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品德课《我升入了二年级》的教案设计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99045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想法品德课《我升入了二年级》的教案设计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想法品德课《我升入了二年级》的教案设计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想法品德课《我升入了二年级》的教案设计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想法品德课《我升入了二年级》的教案设计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想法品德课《我升入了二年级》的教案设计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想法品德课《我升入了二年级》的教案设计doc.docx

《想法品德课《我升入了二年级》的教案设计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想法品德课《我升入了二年级》的教案设计doc.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想法品德课《我升入了二年级》的教案设计doc.docx

想法品德课《我升入了二年级》的教案设计doc

思想品德课《我升入了二年级》的教案设计

【导语】古人云:

“吾每日三省吾身”。

讲究的是自己对自己的约束,这种约束是品行上的约束,是在以仁义礼智信为基础上的约束,为的是做一个从内到外都健康完整的人。

小学生的三观还没有影响,需要家庭、学校共同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

所以思想品德的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

教学目标:

1、在班集体中,能和同学交流、分享感受、想法和活动成果。

2、感受与体会到自己进步的脚印,并愿意朝着新的目标努力。

3、能够爱惜书本和文具。

 德育目标:

1、通过交流与畅谈,增强努力向上的信心,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爱护书籍,培养爱惜劳动成果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学会积累经验,不断总结自己的进步成果,增强天天向上的信心,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学会爱惜书本和文具,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教学准备:

1、教师:

准备在暑假中的旅游照片、制作、作品等、心愿卡(苹果形)、心愿树、成长袋的样子、课件、录音故事。

 2、学生:

准备暑假作业、小手工、小制作、图画、照片、书法、编织、贴画、插花、旅游日记、小诗,等等。

书本文具等头饰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设计:

 教师以自己的暑假生活导入----学生交流自己的暑假生活---展示暑假作品---评选优秀作品---交流自己的心愿---成长包---加强交流、激发信心,增强天天向上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展示自己暑假的一些旅游照片、作品,同学们,你们在暑假里兴的事是什么?

学到了什么本领?

下面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二、小组进行交流,和同桌一起分享快乐。

1、交流自己兴的事。

 2、交流暑假中的作品。

三、我们快乐的暑假生活

1、设置几个小组,每组为一个展台,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分类摆放在九个桌上,每个桌上摆上一个字组成“我们快乐的暑假生活”

2、指名讲讲作品中的故事

 3、评选出优秀作品,每人发给九朵小红花,在每个组中选出一件你最满意的作品,把花投进相应的小盒中。

4、把优秀作品做成展板。

四、美好的小心愿

1、我们的暑假过的真是丰富多彩,暑假已经过去,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学期,我们已经升入了二年级,我们有许多美好的心愿,你的心愿是什么?

交流自己的心愿。

 (板书:

我升入了二年级)

 2、把自己的心愿写在心愿栏里,组内交流。

3、教师出示一棵心愿树,请把自己的心愿挂在心愿树上。

贴在班内。

有了美好的心愿,还要为美好的愿望付出努力,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

五、成长包伴我成长

教师举起事先准备的成长包,课后回到家中,在父母的帮助下,制作一个成长包。

以后,把自己写的字,画的画,得的小红花,成绩册、奖状等进步成果,放进包中。

一年之后看看自己成长的脚印。

一、导入:

 1、新学期开始了,你们一定又发了不少新书,请看画面。

课件演示。

2、看看自己的新书,书中有哪些内容是你最感兴趣的,为什么对它感兴趣。

3、活动一:

新书真好我们爱

(1)和同桌说一说最感兴趣的内容。

(2)指名说一说

二、书本文具对我说:

1、拿出上学期用过的书、本,在小组内进行展示,看看谁的书保护的好,请他介绍一下经验。

2、假如你是新书,你会对同学们说些什么?

学生戴上头饰,扮成新书、新本和文具说说自己的希望。

3、每一个同学都愿意保护好自己的新书,拿到新书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给新书穿上漂亮的“外衣”。

(1)教师演示包书皮的过程。

(2)学生练习包书皮,教师巡视指导,同学帮忙。

(3)展示包好皮的书,表扬做得好的。

三、我的好经验

1、进行课件演示:

书上第7页图,他们遇到了些麻烦,谁来帮他们出出主意?

2、你还有什么问题,说出来,大家帮你。

 四、书籍需要我们的爱护,你们知道吗?

1、伟大的文学家鲁迅,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对书籍十分爱惜。

下面就请听一听鲁迅爱惜书的故事。

(放录音)

2、你能讲一讲你与书本、文具的故事吗?

3、小结:

书本、文具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平时就要对他们精心保护,书本、文具是工人叔叔的辛勤劳动成果,我们要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力和领导才能;NEC希望员工为人正直高尚,业务精益求精;微软青睐有激情的人,聪明的人和努力工作的人;三井注重稳重、自信等内在品质。

而传统的学生评价是智育一枝独秀,学习成绩成了评价因素的惟一标准。

因为测评结果与学生利益紧密相关,分数的功能被强化,所以不少学生为取得高分不惜代价,忽视了全面素质的培养。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基础性素质应该按思想品德、学习成绩、身心素质三个指标设立,其中“思想品德”包括政治素质、集体观念、遵纪守法、道德修养。

“身心素质”包括体育课成绩、平时锻炼记录、心理健康水平。

发展性素质包括创新与创造,技术技能,组织管理水平,文体特长,知识面的广度等因素。

ﻭﻪ第二、从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看,思想文化与精神文明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

面对这样的形势,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和发展,能否在现代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做出应有的贡献,除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的状况和政治的稳定之外,文化影响力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

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精神状态,是综合国力和全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要让青少年知道:

一个民族,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了,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可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才可能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任何国家都不能放弃传播自己价值观的权利,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为了民族文化认同和思想影响力,我们必须改善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ﻭ推进素质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就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放在首位。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任何先进文化,都必须有人来承载,否则就会失去生命力,发展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更需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因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功能和作用的发挥,其最终落脚点是高素质的人。

只有大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真正保证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从而使我国文化建设始终体现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ﻭ第三、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角度看,只有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了,社会的精神文明发展了,每个人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匮乏也不是社会主义。

在文化落后,精神空虚的地方,根本就不能建设社会主义。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给我们以新的启示:

如果在经济、文化和综合国力的发展方面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优越性,那么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将面临考验。

社会主义应该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

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我们在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同时,必须加强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

没有物质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就没有坚实的基础;没有精神文明的发展,物质文明也不能得到持续的繁荣。

ﻭﻪ我们必须牢记:

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培育对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教育的功能不仅是知识与机能的传授,也是传承和培育文化传统、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思想品德课程是以实现教育的后一个功能为主要任务的。

我们应该把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作为有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

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就要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把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培养工作落到实处,切实提高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观念,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ﻭ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研制的社会调查资料基础和文件依据ﻭ

ﻭ1.社会调查资料基础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德育和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方面,我们取得了很大成绩,也积累了很多经验。

通过这个渠道,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观点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并且初步树立了法制观念和遵守基本道德规则的意识。

ﻭ我国初中思想政治课程的现行标准是教育部2001年10月印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

这个标准调整了部分教学内容,删除了某些“繁、难、偏、旧”的内容,充实了具有时代感的相关内容,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加强实践环节等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增强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在使用过程中,发挥了较好的效果。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标准需要作进一步的调整。

ﻪ从2002年8月底到10月初,课题组在北京、重庆、广东、宁夏四省、市、自治区,就现行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使用的情况开展了问卷调查。

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其中学生问卷1800份,教师问卷200份。

调查显示,大多数教师和学生(80%强)认为,思想政治课“非常必要”或“有必要”。

ﻭﻪ调查发现,影响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态度的主要因素依次是:

“内容是否吸引人”,“对生活是否有用”,“教师的教学水平”等等。

大多数教师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感兴趣,认为这对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很有用”。

在法律中,学生明确表示更关注“法律对青少年的保护”,“如何远离违法犯罪”等内容,对离学生较远的法律规定兴趣较弱。

很多教师认为,应该把“人类社会发展简史”的内容融入到历史、历史与社会课程中去。

ﻭ调查表明,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

调查还表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针对性。

只有不引起孩子反感和拒绝的内容,才能打动他们的心灵。

必须改变成年化的语言和灌输式的方式,把正确的精神食粮做成色香味俱全的营养餐。

ﻭ调查还表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青春期教育之中,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日常生活和公共生活的规则意识教育之中。

调查还表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正确的理论和思想引导与学生自主探讨和独立思考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把外部的社会规则和要求内化为心理和思想品质。

既不能把教育变成说教,不能扳着面教训人,也不能放任自流。

学生的自主思考需要正确的引导,而有效的引导必须借助学生的自主思考。

ﻭﻪ调查还表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国家、社会命运与个人理想教育结合起来,要把社会问题的分析与每个人的发展前景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受到祖国命运与个人前途之间的内在联系。

ﻭﻪ2.文件依据ﻭ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标准研制组认真学习领会中央一系列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文件,在研制过程中特别注意学习和领会党的十六大文件的精神实质。

我们主要的文件根据有:

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

我们在领会这些文件的精神基础上,根据对各种现实情况的分析,制定了本课程标准(实验稿)。

ﻪ在研制过程中,标准组尤其注意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贯穿到标准的理念和内容之中。

可以说,标准通篇都充分渗透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关内容。

ﻭﻪ

ﻭ三、国外相关课程比较研究

 

对国外的相关课程标准的分析,是我们这次课程改革中建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重要基础。

总结各国在思想品德课程设置内容方面的特点,以开放的胸襟,批判的眼光加以审视,对于我们科学地借鉴其经验教训,建构全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会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ﻭﻪ国外一般不使用思想品德课与思想政治课的名称,但与之相关的内容却往往包括在《社会》(Social

Studies)的法律、公民、道德伦理等课程之中。

为了便于阐述,以下我们将从两个层面对上述问题加以梳理: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二)主要发达国家;(三)前苏联和新加坡。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召开了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大会的中心内容是“为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教育”,即通过教育促进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文化。

经过讨论,大会提出了“和平文化”的理念和培养“世界公民”的目标。

ﻪ“和平文化”理念体现并依据以下各点的一整套伦理价值、美学价值、风俗习惯、对他人的态度、行为和生活方式:

(1)尊重生命,尊重人,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2)摈除暴力;(3)承认男女权利平等;(4)热爱民主、自由、正义、团结、宽容、接受民族间和国家间、种族、宗教、文化、社会群体之间及个人之间的差异和谅解的原则。

总之,和平文化是一种广泛的、多层面的概念,它意味着要有各种文化、意识形态和信仰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相互接受的精神,和平文化是信念的集合体,是一种道德,一种个人与集体的精神状态,是一种为人处世和做出反应的方式。

ﻭ为了培养世界公民,教科文组织强调各国的公民教育应该侧重于以下几点:

(1)培养和平、人权和民主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所依赖的价值观念;

(2)不能再只是强调认知学习,还要强调情感和行为学习;(3)学做世界公民,是以把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知识应用于实践为基础的。

可见,一个国家并不仅仅是一个拥有个人权利的公民的团体,它还组成了一种共享的命运,一种首先在学校中建立的理想:

年轻人在这里通过教育,尤其是公民教育,学会共存和相互尊重,从而为和平文化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此外,1989年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学会关心”(learning

to

care)的教育主题,1996年又提出了“学会共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的教育主题。

这些教育主题和上述教育思想实质上指出了世界公民的内涵所在。

进而言之,以上关于世界公民的理想是与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提出的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和新观念一脉相承的。

即,人类应该变革现有的生活和消费方式,与自然重修旧好,建立“全球伙伴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人类之间和平共处。

基于此,在此次大会上通过的《21世纪议程(Agenda

21)》明确指出:

应该确立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之方向。

(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教育的使命》,第78—87页)它表明,德育或公民学教育在培养世界公民、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大有作为。

ﻭﻪ由此可见,人们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认识到:

教育在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尤其如此。

也就是说,它能够增进个人之间及种族、社会、文化、宗教群体和主权国家之间的理解、团结和宽容,能够促进对人权的尊重和积极承担维护这类权利,并有助于建设一种和平与民主之文化的知识、价值观、态度和技能等。

对于公民教育的这一最新国际发展趋势,我们应该自觉地加以捕捉并充实、反映到我们自己的课程设计理念之中。

ﻭﻪ

(二)主要发达国家思想品德的情况

1.

美国

美国各州具有较大的自主权,没有统一的德育课程标准,也没有统一的德育内容,各州往往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灵活的教学,许多学校甚至根本就没有设置直接的德育课程。

但这丝毫不意味着美国对德育的忽视,相反,美国的德育不但始终没有被放松,而且有逐渐加强的趋势。

这一点在前任总统克林顿和现任总统布什的施政纲要和多次演讲中都可以得到证明。

ﻭﻪ为了在美国这个“大熔炉”中塑造具有凝聚力的“美利坚精神”,美国的一些州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编制品德教育课程并进行试点,到1990年,美国大部分公立中小学都开设了该课程,目的在于:

(1)提高学生的自尊心;

(2)加强学生的自律与自我修养;(3)提高学生进行决策解决问题的技能;(4)向学生传授积极态度和价值观。

可以说,培养负责任、可信赖的国民,培养全体国民的美国精神是品德教育的根本任务。

美国品德教育课程从幼儿园到九年级分为幼儿园、小学、中学三部分。

其中,相对于小学,中学品德教育课程份量增多,内容也较深,每个星期有三、四节不等,教学形式也更多样化,并有讲授和实习,编制的课程特别针对青春期到来时心理萌动特点,教学生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自我做出负责任的决策。

强调的价值观与小学相同——即诚实、勇敢、信念、公正、宽容、人格、善良、助人、言论自由、选择自由、经济保障、公民权利与义务、个人尊严、时间分配和个人才能发挥等——但水平却有重大差别,并把它们分为社会学习、健康生活和职业教育三个单元。

内容包括:

烟酒、吸毒的危害,认识承担责任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了解强有力领导人的优良特征,认识时间管理与目标实现的关系,影响个人名誉的因素,认识消费与生产对经济保障的关系,履行公民选举、陪审及义务责任等。

此外,在美国的一些中学中还设有公民学教育。

公民学教育课程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渐得到普及,其目的有:

(1)了解国家政体的基本内容和准则,如国家宪法、行政权力机构、多元文化政体及功能、总统竞选及国家决策程序等;

(2)培养参与意识和了解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学校经常组织各种社会活动,如旁听判决大会、政府咨询会、模拟竞选总统讲演及联合国大会,并让学生扮演不同代表团发言等;(3)培养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自律、守信、诚实、自爱、利己不损人等被列为重要品德。

一些美国中学的生活指导课程也颇有特色,值得注意。

生活指导包括一般的生存生活指导,也包括精神心理指导和道德问题指导的结合,它倡导培养“完整的人”。

生活指导有四个特征:

(1)以个人为指导对象;

(2)以增强自我指示能力为目的;(3)给予内在激发性的援助;(4)以广泛的生活为指导领域。

通过这种覆盖面较广的生活指导课,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由此可见,尽管美国没有专门的思想品德课与思想政治课,但上述课程却在实质上起到了思想品德课与思想政治课的作用,它们在塑造美国国民的“美利坚精神”方面的确功不可没。

ﻪ2.英国

20世纪60年代后期,英国在学校德育方面实施改革,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组织了两个道德研究机构。

一个是由威尔逊(John

Wilson)领导的“法明顿信任研究机构”,主要研究道德教育的基本理论,试图寻找一种普遍、中性的、相对稳定的道德判断准则,创建一种德育新框架,倡导专门的德育课程。

他们根据自己的强调道德思维的课程理念设计出了德育教材《道德第一步》(FIRST

STEPS

IN

MORALITY)和《道德第二步》(SECOND

STEPS

IN

MORALITY)。

另外一个机构是由麦克菲尔(Peter

Mcphail)负责的“课程发展课题组”,主要研究中学(13—16岁)德育课程,剑桥大学负责研究8—13岁小学生的德育课程计划。

经过努力,“课程发展课题组”编写出了一套以“体谅”为核心教育理念的道德教育课程:

供中学使用的《生命线》(LIFE

LINE,1972年)和供小学使用的《起始线》(START

LINE,1978年)。

ﻭﻪ

英国尽管没有统一的德育目标,但处处把培养具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的绅士作为德育的出发点。

在英国政府规定的普通学校8条基本目的中,就有4条谈到德育:

(2)使儿童理解道德的价值,尊重不同的种族、宗教和观点;(3)帮助儿童了解现实世界,了解国家间相互依赖的关系……(5)使儿童了解国家如何确立并保持人们的生活标准以及经济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7)使儿童认识人类在科学、艺术、宗教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及他们为获得更多的社会公正所做的探索。

”可以说,中学德育是培养英国社会所需要的现代绅士的重要手段。

ﻭﻪ

英国学校德育的内容主要有三类:

一是宗教教义;二是有关历史、语文、地理、外语等社会学科;三是道德教育教材,这是20世纪70年代才出现的专门德育教材,它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刻意使学生掌握生活技能和学会同众人一起共同生活。

ﻭﻪ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在编制国家课程标准时,注意社会与教育之间的互动和知识整合,精神关照(Pastoral

Care)、个人与社会教育(Person-Social

Education)等综合性课程开始流行,与专门的德育课程形成了相互支持和补充的关系,也构成了当代英国德育的新景观。

ﻪ3.法国

法国一直非常重视公民道德教育课。

1984年,法国再次强调要加强学校德育,以“人权”为核心,遵循“1789年公民人权宣言”和“1948年的普通人权宣言”,突出公民权利,使公民享有自由、集会、结社权、表达权和劳动权,要求从小学生,甚至从育儿学校就开始开设有关民主和权利的启蒙思想,同时还强调进行人格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国人”精神。

ﻭﻪ

法国公民道德教育课的目标是使学生“形成生活的主体”,使学生产生一种把学校看成是一个“生活共同体”的意识,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

换言之,使每个人获得自由和负有责任,使每个公民都成为有教养的社会公民是法国德育的目标。

它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个人道德教育,国家和社会公民教育,国际公民教育。

法国德育以独立的公民道德教育课为主,其他各科也承担相应的德育任务。

法国中学为初中四年,高中三年。

公民课内容是小学基础上的扩大和深化,整体上分为三个阶段。

如在道德情操上的教学指导为:

学习古今伟人业绩并体现出有关人的优秀品德;阅读分析体验道德情感,意识到人的潜力可以达到的高度和道德在其间的重要作用;思考各学科的道德意义,纵览包括希腊、基督和法国文化、犹太先知和东方智慧在内的人类价值,体会人生的深刻意义。

ﻭﻪ4.日本ﻭ

日本于1958年开设德育课,此后进行了多次改革。

1984年成立的临时教育审议会,在3年中相继提出了两大德育改革目标:

(1)认为日本德育“最重要的是要打破划一性、僵死性、封闭性等弊端,树立尊重个人、尊重个性、自由、纪律、自我责任或意识——也就是确立重视个性的原则”;(2)把德育放在首位,改“智、德、体”为“德、智、体”,并实行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战略。

1990年日本又根据形势的发展,重新颁布了中小学德育指导纲要,强调德育应有助于培养建设和发展民主社会和国家的人,能够为实现和平的国际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能够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并具有创造性的人。

这里的要点一是培养人的尊严,二是培养日本人,其实质在于培养懂得廉耻、服从国家意识的有健全人格的个体,并使全体日本人树立起民族意识。

日本学校除了开设道德课之外,还有社会科,其中初中阶段讲授日本和世界地理、日本史、公民(民主主义与现代生活、国民生活的提高与经济、日本政治与国际社会);高中阶段讲授现代社会、日本史、世界史、地理、伦理、政治经济、家庭技术等。

此外还设有许多社会实践课程、生活指导课和劳动课等。

日本初中德育的主要内容为:

(1)关于对自己的态度;

(2)关于与他人的关系;(3)关于与自然及崇高的事物的关系;(4)关于与集体和社会的关系。

这些要目都有十分具体的要求。

概括起来,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德育的共同目标都是培养能够承担责任、符合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需要的合格公民,注重人本身的现代化素养。

就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共同点来说,主要包括:

(1)注重价值观教育,以此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世界观;

(2)课程编制注重科学性,注意从学生品德发展和生活实际安排课程;(3)注意德育课程的特点,强调对于情感、态度、技能环节的影响,强调学生的道德判断、选择水平的提高;(4)课程设计与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