加下划线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①千乘之国②愿为小相焉③舍瑟而作

  

  二、为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居①坐②处于③居④住处⑤处在某种地位或某地方⑥占,占据⑦积蓄,储存⑧平日,平时⑨用于“有顷”“久之”“顷之”等前面,表示相隔一段时间,意义较虚,相当于“过了……”

  

(1)居则曰,“不吾知也!

”()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4)居十日,扁鹊复见()

  (5)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左,鲁直居右()

  (6)囤积居奇()

  2.异①不同②奇特,与众不同③奇怪,惊奇

  

(1)异乎三子者之撰()

  

(2)渔人甚异之()

  (3)永州之野产异蛇()

  (4)览物这情,得无异乎()

  (5)父异焉()

  (6)异曲同工()

  3.安①安稳,安定,安全②安逸,安乐,安全③安心④安抚抚慰⑤安置,安放⑥什么,什么地方⑦怎么

  

(1)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2)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

  (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4.知①知道②知觉,感觉③见解,知识④了解⑤交好,交往⑥主持⑦zhì通“智”。

  

(1)居则曰:

“不吾知也。

”()

  

(2)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3)不知木兰是女郎()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首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人不知而不愠()

  (6)孰为汝多知乎()

(二)课内语段阅读题

  阅读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

‘不吾却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1.下列读音正确的一组()

  ①子路率尔而对曰

  ②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③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2.下列四句中有关加下划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侍奉

  B.居则曰闲居

  C.如或知尔了解

  D.以吾一日长乎尔成长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是()

  A.以吾一日长乎尔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C.如或知尔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D.如或知尔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4.翻译句子

  ①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②居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三)课外语段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8题。

  陈思王植字子建。

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

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

“汝倩人邪?

”植跪曰:

“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

”时邺铜爵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

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

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

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

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

“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

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

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

”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

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

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

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

植尝乘车行驰道①中,开司马门②出。

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

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

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植益内不自安。

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

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

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节选自《三国志•陈思王曹植传》)

  注:

①驰道:

也称御道,专供天子行车之路。

②司马门:

即宫门,每门有司马主管,故名。

  1.下列两句中加点的字的正确意思与读音是     ()

  ①每进见难问②公车令坐死

  

  2.对“文帝御之以术”和“并为之说”的“之”字所指代的对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都指曹植B.都指文帝

  C.曹植、文帝D.文帝、曹植

  3.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诵读诗论植既以才见异

  言出为论太祖既虑终始之变

  A.两个“论”字相同两个“既”字也相同

  B.两个“论”字相同两个“既”字不同

  C.两个“论”字不同两个“既”字也不同

  D.两个“论”字不同两个“既”字相同

  4.对“顾当面试,奈何倩人?

”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就请你当面试试,我为什么要抄袭别人呢?

  B.就请你当面试试,我怎么会请人代笔呢?

  C.那我就当面试试,我为什么要抄袭别人呢?

  D.那我就当面试试,我怎么会请人代笔呢?

  5.对“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此加重对诸侯的法制禁令,而曹植也日渐失宠。

  B.从此加重对诸侯的法制禁令,而曹植更受宠爱,身体日渐衰弱。

  C.因此重视诸侯们的法制禁令,而曹植也日渐失宠。

  D.因此重视诸侯们的法制禁令,而曹植更受宠爱,身体日渐衰弱。

  6.对以下两个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一组是()

  ①可不勉与?

②悔而罢之

  A.①你能不努力吗?

②曹植很后悔,未能去受命。

  B.①我能不勉励你吗?

②曹植很后悔,未能去受命。

  C.①我能不勉励你吗?

②太祖很懊悔,就把曹植罢免了。

  D.①你能不努力吗?

②太祖很懊悔,就把曹植罢免了。

  7.对曹植未能被立为太子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曹植以丁仪、丁廙、杨修等为羽翼,使曹操心怀狐疑。

  B.文帝暗用权术对付曹植,并刻意修饰自己。

  C.宫女及太祖身边的人都说曹植的坏话。

  D.曹植饮酒不节,终因酒醉而不能受援救曹仁之命。

  8.对太祖诛杀杨修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杨修辅佐曹植,引起太祖的怀疑。

  B.太祖担心自己死后会出现祸患。

  C.杨修很有才华,而且足智多谋。

  D.杨修是袁绍、袁术的外甥。

  参考答案:

(一)

  一、C

  二、1.

(1)⑧

(2)⑤(3)③(4)⑨(5)①(6)⑦

  2.

(1)①

(2)③(3)②(4)①(5)③(6)①

  3.

(1)⑦

(2)②(3)⑤(4)⑦

  4.

(1)④

(2)⑥(3)①(4)⑦(5)④(6)③

(二)

  分析:

四个题目涉及语音、实词、虚词及句子翻译四个方面。

第1题要注意多音字和古音字。

第2题是实词的解释,“以吾一日长乎尔”中的“长”是“年长”的意思。

第3题是虚词用法比较,A项都是“于”,C项都假设连词“如果”讲,D项“或”是不定代词,有人。

第4题翻译句子要注意忠实于原文,同时注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如“不吾如也”。

  答案:

1.A2.D3.B

  4.①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大国之间,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接连下来,又有饥饿。

②平日里说:

“没有人了解我。

”如果有人了解你,那你打算做什么事情呢?

(三)

  1.C(难,多音字,读nán作“困难”解,读nàn作“诘责”“质问”解,曹植每次进见,曹操则故意用疑难问题刁难他,他都能应声而答,故读nàn。

“坐”多义词,读zuò,公车令因给曹植放行而触犯法律被曹操处死,故作“犯罪”解。

  2.C(文帝曹丕暗用权术对付曹植,宫女和太祖身边的人都为曹丕说好话,故两个“之”分别指曹植和曹丕。

  3.D(诵读诗论,“诗”指《诗经》,“论”指《论语》,读作lún,诗论泛指经书,言出为论,出口就能谈论lùn。

两个“论”不同。

两个“既”都是表并列关系的连词“既……而……”,相同。

  4.B(倩qiàn,请人代替自己做,如倩人执笔。

  5.A(曹植乘车行御道后,触怒了曹操而日渐失宠,而非身体衰弱。

  6.D(“勉”在句中是“努力”之意,如“尔其勉之”《左传》句,主语“汝”承前省。

曹植酒醉误事,太祖就罢免他的南中郎将之职,“悔而罢之”的主语是太祖,省略。

  7.B(A“狐疑”,犹豫不决,太祖犹豫不决,几次想把曹植立为太子。

前有句号,与前句无关。

C宫女及太祖身边的人都说曹丕的好话。

D植酒醉误事是曹丕立为太子之后的事。

  8.A(植以才见异,并且有二丁和杨修等人辅佑,正是太祖犹豫不决几次想立他为太子的原因,而不是诛杀杨修的原因。

【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着孔子坐着,孔子说:

"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些,没人用我了。

你们平日说:

'人家不理解我呀。

'如果有人理解(并重用)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办?

"子路不假思索地说道:

"一千辆兵车地国家,局促地夹在几个之间,外有强敌入侵,内又有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