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三峡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13848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5.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9三峡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9三峡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9三峡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9三峡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9三峡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9三峡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docx

《9三峡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三峡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9三峡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docx

9三峡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9 三 峡

1.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特点。

2.把握三峡的景物特征,感受三峡雄伟的气势和奇丽的景色。

3.领会课文运用精炼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特征的写法特点。

一、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

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

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画卷中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认识作者,了解作品

作者简介: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我国古代卓越的地理学家、散文家。

出生于官宦世家,曾任御史中尉、河南尹等职。

他是一位奇才,自幼好学,博览群书,涉猎天文地理等广泛领域,所撰《水经注》是一部专门研究河流水道的书籍。

作品背景:

《水经》是三国时代桑钦所著的一部地理学著作,此书简要记述了137条全国主要河流的水道情况。

原文仅一万多字,记载相当简略,缺乏系统性,对水道的来龙去脉及流经地区的地理情况记载不够详细、具体。

为此郦道元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第一手资料,亲自给《水经》作注,是为《水经注》。

其中,《三峡》一篇原本只是注释的一部分,但因其章法严谨,浑然一体而独立成篇,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目标导学二:

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自读课文,借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阙(quē) 叠嶂(zhàng) 曦(xī)月 襄(xiāng)陵

沿溯(sù)素湍(tuān)绝

·(yǎn)长啸(xiào)

属(zhǔ)引哀转(zhuǎn)

2.反复朗读,把握文章朗读节奏。

重点句子节奏划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沿/溯/阻绝。

(3)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清/荣/峻/茂。

(5)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教学提示】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古文学习,尤其应重视朗读练习,以此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3.请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教师从旁协助引导。

4.关注以下文言现象。

【通假字】

略无阙处(“阙”同“缺”,空隙、缺口)

【古今异义】

夏水襄陵(古义:

升到高处 今义:

帮助)

良多趣味(古义:

甚,很  今义:

好)

【一词多义】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

于。

这里是“在”的意思)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

如果)

【省略句】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两岸连山”省略定语“三峡”]

(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两岸)重岩叠嶂”省略主语“两岸”]

目标导学三:

把握作者写作手法,感受三峡四季之美

1.阅读本文,说说本文四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三峡的哪些内容,分别表现出三峡的哪些特征。

第一自然段:

写三峡两岸的山,整体概括三峡面貌,写出了三峡峡长山高的雄伟气象。

第二自然段:

写三峡的夏水,表现出三峡之水的湍急,一泻千里的气势。

第三自然段:

写三峡的春冬之景,写出了春冬之景的美丽,如一幅山水画。

第四自然段:

写三峡的秋景,写出了树林山涧一派肃杀的景象,突出三峡之秋的凄凉冷落。

2.作者在写夏水时,是如何突出夏水雄伟峻急的?

明确:

首先,作者突出水势之大,只着了一个“襄”字便将水大之势凸显而出,并用“沿溯阻绝”一词借用航道被堵来侧面表现水势之大。

接下来作者描述水势之急,以“乘奔御风”来与水势作比,突出水势之急。

从而将夏水的雄伟峻急的特征写尽无遗。

3.作者为何要将春冬两季结合在一起写?

三峡春冬两季具有怎样的美?

请你简要分析。

明确:

春冬两季雨水减少,具有许多相似的特征,因此作者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写。

此时的三峡有“素湍”,有“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布”,有动有静、有色有声,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奇观。

“清荣峻茂”一句,四字写四物:

“清”字写水,“峻”字写山,“荣”字写树,“茂”字写草。

这四个字是三峡“美”的综合表现。

而“良多趣味”一词,说明了作者的审美意趣,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4.作者是如何描写秋季的寒凉的?

明确:

作者先用一个“霜”字暗示,写三峡秋景的清寒,然后用猿鸣来烘托萧瑟的秋天,让人不胜凄凉。

总结:

本文先总体勾勒三峡概貌,再抓住四个季节的特点分别描写。

先总后分,有分有合,结构严谨。

山:

两岸连山,隐天蔽日——高峻美

夏水:

夏水襄陵,乘奔御风——奔放美

春冬之景:

素湍绿潭,悬泉瀑布,清荣峻茂——清幽美

秋峡:

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凄婉美

目标导学四:

赏析文本语言

探究:

全文寥寥一百五十余字,然而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却被作者尽收笔底,这与作者高超的语言功底是分不开的,请你研读课文,说说本文在语言上有哪些突出特点。

明确:

(1)本文具有骈文的特点,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节拍多为二二式,读来朗朗上口。

(2)用语凝练生动,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并用简练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如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用语简练还体现在善用点染之法,如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三、板书设计

三峡

可取之处

本文教学以读带动内容的解读,强调通过反复朗读达到知解文义的目的,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加以一定的朗读指导。

此外,本文在语言及构思上都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教学过程中都将其作为教学重点加以落实。

不足之处

教学过程中,在整理字词上花费的时间比较少,这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来说是有益的,但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而言,或许难以跟上教学进度。

宜在以后的教学中,视情况增加课堂时间对文言字词进行解释梳理。

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课题:

6回忆我的母亲

教师寄语: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预习案

【知识链接】

一、走进作者

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

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

其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选集》。

二、钟太夫人

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同志的母亲钟太夫人是一位普通的劳动妇女。

她一生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忍顽强,并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革命事业,是一位令人尊敬的伟大母亲。

钟太夫人以85岁高龄于1944年去世,朱德同志极为悲痛。

当年就写了这篇朴素感人的文章。

三、课文主旨

文章真实而细致入微地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追述了母亲对他的深刻影响,表达了他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与感激之情。

四、关于回忆录

回忆录,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一般运用记叙和描写的方法,追述本人或所熟悉的人物过去的生活经历或社会活动。

回忆录在写法上的特点是内容真实可靠,不虚构。

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可以写一件事的全过程,也可以记录某些生活片段。

以记叙为主,可兼有描写、抒情和议论。

语言表达上追求朴素自然,不求过于华丽。

预习·导学:

1、注音。

佃农()   祖籍()   溺死()

私塾()衙门()劳碌()

妯娌()和睦()差役()

横蛮()不辍劳作()

2、解释词义。

好劳动:

任劳任怨:

周济:

为富不仁:

节衣缩食:

支撑门户:

东挪西借:

聊叙:

不辍劳作:

慰勉:

3、文章可分几个部分?

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4、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感情?

哪一种感情是全文的基调?

 

5、这篇课文记叙了母亲的哪些事件?

 

6、结合这些事件的具体内容,分析和概括朱德的母亲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合作探究案

【合作展示】

1、母亲一生值得回忆的事情很多,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些事件来写呢?

这些事件又是如何串联起来的?

 

2、作者由衷地感谢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3、如何理解“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的含义?

 

4、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结合起来的?

谈谈你在这方面的体会。

 

合作交流

1、品味句子所蕴含的感情。

①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

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②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

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③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④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⑤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

 

2、这篇课文是回忆录,主要记叙母亲的生平事迹,但有的地方有议论。

请找出来,看看这些议论有什么作用,议论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3、本文在记叙中适当穿插一些议论、抒情有什么作用?

 

检测案

阅读下文,完成1~7题。

默读父亲

①我是父亲最小的儿子。

“爹疼满崽”这句话便成了父亲爱的天平向我倾斜时搪塞哥哥姐姐们的托词了。

在我10岁那年头上吧,我生病躺在了县城的病床上,我突发奇想地让父亲给我买冰棍吃。

父亲拗不过我,便只好去了。

那时候冬天吃冰棍的人极少,大街上已找不见卖冰棍的人。

整个县城只有一家冰厂还卖冰棍,冰厂离医院足足有一华里地,父亲找不到单车,便步行着去。

一时半晌,父亲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跑回来,一进屋,便忙不迭解开衣襟,从怀里掏出一根融化了一大半的冰棍,塞给我,嘴里却喃喃地说道:

“怎么会化了呢?

见人家卖冰棍的都用棉被裹着的呢!

  ②初二那年,我的作文得了全省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这在小镇上可是开天辟地头一遭的事儿。

学校为此专门召开颁奖会,还特地通知父母届时一起荣光荣光;等到参加颁奖会的那天,父亲一大早便张罗开了,还特地找出不常穿的一件中山装给穿上。

可当父亲已跨出家门临上路时,任性而虚荣的我却天大地扫了父亲的兴:

“爸,有妈跟我去就成了,你就别去了。

”父亲充满喜悦的脸一下子凝固了。

那表情就像小孩子欢欢喜喜跟着大人去看电影却被拦在了门外一般张皇而又绝望。

迎着爸妈投放给我的疑惑的眼神,我好一阵不说话,只是任性地呆在家里不出门。

父亲犹疑思忖了半刻,用极尽坦然却终究掩饰不住的有些颤抖的声音说:

“爸这就不去了。

”父亲已经破译出了我心底的秘密:

我是嫌看似木讷、敦厚且瘦黑而显苍老的父亲丢我的人啊!

看看父亲颓然地回到屋里,我这才放心地和妈妈兴高采烈地去了学校。

可是,颁奖大会完毕后,却有一个同学告诉我:

你和你妈风风光光地坐在讲台上接受校领导授奖和全校师生钦羡的眼光时,你爸却躲在学校操场一隅的一棵大树下,自始至终注视这一切呢!

顿时,我木然,心里漫上一阵痛楚……

  ③父亲最让我感动的是我17岁初入大学的那年。

我刚入大学的时候,寝室里住了4个同学,每个人都有一只袖珍收录机,听听节目学学英语,很让人眼馋。

后来,与其说是对别人的羡慕,还不如说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我走了60里地回到家,眼泪汪汪地跟父母说:

我要一只收录机。

父亲听了,一个劲地叹气,母亲则别过头去抹泪。

我一软,两手空空连夜赶回学校。

过了一段时间,父亲到学校找到我。

将我叫到一片树林里,说:

“孩子,你不要和人家攀比,一个人活的是志气。

记住,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

”我正掂量着父亲这句话,父亲已从怀里掏出一样东西放在我手上;伸开手来,正是一只我心仪已久的袖珍收录机。

事后我才知道父亲是进城抽了500 cc血给换来的。

“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就是父亲这句话,让我在以后的日子里一次又一次地找到了做人的自尊,也让我得以活出了一个男人的伟岸。

  ④父亲没能活到60岁便病逝了。

记得父亲临终的时候,他将枯槁的手伸向我,我将手放在父亲的手心里,父亲极力想握紧我的手,但父亲已无能为力了。

是的,父亲虽然没能扶携和目送我走更长更远的路,但是,父亲一生积攒的种种力量已渗透到我生命中来——我的生命只不过是父亲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写的几件事。

答:

2、第二段划线句表现了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3、当得知父亲躲起来注视颁奖大会,“我木然”,怎么理解“我”当时的感受?

答:

4、父亲说“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怎么理解这句话?

答:

5、“父亲一生积攒的种种力量”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的生命只不过是父亲生命的另一种延续”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答:

 

7、作者从父亲身上究竟“读”到了什么?

答:

学习目标:

1.体会本文质朴的语言,理解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意。

2.了解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手法对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

3.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由爱母亲升华到爱中国普通劳动人民的思想境界。

学习重点:

了解母亲的形象特征。

知道人物具有的优秀品质和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突出人物的优秀品质。

学习难点:

1.了解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手法对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

2.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由爱母亲升华到爱中国普通劳动人民的思想境界。

教师复备栏

或学生笔记栏:

参考答案

预习案

预习·导学:

1、diàn  jí  nì

shúyálù

zhóumùchāiyì

hèngmánchuò

2、

好劳动:

劳动好手。

任劳任怨:

做事不辞辛劳,不怕别人埋怨。

周济:

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为富不仁:

贪财好利,没有好心肠。

不仁,不同情别人。

节衣缩食:

省吃省穿,泛指节俭。

支撑门户:

勉强维持家庭。

东挪西借:

这里借一借,那里借一借,表示千方百计地维持家庭生计。

聊叙:

姑且谈谈。

聊,略微。

不辍劳作:

劳动做活的事从不停止。

慰勉:

安慰勉励。

3、第一部分:

(第1段),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

第二部分:

(第2—15段),叙述家庭情况,着重写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第三部分:

(第16—17段),写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并表达了作者以尽忠于党和人民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崇高的思想感情。

4、有“爱”“敬”“哀”“思念”“怀念”“歌颂”“感谢”等。

其中,“爱”是基本感情,是贯穿全文的感情。

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而哀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的深情赞歌。

5、记叙了母亲煮饭,种田,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和气待人,周济亲戚等小事。

记叙了母亲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的事情。

6、优秀品质:

①勤劳(第4、5、13段);②俭朴能干(第6、12段);③宽厚仁慈(第7段);④坚强(第8段);⑤有远见(第10段);⑥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第12段)。

合作探究案

1、作者精选的这些事件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女的本质特征:

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坚强不屈的性格。

在文章中这些事件又不是零碎的、孤立的,文章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线索,标明事件的时间并按顺序安排记叙的内容。

如课文第二部分中,记叙了庚子年(1900)受灾农民“吃大户”,乙末年(1895)除夕被迫分家,光绪三十一年(1905)母亲送子读书等,甚至引用侄儿、外甥的来信,也标明时间。

这样,虽然文章所记的内容时间跨度大,事件多,但脉络清晰,有条不紊。

2、从两个方面来写:

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二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并“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母亲留给儿子的这些,确实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产,而作者也深深懂得其价值,写了自己的深切感受,从而对母亲发出由衷的感谢之情。

3、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离我而去”的万分悲痛之情和无限热爱的真挚的感情。

4、朱德是领袖,是革命家,他心里不仅装着人民,还装着党和国家。

作者深知母亲逝世的哀痛是“无法补救的”,因此就要寻找补救之法,以报答母恩于万一。

于是,从母亲的平凡,想到劳动人民的平凡,想到“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再进一步想到“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再通过一个设问句,使报答母亲深恩的感情上升为更博大的感情:

“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文章倒数第二自然段表达了作者宽广的胸怀、崇高的精神。

作者把爱母亲的感情与爱党、爱人民、爱民族的感情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大大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合作交流

1、①用词准确,语言朴实但深藏着朱德因母亲去世的悲痛,和对母亲无限的怀念。

②语言朴实无华,表现了母亲识大体、吃苦耐劳的高贵品德和儿子对母亲的敬佩、感激之情。

③一个“竟”字,含义非常深刻,既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深情怀念与终生遗憾,又寄寓了作者把民族、人民、党的事业放在首位的崇高品质。

④以“强健的身体”“勤劳的习惯”等来表达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真切、真实、真挚。

在实实在在的叙述中,充满对母亲的深深敬爱和怀念之情。

⑤生活中,人们表达对亲人的感情都是无须多加修饰的,同时又是最生动的。

此段平白如话的语言,把一个儿子在失去母亲以后的悲痛表达得十分深切。

2、课文第14至17段都是议论。

这些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把事件蕴涵的意义揭示得更透彻,把作者悼念、赞颂母亲的感情抒发得更加深切。

这些议论的语言以记叙为基础,饱含感情。

3、以记叙为主,适当穿插一些对人物、事件的议论,抒发作者的感情,这是传记体文章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特点。

这些议论可以突出人物的品质,揭示事件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

本文第14、15段正是这样,这两段承前文所叙,以抒情的笔调,写出母亲所给的宝贵财富,在自己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感情真挚深沉,并点明了母亲“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原因。

检测案

1、父亲在冬天为病中的儿子买冰棍;父亲躲在角落里注视颁奖大会;父亲为儿子买收录机并教育他如何做人。

2、高兴、自豪以及对儿子的重视

3、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后悔、痛心。

4、没有优越的物质生活同样可以生存,人活的是志气。

5、把爱无私地给了儿女并正视艰难的生活。

6、父亲对儿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一生积攒的种种力量已渗透到“我”的生命中来。

7、伟大、深沉、无私的父爱;正视艰难生活的刚毅伟岸的精神。

 

第四单元

13 背影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和有关文学常识。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线索,分析结构,把握中心。

3.研读重点文段,领会文章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学习过程

一、基础积累

1.作家作品填空。

朱自清,字    ,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的   、    、    ,其创作的散文被誉为“美文”。

 

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交卸(  ) 奔丧(  ) 橘子(  ) 迂腐(  )

琐屑(  ) 栅栏(  ) 差使(  ) 蹒跚(  )

狼藉(  ) 簌簌(  ) 踌躇(  ) 颓唐(  )

3.根据意思写词语。

(1)(    )乱七八糟的样子。

(2)(    )纷纷落下的样子。

(3)(    )凄凉,萧条,不景气。

(4)(    )失业在家。

(5)(    )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6)(    )衰颓败落。

二、整体感知

4.通读课文,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写作线索是什么?

全文可分成几部分?

请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5.背影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

分别是在什么情境下出现的?

其中哪一次最让你感动?

哪一次刻画得最细致?

 

6.文中写了几次流泪?

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情境具体分析。

 

三、局部探究

7.研读课文第六段。

(1)声情并茂再现“背影”,小组成员之间可开展朗读比赛,看谁读得最能打动人。

(2)概括本段大意。

 

(3)本段中作者刻画父亲的形象都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试举例说明。

 

(4)描写父亲买橘子时作者运用了哪些动词?

请分析这些动词的表达效果。

 

(5)怎样理解父亲买橘子回来后“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句话?

 

四、阅读延伸

父亲的驼背

父亲就这样无言地用lín(  )xún(  )驼背将生活的重负扛着,就像一张弓无言地坚韧着,积攒(  )着,为一支支响箭预备着生命的涌动和波澜。

我们做儿女的就是这弓上的箭。

有两件事是永生永世都捡拾不尽的碎金,撒落在时间的长河里。

第一件事发生在我读小学六年级那年,这一年对我来说是一个灾难之年。

我的两条腿上大大小小长满了十三个毒chuāng(  ),淋漓的脓血像山泉一样gǔ(  )gǔ(  )地朝外涌着,上学成了一种负担。

父亲向来家教甚严,生几个脓疮自然是不能辍(  )学的,走不动时父亲背也得把我背到学校去。

于是,父亲的驼背就成了我的一副马鞍。

每天早晨,父亲总会准时地蹲在屋檐边,就像一匹温驯(  )的老马迎候着它的主人;掌灯时分,父亲也一定会kāng(  )kǎi(  )地亮出他的驼背站在教室的门前。

我在父亲的背上度过了一个秋天一个冬天又一个春天。

秋天里我没有觉出父亲的背有什么异样。

冬天里父亲的背很暖和,我的心口总像有一盆火烘烤着。

到了春天,厚重的棉衣褪去了,我突然发现父亲的背驼得更加厉害了,简直就像洪水冲击过后留下的一道塄坎。

我伏贴在父亲的背上,父亲只能蜗牛一般将头艰难地向前伸着。

这情形使我很自然地联想到一些生命现象。

在浩瀚的沙漠里,驼峰为绿洲而高耸着;在肥沃的田野里,牛背为犁铧而    (a.坚韧 b.坚强 c.刚强)着。

那么父亲的背也一定是为我而驼着!

我的心魄被    (a.震动 b.震撼 c.感动)了,我的灵魂被震撼了,我的爱憎也就和父亲的驼背紧紧维系在一起了。

 

记得有个星期六中午放学回家,我用手    (a.抚摸 b.摸着 c.摩挲)着父亲汗涔涔(  )的驼背,对父亲说,这背就可以做我的课桌呢。

就这样,我在父亲的驼背上谈着历史的烟云,读着未来的幻梦…… 

8.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或在拼音后面填上相应的汉字。

9.选择合适的词填在文中横线上。

10.找出选文的中心句,指出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起什么作用。

 

11.这个文段中“有两件事是永生永世都捡拾不尽的碎金”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12.散文《背影》抓住了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此文抓住了什么?

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妙”在什么地方?

 

参考答案

  1.佩弦 散文家 诗人 学者

2.xiè sāng jú yū xiè zhà chāi pán jí sùsù chóuchú tuí

3.

(1)狼藉 

(2)簌簌 (3)惨淡 (4)赋闲 (5)迂腐 (6)颓唐

4.背影。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开篇点题,引出背影,背影成为贯串全文的叙事线索。

第二部分(第2~6段):

回忆往事,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第三部分(第7段):

结尾抒怀,照应背影。

5.四次。

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第二次是车站送别,作者对背影做了具体的描绘,那肥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我”眼望着父亲的背影消失在人群里面,离情别绪,催人泪下;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开头呼应。

最令人感动、刻画最细致的是父亲穿过铁道给儿子买橘子时的背影。

6.四次。

第一次流泪是回家奔丧,看到家境衰败,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因伤心而流泪;第二次是从父亲艰难的背影中感受到深切的父爱,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