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家训》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04861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76.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朱子家训》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朱子家训》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朱子家训》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朱子家训》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朱子家训》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朱子家训》1.docx

《《朱子家训》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子家训》1.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朱子家训》1.docx

《朱子家训》1

朱子治家格言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chóumóu,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xiū。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lián。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

  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yōngsūn不济,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nángtuó无余,自得至乐。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

  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朱柏庐《朱子家训》原文、译文

(又名《朱子治家格言》)

《朱子家训》是“经典诵读口袋书”的一种,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

作者朱柏庐(1617-1688)名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江苏省昆山县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

自幼致力读书曾考取秀才志于仕途。

清入关明亡遂不再求取功名,居乡教授学生并潜心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一时颇负盛名。

康熙曾多次征召,然均为先生所拒绝。

著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劝言》、《耻耕堂诗文集》和《愧纳集》。

《朱子家训》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

讲中国几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口头传训,也可以写成对联条幅挂在大门、厅堂和居室,作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铭,因此,很为官宦、士绅和书香门第乐道,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

《朱子家训》仅525字,极全面详细地展现了传统文化中的修身齐家之道。

《大学》里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世上绝没有空洞的修身,修身总是在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去修,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治国、平天下,但齐家却是绝大多数普通人都要面临的,所以在齐家中去修身就显得尤为重要。

《朱子家训》是将修身与齐家联系起来,教人在齐家中修身,在修身的基础上齐家。

现代社会许多人家庭不稳定,许多人家庭生活不幸福,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搞清修身与齐家的关系,不知修身对于家庭和睦的重要性,更不知在家庭生活中去修身。

而《朱子家训》正是这方面最好的教材。

《朱子家训》从治家的角度谈了安全、卫生、勤俭、有备、饮食、房田、婚姻、美色、祭祖、读书、教育、财酒、戒性、体恤、谦和、无争、交友、自省、向善、纳税、为官、顺应、安分、积德等诸方面的问题,核心就是要让人成为一个正大光明、知书明理、生活严谨、宽容善良、理想崇高的人,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贯追求。

大家如果真正依此践行,不仅能成为一个有高尚情操的人,更能构建美满家庭,进而构建和谐社会。

《朱子家训》之所以三百年间在中国有这么大的影响,除了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修身齐家的理想与追求,更重要的是它用了一种既通俗易懂又讲究语言骈pián偶的形式。

通俗易懂则容易被广大民众接受,语言骈偶则朗朗上口,容易记忆。

骈指两马相并,骈文就是用作对联的方式写的文章,每句都两两相对,讲究平仄对仗,铿锵有韵,是最能展现汉语独特魅力的一种文体,在魏晋南北朝时最为兴盛,后世也不乏佳作。

《朱子家训》就是以骈文形式写成,每句都对仗。

家训本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蒙书,一般多悬于厅堂屋室,以对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弟起警戒的作用。

但《朱子家训》影响巨大,脍炙人口,几乎家喻户晓,自然也就成了旧时人人必读的蒙书之一。

今将《朱子家训》放在《蒙书讲义》之首,就是要让大家知道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启蒙教育,对小孩子的教育必须从家中的点点滴滴小事教起。

《朱子家训》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当然其中封建性的糟粕如对女性的某种偏见、迷信报应、自得守旧等是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我们是不能苛求于前人的。

杜牧“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唐太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此《朱子家训》实际应为《朱子治家格言》,与宋朝朱熹的《朱子家训》是不同的,应该分清楚。

 

朱柏庐《朱子治家格言》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传世之作,凡是首句都有极其深刻的意义,而不是随便放在开头。

 

《大学》首句: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论语》首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中庸》首句: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在字面以外,意义都十分深刻,各各都说尽了圣贤之道。

“提纲挈领”必然得到真实的利益。

(原文):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注释):

庭除:

庭院。

这里有庭堂内外之意。

门户:

古代的门有门与户之分,单扇开的叫户,双扇开的叫门。

(译文):

每天早晨黎明就要起床,先用水来洒湿庭堂内外的地面然后扫地,使庭堂内外整洁;到了黄昏便要休息并亲自查看一下要关锁的门户。

[评析]

“洒扫庭除”是要把屋里屋外收拾整齐。

整齐是什么?

整齐即是有序,儒家文化的核心就是要建序,建立家庭的秩序、社会的秩序、国家天下的秩序、人伦道德的秩序。

将屋内外收拾整齐,看似小事,其实是养成人有序的生活,这种有序的生活反过来也就陶冶了人的心灵,使人的心灵有序。

这清扫洁净的过程就是去恶扬善、求是格非的过程,人生就是不断清洁自己内心的过程。

“清晨之气最佳,终夜紧闭卧室之内,浊气充塞,一吸清气,精神为之一爽,百病皆除。

”李鸿章《家书》“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南朝·梁·萧绎《纂要》“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弟子规》

一曰“勤”,二曰“谨”三曰“净”。

清晨起来就要将庭院、台阶扫干净,里里外外要使它保整洁,这是“勤劳”的好习惯,也是清洁卫生的好习惯。

日落而息,要亲自检点门户,这样能做到处事“谨慎”,要检点自己,吾日三省吾身,一日无过可改,则一日无步可进。

汤之盘铭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铭言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日出而作、闻鸡起舞,都在一个“勤”字,“勤字工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

“清静心能生智慧”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置身在清静整洁的场所读书,心很容易静下来,沉静的心像清澈的湖水,任何影像都可以清楚显现。

唐代禅宗祖师神秀说: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古人云: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做事要从身边小事做起,所谓小节不矜,大事难成,在尘垢中打滚不以为耻的人,多半是懒出了水平。

至若太阳晒到屁股上还不肯爬起来,浑浑噩噩地打发时光,如明武之流,属于懒中之尤,其家庭破败,当指日可待。

明武宗朱厚照(公元1491-1521),一生,贪杯、好色、尚兵、无赖,所行之事多荒谬不经,为世人所诟病;可他又聪明勇敢,弹指之间应州大败小王子。

有人认为他荒淫暴戾、怪诞无耻,是少见的无道昏君,也有人认为他追求个性解放,是明朝历史上极具个性色彩的皇帝。

因过度荒淫,无子嗣。

后溺水得病而亡。

死后葬于“康陵”,庙号“武宗”,谥号“武宗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俗话说:

“早起三光,迟起三慌”。

《增广贤文》说“先到为君,后到为臣。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说个笑话来讲,你赶公共汽车,先到的就有座位,君也就是有位子嘛!

后到的就没位子,没位子就得等着,站着等。

你要想有一个好位子,就得赶早。

晚间,正是加强学习、自我充电、准备挑战的好时候,为什么还要出去歌舞送日呢?

“黎明即起”、“既昏便息”看起来简单,但这恰是中国人顺应天道的观念的体现。

所谓“道法自然”,就是人间的秩序要效法大自然的规律。

早晨太阳升起,人应与太阳一起运动,夜晚太阳落下,阴气升起,人则应休息,所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与天地同步的结果,即是获得健康。

而现代社会许多人白天睡觉、夜晚兴奋玩乐的作息是既违反天道又损坏健康的。

《朱子家训》开篇短短26个字,从作息洒扫这些日常最简单的事情开始讲起,教导人们尤其是少年儿童在不经意的生活小事中培养顺应自然、健康向上的生活作风,养成良好有序的生活习惯。

(原文):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译文):

对于一顿粥或一顿饭,我们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

[评析]

这是告诫子弟要知足,要认识到吃、穿、用都来之不易。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当时,昆山一带连年灾荒,不是旱灾,就是水涝,有一年还闹蝗灾。

这两句正是柏庐先生忧民之心的体现,现今食堂的语录牌上经常引用。

我国最早的史书《尚书》“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

北宋张俞《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qǐ者,不是养蚕人。

”读这首诗我们也就知道养蚕人的艰辛。

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织之辛苦。

目前国家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节约型社会,那怎么构建节约型社会呢?

这就需要从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做起。

厉行节约,杜绝浪费,要求从节约每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一支笔等小事做起,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者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大力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原文):

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

(注释):

未雨而绸缪(chóumóu):

天还未下雨,应先修补好屋舍门窗,喻凡事要预先作好准备。

(译文):

凡事先要准备,像没到下雨的时候,要先把房子修补完善,不要「临时抱佛脚」,像到了口渴的时候,才来掘井。

[评析]

子曰: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这两句是告戒子弟做事情不能“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一定要事前作好充分的准备。

这很值得我们今天处事时作借鉴。

《黄帝内经》讲:

“圣人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乱,不治已乱。

”意思就是说好医生教人预防调理,让人不生病,而不是到人病得很严重了才去治疗;圣人在天下未乱时就治理好天下,而不是等到乱了再去治理。

在这种理论下就形成了中医注重预防养生的保健思想。

中国老百姓都讲家要有积蓄,存钱的目的就在以备临时急用。

一只狐狸看到一头野猪正在路旁的树干上使劲地磨牙齿,狐狸好生奇怪,环顾四周,没有猎人也没有其他的猛兽。

狐狸愈发纳闷了,不由发问:

“你现在很安全呀,为什么要磨牙齿呢?

野猪不紧不慢地回答:

“我这样做是有道理的,因为一旦危险降临,就没有磨牙的工夫了,那时我正好可以使用磨好的利牙呀。

这时,猎狗来了,于是这个世界上又少了一只狐狸。

野猪是明智的,因为它清楚,当危险降临时,它就根本没有机会磨利牙齿。

没有尖利的牙齿,应对强敌时,就会有生命之忧。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人们应当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否则,当事件降临时,就会束手无策,被动挨打。

“机遇只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每个人平时只要不断充实丰富完善自我,一旦有用武之地,就可以展现才能,为国家、民族做事出力。

如果你平日什么准备都没有,要学问无学问,要能力无能力,要技术无技术,要手艺无手艺,要德行无德行,即使有机会,你也没办法抓住。

易经乾卦第二爻说: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意思是说,一个人初露才华,得到贵人相助。

要得到贵人相助,是你已经显露才华。

如果你是个草包,见到贵人也没有用。

千里马遇见伯乐才有用,如果不是千里马,遇见伯乐也没用。

所以“未雨绸缪”实在是太重要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方方面面都可以用到,应当细细体会,特别是奉行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更不可不好好思考。

(原文):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译文):

自己生活上必须节约,聚会在一起吃饭切勿留连忘返。

[评析]

朱柏庐曾说过:

俭,一要平心忍气,二要量力举事,三要节衣宿食。

中国文化追求有节制的中和之美,既不讲纵欲,也不讲禁欲,讲“发乎情,止乎礼”的节制。

在历史上,早在远古时期,就有大禹治水,“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传说。

生活中要求自己自始至终勤俭节约,确实不是容易做到的事。

像晏子那样的一国之相,仍驽马敝车,实不多见。

大凡腰包膨胀起来的人都或多或少会得富贵病,呼朋引类,吃喝玩乐,挥霍一番。

晏子生活十分俭朴,吃的是“脱粟之食”、“苔tái菜”,可谓“食菲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粗茶淡饭素食当家;穿的是“缁zī帛黑色布之衣”;上朝坐的是弊车驽骊;住的是“近市湫jiǎo低洼隘嚣尘,不可以居”的陋仄之室。

他不仅如孔子所说的“戒得”,也十分注意“戒色”。

景公见晏子妻“老且恶”,欲以爱女嫁他,他坚辞不纳。

他说;“去老者,为之乱;纳少者,为之淫,且夫见色而忘义,处富贵而失伦,谓之逆道”。

“宴客切莫流连”,也是讲要有节制。

宴请客人本是件好事,是亲戚朋友交流感情的好时光,但如果沉溺其中,醉酒划拳打麻将,搬弄是非,没完没了,就适得其反,变成亵xiè渎感情、破坏感情。

现在更有许多人以应酬为名,沉溺于声色犬马,这就要不得了。

另外许多人把宴客搞得很庸俗,宴客的内容就是吃喝打麻将,或者把宴客当成拉关系、谈生意、办事情的手段。

其实亲人聚会就应该话话家长,互相问候关心。

以亲情来温暖大家的心灵。

家里的老人年岁大了,行动不便,接触有限,家庭宴聚的时候年轻人就应将自己在外面的所见所闻、心得体会多摆给老人听,老人也应将自己的人生经验、教训、感悟告诉给儿孙。

平辈之间可多交流各自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体会困惑,相互启发,也可就整个大家庭成员都关心的话题,或经济或政治或健康或文艺或体育或某件事,各抒己见,交流认识,也可以大家唱歌跳舞,自由表演节目。

这样的宴聚真正能使人交流感悟,沟通思想,对健康也很有益处。

朋友的聚会也应是如此,青年人可以谈理想,谈人生,切磋学问,砥砺人格;中年人可以谈事业,谈家庭,交流子女教育,探讨孝敬老人;老年人可以忆往事、怀友谊,学习养身之道,关切夕阳晚景,交谈议论。

在欢声笑语中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真诚的关怀与温暖。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是两条戒语,如果我们真正体会了其中的深意,有了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这两条戒语就不难做到了。

诸葛亮"诫子书"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是这样进行修炼的(夫君子之行)  

他们以静心反思警醒来使自己尽善尽美。

(静以修身)  

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

(俭以养德)  

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志向明确清晰、坚定不移。

(非淡泊无以明志)  

除了平和清静,安定安宁,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非宁静无以致远)  

要想学得真知,必须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宁静中专心研究探讨。

(夫学须静也)  

人们的才能必须从不断的学习之中积累。

(才须学也)  

除了下苦功学习,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广博与发扬。

(非学无以广才)  

除了意志坚定不移,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学业有所进、有所成。

(非志无以成学)  

贪图享乐、怠惰散漫就不能够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发奋向上。

(淫慢则不能励精)  

轻险冒进、妄为急躁就不能够陶冶生性使品德节操高尚。

(险躁则不能治性)  

如果年华虚度,任随岁月而流逝,意志一天天任随时间而消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就会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成灰,变成无用之人,(遂成枯落)  

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一点用处,大多不能够融入于社会,(多不接世)  

只能够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穷家破舍之中,空虚叹息,(悲守穷庐)  

等到将来那时知道要悔过、改过,却怎么也来不及了。

(将复何及)

(原文):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注释):

瓦缶(fǒu):

瓦制的器具。

珍馐(xiū):

珍奇精美的食品。

(译文):

餐具质朴而干净,虽是用泥土做的瓦器,也比金玉制的好;食品节约而精美,虽是园里种的蔬菜,也胜于山珍海味。

[评析]

上一句是宏观地讲“必须俭约”,这一句是具体地讲怎么俭约。

这是说家常用的器具,不求华美,只求质地坚实,并且经常洗刷干净。

这样的话,就是瓦罐也会有超过金器、玉石。

家常的菜肴,不必贪多,只要足够下饭,烹调得当,即使是园地里自己栽种的菜蔬,也比山珍海味来得好。

这两句进一步强调节约。

中国传统文化以自然质朴为美的最高境界。

富丽堂皇、镂金雕玉固然美,但却是美中的下品。

自然质朴之美是含蓄内敛的美,中国文化讲中和,追求含蓄内敛,瓦罐质地朴实内敛,自然胜过珠光宝气的金玉之物。

使用的器具也体现出主人家的境界、追求、品格。

所谓“满壶水不响,半壶水响叮当”。

真正富有的人并不处处以金玉自炫。

清朝同治中兴名臣曾国藩,出将入相,但他坚决不准家人挂相府的匾额,生活物用一律要求朴素。

而处处追求金玉的人往往是暴发户。

文艺作品刻画的那些暴发户形象,就是十个手指头都戴上金戒指,两耳金耳环,更有甚者恨不得将满口好牙撬了,全装上金牙。

另外,除了质朴,还要干净。

不管瓦缶还是金玉,只要脏了,都不好看。

美总是和洁净相连的。

母亲从小就教育我,衣服不一定要穿多华丽,干净整洁是最重要的,再华丽的衣服,只要脏的都难看。

干净整洁是一个人良好精神面貌的体现,也是一个人良好生活习惯的反映。

“饮食约而精”,关键并不在花样多,合理搭配才重要。

怎样搭配法呢?

肉与蔬菜的比例、饭与菜的比例、各种营养兼收很重要。

凡是食草动物都是平牙,凡是食肉动物都是尖牙,人是既有平牙又有尖牙,所以人是食肉动物又是食草动物,但肉与素有个比例,什么比例呢?

人的尖牙只有4颗,平牙有28颗,二者的比例是一比七。

故吃肉与吃素的比例就应该是一比七,也就是说七天吃一回肉是最符合天道而有利于健康的。

饭与菜的比例呢?

孔子说:

“肉虽多,不使胜食饩xì。

”意思是说菜吃得再多,也不要超过饭。

各种营养兼收,则需要经常更换不同的品种,不能说这一样菜好吃就天天吃,那一样菜不喜欢吃就不吃,各种菜都要吃,才能满足人体所需的不同营养。

现在随着物质的日益丰富,很多人认为山珍海味、鸡鸭鱼肉就有营养,就健康。

恰恰相反,当今的许多病,像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等都是营养过盛引起的,这就是“园蔬愈珍馐”的道理。

另外和古代比起来,现代人口不知增长了多少倍,对肉食的需求又远远超过了古代不知多少倍,大量的牲畜饲料、催肥剂、添加剂应运而生。

这些饲料、催肥剂、添加剂的毒素就从动物体内转入人体内,你吃的肉类越多,吸收的毒素就越多,现在许多稀奇古怪的疾病就是从这些肉食中吃出来的。

所以“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的道理,尤其值得当代人好好注意。

(原文):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译文):

不要营造华丽的房屋,不要图买良好的田园。

【解读】

驾一叶扁舟,泛舟溪山之间,逍遥游遍人间世,又何需华屋良田之为累。

这句话对今天的都市人仍然有着莫大的意义。

现代都市人总是感觉累,这种累不是别人加给你的,是你自己加给自己的。

物质的增长永远没有贪欲的增长速度快。

有了房子还想要车,有了小房子还要要大房子,永无止境的欲望才会带给自己压力。

早在明代朱先生就告诉你: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下面的话隐含其中:

这样你就会活得简单而快乐。

猴子变成人,从树上跳下来,就钻进了洞穴。

8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修建了最早的居所———地穴式建筑。

也就是从这时起,人们挖空心思的去修筑自己的巢穴。

商纣王为妲己筑鹿台,秦始皇灭六王而修阿房,汉有昭阳殿,唐建大明宫,原本用来遮挡风雨的屋穴,演变成享受安乐的寓所,也涂抹着一层炫耀权势的色彩。

帝王们修“宫”建“殿”,官吏们“求田问舍”,就是无权无势的文人,也要“茅屋八九间”。

那个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的老杜,就因自己无权无势而无屋,最终江上漂泊,死于舟中。

儒家褒扬“居无求安,食不求饱”,居所的奢华与简陋,不在于其装饰,而取决于居住的主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我们检索历史,就不难看到,凡暴君酷吏,都有过大兴土木的史实,可见,把心思用在“润屋”上的人,其德行必有缺损之处。

孔子就曾想移居偏荒之处,来彰显自己的德行。

论语云:

“子欲居九夷,或曰:

陋,如之何?

子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

”《大学》曰: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现在国家不准私人买卖土地,谋良田当地主的自然没有了,可营华屋、买小车却成了当今不少人的第一要务。

当然这个"营"要分两种情况。

农村人是自己修,城里人则是买。

农民进城打工,赚了钱第一件事就是回家修房,即使已经有房了,也要再修更大更好的。

城里人更是拼命挣钱买房,买了房又买车,搞得人生就是为了房子车子而活。

没买房的,拼命挣钱买房,房子买了又要找钱装修。

有些房子买得多的人,还要考虑租房子、涨房租。

如果要离开,走远了,牵挂更是大得很。

这些麻烦简直如影随形。

大家都想买房子,开发商就不断地搞房地产,由此侵占的良田耕地不可计数,破坏生态更不可估量。

过不多久一片风景优美的山水田园就变成了一堆钢筋水泥楼房,成为一个个单调的火柴盒。

这真是人自己整自己,为买房子背上沉重的负担,为建房子逼得大自然的生态越来越恶劣。

其实房子就是栖身之地,基本够住就行了,何需让这些外在之物把自己累得上气不接下气。

人心累了住什么样的房子都不快乐,人心轻松住什么样的房子都高兴。

现代人都是做加法,被加在身上的物质压得苦不堪言。

那些住着别墅洋房、开着小车的人不见得就有真正的快乐幸福。

所以我们要学着做点减法,把身上这些洋房轿车的包袱放下,把心灵解放出来,真正快乐地在天地之间逍遥。

《治家格言》注重以儒家的伦理道德来规范和教育子孙,许多观点在今天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但我们也应看到,由于时代的局限,一些提法,如“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守分安命,顺时听天”等等,与当今的时代精神已格格不入。

因此,注意汲取我国古代家训中积极向上的、民主性的精华,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是十分重要的。

(原文):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译文):

社会上不正派的女人,都是荒淫和盗窃的媒介;美丽的婢女和娇艳的姬妾,不是家庭的幸福。

【解读】这里不是三姑六婆,而是指一些爱搬弄是非的女人,象水浒里面的王婆。

旧时代女性大多没读过书,没读书就不能明理,认识、判断、处理事情就每以利益和个人好恶为标准,难从道义大局着眼。

结婚以后管理家务离不开钱财。

俗话说:

“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样样都要钱。

”要用钱,自然要想着钱,不知不觉钱财就成了生活第一要义。

处理事情不顾大局,只顾自己,则处理不好家庭关系,婆媳、妯娌、姑嫂、邻里矛盾随之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