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3章混合物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14645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上第3章混合物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八上第3章混合物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八上第3章混合物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八上第3章混合物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八上第3章混合物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上第3章混合物教学设计.docx

《八上第3章混合物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上第3章混合物教学设计.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上第3章混合物教学设计.docx

八上第3章混合物教学设计

3混合物纯净物

本章知识构建

[教材结构分析]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溶解度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

不限定条件浓溶液

溶质+溶剂溶液溶液组成的粗略分类

表示方法稀溶液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

分数的计算

物质混合物其它类型

配制一定溶质的

纯净物混合物的分离质量分数的溶液

过滤与蒸发蒸馏纸层析

[课标内容解读]

混合物与纯净物:

在了解纯净物、混合物涵义的基础上,从物质组成特征上区别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并明确混合物没有确定的组成和性质,纯净物有确定的组成和性质。

一种特殊的混合物——溶液: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悬浊液、乳浊液等科学术语的涵义及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宏观特征,根据其宏观特征区别常见的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在实验的基础上了解外界条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学会根据一些现象区别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饱和溶液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认识溶解度曲线,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并会查阅溶解度表。

知道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学会几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并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

混合物的分离:

在理解混合物中各物质保持着各自的性质的基础上,学会过滤、蒸发、蒸馏、纸层析等一些依据物质物理性质对混合物进行分离的技能,了解其原理。

科学探究:

本章引导学生对溶液的一些基本知识做初步探究中,涉及到了一些基本而重要的化学实验,例如:

“铁粉和硫粉的混合物与硫化亚铁性质比较”、“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氯化钠、硝酸钾溶解度的测定”、“粗盐的提纯”、“纸层析”,这些实验既是学生认识学习溶液有关知识、形成有关技能的载体,又极易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因此要运用好这些实验,抓住时期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落实科学探究内容,而不仅仅重复教材中的操作步骤。

[课时安排建议]3.1:

1课时;3.2:

6课时(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1课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课时:

溶解度的测定:

1课时;溶液的质量分数:

3课时);3.3:

2课时(过滤与蒸发:

1课时;蒸馏、纸层析:

1课时)。

3.1混合物和纯净物

[课标解读]

(一)内容标准

区别纯净物和混合物

(二)活动建议:

探究铁粉和硫粉的混合物与硫化亚铁的不同性质;查阅生活中醋、中草药、纯牛奶等常见物质的成份,判断它们是纯净物或混合物;讨论了解常见的混合物的不同类型。

[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理解纯净物、混合物概念,区别纯净物和混合物。

2、教学难点:

从物质组成的角度用分子的观点区别混合物和纯净物

[教学目标]

1、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特征

2、能从物质组成的角度用分子的观点区别常见的典型纯净物和混合物

3、通过物质纯与不纯的相对性,培养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方法,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4、通过实验探究铁粉和硫粉的混合物与硫化亚铁的不同性质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形成有关操作技能。

[教学资源开发]

1、课前让学生准备中成药包装盒以及纯牛奶包装袋(或包装盒)

2、几种不同类型混合物等多媒体课件

3、教材处理:

硫化亚铁与稀硫酸反应应在通风橱内进行或教师演示

4、材料与仪器:

试管、酒精灯、试管夹、药匙、火柴、洁净白纸、玻璃棒、磁铁、硫粉、铁粉、稀盐酸(硫粉与铁粉的质量比4:

7)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拿出一支试管提问:

试管里有没有什么物质?

学生讨论发言(试管里有空气,空气里含有氮气、氧气、水蒸汽、二氧化碳等单质和化合物)

教师演示:

往试管中加入少量的蔗糖,加适量水溶解后提问:

试管中的液体有哪些物质?

学生发言(试管内的液体由蔗糖和水组成)

提问:

你知道哪些物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

哪些物质只由一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

学生发言:

设问:

世界上几千万种物质,我们能不能给它们分类呢?

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板书课题。

对照上例及学生发言所举例引导学生归纳混合物、纯净物概念,板书概念。

提问:

空气中含有多少种分子?

糖水中含有多少种分子?

水中又含有多少种分子?

学生发言:

(引导学生从分子角度认识纯净物混和物概念)

提问:

从组成上看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投影或展示一种中成药包装盒、纯牛奶包装袋(或盒),提问:

中成药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纯牛奶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提问:

你是如何判别的?

学生发言后,引导学生归纳纯净物、混合物的区别方法

提问:

冰放入水中的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还纯净物?

矿泉水是不是纯净物?

学生发言后,强调①区别纯净物和混和物要从组成是否单一上判断。

纯净物有一个化学名称,只有一个化学式,混合物有两种或多种物质的名称,可以写出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式。

②世界上没有绝对纯净的物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47“阅读材料”,例举事例说明混合物和纯净物是相对的,常根据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的需要来划定。

过渡:

我们已经知道物质都有固定的性质,那么物质混合后性质是否发生了变化?

板书:

实验探究:

铁粉和硫粉的混合后,铁和硫的性质是否发生了变化。

提问:

你知道铁的哪些性质?

设问:

你如何根据下面的材料和器材通过实验证明铁粉和硫粉混合后铁和硫的性质是否发生了变化?

请同学们讨论写出实验方案。

投影:

所提供的材料和器材(试管、酒精灯、试管夹、药匙、洁净白纸、玻璃棒、火柴、磁铁、铁粉、硫粉、稀盐酸)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根据教材步骤1-3强调把混合物分为四份及有关操作注意事项。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质疑、指导。

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提问:

步骤1铁粉能被磁铁吸引说明什么问题?

步骤3说明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铁粉和硫粉混合物中原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保持各自原有的性质;混合物可用物理方法分离。

设疑:

我们如果把第四份混合物倒入试管加热后重复刚才的实验步骤1-3看有没有不同的实验现象?

请大家注意观察,与刚才的实验比较,

教师演示教材实验步骤4,(硫化亚铁与盐酸的反应最好在通风橱内进行)让学生观察后讨论以下问题:

1、给铁粉和硫粉的混合物加热有什么现象?

它能说明加热时发生了化学变化吗?

2、加热后的混合物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气体还是不是氢气?

它能说明加热时发生了化学变化吗?

3、对比你们刚才的实验和教师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讨论后发言、交流。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强调如下几点)条件不变,混合物中的所含物质不会发生化学反应,各自保持原有的性质,混合物可用物理方法分离;改变条件混合物所含物质间可能发生化学反应,原物质性质变化。

课堂反馈练习。

[课后反思]

[教学参考资料]

一、小资料

1、硫粉是硫晶体研成的粉末,俗称硫黄。

它的密度大约是水的两倍,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容易溶于二硫化碳。

硫的熔点是112.80C,沸点是444.60C,硫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跟氧相似,容易跟金属、氢气和其它非金属反应。

铁与硫反应生成硫化亚铁。

2、硫化氢是一种无色有臭鸡蛋味的气体。

它可以由硫化亚铁和稀硫酸或稀盐酸反应制得。

硫化氢有剧毒,空气里如果含有微量的硫化氢,会使人感到头痛、头晕甚至恶心。

吸入较多的硫化氢,会使人昏迷甚至死亡,因此,制取或使用硫化氢时,必须在密闭系统或通风橱中进行。

3、洗去污迹要“对症下药”。

汗水里含有少量蛋白质,在热水里很快凝固和纤维缠在一起,因此洗衣服要在冷水中浸泡再洗,用热水洗则会泛黄,洗不干净。

红蓝墨水及水彩颜料污染了衣服,要立即先用洗涤剂洗,然后多用清水漂洗几次,因为它们都是可溶于水的染料做成的,如果还留下一点残迹,那是染料和纤维结合在一起了,得用漂白粉才能除去。

蓝黑墨水、血迹、果汁、铁锈的污迹则要用草酸洗。

草酸能将血液中血色素被氧化成铁锈一样的物质、果汁里被氧化成铁锈斑的铁元素这些不溶于水的物质变成没有颜色的物质溶于水里。

油性的污迹不溶于水,我们就应“以油攻油”,用软布或棉纱蘸汽油擦试让油性污迹溶解在汽油里再转移到抹布上去,桌上有油用白酒擦拭可除油污也是这个道理。

二、问题解答

教材P45“想一想”

看它们是否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即组成是否单一,组成不单一就是混合物,组成混合物的各种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会因混合而发生变化.

3.2一种特殊的混合物---溶液

[课标解读]

1、研究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得出溶液、溶质、溶剂的涵义,了解水及其它常见的溶剂。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基本特征,以此区别常见的典型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3、通过实验探究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了解外界条件能够影响物质的性质以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的方法,根据现象区别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4、了解溶解度的涵义,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并会查阅溶解度表。

5、认识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6、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有关操作技能。

7、学会在探究中观察现象,提出假设

8、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研讨和交流表达的习惯。

[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1)对溶液、饱和溶液、溶解度、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等科学术语涵义的认识与应用;

(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3)配制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

2、教学难点:

(1)认识溶液、饱和溶液、溶解度的涵义

(2)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3)学会天平、量筒使用等基本操作技能。

[教学目标]

1、知道溶质、溶剂、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基本涵义,溶质、溶剂、溶液之间的关系,了解几种常见的溶剂;

2、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并能依其宏观特征区别典型的常见的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3、了解溶液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一般应用;

4、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区别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知道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溶液的“浓”“稀”的不同。

5、了解溶解度的涵义,了解溶液度曲线的意义并会查阅溶解度表;

6、掌握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

7、掌握溶液质量、体积、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计算,溶液稀释的计算;

8、学会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及初步学会有关实验技能。

9、从溶质与溶剂的辩证关系,物质纯与不纯的相对性等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

通过外界条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10、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实事求是,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合作研讨表达交流的习惯。

[教学资源开发]

1、“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比较等相关归纳、总结的图表

2、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的三种基本类型例题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

把10gNaCl完全溶解在90ml水中,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水的密度可看做是1g/cm3);

(2)计算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例:

在农业生产上,常需要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

现要配制150kg这种溶液,需要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各是多少?

(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例:

化学实验室现有98%的浓硫酸,但在实验中常需要用较稀的硫酸溶液。

要把50g质量分数为98%的硫酸稀释为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溶液,需要多少克水?

3、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实验步骤:

(1)计算

(2)称量(3)溶解。

4、有关多媒体课件

[课时计划]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1课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课时;溶解度的测定:

1课时;溶液的质量分数:

3课时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提问]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物质常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日常生活中的酱油、食醋、白酒、实验室用的硫酸、盐酸是混合物吗?

如果按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状态的不同,混合物可以分为哪几种不同的类型?

[引入新课]大家说到的由固体和液体、气体和液体、液体与液体组成的混合物是一类在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用途的混合物,因为呈液态,我们称之为溶液,今天我们就开始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有关溶液的基础知识

二、新课教学

板书3.2一种特殊的混合物——溶液

[设疑思考]

我们知道:

蔗糖放在水里形成了糖水,氯化氢气体通入水里形成盐酸。

把不同的物质放到水中,是不是都能形成溶液呢?

板书:

实验探究:

食盐、泥土、植物油加入水中充分振荡后的现象比较

[学生分组实验](课前准备好实验材料和仪器)

实验要求:

1)观察泥土、植物油、食盐的状态,把它们分别加入三只盛有20ml水的试管中(或小烧杯中)充分振荡(或用玻璃棒搅拌);2)按下表操作步骤,认真细致地观察变化的全过程,记录并比较产生的实验现象。

实验项目

实验现象

操作步骤

泥土+水

植物油+水

食盐+水

1、把3种物质分别放入水中

泥土沉到水底

植物油浮在水面

食盐沉到水底

2、充分振荡(或搅拌)时的

状态(清澈/浑浊)

浑浊;有泥土小颗

粒悬浮在水中;不

均一

浑浊;有小油滴悬

浮在水中;不均一

清澈:

食盐溶在

水中;均一

3、放置一段时间后的变化

不稳定;有泥土

沉淀下来

不稳定;油水分为

上下两层

稳定;无盐析出

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如有错误或不完整,其他学生补充或纠正)

[讲解]科学研究中常对物质表现出的不同现象进行分类,根据盐水、泥水、油水这三种混合物表现的不同现象分为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板书]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

[提问]上面的实验中,哪种物质溶于水可制得溶液?

不同的物质放入水中,是不是都能制得溶液?

[小结]由实验可知,把不同的物质放入水中,不是都能形成溶液的,食盐水是溶液,泥水是悬浊液,油水是乳浊液

[讨论]

(1)什么是悬浊液?

什么是乳浊液?

(2)什么叫溶液?

溶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讨论后由学生总结,教师对照实验现象概括并板书溶液的定义和基本特征,悬浊液、乳浊液的定义)

[讲解]溶液的基本特征:

均一性是物质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溶液中,任何部分的性质和浓稀都一样;稳定指只要条件(温度、溶剂量)不变,无论放置多久,溶液里的组成物质都不会分离。

根据外观特征可以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并举例说明。

[提问]食盐溶液中再溶解少量蔗糖后分别由哪些物质组成?

其中哪种物质被溶解?

哪种物质使被溶解的物质溶解?

[板书]溶质:

被溶解的物质,如食盐水中的食盐

溶剂:

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如食盐水中的水

[讨论]在溶液中被溶解的物质只有固态吗?

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只有液态吗?

你知道还有哪些状态的物质?

请举例说明。

[讲解]溶质有固态,也有气态,液态物质,如汽水、白酒。

溶剂也可以是气态,如空气。

[提问]指出汽水、碘酒、白酒中的溶质和溶剂

[讲解]强调溶质和溶剂是相对而言的:

①一般把形成溶液的液态物质叫溶剂,非液态物质叫溶质;②溶质和溶剂都是液态时,量多的是溶剂;③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水溶液。

(2)溶液是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

(3)除水之外的常见溶剂。

(4)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和溶剂质量之和。

(5)溶液的读法。

[提问]为什么物质在溶液里反应比它们直接反应要快?

为什么农家肥要腐熟后才能使用?

小结:

溶液的用途

课堂反馈练习:

[总结]1、溶液的定义2、溶液的特征(结合学生情况简单介绍悬浊液、乳浊液外观特征产生的原因)3、溶质、溶剂的概念4、溶液、溶质、溶剂之间量的关系

作业:

课后反思: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设疑]在上节课里,我们学习了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的概念。

现在有下列几种液体,请同学们指出其中哪些是溶液?

组成这些溶液的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物质?

(当堂配制并展示下列几种液体)

(1)向盛水的烧杯中加入少量高锰酸钾并搅拌均匀;

(2)向盛水的烧杯中加入少量淀粉并搅拌均匀;

(3)向盛水的烧杯中加入少量硫酸并搅拌均匀;

(4)配浓度为70%的医用酒精。

讲解:

用水做溶剂的溶液叫做水溶液,酒精与水混合形成溶液,通常不论酒精含量多少,都看做是酒精的水溶液。

如果不指明溶剂,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我们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水能溶解很多物质,是最常用的溶剂。

二、新课教学

师:

物质在水中有的是可溶的,有的是不溶的。

那么,对于可溶物质来说,[教师边讲边板书以下两个问题]

(1)溶质在一定条件(温度一定、溶剂的量一定)下,能否无限制地溶解呢?

(2)改变条件(温度、溶剂的量)时,溶解的量是否相同?

以上两个问题,请同学们先进行讨论,提出实验方法,然后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巡视,不时地参加同学间的议论]

生:

生活中食盐不能无限溶解在水里,所以溶质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水里。

我的实验方法是:

取一定量的水,把溶质(可以用食盐)加到水中,观察它是不是无限制地溶解。

生:

要保持一定的温度,才能够满足第一个问题所需要的条件。

师:

对。

要注意条件。

我们可以取室温下的一定体积的水来进行实验。

那么,怎样证明在条件改变(温度相同、溶剂的量相同)时,溶质溶解的量是否相同呢?

生:

可以把不能再溶解的留有剩余固体的容器里加水,看增加溶剂它能否溶解。

生:

可以把剩有固体的溶液加温,看改变温度它能否溶解。

师:

根据大家的意见,我们可做一个实验,同时说明以上两个问题。

称量30g硝酸钾加入50ml水中,观察溶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否无限制地溶解。

但是,怎样判断溶质在溶剂中是否能继续溶解呢?

生:

把溶质加入溶剂中,经搅拌或振荡后,有剩余的固体时,说明溶质不能再溶解了。

师:

回答得很好。

那么,应该怎样操作呢?

是把溶质全部加入溶剂中,还是要分数次,逐渐加入呢?

生[齐]:

分数次,逐渐加入。

师:

很好。

现在请大家考虑实验的操作步骤和使用的仪器。

生:

用托盘天平称量硝酸钾30g

生:

向烧杯中加入50ml水(用量筒量取)

生:

用药匙分数次,每次取少量,逐渐加到烧杯中。

边加边振荡搅拌,直到试管中有少量剩余固体不再溶解为止。

师:

很好。

下面,按照上述步骤的要求,先检查仪器和药品是否齐全。

使用天平、烧杯和振荡操作都要按要求进行。

[投影展示课本实验步骤],现在开始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大约10min,大部分学生已做完实验后,教师进行提问]

师:

实验中观察到哪些现象?

说明什么问题?

生:

硝酸钾是白色粉末状固体。

开始向试管中加入少量溶质时,经振荡后,溶质很快溶解;最后加入少量溶质时,振荡后也不溶解。

说明溶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不能无限制地溶解。

师:

回答得很好。

那么,同一种物质,在改变条件时(温度、溶剂的量变化),溶解的量是否相同呢?

生:

不相同,增加温度、加入溶剂,没溶解的硝酸钾都溶解了。

师:

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

实验说明,在一定条件(温度一定、溶剂的量一定)下,溶质不能无限制地溶解。

我们把[教师边讲边板书]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并板书课题。

大家想一想,实验开始时,向试管中加入少量溶质,振荡,溶质溶解了,这时形成的溶液的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

生[齐]:

不饱和溶液

师:

对,这时形成的是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那么,判断一定条件下(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的标志是什么?

生:

溶液中是否有剩余的固体物质。

师:

很好。

实验说明,在相同条件(温度相同、溶剂的量相同)下,硝酸钾溶解有一定的限度,这又说明什么问题呢?

生:

由于它有确定的性质,所以在水里有确定的溶解能力

师:

回答得正确。

我们把[教师边讲边板书]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物质的溶解性。

不同的物质在水里的溶解性差别很大。

精确的实验证明,在200C时,10g水中,硝酸铵能溶解19.2g;而在相同的条件下,硝酸钾能溶解3.16g;熟石灰(氢氧化钙)只能溶解0.016g.

下面,请同学们再考虑一个问题:

通常人们根据溶液中含溶质的多少,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今天我们又学习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有人说:

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下面大家进行讨论,然后再回答.[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巡视,不时参加学生的讨论]

生: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例如,上面老师讲的10g水中能溶解0.016g氢氧化钙,我想那肯定是稀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象实验步骤后加热后50ml水溶解了30g硝酸钾,那是不饱和溶液,但很浓。

.

师:

回答得很好.对于不同溶质来说,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夜,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对于同一种溶质来说,饱和溶液和浓溶液,不饱和溶液和稀溶液有什么关系呢?

生:

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在同一温度时,饱和溶液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稀溶液.

师:

请你举例说明.

生:

例如,上面实验中,开始加入少量硝酸钾时,得到的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最后制得的是硝酸钾饱和溶液.这两种溶液相比较,不饱和溶液含溶质少,是稀溶液;饱和溶液含有溶质多,是浓溶液.

师:

你说得非常正确,但要注意对大多数物质是这样,但对难溶物质不是这样。

实验步骤4后的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

生:

对硝酸钾是饱和溶液,对高锰酸钾是不饱和溶液.

师:

对,这说明,对一种混和溶液我们说它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必须指明具体的物质.这种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我们除了加温外还有什么办法让它成为不饱和溶液呢?

生:

加入溶剂水.

师:

由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变中,你能总结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转化的条件吗?

学生讨论,归纳交流

学生回答时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如下关系:

降低温度,增加溶质,减少溶剂

一般情况下: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升高温度,减少溶质,增加溶剂

师:

[小结]今天我们通过实验和讨论,学习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了解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外界条件.这些都为我们学习“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打下基础.

[反馈练习]略

作业

课后反思

 

 

第3课时

[新课导入]

[引言]上一节课我们通过研究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了解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知道了在一般情况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增加溶剂或升温

教师边讲边板书: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因此只有指明在“一

减少溶剂或降温或加溶质

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里”饱和才有确切的含义,才能反映某种物质的溶解能力。

[提问]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否相同?

举例说明?

学生:

不同。

如食盐能溶解于水,而大理石不溶解于水。

[提问]那同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举例说明

学生:

不同,如食用油溶于汽油而不溶于水

教师总结:

物质的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我们通常把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溶解的能力叫溶解性。

新课教学

[提问]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请大家通过讨论拿出实验方案。

学生交流,教师评价

[提问]

(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

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

(2)为什么要求所用的水的体积相同?

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

(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

100g水能溶解1g氯化钠也能溶1g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评价后展示完整方案。

学生分组实验。

板书:

探究一:

室温下氯化钠、硝酸钾溶解能力比较(投影实验步骤)

1、用量筒量取100ml水倒入烧杯中

2、用天平称取50g氯化钠固体,慢慢加入烧杯中并不断搅拌,直至固体不溶解为止。

3、称量剩余固体的质量,算出已溶解的氯化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