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老照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14135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保定老照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保定老照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保定老照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保定老照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保定老照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保定老照片.docx

《保定老照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保定老照片.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保定老照片.docx

保定老照片

保定老照片

  保定在殷商时期为北燕之地,西周至战国为燕赵之地。

秦始皇统一天下,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改河北中北部为上谷郡,保定位于其中,则保定别称为上谷。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于清苑县置保塞军。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保塞军升为保州,清苑县更名保塞县。

宋淳化三年(992年),李继宣知保州,筑城关,浚外濠,葺营舍,疏一亩泉河,造船运粮,保州始成都市。

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任行军千户、保州等处都元帅张柔主持重建保州城池,重新划市井,定民居,建衙署,筑寺庙,造园林,修筑土城墙,疏浚护城河,引一亩泉河水入城,既起到防御作用又改善城中水质,并利用水能在城外建水力石磨,奠定了保定城的基础。

新建的保州城为京师门户,为燕南一大都会。

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以保州为顺天路治所,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顺天路为保定路,“保定”之名自此始,寓“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之意。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保定路为保定府。

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决定将国都迁北平(迁都后改称北京),并将北平行都司更名为大宁都司,迁驻保定,负责京畿附近的护卫与安全。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张烈文等三任知府将土城逐步改建成砖城,加固并增筑城楼,从战略防御出发,根据当时条件和地利,确定城池形制,城周基本呈方形,唯西城南部向外呈弧形凸出500米,整个城池形似足靴,故有“靴城”之称。

清沿旧制,仍设保定府。

清康熙八年(1669年),直隶巡抚驻保定,保定为直隶省省会。

  保定府河府河,《水经注》称沈水,又名清苑河,明代,改名保定府后称府河。

府河上游有一亩泉河、候河、白草沟等支流。

一亩泉河为主流,与众多支流汇合后称府河。

府河在灵雨寺东分出一支护城河。

主流向东有黄花沟、金线河汇入。

与唐河汇合后入藻杂淀。

府河码头曾是保定城水路交通的枢纽。

北宋淳化三年(992),保州知州李继宣造船百艘,运送军需民用物资。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建南关府河码头火车站,运送修建京汉铁路用的物资,从天津港用木船运到府河码头,再装火车运往工地。

码头上舳舻相接,樯帆如林。

20世纪30年代始有汽轮通津,保定地区及察南、雁北地区的土特产,由此运往天津,高阳、清苑、蠡县的土布,由此运往西北、东北及河南、江苏、蒙古等地区。

津、沪、青岛及国外生产的工业品从津运至保定,再销往土特产品生产地区,府河码头成为土特产品和工业产品的转运站与集散地。

保定原为上谷,是古郡名。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把河北中北部改为上谷郡,保定位于其中,后来保定成了河北的都会,人们就把保定称为上谷。

上谷八景,就是保定八景。

  上谷八景之市阁凌霄-大慈阁据《保定府志》载,宋淳右十年(1250年)大慈阁为蒙古河北东西路都元帅张柔所建,与鸿福寺、崇严院、奉祗院、永宁寺(市二中址)为保州城内五大名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慈阁以'市阁凌霄'之美誉位居'保定八景'之首,成为古城保定的象征。

  上谷八景之奎楼应宿-穿行楼残墙今尚在古楼已无存奎楼据相关记载:

'古代保定有两座奎楼,一是建于明代万历年,位于南门以东古城墙顶部,为双重檐八角楼;另一座建于清代初年,位于大慈阁以南,筑室六丈结楼于颠,下做四洞,人可往来,俗称穿心楼,后称穿行楼,今仍有穿行楼街地名。

奎楼又称奎星阁、文昌阁,是古城悠久文化象征建筑。

奎楼应宿,形容奎楼之高似可与天空二十八星宿中之奎星相呼应。

  上谷八景之横翠朝晖-横翠楼朝晖寻遍地何处是楼台据考证,横翠楼(后称从胜楼,亦称鼓楼),始建于蒙古宪宗四年(1254),所处位置在总督府以东,钟楼以西,横跨南大街,坐北朝南,高约8米,有东西长18米、南北宽12.5米的砖砌矩形楼基,下有一条宽约5米的穿行门洞,门洞上建两层楼,楼内悬鼓,亦称鼓楼。

楼前左右各有一牌坊,左为金台俊彦,右为昭代耆英。

朝阳东起,重楼浸染,祥云笼罩,气度巍峨。

20世纪50年代初期,裕华路扩建时拆除。

  上谷八景之莲漪夏艳-莲花池古莲花池初建于700多年前,为张柔所建,原名'雪香园')。

元代之后,保定遭遇地震,该园被毁。

直到明代嘉靖年间,时任保定知府的张烈出官费加以修复,此园才得以重见天日。

雍正十一年(1733)直隶总督李卫奉旨在莲池开办书院,增置宾馆,后将宾馆扩建为行宫。

清代,莲池曾经过三次大规模的整建和重修,园内假山叠,古木森森,奇花争艳,山、水、楼、台、亭、榭参差错落,形成了著名的莲池十二景,博得了'几疑城市若蓬莱'的盛誉。

自从扩建为行宫以后,乾隆、嘉庆、光绪三朝帝后均曾来此驻跸巡幸。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直隶布政使增温维修后,将莲花池辟为'莲花公园'。

民国十年直隶省长曹锐、巡使曹锟集资重修,并请大总统徐世昌书写了'古莲花池'四字匾额。

园中以临漪亭即水中亭为中心,由君子长生馆、观澜亭、濯锦亭、寒绿亭、藻咏亭、响琴榭等组成十二景,它们皆环池而设,疏密得当,错落有致。

  上谷八景之东皋春雨几度春风几度雨百花散尽暗香来清代陈正有诗赞东皋云:

'细雨东郊润落花,田夫携手话桑麻。

高原已足春三泽,鸡水新添两岸沙。

嫩草如烟滋灌溉,长虹弄色隐云霞。

载歌喜雨因谁赐,笑指飞凫入酒家。

'由此可见,所谓东皋春雨不过是描述古城东关之外自然天成的田园景色。

据记载,古时保定城有四门四关:

北关是京师孔道,街长三里;西关是江南通途,街长二里;南关是漕运码头,街长一里;唯独东关,地势低洼,村落稀疏,一望田野无际,小桥流水人家。

晋代伟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归去来辞》中有脍炙人口的名句: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上古八景之一的'东皋春雨'便由此而来。

东皋春雨的具体景点,就在如今东风公园里石桥东边往北的土坡上,传说它是北宋时期的烽火台遗址,解放后,改建成东风公园。

  上谷八景之西刹秋涛小桥流水似江南在'保定八景'之中,有两处景致都是与府河相关的。

保定是座北方的水城,当夏秋之交,荷菱如绣,水禽容与,飞鸣下上,若与游人共乐而不能去。

舟行其中,投网可以得鱼。

古时的府河上游叫一亩泉河,也叫鸡距河。

泉水汇集,日夜流淌。

西刹秋涛,描绘的是保定古城西,灵雨寺和寺前涛涛河水的秋日胜景,自西北源源而来的鸡距河,在保定城西的吴家湾分流,一支向东南急转直下,一支向东北曲流而去。

沿河北岸,高大的牌楼后面一座巍然而立的古刹,便是灵雨寺,又称灵隐寺、月潭院,因各方僧人往来在此下榻,又称十方院。

  上谷八景之鸡水环清汲水耳闻鸟飞鸣欲问满城清几许府河成就了古城保定昔日的辉煌。

一亩泉水入城后,流到灵雨寺(今八中)附近,又一分为二。

一股经大闸南流入府河,水声轰鸣,便是'西刹秋涛'。

一股向东北绕城一周,在今南关天水桥北侧汇入府河,再流入城中。

河水清澈见底,游鱼历历,就是'鸡水环清'。

明代建文年,改保定之土城为砖城时,修筑护城河,引鸡距泉(一亩泉)水环绕古城。

清澈河水与雄伟之保定古城构成鸡水环清胜景。

一亩泉也因玫瑰芙蕖,香闻十里,飞鸟游鱼,各自鸣跃的动人景致,博得'小江南'的美名。

  八郎峰耸秀地处太行余脉的的保定古城,自古有群山西峙之说,站在保定古城放眼西眺,有绵延不断的山群。

有陵山,抱阳山、郎山等。

在那群山中,高耸入云,山色秀丽的就是郎山,其峰尖锐如削,皎然玉立,山状如狼牙,又称狼牙山。

早在两千年前的战国时期,'郎峰耸秀'就是当时燕国十景之一。

  保定府署元代为保定路署,在西大街,元末毁于兵火。

明初于张柔故宅废墟新建衙署,永乐元年(1403)大宁都司迁保,府署被占,乃于大宁都司东原崇严寺废址建新署。

民国2年(1913)废保定府建制,原驻旧县街之清苑县署迁此。

1939年,日伪省公署由津迁保,于此建省会警察局,伪县公署迁今市府前街。

1948年11月保定解放后,改为保定市公安局。

20世纪60年代末,市公安局迁东风路地道桥西,市财贸办公室、商业局迁此。

商业局迁五四路后,该址归保定商场。

  清河道署清河道署建于清道光年间(始建年代不详),建筑面积1840平方米。

清河道为分巡道,始设于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管理保定、正定二府及易州、赵州、深州、冀州、定州五直隶州。

并监管直隶境内的苑家口(今霸州城东南十八里)以西、北京以南诸河。

全称为'分巡道直隶清河道'。

保定府地面有拒马河、大清河、唐河、一亩泉河、府河等9条河流,是历史上有名的九河汇聚之地。

清王朝初建,保定府遭遇连年大雨,'九河泛滥'、'大水决堤'。

作为京南重镇、畿辅要地,保定的水利建设直接影响到皇城的安宁,对皇权统治也易构成威胁。

雍正三年(1725年),'霖雨月余,河水泛滥,东西南北四堤冲决如平地矣'。

雍正皇帝再派其弟怡亲王允祥和大学士朱轼'查勘直隶水利'。

次年二月,遂大力进行水利整修。

怡亲王为加强华北地区治水管理,建议'将大名道改名清河道,移驻保定府',主要官吏为道员,正四品,是省与府州之间主管河务的地方长官。

保定周边二十余处州县旧有管理河务的大小官员统统归其调遣,后经'吏部议准',辖保定、正定、河间三府,易、冀、赵、深、定五直隶州,仍管河务。

保定府清河道由此诞生。

  直隶总督署又称直隶总督部院,是中国一所保存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

原建筑始建于元,明初为保定府衙,明永乐年间改做大宁都司署,清初又改作参将署。

1730年(清雍正八年)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后正式建立总督署,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八帝,可谓是清王朝历史的缩影,曾驻此署的直隶总督共59人66任,如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方观承等,直到1909年清朝末代皇帝逊位才废止。

民国年间是直系军阀曹锟的大本营。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曾是日伪和国民党河北省政府所在地,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河北省人民政府也曾驻此。

  直隶审判厅位于保定市北市区法院西街东侧,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开工建设,至宣统二年(1910年)投入使用。

1935年,河北省高等法院驻此,曾审理过刘青山、张子善案。

至今保存完好。

  光园光园位于保定市区裕华路中段,是一座中西合璧、造型与设计匠心独运、保卫设施严密、巧设机关暗道、可满足特殊需要的特殊建筑,又是一处花木掩映、富有情趣的园林式建筑。

原为明代大宁都司右卫署和断事司。

清康熙二年(1663年)直隶巡抚由正定迁到保定后,巡道司狱署驻此。

雍正二年(1724年)又改为按察使司狱署。

1916年,曹锟任直隶督军时,在光园大兴土木,进行大规模改建、装饰,成为曹锟的公馆。

因曹锟非常敬慕抗倭名将戚继光,故将此处改为光园。

原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现在仅存主体建筑。

  淮军公所地处保定古城区西南隅的淮军公所全称'淮军昭忠祠暨公所',是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于光绪十四年至光绪十七年(1888年-1891年)经专折奏准,奉诏修建的'淮军昭忠祠'及'公所'(淮军办公驻地)合一的建筑群,占地40余亩。

此祠是继苏州、无锡、武汉之后为祭奠在战斗中阵亡的淮军将士修建的第四座'昭忠祠',也是规模最宏大的一座。

李鸿章死后改为李鸿章祠堂。

淮军公所规模宏大,整体呈不规则矩形,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40米,占地面积40余亩,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

分7个区域。

一是正门以内的前院,为办公和迎送客人之所。

二是戏楼和公祭区,位于前院的后部。

三是生活住宅区,有三个院落,位于戏楼的后部。

四是神厨库,即伙房,位于前院的东侧。

五是死亡将士纪念区,两个院落,位于前院的西侧,两个院落东西廊的墙壁上,刻满阵亡'将士'的生平。

六是荷花塘,即花园区,位于该所的西南部。

七是停放车马的马厩区,位于该所的西北区。

淮军公所历经一百多年,已经破败不堪,现正在修复。

  保定八大会馆保定会馆的建立源于北京,北京会馆的建立始自明朝。

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以北京为京师,全国性科举考试机构也随之北迁。

各省在京建起的会馆,直接影响到保定,作为“翅卫京师”的畿府首善重镇,是南方诸省进京必由之地,于是京南几省在保定的同乡为解决其同乡子弟赴京赶考或商贾赴京途中住宿之便,陆续建立起了会馆。

保定在清朝为直隶省会,到清末,外地来保经营的商贾日渐增多,很快形成以地域划分的行帮,这时成立的会馆为纯商管性质。

  中州会馆八大会馆中历时最久的当属南大街西侧的中州会馆(亦称河南会馆),建于清康熙年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有房110间,义地28亩,会馆在南大街和菊胡同分别开门。

菊胡同内坐南朝北,大门楼上题刻“松蒿里”,进门一长胡同,胡同口东侧是一小院,西侧是一列南北向三进大院,上房的客厅平廊宽伸,进深约十米、这三进院北侧均有门通松蒿里。

  安徽会馆会馆中规模最大的是地处半亩园的安徽会馆(亦称两江会馆),建于光绪二年(1876年),此时正是淮系首脑李鸿章督直之时,在保定建成规模宏大的会馆与他有直接关系。

会馆有房产65处、250间,义地309亩;会馆坐北面南,徽式三开间黑漆大门雄踞在条石砌起的高台上,正对门是一套四进正院。

正院西部是坐北朝南的戏楼和它对面的“文昌阁”。

再西散落着大小不等的七组院落  山东会馆(亦称山左会馆),山东会馆在延寿寺街,建于乾隆年间,有房50间,义地50亩。

会馆坐西面东,临街五级台阶上建起两扇红漆大门楼,门内是一套东西向三进院,院北侧有一独院,独院东面、北面是宽阔的空院,空院东北角开门仍到延寿寺街。

  浙江会馆八大会馆中,建筑最讲究的是地处市府前街的浙绍会所(亦称浙江会馆),建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有房136间,另在西郊购有义地、会馆建筑形制精致,坐南朝北,临街一米多高台阶上建起歇山顶牌楼式的三楹大门楼,门楼南北各有四根明柱支撑,门的上方和两侧全部木雕刻饰,通体红漆,门楼上方高悬金宇大厦,门楼两侧是燕翅脊形磨砖对缝的画廊,阶前一对石狮高蹲,整个会馆门面气势非凡。

会馆院落分东西两部分,中间以胡同相隔,正对街门的是东部主院区,主院内大门开在西侧胡同底部,坐东朝西,进门后,北面是垂花二门,门内是二进五上六厢环廊精饰的三合院,房高屋大,砖石瓦木精工雕刻,客厅前后宽廊,室内进深十多米,垂花二门对面即是会馆的戏楼(1900年重建),楼内戏台面北,当中是池座,东、西、北三面环以楼廊:

胡同西部是独立的三套院,建筑虽不如主院讲究,但较普通民宅好。

  湖广会馆地处东大街的湖广会馆。

其始建年代不详,有房165间,义地463.7亩,就其规模来看应与曾国藩任直隶总督有关。

会馆临街是一窄门,额悬“湖广会馆”匾,进门一胡同,东侧一大门楼,内为一大院,曾国藩死后,此院为其建祠堂。

胡同底部西侧又一大门,门内为会馆戏楼。

会馆最值得称道的就是这座戏楼,它集中体现南北建筑之长,又访京式戏馆建造,戏楼正厅可容纳四至六百人,东、西、北三面起楼下覆廊,楼上设包厢可容二百多人,南面正中是戏台,高约1米,宽9米,深8米,是我国传统伸出式舞台,舞台不设天幕和边幕,观众可以从东、西、北三面看戏,整个戏园视听效果极佳。

这座戏楼是一座完备地具有我国传统形式的古典戏楼,可惜已不复存在。

  四川会馆四川会馆建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有房产两处,一处再东大街路北,二进院有房18间;另一处在椿树胡同路南,临街北向宽大的门楼开在正中,迎门立一照壁阻断院景。

院为二进,第一进庭院宽阔,前后带廊高大的三间客厅居中而起,客厅东西侧建照壁墙与后院隔断,二院为五上六厢环廊房与客厅后廊廊柱相环成一规整严谨的四合院,既大方又美观。

  三晋会馆(山西会馆)三晋在东大街,建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有房30间,他的建筑格局是“前馆后神”,虽略异于一般商业会馆“前神后馆”的形制,但也充分体现出浓厚的商业功能的气息,会馆大门坐北朝南,进门一深胡同,胡同底部照壁上刻有“三晋会馆”大书,胡同西侧是院落区。

后部神院为五上六厢四合廊庑殿,正殿五间,起建在五级石阶上,内供关羽,贴殿外墙东西两侧建有碑廊,立有石碑数通。

前部院落,日伪时期已改建成影院。

  云贵会馆云贵会馆在中平嘉胡同,建于光绪戊子年(1888年),有房33间,会馆西向开门,四套院落。

第一进院仅有三间四周环廊的高大客厅,绕客厅两侧环廊可到二、三进院,此二院为南北并列的三上六厢三合院,院中连廊相环,画栋雕梁。

从一院客厅南廊折而南行,有一极为幽静的小院,北房二间,通体玻璃,透过东侧游廊可窥见三院侧景。

此会馆建筑格局独特,在保定城宅中很有代表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