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1 荷塘月色 朱自清习题4.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02558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1 荷塘月色 朱自清习题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1 荷塘月色 朱自清习题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1 荷塘月色 朱自清习题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1 荷塘月色 朱自清习题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1 荷塘月色 朱自清习题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1 荷塘月色 朱自清习题4.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1 荷塘月色 朱自清习题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1 荷塘月色 朱自清习题4.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1 荷塘月色 朱自清习题4.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1荷塘月色朱自清习题4

荷塘月色课后题答案

【篇一:

《荷塘月色》课后练习及答案(2011新课改)】

ass=txt>《荷塘月色》课堂检测考试时间:

30分钟总分:

75分

一.选择题(共21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2.下列每组词中加点字的字形及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颇(很;相当地)不宁静满月(圆月)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

b.丰致(美的姿态)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宛然(仿佛)

c.酣(兴尽,畅快)斑驳(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袅娜(柔美的样子)

d.妖(艳丽)童媛(美女)女沾裳(古代指裙子)蓊蓊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条幽僻的小路;白天也少有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寂寞:

孤单冷清)..

b.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弥望:

满眼)..

c.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渺茫的歌声似的。

(渺茫:

声音因遥远而模糊..

不清)

d.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

(脉脉:

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感情的样子。

4.下列对加点的叠音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表示荷塘的广度)....

b.荷塘的上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描写树木茂盛)....

c.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形容叶子很大)..

d.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描写叶子多,且远近高低错落)..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古乐府《江南曲》中有“莲叶何田田”的句子,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化用这

句诗。

b.《采莲赋》是南朝梁代皇帝萧绎的作品,诗歌表现了古代少男少女借采莲传情的动

人场面。

c.《西洲曲》是南朝乐府诗,其中“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使用了双关的修辞方

法。

d.《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任教,作品中的“荷塘”就在当时

的北大燕园内。

6.下列对《荷塘月色》一文的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文眼”,写了作者矛盾复杂的思想感受。

b.文章以“我”的游踪为线索,先写力图摆脱哀愁而去观荷塘、赏月色,而后写被美

景吸引,产生淡淡的喜悦,最后写回到现实,哀愁依旧难以排遣。

c.文章情景交融,借描绘荷塘月色的朦胧美景,寄托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d.文章先侧重写“月色下的荷塘”,继而写“荷塘上的月色”,营造出一片素雅、朦胧、

静谧的意境。

7.指出下面修辞手法有所不同的一句:

()

a、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b、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c、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娥玲上奏着的名曲。

二、这道题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比喻,能够辨认、说明,并做点具体分

析。

注意,本题将通感也作为比喻的一种,其实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和一

般的比喻有着本质的不同,老师可结合课文说明,适当给学生做些讲解,帮助

他们理解这种修辞现象。

(共24分,每空1分)

三、结合《荷塘月色》原文,品味分析。

(共10分,每小题5分)

1.文章后面引用《采莲赋》《西洲曲》里的句子,这两处引用有何作用?

答:

2.将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与括号里的词作比较,说明它们的不同表达效

果: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

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印)在荷叶上。

答:

四、填空:

(20分每空1分)

1.叶子出水很高,像________。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________些白

花,有________地开着的,有________地打着朵儿的;正如________,又如

________,又如________。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________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

________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________过一样;又像________

着轻纱的梦。

3.朱自清,原名________,字佩弦,号秋实,他的长诗是________,诗

集是________,第一本散文集是________。

4.《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引用了《西洲曲》里的句子,即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示了作者________。

《荷塘月色》阅读练习答案

一.选择题(共15分,每小题3分)

2、b(丰致-风致)

3、a(寂寞:

与幽僻相对,寂静)

4、c(田田:

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

)..............

5、d(1927年7月,朱自清在清华大学教书,文章里提到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6、b(文章以“我”的游踪为线索,对寻找宁静,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7、c(明喻暗喻通感)

二、这道题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比喻,能够辨认、说明,并做点具体分析。

注意,本题将通感也作为比喻的一种,其实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和一般的比喻有着本质的不同,老师可结合课文说明,适当给学生做些讲解,帮助他们理解这种修辞现象。

将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与括号里的词作比较,说明它们的不同表达效果:

(16分)

1、答:

①通过引用表现了“我”对“热闹”而“风流”的采莲情景的向往以及“无福消受”的惋惜之情,表现了眼前荷塘没有“流水的影子”的缺憾,和对江南的惦念。

②引用这些有关荷花的诗句,内容上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语言上增加了诗意。

2、答:

①“画”说明树影的错落有致、浓淡和谐是恰到好处的,仿佛是以为绘画高手在泼墨挥毫,精心描绘一般,使投在荷叶上的影子贴切自然、美丽逼真、富有情趣。

②而“印”字就像是人工印刷一样,死板而没有生气,更体现不出诗情画意的图景。

四、填空:

(20分)

1.略。

2.略

3.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1924年出版诗集《踪迹》。

1926年10月,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景》。

4.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表示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对美好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向往。

【篇二:

《荷塘月色》课堂练习题及答案】

②蓊蓊郁郁:

③踱:

④弥望:

⑤袅娜:

⑥脉脉:

⑦风致:

⑧斑驳:

⑨梵婀玲:

⑩一例:

⑾丰姿:

⑿凝碧:

⒀大意:

2.在下列词语的括号内注音

a.参()差()差()别

参()见差()劲

人参()差()遣

b.脉脉()的流水

山脉()脉()搏

3.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4.作者写荷塘月色的高明之处是把荷塘和月色作为一个整体来写。

荷塘的景物是月下的景物,月色又是荷塘里的月色。

写荷塘,主要抓住荷叶和荷花的形:

_______________,色:

____________________,香:

___________写月色,主要抓住光:

______________,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出本文描写作者心情的语句,理出作者的行踪,说说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本文的行文顺序又是什么。

6.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括号里的词作比较,说明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a.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b.薄薄的青雾浮(升)起在荷塘里。

c.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出现)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已经盛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含苞欲放)的。

d.这令我到底惦着(想起)(回忆起)(思念着)江南了。

7.在下列一段文句中的空白处,用《荷塘月色》一文中的双音词填充:

在()的月色下,我独自站在一条()的街道上。

这里没有()的垂柳,只有疏密不一的梧桐投下一排排()的黑影。

近处人行道上()的路灯()在()不齐的楼房旁侧,散发着青白的光,至于那些在远处的,则显得很(),仿佛若有若无了。

这条白天熙熙攘攘的街道,现在已是静()的,一点()也没有。

在这里徘徊了一会儿,我的本来有些烦燥的心情也随着()了下来。

8.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再回答1.2.3.题。

①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②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③叶子出水很高,④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⑤层层的叶子中间,⑥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⑦有袅娜地开着的,⑧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⑨正如一粒粒的明珠,⑩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⑾微风过处,⑿送来缕缕清香,⒀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⒁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⒂像闪电般,⒃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⒄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⒅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⒆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⒇遮住了,(21)不能见一些颜色;(22)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甲.划分层次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⑩/⑾—⒀/⒁—⒇

b.①—④/⑤—⑩/⑾—⒀/⒁—(22)

c.①—④/⑤—⑩/⑾—⒃/⒄—(22)

d.①—②/③—⑩/⑾—⒀/⒁—(22)

乙.试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层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

对这段话的其他安排顺序,概括得正确的一项是()

a.由静态写到动态,由近写到远

b.由动态写到静态,由远写到近

c.由动态写到静态,由近写到远

d.由静态写到动态,由远写到近

9.给下列的多重复句划分层次,并注明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①虽然是满月,②天上却是一层淡淡的云,③所以不能朗照;④但我认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答:

①②③④

()()()

10.贯串《荷塘月色》的线索是什么?

a.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

b.以作者“淡淡的哀愁”的感情为线索

c.以时间的顺序、空间的变换作为线索

d.以文章的标题作为线索

11.对《荷塘月色》的评价最高的一项是()

a.林黛玉在《詠海棠》中有句好诗:

“借得梅花一缕魂”,可见花魂是在一缕香,而《荷塘月色》中正有一句“送来缕缕清香”,可谓难得之妙句!

b.天上、地上,远处、近处,高处、低处,明处、暗处,树上、水中,构成了一幅静谥、淡雅、朦胧、柔和、美丽的水墨画。

c.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月光洁白而无暇,取荷花,又取月光,选材实在精当。

d.写难状之景,如在眼前;写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12.下列音、形、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13.找出构词方式完全相同的一组:

()

a、参差、袅娜、蕴藏b、恬静、摇撼、稀疏

c、弥望、绝望、苦涩d、风姿、轻纱、渺茫

14.指出下面修辞手法有所不同的一句:

()

a、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b、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c、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娥玲上奏着的名曲。

15.文学常识:

朱自清是著名的---------、----------、----------、-----------。

他的代表作有------------、-----------、------------、----------。

答案

1.释义:

①幽僻:

幽深、僻静。

②蓊蓊郁郁:

草木茂盛的样子。

③踱:

慢步行走。

④弥望:

满眼。

弥,满。

⑤袅娜:

柔美的样子。

⑥脉脉:

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

⑦风致:

美的姿态。

⑧斑驳:

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⑨梵婀玲:

小提琴。

⑩一例:

一律。

⑾丰姿:

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也写作“风姿”。

⑿凝碧:

青翠欲滴的样子。

⒀大意:

大概的轮廓。

3.a.②b.②c.①d.①

4.形: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色:

香:

缕缕清香光:

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影:

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5.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

心情的不宁静——游荷塘排遣不宁静——喜悦与哀愁——惦着江南更添苦闷——家门,回到现实,仍不宁

行文顺序——以夜游荷塘的行踪为序:

出门——缓步前行——荷塘——荷叶——荷花——月光——树木——山色——怀古思乡——进门

6.a.“泻”表现出月光似流水自上而下的动态,“照”仅写出光线的照射。

b.“浮”表现出雾气朦胧,“升”则失去朦胧之态。

c.袅娜地开着(已经盛开)羞涩地打着朵儿(含苞欲放)“袅娜”常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羞涩”意思是难为情,是专写人的情态之词,这两个词用来形容荷花妍媚多姿,把花写活了。

如改成“出现”、“已经盛开”“含苞欲放”就不那么形象动人。

d.惦着(想起)(回忆起)(思念着)不仅是单纯的回忆往事,而是更有关切的深情。

7.括号内依序为:

苍茫幽僻蓊郁斑驳稀疏围住

参差隐约悄悄声息冷静

8.甲b乙.荷叶→荷花→荷香→波痕丙a

【篇三:

荷塘月色练习题】

同步训练一、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

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第一段描绘了一幅美不胜收的月下荷塘图,请从虚与实的角度分析其妙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这道题考查对散文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

这段描写月下荷塘的文字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实”主要是写荷叶、荷花,而“虚”则主要是写荷香、荷波。

答案:

这段描写,作者从荷叶写到荷花这是静态实写,再由荷香写到荷波这是动态虚写,最后写到脉脉的流水这是虚写映衬。

作者的描写既有静,又有动;既有虚,又有实,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写出了荷塘恬静和谐的美,形成一种优美的意境,使地上的荷塘和空中的明月相映成趣,同现实以及自己的心境形成对照。

2.文中第一段画线句子使用了何种修辞?

请结合句意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鉴赏能力。

画线的语句主要是运用了比喻,三个比喻连在一起又是博喻。

结合句意分析时,要找出相似点。

答案:

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博喻的修辞手法。

博喻即用一连串的喻体,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地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对本体极力铺排渲染。

如“明珠”写荷花晶莹、洁净,“一粒粒”说明荷花少,与前面的“点缀”相呼应;“星星”有明亮、闪烁的特点,比喻荷花在月光映照下的明亮及在众多绿叶衬托下忽明忽暗的特点;而“刚出浴的美人”则比喻荷花出淤

泥而纤尘不染的美,将之比做“刚出浴的美人”还与荷花从水中冒出的情境相吻合。

3.“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若把句中的“泻”字改用“照”或“铺”好不好?

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中的“炼字”能力。

“泻”主要体现出动态美,生动形象。

答案:

不好。

“泻”是承上面比喻句“如流水一般”而来的,“泻”字有向下倾的势态。

“照”或“铺”字则没有这样的效果。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通感是比喻的一种,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

题目中的这句话就是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注意分析时要结合具体相似点。

答案:

此处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光与影是视觉形象,作者却用听觉形象来比喻,这就是通感的一种,其相似点就是和谐,所以作者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

二、语言运用5.仿照下面这句话,另选一种景物进行描写。

要求句式基本一致,并运用比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此题综合考查仿用句式和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仿写要求有显性和隐性两个层次,显性要求就是题干要求的基本句式和修辞要求,而隐性要求是“意谐”,即所描写的对象中心突出,语意通畅。

答案:

(示例)悠悠白云中,隐约地横亘着一座座青山,有腼腆地躲进雾霭的,有大方地露出真容的;正如一把把直指苍穹的利剑,又如碧空中腾飞的巨龙,又如绵延不断的绿色屏障。

6.下面是一段评论《荷塘月色》的文字,请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在横线处填上一句话,使

上下文连贯。

《荷塘月色》描写的细,________________。

仅以对蝉声这一细节的描写就足以说明问题,由于有些读者提出异议,以为月夜不应有蝉鸣,因此他(朱自清)请教了好些人,最后还是亲自体察,“又有两回亲听到月夜的蝉声”,才打消了本想修改的念头,因此他深深地体会到“观察之难”,以为不能“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

(选自《关于“月下蝉声”》)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能力。

所填的一句话是原因,前一句是结果。

后文是对作者这一结论的解说。

答案:

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

能力提升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幽避诅咒没精打彩历尽沧桑b.弥望斑驳专心至志小心翼翼c.寂莫缥缈蓊蓊郁郁游目骋怀d.嬉游坐落豁然开朗迥然不同解析:

选d。

a项,“幽避”应写为“幽僻”,“没精打彩”应写为“没精打采”;b项,“专心至志”应写为“专心致志”;c项,“寂莫”应写为“寂寞”。

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

(“似乎”是不确定的意思,表明采莲的历史久远,但何时开始不十分确定。

b.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蓊蓊郁郁的”是后置定语,突出了树的茂盛,也更加突出了荷塘的幽僻。

c.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总”表明在这样的日子里月光就会另有一番样子。

d.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大意”在这里是“大概的轮廓”的意思,可见当时的朦胧静谧。

解析:

选c。

c项中“总”表明作者揣测的语气。

3.下列对通感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是将嗅觉的气味转

化为听觉的声音。

b.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是将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声音。

c.突然有钟声缓缓飘上来,很重,很古老,很悠久,很轻柔——这是将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的形象。

d.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这是将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声音。

解析:

选c。

c项的分析应是“将听觉的感觉转化为触觉的感受”。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已立项的连淮扬镇铁路一旦建成,不仅将徐州、南京、苏锡常等三大都市圈联系起来,而且将为连淮扬镇城市组团构建联系纽带。

b.携带出境的奶粉不得超过1.8公斤的限制令自2013年3月1日起在香港实施,违令者最高将被罚款50万港元及监禁两年的处罚。

c.在第85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获得了三项大奖,其导演李安继《断背山》获得“最佳导演奖”后再获此殊荣。

d.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里大都是身边的凡人琐事,但是在这些事情中传达着他对生活的思索和感悟。

解析:

选d。

a项,递进关系颠倒,应将“不仅”和“而且”后边的内容对调;b项,结构混乱,应删去“的处罚”;c项,成分残缺,“《断背山》”前缺少介词。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冬荷李木生

①冰掐灭了一湖的波浪,又冰上加雪。

荷的尸骨就这样狼藉在冰雪的湖面上,肢折头断,东倒西歪,稀稀落落。

②苍凉。

落寞。

好像这里从来就没有过挤挤挨挨、涨潮似的荷叶,没有过大火一样燃了一湖的荷花,也没来过那只在尖角小荷上立了近千年的蜻蜓。

③湖,真的死去了吗?

0?

0?

④但是,有一丝荷的清香,悄然潜入心肺,连强大呛人的寒气也无法将其阻断。

⑤在这冰雪的湖上,我与冬荷相识。

⑥红红的朝阳,在远处怯怯地开着。

薄薄的雾气正在散去,远远近近的残荷便从朦胧里渐渐清晰起来。

直的,弯的,拱的,垂的,是荷柄的舞蹈;灰的,黄的,黑的,褐的,是荷叶、莲蓬的存在。

⑦风寒榨尽了水分算得了什么?

失去了丰腴,那就裸露出庄严的筋脉迎接风雪。

曾经硕大舒

展的碧叶,有时会干缩成一排排瓦垄状,甚至在垄沿处散布起或大或小、有着黑色边缘的窟窿。

这是被风霜雨雪反复肆虐后留下的创伤吧?

乍看这带着黑色边缘的窟窿,好像这荷已经脆得很,一碰就会碎的。

其实不,在这褶皱间的灰色质地里,往往还残留着浅浅的绿,抚摸它,抓它,你会立刻感到一种柔韧劲道的生命的力量。

天要起风雪,水要结成冰,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躲避肯定是不行的。

逆来顺受恐怕也不行,最好的办法也许就是迎上前去。

⑧有一枚荷叶曾是那样深深地吸引了我。

寒风里,它反扣在一杆斜立于冰雪之中的荷柄旁,夏荷染红了白云的欢笑,都在抚弄着冬荷梦的琴弦。

?

风刮着。

冰封着。

雪覆着。

夕阳正泛着荷蕊般的嫩黄。

夕阳里,醒着的冬荷,梦正酣。

(选自《2011中国年度散文》,有删改)

5.文章多次写到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