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安徽省肥东县高级中学高三线上调研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13133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68.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安徽省肥东县高级中学高三线上调研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届安徽省肥东县高级中学高三线上调研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届安徽省肥东县高级中学高三线上调研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届安徽省肥东县高级中学高三线上调研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届安徽省肥东县高级中学高三线上调研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安徽省肥东县高级中学高三线上调研考试语文试题.docx

《届安徽省肥东县高级中学高三线上调研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安徽省肥东县高级中学高三线上调研考试语文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安徽省肥东县高级中学高三线上调研考试语文试题.docx

届安徽省肥东县高级中学高三线上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2020届安徽省肥东县高级中学高三4月线上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书写要工整清晰。

3.考试结束后,5分钟内将答题卡拍照上传到考试群中。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于任何一个曾沐浴过先锋文学的余泽而有志于小说创作的新手作者而言,对故事的戒备恐怕已经成为一种先在的常识,所谓“小说在故事终止处开始”的说法就是这种戒备意识的集中显现。

事实上,就中国本土先锋文学思潮嬗变的轨迹来看,“故事”其实并未远离,1990年代以后更是全面回潮,但是当“写什么”又一次代替“怎么写”去接管小说时,那个时刻被后来的很多文学史家和批评家描述为一个先锋文学精神终结的时刻,似乎在意味着更具现代性和探索意识的先锋文学理解中,传统的故事既已被打倒、拆解或置换,就再也不可能构成驱策文学向前的资源。

这一理解导致了两个至今仍有相当影响的结果——其一,以故事驱动的小说在艺术性上要弱于以叙事驱动的小说成了被广泛认可甚至是具有自明意义的写作观念;其二,除了像莫言这样的庞然大者,即便一个小说家擅于写故事,他也绝少以此自矜,似乎讲好故事并非荣耀——并最终形成了我们开头说到的那个认识效应。

然而,最近几年事情却有了变化。

先是2015年,赵松的《抚顺故事集》出版,在读书圈引起不小的关注;同年,以故事命名的小说集还有颜歌的《平乐镇伤心故事集》和宝树的《时间狂想故事集》;随后两年,以“故事集”为名的各类纯文学作品越出越多;此外,还有为数不少虽不直接以故事为名,但一看便摆明了要讲故事的小说集,如朱岳的《说部之乱》、冯唐的《搜神记》、刘汀的《中国奇谭》、赵志明的《中国怪谈》,以及化身“说书人”身份的张大春的《春灯公子》等。

当然,仅以“故事”来命名作品可能说明不了太多,放眼世界,诸如《尼克·亚当斯故事集》《九故事》《东方故事集》之类的名号也所在多有。

但是这一回,中国故事的复归并不羞涩,不但大张旗鼓地亮出本尊的旗号,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从张大春、李敬泽到弋舟、冯唐再到赵志明、郑在欢,这些故事的讲述者不但囊括了50后到90后的完整代际,还各自有着文坛宿将或新锐的名号,在文学圈子里代表着有相当影响的文学品位,他们不约而同,重建小说与情节的友善关系,重塑对故事的敬畏和尊重,这恐怕不能简单地以巧合来解释,虽然还不完全明朗,但至少意味着新世纪关于小说理解的又一次深刻转向:

故事,真的重新开始了。

写作《故事》的罗伯特·麦基说:

“故事并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一种载体,承载着我们去追寻现实,尽最大的努力挖掘出混乱人生的真谛。

”如果说以现代主义为代表的小说之所以要放逐故事是出于对陈旧叙事成规的不满,因为是故事使小说获得情节秩序的支撑,要变革这个文体秩序,就必须从破除故事入手。

但在经历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种种“后设”叙事的实践之后,小说再度召唤故事时,对故事的理解当然也势必经历一个螺旋式的上升,或者说,小说家有了一套新的讲述故事的方法,既能保持故事应有的情节密度、弹性和内爆力,又能突破单一线性封闭叙述的老套,使小说的文体属性更鲜明,也更开放。

因此,对于故事的再度开始,我们且谨慎地乐见其成。

(摘编自马兵《故事,重新开始了》,《南方文坛》2018年第4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锋文学作家关注的是“话语”,对于“故事”,他们有一种集体无意识的防备心理。

B.中国本土先锋文学并不成功,当“写什么”再次代替“怎么写”之时,它就结束了。

C.“故事”并未远离,尤其最近几年,无论是创作还是影响,都让人觉得眼前一亮。

D.破除故事并非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本意,它因此建立了一套讲故事的新方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锋文学对故事的戒备是本文论述的逻辑起点,文章由此又对其影响进行了分析。

B.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以突出先锋文学对故事采取否定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C.从现象到亮出旗号再到创作队伍的组成,文章对“故事,重新开始了”的论证严密。

D.文章在论述故事重新开始了之后,进一步分析了讲故事的变化,其论证层次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锋文学时代,莫言的创作仍坚持以讲好故事为荣,这为他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B.中国的先锋文学思潮,既影响了人们对小说艺术的评价,也影响了作家的创作观。

C.《西游记》和《红楼梦》这些古典作品承载着人们对现实的追寻和人生真谛的挖掘。

D.近年出现的以故事命名的小说,虽然也讲故事,但讲故事的方法已与过去有所不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4~6小题。

渐渐

朱以撒

空无一叶的九重葛,整个冬日在寒风中抖瑟。

近日发现有星点紫红色的叶芽从枝条的骨节探出,每一日都非常微弱地发展。

与此同时,朋友赠送的洋兰,细细地看,正在敛约着极盛时刻的嫣红,细微地走向它的反面。

这两种走向,因为太细了,往往让人浑然无觉。

正常的生长或者凋零,都是在难以分辨中进行的。

在叙述这种进展程度时,我经常运用两个字——渐渐。

一滴融入了清水的墨,坠落在白色宣纸上会有多大,效果如何,一般人是难以言说的。

有的人挥毫时左手总是攥着一团卫生纸,墨一入纸,便飞蛾扑火般地敷上去,吸干。

于是右手不断地写,左手不断地吸,一眼可见手头功夫的匮乏。

同时,左手这个寒酸的动作与优雅的右手难以匹配。

我习惯了墨汁垂落,宣纸柔软承露般地接住它的圆润,然后缓缓化开。

其向着外围扩散的模样毛茸茸的,内浓外淡,内黑外白,非人工可以合成。

搁笔后挂起,品一盅茶后再去看看,晕化恰到好处,比挥毫时刻多了一些水乡气息。

因为渐渐,才如此微妙。

深沉的夜色里,宁静中传来更夫的脚步声,还有低沉的梆声。

好像时间是由更夫带来的,由他来向梦中人传达时间的进度。

在一个缺乏钟表的年份,更夫出现,在深夜里,替人守时,使梆声飘入睡意里。

夜,在渐渐中流转。

那些赶早的人满怀感激,起身收拾行囊,穿过夜幕渐淡阗寂的街巷,悄悄地消失在远处。

不少旧日的文本都展示了这个情节,甚至由更夫把夜间许多叙事的残片缝缀起来,让深沉的夜晚有一些动感——在更夫的步履下,舒缓的、浸润的青石板路面上,共同地流露出连绵的湿意。

一位小姐倚在临街窗旁,右手执一柄描花纨扇,正朝窗外张望。

街面上耍把戏的正在调遣三寸不烂之舌,寻常话语一经渲染,灿若桃花。

小姐渐渐笑了,很平和。

她把手抬起来,让纨扇更近于自己的脸庞,一旦笑颜大展,纨扇已经遮掩了春色。

春色三分毋须多,泛滥起来就不那么可爱了。

像一夜秋风凌厉,打落万千叶片,这与我偏重于渐渐的心理相违。

有的黄叶就能生出一些美感。

它是先落下两片,再落下两片。

一点点地递进,含蓄文雅,有一种长调般的韵味。

让人端详着树顶,晚秋正在缓步移近,天空在落叶的疏朗中渐大,这个秋天才算是一步一步被拥有了。

孩子渐渐地长大了,长辈渐渐地老去,每个人都朝着自己相反的方向进展,由小到大,由壮而衰。

老子是不看好强壮的,物壮则老,他说。

在他眼里,人最好不要长大,永远地柔、弱,这样就有无限生机。

生活慢下来时,孩童说着稚气无忌的话语,无知以至无畏。

疏离了天性,超常地精明有心计,善于察言观色,在我眼里,这样的孩童就让人讨嫌了。

我读到几幅儿童书法,笔下老到,甚至老气横秋,心里就十分惋惜。

在这个变数很大的空间里,没有多少人乐意那么长久地等待。

一粒花蕾,不要急于让它成为一朵花。

生活的节奏在看不见的地方支配着我们的手脚呢。

主人从草地上觅食的鸡群里挑了一只芦花色的公鸡,作为款待客人的佐食佳肴。

从炖罐里飘出来的肉香,让人贯串起放纵奔跑于田畴地角、花径草丛中正常生长的过程。

从出壳到长成,完全是自然而然的积累,允许生长的缓慢。

主人安时处顺的生存观,显然有过人的耐心。

我们在口舌感到快感的同时,还有一种美感,渐渐递增起来的美感。

像自然草木那样,渐渐地生,渐渐地长,渐渐地枯黄;像自然四季那样渐渐地来,渐渐地渗透,渐渐地转换。

我们的日子,真要原生态一些,还真得倚仗渐渐了。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九重葛与洋兰让人浑然无觉的两种截然不同生长走向写起,显示出作者是个生活的有心人,也引发了下文关于渐渐的思考。

B.本文思路开阔,今古相接,由物及人,形散神聚,具体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渐渐”的感悟与思考。

C.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例如第三段,将有的人书法手头功夫的匮乏、书写动作的不协调和“我”老练娴熟的书写、悠然自得的心态进行对比,表达了“我”对自己书法的自信。

D.作者善于借生活片段来表达情感,如老到乃至老气横秋的少年书法,既表现出对少年的惋惜,也包含着对急功近利的生活态度的否定。

5.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请简要作答。

(6分)

6.“我们的日子,真要原生态一些,还真得倚仗渐渐了。

”作者在文中主要描写了“渐渐”的哪些场景?

请分类概括,并说说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场景组织到一起的?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7~9小题。

材料一:

2013年以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扎实推进,一批具有标志性的早期成果开始显现,参与各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对共建“一带一路”的认同感和参与度不断增强。

2013年至2018年,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率高于同期中国对外贸易增速,占中国货物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27.4%;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900亿美元,在沿线国家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超过4000亿美元。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着眼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经济全球化作出了中国贡献。

(摘编自安蓓《中国发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进展、贡献与展望>报告》,新华社2019年4月22日)

材料二:

(摘编自《“一带一路”贸易合作大数据报告(2018)》)

材料三:

“一带一路”沿线已超越北美自贸区,成为仅次于欧盟的全球第二大贸易板块,贸易红利正在显现。

“一带一路”建设充分激发了东南亚、西亚、中亚、中东欧等不同区域的优势,使沿线经济体之间的贸易联系越发紧密。

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相比,“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占全球贸易的比重明显提升,至2017年已达13.4%,体量相当于欧盟内部贸易的65%。

目前“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发展贸易投资仍受到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制约,今后应大幅推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进一步降低贸易成本和非关税壁垒,加强铁路、航空、管道等硬基础设施,以及制度等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摘编自李晓喻《“一带一路”沿线已成全球第二大贸易板块》,《中国新闻网》2019年5月8日)

材料四:

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的深度调整期,原有的发展格局被打破,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格局尚未形成,各国突破困局、谋求发展的愿望非常强烈。

“一带一路”建设支持各国共同发展,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让经济全球化红利在国际范围更加均衡地分配。

可在国际金融危机负面影响依然存在、世界经济仍深陷困境的背景下,又出现了逆全球化的暗流。

有的发达国家为重振本国经济,一手推动再工业化,力促制造业和跨国企业巨额资本回流;一手高举贸易保护主义旗帜,出台更多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在这种情况下,未来可能会发生更多更激烈的贸易战、汇率战、大宗商品价格战等,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面临的发展风险大大增加。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有意愿也有能力在促进全球经济增长上作出更大贡献。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开展跨国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实质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

(摘编自曹文炼《“一带一路”建设彰显中国担当》)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14年,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额超过进口额,并且在随后的几年里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势头。

B.2017年,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总额扭转了连续三年负增长局面,进口增速反超出口增速。

C.2013年至2017年,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比重整体上呈上升态势,进口比重则有较大起伏。

D.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比重和进口比重均在30%以上,可见“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的重要性。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带一路”沿线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之间的贸易占全球贸易的比重明显提升,表明“一带一路”建设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

B.“一带一路”建设着眼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建立,彰显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担当。

C.“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开展跨国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了世界经济的再平衡。

D.在当前世界经济相对低迷的情况下,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通过出台更多的贸易保护措施为全球经济增长作出更大贡献。

9.“一带一路”建设有哪些好处?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周,字纯之,冯翊人。

登进士第,调长安尉。

岁饥,官为粥以食饿者,民坌集不可禁,县以属周,周设梐枑①,间老少男女,无一乱者。

转洪洞令。

民有世绝而官录其产者,其族晚得遗券,周取以还之。

郡吏咎周,周曰:

“利民,所以利国也。

”县之南有涧,支流溢入,岁赋菑楗②,调徒遏之,周始筑新堤,民不告病。

通判施州。

州介群獠,不习服牛之利,为辟田数千亩,选谪戍知田者,市牛使耕,军食赖以足。

司马光将荐为御史,欲使来见,周曰:

“司马公之贤,吾固愿见,但闻荐而往,所谓‘呈身御史’也。

”卒不往。

神宗诏近臣举士,孙固以周闻。

神宗召对,谓曰:

“知卿不游权门,识今执政乎?

”对曰:

“不识也。

”“识司马光乎?

”曰:

“不识也。

”访御边之术,曰:

“四边,手足尔,若疲中国以勤远略,致百姓穷困,聚为盗贼,惧成腹心之忧。

”神宗颔之,翼日,语固曰:

“李周,朴忠之士也。

朕且以为御史。

”执政意其异己,请试以事。

除提点京西刑狱。

时方兴水利,或请酾湍河为六渠,以益钳卢陂③水,度用工八十万。

周曰:

“湍河原高委下,捍以堤,犹患决溢,若又导之,必致为害。

”乃疏言:

“渠成未可必,而费已不赀。

盍姑凿其一而试之,倘可以足用,行之。

”渠卒无功。

明年,河溢,邓城几没,始思其议。

竟以直道罢,判西京国子监。

哲宗立,召为职方郎中。

朝廷议和西夏畀以侵地至欲弃兰州周曰陇右故为唃氏所有常为吾藩篱今唃氏破灭,若弃之,必归夏人。

彼以区区河南,百年为勍敌,苟益以河湟,是尽得吐蕃之地,非秦、蜀之利也。

”遂不果弃。

累迁至工部侍郎,旋以集贤院学士知邠州。

卒,年八十。

周自为小官,沉晦自匿,未尝私谒执政,有公事,公诣中书白之。

薛向使三司,欲辟为属,及相见,卒不敢言,退而叹曰:

“若人未易屈也。

”以是不偶于世。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三十卷》)

(注)①梐枑(bìhù):

用木条交叉制成的栅栏,置于官署前遮拦人马。

②菑楗(zījiàn):

此处泛指抗洪用的柱桩、草石。

③钳卢陂;地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朝廷议和西夏/畀以侵地/至欲弃兰州/周曰/陇右故为唃氏/所有常为吾藩篱/

B.朝廷议和/西夏畀以侵地/至欲弃兰州/周曰/陇右故为唃氏所有/常为吾藩篱/

C.朝廷议和西夏/畀以侵地/至欲弃兰州/周曰/陇右故为唃氏所有/常为吾藩篱/

D.朝廷议和/西夏畀以侵地/至欲弃兰州/周曰/陇右故为唃氏/所有常为吾藩篱/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登进士第:

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御史:

秦以后置御史大夫,是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

C.陇右:

泛指陇山以西地区。

古代以西为右,故名。

约为今甘肃六盘山以西,黄河以东一带。

D.三司:

不同朝代所指具体官职不同。

宋代三司指二府三司制里的盐铁、度支、户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周善于理政,治下井然有序。

任长安尉时,很快解决了施粥时灾民混乱的局面,筑新堤也得到百姓的支持。

B.李周熟悉边事,能够抓住关键。

在论及边境防御时,建议皇帝先处理好内部问题,避免乱自内生,得到皇帝赞赏。

C.李周关心国事,积极进言。

关于治理湍河的问题,他提出不同的意见,不主张疏导,事后发生水灾,大家才想起他的建议。

D.李周为人正直,从不趋炎附势。

从不因私利或公事私下拜访官员。

曾因直言被罢官,也因不易屈服,不被当世人认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民有世绝而官录其产者,其族晚得遗券,周取以还之。

(5分)

(2)渠成未可必,而费已不赀。

盍姑凿其一而试之,倘可以足用,行之。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l4~15题。

见萤火

杜甫

巫山秋夜萤火飞,帘疏巧入坐人衣。

忽惊屋里琴书冷,复乱檐边星宿稀。

却绕井栏添个个,偶经花蕊弄辉辉。

沧江白发愁看汝,来岁如今归未归。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3分)

A.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巫山秋夜,萤火纷飞,有的巧穿疏帘,,落在诗人衣上。

B.颔联“琴书冷”写屋内清寂,秋夜微凉,“星宿稀”写星空寥落,星光模糊。

C.颈联写萤火绕井群飞,映水成双,闪过花间,与花互映,生出耀眼的光辉。

D.尾联“沧江”与“白发”,“来岁”与“如今”,为句中自对,,属于正面写“愁”。

E.诗中使用“屋里”“弄辉辉”等口语、叠词,语出自然,增添了流利清新之美。

15.题目中的“见”字有何作用?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蜀道之高危,仿佛在星辰之间穿行,令人空自嗟叹。

(2)苏轼《赤壁赋》中描写箫声缭绕不断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周敦颐《爱莲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莲花的高洁质朴,表达对莲花的礼赞。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本题共3小题,9分)

俗话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乐于助人就是这样一种既能帮助别人,又能收获满足的事情。

然而(),这是怎么回事?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种现象被称为“同理心耗竭”。

“同理心”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和立场上理解他人的内心感受,同理心较强者能够从他人的表情、语言等方面判断其情绪,进而可以地感受和体谅别人,并以此作为行事依据。

然而,同理心也是有限度的,而且能够被消托。

只要使用同理心,就会导致同理心耗竭,进而危害身心,比如引发睡眠问题等。

那么,对于同理心较强者来说,如何避免自己的同理心消耗过大呢?

一是把同理心变成“同情心”。

同理心较强者在帮助别人时,往往会地将自己代入别人的情境中,而过度介入别人的痛苦和烦恼就会造成同理心消耗过大,此时不妨化同理心为同情心。

二是找到同理心的边界。

没有人的同理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此要找到自己同理心的边界,既不要,也不要过分介入,而要明确自己的责任范围,比如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可以提出建议,也可以给予支持和陪伴,但不能过于干涉别人的选择,更不应,代替别人痛苦和烦恼。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有些人被别人的情绪带着走,导致身心俱疲,结果没有获得快乐

B.有些人并没有获得快乐,而是身心俱疲,结果被别人的情绪带着走

C.有些人被别人的情绪带着走,非但没有获得快乐,反而导致身心俱疲

D.有些人非但没有获得快乐,反而被别人的情绪带着走,结果导致身心俱疲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过度使用同理心,就会导致同理心耗竭,进而危害身心,比如引发睡眠问题等。

B.如果使用同理心,就会导致同理心耗竭,进而危害身心健康,比如引发睡眠问题等。

C.只要不过度使用同理心,就可避免同理心耗竭,进而防止危害身心,比如引发睡眠问题等。

D.如果盲目地使用同理心,就会导致同理心耗竭,进而危害身心健康,比如引发睡眠问题等。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设身处地不由自主冷若冰霜包办代替

B.身临其境情不自禁冷若冰霜越俎代庖

C.设身处地情不自禁拒人千里越俎代庖

D.身临其境不由自主拒人千里包办代替

20.学校邀请作家梁实给学生作一场读书报告,下面是主持人张伟同学开场白中的一段。

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5分)

今兹我们荣幸邀请到了我国著名作家梁实同志,梁老师耕耘文坛已有廿二载,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梁老师能在百忙中抽出宝贵时间来我校,我们感激涕零,让我们用雷鸣般的掌声欢迎梁老师给我们作报告。

21.下面是“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40个字。

(6分)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材料一: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表示,在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语文教材所选古诗文数量将有所增加,体裁多样。

小学有古诗文129篇,初中有132篇,其中以古诗词为主,还有一些文言文,还增设专题栏目,安排楹联、成语、谚语、歇后语、蒙学读物等传统文化内容。

材料二:

据台湾中时电子报报道,台湾教育部门日前召开“12年国教课纲课审大会”,普通高中分组提出“国文科必读古文”由20篇降为10或15篇,并可能裁掉若干历代名家的经典之作。

材料三:

时下中学校园里广为流传着“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但是一位资深教师说必须变“怕”为“爱”,否则就无法走出语文教学的死胡同!

读了以上三则消息,你对为何要学习文言文,文言文比例增减、内容增删等有怎样的认识?

请写一篇作文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

文体、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2.B3.A4.C

5.我们品尝主人款待的芦花鸡,因其美味而感到快乐。

芦花鸡从出壳到长成经历了一个缓慢积累的正常生长过程,其中所蕴含的自然而然给我们带来了美的感受。

鸡主人过人的耐心与安时处顺的生存观也让我们感受到美。

6.主要写了两类场景,一类是自然场景:

九重葛与洋兰等草木正常生长与凋零,秋天等四季自然转换;一类是生活场景:

书法作品自然晕化,更夫步履舒缓为人报时,小姐以纨扇遮挡住笑颜,主人安时处顺让鸡自然生长,将它们有机地组织起来开的。

7.B8.B

9.①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经济全球化作出了中国贡献;②充分激发不同区域的优势,使沿线经济体之间的贸易联系越发紧密;③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让经济全球化红利在国际范围更加均衡地分配。

10.C11.B12.A

13.

(1)有与世隔绝而被官府征用财物的百姓,他的晚辈得到遗留的券约,李周按照契约归还了百姓的财产。

(2)凿渠成功不一定能治理好洪水,但是费用却已不足。

为什么不姑且开凿一条试验一下,如果可以用来排洪,就这样做。

14.B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