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月日教案 2.docx
《年月日教案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年月日教案 2.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年月日教案2
看日历
教材来源: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内容来源: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
主题:
看日历
课时:
共2课时
授课对象:
三年级学生
设计者:
三年级数学组
目标确定的依据
1.基于课程标准的思考
《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本课的要求是:
“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让有关年、月、日之间的知识更加系统地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时、分、秒基础上进行的,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材引领学生经历“说一说、看一看、记一记”这样一个过程,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去。
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
2.在回顾、整理、观察活动中,能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发展观察、判断和推理能力。
3.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倾听别人的意见,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评价任务
1.向同桌说出学生能说出年、月、日它们之间的关系。
2.知道平年、闰年,能判断平年、闰年,并能独立完成课堂练习题。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教师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的日期吗?
教师板书日期。
2.教师提问:
谁能说一说,关于年、月、日,你都知道些什么?
(教师可以提示:
谁能告诉老师你的生日是什么时候?
你还能告诉大家哪些难忘的日子呢……)
教师板书日期。
3.这些都是用年、月、日表示的时间单位。
常用的时间单位除了我们知道的时、分、秒外,还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年、月、日。
教师板书课题。
学生倾听、思考。
回答问题:
今天是2014年×月×日。
学生思考、作答。
学生倾听。
能够认真倾听。
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学习任务
——认识大月、小月
猜谜语:
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年底剩下一张皮。
教师:
接下来我们就借助日历来完成我们接下来的学习。
请同学们先看一下学习指南。
学习指南
一、独立学习
观察教科书后面的附页1,把2013-2016年各月份的天数记录在表格中。
二、小组学习
(1)先在组内互相核对订正所填数据,确保结果的正确。
(2)在组内轮流说一说你的发现。
例如:
各个月份的天数有什么不同等。
(3)小组内选出有代表性的结论,准备全班汇报。
教师巡视,帮助指导有困难的同学完成记录。
学生阅读学习指南,明确学习任务。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学生能够整理和记录各月份的天数,观察并初步体会、发现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能够和组内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认真倾听、参与讨论、提出质疑。
三、全班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集体交流。
小结:
1.一年中12个月的天数有所不同,其中1,3,5,7,8,10,12月每月是31天;4,6,9,11月每月是30天;2月的天数很特殊,分别是28天和29天。
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30天的月份是小月。
2.2月有28天的年份是平年,有29天的是闰年。
教师提问:
哪两个月是连续的大月?
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各个月份的天数吗?
1.组织全班同学举起左拳头指一指、说一说,检查数的对不对。
2.组织同学们翻开书读一读、记一记。
学生汇报发现。
学生回答:
1.“拳头记忆法”
2.歌诀记忆法
四、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说说自己的学习体会。
学生回顾总结。
能够回顾总结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后反思:
第2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情境引入
组织同学们把附页2中2009-2016年2月份的天数记录在表格中。
学习指南
一、独立学习
把教科书后面的附页2中2009-2016年2月份的天数记录在表格中。
二、小组学习
(1)先在组内互相核对订正所填数据,确保结果的正确。
(2)在组内轮流说一说你的发现。
(3)小组内选出有代表性的结论,准备全班汇报。
教师巡视,帮助指导有困难的同学完成记录。
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独立学习。
小组交流。
学生能够明确学习任务,认真完成,并能够初步发现规律。
能够养成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习惯。
二、集体学习
1.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
(1)2月份29天的年份是2012年、2016年,其他年份都是28天。
(2)4年里有一个闰年。
2.组织学生完成试一试第二个问题。
你知道你18岁那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吗?
组织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推断方法。
3.平年一年有多少天?
闰年呢?
(1)说一说一年有多少天,你是怎么知道的?
(2)算一算。
组织学生根据我们刚学习的知识算一算,并说一说自己的算法。
集体交流。
学生汇报。
学生独立推断。
学生独立完成。
三、巩固练习
组织学生完成书中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对照交流。
熟练掌握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学生交流自己收获
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课后反思:
一天的时间
教材来源: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内容来源: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
主题:
一天的时间
课时:
共1课时
授课对象:
三年级学生
设计者:
三年级数学组
目标确定的依据
1.基于课程标准的思考
《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本课的要求是:
“结合生活经验,知道一天有24时,能对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转换。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三课时,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年、月、日的基础上进行的,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材引领学生经历“看一看、认一认、填一填、说一说”这样一个过程,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去。
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知道一天有24时,认识24时计时法,能够对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相互转换,并能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2.在借助直观钟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感受24时计时法在学习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评价要点:
1、认识24时计时法,能与12时计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相互转换。
2、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观察主题情境,从这两幅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几时的时候淘气正在做什么?
这两个“1时”有什么不同?
学生观察情境图,思考问题。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二、探究新知
1.你知道下午1时还可以表示为几时吗?
2.认识一天的开始
师:
大家知道一天是从什么时刻开始的么?
(学生发表意见,教师不作答复。
)
3.运用课件创设情境,感受一天的经过。
师:
那么一天的时间有多长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一天的经过吧!
大家可以一边看,一边随着画面和音乐表演。
(课件演示)
4.认识24时记时法
师:
小朋友们回想一下刚才一天里,钟面上的时针转了几圈?
(两圈)第一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
(课件出示)
提问:
时针走的第二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
师述:
从中午12时到夜里12时,是一天中的后12个小时,可以接着用12、13、14直到24时表示,(课件直条出示12时到24时)指着课件上的直条图提问:
从直条上可以看出,一天一共有多少个小时?
(24小时)
师:
我们用0时、1时、2时……直到24时来表示一天时间,我们给这种记时的方法起个什么名字合适呢?
(板书:
24时计时法)。
师:
为了和24时记时法区别,我们把这种我们熟悉的记时方法叫12时记时法。
学生回答
学生根据教师提问思考问题,并回答。
理解两种计时法所表示的时刻关系,掌握互化方法。
三、巩固练习
出示邮政局取信时间。
说一说有哪些信息?
完成书中练一练。
学生独立思考怎样计算两次取信时间间隔几个小时几分钟。
掌握推算时间的基本方法。
四、课堂小结
1、说说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2、怎样计算经过时间?
课后反思:
时间表
教材来源: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内容来源: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
主题:
时间表
课时:
共1课时
授课对象:
三年级学生
设计者:
三年级数学组
目标确定的依据
1.基于课程标准的思考
《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本课的要求是:
“结合生活经验,了解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所表示时刻的关系,能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计算经过时间。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四课时,是学生理解和掌握24时计时法和计算经过时间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是运用24时计时法和计算经过时间等知识解决有关时间表的实际问题。
教材引领学生经历“看一看、说一说、练一练”这样一个过程,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去。
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情境,了解不同地区的作息时间,会看时间表,能从中获取需要的信息。
2.能独立制作自己的时间表,掌握制作时间表的基本方法。
3.在观察、交流、制作时间表的过程中,养成惜时守信的好习惯。
评价要点:
运用24时计时法和计算时间等知识解决有关时间表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
1.观察情境图,请同学们说一说每幅图的意思。
2.教师提问:
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了解为什么两地的时差会差两个小时。
(北京属于东八时区,而乌鲁木齐所在的是东六时区,也就是说,北京和新疆乌鲁木齐时间上相差两个小时,实际是相差两个多小时。
)
3.出示小兰和古丽所在学校的上课时间表,集体交流,请学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问题。
说一说什么时间谁在做什么。
知道原因的同学可以讲一讲。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并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感受北京和乌鲁木齐两地的作息时间有所不同。
二、自主探究
任务一
上午第二课时,小兰和古丽都看了一下表,她们看到可能分别是右边的哪两个时刻?
1.独立学习
对照上面的上课时间表,独立思考,想一想第二课时所在哪个时间段?
再找出可能的时刻。
2.小组学习
在组内轮流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巡视,帮助指导有困难的同学。
教师组织学生集体交流方法。
教师针对学生的汇报组织同学进行适时补充。
或教师进行补充提示。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任务。
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方法。
能够独立思考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扩展应用
任务二
根据小兰和古丽的对话,将时间表补充完整。
出示情境图,先读一读,说一说是怎么理解这个问题的?
出示学习指南
1.独立学习
根据对话内容,将时间表补充完整。
2.小组学习
在组内轮流说一说你的方法。
教师巡视,帮助指导有困难的同学。
教师组织学生集体交流方法。
教师针对学生的汇报组织同学进行适时补充。
或教师进行补充提示。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任务。
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
学会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能够读懂问题,明确要求。
学会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73页练一练
2、制作一个星期六的时间表,并按时间表完成计划。
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五、课堂小结
谈谈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课后反思:
数学好玩
校园中的测量
教材来源: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内容来源: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
主题:
校园中的测量
课时:
共1课时
授课对象:
三年级学生
设计者:
三年级数学组
目标确定的依据
1.基于课程标准的思考
《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本课的要求是:
“能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方法进行测量活动,积累测量活动经验,提高实践能力。
”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启发和引导学生实际开展测量活动,体验如何发现和选择适合自己的测量对象,如何做好活动准备,如何展开测量活动,如何呈现活动成果以及评价整个活动过程。
教材引领学生经历“议一议、做一做、想一想”这样一个过程,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
目标:
1.经历完整的测量活动过程,了解并能够合理选择常用的测量工具和测量办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的测量问题。
2.在完成测量活动任务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分工合作,积极参与活动过程,获得测量活动的实际经验。
3.在回顾、反思、交流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全面合理地评价活动过程,了解评价方法,逐步培养自我反思的习惯。
评价要点:
1、能够合理选择常用的测量工具和测量办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的测量问题。
2、初步体验全面合理地评价活动过程,了解评价方法,逐步培养自我反思的习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课前安排
课上讨论、交流
课前到操场上进行观察,选择适合自己测量的对象,并思考如何开展测量活动。
组织学生课上交流,各小组根据实际条件确定本组的实际内容,也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他对象进行测量。
小组成员提前考察。
并研究出开展测量活动的计划。
交流各组的测量对象。
体验如何发现和选择合适自己的测量对象,如何做好准备活动,如何开展实际测量活动。
二、讨论活动有关事项
1.组织学生讨论:
测量方法、测量工具,以及需要记录哪些数据。
2.组织学生集体交流,教师适时给出建议,帮助学生梳理互动中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各项任务分别需要几个人,指导学生根据特长来具体分配;提醒注意安全事项。
学生在组内讨论,确定分工。
学生交流各组分工,相互补充、启发,完善方案。
初步合作意识。
三、实际开展测量活动
1.先估测测量对象的高度或长度,小组成员可各自估计,记录下结果,测量后进行对照;也可在组内集体讨论一个共同的估计结果。
2.组织学生进行测量
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必要时参与互动,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一定的帮助。
学生实际测量,记录。
四、反思回顾
1.按照“想一想”中的问题提示,回顾整个测量过程,对测量工具、方法以及测量情况等进行总结。
2.组织学生汇报各小组的记录,并说一说这些数据有什么用。
3.谈一谈活动体会。
学生交流经验、总结。
养成及时总结的好习惯。
五、自我评价
组织学生完成自我评价以及互评。
学生独立完成。
课后反思:
搭配中的学问
教材来源: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内容来源: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
主题:
搭配中的学问
课时:
共1课时
授课对象:
三年级学生
设计者:
三年级数学组
目标确定的依据
1.基于课程标准的思考
《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本课的要求是:
“学会在两类不同的对象之间进行搭配,在探索用不同方式表示搭配方法的过程中,初步培养符号意识”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好玩,是在两类不同的对象之间进行搭配的问题,属于排列与组合问题中比较简单的组合类型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
教材在观察、操作、想象、实验等活动中,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并解决有关搭配的现实问题,初步获得有关搭配的活动经验。
目标:
1.结合“搭配服装”等现实情境,探索并掌握简单的搭配方法,能用适当的方式表示出各种搭配方法。
2.在尝试、展示、交流过程中,逐步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思考和解决问题。
3.在探索用不同方式表示搭配方法的过程中,初步培养符号意识。
评价要点:
探索并掌握简单的搭配方法,能用适当的方式表示出各种搭配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想知道他是谁吗?
(出示马戏团丑图片)
这是马戏团的小丑,他有两顶帽子和三条裤子,他今天要去表演节目,可是不知道怎样穿戴好,想请我们帮忙选一顶帽子和一条裤子,你们愿意吗?
可以怎样搭配呢?
试一试
明确学习任务,认真完成。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出示学习指南
1.独立学习
先利用学具摆一摆。
2.小组学习
在组内轮流说一说,有几种搭配方法,展示一下你是怎么摆的。
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对其给予指导。
组织学生展示搭配方法。
比较搭配的方法。
搭配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才不至于遗漏也不重复?
刚才我们通过摆一摆图片得到了问题的答案,可如果我们没有图片,你怎样把你的过程记录下来展示给大家看呢?
你能不能想个好办法,把这几种搭配全找出来?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成果。
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重点讨论用字母表示的方法。
理解各个字母所代表的含义。
我们为小丑搭配了服装,他非常感谢我们,想请我们吃午餐,出示午餐信息。
一种主食搭配一种炒菜,有多少种搭配方法,你能表示出来吗?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搭配方案。
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摆一摆。
小组交流。
1.没有顺序,随意搭配。
2.帽子搭配裤子。
3.裤子搭配帽子。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搭配方法。
按顺序搭配,不重复也不遗漏
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观点。
初步感知按顺序搭配的好处。
初步形成符号意识。
三、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吃完午餐,小丑要带我们去动物园,这里面也有数学问题。
出示路线图,明确学校到少年宫有2条路,少年宫到动物园有3条路。
提问:
学校到动物园一共有几条路?
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所有路线。
组织学生集体交流,展示成果。
观察比较解决前面三个问题时所画的图示,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搭配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
进一步掌握利用符号表示搭配的成果。
能够有序的思考问题。
四、归纳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那些知识?
掌握搭配的方法。
课后反思:
时间与数学
教材来源: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内容来源: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
主题:
时间与数学
课时:
共1课时
授课对象:
三年级学生
设计者:
三年级数学组
目标确定的依据
1.基于课程标准的思考
《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本课的要求是:
“探索与时间有关的现实问题,探索并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好玩,是年月日的知识在生活中具体应用,具有常识性,而且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信息,包含着许多规律,与数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本课引导学生探索并解决与日历有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各种规律,进一步提高学生观察、发现、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目标:
1.结合“共同的休息日”这一常见的生活情境,探索与时间有关的现实问题,探索并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2.在观察比较、发现规律的现实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观察和发现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日历中包含丰富的数学信息,初步感受集合思想,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评价要点:
探索与时间有关的现实问题,探索并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
出示情境,教师提出问题,奇思的父亲是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
奇思的母亲是飞机乘务员,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
奇思是周六、周日休息。
学生认真倾听,理解题意。
二、发现规律
说一说每个人的休息日都有什么规律?
如何能从日历中清楚地看出每个人的休息日是哪几天?
教师组织学生在日历中用不同符号标出父亲和母亲的休息日。
观察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组织学生在日历中用“√”标出奇思的休息日,并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刚才我们是如何找到全家的共同休息日的?
用这样的方法,你能找到父子或母子的休息日吗?
出示集合圈。
我们还可以这样表示父母的共同休息日。
你能用这样的方式表示出其他的共同休息日吗?
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组织完成后的小组在组内轮流说一说自己的答案。
并讨论运用这样的方式来表示,有什么好处?
分别回答奇思一家每个人休息的规律。
学生认真思考。
在日历中用不同符号做标记。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汇报发现。
学生明确任务,独立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集合圈。
完成后在组内相互交流答案。
能在日历中用不同符号做标记。
能独立完成集合圈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方法。
初步感受用集合表示的优点。
三、猜一猜、说一说
出示日历。
引导学生观察方框中的4个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换一组数。
同学们可以自己圈一组数,验证一下,刚才我们总结的规律是否正确。
出示日历。
观察日历中有阴影的9个数,你又发现了什么?
请同学们先思考,然后在组内轮流说一说你的发现。
从上往下观察,发现了什么?
从左往右观察,发现了什么?
斜着看又发现了什么?
换一组数。
同学们自己圈一组数,验证一下,刚才的规律是否准确。
教师提问:
选了横着两个相邻的日期,它们的和是25,你知道我选的是哪两个日期吗?
看来日历中有这么多有趣的学问,请同学们自己给同伴出一个问题,让你的同伴来猜一猜吧!
学生观察,认真思考。
学生独立完成,发现相同规律。
学生独立思考,在组内汇报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发现相同的规律。
学生认真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找到组内伙伴,互相交流。
能够有条理的思考,发现这组数中的规律。
感受日历中蕴含丰富的数学信息。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小结
课后反思:
第八单元认识小数
单元学习内容分析:
本单元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主要是结合现实的购物等活动,以元、角、分和米、分米、厘米等之间的关系为背景,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小数,学习小数的读、写和简单的大小比较、加减法等知识。
单元学习目标:
1.以元、角、分和常用的长度单位为背景,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学会认、读、写简单的小数,能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商品价格;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独立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3.用小数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文具店
教材来源: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内容来源: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
主题:
文具店
课时:
共1课时
授课对象:
三年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