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道路勘测设计知识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09087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道路勘测设计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完整版道路勘测设计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完整版道路勘测设计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完整版道路勘测设计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完整版道路勘测设计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道路勘测设计知识点.docx

《完整版道路勘测设计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道路勘测设计知识点.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版道路勘测设计知识点.docx

完整版道路勘测设计知识点

道路勘测设计知识点

1.道路按用途分类:

公路,城市道路,林区道路,厂矿道路,乡村道路。

2.道路的功能:

道路能为用路者提供交通服务的特性,它包括通过功能和通达功能。

通过功能:

道路能为用路者提供安全,快捷,大量交通的特性。

通达功能:

道路能为用路者提供与出行端点连接的特性。

3.公路按功能划分为:

干线公路、集散公路、地方公路。

4.公路按行政管理属性划分为:

国道、省道、县道和乡道。

5.公路分级(五个等级):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和四级公路。

6.公路技术标准:

在一定自然条件下能保持车辆正常行驶性能所采用的技术指标体系。

7.道路建设项目三个程序:

准备、实施、总结。

具体分为:

项目建议书(立项)、可行性研究、设计、开工准备、施工、竣工验收、通车运行、后评价。

8.平面线性三要素:

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

9.为何要设置爬坡车道和避险车道:

(1)公路纵坡较大路段上,载重车爬坡需克服较大坡度阻力,使输出功率与车重比值降低,车速下降,大型车与小型车速差变大,超车频率增加,对行车安全不利。

速差交大的车辆混合行驶,必然减小快车的行驶自由度,导致通行能力降低,增设爬坡车道,将载重车从正线车流中分离出去,提高小客车行驶自由度,确保行车安全,提高路段通行能力

(2)供失速车辆驶入,利用制动破床的流动阻力和坡度阻力迫使汽车减速停车,可避免减轻车辆和人员损伤。

10.为什么要进行平曲线加宽、超高设计?

加宽原因:

汽车行驶在圆曲线上,各轮迹半径不同,其中后内内轮轨迹半径最小,且偏向曲线内侧,故曲线内侧应增加路面宽度,以确保圆曲线上的行车安全。

设置超高的原因:

将此弯道横断面做成向内倾斜的单向横坡形式,利用重力向内侧分力抵消一部分离心力,改善汽车的行驶条件。

让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时能获得一个向圆曲线内侧的横向分力,用以克服离心力,减少横向力,从而保证汽车在圆曲线半径小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时能安全、稳定、满足计算行车速度和经济、舒适地通过圆曲线。

11.路线平、纵线形设计中应避免的组合:

1)避免竖曲线的顶、底部插入小半径的平曲线2)避免将小半径的平曲线起、讫点设在或接近竖曲线的顶部或底部3)避免使竖曲线顶。

底部与方向平曲线的拐点重合4)避免小半径的竖曲线与缓和曲线重合5)避免在长直线上设置陡坡或长度短、半径小的竖曲线6)避免出现驼峰、暗凹、跳跃等使驾驶员视线中断的线性。

12.缓和曲线的作用是什么?

(1)作用①曲率连续变化,便于车辆遵循②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旅客感觉舒适③超高及加宽逐渐变化,行车更加平稳④与圆曲线配合,增加线形美观

13.什么是合成坡度,为什么要限制平均纵坡及合成坡度:

(1)道路纵坡和横坡的适量和

(2)合理运用最大纵坡,坡长限制及缓和坡段,避免急弯和陡坡的不利组合,防止因合成坡度过大而引起该方向滑移,保证行车安全。

14.为什么要设置缓和曲线:

为了使路线的平面线形更加符合汽车的行驶轨迹,离心率逐渐变化,确保行车的安全和舒适

15.越岭线的展线方式有三种:

自然展线、回头展线和螺旋展线。

16.平原、微丘区定线步骤:

1.定导向点2.试定路线导线

3.初定平曲线4.定线。

17.山岭、重丘区定线步骤:

(1)定导向线1)分析地形,找出各种可能的走法2)放坡定坡度线3)确定中间控制点,分段调整纵坡,定导向线.

(2)修正导向线1)试定平面和纵断面2)一次修正导向线3)二次修正导向线。

(3)定线

18.选线的方法和步骤:

1)路线方案选择(要是解决起、终点间路线基本走向问题。

)2)路线带选择(在路线基本方向选定的基础上,按地形、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选定出一些细部控制点,连接这些控制点,即构成路线带,也称路线布局。

3)具体定线(根据技术标准和路线方案,结合有关条件在有利的定线带内进行平、纵、横综合设计,具体定出道路中线).

19.道路选线新理念:

①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安全至上的理念②坚持人与自然和谐,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③坚持可持续发展,树立节约资源的理念④坚持质量第一,让公众满意的理念⑤坚持合理选用技术指标,树立设计创作的理念⑥坚持系统论的思想,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理念.

20.路线方案选择的方法和步骤:

(1)收集资料:

搜集与路线方案有关的规划、计划、统计资料及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航测图、水文、地质、气象等资料。

(2)根据确定的路线总方向和公路等级,先在小比例尺(1:

50000或1:

100000)的地形图上,结合搜集的资料,初步研究各种可能的路线走向。

(3)按室内初步研究提出的方案进行实地调查,连同野外调查中发现新的方案,都必须坚持跑到、看到、调查到,不遗漏一个可能的方案。

(4)分项整理汇总调查成果,编写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为上级编制或补充修改设计任务书提供依据。

21.沿河(溪)线:

沿着河(溪)岸布设的路线。

22.沿河(溪)线优缺点:

优点:

1)路线走向明确2)线形好,纵坡一般小于5%。

3)材料来源方便4)联系群众多,服务性好。

缺点:

洪水威胁大,艰巨工程多,桥涵防护工程多,占地多。

23.道路选线的一般原则:

1).多方案比选,确定最优的路线方案。

2).工程造价与营运、管理、养护费用综合考虑,合理采用技术指标。

3).注意与农田基本建设相配合。

4).处理好路线与名胜、风景、古迹的关系。

5).对不良地质地段,正确处理路线与绕避或穿越的关系。

6).选线应重视环境保护,注意由于修建道路及汽车运行所产生的影响和污染等问题。

7)对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合理采用整体式断面和分离式断面。

24.越岭线:

翻越山岭布设的路线。

25.山脊线:

大体上沿山脊布设的路线

26.沿河(溪)线主要解决:

河岸选择、路线高度和桥位选择的问题。

27.越岭线选线主要解决:

垭口的选择、过岭标高的选择和垭口两侧路线的展线。

28.山脊线布线时主要解决:

垭口选择,侧坡选择,试坡布线。

第一章

1.现代交通运输系统五种运输方式:

铁路、道路、水运、航空及管道组。

2.道路运输的作用:

直达运输作用,衔接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纽带作用。

3.道路按用途分类:

公路,城市道路,林区道路,厂矿道路,乡村道路。

4.道路的功能:

道路能为用路者提供交通服务的特性,它包括通过功能和通达功能。

通过功能:

道路能为用路者提供安全,快捷,大量交通的特性。

通达功能:

道路能为用路者提供与出行端点连接的特性。

5.公路按功能划分为:

干线公路、集散公路、地方公路。

6.公路按行政管理属性划分为:

国道、省道、县道和乡道。

7.公路分级(五个等级):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和四级公路。

8.公路技术标准:

在一定自然条件下能保持车辆正常行驶性能所采用的技术指标体系。

9.城市道路分类:

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除快速路外,各类道路划分为Ⅰ、Ⅱ、Ⅲ级。

10.道路设计控制:

对道路几何设计其控制作用的因素。

这些因素为:

技术标准,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交通流特性。

11.影响道路的自然因素:

地形,气候,水文,地质,土壤及植被等。

12.地形划分:

平原、微丘和山岭、重丘。

13.设计车辆:

道路设计所采用的具有代表性车辆。

14.作为道路设计依据的车辆可分为四类:

小客车、载重汽车、鞍式列车、铰接车。

15.设计速度(又指计算行车速度):

指当气候条件良好、交通密度小、汽车运行只受道路本身条件(几何要素、路面、附属设施等)的影响时,中等驾驶技术的驾驶员能保持安全顺适行驶的最大行驶速度。

16.运行速度:

是指中等技术水平的驾驶员在良好的气候条件、实际道路状况和交通条件下所能保持的安全速度。

17.城市道路分级依据:

城市规模,设计交通量,地形。

18.设计交通量:

指拟建道路到预测年限时所能达到的年平均日交通量。

19.通行能力:

在一定的道路,环境和交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道路某个断面上所能通过的最大车辆数,是特定条件下道路能承担车辆数的极限值.

20.基本通行能力:

在理想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某一条车道或某个断面上,单位时间内所能通过小客车的最大数量。

21.可能通行能力:

在实际道路和交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道路某一点所能通过的最大交通量。

22.设计通行能力:

道路交通运行状态保持在某一设计的服务水平时,单位时间内道路某个断面上所能通过的最大车辆数。

23服务水平:

车辆在道路上运行过程中驾驶员和乘客所感受的质量量度。

24.服务交通量:

在普通的道路、交通和管制条件下,在规定的时间周期内能保持规定的服务水平时,道路某一断面或均匀路段所能通过的最大小时交通量。

25.公路网:

在全国或一个区域内,有各级公路组成的一个四通八达的网络系统。

26.公路网系统特性:

集合性,关联性,目标性,适应性。

27.合理的公路网一般应具备的条件:

具有必要的通达深度和公路里程长度,具有与交通量相适应的公路技术标准和使用质量,具有经济合理的平面网络。

28.典型公路网结构形式:

三角形,棋网形,并类形,放射形,扇形,树杈形,条形。

我国采用:

放射形,棋网形。

29.城市道路网四种基本形式:

方格网式,环形反射式,自由式,混合式。

30.道路红线:

指城市道路用地和城市建筑用地分界控制线。

31.道路红线规划内容:

确定道路红线宽度,确定道路红线位置,确定交叉口形式,确定控制点坐标和高程。

32.道路建筑限界:

又称净空,由净高和净宽两部分组成。

它是为保证车辆和行人的正常通行与安全,规定在道路的一定高度和宽度范围内不允许有任何设施及障碍物侵入的空间范围。

33.净高是指道路在横断面范围内保证安全通行所必须满足的竖向高度。

34.净宽是指道路在横断面范围内保证安全通行所必须满足的横向宽度。

35.道路用地:

为修建,养护道路及布设沿线设施等规定所征用的土地。

36.公路可行性研究包括内容:

总论,现有公路技术评价,经济与交通量发展预测,建设规模与标准,建设条件和方案必选,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工程建设实施规划,经济评价。

37.道路设计分为:

几何设计和结构设计。

38.道路勘测设计阶段

(1)一阶段设计:

即一阶段施工图设计,适用于技术简单、方案明确地小型建设项目。

(2)两阶段设计:

即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适用于一般建设项目。

(3)三阶段设计:

即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适用于技术复杂、基础资料缺乏和不足的建设项目或建设项目中的个别路段、特大桥、互通式立体交叉或隧道等。

39.公路安全性评价的目的和作用:

(1)目的:

减少交通事故,降低交通事故危害程度

(2)作用:

①将由于公路及其周围环境影响而产生的事故降低到最低限度②将已建成公路的后续安全整治费用降低到最低限度③减少项目在设计,建设和养护的整个使用寿命期内的总费用④增加设计者、管理者和其它所有相关人员在规划、设计、建设和养护中的安全意识.

40.道路运输的特点:

自成运输体系,通达深度广,覆盖面大,投资少,批量与时间不受限制,以中短途运输为主。

第二章

1.平面线性三要素:

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

2.路线是指道路中线的空间位置。

路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称路线的平面。

沿中线竖直剖切再行展开则是路线的纵断面。

中线上任一点法向切面是道路在该点的横断面.路线的平面、纵断面和各个横断面是道路的几何组成。

3.行驶中的汽车其重心轨迹在几何性质上的特征:

1)轨迹是连续的2)轨迹的曲率是连续的3)轨迹曲率变化率是连续的。

4.为什么要限制直线的最大长度?

(1)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直线难以与地形相适应,产生高填深挖路基,破坏自然景观。

若长度运用不当,会影响线形的连续性

(2)过长的直线会使驾驶员感到单调、疲倦和急躁,易超速行驶,对安全行车不利。

5.同向曲线:

两个转向相同的相邻圆曲线中间连以直线所形成的平面线形。

6.反向曲线:

两个转向相反的圆曲线之间以直线或缓和曲线或径相连接而成的平面线形。

7.汽车行驶的横向稳定性:

指汽车行驶过程中,在外部因素作用下,汽车尚能保持正常行驶状态和方向,不致失去控制而产生滑移、倾覆等现象的能力。

8.横向超高:

为了抵消或减小离心力的作用,保证汽车在圆曲线上稳定行驶,必须使圆曲线上路面做成外侧高、内侧低呈单向横坡的形式。

9.极限最小半径:

为保证车辆按设计速度安全行驶所规定的圆曲线半径最小值。

10.一般最小半径:

各种公路对按设计速度行驶的车辆能保证其安全、舒适的最小圆曲线半径。

11.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

指不必设置超高就能满足行驶稳定性的圆曲线最小半径.

12.缓和曲线:

是道路平面线形要素之一,在平面线形中,在直线与圆曲线,圆曲线与圆曲线之间设置的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

13.缓和曲线的作用:

1)曲率连续变化,便于车辆遵循;2)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旅客感觉舒适;3)超高及加宽逐渐变化,行车更加平稳;4)与圆曲线配合,增加线形美观。

14回旋线:

曲率随曲线长度成比例变化的曲线。

15.动力因数:

表征某型汽车在海平面高程上,满载情况下,每单位车重克服道路阻力和惯性阻力的性能。

第三章

1.在纵断面图上有两条主要的线:

地面线,设计线.

2.纵坡:

纵断面上同一坡段两点间的高差与其水平距离(坡长)的比值。

3.变坡点:

不同纵坡转折处。

5.理想最大纵坡:

指设计车型在油门全开的情况下,持续以希望速度等速行驶所能克服的坡度。

6.不限长度最大纵坡:

指设计车型在油门全开的情况下,持续以容许速度等速行驶所能克服的坡度。

7.坡长:

纵坡断面相邻变坡点的桩号之差,既水平距离。

8.最大坡长限制:

控制汽车在坡道上行驶,当速度下降到最低容许速度时所行驶的距离。

9.缓和坡段:

在纵断面设计中,当纵坡的长度达到限制坡长时,按规定设置的最小纵坡路段。

10.最小纵坡:

指的是为纵向排水的需要,对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所规定的纵坡最小值。

11.是为纵向排水的需要,对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所规定的纵坡最小值。

12.平均纵坡:

是指一定长度路段两端点的高差与该路段长度的比值。

它是衡量纵断面线形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13.合成纵坡:

是指道路纵坡和横坡的矢量和。

14.竖曲线:

在道路纵坡的变坡点处设置的竖向曲线。

15.在纵断面设计中,决定竖曲线的最小半径或最小长度的三个限制因素:

缓和冲击,行驶时间不过短,满足视距要求。

16.爬坡车道:

是指设置在陡坡路段上坡方向右侧供慢速车行驶的附加车道。

17.爬坡车道横断面组成:

正线,路缘带,爬坡车道,硬路肩,土路肩。

18.避险车道:

在长陡坡下坡路段车道外侧增设的供速度失控车辆驶离正线安全减速的专用车道。

19.避险车道的组成:

引道,制动车道,服务车道及辅助设施。

20.避险车道基本类型:

上坡道型,水平坡道型,下坡道型,沙堆型。

21.路线纵断面设计主要是指:

纵坡设计(拉坡)和竖曲线设计。

22.室内纵断面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1)拉坡前的准备工作2)标注控制点位置3)试坡4)调整5)核对6)定坡。

23.控制点:

影响路线纵坡设计的高程控制点。

24.汽车的行驶阻力分为三种:

空气阻力、道路阻力和惯性阻力。

第四章

1.道路横断面:

中线上任意一点的法向切面,他是由横断面设计线和地面线组成。

2.公路横断面的类型

(1)单幅双车道,适用:

二、三级和一部分四级公路。

(2)双幅多车道,适用: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

(3)单车道,适用:

交通量小、地形复杂、工程艰巨的山区公路或地方道路,采用设错车道的单车道公路,适用于地形困难的四级公路

3.城市道路横断面组成:

行车道,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分隔带及绿带。

4.整体式断面的路幅构成:

包括行车道、中间带、路肩以及紧急停车带、爬坡车道、避险车道等。

5.城市道路横断面布置类型:

(1)单幅路

(2)双幅路(3)三幅路(4)四幅路。

单幅路:

适用于机动车交通量不大且非机动车较少的次干路、支路以及用地不足和拆迁困难的旧城改建的城市道路。

双幅路:

适用于各向至少具有两条机动车道,非机动车较少的道路。

有平行道路可供非机动车通行的快速路和郊区道路以及横向高差大或地形特殊的路段亦可采用。

三幅路:

适用于机动车交通量大,非机动车多,红线宽度≥40米的城市道路。

四幅路:

适用于机动车车速度较高,各向两条机动车道以上,非机动车多的快速路和主干路。

6.行车道宽度包括:

汽车宽度和富余宽度。

7.富余宽度:

对象行驶时两车厢之间的安全间隙、汽车轮胎至路面边缘的安全距离。

8.专用车道主要有:

爬坡车道、变速车道、错车道、避险车道、紧急停车带、港湾式停靠站。

9.路肩:

位于行车道外缘至路基边缘具有一定宽度的带状部分。

作用:

1)保护及支撑路面结构。

2)供临时停车之用。

3)作为侧向余宽的一部分,能增加驾驶的安全和舒适感,尤其在挖方路段.还可以增加弯道视距,减少行车事故。

4)提供道路养护作业、埋设地下管线的场地。

5)对未设人行道的道路,可供行人及非机动车使用。

10.路拱:

为利于路面横向排水,将路面做出中央高于两侧具有一定横坡的拱起形状。

11.路拱的形式有:

抛物线形、直线形、直线接抛物线形、折现形。

12.中间带由两条左侧路缘带和中央分隔带组成。

13.路缘石:

设在路面与其他构造物之间的标石。

14.路缘石的形状:

立式、斜式和平式。

15.平曲线加宽:

指的是为适应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时后轮轨迹偏向曲线内侧的需要,平曲线内侧相应增加的路面、路基宽度。

16.平曲线超高:

为抵消或减小车辆在平曲线路段上行驶所产生的离心力,在该路段横断面上做成外侧高于内侧的单向横坡形式。

17.超高过渡段:

从直线段的双向路拱横坡渐变到圆曲线段具有单向横坡的路段。

18.超高过渡方式:

(一)无中间带道路的超高过渡1)当超高值等于路拱横坡度时,只需行车道外侧绕中线外侧逐渐抬高,内侧不动,直至内、外侧坡度相等为止。

2)当超高值大于路拱横坡度时有三种过渡方式:

①绕内边线旋转②绕中线旋转③绕外边线旋转。

(二)有中间带道路的超高过渡,1)绕中央分隔带中线旋转2)绕中央分隔带边线旋转3)绕各自行车道中线旋转。

19.汽车的制动性:

汽车行驶中强制降低车速以至停车且能保持行驶方向和在下坡时能保持一定速度行驶的能力。

20.评价汽车制动性的指标:

制动效能、制动效能的恒定性及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

21.①停车视距:

汽车行驶时,驾驶员自看到前方有障碍物时起,至到达障碍物前安全停止,所需的最短距离。

②会车视距:

两辆车相向行驶,驾驶员自看到前方车辆时起,至安全会车时止,两辆汽车行驶所需的最短距离。

③错车视距:

在没有明确划分车道线的双车道道路上,两对向行驶汽车相遇,自发现后采取减速避让措施至安全错车所需的最短距离。

④超车视距:

在双车道道路上,后车超越前车时,自开始驶离原车道初起。

至可见对向来车并能超车后安全驶回原车道所需的最短距离。

22.行车视距:

为了行车安全,驾驶人员应能随时看到汽车前面相当远的一段路程,一旦发现前面道路上有阻碍物或迎面来车能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相撞所必须的最短距离。

23.停车视距分解为:

反映距离和制动距离。

24.视距曲线:

是指驾驶员视点轨迹线每隔一定间隔绘出一系列与视线相切的外边缘线。

25.横净距:

在弯道各点的横断面上,驾驶员视点轨迹线与视距曲线之间的距离。

26.在标准横断面土中一般包括:

路堤、路堑、半填半挖、护坡路基、挡土墙路基。

27.路基填挖的断面积:

横断面图中原地面线与路基设计线所围面积。

28.土石方调配:

在路基设计和施工中,合理调运挖方作为填方的作业。

29.土石方调配原则

(1)在半填半挖断面中,首先考虑在本路段内移挖作填进行横向平衡,再作纵形调配,以减少总的运输量。

(2)土石方调配应首先考虑桥涵位置对施工的影响,一般大沟不作跨越调运,尽可能避免和减少上坡运土。

(3)为使调配合理,必须根据地形和施工条件,选用适当的运输方式,确定合理的经济运距,用以分析工程用土是调运还是外借。

(4)土方调配“移挖作填”不仅要考虑经济运距问题,还要综合考虑弃方或借方占地,赔偿青苗损失及对农业的影响等。

(5)不同的土方和石方应根据工程需要分别调配,以保证路基稳定和人工构造物的材料供应。

(6)位于山坡的回头曲线路段,要优先考虑上下线的土方竖向调运。

(7)土方调配对于借土和弃土应事先同地方商量,妥善处理。

30.土石方调配方法:

累计曲线法、调配图法、土石方计算表调配法。

31.经济运距:

确定借土或调运的界限及距离。

当调运距离小于经济运距时,采用纵向调运是经济的;反之,则考虑就近借土。

32.平均运距:

土石方调配时从挖方体积重心到填方体积重心的距离。

33.平均距离与土石方调配数量的乘积。

第五章

1.平面线形设计要点

(一)平面线形应直捷、流畅,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二)保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续

(三)注意与纵断面设计相协调。

(四)平曲线应有足够的长度。

2.基本型曲线:

平曲线按直线-回旋线-圆曲线-回旋线-直线顺序的组合形式。

3.S形曲线:

两个反向曲线用两段反向回旋线连接的组合形式。

4.卵形曲线:

用一个回旋线连接两个同向圆曲线的组合形式。

5.道路平面线形组合形式:

基本型、S形、卵形、凸形、C形、复合型和回头型曲线。

6.纵断面线形设计主要内容:

根据道路等级、沿线自然条件和构造物控制高程等,确定路线合适的高程、个坡段的纵坡和坡长,并设计竖曲线。

基本要求:

纵坡均匀平顺、起伏和缓、坡长和竖曲线长短适当、平面与纵断面组合设计协调,以及填挖经济、平衡。

7.平、纵线形组合设计:

在满足汽车运动学和力学要求前提下,研究如何满足视觉和心理方面的连续、舒适,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并有良好的排水条件。

8.驾驶员的动视觉特点:

1)驾驶过程中,驾驶员不易全面正确感觉车外的情况变化2)驾驶过程中,驾驶员的空间分辨能力降低3)高速行驶时,对驾驶员易形成“道路催眠”4)高速行驶时,驾驶员更易出现错觉,导致判断失误增加。

9.道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的原则

1)在视觉上能自然地引导驾驶员的视线,并保持视觉的连续性。

2)保持线形技术指标在视觉和心理上的大小均衡。

3)选择组合得当的合成坡度,以利于路面排水和行车安全。

4)注意与道路周围环境的配合。

10.平、纵线形组合的基本要求:

1)直线与直坡线、直线与凹形竖曲线、直线与凸形竖曲线、平曲线与直坡线是常用的组合形式2)平曲线与竖曲线宜相互重合,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3)保持平曲线与竖曲线的大小均衡4)选择适当的合成坡度。

11.线形设计检验与评价的方法:

道路透视图,沿线耗油量,事故率预测模型,可能速度法,运行速度法。

12.可能速度:

在良好的气候条件和交通条件下,汽车行驶只受道路本身几何条件影响,技术熟练的驾驶员驾驶汽车沿道路行驶可能达到的速度。

13.线形设计连续性:

道路设计中的几何要素与驾驶员的期望速度相适应的特性。

14.期望速度:

特定的道路几何要素所对应的运行速度。

15.连续性设计的要求:

视距上的连续性,行驶速度的连续性,加速度的连续性。

16.确定运行速度的方法:

路段实测回归法,理论预测法。

18.基于运行速度的线形设计步骤:

1,初始设计2,检验和校正(检验步骤:

1)划分分析路段2)沿线运行速度测算3)线形连续性检验4)设计速度协调性检查5)修正原设计,绘制平、纵面图6)按正、反反向绘制沿线“运行速度图”)3,完成设计。

19.线形设计的评价:

运行速度协调性评价;设计速度与运行速度协调性评价。

20.道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原则:

1.在视觉上引导驾驶员的视线,并保持视觉的连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